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北京的十大画室中哪个口碑好启迪考 研手绘中 心的清 美通过率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多吗?

美育心得体会第1篇桌子上有一块手帕很长时间都没人认领。一次大扫除时,我顺手的把这块手帕扔进了垃圾桶。这时昊昊小朋友突然对我说:“这条手帕是我拾到的”。听到这话,我猛然一愣,看到昊昊脸上失望的神情,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不妥当。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我们常教育幼儿“拾金不昧”,而实际上,幼儿拾到的一支水彩笔、一本画书……却经常受到我们的冷落。仅从经济价值来衡量这些东西,的确没有多大意义,然而生活中许多事物,它们存在的实际意义是不能单用经济价值来估量的。像这样对幼儿捡到的东西不以为然、弃置不顾,实际上是在冷落孩子的美好童心!一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在成人看来,可能很不起眼,但在孩子看来,它却是件了不起的事,如果得不到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
教师是孩子的领路人,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一定要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看本质、见精神,切勿冷落孩子的美好童年。美育心得体会第2篇
[关键词]身心健康;形态结构;美的感受
a Brief Study on Undergraduates'Physical Health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Wang Cuilan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has combined her many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to it.As we know,physical health is the foundation of mental health.And the modern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health and their pluralistic needs for beauty require u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hape beauty,inner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It also appropriately melts scientific physical exercise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a higher aspect which mould beautiful minds.It makes every effort to ga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hich combines education with recreation and combines education with beauty.
Key words: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morphological structure;aesthetic feeling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对人类身体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的本质是教育。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既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体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大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理念,强调体育运动中的美及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这里的美,就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美的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情感的教育,感受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和激情。所谓体育美,即为体育运动形体美、体育运动心灵美、体育运动艺术美的总称。
一、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形体美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具有健身性、活动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不懂得协调发展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体育教育中的健美运动就是一项集健、力、美三者于一体,塑造人体形体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是人们对人体健美的追求,是体操、舞蹈、音乐逐步发展和结合的产物。我们首先知道构成人体美的基础是线条和形体。一般说来,垂直线给人以坚硬、庄严、高昂的感觉,曲线给人以舒展、柔和、流畅的感觉。通常,男性的健美表现为刚健有力,直线多一些;女性的健美则表现为柔美秀丽,曲线多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男学生强健的身体上可以找到柔和的曲线之美,女学生秀美的身姿,也显得矫健有力。刚柔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常常是既刚柔相分,又刚柔相济。其次,体育运动中形体美包括静态美和动态美。从静态美方面来看,美的形体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骨骼为支架所构成的人体各部分比例要匀称、适度、发育良好;第二,由肌肉的完美发达所呈现的人体形态要强健而协调;第三是肤色红润而有光泽。从动态方面来看,动作是在协调一致的动作流程中显现的,它的基础是节拍,还包括连续造型,从而构成了动态美。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一个形态美、外表整洁、举止端庄的体育教师无疑将给学生们一种美的感觉,美的向往,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激情。现在很多大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体育的认识、实践,更别说是美育的学习。基于大学阶段的特殊性,针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特殊的转变过程,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单一动作的美体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树立信心、大胆尝试、积极模仿、循序渐进、自觉积极地完成教师所授内容。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克服羞涩的心理,自己挑战自己,并不断重复练习每一个美体动作,体会动作变化、衔接,最终使动作结构、思想情感融入一体。我常对学生讲,人一举一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你想怎么美,就尽情地发挥展现自己,并创造自己的形态美。我形象的讲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思想上放开了许多,动作也舒展大方。我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知道体育的巨大魅力来自于它所体现的那种“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气概,来自于它提供了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的机会和可能。认识体育教育不再是教育的附庸,而应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个性最理想的天地。
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心灵美
在体育运动中,能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热爱集体、生动活泼、乐于助人、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乐观坚毅、具有团队意识和精神,这就是体育运动心灵美。是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身体发展和健康负责,更要对明天的身心全面发展负责。针对大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特长与爱好,重视学生的运动享受和参与乐趣,强调学生健身实践与体育活动良好的心理体验,追求学生的身心愉快和全面发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发展需要,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培养竞争意识、法律意识、体验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经受成功与失败的磨炼,培养拼搏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使大学生受到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交流和团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遵纪守法、公平竞争、勇攀高峰的良好道德风尚,活跃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的心灵美。
三、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艺术美
在体育运动中的韵律美、柔韧美、协调美、造型美就是体育运动的艺术美。在教学中,体育教师把示范动作做得协调刚劲、熟练轻巧、敏捷优美,就会给学生展示出美的形象。通过艺术体操各类动作的分解教学发展了学生协调、柔软、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并在练习中体会动作结构,极力仿效,积极练习,体验和感受美,创造完善自己的艺术美。如:现在人们所喜爱的大众体操,在教学中我揉进了这套体操的部分内容,它以优美的动作,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配上和悦的音乐,给人以特别的美感,学生在做这套操的时候,显得特别有兴趣、有激情,使枯燥、乏味的体育锻炼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还应尽量给教学内容和设计增添更多美学元素,揉进一些必要的体育舞蹈动作,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有条件的情况下再配上节奏明快、韵律感强的音乐,达到锻炼和艺术浑然一体。
总之,大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积极探索融入美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发展体育美,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发展体育美并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教育,进一步推动学生终生健身意识、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个性、人格、自尊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完善,实现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使体育教育真正的实用化、生活化、个性化和终生化。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编写组.大学生体育与健康.
[2]童绍岗主编.体操(高等学校教材).
[3]马鸿韬主编.健美操创编理论与实践(高等学美育心得体会第3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现代教育角度来规范素质的概念,应该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结构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情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自然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性品质、意向性 品质和个性品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精神素质、专业素质和自我意识。素质结构中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二、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音乐、美术范围之内,它应该展示的是庞大的文化园林中各种艺术的魅力。这种魅力涉猎范围之广,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起着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轰轰烈烈的,也不是石破天惊的,而是一点一滴、温润柔和的,有其明显的潜在性,迟早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逐步增强的,是通过后天日渐积累形成的。虽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由于人的经历、思想水平等个体因素的差异而使不同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大相径庭,审美情趣和品位也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只有不断的使年青一代接受美的教育和陶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才能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素养,从而来不断的完善他们的文化素质。
(三)审美教育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都很年轻,正处于待发展、待成熟阶段,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陶冶其情操,就会很自然的与“四有”教育、“五爱”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多年来,我园一直在搞美术作品展览、比赛、音乐比赛等,使学生在作品中感受美,最后创造美,同时使学生在这种潜滋暗育的审美教育中形成了优良的品德,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四)审美教育在开发学生智力中的作用。审美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拿美术科来说,美术课的教学特点是用生动直观形象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此外,美术通过具体的线造及其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
三、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一)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 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教育。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 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人对于美尤如蜜蜂对花一样,天然肯有一种趋美冲动,这种趋美冲动甚至使得审美主体发生爱屋及乌的迁 移效应,即在审美的同时,连带接收与之有关的其他信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息)。刚性教育经过审美媒 介的柔性自理即把严肃的理性说孝籴马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和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就会产生“寓教于 乐”的审美效应。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契合 时,就会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会以此为动力,推动思想道德认识向思想道德行为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赋予深厚的情感时,他的道德信念才是坚定的、稳固的、不可动摇的,他的价值观、人生观才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所以,审美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二)审美教育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以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 、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 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
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 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 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 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 背景。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审美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率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我国上前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热衷于填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这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审美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生 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的审美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这种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点的教育,对于人的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人,聪明的人,善于开拓和创造的人。”学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仅仅阗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审美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成人的总体心理结构或文化心理结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当然,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不能等同于智力结构的建构,而且,审美教育 也必须以一定的智力教育为基础为前提的,但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成熟必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成熟 。审美心理结构,立意地说,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的协调统一。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复杂的数学方程式”),首先要使人 们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而内在情感的体验和积累,
只有通过对外部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把握才 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审美教育并不代替智力教育去“越俎代庖”,而是把“外部 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和主体的“内在情感”、想象、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协调统一”,形成一 种整体的东西,即一种结构,一种能力,或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感的两重性的形象思 维》一文中所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 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吸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 能量。关于这一点,我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在1991年10月国家授于他最高荣誉奖时,他所说的 感谢他爱人蒋英同志的一段深情的话是最有力的证明:“(蒋英)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 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 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 蒋英同志。”钱老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对科学的作用说得多么精辟透彻!我们借来说明审美教育 对智力结构的完善、对文化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了。
(三)审美教育与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审美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善着审美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是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 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离不开对美的形式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 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就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自己的形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审美教育还可帮助提高体质、体能的水平和技艺。体育的技艺是多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协调的原则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美的形象,通过缺乏美的修养,就很难达到上述美。据说李宁从小喜欢绘画,经过刻苦学习他的绘画和体操技巧都有很大抽调。他说:“画画可以促进自己的体操运动,自己以前在体操训练中总有急躁的毛病,自开始练画以后,屏声静气地悬臂运笔,刚柔相济的竹画法,以及有弹性的竹叶撇笔,都是体操中技 巧与艺术的结合。”
心理教育,即心理素质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在他们中间存在多的心理障碍。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的目标,如品行行为、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发育等,往往忽视“隐性”目标——心理素质,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两个目标同时追求,统一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在如何教育学生的方法上,传统教育比较强 调说教式和管束式,主要靠讲道理和外部约束的方法使学生行为符合规范;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心理学、行为科学为依据,运用说服、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新生自主等方法去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是通过这些方法,将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上述“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尊重自主”的方法就浸透了审美因素。美育心得体会第4篇
关 键 词:人口发展 现代 个体审美心理素质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这里的‘人’应该既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口;既涵盖了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涵盖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①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而人口发展的质量,即人口素质如何是人口能否科学发展、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最根本所在。据调查表明②: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人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培训,而人的发展既包括提高人在现实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又包括实现人的权利和为人的权利实现创造条件,还包括培育和重塑现代人所必备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笔者以为,教育应对时代的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还是教学内容都应顺应时代而变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快速应变能力,以积极心态学习并对待风云变幻的外在环境、适应环境且能创造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成人一辈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现在的教育概念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接受教育,即终身教育观。一方面,教育使人获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教育为人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性。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譬如我们如何看待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种体验以及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客体的情感,而我们的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以什么方式来对待和缓解矛盾或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或者说当客观矛盾无法解决时,人应该怎样从精神层面正确认识矛盾的存在,怎样调整心态以达到内心冲突的平衡,都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审美“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审美特殊的表意实践可以颠覆日常性的压力和刻板,舒张人的情感需求,满足想象力的自由伸展。”③所以,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审美心理素质总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紧密相关的。如果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话,那么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个人的知识获取量可以有多有少,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
二、民族审美心理素质是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参照
不是所有的主体在面对客观对象或改造对象时都是以审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高级活动方式,需要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对象,它们都是长期劳动、实践造就的”,④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产生或提高的。每一个个体都在相对的群体里(如民族)生存发展,受到特定群体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群体并找到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空间。特定群体的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并得以传承的那部分理念、意识、价值观往往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审美心理的典型特征,是社会进步、民族进步进程中的诗意化特征,是促使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情感为中介来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在人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将未知变为已知的时候,以共同情感为中介将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地区的力量,使人们产生不畏惧未知、不惧怕未来的信心和对集体力量、自我力量的体验欣赏感,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的快感,这种认同感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形成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认识世界的审美方式。只有具备了审美认识现实的心理,人的精神才能超越现实,才能拥有迎接挑战、改变现实的激情。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在一种积极状态下舒展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现实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三、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1.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个体自我确证
“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概念,但任何一个“现代”的概念都包含了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等含义,“现代化的人”也应该是具备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精神的人。现代化的人必须体现人的观念和品格的现代化,必须体现现代人应具有的审美素质。
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说及人类学家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告诉我们:从人的出现到人对自己的确证,人走上了一条对自身反省和思考的必由之路,当人通过某一中介(本质力量对象化后的物体)看到了人对人自身反省的过程,看到了人在自身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过程中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全过程。于是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连同共时的情绪及其持久的情感全部成了人审视的对象。这对象被称为“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视对象情感融合的过程就是美的体验过程,即审美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只有培养具备审美心理素质的人,特别是培养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审美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这种反思“不断地反衬出现存世界的黑暗和不公正,激励人们对美好的新世界的追求。”⑤所以培养人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首要的是培养人在反思中确证自己的能力,培养人实践中积极体验的心态。
2.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移情教育
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有用信息。审美是个体从接受信息到输出有用信息的过程的中介。因为“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机制是移情,所谓移情即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上,主体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对象获得生命活力,此时意境便产生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又通过新生成的审美意境得以升华”。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可以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转第123页)(接第135页)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⑥
笔者以为,人的感性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性特征。从人的社会化来看,任何人所能理解与获得的世界,只是与他们经验有关的有限的部分。虽然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主要基于事物的传统性的,也有主要基于事物的现代性的,但现代人对事物的审美关注与其所认识的事物是不能割裂看待的。这就需要人的自身发展必须随着社会化进程而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正向轨迹,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我发展的轨迹。由于人们真正理解和消化的认识是和自己经验有关的,因而社会存在既对人的观念、意识产生影响,但又因为社会存在未能转化为人的经验时,人的认识又可能具有滞后性,即在文化变迁中出现“文化堕距”现象。正如在中国改革的初始阶段,有些人曾一度抱着观望的态度一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并不一定就能让受教育者获得感性领悟,移情教育是学生感性领悟的前提,需要强调的是移情教育不是哪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事,而是各门学科教育、各类教育都应把握的原则。移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个体的情感,提高个体的感性理性认识水平,感性理性认识水平越高,个体的审美心理素质越好。
3.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的教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培养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化有正向效应和负效应。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计划体制的消解,改变了社会个体许多传统的心理定式(依赖、服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利益的市场化调整,又使某些人面对竞争和市场伤害而无所适从。我们看到,一些社会成员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些成员却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面对这种情况,整个社会应当表现出关爱,尤其是我们各级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地给予他们支持(物质的、精神的)。“执政为民”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实际要求。正如我们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不是仅仅给予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重塑他们的人格与自尊,重塑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与信念,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爱的教育应该是让个体体验到自尊的教育,是让人自强的教育,是给个体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空间的教育,也就是审美的教育。
结语
审美教育不是教育的某个环节,审美教育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将学习视为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会在自我发展进程中遭遇挫折时充满希望和信念;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并理解世界。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能促使个体顺应时代,充满想象,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为个体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总而言之,就是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摆在艺术教育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杨绪斌.人口发展的内涵与评价.中国人口网,2005.3.15.
②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1.5 http://guancha.gmw.cn
③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5.p48-53.美育心得体会第5篇
一、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
朗读是学生感知语文课文内容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通过朗读将书面文字变成了有声的内容,字入于眼,声出于口,听音于耳,记忆于心,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文章中的所描述的物、人、景、情变成了学生的立体思维,学生从多方面感知了教材,也感受到了审美形象的美。
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读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更要读的有感情。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形象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反复品读,学生就会获得更深入的审美感受。
二、理清思路,把握美育的形象性
美在语文课文当中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形象的,因为语文当中的美是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体现出来的,如果在教学当中,感受不了形象之美,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因此,在教学时要首先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课文当中的形象,通过感受形象之美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三、身入情境,感爱美育的情感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近代著名诗人王国维更是将美育称之为“情育”。可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为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得千方百计的模拟课文当中所描述的情境,并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作者的视角来观其形、听其声、闻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形象的肯定与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怀有上产生共鸣,发生上得到了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摈弃了假、恶、丑,崇尚于真、善、美,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了审美体验。
四、再次感悟,获得美育的愉悦性
学生通过感悟,体会了文章形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但对学生审美教育远没有结束,还要让学生再次感悟形象,让学生在精神上再次获得审美感受,而这个层次的美感是学生处于自由状态的舒畅的感受。例如在读《爱莲说》时体会到作者高尚的情操,在读《荷塘月色》时体会到文章借对北大荷花池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体会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由获得的,虽然这种体会会有差别,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别,对相同的课文当中的形象的理解与感受存在差别也是很正常的,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心理需要来理解,不加杂个人的功利目的,也没有什么精神负担,学生处于精神的完全自由放松,也摒弃了物质的约束,获得的是纯净的审美感受。
五、掌握规律,注重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借鉴优秀作品当中创造“美”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不是就审美教育而进行教育,而是渗透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自主的学习,寓智于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还要通过平日的耳濡目染,让学生获得智育教育。
审美教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美育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教学效果,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教学也同样需要美,美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可以绽开学生优美的心灵之花。
参考文献:
[1]刘甫田,徐景熙.文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美育心得体会第6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价值;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111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委所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旨为广泛宣传推广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和群体训练,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以上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三、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他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四、美学价值美育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美育教育 作用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提到体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育动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化,审美水平也大为提高。体育教育来源于实践,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它不但要求学生强身健体、培养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将深刻地影响其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锻炼意志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发掘这些潜在美的因素,可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身体美、运动美和心灵美。这些因素在教育人的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体育教学中的健与美以它独特的风格,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影响学生的情感,这不是单纯靠说理,而是靠形体动作打动人和感染人的。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首先体育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审美能力,对体育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情感有所了解,并能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进行应用。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保持和谐健美,利用自身形体美、姿态美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体育教师应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优雅的行为、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在平时上课时,要穿着大方得体,口令洪亮,情绪饱满,态度和蔼可亲,讲解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共鸣。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语言,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也是非常有益的,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也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简短的表扬性的语言肯定成绩,既鼓励优秀学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因此,教师要力求语言美,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准确、口齿清楚、口令清晰,而且语言要文雅、和气、谦虚,带有启发性、鼓励性,充分发挥语言生动形象的直观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到位、优美熟练、自如轻松,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勇气,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增强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美育因素,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感受美、创造美的可能,而且可以丰富学生对美的情绪体验,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力和情感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和表现。通过运动学生可以培养运动美、行为美。在运动训练中,动作技能要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受,培养感受性就是审美活动。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对美的反复体验中,能大大增强感受性。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灵活、敏捷、快速反应等能力。美融汇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中,体育运动的美是通过形体美、技术美、动作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娴熟和谐、优美大方的技术动作,给人以刚毅、潇洒的美感。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熟练、协调、优美的示范能力,在教学中力求把每个动作都示范完善,通过完善的示范动作把体育运动的美充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感受体育运动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情趣。在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强调动作的准确、规范、优美,以美的动作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生活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形与神的有机统一。体育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需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培养人的坚毅、顽强、勇敢的精神,运动场上集体项目的默契配合能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奉献精神。运动的过程,就是人感受真、善、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运动中的言行和表现,并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塑造学生正确形态,行为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欣赏人体美,让学生知道站立时的探头、耸肩、歪脖、含胸、驼背、塌腰等,既是不正确的,又是不美的。还要让学生消除对形态美的各种误解,例如把肥胖当成丰满是一种误会,把纤弱当成苗条是一种错误,把粗野当成勇敢是一种颠倒,把无病当成健康则是一种无知,使学生放弃自己的偏见,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美,让他们学会根据人体美的规律去追求适合于自身体态特点的美,苗条而不纤细,丰满而不臃肿,魁梧而不单薄,灵巧而不瘦小,使学生感到美就在自己的身旁,只要正确地去追求,就会得到。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塑造健美的身体,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锻炼者都希望有强健的体魄、健美的肌肉、动人的曲线,协调、优美的姿势,追求身体美的过程,能唤起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健美的体魄离不开健美的体格,也离不开健美的精神气质。当发现有的同学对美的标准认识不清,单纯追求穿戴,渴望纤细的形体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明确指出塑造人体美的关键是拥有优美的形体姿态,既能展示个人的才华与修养,又能掩饰相貌平平和身体缺陷,同时还能体现出高雅的气质风度。另外,优美的身体姿态不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通过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体格,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而且注重锤炼学生顽强的毅力及战胜困难的信心、抗御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健美的体魄投身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
体育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幻灯、图片资料和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健美”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训练学生坐、立、走的正确姿势。通过动、静结合的体育锻炼,从形态和技能上完善人体,使学生感受人体美,热爱人体美,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身体姿态,形成良好的站姿、走姿、坐姿,使身体发育正常、匀称,获得健美的形体,提高学生形体、姿态的美感。
在教学比赛中,因求胜心切,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守规则、损人利己、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等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时针对这些行为加以批评教育,使学生懂得作为一个学生理应做到行为美和语言美,懂得遵守规则、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针对学生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要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可以收到极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场地器材布置的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直观表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安全有效、井然有序的器材场地布置,不仅会给学生一个美的印象,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鉴定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平时应多积累美学知识,勤动脑筋,课前认真备课,从教材中去挖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策划,充分利用美学知识,把场地设计得美观清晰,器材放置得和谐有序,营造一个安全有效、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处优美的环境中,由喜爱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对美的欣赏,陶冶美的情操。美育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价值体育运动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委所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旨为广泛宣传推广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2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以上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3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踞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4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美育心得体会第9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形体锻炼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ENG Xiaoyi[1], HE Fangyao[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Guangdong Province Technicia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Sports aesthetics and sports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incorporated into existence, and various form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among human lif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popular cultur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modern,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freedom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 is to be social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o carry out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sports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how to develop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xercises; aesthetic education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当前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观赏性,也随着网络视听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而呈现愈来愈鲜明的审美特色 。就本质而言,信息时代是人类灵魂解放的时代,也是审美情趣日益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喜好,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认知范畴,价值指向清晰表明了“在体育方面,首先是要把人类作为生命的存在来认识,而且,还要理解这个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珍贵,也就是明确生命的尊严性,”①个体生命存在的尊严是以自由为基石的,美是自由的象征。正因为如此,体育美学和体育审美教育已广泛融入到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各类体育运动形式的发展当中,成为当今重要的大众文化构成。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现代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需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体育审美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1 充分认识体育美学的内涵,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
体育美学的核心内涵是通过研究发现各类体育运动形式中的规律,用以来塑造、展现、提升运动形态中的人体美。通过体育运动塑造展现出的人体美是最为典范生动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包含着人的灵与肉的高度统一,标志着人对主客体世界束缚的挣脱和超越。因此,审美教育从其实质而言就是艺术教育。②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证,从古希腊、斯巴达时期所提倡的“身心和谐发展”及“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到中国先秦诸子时期,孔圣所提出完美之人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游于艺”的“艺”,就是指“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其中乐、射、御就包含体育美学思想及审美教育的原始概念。至近现代,欧洲教育学奠基人夸美纽斯(Johann-Amos Comennis 1592-1670)更是明确指出:人的身心应和谐发展,人的发展需要顺应自然。人是最完善、最优美的创造物,而人本身在肉体和心灵上是谐美的,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儿童从事游戏和运动,是一种受内发力量所驱使的自然本性,是自然的产物。③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论述④更是为现代体育美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体育美表现人的自然本质,它是以人的身体素质、技术动作、战术、造型、阵地等多种手段以及人体的匀称和谐、对称的物质形态,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所呈现的美。体育美在表现人的社会本质时,是以从事体育运动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风格、作风等为手段塑造的人的内在美。总之,体育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在体育运动中所塑造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有机的和谐统一。
因此,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则衍生成审美教育中的美感,即主体情感结构的功能,它是指人对美的主观感受、欣赏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审美。审美包括主体直观接受的生理,还有美感所反映的理性认识的内容和精神性的东西即精神愉悦。当审美活动进一步深入则出现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对美感阶段所获得的美的愉悦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作出全面准确的审美的判断和评价,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更舒畅的愉悦和享受。而在美感积淀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形成一定审美观,而审美标准则是审美观的具体表现。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运用或遵循某种相对固定的尺度和标准,去衡量和评估审美对象。这个所谓尺度和标准,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标准。它既是鉴定美丑的标准,又是观察对象审美价值高低的标准。审美标准包括对事物内在美、外在美及其统一关系的评估标准,是审美意识在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中的具体表现。体育锻炼是以身体健康为目的,体育审美教育则是以心灵的健康为目的。身心健康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这二者的任何偏废或割裂,都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和歪曲。
在教学实践中,要明确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首先应大力开展对学生体育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是体育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审美感知力带有先天因素,通过适当的审美教育可使它得到激发而活跃起来。因而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体育实践的乐趣,并使学生通过身体的协调活动逐渐感应到体育运动中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和谐等身心有机统一的动态美。其次是积极提高学生的体育审美鉴赏力。体育审美鉴赏力是对人体与运动形式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受力高一层次的审美能力,社会、理性因素相对突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对其辅以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另外还要开发学生的体育审美创造力。体育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体育美,创造体育美的能力。它直接涉及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健美体魄和美的运动形式。审美创造力的支柱是对体育运动形式的思维想象力及运动技能,其成长开拓因素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提高基础上的。
2 优化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节优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应该富于节奏、韵律的美感。教师在熟练运用体育运动学、教育心理学等原理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习修炼艺术家的创新心态,在教学方法上不墨守成规,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达到让学生喜爱体育课的效果。
(1)创设情景主题。体育课教学主题的组织实施过程,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游戏的过程,因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⑤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而任何游戏都是有情景主题的。教师紧扣教学主题以分组或整体;以竞技对抗或交流演示等形式,因地制宜创设情景主题,使学生在游戏中让其心理负荷得到宣泄,审美情感得到熏陶。
(2)注重形象示范。体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示范性教育,它主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生动形象现场演示和现代竞技体育明星运动案例的讲解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当体育教师做出一个示范动作后,娴熟的技术、优美的动作,再适当结合举例,讲解该领域的杰出运动员的成就风范(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效果更佳),会引起学生的赞赏摹仿,获得心理感情上的共鸣认知,以美感人,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3)提倡自由互动。体育审美教育本质上是通过自由给予自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因材施教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体育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力。真正做到课内课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教学主题及技能的交流沟通和有效互动,达到寓情于教、寓教于乐的效果。
3 把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点 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操
3.1 形体锻炼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早在上世纪初,就撰文提出了“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的鲜明观点。⑥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目前许多调查表明,随着电脑网络游戏、特别是手机网络终端化的普及,各年龄段众多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身体上喜静不喜动,心理上浮躁萎靡,有些甚至出现近视眼、颈椎病、过度肥胖、脊柱侧弯等中老年化疾病,许多男生不挺拔,女生不匀称,给人以迟钝、怯懦的印象。这都是轻视形体锻炼造成的。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身体的各项健康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器脏、神经系统等发育良好,才能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同时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明白“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都含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和匀称,这在自然中已可见出”。⑦匀称的身体、平衡的神经系统作为人的物质性健康支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未来的幸福和成就。
3.2 技能运用是审美教育的展现
无论现代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的各类运动项目,都高度重视参与者的运动技能的训练和运用。正因为如此,现代体育运动的观赏性、美感才会与日俱增,赏心悦目。技能越是熟练,越是灵巧,越是高超,就越是能使运动员表现出美的动感,其内在的审美韵味也“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⑧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求学生动作的合理与准确,更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动作在幅度、力度、节奏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协调感、韵律感和自由感,使得学生能在课上、课后以及将来的业余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优美的运动姿态和良好的运动技巧。以此为目标制定体育教学计划,要求体育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就不仅能使体育作为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得以体现,并且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在总体上达到美的境界。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对各种技术动作的结构、功能有所了解和领悟,即能做到粗略地评判怎样是错误,怎样是正确,怎样是丑,怎样是美。这样,学生既作为参加者,又作为观赏者,从而使表现体育美的能力和欣赏体育美的能力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同步提高。
3.3 灵魂塑造是审美情操的升华
“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的不同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生活必须要有某种依据,某种希望,某种道理,而决不是只是为了存活,为了活得舒适。只有人懂得什么叫荒诞”。⑨在社会面临转型的今天,这一点尤为突出。学校在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外,更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即个性、意志等精神品质方面的培养。一个人“理智的清晰、情感的活跃、思想的自由以及举止的庄重,几乎总是与有修养的趣味相连,而它们的反面则常常与没有修养的趣味相伴”。⑩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过硬的心理素养,决定了他能否在未来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坚持自己的理想,承担起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而通过学校中体育教学所创造出的得天独厚的运动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竞赛性体育活动磨练出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优秀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以进步和友谊为目的的比赛更为重要,重在培养学生坦诚、宽宏、谅解、互爱等品质,并且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念的意义所在。体育教学要通过有意识地操演、练习、竞赛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引导学生净化自身,提高自身,从而在审美教育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完成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升华。正如美学家所指出的“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将审美教育系统、科学地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通过体育运动磨练意志,从而领悟到体育精神中所包含的美,更意味着通过体育审美教育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更新也就是时代的更新。
注释
① [日本]川村英男.体育原理.杏林书院体育科学社昭和,1951:69.
② [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3-55.
③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2:15;29-34.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6:46-51;77-82.
⑤ [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24.
⑥ .体育之研究.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⑦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 l 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301.
⑧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204.
⑨ 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1.6:80.
⑩ [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考清美厉害的画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