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40岁裸辞还是坚持是什么体验呢?


原标题:34岁,我从体制内辞职了,裸辞
本文作者 34 岁,单亲妈妈,2001 年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她成长于云南农村。
找工作时也曾睡过火车站,在金融体制内工作 13 年后,选择裸辞。
文章里,她详细描述了辞职前后的心理变化和思考,以及辞职的根本原因。
她对于自我的深刻探索和认知,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处境,认真思考。
1
金融体制内工作 13 年后
我选择裸辞了
2018 年 7 月 20 日,我在金融系统的职业生涯正式终结。
这一天,我拿回了护照和港澳台通行证,交回了单位的门禁卡和钥匙,还了在单位图书馆借的书,领到了离职证明……
离开单位,意味着我也离开了体制。
从此变成一个自由人,一个今后每走一步路都要完完全全学会自我负责、自我承担的创业者。
离职的想法,其实早在一年前就已经产生,但那只是一个 “种子想法”,我不敢轻易付诸实践。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父母身体开始变差,孩子要操心和花大钱,而我又是一个单亲妈妈。
想要迈出这一步当真不容易。
更何况,我所供职的单位、所从事的职业,在外人看来还是挺值得艳羡的。
迈出辞职这一步,我足足做了一年多的心理建设。
一方面是因为害怕未知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不舍得放弃目前拥有的一切。
在纠结要不要辞职的阶段,我爸形容我对这份工作的心态:
“捏在手里是骨头,松开了是块肉。”
所有在体制内待过的人,在面临要不要辞职这个问题时,估计都会有类似的心态。
从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体制内工作,到今天已 13 年。
13 年里,我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蜕变。
金融系统也是一个金字塔,而我们处于金字塔尖的那一层,拥有相对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收入和相对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与一直呆在一线的苦逼基层员工相比)。
这份工作不能保我大富大贵,但能保我衣食无忧,让我供得起楼买得起车养得起娃生得起(小)病,但它也存在很多令我感到压抑甚至是痛苦的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体制内的好,它有;体制内的病,它也有。
我不想列举老东家存在的种种弊病,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是“端了饭碗喊爹,放下筷子骂娘”,终究是一件为人所不齿的故事。
有些病,是体制通病,不是哪一家单位独有的问题。
而我选择离开,也不是 “老东家” 哪儿不好,而是我身处其中,再看不到 “能成长得更好的自己”。
2
真正的稳定
来自于你傍身的技能
马云说:“员工离职只有两种原因: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
但其实,很多人选择辞职并不一定是因为钱,也不一定是受了多大的委屈。
我选择辞职,是因为这份工作再让我学不到新东西、看不到新的可能、得不到新的成长。
也许很多人会说:
“在体制内,你混一混,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钱照拿,活少干,谁也不会把你开了。”
我回答:
“我就不是能混日子的。让我混日子比让我努力工作更让我难受。”
我是天生的劳碌命,但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份工作产生倦怠的呢?
已经想不起来了。
我只记得,越往后,我越怀疑自己,越是对这份工作失去耐心,甚至开始牢骚满腹。
我喜欢创意类工作,但在体制内,那些新奇的想法、创意几无施展的空间。
更多的时候,时间、精力被淹没在日复一日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
这样的浪费,有时真的会让你感到心疼、肉疼。
某一天,我忽然觉得:
这种状态,不正跟我离婚之前一模一样么?
对那个人(那份工作)不满意,对现状和前景不满意,却不敢付出行动做出改变,只是没完没了地抱怨。
这样下去,我只会成为一个怨妇,一个负能量发射体,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和 loser。
既然离婚并没有让我坠入沼泽,反而让我获得了新生,为何我还那么害怕辞职?
去年,单位进行了一轮比较大的人事改革(裁员分流)。
很多跟我相处多年的同事被分流到各个地市。
虽然我不属于被分流对象,但这事儿对我的心理影响比较大。
一个朋友听我说起这事儿,感慨了一句:
“连你们这样稳定的单位都会裁员,说明这世界上根本没有铁饭碗啊。”
我回答她:
“这世界上本就没有稳定这回事。
金融业躺着赚钱的日子早结束了,未来可能还会迎来更多的变革。
真正的稳定不是找个看起来稳定的单位呆着,而是炼就自己离开哪个单位都能活下去的技能。
洪水来袭的时候,最让人产生安全感的,不是一棵看起来难以被洪水撼动的树,而是你的自救技能。”
朋友问我:“那你辞不辞职?如果你做得委屈的话,我建议你辞。”
我说:“我再想想。”
讲真,那时我真的还没做好心理准备。
3
受委屈
本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在体制内 13 年,委屈当然是有的。
最后一次跟同事一起去外省出差,我们自费租了一辆车从一个海滨城市开到了会议地点。
我负责开车,开错了好几个路口,本该一个半小时走完的车程我们走了两个半小时。
路上,我跟同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主要还是聊工作。
聊到后来,天黑了,她也睡着了。
驾驶室突然静了下来,我突然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止都止不住。
这样的场景,离职前还有两回。
某天下大雨,我下班路上忍不住给闺蜜发了一连串带着哭腔的语音。一开始只是倾诉,后来是真哭。
我把车停在路边,看着雨刮奋力地刮着玻璃,满心悲凉。
我跟闺蜜说:“老娘不干了!”
闺蜜发过来两个字:“我懂。”
现在想来,多多少少觉得自己矫情,但当时当下,我就是觉得很委屈,很,委,屈。
但我不是受不得委屈才离职的。
受委屈,本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你拿的薪资里,有一部分本就是支付给你的 “委屈费”。
你看我们的领导,在我们面前可能威风八面,但去到更大的领导面前,也得点头哈腰、满脸堆笑。
他们受的委屈不一定比我们少,只是工资卡里的 “委屈费” 比我们更多一些罢了。
4
下决心离职的基础
是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
辞职当然不是目的,辞职后去做什么才是。
踏入体制内的第一年,我像个婴儿一样,对一切新事物感到好奇,并且愿意花时间去探索。
在体制内第四五年,我觉得美好的职业蓝图像是在我眼前打开,浑身充满干劲。
头天不管奋斗到多晚,次日起床都能精神抖索地去上班。
升职加薪没我份,也不觉得有什么。
单位改革成功搞庆祝活动,我也跟着瞎激动,心中无来由地升起自豪感、荣誉感。
到了第七八年,开始对工作感到倦怠,工作能让我学习到的新东西、接触到的新事物在递减。
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我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单位时间内我能完成更多的工作。
到了第十年,我发觉工作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你越是资格老,承担的工作量越繁重,而职级升到某种程度以后就再上不去了。
我开始萌生退意,却还是差点勇气。
到了第十一二年,我开始觉得自己无法克服对工作的倦怠感,也曾申请过调岗但因为单位一时找不到能接受我这摊工作的人,最后不了了之。
长期重复性的劳动让我再学不到任何新东西,也让我对自我价值产生严重的怀疑。
我依然在认真工作,但却开始有 “油条化” 倾向。
这点自我发现,让我开始陷入焦虑:
要不要变成一个年轻时自己都讨厌的老油条?这是个问题。
再找一个单位或公司呆着?我是不愿意的了。
给自己打工?风险似乎又太大。
我开始认真地剖析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更适合做怎样的工作,还做了一个性格测试。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要离职的基础,就是这样的自我探索和认知。
过去那么多年,作为甲方代表,在长期跟乙方接触的过程中,我大概了解了乙方的运行逻辑。
对与广告创意类有关的工作,我拥有 “数十年如一日” 的热情。
业余时间也爱去研究各行各业的宣传套路和推广案例……
我常常在想:既然市场上乙方的水平未必比我高,或许我也可以试试?我问过自己,如果辞职后每个月只能赚以前四分之一的收入,但你做的是自己喜欢做、而且做得比较开心的事儿,你愿意么?
我的答案是,愿意。
5
很多事情不是难才不敢做
而是不敢做才难
在工作场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擅长做事,并且能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中得到极大成就感、价值观和满足感的人。
我不是不擅长处理错综复杂的职场关系,更多时候我是不屑,是觉得那样做浪费时间。
比如,明明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如果有人硬要绕着弯子来沟通以显示自己的 “政治智慧”,我就很容易陷入崩溃。
在体制内,想要加薪,唯一的渠道似乎就是升职,但有太多因素左右升职结果。
绩效没法量化的时候,升职标准也就漂浮不定。
而我,没有太强的权力欲和管理欲,在团队中一直是孙悟空式的角色,优缺点非常明显,能耐有点,棱角也有点。
我甚至都没办法跟那些和自己三观极度不一致的人相处,这对于体制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块能决定木桶能盛多少水的致命短板。
在体制内讨生活,需要形成体制化独有的 “三观”。
这些 “三观” 不一定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或是说在嘴上的那一套,而是一种人人都遵守、追随的另一套为人处世的“规则”。
这些年来,我与这套规则发生过无数次血肉碰撞,最终都以我受伤结束。
我开始找朋友们聊天,然后惊奇地发现那些平日里跟我玩得比较好的朋友,几乎全都已经下海创业。
有的刚刚小试牛刀,有的已经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好几年。
我跟这些逃离体制的朋友聊起我辞不辞职的纠结,并向他们形容了自己的状态:
“我现在就像是一个站在跳水台上的新手一样,游泳衣都穿好了,看着下面的游泳池,很想跳下去试试。
但我现在双腿发软,担心游泳池的水是不是足够满,担心自己掉下去以后会不会把腿摔断。”
一个朋友哈哈大笑:“我真想踹你屁股一脚,把你给踹下去。明明是只老虎,却一直以为自己是只猫。体制的笼子把你关傻了吧?”
我说:“也许你看走眼了呢?也许我只不过是一只披着虎皮的猫呢?”
朋友说:“选错了又怎样?人生从来不会因为你选错而毁掉。你当年嫁错了人,但现在不也一样活得好好的?”
我开始反省,是什么原因让我对未来充满那么多的恐惧?
是未来真的很可怕么?
很多事情“不是难才不敢,而是不敢才难”,你到底在怕个什么?
说到底,还是因为内心有太多的怯懦,不敢主动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也害怕失败以后颜面无存。
其实颜面,那都是活给别人看的。
很多在体制内的人,走出去不都光鲜亮丽的,但背后各有各的心酸苦楚、千疮百孔,不足为外人道罢了。
既然走到哪里都要吃苦,那就换种苦法试试?
苦瓜吃多了,黄莲的味道也想尝一尝。
都说 “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
既然我自己更能在做事中获得成就感,那就专心去做事好了,兴许还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中高端人才。
就这样,经过漫长的心理建设,做足了相关的物质准备、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后,我提交了辞职申请。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我的父母。
我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
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比较懂得尊重我(虽然在小事上我们摩擦不断)。
6
选错了又怎样?
人生活得就是一场体验
很多同事听闻我离职,颇有艳羡之意。
其实,人到中年,你会慢慢发现:
哪里有什么更容易的人生,不过就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
这话听来很“丧” 很“宿命”,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命运留给每个人辗转腾挪的空间委实不多。
我只能说,凡事有得必有失,人活的就是一个“取舍”。
往后的日子,谁知道呢?
也许会风和日丽,鲜花遍地;也许会狼狈不堪、遍体鳞伤。
人到中年,开始觉出人生寒凉。
前几日,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解决中年危机的办法是什么?”
有人迅速给出了答案:
“环游世界、婚内出轨、辞职创业。
三招过后你的银行卡还有余额的话,
恭喜你,你只是个在无病呻吟的人生赢家。”
我一看,就乐了。
以我的情况,可不就只能选个“辞职创业”吗?
“辞职创业”,九死一生。
死了,很多人会笑话你 “不作就不会死”;
活下来了,很多人会赞你当初好有勇气。
至于最终你是不是觉得值,这答案藏在未来,只能由我自己去寻找了。
今天写这些,没有任何鼓动大家辞职的意思,因为每个人面临的情况不一样。
但我始终相信一点:爱学习、肯拼搏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不会混得太差。
我向来认为,不管是体制内或体制外,都只是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并不存在优劣之分。
从体制内辞职,也不显得更高级,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儿。
虽然体制内也有一些庸人,但总体而言,能 “过五关斩六将” 越过门槛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人,大多身怀绝技,非常优秀。
在体制内,我也见识过无数的匠人、匠心,他们的选择、坚守,一样值得尊敬。
不管在哪里,做好人、行好事,或者,至少不作恶,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了。
以前,我曾以为我会和我嫁的人白头偕老,后来却离了婚;
以前我也以为自己会在这单位呆一辈子,今天却辞了职……
人生唯一不变的,便是变化。
这世上也根本没有 “稳定” 这回事,有的只是偶尔的、动态的平衡。
未来还未到来,有怎样的结果没人提前能预知,但我们都该更勇敢一些的,拥抱每一种变化和可能。
选错了又怎样?人生活得就是一场体验。
祝福你们,也祝福我自己。
版权信息/作者简介:晏凌羊,80后,2001年云南省高考某市文科状元,在广州生活的单亲妈妈。著有情感畅销书《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愿你放得下过往,配得起将来》 首发公众号:qiushan08。本文由人力葵花整理编辑, 所推送文章非商业用途,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力葵花”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0岁裸辞还是坚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