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关注人的含义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试论学前课程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反思
下载积分:18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31: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试论学前课程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反思.PDF
官方公共微信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策略的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策略的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教学设计的视角解读教师的MOOCs建设之路
作者:冯 菲 冯雪松 刘 玲等 出处:
&  摘 要:2014年各大高校即将陆续开展MOOCs课程的建设。了解教师建设MOOCs课程的过程和关键环节,是设计有关培训支持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学校科学有效地监控和管理课程建设和上线过程,确保MOOCs课程的上线率。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结合北大第一批上线课程建设经历,分析并总结教师建设一门MOOCs课程的关键阶段,梳理在不同阶段教师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MOOCs;课程建设;系统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06
  2013年,北京大学正式加入全球MOOCs阵营,率先推出了11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截至年底,这些课程均已接近尾声,截至12月13日,课程平均选课人数为6667人,有3门课程选课人数上万,最多课程选课人数达14014人。这些课程从筹备、建设、开课到结束,14位课程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都乐在其中。美国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对103位2012年春季开设MOOCs课程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MOOCs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对教师而言,整个经历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大部分教师都认为MOOCs课程内容相比自己的传统教学,内容方面更加严谨而学术。[1]北大第一批MOOCs课程教师魏丽萍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曾在网易的访谈中提到,准备MOOCs比传统教学的备课所花的时间精力要多10倍,但是素材却可以准备得更充分、丰富,语言也可以经过反复推敲变得更精炼。
  MOOCs课程的建设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需要调动教师、助教、技术人员共同协调工作。我们的实践发现,如果按照统一而规定的阶段进度来进行课程建设,可以帮助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建设过程,而教师也可以在不同阶段重点关注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和任务,有的放矢地逐步完成整个课程建设。如果以时间轴来划分教师MOOCs课程的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准备尝试、准备招生、资源制作、开始上课、总结反思五大关键阶段。
  在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设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OOCs课程和我国的国家精品课、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相比,更加强调的是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的全部开放,独特的课程特点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开发。因此,利用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审视教师在MOOCs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更为清晰地分析和解释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及其重要性。
&  阶段1:准备尝试
  在这一阶段,大部分教师刚刚接触MOOCs课程,根据MOOCs的中文含义,不少教师会认为MOOCs和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差不多。然而随着MOOCs浪潮的不断冲击,MOOCs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甚至出现在学校的文件中,出现在学院其他教师的津津乐道中,于是不少教师开始好奇,想要尝试看看。
  这个阶段是教师开展前期分析的关键环节,教师会在这个环节关注可能面对的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也会思考自己的课程是否适合采用MOOCs的形式,包括MOOCs对课程目标实现的支持以及MOOCs将会给教学带来的改变。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做好理念的准备,包括要真正理解MOOCs课程特点,还需要了解在做这件事儿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最好可以尝试着去做一周的课程小样,亲自体验一下课程建设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明确对自己课程的合理预期。
  &刚开始,教师可能会对下列5个问题感兴趣:1)什么是MOOCs课程?MOOCs课程具有哪些特点?2)为什么其他老师愿意开设MOOCs课程?3)我的课程是否适合使用MOOCs模式?4)已有的课程资源如何充分利用?5)MOOCs课程可能的学习人群及其需求?有些教师会在此时去选修其他教师的MOOCs课程,实地考察和感知MOOCs课程的学习过程和特点,也有些教师会去和自己之前的学生或者同行聊一聊,询问他们对于MOOCs课程的认识和评价。在逐渐了解MOOCs课程之后,教师会开始关心课程实施的细节,比如:大量的选课学生,论坛答疑会不会把我累垮?我的邮箱会不会挤满学生的邮件?开设一学期的MOOCs课程,我是不是其他事儿都不能做了?
  这个阶段是开展集中培训的良机。北大MOOC工作组会在这个阶段提供集中培训,解决上述提到的诸多问题,这时候可以提供的培训主题有:MOOCs课程展示和特点分析、课程建设流程、网上教学成功策略等。这个阶段也会组织教师交流活动,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相互鼓励,也会邀请项目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也需要让教师了解一些可以获得的支持性服务,帮助教师加强胜任课程建设的信心。
  在这个阶段,亲自尝试做一周的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真正地体验课程重新设计、制作开发的过程,才能对于课程建设的要求、难度和工作量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调整自己对于课程重要元素(比如视频)的评价标准,帮助教师在完美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课程的小样(一周的课程内容)也是MOOCs支持团队评估教师是否做好加入MOOCs的重要数据。教师对于MOOCs理解上的偏差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得到矫正。
  总之,这个阶段是教师分析诸多客观要素的重要阶段,教师会在这个环节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MOOCs课程。
&  阶段2.准备招生
  在这个阶段,课程已经确定上线,教师正式开始MOOCs课程的建设。
  &一门成功的MOOCs课程,需要团队化的运作方式。因此,在开始建设课程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中需要由任课教师牵头,成员中最好包含有教学设计师、负责学科内容建设的助教(建议博士生)、负责视频技术和平台技术的助教(对拍摄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在课程建设团队中,教学设计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教师综合利用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创意,引导教师按照MOOCs课程的特点规划和设计网上教学活动。在北大第一批MOOCs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学设计师这一角色是在后期加入的,但其关键的作用在课程上线之前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比如由于课程资源一般是按照类型来划分的,在平台上呈现的学习序列大多是线性的,如视频--&阅读材料--&练习题--&扩展阅读,但教师原本的活动设计是耦合而迭代的,这类活动设计如何在平台上实现就需要教师设计师的介入,教师设计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利用平台的功能来将教师的教学设想巧妙地实现出来。如毕明辉老师的《20世纪西方音乐》中要求学生反复观看视频并借助视频中的信息来完成练习题,有些练习题和课程视频中某个时间段的信息有关,但是根据edX平台显示出来的序列,一般会按照视频--&习题这样的顺序来呈现教学内容,于是负责毕老师这门课的教学设计师就根据习题和视频的关系,提出将密切相关的习题放在视频下方的建议,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同一页面随意拉动视频进度条找到完成习题的关键信息,最终在网上课程中构建一个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上述例子是为了说明教学设计师在整个MOOCs建设过程中的辅助设计作用。北大团队的教学设计师为三名毕业于教育技术专业的硕士,对于网上教学已有五年多的实践经验,在首批课程上线的过程中,他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指导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  制作维护/技术支持:《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 网站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新课程下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的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下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的研究》实施方案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朱国栋 根据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我们选择申报了《新课程下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的研究》课题(修改),现已立项,经过专家建议后做了修改,知道了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为最终目的,历史课与现实脱离,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同时,历史人文素养功效的培养方法单一、无系统的计划与目标。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情感等人文素养教育因子关注较多,而公民观、民主观、法律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不够,从而造成在现实生活中历史教学对于促进高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积累不尽人意。 宁夏作为2004年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试点省区,已经走过七个春秋。七年来,参与试点的省区,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没有完全吃透,使教学与高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历史学科依然是完成升学任务的工具,更多的教师则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给学生归纳整理出一整套所谓的知识考点,认为只要这样做了学生就能够考出好成绩,但高考的结果与实际教学的反差很大。主要原因是在新课标下,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去分析解答试题。而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恰恰缺乏对情感、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历史教育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给公民以实际操作的技能,但它必须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教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为其进入高校和社会奠定基础。作为以了解和研究人类不同领域文明发展历程的概貌与规律为内容的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显性或隐性关联,更拥有可供人生与民族发展作借鉴的丰富资源。时代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而是为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发挥他们价值的一种全新历史课程。教师所讲的每一节课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辨析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 3、高考大纲现实要求 新课标考试大纲,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大纲凸显的是:“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对历史课程的考查而不是对教材的识记。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工业文明下的世界。实际上是考察学生理解信息的能力。另外,大纲还强调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如:2009福建文综卷展示材料:“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要求学生做出相应解读,这都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希望使学生和老师再一次进行精神上的洗礼。 高考在命题时,加强对能力考查,尽可能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选择题,题干尽可能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情境;非选择题注重与现实对比,重视对材料的评价,适当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设问。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对人文素养考察。这一变化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学生的人文素养。 4、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中华大地。大潮涌来,必夹泥沙,一时沉渣泛起,物欲横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漫沿着消解政治、消解理想、消解社会责任,调侃人生、躲避崇高等现象;人们很少或不再省察自己心灵层面的尘土,不再追寻自己生命的源头,也不再探索人生的意义;更有甚者,腐败分子权钱交易、校园暴力屡有发生、恐怖分子兴风作浪、邪教组织破坏稳定等等。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是多么地迫切和重要!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同时,人口膨胀、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主要是培养能力的提高。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和人的素质的竞争。从人的一生来看,培养能力的最佳阶段是高中教学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有青少年向成人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处于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的逐步形成期。加强他们的能力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发展观,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着手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诸如迟雅著的《治学》、聂立珂著的《四轮学习方略》、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的《学习的革命》、戴维思著的《这样学习最有效》、张文华、赵臣著的《名人学习方法》、桑新民著的《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等。但多数研究成果尚未引入到中学教育实践中来。在新课程理念下,现阶段对高中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状况是:先进入课改的省区,已经初现成果,后进入的省区则刚刚起步。但是对高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这一部分,只是星星点点,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众多课程中,都缺少一门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比较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高中学生历史学科人文素养能力培养”作为切入点,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培养高中学生人文素养这一问题,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新的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预计的研究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课堂,转变教学观念。逐步探索形成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历史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快速积累以及独生子女走向社会,出现了大批二十岁左右的公司老总、董事长,形成了富二代,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际交往、处理复杂问题以及创业精神方面有严重的不足,往往会被人们看成素质较差,主要是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时代要求我们用新的方法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研究高中学生培养人文素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学习的方法论。我们研究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研究人文素养的培养,交给学生学会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教学中由于教师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很难做到,根本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科内容的灌输和答题能力的训练上;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每天浸泡在题海之中,整天疲于奔命,机械地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受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表现出短期行为:每天忙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忙于出题考试,忙于批卷评分,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因而也没有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没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打算和动力。尤其是历史学科,在领导和学生的思想中是一门副科,甚至没有专业教师上课,一个教师带五六个班的课,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就不错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更谈不上了。然而高考的结果与实际的教学反差较大。同时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厌学已经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带有普遍性。因此,我们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从国家教育改革对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是:“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高考的角度来说;我们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会得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为我们在高中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开发新课程,采取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⑴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⑵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⑶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⑷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⑸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⑹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多元智能学说探究的是身心陶冶与身心锻炼是怎样形成潜能的,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视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地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把历史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能真正做到见仁见智,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得到发挥。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的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的意义。如果把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给学生提供了建构知识的条件和背景。建构主义课程观还认为,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用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利于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培养,符合建构主义课程观的要求,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能力,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设计历史知识的综合问题,在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寻找教材知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践,在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中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开放性原则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由于“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它并不局限于历史课堂,以历史课堂教学为基点,不断向外延伸,“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用开放的视野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关注自己,关注学校,关注家庭,关注自然和社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创造学生智能的无限空间。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 3、主动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教师和历史课堂,作为一种素质的培养,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活动,特别是教师要积极开发、挖掘、鉴别、捕捉、积累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结构,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4、内外兼顾的原则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校内为主,兼顾校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的人文素养,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可以开设设计人文教育学习专题,包括:“人文意识、人文传统、人文品质、人文情感的培养和人文态度的培育、国家意志的渗透等多个方面,可以根据培养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设计成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学习专题”。如关于人文意识培养的专题,其内容包括正确的历史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国际意识等,以增强历史教育内容的集中性、专题性和人文性。教师也可以“拓展教材,倾注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寻找教材中与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对教材进行拓展处理,对现实问题倾注历史的、人文的关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可以向课外延伸到社会资源,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探索未知,学习历史。形式上,可以是实地考查,也可以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内容上,既可以与当地乡土相结合,也可以与时政相联系;途径上,既可以是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所感所悟。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5、尊重学生 、教学民主的原则 在历史课堂内外,要改变过去教师始终高高在上而学生俯首贴耳对教师毕恭毕敬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过去师生关系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要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事、共进。如在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说出对问题有他们“独到”的见解时就责怪学生故意捣蛋,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的观点能健康、正面、积极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尊重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身心感受。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 ,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生命情感的培养。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外部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必须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内部条件 课题负责人朱国栋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思想观念新,接受新事物较快,勤于思考钻研,科研意识强;有二十二年的中学历史教学经历;针对新课改已有《浅谈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宁夏大学学报》上,《文综中历史学科如何发挥纽带作用》的论文发表于宁夏教育科研杂志上。近年来,又根据自己教学实践,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人文素养的资料,并为本校开设了《高考人文素养培养的专题》讲座,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还准备就此问题进一步研究,开设为一门校本课程。本校历史教研组有一名成员是历史专业研究生学历,其余是本科学历,教龄在十五年以上的占80%以上。课题组人员组成合理,事业心强,专业知识丰富,教科研能力强。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富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能够胜任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校设有图书馆,有一流的多媒体校园网络,每位教师都配备一台电脑,有利于搜集资料、捕捉新信息,了解各地研究动态,能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可以说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比较充分的。 六、课题研究设计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为“新课程下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的研究”。 “历史学科”是指中学历史课程。从地位上讲,“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人文素养”是人们学习知识内化后所凸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以及这种气质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的研究”,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包括公民观、民主观、法律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的意识、人文的态度、人文的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的价值取向,侧重于教人求善、求美。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发展观,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把握新教材的理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历史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历史能力的载体,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也由以前的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综合提高历史素养。 2、采取多种形式,开发、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发、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通过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设计历史综合问题,在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寻找教材知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等,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感悟中体验人文精神和素养;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扎实的历史思辨能力,并且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3、促进教师的历史专业发展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群体,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寓人文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加强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文科教学的改革,多方面探索人文教育的途径,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课题拟通过对高中学生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能力培养的研究,增强教师对历史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意识和自觉性,提高教师驾驭和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过程作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给教师以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敦促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开展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只是小天地,生活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探索未知,学习历史。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生活中,在实践中探求,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假设与预期目标  1、研究假设与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是:提出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假设,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这个假设,得出肯定的结论。旨在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它一方面需要全社会给以高度重视,更需要得到教育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里我们只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达到提高教师群体人文素质,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寓人文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我们进行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开发、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加强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文科教学的改革,多方面探索人文教育的途径,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第四、开展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项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得出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巨大作用的结论。通过研究,使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决策者都能认识到当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结合课程改革实践,自觉地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2、研究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1)、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寻找可行性的切入点,不断调整充实内容,完善实践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即提高了人文素养,又参与了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2)、阶段目标:高一阶段:培养人文素养实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初步具备历史人文精神;突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教师主要受改进教学设计,寻找可行性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历史角色。高二、高三阶段: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发展观,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教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教材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途径,重点是如何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处理的基本观点是课程文化建构,课程不再只是人类经验理性概括的结晶,而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对话、理解及意义建构,变课程的工具性存在为文化主体的存在。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要有新意,就意味着要用生活去解释教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观念去审视教材。比如,高一伊始,本人并没有急于带着学生直接陷入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堆概念术语之中,而是利用导言课,先以看似与历史无关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作导引,在投影新闻图片后让学生发言谈感受,启发学生理解希腊辉煌的古代文明巨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奥运精神的真谛,进而使学生由身边的生活热点体会到历史、历史情感、历史思维方法、表达己见、合作交流的魅力,从而切入新学期历史学习。总之,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表演、多媒体教学、社区实践等方式,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沟通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用教师个性阐释教材个性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教材)的对话,教师即是对话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这意味着用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方式去施教应该就是最优秀的。“我能教好什么”应该参与教学重点的确立,而且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才是“我要教好什么”,也就是说教师上课要调动自己的心灵,把自己的特长放进教学的重点中来,这样才能最好的把握教材。“历史的天空闪耀着人文的光芒,人文精神是人类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历史教师的教学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为己任,教师通过自己历史教学,把教材中的死知识换化为具有灵魂的人文精神。 2、探索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媒介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在所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教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形象、言语形态和语言能力、人格魅力和情感品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其次,教师对于各类资源的发现、鉴赏、开发、改造、利用的能力,更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同时,教师应该获得充分的专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师的学习、总结、提高是原发性的资源因素。作为教师,要不断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要善于通过自我反思和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应善于与同事合作,通过教学后记、同事建议、总结反思等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教书体验型教师向研究创新型教师转变。 3、探索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要认真仔细的注意发现好的方法,以便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的主要途径有: (1)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 有效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动力方面,研究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归纳出能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手段等。教学中,组织体验性教育,实现课程资源的转化。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对课程的材料进行必要的选择、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材料,及时提供反馈资料,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组织学生参加历史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面对丰富的、大量的开放性历史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利用。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 (2)利用教学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成果,中间生成物和学生的收获,学生的认知差异、自感自悟的成果都是教材的再加工、提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调控活动,恰当评价活动,重视思维碰撞和学生的体验感悟,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善、美。提高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2.行动研究法。从历史教学现状出发,发现问题、设计对策,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强调对教学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 3.实验法。采用不同年级分组实验,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素养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及时总结并指导学生。 4.经验总结法。历史学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涉及教材、教师和教学过程等,师生合作,及时总结。通过案例、课堂实录、专题活动等形式加以总结,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便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为总目标,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转变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有效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Ⅰ)、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通过学习,认识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Ⅱ)、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 1、分年级实施阶段目标: (1)高一阶段:由艾晓敏、景玉芳、章美娟、张艳、刘金霞老师负责,主要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初步具备历史学科人文素养;(2)高二、高三阶段:由朱国栋、赵峰、封吉宁、马丽娜等老师负责,主要研究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发展观,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课堂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步:通过向学生、教师宣传研究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改变学生及其教师对历史学科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认识。 第二步:由历史教师合作利用工具书、Internet网、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等,挖掘、开发、整理出校本课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   第三步:学生人文素养能力培养阶段。通过不同年级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逐步学会对历史问题、历史知识、历史理念的看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步:学生人文素养的检验阶段。在高三阶段,结合高三第一轮复习和专题复习,对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知识有计划的进行模拟考试,通过考试后的分析,分析学生人文素养的能力掌握的情况。 (Ⅲ)、总结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整理优秀案例,反思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1.高中学生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中期分析报告 2.发掘、开发《高中学生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 3.高中学生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 (1)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朱国栋、赵峰 组员:艾晓敏、封吉宁、景玉芳、刘金霞、章美娟、马丽娜、张艳 (2)课题组分工,主要分配任务 ①朱国栋、艾晓敏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包括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制定,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 ②赵峰负责课题的日常组织活动安排、管理工作。 ③章美娟、张艳等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 ④景玉芳、刘金霞等人负责课题资料的汇编,撰写实践经验和实践阶段性报告。 ⑤马丽娜负责活动内容的记录、活动过程的拍照、摄像、外出参观考察的行程和食宿安排等事宜。 ⑥朱国栋、艾晓敏、封吉宁主要负责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工作。 ⑤艾晓敏负责课题研究经费筹措、经费保障等事宜。 (二)健全研究制度 1、召开由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研讨会,学习研究方案、相关理论并邀请其他老师参与讨论,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提高理论及认识水平。 2、保证课题组成员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对成员进行培训,提高成员研究水平,增强全体成员课题实施的责任感。 3、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矫正、调控研究全过程。加强研究实施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并及时反馈、运用到研究过程中去。 4、研究实施过程中,要大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以确保课题实施的正常进行,以便取得良好研究效果。 5、争取学校在时间、政策、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2、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5、《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美]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著 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 7、[美]Joanne M.Arhar著 黄宇等译 《教师行动研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9月 8、历史教育的重任——生命情感的培养 ——从历史教学课堂引起的反思参考文献:《中学历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劳凯声主编 《教育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10、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08研究生院 何修明《浅论历史素养在中学生人文素养结构中的作用》 11、《高中历史课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反思》论文E线 作者: jslunwen 12、湘江北去 《新思想,新课改,新课标,新考纲》——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考试大纲解读[岳阳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cn/xiangjiangbeiqu123456 13、温州市项洪文历史名师工作室 项洪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研究》/yanxiu/瓯海教师研修网 1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1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16、韩湘萍《解读2010年湖南省新课标高考大纲》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研讨考前信息,探索迎考复习冲刺研讨会讲课提纲”&#年 17、张汉林•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年2月23日 19、齐秀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多种智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cn/能源期刊网 20、江苏工业学院薛健飞 宣儒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总第94期)http://www./truekxyj/journal/95/indexin.htm 21、人文素养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课程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