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24节气每个节气的养生方法养生?

摘要:中国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季节,天气的变幻进行观察后,研究探讨得出一项十分具有中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产物——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瑰宝之一,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日常起居,我们加以对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不难发现,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养生养生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也是深受二十四节气影响应运而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联系

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劳动从而总结出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在古代中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不光光是作为农务上的参考,二十四节气更是在天文观测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除了在生理上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相应季节的养生行为,古人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春夏秋冬四个节气点,面对不同时节,进而挑选不同种类的食物,甄选出不同的出行活动,在生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让人的身体内部跟随着外部气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一、二十四节气和养生的定义

(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早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开始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时代地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也是不断地进行改进的完全,直到汉代被完全确定下来。汉武帝时期,邓平制定出了《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正式的订到中国古代历法之中,用书面的形式,明确的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针对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可以称为黄道)上的具体位置来进行划分。以春分点为起始,每当太阳前进十五度时,就制定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之后太阳再次回到春分点,这时候为一回归年,一周为三百六十度,所以,可以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二)养生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养生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总结,从而创造养护个人身体的文化,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层面上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养生文化有将近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庄子》就提出了养生的概念。养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二十四节气对养生产生的影响(以春夏秋冬为例)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但是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之中却是第四个节气。春天意味着万物复苏,经历寒冬的生命开始重新启程,春天中国各地的气温开始逐渐回暖,温度上升,很多地方的气温普遍都会在零度以上。我们应当根据春季的气温特点,增加一定的户外运动,利用晨跑或者郊游等运动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免疫力,减少过多停留在室内,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病几率。

春分时节的饮食原则应当禁食过凉或者过热的食物,因为如果进食凉性的食物会导致体内寒气过重,从而出现人体和外界环境失衡的现象。只有采用冷热搭配的食用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人体内的平衡。所以春分的时候,人民适合多食用具祛风寒,不过冷,提神醒脑,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食材。如菠菜和木耳等,适合春分食用。

夏至日作为北半球白昼最长和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夏至日之后,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将开始进入夏天,酷热干燥是夏季最明显的特征,夏至之后中国的平均气温都将会在三十摄氏度左右,在新疆地区甚至会达到四十摄氏度。如果我们从养生文化角度去看待夏至呢?夏至时节作为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体需要补阴,以此来确保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在夏天,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全身乏力、头昏,没有精神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天气气温过高,人体通过汗腺来排汗从而降低自身的温度,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补充水分,就可能出现人体内水分流失严重的后果,进而就会引起四肢供血不足,心脏的功能衰弱,导致脑供血不足,最终就出出现四肢无力,头昏脑涨的现象,所以夏至时节一定需要多补充水分。

考虑到夏至的气温特点,所以运动最好進行在气温比较凉爽的时间段,例如清晨或者傍晚。值得注意的是不推荐夏季进行大量剧烈的运动,因为夏季本来气温炎热,剧烈运动之后非常容易造成缺水,除了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在正常运动之后也需要补充水分,最好是补充淡盐水或者凉白开,切记不可大量饮用冷饮,这样极有可能造成体内温度失衡,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期节气的开端,更是一个凉爽季节的开始,立秋是一个需要多加注意的季节。立秋作为夏至之后的节气,夏至的高温虽然有所减轻,但是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十分炎热,这种气温往往会持续到每年的九月末或十月初,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昼夜温差大。

立秋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降低。所以非常需要加餐。立秋气温较大,降水量减少,空气出现干燥的现象。从养生的角度来看,立秋需要人们多加保暖,多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清除体内经过盛夏残留过多的阳气。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至也是万物冬眠的开始,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所以对冬季的划分也是各不相同中国东北部地区普遍在九月就已经进入冬季,而华北地带一般都是在十一月后才进入冬季,至于南方地区进入冬季的时间更晚,普遍都是十二月或者一月份左右。

冬至则是一个阴气旺盛的时节,和阳气当道的夏至完全不同,冬季的万物开始趋于沉睡,又要开始为新一轮春季复苏做准备。而从养生文化来看,冬季适合大补,使用一些温热之物,如羊肉等,祛除风寒,而南方地区由于湿冷的原因,在四川地区,更是多食用辣椒等,去除体内的湿寒等。

2016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二十四节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确定养生的原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养生的贡献。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二十四节气放到太阳系整体运行中思考。太阳系临近地球的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中,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地球人的身心健康。由于星球各自的体积、质量、公转周期不同,对地球的气候影响每年都有差异。在六十年内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各有不同,使得人类年年都面临新的挑战。

[1]朱丹丹,王卫,吴学会,徐一兰,朱婕,崔岩.“二十四节气养生”科普系统APP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2017,(06):92-94

[2]尚超,周红.浅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07):269

}

《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一静一动。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 。暴怒,过喜过悠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过量的强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

记住这一静一动。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

四季在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

这里我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内容如下 :

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

根基不固,水运难行。厥阴无情,营血不布。

月高风清,一阳升腾。形实郁气, 风郁内生。

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

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

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

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难运,阴阳难平。

阴阳相应,贵在平衡。耗损多燥,劳劳不葆。

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 。

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

阴盛阳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

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胆气太过反间肺气。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

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懒。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 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

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开始生长,但尚幼嫩。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 (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 会容易感冒。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

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 。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 (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 。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我们要注 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对于出虚汗的人可以顿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

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脾土多实 。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 。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气最热且有湿。体内热极生风遇湿而郁,胃和大小肠因湿滞太过运化不力。饮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则助湿。

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 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

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人体肺火盛, 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 。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以免损伤阳气。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饮食要适时适量。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树木枯萎。这时人体的 肝胆也是最虚弱的,而肾水最旺。饮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以免扰动肾阳。心情要安静自然,气息也要收敛顺畅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结寒。这时人的肝和小肠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时之气就会伤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 ,就温避寒,这样那些血症、瘰疬(淋巴结核类)等病都能自愈。

道家养生的总纲领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还讲了四季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的方法。但这些还只是天时。还缺少“地利”和“人合”。

何谓地利?简单说就是顺应地理的变化。顺天应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欢吃辣,南方人饮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违之。我在北京很多年。但这几年年 轻人的肠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许多年轻人得了肠胃病。为什么呢?这和遍布京城的四川菜馆有关。川菜讲究麻辣鲜香。味道好极了。不要说年轻人,我都是很喜欢吃的。但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忘记了节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那里的人体湿大,需要辛辣的食物来排湿毒。但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本来就是燥多湿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会上火,长痘痘。时间久了,肠胃就吃坏了。所以吃东西不要只图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

还有北方有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为什么冬天要吃萝卜?是因为北方以面食为主,而面属热,需要萝卜来解其热毒。还能顺气开胃。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萝卜白菜加 土豆了。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而。我们现在人的身体素质,和以前那些只吃萝卜白菜的人相比,有过之吗?没有。反而是越来越差。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就是应为没有顺应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体制,就要顺应北方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偏偏学南方人整天吃海鲜。那么疾病就离你不远了。所谓“地利”就是顺 应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习惯,北方人也不要学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 活习惯,是最好的养生。

如何人合?在于心。你会保养,懂养生, 但整日和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那前面说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

心要静。气才能匀。气匀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长寿。

都说学习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说让心动,而是说让心静。只有静中求动,方能达到心神饱和。真正的拳师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在用心写字。不用心,做出来的事都是没有生机的。用了心,在难的事都容易。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可贵。用心的创造自己积极快乐的人生。

这里的用心不是动心眼,耍心计。而是指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东西。你真心对人,人必然也会真心对你。你把以上说的养生方法认真用心的去做。坚持,循序渐进。收获自然就会随之而来。不仅是健康,还有人类的终极目标——长寿。

上晓天,下晓地,中通人事。天时、地利、人和。可得长生久视。道家说“我命在我不由天 ”。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 “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应当看到,道家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学,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道家养生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命”。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为,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推荐2022年一定要关注的公众号

关注医者宝典论坛可查询(疾病搜索)

风湿、骨质增生、腰痛、关节、肩周炎、颈椎病、补肾、养肝、

减肥、妇科病、月经不调、宫寒、痘痘、便秘、失眠、鼻炎、

心脏病、糖尿病、高血糖、高血压、瘦腿、白发、脱发、

口腔溃疡、打鼾、抽筋、感冒、咳嗽、咽喉肿痛、湿气

}

1、谁帮我推荐几本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籍啊,最好是中医方面的,我的脾胃不好,想买相关书籍,谢谢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后天之本——脾胃保健


《求医不如求己》,我个人还觉得蛮不错的,网上也有视频,值得一看。


  《不生病的智慧》系统都还不错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节气每个节气的养生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