如何加入pd-1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组

默克雪兰诺加入抗PD-1药物开发行列
作者:fyc5078
近日,默克雪兰诺宣布加入开发抗PD-L1/PD-1抗体药物的行列,该公司已为其药物启动了一项用于侵袭性皮肤癌的2期临床试验。该公司候选药物MSB0010718C的中期试验是在转移性梅克尔细胞癌(MCC)受试者中进行,MCC是一种目前几乎没有有效治疗选择的癌症。默克雪兰诺正计划招募大约84名之前已至少接受过一个疗程化疗的患者。 &MCC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的疾病,其在全球的发病率似乎正在上升。&默克雪兰诺还在一项1期试验中测试这款药物,试验涉及了许多其它实体肿瘤类型,试验计划招募590名患者,试验目的是为这款药物确定其它可能的适应症。该公司于年初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上报道了来自一项研究的最初27名难治性癌症患者的数据。 &PD-L1的过度表达在黑色素瘤及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前列腺癌、肝癌、肾癌、卵巢癌、胃食道癌、膀胱癌、头颈癌,以及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和某些类型的造血恶性肿瘤中也有看到。据默克雪兰诺称,MSB0010718C可阻止PD-L1与其受体PD-1的相互作用,有可能会恢复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响应。与PD-L1/PD-1通路相互作用药物潜在靶点的多样性意味着在选择MCC时可以寻求多种适应症,目前默克雪兰诺已避开了默沙东Pembrolizumab与百时美施贵宝Nivolumab在黑色素瘤及NSCLC中的竞争。罗氏的抗PDL1药物MPDL-3280A(RG7446)还被开发用于NSCLC(3期试验)及膀胱癌(2期试验),而阿斯利康及诺华正在许多癌症适应症中开发更早期的的候选药物。&事实上,据市场研究公司Decision Resources称,这一类药物被预测会成为癌症免疫治疗药物市场爆发的一个驱动力,该公司预测这类药物仅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及日本的销售额将会从2012年的11亿美元膨胀到2022年的大约90亿美元。&然而,除了PD-L1/PD-1类药物之外,其它公司也在以MCC作为目标,包括葛兰素史克,该公司正在一项2期试验中测试其帕唑帕尼用于转移性MCC,这项研究正由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实施。与此同时,OncoSec Medical有一款基于白介素-12的瘤内免疫治疗药物正在2期试验中测试用于MCC,而Immune Design启动了其G100的临床试验,这款药物是用于MCC的另一款免疫治疗药物。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皮肤肿瘤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PD-1-VEGF多靶向Fc融合蛋白PVP的表达、纯化及初步功能研究--《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PD-1-VEGF多靶向Fc融合蛋白PVP的表达、纯化及初步功能研究
【摘要】:单克隆抗体靶标明确,临床应用安全性好、疗效明显,目前共有10个肿瘤单克隆抗体经美国FDA批准上市销售,已成为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线药物。然而,肿瘤是由异质性细胞群体组成,单一靶点的治疗只针对一部分肿瘤细胞发挥疗效,而其它肿瘤细胞则可能逃脱治疗,成为肿瘤复发的根源。因而,研制多靶点的类抗体蛋白药物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receptor,PD-1)是B7-CD28家族中的一员,它与其配体PD-L1和PD-L2结合的通路在T细胞应答中起了抑制作用。近日,莫菲特癌症中心研究发现,20%~25%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黑色素瘤或肾细胞癌患者在使用PD-1单克隆抗体时完全有反应或是出现部分反应。目前,关于抗PD-1单抗的免疫学和分子学临床2期试验正在进行中,抗PD-1抗体治疗NSCLC,黑素瘤,以及肾细胞癌的临床3期试验已提上日程。因此,PD-1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重要靶点。
血管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作为世界首个抗VEGF的抗体,阿瓦斯汀彻底改变了人类抗癌的传统模式,也是目前为止惟一被证实能够在多个癌症治疗领域显著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是2011年癌症药物的销量亚军。因此,以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治疗癌症是药物研究的热点。
在本课题中,我们制备的融合蛋白PVP是一种双靶向的抗体,能同时靶向PD-1和VEGF。与传统的靶向药物靶向肿瘤细胞不同的是,PVP靶向的是T细胞,通过抑制T细胞失活,增强T细胞的杀肿瘤作用,并且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靶向VEGF,使PVP的抗肿瘤疗效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PD-L2的胞外区与FLT1的第2结构域(FLT-1D2)通过连接片段相连接,构成基因PD-L2-Flt1D2,然后与IgG4的Fc段融合,得到我们所需的基因PD-L2-Flt1D2-Fc,该基因表达的蛋白具有靶向PD-1和VEGF的功能.然后我们使用5型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PD-L2-Flt1D2-Fc(PFF)基因,构建重组腺病毒Ad5-PFF。用重组腺病毒在体外感染293细胞,使其表达我们所需的融合蛋白(将该融合蛋白命名为PD-1-VEGF多靶向Fc融合蛋白,PVP)。收集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的293细胞上清,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出融合蛋白PVP,用western方法对蛋白进行定性,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对融合蛋白与靶向蛋白PD-1和VEGF的亲和力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们制备的融合蛋白PVP与PD-1和VEGF均有较好的亲和力,并且能与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为PVP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R73-362【目录】:
摘要6-8Abstract8-9缩略词表9-13第一章 绪论13-23 1.1 多靶向抗体类药物13 1.2 PD-L213-19
1.2.1 PD-L2 的表达模式13-15
1.2.2 PD-L2 表达的调节15
1.2.3 PD-L2/ PD-1 的相互作用15-16
1.2.4 PD-L2 的生理功能16-17
1.2.5 PD-L2 与癌症17-19 1.3 VEGF19-21
1.3.1 VEGF 在肿瘤血管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19-20
1.3.2 VEGF 受体20-21
1.3.3 Flt-1 和 KDR 与 VEGF 的相互作用21
1.3.4 VEGF 与 Flt-1 和 KDR 结合介导的生物效应21 1.4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目的21-23
1.4.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21-22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22-23第二章 携带融合基因 PD-L2-Flt1D2 -Fc 的腺病毒 Ad5-PFF 的构建23-45 2.1 前言23-24 2.2 实验器材24-28
2.2.1 主要实验材料24-25
2.2.2 主要仪器25
2.2.3 主要试剂25-26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26-27
2.2.5 所需引物27
2.2.6 基因片段 PD-L2-Flt1D2 的合成27-28 2.3 实验方法28-37
2.3.1 载体 pDC659-PFF 的构建28-33
2.3.2 病毒重组、扩增和纯化33-37 2.4 实验结果37-43
2.4.1 载体 pDC659-PFF 的构建37-39
2.4.2 质粒 pDC659-PFF 的鉴定39-41
2.4.3 腺病毒 Ad5-PFF 的 PCR 鉴定41-43 2.5 讨论与小结43-45第三章 融合蛋白 PVP 的表达、纯化及初步功能研究45-61 3.1 前言45 3.2 实验器材45-48
3.2.1 主要实验材料45
3.2.2 主要实验仪器45-46
3.2.3 实验试剂46
3.2.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46-48 3.3 实验方法48-53
3.3.1 融合蛋白 PVP 的表达48-50
3.3.2 融合蛋白 PVP 的大量制备50
3.3.3 融合蛋白 PVP 的提取50-51
3.3.4 纯化后的融合蛋白 PVP 的浓度检测及初步功能研究51-53 3.4 结果53-60
3.4.1 重组 5 型腺病毒感染 293 细胞的预实验53
3.4.2 双抗体夹心 ELISA 实验53-54
3.4.3 Western Blotting 实验54-55
3.4.4 BCA 法测纯化后的融合蛋白量55
3.4.5 Octet Red 96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测定融合蛋白 PVP 的亲和力常数55-57
3.4.6 流式检测活化的 T 细胞与融合蛋白 PVP 的结合57-60 3.5 讨论与小结60-61第四章 结论61-62 4.1 结论61-62参考文献62-68致谢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耿卫朴;徐曼;张燕;陈瑜;黄文炼;王婷婷;;[J];重庆医学;2014年09期
刘辉辉;肖丹;郑晓;顾岩;郭善禹;;[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年04期
杨浩;饶莉;;[J];西部医学;2013年09期
刘紫麟;肖江卫;;[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12期
王辉;薛群;陈永井;蒋觉安;方琪;张学光;董万利;;[J];江苏医药;2013年22期
焦亚莉;杨丽娟;朱蕾;陈蕾;霍亚平;;[J];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04期
王爱国;孙国鹏;李博文;岳锋;张艳芳;朱艳平;银梅;杨媛;郭东光;王选年;;[J];畜牧兽医学报;2014年04期
韩丽娟;李汝平;陈新峰;张旭东;孙素珂;文建国;张明智;;[J];中国肿瘤临床;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俊平;[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付国强;[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姚安会;[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王媛;[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肖静;[D];中南大学;2012年
宓丹;[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国胜;[D];郑州大学;2013年
胡伟伟;[D];安徽大学;2013年
刘嘉寅;[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陈鹏;[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陈楠;[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李品;[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杨晓云;[D];承德医学院;2013年
吕自明;[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郑浩江;[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谭杰;[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盛杰,古丽萍,王晓文;[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年01期
蔡剑晖,王春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年10期
李振江,何军;[J];新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陶凯雄,陈道达,田源,卢晓明,杨秀萍,吴在德,卢建华;[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年03期
黄知敏;[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年05期
,杜长生;[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09期
邓宏伟,郭妍,孙烨,徐宇虹;[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年02期
秦成峰,姜涛,陈水平,于曼,秦鄂德;[J];微生物学报;2005年01期
李玉锋,徐宇虹;[J];实用肿瘤杂志;2005年01期
卓莉莎,李锐,郭燕丽,华兴,何芸,刘政,付赤学;[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志婷;冯腾;戚欣;王鹏;宋春丽;陈雪红;李英霞;耿美玉;李静;;[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姚魁武;张良登;王阶;;[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伍星;胡兵;王志刚;;[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夏小兵;成军;杨继珍;钟彦伟;王刚;方宏清;刘研;李克;董菁;;[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孔祥如;王珊;;[A];第八届全国儿童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钟世根;王志刚;张群霞;骆杰;张辉;;[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刘小蓉;李冉;李东巍;张馨元;刘义;;[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张积仁;史德刚;;[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刘彦红;苟国敬;;[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朱叶锋;冉海涛;张群霞;王志刚;陈松;成涓;康娟;张辉;;[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郭文;[N];医药经济报;2008年
本报特约撰稿人
蔡德山;[N];医药经济报;2009年
冯友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庄余;[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余志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原文载11月11日出版的Forbes,聂翠蓉
编译;[N];科技日报;2002年
戚建良;陈劲松;[N];中国医药报;2004年
艾仁;[N];文汇报;2002年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4年
梁健 通讯员
段德正;[N];江西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雷;[D];吉林大学;2011年
乔光明;[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伟;[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范良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黄卫国;[D];中南大学;2010年
张良珂;[D];四川大学;2004年
吴爵非;[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瞿文;[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2年
徐晓辉;[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高界铭;[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张浩义;[D];四川大学;2004年
赵敏;[D];遵义医学院;2010年
张静;[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孙厚良;[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亓洪昭;[D];天津大学;2012年
刘晖;[D];江西医学院;2005年
袁正;[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高彩霞;[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杨莉;[D];四川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PD-1靶向治疗药物MK-3475对晚期黑色素瘤有效
作者:fyc5078
研究人员称,两项研究显示,使用免疫治疗试验药物可以改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和响应。 在一项研究中,以程序性死亡因子(PD-1)通路为靶点的药物Pembrolizumab (MK-3475)进行一年治疗后可以产生69%的生存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洛杉矶Jonsson综合癌症中心教授Ribas这样表示。 在近日召开的ASCO年会上,耶鲁大学癌症中心的药学教授Sznol证实,PD-1抑制剂试验药物Nivolumab与另一款靶向制剂伊匹单抗的合并用药在对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进行1年治疗后可以产生85%的生存率,治疗2年后可以产生79%的生存率。 Ribas称,使用Pembrolizumab进行两年多治疗后,其效果是足够好的,目前总生存期数据尚未得到。在72%的患者中观察到肿瘤缩小,在88%获得客观缓解的患者中,获得的缓解是持久和持续的。 总之,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客观缓解率达34%。这包括之前未使用伊匹单抗治疗患者40%的客观缓解率,之前未经任何方案治疗患者44%的客观缓解率,及之前经伊匹单抗治疗患者28%的客观缓解率。 &这可能是在肿瘤领域进行的最大规模1期试验。我很兴奋地看到Pembrolizumab对之前未经治疗及有过多种治疗方案(包括伊匹单抗)的患者是有效的,& Ribas说。&这是早期数据,但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们正在产生真正重要的结果。& 这项研究招募了221名之前经伊匹单抗治疗的患者和190名之前未接受过伊匹单抗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患有晚期黑色素瘤,并且肿瘤已扩散至皮肤、肺或其它主要器官。作为单一药物,对其三种不同给药剂量进行了检测。 在他的研究中,Ribas表示,全部7种不同Pembrolizumab给药剂量方案及不同亚组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均获得缓解,包括之前经伊匹单抗治疗过的患者。 总体来说,8%的患者经历了严重的治疗相关副作用,但只有4%的患者因治疗相关副作用停止治疗。平均随访期为12个月,Ribas如此说。 &我认为这款药物是今天可供使用的最好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医学指导、医学博士Sullivan说。他还表示,&Pembrolizumab目前可通过一个扩展获取计划获得。我们正接到想使用这款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的电话。我们打算治疗这些患者。& &这项大规模的1期临床试验证实了抗PD-1治疗药物持续的好消息。我们正看到Pembrolizumab在多数患者身上产生持久的临床响应,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拥有低毒性的总生存期,& 加州洛杉矶比佛利山庄皮肤癌研究所癌症中心临床研究主任、新闻发布会主持人Steven O'Day医学博士如此说。 &重要的是,不管之前有没有使用伊匹单抗治疗过,它均有效。在转移性黑色素瘤领域,抗PD-1药物作为单一制剂是伊匹单抗初步成功基础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和改进。& 在合并用药研究中,耶鲁大学的Sznol在新闻发布会上报告称,53名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有9名患者被证实获得完全缓解,比例达到17%。&22名患者(42%)被观察到其肿瘤缩小达到80%或更大比例,&他如此说。他指出,18名患者的客观缓解仍在持续。平均持续缓解时间目前尚未得到结果,Sznol说。 94名患者(包括一项扩展研究的41名患者)中有58名患者出现3-4级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但大多数不良事件是在实验室检测中发现。研究中一位患者死亡,由治疗相关的结肠炎导致致命的多器官衰竭,他如此报道说。 &就在几年前,确诊患有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过一年或更少时间,只有20%至25%的患者能活过两年,所以我们在试验中看到的平均超过3年的生存期是真正的意义非凡。即使在最新靶点及免疫治疗药物时代,任何新的单一治疗药物的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6至18个月,& Sznol说。&而我们被所看到的两款药物合并用药结果所鼓舞,这项试验的规模较小,所以一项随机的3期试验对于验证我们初步的结果将是非常重要的。& 更新的数据是基于平均22个月的随访,反映了对试验中最初招募患者额外一年的随访。在评论这项研究时,新闻发布会主持人O'Day称,&抗CTLA-4与抗PD1单一治疗药物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在最近几年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项研究在努力进一步改善临床结局上同时结合了两种检查点抑制剂。 &这次对53名以伊匹单抗和Nivolumab治疗患者数据的更新证实了持续的好的结果,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相比,有明显临床收益和更长久的生存期。为确定检查点治疗药物合并用药与单一制剂相比的收益及阐述额外的毒性,3期临床试验将是有必要的。&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黑素瘤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PD-L1-PD-1信号通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与Jurkat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PD-L1-PD-1信号通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与Jurkat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12-O-十四酰基咐派醇-13-乙酸酯(TPA)对培养的Jurkat细胞表达PD-1的影响以及阻断PD-L1-PD-1信号通路在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与Jurkat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方法 RT-PCR、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Jurkat细胞上PD-1的表达,夹心ELISA法检测Jurkat细胞分泌的IL-2。结果正常培养的Jurkat细胞不表达PD-1 mRNA和蛋白,20nM的TPA刺激Jurkat细胞24h后,可见PD-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K2细胞与Jurkat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L-2的含量平均为(540±96)pg/mL,当加入抗人PD-L1抗体后,IL-2的平均含量升高为(760±84)pg/mL(P0.001)。结论 TPA刺激Jurkat细胞表达PD-1升高,HK2细胞上的PD-L1可能通过与Jurkat细胞上的PD-1的结合,负调节Jurkat细胞的活性。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363【正文快照】:
本组前期的体内实验发现,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PD-L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肾小管-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表达其受体PD-1(pro-grammed death-1),PD-L1-PD-1信号通路参与了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的病变。同时体外实验发现,IFN-γ作为刺激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T细胞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晓刚,白云,姜曼,黎万玲;[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年02期
向莎丽;高蕾;陈幸华;张诚;张曦;;[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吴圆圆;王滢;薛琴;张洁;朱轶晴;汪晓莺;;[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7期
邹红云;马骊;姚新生;温茜;罗微;王小宁;;[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杜耀武;刘峰涛;陈居杲;赵昆朋;马远方;;[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晏丽;程谟斌;张业;沈珝琲;;[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钟丹丹;高美华;张蓓;;[J];免疫学杂志;2011年03期
曲莉,向志光,史耕先,刘音,崔巍,杨海鹏,朱立平;[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年06期
姚根宏;栾建凤;叶东;雷千红;朱培元;金洁;;[J];卫生研究;2007年05期
李景怡;万瑛;张晋宇;邹丽云;李娜;刘婷;柴琳琳;熊锐华;吴玉章;;[J];免疫学杂志;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郭玉霞;[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唐蓓;[D];重庆大学;2003年
冯晓勤;[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健;[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程晓刚;[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温伟红;[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