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土的你怎样的启示你能用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俗语或名言概括

用一句名言概括《唯一的听众》给你的启示。(答对必采)._百度知道
用一句名言概括《唯一的听众》给你的启示。(答对必采).
提问者采纳
唯一的听众没学过
在别人沮丧时要鼓励和安慰别人
不知道对不对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girl'sday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唯一的听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巧用名言警句
上活《思想品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免费4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2页免费3页免费 2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3页1下载券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2页免费24页免费19页免费16页免费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巧用名言警句
上活《思想品德》|优​质​高​效​ ​ ​合​作​整​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速求春夏秋冬诗句各三句,春夏秋冬名言或格言或俗语或优美句子(比喻拟人排比等)各两句_百度知道
速求春夏秋冬诗句各三句,春夏秋冬名言或格言或俗语或优美句子(比喻拟人排比等)各两句
描写春古诗 阳春布德泽万物光辉汉 乐府古辞《歌行》 知细叶谁裁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街雨润酥草色遥看近却春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春宋·朱熹《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惊山鸟鸣春涧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急野渡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描写夏古诗 接莲叶穷碧映荷花别红杨万《晓静慈寺送林》 黄梅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何须恨夏木阴阴宋·秦观《三月晦偶题》 纷纷红紫已尘布谷声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描写秋古诗描写秋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色唐·王勃《秋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风万送秋雁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扇扑流萤.阶夜色凉水卧看牵牛织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黄叶秋色连波波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描写冬古诗描写冬名句 忽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差拟未若柳絮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平万堆雪剪刻作连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飞花入户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雪》 东若使先春放羞杀群花敢作身居王位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双绝独与间第香唯牡丹真色花节京城等诗句情花貌结合起染力些咏牡丹诗句并直接描写美丽用悲剧性倾倾城美反使显更美
其他类似问题
春夏秋冬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您现在的位置:&&>>&&>>&&>>&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正文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
作者/编辑:试题中心
成语、俗语、、中的题集锦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是( )A 要继承前人,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2)(3)(4) B(3)(4) C(3) D(4)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 (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1)(2) B(1)(2)(3) C(2)(3) D(2)(4)"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1)(2)(3)(4)B(1)(2)(3)C(1)(3)(4)D(2)(3)(4)10、"拔苗助长"的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1)(2)(4)B(2)(3)(4)C(1)(2)(3)D (1)(2)(3)(4)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解牛,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利用条件达到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A(1)(2)(3)B(1)(3)(4)C(2)(3)(4)D(1)(2)(4)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3、"人定胜天"(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1)(4)B(1)(3)C(2)D(1)(3)(4)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A(4)(5)B(3)(4)(5)C(1)(6)D(2)(3)(4)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1)(3)(4)(6)B(1)(4)(6)C(3)(4)(6)D(1)(4)(5)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A(1)(3)B(2)(4)C(1)(4)D(2)(3)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1)(2)(3)B(2)(3)(4)C(1)(2)D(3)(4)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41、"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A(1)(2)(3) B(1)(2)(3)(4) C(1)(2) D(2)(3)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1)(3)B(2)(4)C(1)(2)(3)D(1)(2)(3)(4)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1)(3)B(2)(4)C(1)(2)(3)D(1)(2)(3)(4)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1)(2)(3)B(2)(3)(4)C(1)(2)(4)D(1)(2)(3)(4)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⒂谝涎--内外因辩证关系A(1)(2)B(1)(2)(3)C(3)(4)D(2)(3)(4)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B(4)(5)(6)(8)C(1)(9)(10)D(3)(6)(9)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1)(2)(3)(4)B(5)(6)(7)(8)C(1)(5)(9)D(2)(8)(10)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1)(2)(3)B(4)(5)(6)(7)C(6)(7)(8)(9)D(4)(6)(8)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A(1)(3)B、(2)(3)C(1)(2)D(3)(4)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54、"依葫芦画瓢"、"照画虎"错在(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A(1)(2)(3)(4)B(1)(2)(3)C(1)(3)(4)D(2)(3)(4)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A(1)(2)(3)(4)B(1)(2)(3)(5)C(1)(2)(5)D(2)(3)(5)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59、对我们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中要善待"祸"(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的性质界限A(1)(4) B(2)(3) C(1)(2)(4) D(1)(3)(4)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61、下列成语与"梅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A(1)(2)(3)(4) B(1)(2)(3) C(1)(3)(4) D(2)(3)(4)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和家庭环境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1----5、BDDCB 6---10、CBACC 11--15、CDADD 16---20、DCBDC 21--25、ACCDD26-30、CBCAD31---35、CBBBD 36--40、ACABB 41---45、ABCDD 46--50、DBACD51-55、BCBBB56----60、DDAAD 61-65、BBCDD 66-67CB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省石门一中教科室 宋善军 赵夏泉 (邮编:415300)电话号码:0736------36---5336582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1)(3)(4) B、(1)(3) C、(3)(4) D、(1)(2)(3)(4)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C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A(1)(2)(3) B(2)(3)(4) C(1)(3) D(3)(4)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C、事业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A、⑵⑶ B、⑴⑵ C、(1)(4) D、(3)(4)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16、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1)(3)(4)B(2)(3)(4)C(1)(2)(3)D(1)(2)(4)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轻重、大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A(1)(3)B(1)(4)C(2)(3)D(1)(2)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从现象开始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A(1)(2)(3)B(2)(3)4()C(1)(2)(4)D(1)(3)(4)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 ◆分享好文◆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A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 )的回答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A、(1) (2) B、(2) (3) C、(2) (4) D、(3) (4)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 的观点。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55、雨果说:"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A、(1)(2)(3)(4) B、(1)(2)(4) C、(1)(2)(3) D、(2)(3)(4)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A、(1)(2) B、(2)(3) C、(3)(4) D、(2)(4)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63、"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1)(2)(4) B(1)(2)(3) C(2)(3)(4) D(1)(2)(3)(4)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1)(4) B(1)(3) C (1)(4) D(2)(4)75、"人的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DCBDD6-10CDCCD11-15ACCDC16-20CAACB21-25CDDAC26-30ABDAA31-35ABABC36-40BCBBB41-45DCDAA46-50DCBBC51-55BDBCB56-60BBCAC61-65BABAC66-70BCACB71-75BDDBB76-80BAABB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湖南省石门一中教科室 宋善军 赵夏泉 (邮编:415300)电话号码:0736------36---533658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4、人们写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E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上的继承性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4、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1)(2) B、(1)(3) C、(1)(2)(3) D、(1)(2)(3)(4)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20、"生命诚可贵,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21、朱《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1)(4) B、(2)(3) C、(1)(3) D、(2)(4)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喜庆,学家在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31、"寒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g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4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4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生命运动是最级的运动开试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的到来47、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答案(诗文哲理)
1-5 CBABB 6-10 CACCB 11-15 DDDDC 16-20 DCDBC 21-25 ACACA 26-30 ACBCA31-35 DCCBD 36-40 CCBDC 41-45 AABCB46-48 ADD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 )原理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原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3、"实践是知识的,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23、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 )(1)联系的观点 (2)矛盾的观点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1)(2)(4) B(1)(2)(3) C(2)(3)(4) D(1)(2)(3)(4)
答案(俗语哲理)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16-20 BCCDB 21-25 ABBAB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相关:
  〖〗链接地址:
  政治试题提供的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试题: 下一篇试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_政治试题相关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的俗语或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