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急诊和icu护士谁轻松工作的地方在icu,急诊和icu护士谁轻松进门了之后,一个医生就找到这个门过来然后为什么要问他朋友是这里吗?

你现在的收入,够你在ICU住多久——重症医学科规培有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金兆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icu观后感(ICU的日与夜观后感)1

进科的第一天,带我的一个师兄问我:小z,你了解ICU(重症监护室)不?你觉得ICU科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室?

我挠了挠头,傻笑道:我不了解啊。我以前实习的时候转过这个科,但是没什么印象了。(实习那年到现在,已经五六年过去了,真记不得了,汗……)。

1.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科。

2.你在这里可以看到人求生的欲望。

3.但是如果我自己到了住ICU这一步,我不会住这个科,我会直接……(师兄对着自己脑门,比划着做了一个game over 的手势)。

我又问:为什么这么说啊?

师兄回答道:你待久了就知道了。

有一次科里接诊了一个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病人病情很重,120送到急诊科,急诊科又转到ICU。来的时候已昏迷,陪同来的大夫说,她已并发急进性肾炎、溶血性贫血及肺动脉高压,并且心、肺、脑功能都很不好。她的家属七七八八围在边上,全是垂头丧气样。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病人,虽然这个病人不是我们组接诊的,但是我每天都会去关注一下。检查/检验单,生理指标,用药等等。一个是因为我没见过这么重的病情,想学习一下老师们的诊疗思路;一个是因为我师兄的这句“化腐朽为神奇”。

时间就这么坚定不移的走,到第二十天的时间,我再看到她时,她呼吸机已经撤下了,正坐在床上,端着饭盒吃饭,吃得好香呀。看到我在看她,她便憨憨的一笑。我问管床的护士老师,护士老师说:她病情稳定啦,今天上午准备出院,回她们当地县医院继续治疗。

回想起她刚来的时候:昏迷,在平车上平躺着一动也不动,戴着呼吸机,全身上下插满了各种管子······现在呢,有说有笑,可以正常吃饭,已经准备出院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ICU“扭转乾坤”,因为医生不是神。但医生会用尽毕生所学、竭尽所能助患者一臂之力,接力下一个“护额腐朽为神奇”。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活着》

在很多书及影视作品中,“死亡”一直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有的人恐惧死亡,也有的人万念俱灰、想一走了之,向往死亡的。我们科里的病人很多,每天都经历着各种“生生死死”:有喝了农药中毒的,有吃了腐败的食物中毒的,有急性心梗心肺复苏术后的,有重症胰腺炎的,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无一例外,我看到的情况是:或是病人,或是家属,满眼的无助,紧紧抓住医生的手,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只想要——活着。

也许,人只有临近死亡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死神的恐惧,才能回想起活着时候的种种美好!才会想要不顾一切的活着!

写着写着突然想抒发一下感情:以前一直觉得,“我爱你”有点说不出口,现在想想,要说就趁早说,有些事情要做就趁早做!不要等着人躺平了,没有意识了,空剩一个躯壳,那会儿,想说什么、做什么、都晚了!

你现在的收入,够你在ICU住多久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叫做《你现在的收入,够你在ICU住多久?》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先自嘲了一番:贵乎为什么会推送这个问题给我?

自嘲过后,我摸了摸自己干瘪的口袋,看了看微信和支付宝的余额,沉默了好久,然后默默点进去把所有答案都看了一遍······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别说住一天了,以我现在的收入,也就只够我在ICU住几十分钟吧!

这说明,住院贵,住ICU更贵。在这里一天花一万是常事,一天好几万的也司空见惯了,偶尔进来一个一天只花3000块的,住个一两天,绝对会被医生“赶走”,医生的内心OS可能是这样:有钱了不起啊,有钱就能想住哪儿就住哪儿嘛!ICU是留给有需要的人的!!!

在这里,钱已经不是钱了,而只是冷冰冰的数字。人来人往,有很多病人躺着进来,住院一段时间最后步行走着出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躺着进来,花了很多很多钱,生命却仍然永远划上了句号。在这里,钱不是万能的,有钱可能可以让你多活一段时间,但是不能逆转生命的进程。想要活得久还是得靠平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锻炼身体。

等我老了以后,万一生了大病到非要抢救、进ICU不可的时刻,我会提前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告诉家人,我不住了,我不想在这里受苦,我也不想花钱。因为我深知,很多病到了这一步,花再多的钱也改变不了什么。

住ICU把钱花完,给活着的家人们留下一个烂摊子,让活着的人为钱更加烦忧,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icu观后感(ICU的日与夜观后感)2

为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给大家分享关于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观后感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观后感1: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发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年的这个春节过得不平凡。

近日,我看到了一组医务人员摘下口罩的照片,由于长时间佩戴医用装备,经历了连续多日超负荷工作,很多人的脸颊都过敏红肿了;有的为了抢时间救护病人,自己穿上了成人纸尿裤;为避免交叉感染,女护士剪掉美丽的长发,剃成光头;还有的鼻梁被口罩和护目镜磨出了血,着实令人泪目、心疼。但深深的压痕、疲惫的神态,挡不住医者之美;坚毅的目光,依然透射着必胜的光芒;年幼的孩子隔着防护栏探望几天没有回家的护士妈妈;有的还是20岁刚出头的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便学着像前辈一样,“以我所学,尽我全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

多难兴邦。无论面对洪水、地震、SARS疫情,还是遭遇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我们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一往无前,不懈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而不倒、濒临绝境而不亡,反而愈发强大,缘何?答案就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疫情发生后,北京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小汤山医院设计者黄锡璆主动请缨赴鄂支援建设;湖南近300名医务人员踏上援鄂征途,许多人在“请战书”里写下同一个理由:“我是共产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有一群斗士心怀大爱,慷慨请战,逆行而上,报名去抗疫一线:“我自愿报名参加医疗救助团队”“我执行过抗击非典、援非抗埃任务,经过实战考验,我申请加入防控疫情队伍”“我在感染科工作10年了,可以胜任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放弃和亲人团聚的时光,无惧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冲锋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计报酬,不畏生死,不讲条件,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的忙碌身影,汇聚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战场,是战场就会有牺牲,这是常理。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披挂上阵,冲到最危险的抗击疫情第一线;结婚刚一年的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ICU年轻护士邓甜甜,不顾家人的劝阻,义无反顾地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她说:“作为党员,必须冲在前面”;“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95后小护士”慷慨承诺;医生父子隔防护玻璃彼此鼓劲打气,是父子、更是战友……于患者来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危情时刻,白衣天使成了钢铁战士;“迎着病毒走,勇做逆行者”的背后是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他们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乌云遮不住太阳,阴霾终究将散开,唯努力不会被辜负。在这场正在博弈的战“役”中,谁最美?谁最累?战斗在一线的战友同胞,拼搏在后方兄弟姐妹!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上下的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迎来春暖花开、万家祥和!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观后感2:

今天,我收看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刻骨铭心。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学习并掌握了预防措施。相信这次加长版的寒假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很多人从未像现在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与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透过新闻,我们看到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把把为避免交叉感染而剪了的发辫,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开裂的手、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年轻医护人员他们心无旁骛,凝视自己的战场;我们看到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逆行而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冲在前线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带领团队为研制特效药品而耿耿不寐;我们看到坚守阵地做着深入报道,不断披露疫情最新进展的新闻人;我们看到了为建医院、为制口罩日夜赶工的工人;那些奋笔写下“请战书”的医护工作者;开间武汉或审核三亿元的施工人员;用爱搭建桥梁,日夜驰援运送物资的驾驶员……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一个个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用血肉之躯尽一份绵薄之力,用小小的身躯与疫情赛跑。无数的“追光者”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他们把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用一个个鲜红而又坚定的手印,表达着火热的担当与承诺;他们用最美的身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这些逆行的背影,他们挺身而出不是为了当什么英雄。他们扶危渡厄,是守土尽责。

同学们大都是非典前后出生的,这是我们有记忆以来第一次面对全国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非典爆发,全世界守护着80后、90后、00后。17年过去了,换成80后、90后、00后来守护这个世界。我们看到当年坐在课堂读书的孩子如今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替更多人负重前行。

目前,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形势仍然严峻,此刻,我们呆得有点烦闷焦躁的家,是很多前线人员想回而不能回的家。在这个牵动着所有国人心的春天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也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不为医生,社会增添负担,按照这堂课中所说的,不随便出门,戴口罩,不信谣,不传谣,勤洗手,讲卫生,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这场疫情,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唯有正视这样的经历,在困境中汲取教训成长,才不辜负这样一场代价沉痛的历练。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观后感3:

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一下子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那些奋笔写下“请站书”的医护工作者;开建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用爱搭建桥梁,日夜驰援运送物资的驾驶员....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节目中,一个个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用血肉之躯尽一份绵薄之力,用小小的身躯与疫情赛跑。无数的“追光者”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他们把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用一个个鲜红而又坚定的手印,表达着火热的担当与承诺;他们用最爱的身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战疫情、稳发展,群策群力、守望相助,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作为学生的我们,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规划,今后的接力棒就交给我们吧,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生使命。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观后感4:

2020,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份,在人们还沉浸在2020年2月2日对称日的浪漫时,却传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武汉到全国,疫情的最新信息时时刻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最美逆行的背影。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立下请战书,按下手印,紧急驰援;要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中国速度。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将希望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的森林火灾。凉山州消防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却未曾料到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林火爆燃,熊熊大火迅速席卷整个山林,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也许我们无法将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名字一一诉说,但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消防官兵,他们本同我们一样,也为人子、为人母,有着自己的家庭和幸福。但当他们穿上隔离服的那一刻,他们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了祖国赋予的使命。他们有的与我们年龄相仿,但危险降临时,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为民情怀无不令我们为之动容。

疫情之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冲在前、干在先,有担当与责任意识,不传谣、不造谣,及时公开透明信息,给公众以的信心与安心。自觉遵守组织规定,配合领导干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村庄、社区,外出返乡人员要及时上报进行备案登记,对火车站、超市等人员密集地区做好人员、物资及交通工作的查验工作,对疑似症状人员要及时进行医学观察,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传染源,将疫情扩散可能性降到最低。

2020,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鼠年春天到来之际,我们经历着这样一个特别的冬天。但正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晚吗”,冬天快要结束,春天也必将来临。防控疫情阻击战,我们也必将取得胜利。此刻我们所坐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向最美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让我们约定,待到繁华盛开时,携手共进更加美好的明天!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观后感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抗“疫”中,我们要做棵“石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咬定”的狠劲儿。咬盯疫情,有的放矢。要充分发扬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关键时刻冲得出、危难之际豁得出的带头风范。要坚持依靠群众,锻造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要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及时为人民群众注入稳心剂、凝心剂。咬盯疫情,更要有“决不让疫情魔鬼藏匿”、不获全胜不收兵的狠劲儿,对自己狠一点,举措更严一点,防“疫”的胜利就多一层,就能早一刻为群众的生命财产搭好“安全线”、筑牢“堡垒墙”。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立根”的顽劲儿。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挺立,这就是顽劲儿。我们向“疫魔”宣战,全民都在“狙击”,每个人都是逆行者。“疫情未来10天至两周或迎来高峰期”,更需要我们携手逆行,携手抗击,万众一心、共克难关。对于个体来说,天降大任,苦心志,行拂所为,在危难中得以锻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实践告诉我们:越是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炼的国度,生命力越是顽强,越是倔强,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之中。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千磨”的坚劲儿。自强不息、劲健有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曾记否,我们之所能历经无数战乱饥荒、屡受外敌欺侮侵略而始终怀揣梦想,不折不挠、奋起抗争,愈挫愈勇、奋发图强,一路高歌前行,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那股“宁折不可曲”的坚劲儿。面对“疫情”蔓延,不恐慌,不麻痹,心理上藐视,行动上重视,方法上科学,这才是我们战“疫”的正确打开方式。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任尔”的豪劲儿。要游泳总会呛水,要前进总会遇阻,凌寒暑而不渝其色,这就是我们的豪劲儿。“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令行禁止”,这是我们体制的优势和制度的力量,也正是我们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之源、活力之源、动力之源。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出院,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频传佳音,这就是胜利的成果、希望的曙光。

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课观后感1

2020年春节,过得真不容易。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欢欢喜喜迎新年的人们笼罩在了病毒的阴霾中。不少人几乎每天一觉醒来,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手机看疫情最新通报,一天中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关注着疫情最新动态,急切期盼着“拐点”早日到来,疫情尽快结束。

这段时间,冲破病毒阴霾不断传出的每一个好消息,都如同明媚的阳光,振奋人心。中国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不断增加,用于接诊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完工了,医护人员逆行汇成战“疫”洪流,社会各界驰援武汉,防疫措施不断升级,疫情防控急需的防护服、口罩、医用隔离面罩等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这些好消息抚慰着每一颗焦灼不安的心,让人们看到了病毒终将被战胜的希望。

每一个好消息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是不断提高的科研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和医护人员的坚守担当;是持续增强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这些能力让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构筑起了严密的防线,加紧生产出了大量应急防控物资,保障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是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民族力量,这股力量在与疫情的战斗中,如同暖流,涌向武汉、遍布全国,加快寒冰的消融,加速春天的脚步;是奋战在一线的各行业工作人员,交通警察、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商场店员……他们依然在为城市的运转、市民的生活提供方便;是每一个在疫情面前做好自己,用点点滴滴行动守好防线的你我。

更多的好消息需要各方努力、众志成城来促成。之前传来的诸多好消息,都是建立在强力的联防联控措施和人人参与、严防死守基础上的,人们所有的“乐观”也都是建立在每个人每时每刻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当前,疫情最重的武汉等地仍然牵动所有人的心,全国其他地方也在科学有序地进行着疫情防控。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紧要关头,当此之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任何人放松了防控,都有可能让好消息变成“坏消息”。没到最后关头,绝不能轻言胜利。好消息面前,也要把困难想得更多一点,把方案做得更周密一些,把防控举措落实得更有力点,让一个个好消息都成为胜利的曙光,确保这场战“疫”早点结束,让更多受感染的同胞们能早日康复。

防控疫情是一场大仗、硬仗。有医疗科技、社会管理、各方支援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有毫不松懈、万众一心、严防死守直到战胜疫情的昂扬斗志,相信好消息一定会越来越多。当好消息越来越多,彻底战胜疫魔之日就离我们越来越近。

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课观看心得2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备受瞩目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军队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它的投入使用,将拯救更多人的宝贵生命,有利于尽快遏制疫情,增强我们战胜疫魔的信心。

火神山医院“火”在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万千群众的心。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这场慢直播热度空前,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他们积极参与,热切互动,为武汉加油,为同胞打气,表达着对建设者的致敬和对武汉人民的支持。“武汉加油,中国必胜!”这热度的背后,是全国人民对火神山医院施工建设的关注、对武汉同胞的挂念,传递的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肩并肩共同抗疫”的勇气和信心。

火神山医院“神”在速度。不到10天时间建成医院,时间紧、任务重、挑战重重,这是一场与时间竞速、与疫魔赛跑的较量,也是一场不容闪失、必须打赢的硬仗。快点,再快点!日夜轰鸣,紧锣密鼓,不眠不休,在这场与疫魔竞速的较量中,每一道工序的时间安排都精确到以小时来计算,每一名建设者都在工地夜以继日地挥汗如雨。他们的目标、信念只有一个:早日完工,战胜疫情!1月23日开始建设,24日已有上百台挖掘机抵达现场;25日正式开工,26日第一间样板房建成;27日,场地整平、碎石黄沙回填全部完成,首批箱式集装箱板房吊装搭建;28日,双层病房区钢结构初具规模……2月1日,全面展开医疗配套设备安装,2日交付完工。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火神山医院“贵”在温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才能形成战胜疫情的合力。火神山的“神速”建成依靠的不仅是朴实善良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还有来自全国的驰援建设和爱心洪流。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车辆在工地上忙进忙出、3000多名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在武汉知音湖畔、社会各界纷纷捐赠建材产品、办公椅、救护车等物资……全力以赴、全力推进、全力支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说着不同方言,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冲刺。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背后,是亿万人的并肩作战,是众志成城的英雄中国,传递出不惧风吹浪打、紧密团结互助的中国温度。

火神山医院创造了中国速度的又一次奇迹,彰显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也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更多信心和希望。我们相信,冰雪终会消融,疫魔总会散去。我们期待,春暖花开之日尽快到来。

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课观看体会3

背影,多么平凡的字眼,不值得人们细细探究,也不值得人们去记住。但近日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战斗的“战场”上,无数的背影令我无法忘怀。那些背影虽瘦小,但高大;虽单薄,但伟岸。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夺走了新年的喜庆与快乐,一眨眼,人们谈“新型冠状病毒”即色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着人民的健康。这种病毒引发的肺炎确诊人数还在增加。

然而这种可怕的病毒并没有让“白衣天使”们望而生畏。许多医务人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在第一线与病魔战斗着。他们自从进入治疗病房以后,就没有回过家。要知道疫情爆发的时间正值农历新年,他们难道不想念他们的亲人吗?

昨天妈妈给我看了一个视频,是宁波一线医院抽调的一些医务人员集结完毕,即将出发武汉,奔赴“战场”,与自己家人告别的场景。他们匆匆地与泪流满面的家人拥抱,那些医护人员,他们或身为人妻,或身为丈夫,或身为儿女或身为兄妹,他们中有的更是为人父母……当然他们还有更光荣的身份——医生、护士!他们难道不想在家与亲人欢度春节?他们难道没有被传染的危险?但为了控制疫情,抢救患者,他们放弃了休息和安逸,肩头扛起责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支援武汉,支援疫区,责无旁贷!互相拥抱告别之后,医护人员们坚定的目光望着前方,满怀信心地登上了前行的“战车”……背影似乎越来越小,不!这些背影是如此高大,是多么的无私与伟大!

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还有许多的背影,医生们忙碌的背影,记者们奉献的背影,为医生送饭的各行各业人群感激的背影……这是这些背影,让这场战争也充满了温情。我们坚定,用不了多久,病毒一定会被消灭,疫情一定可以控制!祖国大地一定能够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难忘啊,这重重背影;难忘啊,这些抗击新冠病毒前线的英雄们!

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课观后有感4

年寒假都是我喜欢的日子,因为在寒假里有个重要的节日——春节。在春节里,我能走亲访友,拜大年拿压岁钱,吃大餐玩游戏,还能出去旅游,好好地玩一次。

向往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在春节前夕,我们预订了去外地的火车票、五星级的酒店、主题乐园的烟火表演……但是一切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而化为泡影。

从第一天武汉封城到全国所有景点关闭,火车、飞机、长途汽车停运,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大规模的病毒传染。每天我都会关注感染人数的增加,从最开始武汉的几十人,到现在超过6000人,这种病毒在全世界蔓延,所有人都感到恐惧。

究竟是什么病毒?这是一种新型冠状性病毒。来源于武汉一家专卖野生动物的批发市场,人们为了品尝野味,吃了蝙蝠肉后得了肺炎,严重可能导致死亡。专家呼吁人们要自我隔离,勤洗手,外出要带口罩,不能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世界的人都在和病魔交战。这个春节,一切都变得与众不同,我和爸妈,呆在家里,等待一切都会变好。我们相信医生,相信政府,相信国家,一定能攻克难关,战胜病毒,渡过难关!

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课观看感悟5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研判疫情形势,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疫情险峻,生命重于泰山,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都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刻认识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时间赛跑,和疫情决战,闻令而行,挺膺负责,坚决打赢这场紧急、严峻、艰巨、毫无退路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守土有责,毫不懈怠。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地各部门都要扛起责任,“严”字当头,“实”字为要,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写出合格答卷,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在防控疫情斗争中经受考验,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在关键时刻、重大关头做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硬肩膀”。

措施有力,精准施策。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防控事关全局,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坚决防止疫情扩散。其他所有省份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严格隔离确诊患者,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按医学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各市县乡(镇)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应急预案和应对准备,必要时立即启动。

防控有序,科学有效。疫情防控,科学为要,决不是单凭一腔热情即可奏效,一定要坚持依法科学有序原则,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要着眼于“早”,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早研判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加强溯源和病原学检测分析,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要着力于“源”,加大对重点场所特别是农贸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的禽类、野生动物等交易的监管和卫生学处置力度,加强源头防控;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就地留观。

虑患有备,加强保障。人员方面,要尽快充实医疗救治队伍力量,把地方和军队医疗资源统筹起来,合理使用,形成合力。同时,关心和保护好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做好防护设备配置、防护措施落实。诊疗方面,要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尽快明确诊疗程序、有效治疗药物、重症病人的抢救措施。费用方面,要加强患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决不能因费用问题耽误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舆情方面,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

守土有责、措施有力、防控有序、虑患有备,以这四“有”状态投身疫情防控战,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必将会被战胜!

icu观后感(ICU的日与夜观后感)3

在我人生旅途中,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而此时因母亲身体健康上出了点问题,陪母亲到大医院来检查,也算是人生经历中的一次大事件……

医院,是经常上演人间生离死别的地方。当医生说要把母亲转入ICU时,说母亲是由肺炎引起的呼吸困难。要做纤维支管小手术。我一听,心里焦急不安,很茫然,很忐忑。医生在摧做出决定,是否同意进ICU。此时感到很无助,连商量个意见的人都没有。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我同意听从医生的。

来到ICU时,护士小姐姐详细介绍了在ICU各方面检查和手术中会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家属签字画押,让家属承担检查中带来的风险。尽管护士小姐姐说得很详细,可词语像水珠落地一样冲进脑海,这让忧戚相关的家属们跟不上节奏。因此,向护土小姐姐问这问那的七嘴八舌,最后在一番提问解释和若干次重复后终于无奈地相信了护士和医生,陆续地签字确认,完成了这个签字任务。

一切手续完成后,护士小姐姐告诉我在门外等候。我烦躁不安地在等候区里来回走动,心脏紧张得快要蹦了出来。半小时样,医生出来了,我迎了上去。医生说“手术已做完,很好”。这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此处省略直转陪护)

母亲在ICU呆了三天,第四天医生一早给我电话说可以转去普通病房了,我赶紧骑上我的小毛驴前往医院办理。一切按排好后,在医护的陪同下陪着母亲从ICU来到呼吸科住院部,接下来就是陪同了。看着母亲憔悴的样,握着母亲苍老的手,我的心好痛,眼眶红润了起来……一下午边陪母亲聊天边忙于给各位亲人们汇报情况。

时间很快来到傍晚,从八楼阳台上望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心头有了想走出去转转的想法,但由于疫情期陪护人员不可外出,只能在阳台上看看。楼下两边行人脚步匆匆忙忙,远处灯火阑珊,车水马龙的。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心头总有种莫名的急躁,心中感到孤独无聊……

这时想抽烟,于是来到住院部门口这个大阳台,看见五六名家属坐在大门口的外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垃圾桶上已经扔了一堆烟头,啥品牌也有。期间,不断有保安过来要求熄灭香烟,待其转身离开后,再次点上,又大口大口地抽着烟,在一吸一吐的烟圈中缓解不安或急躁的心情。我明白,在医院楼内不让抽烟,家属们走到门口外面抽抽烟,是因为住院病房里面总是透着压抑的气氛。一方面是想在外面吸几口新鲜空气,另一方面是想抽根烟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

看着这烟雾飘绕的场景,我隐约感觉到,家属们抽的不是烟,是寂寞,是等待的焦虑。今晚估计是没办睡了,陪护人的床都没(要租)。

感慨,当置身医院的特殊环境中,触景生情,让人浮想连翩,我深刻的感悟到:“人生的幸福是家人身体健康,是吃父母做的饭菜,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是跟孩子做游戏。”

感谢,在母亲住院期间,母亲的至亲,在老家里的亲戚朋友兄弟都纷纷打电话询问病情,并问有什么困难没?

人世间有很多情,但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最珍贵,最纯洁,而亲情是无私的。

这一切,都让我倍感亲情、兄弟朋友的温暖和珍贵。

晕,忘了租个床了……(就写到这吧)

}

【本文节选自《医生不会轻易说出口的生死事》,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院的 ICU 护士站,就像一座白色的孤岛。

没有急救的时候,这里的病区和病区外走廊,常常陷入一种沉寂。

这是唯一需要经过层层阻隔才能进入的病房,但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和它有关。

第一道阻隔,是一扇自动门,所有人都必须按响门铃和病房内的人通话,得到允许后才可以进入。

第二道阻隔,是隔离区的换衣间,家属要按照要求换上隔离衣,才能通过病房大门。

第三道阻隔,是病房的地面上,病床区域前用黄色标线上整齐划一地写着:「家属止步」。

病人和家属每天见面时间以分钟计算。更多时候,他们就依靠在中间传话。不少病人害怕 ICU,怕自己「活着进来,躺着出去」。

还有一些情况是重症病人不知道的——迈进了这扇门,命就不属于自己了,而是属于自己的「委托人」。

按照规定,医生的每一次操作、治疗都需要有反馈对象。昏迷、危重的患者无法为自己签字,为了保护医生,医院会把患者治疗的权力交给患者家属。

当患者进入 ICU,我会拿着一摞文件,交给家属签字。

签署完毕,我会走进「孤岛」,把一只小黄鸭放到患者手中。

小黄鸭是那种一捏就叫的发声玩具,它是我们科室的传统,也是这里表达喜怒哀乐,甚至生死选择的呼叫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进入重庆某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了 ICU 的一名小护士。

刚进这家医院的时候,护理部主任就问我:「你想选哪个科室?」

我说我随便,因为除了儿科,我对其他科室都不了解。

她接着问:「儿科和 ICU 怎么样?」

我没有马上回答她的话。其实,我挺喜欢儿科里的小朋友,但我怕遭打。

在儿科实习的时候,我打针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看。孩子的针不好打,血管又小又脆,非常容易破。

那天,带教护士照例给一个小孩输液,打头皮。刚打进去,娃娃的脑袋上就肿了一个包。

小孩的爸爸是个矮胖的年轻人,他一巴掌就呼过来,把打针护士的帽子拍掉了,「妈卖批!会不会打针哦!娃儿哭得楞个造孽!日妈哟!」

他们一家,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把我们围起来「妈卖批」。

带教护士捡起帽子,没有哭,护士长匆匆赶过来安抚家属,亲自给那个孩子打针。因为只是拍脱了帽子,他们最后连句道歉也没有。

我站在一边,从此就对儿科打针有心理阴影了。

我说想去 ICU,护理部主任劝我,「ICU 的要求太高……ICU 的护士长想招农村出来的,因为吃得苦。」

「我就是农村出来的。」我骄傲地说。

后来,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才晓得,先问「要不要去儿科和 ICU」是护理部主任的常用套路,因为护士们都不大愿意去这两个科室。

ICU 压力大,一个小小的失误,人就没了。

所以,这里的护士要对内外妇儿科的知识全面了解,急救知识要丰富,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强。

还有一点基础能力也很重要——得不怕脏。

我们要给不能动的病人抠脚,还要弄屎弄尿,好几个新来的小护士就是受不了才走的。

刚进 ICU 的时候,这里的老护士叫我做好心理准备,「活多钱少」。

我不信,觉得是护士长在考验我们。

第一次见到杨霖时,我还在普外科轮转学习。

那天下午 5 点多钟,我到科室准备换工作服上班,就听到病房里嘈杂的声音:「快点准备抢救,36 床呼吸困难,通知 ICU,准备插管和呼吸机!」

等我换好衣服出来,就看到医生护士和几个家属推着一张病床往电梯口奔去。

病床上躺坐着一个约摸 40 来岁的男人,穿着没系扣子的病号服,张大嘴巴不停喘气。他捂着胸口,靠在枕头上不断的摇脑袋,满脸是汗,看起来像马上就要窒息了。

当时我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ICU 同事们有得忙了。

几天后,我回到了 ICU。上班第一天,就看到「2 床」的病人。

他的手被束缚在床栏上,白色的被子搭着,床边放了大大小小 5 个泵,监护仪断续传来「嘟嘟」的报警声。

他用起了呼吸机,身上尿管、胃管、深静脉置管一个都不落,胸口还插着四根胸腔闭式引流管。

直到夜班护士和我交班时,我才记起,这就是前几天被抢救的中年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叫杨霖,被诊断为自发性气胸。因为肺大泡破裂导致胸膜腔里装满了气,压迫到肺,呼吸困难。

夜班护士带着一脸倦容跟我交班:「他现在是嗜睡状态,血氧饱和度不是很好,要加强吸痰。血压也不好,注意升压药不能断。胸腔闭式引流管也很多,一定要观察有没有气泡溢出。有时会有点烦躁,想要拔管,要注意约束好……」

在交代完病情和诸多注意事项后,她放低了声音,对我眨眨眼:「家属要求挺多的,要注意多沟通。」

在 ICU 这种特殊科室,患者病情危重,家属又不能时刻陪伴。家属们对护士的要求多,我们早就习以为常。

听到同事嘱咐,我还是留了个心眼,想先跟躺在病床上的杨霖搞好关系。

来到病床前,我大声叫他:「杨霖,听得见我讲话吗?」

他眼皮动了动,张大嘴巴想回应我,但他嘴里插了管子,没法发声。

「你不用讲话,我问你问题,你点头或者摇头就行。」

他点点头,动了动手指。

「我是你今天的责任护士小徐,现在我们给你翻个身哈。」

我和同事麻利地给他翻完身,整理好了所有的管道。我拉着绑在他手上的约束带,把床栏上吊着的「小黄鸭」递到他手里。

很多患者都插管不能讲话,我们就在每个床栏上系上小黄鸭,充当呼叫器。其他科室的护士来我们这儿轮转,都夸小黄鸭「很科学。」

「你有什么需要,就捏这个小黄鸭叫我,想说什么可以写在这边的写字板上。」

「你身上的管子很重要,怕你不小心拔掉,我们要把你的手套起,你不要害怕哈。」

在 ICU,患者有的昏迷有的清醒,其中,杨霖这种浑身插满管子,意识还清醒的患者是最让我们护士头疼的。

因为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会让人的行为不受控制。病人千方百计企图的事,并不稀奇。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ICU 通常的做法是,拿出「尺寸合适」的约束带,把患者绑在床上。

杨霖缓缓睁开了眼睛,试探地捏了两下小黄鸭,又努力地想要把双手抬起来,但由于被我拉住了约束带,抬手失败了。他再次挣扎着想要把手抬起来,此时,我已经把约束带绑在了床栏上。

我安抚他:「叔叔,你的手我们还不能给你解开,你要听话哦,不然管子掉了有可能就没命了。」

杨霖摇摇头,整个人都开始扭动起来,想要挣脱约束带的束缚。因为动静太大,心电监护仪也开始「嘟嘟嘟」地报警。

想到同事说他家属要求多,他又不配合,我有点生气,大声呵斥他:「你在干啥子嘛,板啥子板,等下命都板脱了。」

他没有听我的,还是在尽最大的力气挣扎着。无奈,我只好解开他的一只手,想看他到底要干嘛。

谁知道约束带一解开,他就立马抬起手伸向嘴边,准备去扯气管插管。我连忙按住了,「王医生,来看一下 2 床,现在很烦躁,想要拔管,心率 140 了。」

王医生匆匆从另一个床赶过来,看了看他身上的管道,又看了看监护仪,大声地说:「杨霖,你不要板!嘴巴里的管子是救命的,没有这个管子你都没法呼吸了。你板起心率又快,你人只会更累,要听招呼撒。」

杨霖好像完全屏蔽了我们的话,依然自顾自地扭动着身体。他力气很大,我双手扯着约束带都感觉有点拉不住了。

「哎,把镇静剂调大一点。」王医生皱起眉头对我说。

镇静药物起了作用,杨霖的力气越来越小,最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手也垂在床上。

为了防止他再次烦躁扯管子,我把他的双手套在床栏上系了个死结。然后才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ICU 的病人是来救命的,所以,护士们的工作既「高级」又「基础」,琐碎又规律。

我们要负责患者从早到晚,从治疗到生活的全部。

按时给病人翻身,防止出现压疮;翻完身后要准备配药输液,推着各种仪器依次为他们治疗;每小时甚至每二十分钟要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记录每小时的小便量;到了饭点,还要挨个解决他们的饮食。

这都是常规的工作,遇到紧急抢救的,我们还要给病人做心肺复苏,做电除颤,要不间断地配置各种药物。

在这么多要做的事情面前,除了约束和镇静,我们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防止患者拔管了。

到了中午探视的时间,我终于见到了同事口中那个「要求多」的家属。

她是杨霖的妻子,看起来很疲惫,眉头快拧成了一个结。隔离衣我还没给她系好,她就急急忙忙地跑到床边,拉着杨霖的手,严厉地质问我:「为啥子把他的手套得楞个紧?」

「叔叔他太烦躁了,想拔管,没得办法就只有套紧点。」我赶忙解释。

「那他啥子时候能拔管啊?住了这么多天,一点好转都没有!你们是不是在认真的治哦?」他妻子板着一张脸,嗓门更大了。

「你稍等一下,我让主管医生给你说。」作为护士,我其实并没有权力回答她有关于病人病情的问题。

「拔管时间我们不能给你保证,他现在还很危重,短时间肯定是不能转出去的。我们在尽全力治疗,他的病不是一两天的事情。」王医生过来回复她。

看到医生表情严肃,杨霖的妻子扭过头去。

我小心翼翼地提醒她:「家属,叔叔的纸巾和护理垫用完了,明天探视的时候带点来哈。」

我的提醒好像是有点不合时宜,但这个时候不说,她走了就没机会了。

「又用完了,用得这么快,他躺在床上一天,哪里用得到这么多纸?你们是不是把他的给别人用了哦!」她瞪着眼睛望着我。

这是意料之中的回复,我也没好气地回她:「我们每个病人家属都会买,不会用你家的。」

「你们啥子医院哦,住个院,天天让买这个买那个,好像这些东西不要钱一样。」

我没回她,转个背,对着王医生瘪了瘪嘴,走到了另一张病床边。

王医生过去跟她讲了几句,她还是板着一张脸,但火气明显没有之前那么大了。没有病人和家属会傻得得罪医生,护士就常常被拿来撒气。

这时候,上主班的护士黎姐拿了几张费用清单给她,「杨霖的家属,这是他昨天一整天的费用情况,你们账上还只有几十块钱了,麻烦去缴下费。」

拿着费用清单,杨霖妻子刚平息一点的怒火又被点燃了,「缴好多嘛,一天哪里来的这么多钱缴哦,你们像是抢钱的样!」

黎姐是老护士,对这种家属,她从来都不客气,「先缴 5000 嘛,他的费用一项一项都是清楚写在这里的,你有疑问可以来问我,说这种话就没意思了。」

杨霖的妻子看了看黎姐,又看了看清单,压低了声音对杨霖说:「住一天这么贵,哪里有这么钱哦!钱倒是要得多,效果也没看到,你要快点好起来,我们早点出院,在这里哪个受得了哦……」

说到后面,她的声音有点哽咽了。杨霖睁开眼睛盯着她,摇了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和黎姐都非常吃惊。在 ICU,一般家属无论家里有没有条件,基本都会跟病人说,「钱不是问题」,以此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这个时候在病人面前哭哭啼啼,强调没钱,只会让人觉得自己躺在 ICU 就是个大累赘。

没有人会愿意成为家里的累赘。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上班都刚好分管到杨霖。

他的气管插管换成了气管切开,呼吸机还是没有脱掉,生命体征稍平稳了一些,能很好地用小黄鸭和写字板和我们交流了。

嘴巴里少了气管插管,杨霖整个人看起来精神了很多,他渐渐地配合我们,手上的约束带也取掉了。只是每次给他输液或者治疗的时候,他都会问我,「这个要多少钱?」

我不想增加他的心理负担,每次都找借口搪塞过去。

杨霖是好相处的人,可他妻子每次来还是会「挑刺」。她说我们:「胡子没给他刮干净」、「被子没盖好」、「纸巾用得太快」……

因为他妻子,主任要求我们对杨霖特别关注。但除此之外,我对他要更关注一些,可能是杨霖的年纪——看到他,我总会不自觉地想到我爸爸。

刚开始,他一按小黄鸭,我就递给他写字板。看他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写:「胸口闷痛」、「水」、「呼吸不过来了」,等等。在很多次尝试以后,我开始能凭他的一些小动作来理解他的意思。

他指一下胸口,我就知道他胸口痛,然后去查看他胸腔里的管道是否通畅;他指一下嘴巴,我就知道他要喝水;他指一下气管切口管道,我就知道他要吸痰……

后来,就连他妻子来的时候,都是我夹在中间当传声筒。

「叔叔的意思是他肚子胀,不想吃东西。」

「叔叔问女儿怎么没来。」

「叔叔说他胸口闷,喘气很累。」

我和杨霖慢慢熟络,我发现,这个 40 多岁的男人非常没有安全感。

他晚上基本不睡觉,也不让我们关灯,一旦睡着,身体会无意识地蜷缩在一起,如果护士消失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会一直用小黄鸭呼叫,直到我们出现。

他也没什么大事,但每次帮他做完这些事,他都会在写字板上一笔一划地写「谢谢」。

为了节省时间,我每次看到他写出「讠」的时候,就跟他讲:「不用谢不用谢,不用谢了,我知道了。」

可杨霖还是要坚持把「谢谢」写完,然后指指写字板,又指指我,再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

杨霖越来越配合我们,可他妻子的耐心不够了。她找王医生谈话,我无意中听到了。

「还有没有希望康复啊?我们真的已经支持不下去了。」他妻子带着哭腔说。

「这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事情,他现在感染得比较严重,胸腔里面都是脓液,我们已经在调整抗生素了。」

「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你们这里真的太贵了,没有这么多钱啊。」杨霖的妻子吸了吸鼻子。

王医生也很无奈,「能理解你们,但确实没得办法,没有费用的话,我们也拿不到药给他用啊。」

「如果出院的话,他是不是肯定没希望了?」女人完全哭了出来了。

「他现在连呼吸机都脱不了,出院的话风险肯定很大了。」王医生避开了「死」这个字。

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家属可能要放弃了。」

在 ICU,这种看不到头的,需要高昂费用的治疗,很多家属会治疗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避免家里人财两空。

我有点不甘心,又有点难过,因为杨霖很想活着。

现在,他自己盯着监护仪,一发现有异常值,不舒服,就马上呼叫我们。一分钟都不能多等的样子。他还经常问我外面的天气,表示「想争取回家过年。」

可现在,他妻子好像撑不下去了。我再回去看躺在床上的杨霖,就愈发觉得可怜。

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生命会在哪一天终止。

一天探视,杨霖的妻子依旧对他絮絮叨叨,我在旁边没再吱声。

突然,杨霖的心率上升到每分钟 150 多次,开始满头大汗,喘粗气,胸腔闭式引流瓶里的气泡也没有了。

他妻子顿时慌了神,结结巴巴地喊:「快点快点,医生快来看一下,杨霖啊,你啷个了嘛!」

我连忙拉好床帘,把她邀到门口,「家属配合一下,我们马上处理。」

普外科的主任刚好在,他一边检查一边对我们说:「胸腔引流管又堵了,气出不来了,准备胸腔穿刺包吧,换根管子。」

我和同事一边重复着医生下达的医嘱,一边快速冲到治疗室准备用物。

医生们缓缓拔出那根胸引管的时候,杨霖「嘶」了一声,咬着牙喘气。

「这老是换管子也不是个办法,要找到他胸腔里面这么多脓性的液体哪里来的,整干净才行。」

「杨霖,我们要给你重新安个管子,给你把这些脓液都引出来。会有点痛,你忍一忍哈。」王医生一边跟他解释,一边示意我开始用麻醉剂。

杨霖点点头,用手捏了捏小黄鸭。

上了镇静剂,他很快就睡着了。医生们开始用负压吸引胸腔里面的液体。可能实在是太痛了,杨霖开始皱起了眉,额头上的汗涌出来,小黄鸭被他的手捏变了形,也不松开。

我赶忙按住他的手,「杨霖,你要坚持哈,有点痛,马上就好了。」说完我给他擦了汗,又按医嘱给他加了麻醉剂。

主任们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前前后后差不多弄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积液引得差不多,又成功地把胸引管安上了。

我在一边整理用过的器械,一边想:「这一操作估计又得不少钱,他妻子可能真的要放弃了。」

第二天,到了探视时间。杨霖的妻子、女儿、女婿都来了,还抱了个小女孩。

在我们反复强调小朋友最好不要进入 ICU 之后,他们破天荒的没有纠缠。

杨霖的女儿抱着小朋友在窗户外面不断冲杨霖招手,「外公外公,你好吗?我们来看你啦!」

小朋友看起来 3、4 岁的样子,梳着两条马尾辫,圆圆的脸上透着好奇。我走到窗边逗她,「小朋友,给外公说声加油哦!」

小女孩瞪大眼睛看我,怯怯地把头埋进了她妈妈的颈窝里。杨霖就坐在病房的床上,看着他的外孙女,眼里止不住地笑。

一家子都来齐了,我觉得,他们今天肯定是来摊牌的。就在这时候,护士黎姐走过去,把费用清单交给家属。

我心想,「完了,昨天用了那么多钱,她估计更受不了了。」

没想到,杨霖的妻子接过费用清单不仅没有炸毛,还给我们点了点头,说了声,「谢谢」。

我和黎姐对视了一眼——这是她第一次跟我们道谢。

杨霖的妻子一边给杨霖按摩手脚,一边说:「这些医生护士也不容易,昨天你楞个恼火,我看到都害怕,他们处理及时,你今天就好多了。你也要对他们态度好点哈,都不容易,生了病也没得法,要配合他们。」

杨霖点点头,他随后在写字板上写了什么,我也没看见。只听到他妻子说:「是是是,我晓得,这些你不担心。娃儿们都好,你顾好你个人。」

「钱你也不担心,我们有钱。你放轻松,医生说你现在慢慢的好转,莫担心钱。」

「争取今年回家过年哈,我们都等你回家。」

探视时间到了,杨霖的妻子离开,找王医生谈话。我抑制不住好奇心,也跟在医生身后。

她眼睛红红的,像下定了很大的决心,「医生,我们想了哈,不管怎么样都不放弃。昨天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就觉得要是他走了,我们这个家也就垮了。」

「钱我会去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医,希望你们多帮帮忙,想想办法让他早点好起来。」

我悬着的一颗心,就突然落了下来,他们再谈些什么,我也没有再听。

我一路小跑跑到杨霖的床前,正准备跟他闲聊几句,突然发现他红着眼圈,拿着纸巾在眼睛上擦来擦去。

我心里一阵酸涩,小心地问他:「叔叔,你怎么了?」

他对我摆摆手,摇了摇头,把眼睛闭上了。

我突然反应过来,刚才在病房里,他也是第一次听到妻子对他说,「莫担心钱,不论怎样都要医。」

ICU 的病人,来来去去。每个人都按着手中的小黄鸭,有的声音急促,有的戛然而止。

有人想活,就有人想死。

那天,护士张姐特别交代我要「看好」6 床的李得林。

他是出了名的不配合,可他的家属跟医院领导有关系,打了招呼,「尽量不让他乱动,拔管子。」

我坐在床旁桌上翻看他的病历:李得林,69 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病史有 10 多年了。他有三个儿子,老伴已经走了。

还没看完,就听到呼吸机开始「嘀嘀嘀」的报警,抬头一看,他又开始烦躁了。

李得林插着气管插管,不能说话,双手双脚都被约束在床栏上。他使劲地蹬腿,用力地想挣脱约束带,头不停地左右摆动,把嘴巴上的管子弄得一甩一甩的。

当时的我,还没见过这种场面,顿时慌了。一边按着他的手一边呼叫:「张姐,6 床的爷爷好烦躁,我快按不住了!」

张姐急匆匆地跑过来,把他的手脚又重新套紧了一遍,顺便把镇静剂调高了一点。

我还在惊吓中没缓过来,李爷爷又扑腾了几下,慢慢没了动静。

第二天探视的时候,李爷爷家来了好多人,全部围在窗户外。

先进来的是他的小儿子,一进来就拉着他的手,「爸,你今天怎么样?你放心,我们一定不得放弃!」

他还客气地对我说:「妹儿,辛苦你照顾了哈。」小儿子戴个眼镜,斯斯文文的。

「没有没有,应该的。」我不好意思地回答。

他这一喊,李爷爷突然就激动了,又开始胡乱地蹬腿摇头。

他小儿子也慌了,急忙提高了音量:「爸,你啷个啦!你要听话!不要乱动,医生说了你越动对你病情越不好!」

李爷爷好像失去了理智,他不停地用他那还留有一点空间的脚,用力地砸床板。

张姐和刘医生连忙赶来,增加了镇静剂,李爷爷这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你莫刺激他了,他现在需要休息。」医生对他的小儿子说。

「唉,我爸这个人倔得很!根本就不得听我们的。」他小儿子叹了口气。李爷爷的大儿子匆匆跑进来,「医生,我们想我爸能多活几年,我妈走得早,不想我爸也……」

医生点点头:「我们会尽力的。」

等到探视结束,我凑到资深护士张姐跟前,悄悄地问:「张姐,这个爷爷的娃儿还挺孝顺哈。」

「他们是孝顺,可是大爷好痛苦哟!身上插这么多管子,你看哈,他的手脚都肿了,屁股也睡烂了,好造孽哦。」张姐耸耸肩说。

据说,李爷爷原来是个老师,平常出门都会穿皮鞋,打领带,是个特别爱干净的讲究人。

但是现在,他被困在病床上,就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护工叔叔拿着纸巾开始清理,他小声嘟囔着:「好臭哦!」

「哎哟,他屁股这里破了嘛,还在出血,啷个整哦。」护工叔叔停下手中的动作。

「唉,又破了,他一拉大便就容易破。」张姐叹了口气。

张姐先用生理盐水把李爷爷破溃的皮肤冲洗干净,然后用碘伏消毒。她用棉签洗的时候必须用力,才能把伤口里的沾染的污物清干净。

张姐每擦一下,李爷爷的身体就不自觉地躲一下。

我连忙安慰他:「爷爷,有点痛哈,你忍一忍,马上就好了。」

我低头一看,李爷爷闭着眼睛,鼻翼上还挂着一滴水,顺着看下去,枕头已经浸湿了一小片。

直到我们收拾干净,把他放平,我才发现他的脸上挂满了泪痕。我想,他的眼泪,或许不只是因为疼。

我曾经仔细地观察过李得林。

他的手脚因为循环不好已经肿大,手脚上遍布针眼,泛着青紫。因为气管插管,嘴里也散发着味道。身上插着胃管和尿管,不能自己进食和排尿。

他瘦骨嶙峋,还被死死地套在床上,就像一只待宰的老山羊。

一阵难过涌上心头,我轻轻地拍着他的肩,「爷爷,能听到我讲话吗?」

他缓缓睁开了眼,很奇怪,这次他竟然没有乱动。

我握着他的手,轻轻地说:「爷爷,你的手是不是被绑痛了啊,我给你取了让你透透气,但是你不要乱动哈。」

他偏过头来看着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解开了绑他右手的约束带,但是还是不放心,把约束带攥在了手中。他没有乱动,而是乖乖地把手搁在肚子上。

我见他很配合,趁热打铁安慰他:「爷爷,你不要乱动嘛,你配合我们才能好得快啊。」

他摇了摇头,指着嘴巴,又不停的用手比划着。我连忙拿出写字板,问他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说。

他拿着笔,一笔一划地写:「回家。」

「等你好了出院了就可以回去了啊。」

他快速地摇摇头,又写:「不治了,回去。」

「不治了怎么行呢?不治的话你很恼火的。」

「想死,不活了,死,回家死。」他每写一个字,就要停好几秒。

我连忙收起写字板,「爷爷,不要胡思乱想,好好配合我们,你能活到 100 岁呢。」

他摇摇头,闭上了眼睛。

我拍了拍他的手,捏了两下小黄鸭,塞进他手里。

除了李爷爷自己,所有人都在鼓励他,「要活下去!」

一次探视的时候,李爷爷的小儿子在床边给他加油打气,他一如既往的烦躁,他小儿子见状,垂头丧气的。

我跟他说,自己和李爷爷安静地沟通过几分钟。

「哦!他还写了字啊,写的啥子?」小儿子很诧异。

「爷爷说他想回去。」我没有把李爷爷写的话全说出来。

「唉,老人念家,等他好了我们就带他回去。」小儿子摇摇头,其实他也知道,老人好的机会很渺茫。

经过上一次安静的沟通,只要我上班听到他小黄鸭的召唤,就会把李爷爷的手解开,让他写字。只是每次到了最后,他都会写「想死」,我只有一次又一次地劝他。

大概是知道跟我说没用,在一次家属探视的时候,李爷爷没有对小儿子说加油打气的话反应激烈,而是示意我拿出写字板。

小儿子激动地搓了搓他爸的手,想看他写什么。只见李爷爷一笔一划地写道:「回家。」

「爸,等你治好了我们肯定带你回家。」小儿子笑着摸了摸他的脸。

「现在回去,不治了。」李爷爷写着,因为没有力气,他的字有些变形,不太好认。

他的小儿子看着我,「妹儿你帮我看看,这写的啥子啊?」

我对这些字,已经熟得不能再熟悉了。我小声地说:「爷爷写的是,现在回去,不治了。」

我还没说完,李爷爷又在空白的角落写:「想死,我。」

小儿子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了,他对李爷爷说:「爸,不要楞个想,你走了我们啷个办嘛。」

李爷爷不为所动,他继续写:「求求你们,生不如死。」

李爷爷写的是「你们」,我抬起头,看向 ICU 的玻璃窗,写字板正对着的方向。

此时,窗外站着他家好几个家属,所有人都看着李爷爷和小儿子,没人说话。

「爸,你要想想我们,妈走得早,你要是走了婷婷连爷爷也没得了。又不是治不好,医生说了,有希望。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都不得放弃,你啷个要放弃嘛。」小儿子说。

李爷爷又开始激动了,他指着写字板,指着那个「死」字。

我连忙拿开写字板,劝他:「爷爷,你过几天就好了出院了,不要这么消极嘛。你看你娃儿这些又孝顺。」

他不停地摇头,抬起手就要去扯嘴巴里的管子。我赶忙拉住了他,李爷爷又开始在床上乱抓乱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爸,你这是何必嘛。」小儿子哽咽了。

病人就算再痛苦,再想死,他的家属和委托人不放弃,我们只能用镇静剂把他镇住,用约束带把他套得更紧。

接下来的几天,李爷爷的病情没什么好转,手脚肿得更大了。

那天我见他很配合,又好像没什么力气,于是把他的约束带稍微套松了一点。

我配好药正准备拿出来,就听到病房里呼吸机的报警声——李爷爷把气管插管拔了。

我拿着配好的药,愣在治疗室门口。医生急匆匆地从我身边跑过,另外的几个护士也赶过去帮忙。

我站在外面,看到李爷爷的约束带还套在床栏上,只是他的手里拿着自己的气管插管。

他的胸廓一阵阵地起伏,张大嘴巴,剧烈地喘息。在场的护士们迅速地推药,捏简易呼吸器,刘医生也用最快的速度插好了气管插管。

接上呼吸机,李爷爷又能活下来了。

「一定约束好,还好他插管比较顺利,不然的话……」医生对我们交代着。

我还愣在那里,想着我只是把他套松了一点点,他是怎么把管子拔掉的。

「对这种病人一定不要仁慈,你对他们仁慈,就是对你自己的残忍。」张姐语重心长地警告我,「你看着他很配合,其实他想方设法地拔管子,下次不要随便松约束带。」

第二天,医生就跟李爷爷的家属沟通了拔管的事情。

或许是觉得这个举动太吓人,李爷爷的小儿子开始有点动摇了,「医生,我爸康复出院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啊。」

「他的肺功能太差,目前感染也很严重。老年人要想完全痊愈,肯定是很困难。」

「唉,看着我爸好造孽,可是他现在还是清醒的,就把他接回家等死,我们哪里还配说孝顺哦。」大儿子说。

「这个事情真的不好说,有些老年人觉得回家是落叶归根。其实有时候尊重病人个人的意愿,也是一种孝顺,只是看你们自己怎么想了。」医生说。

「反正你们不放弃,我们会尽全力。」

「唉,说起来容易,我们都开不了那个口。等我们几兄弟再商量商量吧。」小儿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那天之后,李爷爷也再没用小黄鸭呼唤我了。

过了一段时间,李爷爷的儿子们又来了。

小儿子最先发话:「医生,我们几兄弟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尊重我爸的意愿。」

「对,看他整个人已经完全瘦得不成样子了,身上还青一块紫一块的,看着好造孽嘛。」大儿子接话。

「你们商量好了就行,尊重你们的决定,准备好久接回去。」医生点了点头。

「我们把家里头布置好了来,大概等个三四天。」

「要得,你们去跟老爷子说声吧。」

他们一起进了 ICU 病房,走到李爷爷床前。

大儿子先看了看监护仪,又看了看挂在输液架上的液体,最后把目光落在了父亲的脸上。

他摸了摸李爷爷的头,俯下身子轻声说:「爸爸,你是不是想回去啊?」

李爷爷往右偏了偏头,慢慢睁开眼睛,看着他的三个儿子,用力地点了点头。

「老汉,我们把屋头收拾一哈就接你回去,再等两天,等婷婷她们放假回来,我们就一起接你回去要得不。」小儿子压着声音,给父亲掖了掖被角。

老爷爷再次用力地点头,他看着我,动了动手。我赶紧拿出写字板,松开了他的右手的束缚带。

「女」,他写了个女字就没力了,右手不停地抖,隔了几秒,他又写了个歪歪扭扭的「子」,靠在旁边。

「爷爷说好。」我赶忙翻译。

接下来的两天,李爷爷的精神开始变差,如果不去喊他,他基本上就是睡觉。

他变得非常配合治疗,不用约束带,也不会乱扯管子。偶尔我们给他做完治疗,他还会给我们竖个大拇指。

一方面,我为他的配合感到开心,另一方面又想到,过两天他就要出院了,心里就觉得非常憋屈。

到了第三天,李爷爷家里来了 10 多个人,都是来接他回家的。

我们提前给李爷爷洗了头发和身子,修剪了一圈指甲,把胡子也刮得干干净净的。还特地给他换了一床新被单。

他的儿子们来到病床前,拿出一套干净的灰色睡衣。

大家一起小心翼翼地给他把睡衣换上,我摸到睡衣的左侧口袋里有一团鼓鼓的东西。

「欸,爷爷的衣服里面有东西。」我一边说,一边拿出来,是个红色的三角福袋。

小儿子连忙从我手里把福袋接过去,小声地说:「这是到庙里给我老汉求的,保佑他长命百岁。」说完,把福袋又放进了睡衣口袋里。

遵照病人和家属的意思,我们把李爷爷身上所有的管道依次都拔掉了。他闭着眼睛躺着,尽管拔管拔针有些难受,但他一声没吭。

离开了呼吸机,我不知道他还能坚持多久。

他太瘦了,护工叔叔一个人就把他抱上了转运的担架。家属们簇拥着李爷爷,慢慢上了电梯。

我们笑着跟他说拜拜,没有说再见。

李爷爷躺在担架上,努力地睁开眼睛。他扬了扬嘴角,给我们竖了个大拇指。

电梯门,缓缓地闭合了。

我回过头,看到那个系着线的小黄鸭倒在凌乱的病床边上。

后来,我在 ICU 还是会碰到一些因为受不了病痛折磨而一心求死的病人。除了尊重和理解,我没有更多能为他们做的。

我总会想到李爷爷拔掉气管插管时的那份放松表情,也会想到杨霖听妻子说「一定会医你」留下的眼泪。

有时我会想,如果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是我爱的人,我会舍得放弃吗?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我,面对疾病的折磨、死亡的恐惧,我会坚持吗?

而我的家人,签了一份委托书,他们又会怎么选择?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主人公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自愿选择安乐死,他母亲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很多人说他很勇敢,确实是。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那些拼命坚持到最后一刻的那些人,他们同样很勇敢。」

}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医院的ICU都相继“爆仓”,出现了ICU病床一床难求的现象,ICU的医护人员也分身乏力。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人们开始反思疫情中暴露的很多问题。我国ICU建设目前的现状是什么?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远程ICU会是一种解决方案吗?

一、ICU病房是什么意思?

重症监护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主要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险因素的患者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1852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场,把可望救活的重伤士兵安置在最靠近护士站的地方,以便加强巡视和及时救治,并把术后的患者安置在近手术室的小房间,让这些患者度过恢复期后再把他们送回病房。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被认为是ICU的雏形。1923年,神经外科医生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室。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ICU混合型病房。1923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Walter Dandy建立了3张床位的术后恢复病房。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了手术恢复室与ICU混合型病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军队陆续开设了专门的监护病房,并于1942年设立了烧伤病房,于1943年设立了休克病房,于1945年设立产后恢复病房。

对于ICU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发生在1952年。那时,丹麦的哥本哈根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大流行,患者还出现了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87%。高级麻醉师易卜生在Blegdam医院建立了105张床位的大型治疗单元,雇佣了250名医学生进行人工通气和260名护士进行护理,后期还使用了呼吸机,才让病死率下降到40%,先后共挽救了900余名患者的生命。

正式命名为ICU的病房始建于美国。1958年,Baltimore医院的麻醉师Peter Soufa建立了专业的监护单位,并命名为Intensive Care Unit。此后,ICU的治疗效果有目共睹,但是发展之路却比较坎坷。虽然很多医院设立了ICU,但一直是“各自为政”的局面。1972年,在美国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旨在建立一个有自己的临床实践方法、人员培训计划、教育系统和科研的学科,逐步提出并完善了以血流动力学、组织氧代谢监测为基础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自此揭开了重症医学系统化的篇章。

三、我国icu的现状与发展难题

1970年中国的一些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1982年中国建立了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目前我国ICU建设存在床位不足、医护人员编制不足、重症监护临床药师发展缓慢、缺乏成熟的ICU护士培养体系和目前尚未将急性病和慢性病分开等问题。

根据2009年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建议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约3.6张,远低于美国和德国。

据《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显示中国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比约0.62: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约1.96:1,低于2009年发布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最低标准。并且在ICU旺季,加床是普遍现象,医护人数与床位数比例会进一步恶化。根据《美国ICU护理管理概况》,美国ICU护士人数与床位比达4:1,超过中国比例的2倍,可以实现全天候开放探视。我国ICU因为医护人数较为不足,探望时间受限,不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和改善预后。

我国ICU配置基本要求

3、重症监护临床药师发展缓慢

美国ICU临床药师的作用已被认可,临床药师有效改善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2000年,中国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建立临床药师制度。然而至今,中国重症监护临床药师发展依旧相对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工作模式和体系,不利于改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4、缺乏成熟的ICU护士培养体系

ICU护士专业要求较高,根据《美国ICU护理管理概况》,美国ICU护士间职级划分非常清晰和细化,新员工需要在注册护士的指导下,经过为期约半年的培训,并通过双重考核才能正式管理患者。中国ICU护士普遍年轻化,存在临床经验不足、知识偏科的现象。因为ICU护士工作负担重,新入职护士进入ICU后难以得到标准化、系统性的培训,造成业务能力不够强。

5、尚未将急性病和慢性病分开

在2019年的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指出,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急性病(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为主导,由于恢复期、康复期的医疗服务发展缓慢,很多慢性病患者都在急性病医院住院,换言之,都依赖城市的三甲医院。对于重症监护,将急慢性重症区分开,才能更好地发挥ICU的救治价值。

四、远程ICU会是一种解决方案吗?

2014年,美国危重症医学协会的远程ICU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ICU远程医疗状态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远程危重症护理的概念。远程危重护理是一种将危重护理专业知识运用到ICU及远程医疗的机制上,需要对不同的治疗模式、使用方法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远程ICU不仅可以实现监护,还增加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更多的ICU临床数据可以提供给远程团队,让每个人都能了解患者病情的各个方面,实现远程ICU的真正潜力。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远程ICU能够基于敏锐度和风险对患者进行虚拟轮询,进一步增强远程监控的好处及其改善住院时间、患者护理和治疗的效果。

Insights的数据,全球远程ICU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50亿美元。目前能提供远程ICU的医院数量约为15%至20%。在HIMSS发布的一项研究中,ICU的平均住院时间从使用远程ICU前的6.9天降至使用远程ICU平台后的4.2天,并且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可缩短整体住院时间,降低ICU死亡率。从这次疫情中使用远程ICU平台的国外医院来看,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节省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及减少医护人员暴露的风险,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完成护理工作,还可以实现更频繁的患者互动,同时改变了工作流程,缓解了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

ICU可以极大地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为危重患者争取时间和机会以便进行进一步治疗。新冠疫情暴露出的目前我国ICU建设不足的问题,相信随着“补医疗短板”的推进,会早日得到解决。

来源:杨柳荣 思宇医械观察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诊和icu护士谁轻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