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骨骼发育缓慢,日常饮食有哪些要注意的?

注意避坑!新手爸妈看了这篇回过头会感谢你今天的明智选择与耐心阅读!

与抄书答案不同,以下内容一字一句全部原创干货,经过上万妈妈实践验证的最接地气的经验,抄书答案说白了您买本美国儿科百科就足够了,基础常识很简单,落地实操才是最难得!不要被一些科普知识迷花了眼,育儿最重要的是抓大放小!

关于1岁以内婴儿养育的误区与真相,我根据宝宝“吃玩睡”整理了三份清单

下面内容源自于我即将出版的新书,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抄袭洗文,违者必究!!!

1.宝宝哭了就是要吃奶了

2.婴儿就要随时吃随时喂,不用定量定时

3.只有母乳亲喂才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

4.越晚断奶证明我这个妈妈越爱孩子

5.喂奶这件事只有妈妈可以做

6.夜里孩子只要醒来就必须喂奶

7.奶睡很方便,我觉得奶睡不是什么大问题

1.宝宝小时候就应该全天抱着,能抱宝宝的时间很有限,不抱宝宝,宝宝会没有安全感的!

2.3岁前宝宝的任何需要都要满足,小宝宝根本惯不坏!

3.婴儿很多事都不懂,跟他说话很尬也没什么反应,他也听不懂

4.孩子大运动发展(趴、翻身、坐、站、走)都比别人晚,这肯定有问题

5.和宝宝玩,我需要教他正确的玩法

6.让孩子玩的开心就是给他多买玩具

7.高质量陪伴就是不看手机,一直与孩子唠嗑互动玩耍,主导孩子的活动

8.孩子总是吃手/撕纸/乱扔东西/大喊大叫/调皮捣蛋,我应该想办法赶紧制止

9.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是个坏妈妈

10.只有早教中心那种专门围坐一圈的课程才是早教

11.为了防止感统失调、自闭倾向、发育过慢,必须要给孩子报早教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1.孩子晚上睡不好,那是因为白天睡多了

2.孩子自己困了就睡了,不需要哄

3.孩子可以睡很长时间就像月子里那样

4.孩子只要想睡就让他睡,睡越久越好

5.孩子现在不睡,说明他不困

6.孩子醒了就是睡够了,可以起来玩了

7.孩子自己知道自己该什么时间睡,什么时间吃

8.孩子哭了,说明他要吃奶,吃奶了就睡了

9.即使孩子睡眠有问题,那是因为孩子太小了,等孩子大了自己就好了,我无能为力

10.孩子睡觉就是要在妈妈的怀抱里

11.我的孩子是高需求宝宝,我能做的只有他哭了就赶紧满足他的需求

12.我希望孩子能从晚上9点睡到早晨9点,中间不醒来吃奶

13.孩子只要一哼唧、扭动、摇头,我就应该立马冲过去安抚

14.孩子睡眠有问题,只要针对睡眠问题,进行睡眠训练就可以


作为新手爸妈你会遭遇到很多舆论压力,比如:

“宝宝哭了,你为什么不喂奶?”

“宝宝睡不着,你赶紧给奶睡吧!”

“不母乳亲喂,孩子与妈妈不亲!”

“奶粉喂养的孩子免疫力差”

“你的奶是不是有问题?”

“多吃点多喝点大补的食物,下奶有帮助”

“赶紧加奶粉吧!母乳没营养了!”

“不要定时定量喂奶,那跟喂猪有什么区别?”

“孩子困了自己就睡了,整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干什么?”

“孩子精神还好,我看不困,根本没有睡的意思”

“顺其自然,孩子大了就好了,做再多也没用”

“大家都是这么熬过来的,等孩子大点就好了”

“你做的这些根本没用,孩子好带那是因为孩子长大了”

“孩子不想睡就不睡,干嘛逼他?”

“孩子白天睡太多了,晚上就不睡了,所以白天别睡,等晚上”

“有的孩子睡得多,有的孩子睡得少,你管也管不了”

“孩子哭了就赶紧抱了喂奶,不抱不喂奶,你太狠心了,像后妈!”

“你这么训练孩子,还不是自己狠心又自私,想偷懒!只想让自己轻松,根本不爱孩子,真替你心疼你孩子”

“孩子就是要抱呢,不抱孩子,孩子安全感缺失,长大后有心理疾病!”

“尽信书不如无书,别听书上胡说八道,咱孩子不一样!”

“感觉你孩子好带,那纯粹是你运气好,摊上个好带的孩子”

“把训练小孩当作值得炫耀的事情,不就是妨碍到你睡觉了吗?真为孩子好,就应该调整你自己的作息去配合孩子!”


以下是对误区的详细解析版:

(如果嫌太长麻烦,可以关注公众号【一妈育儿】找到分章节以下所有内容,方便反复查看)

真的很长!如果你在孕期或者是茫然崩溃的新手爸妈,为你自己和你的孩子负责,建议你好好仔细阅读!

不要扔到收藏夹里,要读就现在立马读!扔到收藏夹目测跟没看一个效果!


1.宝宝哭了就是要吃奶

这点我们在前面如何面对孩子哭闹的章节里已经详细讲过。孩子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千差万别的,你需要学习分辨孩子的哭声,并且根据他的需求对症下药的解决,喂奶绝对不是止哭的唯一手段。同时,你并不一定非要等到孩子哭起来才去喂奶。事实上,当你的孩子作息规律时,你会在他开始哭闹前就能轻松接收到他饿了的信号。比如临近吃饭时间,孩子开始盯着你的胸看,在你胸前蹭,这些动作当你把孩子一天活动梳理清楚后会慢慢变成你判断孩子是否饿了的主流信号,而非必须哭一场才知道孩子饿了。

2.婴儿就是要随时随地的吃,不用定量定时

这就是有些书倡导的按需喂养。按需喂养有错吗?我认为,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按需喂养没错。

比如孩子刚出生的头一个月,吮吸效率较低,每次吃的量较少,睡眠时间较长,很多孩子基本就只有吃奶睡觉两项活动,这时他就是吃睡吃睡,按需喂养在孩子刚出生的15-30天内可以采用。

比如在追奶期和猛长期,有些妈妈需要靠不停的哺喂来追上奶量,孩子在猛长期的几天食量大增,可以选择弹性更大的规律喂养。

但是除去这些短期暂时的特殊时期,有弹性的定时定量,可以帮助妈妈对准确判断孩子的需求更有信心,也可以让孩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的预期,生活环境更加稳定。都说“吃得好,才能睡得好”,显然有规律的喂食,你会很轻松地帮助孩子做到“吃得好”,而随兴随意的喂食,这会让你失去判断能力,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3.只有母乳亲喂才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

还记得前面章节关于孩子安全感的论述吗?不要刻意将任何一种具体行为与安全感去挂勾,亲密关系也一样。母乳亲喂对于一些妈妈来说是非常享受的事情,那真的是太幸运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妈妈亲喂有难度、比较痛苦,她们真的很难做到亲喂,这时她们再接收到这样的言论,无疑对她们的精神上是一种酷刑折磨。

我想说的是,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哺喂你的孩子,母乳还是奶粉,亲喂还是瓶喂,这都只是你作为妈妈后一个小小的个人选择,不会给孩子安全感、亲密关系造成多大的影响。不用受到一些舆论的恐吓胁迫。不管怎么样喂、喂的是什么,都比不上你温柔地陪伴、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夫妻关系以及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能带给你孩子的安全感、亲密关系多。

4.越晚断奶证明妈妈越爱孩子

断奶的最佳时间,很多书和文章都从科学的角度论述过,我却不想这么去谈。不管理想情况下什么时间是最佳,都只是理想情况,现实条件下,每个人所遇到的境遇都不同,根据你个人的境遇选择的任何断奶时间都是最佳断奶时间。

不用在断奶时间上找优越感,也不用在断奶时间上自卑自责,这与上一条一样,都是你个人的选择,都不会对你的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即使有些妈妈因个人选择从来没喂过母乳,这都不会是阻碍她日后成为一个爱孩子的好妈妈的原因。

在妈妈群里,经常看到有些妈妈焦虑在自己不能亲喂、不能母乳、或者过早断奶的问题上,还有些妈妈会以亲喂、2岁以后才断奶作为炫耀自己母爱的证据。其实,母爱与否,只有你和你的孩子才知道,不用拿出来炫耀,也不用因为他人的选择而自我质疑。母爱不是拿出来攀比的,而是你和你孩子的情感交流,做好你自己该做的,问心无愧足以。

5.喂奶这件事只有妈妈可以做

如果你是母乳亲喂,喂奶这件事自然就落在你的头上,这种情况确实其他人很难代劳。但是如果你采用的是瓶喂,那么请把喂奶这件事也分享给孩子的爸爸,尤其是夜间喂奶。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的责任本来就应该对等,爸爸参与到喂奶这件事种,不仅可以帮妈妈分担辛苦,同时让孩子与不单妈妈一人建立亲密关系,有助于减轻孩子的过度依恋,在分离焦虑期也会更容易应对。

6.夜里孩子只要醒来就必须喂奶

孩子夜间醒来有很多因素,即使在夜间妈妈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判断孩子醒来的原因。如果孩子真的因为饿了而起来喝奶,那么不要犹豫,立马喂奶,并且请为足量的奶,而不是让孩子吃两口不哭了就放回去或者任由孩子吃一点就睡着了。夜间喂奶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如果你决定喂奶,那就喂充足的量!如果孩子醒来并不是因为饿了,请在排查睡眠环境和孩子身体状况后,用除喂奶外的其他安抚手段哄孩子入睡。如果妈妈比较难做到不喂奶,可以请爸爸进行哄睡。(关于夜奶,在睡眠问题的章节里有详细的判断标准和应对方法)

7.奶睡很方便,我觉得奶睡不是什么大问题

夜间喂奶可以直接奶睡,但是奶睡的前提是:孩子真正吃了充足的量后睡着,而非吃一半睡着。

白天规律作息最核心的一个底线原则就是:切割开吃奶和睡眠的联系。3个月以前的小宝宝很容易边吃就边睡着了,这时你会不忍心打扰宝宝睡觉,结果却发现他醒来后不久就会哭闹着要吃奶,根本没法坚持到2.5甚至3.5小时的喂奶时间间隔。

于是,进入恶性循环:养成奶睡的习惯,每天就在不停不停的喂奶,边吃奶边睡着,每次都只吃几口根本支撑不了多久,睡眠都进不了深睡眠就饿醒,又困又饿的哭着起来找奶,夜间孩子也要不停因为饿醒打断本该连续的睡眠,不得不哭着起来要奶,宝宝全天都陷入一种“哭着找奶-睡着-哭着找奶-睡着”的噩梦状态!妈妈和宝宝都难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疲劳正是很多妈妈最终放弃母乳的重要原因,点心奶则直接导致宝宝每次摄入较多的都是乳糖含量比较高的前奶,而因此引发胀气、营养不良、体重增长缓慢等等问题。

不要觉得孩子大点就好了,有的妈妈想着孩子还小惯不坏,奶睡就奶睡吧,结果孩子到了1岁还在每晚不挺起来要奶喝。

你冷静思考一下:到底是一个好的睡眠习惯里孩子健康发育比较重要,还是只要塞上奶堵住孩子的嘴孩子不哭了比较重要?

吃玩睡的顺序就是在保障:孩子吃奶时专心吃充足量的奶,接着运动运动消化一下,在精力用尽后的睡眠质量和时长才有所保障。正所谓是:吃就吃够量,玩就玩开心,睡就睡香香。

你会发现到孩子6个月以上时,孩子吃饭间隔拉的更长了以后,一个周期内就不一定完全是吃玩睡的顺序了,而是抓住这一个原则:吃奶和睡眠只要是切割开,孩子吃奶睡觉清醒时间点大体固定,就足够了!

(如何让孩子避免边吃边睡,在睡眠问题的章节里也有详细的介绍)


婴儿照料早教互动的真相

1.宝宝小时候就应该全天抱着,能抱宝宝的时间很有限,不抱宝宝,宝宝会没有安全感的!

肌肤亲密接触可以给宝宝带来舒适的感觉,熟悉的家人温暖的怀抱也能让宝宝感觉舒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宝宝一天时间里,你有太多机会抱抱孩子了,比如换尿不湿、喂奶、玩耍互动、安抚。对于国内最常见的“团队式”带娃情况下,反而是抱的太多了,限制了孩子自由独立活动的时间。

宝宝的清醒时间可以分为照料时间、互动时间、独立活动时间,在照料时间和互动时间里,你可以在相应环节多去抱抱孩子,但是记得给宝宝留出一些独立玩耍的时间。独立玩耍对于宝宝来说异常珍贵,是孩子独立性、专注性养成的黄金时间,而健康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孩子可以独立处理自己遇见的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全天候抱着孩子,不给孩子自由探索运动的机会,你反而会得到一个独立性差、无法处理问题、安全感缺失、不健康依赖过强的宝宝。

2.3岁前宝宝的任何需要都要满足,小宝宝根本惯不坏!

1岁前的宝宝需要你对他的所有需求及时回应。

1-2岁的宝宝,需要你在一定界限范围内满足他的合理需求。

2-3岁是给宝宝适应社会规则、学习社会化的黄金阶段。

你需要细细品味以下以上三句话。对于宝宝的需求,可以这么理解:

1岁前宝宝表达出来的需求大部分都是基本需求,受限于宝宝无法通过语言来描述表达需求,新手爸妈能不能真正判断翻译出宝宝真实需求是最大难点。如果你的准确率非常高,那么当你获悉孩子的需求自然要做到及时的回应。如同“按需喂养”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父母根本无法合理判断饥饿需求,进而误解成“按哭喂养”进入到恶性循环。所以“1岁前宝宝需要你对他的所有需求及时回应”的背后的关键在于:你到底能不能合理分析判断出“他的所有需求”,并且根据你的判断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1岁后的宝宝开始有很多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需求,这时就要求父母去划出安全合理的界限,判断需求是否合理,对于合理需求当然要及时回应,但对于不合理需求自然要及时制止或者提前预防。比如孩子好奇心重,想要玩插线板,不给玩就嗷嗷大哭,这种需求你认为合理吗?在这样不合理的需求面前,父母自然应该做到制止。

2-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前的一年,则需要父母提前给孩子教一些社会集体生活的规则和礼仪。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如下图)。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健康的人们总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只有他的需求层层实现满足,健康的安全感才得以建立。

对于1岁以前的婴儿,大部分需求都来源于第1-2层的基本需求,而1岁以后他的生理心理发育得越来越完善,需求层次也开始更多的上升至第3-5层。马斯洛曾说过:“婴幼儿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足,他还需要认识到外部世界存在一些限制会阻碍他的需求满足,这意味着他需要了解控制、延迟、限制、放弃、对挫折的容忍以及惩戒”。适度的压力会给孩子提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由此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一味地无条件满足孩子基础需求之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3.婴儿很多事都不懂,跟他说话很尬也没什么反应,他也听不懂

虽然在头几个月里,婴儿并不能完全明白你说出来的字词的真实含义,但是千万不要低估他的学习力和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宝宝会将你不同的语调、语音与你接下来的行为、表情、动作建立联系,并且尝试记住它们。

所以当你抓住孩子向你传达的某种需求信号,请将你的理解变成话语大声说出来,问问你的孩子,接着通过观察、聆听、触摸等多种感官方式去获取孩子的回应。你会发现孩子即使不会说话也会用一些规律性的肢体动作、表情回应你的语言。根据他的回应,再进入下一步行动。其实这种交流模式正是为以后孩子与你的双向平等沟通建立基础。当孩子被长期鼓励去主动掉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他良好的情绪管理、信任建立也会形成习惯。

设想以下场景:你是一个婴儿,你的妈妈要给你换尿不湿

场景一:没有预告,你被一把抱起放在尿布台上,你躺在尿布台上看着天花板刺眼的光左右扭动的身体,突然你的脚被拉扯,裤子被扒下来,“呲啦~”一声,包裹在屁股上温热的尿不湿被人扯拽走,屁股上一阵凉风。不一会,毫无预兆,你的双脚被人提起来,屁股底下被塞上一张干干的尿不湿,你的妈妈面无表情地帮你包裹粘贴上,又一把将你抱起。整个过程非常迅速,但又如同赶时间般有些不耐烦和焦虑。

场景二:你的妈妈抱起你,轻轻的跟你说:“宝宝尿不湿满了,需要换尿不湿咯”。她将你放在尿布台上,却不急于更换,而是俯下身与你面对面交流一会,或是唱歌或是说些有趣的童谣,伴随此,她还用温热的手轻轻的帮你抚摸肚子、做一做蹬腿的运动,等你做好准备完全放松,问你:“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帮你换尿布咯”。她的动作很轻柔,做的每一步都会用语言描述出来告诉你,并且都会稍微等一下关注你表情肢体上的回应,你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她的每一步动作和与她的互动上。换好尿不湿后,她张开双臂,对你说:“我现在要把你抱起来了!”你听到这样的话也挥舞着双臂,身体向前伸,脸上挂着微笑,你被愉快的抱起来了。

没错,以上两个场景都是我们每天会做最基础的照料,但是因为不同认知,与孩子的交流模式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是否是高质量的。

场景一的孩子虽然也被及时回应了需求,但是这种回应的细节没有互动、没有信任感建立、没有双向交流。

场景二的孩子会非常享受“尿布时刻”,并且他的妈妈给他足够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回应妈妈的行为,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真正像一个人一样被尊重。虽然他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你每一句字词的含义,但整个过程的氛围、妈妈语气与行为他却能感受理解并给出回应。

4.孩子大运动发展(趴、翻身、坐、站、走)都比别人晚,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发展表,你所能看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和一些专业书籍的发展时间表,都仅作参考。你无需刻意去推动孩子运动机能的发展,只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他自由活动,去体验他已有的技能。让“孩子充分练习自己已经习得的技能,为下一步运动技能发展做好准备”远比“让孩子尽快学会下一个运动技能”重要得多。

5.和宝宝玩,我需要教他正确的玩法

3岁以前的宝宝,探索欲望非常强大,并且对世界的认知很有自己一套,在这个年龄段,你并不需要可以去规定孩子必须按照一定的玩法来玩,反而可以让孩子引导你去开发组合一些新的玩法。父母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的是“脚手架”的角色,即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平台以及一些游戏的道具,由孩子引领,只在孩子主动提出需要帮助时,才给出适量的引导,引导的目标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说教式的玩法是不提倡的,它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想象,还会破坏游戏的乐趣。

在与孩子互动时,父母需要起到的作用是:判断孩子可以承受的最优压力水平;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但是不操纵孩子的活动和想法;当与孩子交流时,给出明确反馈;更多的以身作则而非说教,为孩子言行树立榜样。

6.让孩子玩的开心就是给他多买玩具

玩具贵精不在多,玩具太多对于孩子来说注意力难以集中。在选择玩具的时候,应该根据此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选择几个设计较好、质量安全的玩具。对于2岁前的宝宝来说,其实很多日常用品的吸引力要远高于玩具,比如抽纸、镜子、刷子、勺子、碗、遥控器、食物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孩子对于有实际功能、大人使用的物品更感兴趣,可以多开发一些这样的日用品给孩子探索。

7.高质量陪伴就是不看手机,一直与孩子唠嗑互动玩耍,主导孩子的活动

高质量陪伴要求父母自己要先进入游戏环境,不是单纯的旁观者,并且要提前学习精心准备设计,前期工作要充分,搭建设计环节需要下功夫。

但是到了具体开始游戏互动,父母反而要学会退一步,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由孩子主导游戏过程中的细节,鼓励支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给孩子提供支持与帮助时,尽量提供孩子需要的最小值,提供帮助的目的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孩子继续坚持解决问题。

8.孩子总是吃手/撕纸/乱扔东西/大喊大叫/调皮捣蛋,我应该想办法赶紧制止

在孩子做出一些你认为是负面行为时,如果是公共场合,可以先想办法制止。但是制止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他需要博取关注?还是他有情绪需要发泄?如果他做的事情是为了博取你的关注,你应该思考是否平时给到的关注足够。如果他是要发泄情绪,那这份情绪源于哪里?你认为这样的发泄方式不对的话,什么样的情绪发泄方式是更合适的呢?当你制止了孩子的某项行为却不去思考背后的程序,不尊重孩子的情绪,不给孩子提供新的情绪出口,那无异于治标不治本,而且容易引发更多的逆反行为。

9.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是个坏妈妈

你不仅仅是一个妈妈,更是一个人,作为人,有情绪非常正常,你的孩子也需要一个坦诚真实的妈妈,而非假扮出来完美妈妈。你不需要掩饰自己的感受,也不需要无节制的大发雷霆,只需要当你有情绪时,正视你的情绪,承认情绪的合理性,给自己情绪一个合理健康的发泄口即可。多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诚实的向儿童表达真实感受,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也是给宝宝的好榜样。

10.只有早教中心那种专门围坐一圈的课程才是早教

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真正有效的早教绝非早教机构里围坐一圈每周一两次的课程,而是渗透在日常照料的点滴细节里,由他最熟悉的照料者进行的。对孩子的日常照料不应该与早教剥离独立存在,孩子头三年的教养重点应该是与身边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人际关系,而非与早教机构老师这样松散而短暂的联系。(引用自婴幼儿及其照料者)早教的目标是促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养成分散在婴儿成长的每个24小时的,他们会遇到的问题有些是在玩耍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在吃饭、睡觉、换尿布、洗澡、穿衣等日常琐事中碰到的,你不能指望孩子每周集中培训1小时,上了早教课程就能遇见这些问题并且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当孩子可以自主进食、自主入睡、独立玩耍,和亲密的人建立健康持久的依恋关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解决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见的大多数问题时,即可视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所以早教更多是要求父母亲自在与孩子照料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在照料互动过程中提供机会,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总帮他们包揽解决一切问题,将所有问题都排除在孩子的视线之外。

作为父母,主要作用是引导促进婴幼儿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非刻意的去说教或者训练。父母需要预判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允许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在游戏互动过程中,提供适宜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婴幼儿也会遇见一些问题,有机会自己解决。

11.为了防止感统失调、自闭倾向、发育过慢,必须要给孩子报早教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当你明白早教的目标和头三年的教养重点,就应该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用来和别人攀比的,尤其在头三年,根本不存在起跑线一说。至于感统失调、自闭倾向、发育过慢这样的词语多半是早教机构想要吓唬父母,让父母乖乖掏钱的噱头。即使你认为你的孩子存在上述问题,也应该找权威的医疗机构,由医生鉴定,而非早教机构。

对于早教班,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有一个除家以外的游乐场所和打发时间的去处,自然可以选择。指望孩子的教养问题靠一周一次早教课程解决是不明智的,出自跟风攀比的认为早教课程非报不可也是错误的,毕竟对于孩子而言,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教育,教养问题还是需要父母自己解决。


1.孩子晚上睡不好,那是因为白天睡多了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他们需要的睡眠量是非常多的,晚上睡不好,很有可能是白天没睡够,困过了,越困越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非常敏感,很容易惊醒。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孩子白天别睡,攒着到晚上睡个好觉”这样的蠢话,你可千万千万别当真!不会有任何医生、专家、书籍会告诉你宝宝白天不需要睡眠。

2.孩子自己困了就睡了,不需要哄

婴儿不具备自主入睡的能力,自主入睡是一种能力,像走路一样,需要后天习得,需要父母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学会自主入睡。早早规律作息的宝宝可以在很小月龄时达到不哭不闹自主入睡的水平。而一些睡眠不被家长重视的孩子甚至到了2、3岁还要哄很久都不睡!

3.孩子可以睡很长时间就像月子里那样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孩子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睡眠的时间越来越短,尤其在头一年,甚至几天一变。月子里孩子全天都在睡觉,2个月以后开始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的问题就会冒出来,你可以选择无视这些问题,但它们不会凭空消失,反而会因为积压不解决而变得越来越棘手!

3.孩子只要想睡就让他睡,睡越久越好

白天的小睡单次时长即不能过少,也不能过长,基本在1.5-2小时单次为佳。低于1小时或者超过3小时都是不合适的。

低于1小时,会导致宝宝每次都没睡够,疲惫积压,到黄昏或者夜晚睡前爆发,变得很烦躁很难哄睡。俗称:黄昏闹

超过3小时,会容易让孩子日夜颠倒,晚上很晚睡

黄昏过后(6点以后)的小睡不宜过长,控制在1小时内为佳,否则容易影响到夜间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

如果,有的宝宝早晨的小睡睡得有点少,都不要紧,可以在中午/下午的小睡多睡一点点。

4.孩子现在不睡,说明他不困

孩子的睡眠信号如果没有及时抓住,越到后面越难哄睡,很多情况下孩子不睡哭闹,不是因为他不困,而是他困过了,变得异常敏感,入睡困难,事实上他急需入睡。

“抓住睡眠信号”,这简直是哄睡成功的黄金杀手锏。

但是每个宝宝睡眠信号都会有所不同,有的宝宝打第一个哈欠立马放床进入哄睡很容易,有的宝宝则要等到第三个哈欠,有的宝宝等到打哈欠就晚了。还有一些宝宝你看他一直很兴奋,一整天都没有困的信号,爸妈就误以为孩子不需要睡眠,事实上,这样的宝宝更需要尽快规律作息,让爸妈可以把时间表作为一个判断睡眠信号的辅助工具,你会发现宝宝作息规律后,即使他表现得还玩意正浓,你按时将他放上床进入哄睡,过不了10分钟,他也能呼呼入睡。

白天小睡的难度其实就体现在这里。夜晚睡眠孩子基本很困了, 并且父母心里可以笃定孩子确实需要睡觉。而一到白天父母就开始不坚定了,自己内心先敲起小鼓,这时旁边要是再有长辈说:“哇宝宝不困了起来玩吧”,加上接觉确实是睡眠引导里难度最大的关卡,需要靠长期坚持才能见效,所以很多父母此时就开始动摇必须要接觉到下一个饭点范围内的决心。

父母纠结不定的心情大体是这样的:

诶,他看起来好像不困嘛!真的是要睡觉吗?

(一妈嘀咕:真的要睡了!)

(一妈嘀咕:好的,很棒,要睡充足哦!)

呀,怎么不到30分钟就醒了呢?应该是不需要睡了吧?

(一妈嘀咕:NO!NO!NO!快点让宝宝回到床上继续睡觉!)

(一妈嘀咕:哦!千万不要!宝宝很困的,脾气不好,睡充足应该精神状态很好,笑眯眯的)

呀,怎么一下就哭了?是饿了吗?

(一妈嘀咕:喂喂喂,还没到饭点哇!你的宝宝是因为困了才哭的!)

请回过头去参考前面的不同月龄宝宝睡眠需求量对照表。虽说宝宝们有所差异,但是差异也不会太夸张了,当你摸不准孩子到底谁没睡够,经常去看看刚才那张表。

5.孩子醒了就是睡够了,可以起来玩了

孩子醒来,如果精神状态不好,哼哼唧唧,或者他经常在黄昏时分大哭大闹难以安抚,那就说明他没有睡够,非常缺觉。(你可以再回前两段看看)

他醒来是因为睡眠的连续性出了问题,他需要继续躺在床上,重新入睡。尤其对于小睡很短明显不够的情况,你需要做的是坚持接觉,而不是抱起来玩耍。

6.孩子自己知道自己该什么时间睡,什么时间吃

新生儿出生后,生物节律还没建立起来,没有生物钟的情况下,他非常容易出现作息紊乱的情况。对于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吃饭,他会根据父母的行为做出回应,并形成自己的习惯。

如果你一直都是很随意的喂食,不拘于固定的时间和时长,那么你的孩子可能会根据你喂食的习惯,不定时的哭上两嗓子告诉你他随时有可能饿(当然也有可能不是饿哭的,也会被你误判为饿)

如果你一直很有规律的喂食、哄睡,那么他会根据你的引导形成自己的生物钟,形成到点吃饭到点睡觉的好习惯。

你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作息是规律的还是混乱的。

7.孩子哭了,说明他要吃奶,吃奶了就睡了

孩子哭有很多原因,要针对不同原因去解决,解决方式非常多。父母需要的是冷静地分析思考,如果每次孩子哭你能想到的只有喂奶和抱起来两种解决方式,说明你根本没有真正关心过你的宝宝,你在逃避思考,你用到的是最简单也是最懒的一种做法!

(写这段话的时候,我知道有很多人看了会不高兴,但事实如此,不这么说,很多父母还要喝着鸡汤安慰自己听天由命很久!关于哭闹可以参考前面“如何面对孩子哭”的章节)

8.即使孩子睡眠有问题,那是因为孩子太小了,等孩子大了自己就好了,我无能为力

孩子慢慢成长,睡眠能力会有所提升,但是睡眠习惯却是父母长期以来行为影响的。即使孩子长大一些,自身睡眠能力有所提升,但是长期的睡眠习惯是不好的,依然会给孩子造成睡眠障碍。不把孩子睡眠问题当回事,就是等于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

有些妈妈,所谓运气好,不过无意中自己的方式相对良好和作息相对规律,你以为孩子全是因为自身发展养成了好的规律作息和睡眠习惯,其实这些都是你平时一点一滴无意识的行为训练出来的。

事实上,大多数的新手爸妈,在没有规律作息这个意识下,对待孩子的哭闹、需求判断大多是不确定和错误的,采取的行为方式都人为的给孩子制造了额外的问题,不仅没有帮到孩子,反而拖了孩子的后腿。很多孩子甚至到了1、2岁还在夜醒不断、不停吃奶。

与其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全靠运气成分,不如尽早搞清孩子的真实需求,帮他引导,让孩子和自己都早点睡个好觉,生活进入正轨。

9.孩子睡觉就是要在妈妈的怀抱里

最舒适最有利于孩子睡眠质量的永远是床。

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被人抱着睡你的睡眠质量和时长会比在床上睡好吗?

短期过渡式的抱睡,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有这个意识:你的孩子越来越重,你越来越抱不动他,让他回到床上睡觉是迟早的事。而这个“迟早”,宜早不宜晚,越晚孩子习惯养成时间越长,到你想要改变这个习惯的时候越难。

更加重要的是,可千万不要边抱边晃,做一系列超难度动作,给自己挖一个又一个大坑。(甚至有的妈妈还要抱着孩子爬楼梯、做深蹲,你到底跟你和你的孩子有多大的仇恨,就不能放过你们双方,好好让孩子睡个觉吗?)

因为你迟早有一天要戒掉的,到时候孩子必然是要哭着反抗的,你加入的干扰越多,成分越复杂,改变坏习惯的难度越大,孩子因为抗拒新习惯哭的时长就越长,哭声就越大。

10.我的孩子是高需求宝宝,我能做的只有他哭了就赶紧满足他的需求

每个宝宝有差异,适应能力、睡眠能力等都有所不同,确实每个父母要付出的时间精力都有差别。但是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就给你的孩子贴上所谓的“高需求宝宝”。如果你给孩子贴上这个标签,心里就暗示自己:“孩子哭闹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他自己要求多,既然不是我的问题,我也无需做什么改变,只需要被孩子牵着走就行,我就像个灭火队员,每天忙着解决他各种高需求,这么看起来我也是非常爱我的孩子和尽职尽责并且相当劳累的呀!”,这真的是非常糟糕的!

这就好比别人给你贴上“无能的妈妈”这个标签一样让人感觉气愤!

宝宝性格有差异,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弱,有的孩子脾气好,有的孩子脾气倔,活泼型、稳重型、倔强型、内敛型这些不同性格类型我们都承认。不管宝宝是什么类型的宝宝,他们都需要一个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睡眠。

但是“高需求”这个标签,真的听起来很可恶,到底有几个孩子是真正的“高需求宝宝”呢?不过是父母没有像尊重一个人一样尊重宝宝,父母自己没有了解到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成长规律,不去尝试正确的引导,或者是稍微尝试很快就放弃,根本不坚持,无法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让家庭陷入失控,为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的问题,最后甩锅在孩子身上,说孩子“高需求”!这是在欺负孩子太小不会为自己辩白吗?

11.我希望孩子能从晚上9点睡到早晨9点,中间不醒来吃奶

如果你对睡整觉的定义是10个小时以上,那么,快别做梦了!

我们对于婴儿睡整觉的定义是:夜晚入睡后,连续睡眠的第一觉可以睡到6个小时以上。

一般来说婴儿到16周大时有能力在晚上连续睡眠6个小时,同时白天睡眠是很规律的小睡(Thoman & Whitney,1989;Mao,2004;Sankupellay et al.,2011)之后慢慢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持续时间有所增加。

所以,你孩子如果在16周以后,夜间入睡第一觉如果能连续睡满6个小时,你就该拍手鼓掌干上一杯,表示称赞和欣慰啦!

12.孩子只要一哼唧、扭动、摇头,我就应该立马冲过去安抚

冷静!冷静!冷静!不要对孩子睡眠中的动作和小声如同念经一样的哼哼唧唧的哭声反应过度。你的过度反应,你的过渡干预,可能会认为给孩子制造睡眠问题!

入睡前和睡眠中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在正常不过的,孩子有时其实并没有完全清醒或者马上要睡着,这时给孩子点时间机会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每次都要去干预,很有可能给孩子养成不好的哄睡依赖,或者造成孩子习惯性夜醒。

习惯性夜醒,是指孩子夜醒不是因为他自己需求醒来,而是因为他为了迎合父母固定时间的安抚哄睡行为,让自己醒来回应父母的行为。

很多孩子非常有规律地夜醒频繁,其实大多是这种情况!想想吧,你的孩子在为了你而起床啊!!!

13.孩子睡眠有问题,只要针对睡眠问题,进行睡眠训练就可以

当你觉得孩子的问题乱成一团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就想到先解决最让你头疼的问题。混乱焦虑涌在心头时,会让你忘记后退一步,冷静的看待问题,并因此钻进了睡眠问题的牛角尖。

当你开始尝试市面上各种睡眠训练的方法时,你发现睡眠训练太难了!在自家孩子身上根本失效!书看了很多,你是挺想照书养的,孩子却不照书长!怎么别人养的都是天使宝宝,我的孩子就是睡渣!

当你还处于一片混乱,一堆问题涌上心头的时候;当你用了睡眠引导的方法却收效甚微的时候;当你在期盼孩子夜间能睡得再长一点的时候。不如从固定吃奶时间入手,先去帮宝宝把作息里的各项活动理顺吧!睡眠的细节的问题先放在一边,等大方向捋顺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

比如孩子的奶睡、点心奶、日夜颠倒、夜间醒来间隔时间很短、不停起来要奶吃、黄昏闹、部分胀气、舌苔厚重、积食消化不良、如何睡整夜,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多都是睡眠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规律作息这个大范畴下的问题表现,在作息建立起来后都会减轻或者消失。

睡眠问题其实是作息问题中的一部分。孩子的作息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单单只有睡眠问题,还有吃奶的问题、清醒玩耍时间的问题、外界各种干扰因素等问题。

当睡眠问题发生的时候,可以试着跳出来,从一个系统的角度,看看孩子作息里的方方面面

睡眠出了某些问题的根本产生点并不在一定在睡眠!

这就是规律作息的重要性!我们先把孩子白天的时间分成一块一块的周期,周期里再切割成吃玩睡三个模块,先去从大的方向上,调整固定每个周期的时长间隔,再去解决单个模块里的细节问题。

规律作息可以帮你对孩子不同时间点上的需求做出正确的预判,孩子也会因为作息规律了而得到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建立正常的生物钟,情绪上更加平稳。

当你的孩子适应了,有节奏地生活,情绪趋于稳定,接着再去放大分析找找具体到各个环节的问题出在哪里,你会发现很多之前存在的问题,在你理顺作息之后已经迎刃而解了,剩下的都是很好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哄睡方式转变和接觉并觉的问题,都是需要你在孩子作息规律后、你能准确判断孩子的需求、孩子状态良好情绪平稳时,再去做些睡眠引导,你会发现轻松很多。

睡眠引导对于规律作息来说是锦上添花!

记住,千万要先做规律作息!不要在一开始的两三周就用哭声训练孩子的睡眠!

当你准备开始规律作息和睡眠引导的时候,你会面临最大的难点并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你自己的内心里。你会一直遭受到自我质疑、他人攻击,甚至于误解孩子的哭声,游移不定,畏手畏脚。

请记住这句话:没有不想在床上好好睡觉的孩子,只有不把孩子好好放在床上睡觉的父母!


已经进入到出版的最后流程,2020年夏天会正式出版!

}

众所周知,个子的高矮有一部分因素是源自于遗传,但是后天的条件也很重要。而在决定孩子身高的后天因素里面,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孩子的饮食情况。因为饮食因素是造就孩子高矮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孩子长得高不高,跟吃得好不好、科不科学有很大的联系。那么孩子要长高,饮食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关键点和禁忌点呢?

人体生长所需的营养,基本来自于入口的食物。想让孩子长得高,各种营养素都要均衡。孩子如果偏食、挑食,就容易长不高。对于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睡眠易醒、夜啼、多汗、枕秃、出牙迟、牙齿形状细小无光泽、“O”或“X”形腿、脊柱弯曲等表现的孩子尤其要注意。

人的长高过程有两个高峰期: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这两个时期要坚持每天给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保证饭量,多吃豆腐、虾、鱼、紫菜、海带、西兰花、芝士等食物,帮助长高。

钙是构成骨骼与牙齿的主要成分,是骨骼成长的基础。如果膳食中不能经常摄取生理所需钙量,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量不足,就必须向骨骼取钙。而骨骼中缺钙,其结果会导致骨质疏松、椎骨变形、脊柱变曲。骨骼得不到充足营养,当然无法正常生长,更别提长高个儿了。

推荐食品:奶制品、鸡蛋、鱼类、贝类、豆腐及豆类、芝麻酱、南瓜子等。

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合成元素,对于身高发展与钙质同样重要。

成年人每天需要80克蛋白质,而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会相对需要更多一些。如供给不足便会影响身高增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推荐食品:鸡肉、牛肉、鱼虾肉、蛋类、牛奶、豆腐等。

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虽然不大,但却是不能或缺的。如果缺了它们,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

缺锌的孩子,见什么都没食欲,必然影响生长。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铜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催化剂。食物中供给铁、铜若是不足,必然使血红蛋白合成受阻,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均会受到影响,孩子可能经常生病。长期缺乏锌、铁、铜等微量元素也会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因此铁、锌、铜不可少。

(1)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和内脏、牛羊肉、蛋黄、鱼、红小豆、菠菜。

(2)含锌丰富的食物:牡蛎、动物肝脏。

(3)含铜丰富的食物:猪肝、猪血、虾、蟹、贝类。

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要素,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不可少的”。维生素A、C能使孩子具有正常的抵抗力。维生素C能帮助胶原蛋白形成,也会促进钙质的吸收。维生素D可以维护骨骼健康,强化神经与肌肉机能。

(1)蔬菜类:白菜、胡萝卜、黄瓜、青椒、嫩笋、番茄、葱等。

(2)水果类:橘子、香蕉、梨、苹果、葡萄、桃、杏、西瓜等。

少吃零食,特别是高糖和高热的垃圾食品、快餐。

盐类也是增高的一大天敌。

现在天气渐渐温暖起来,春天的气息也开始愈渐愈浓了,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您宝贝的长高计划可有安排呢?想要孩子长高高?妈妈们可选择强骨生血口服液助力孩子长高。(周思裴)

}

每天煲点田七海马汤给娃喝能长高?

不要再让偏方害了孩子啦!

9岁男孩每周喝一次海马汤

一名9岁男孩因为身材偏矮小,父母听说海马汤有助孩子长身高,就买来海马给孩子每周一次煲汤喝。喝了半年以后,发现孩子开始长胡须、变声,出现青春发育的迹象。父母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测,结果发现,这半年里,虽然孩子身高猛长了5cm,但骨龄却已经超龄长多了1岁!

这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童保健科专科副主任医师谢海瑞在门诊中遇到的典型个案。

专家强调:千万不要煲什么田七海马汤。田七、海马一类药材,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骨骼生长、加速生长发育,但这是以透支骨龄为代价的。自行盲目地补充生长素或使用促生长的药物、保健品,可能会加速骨骺的提前闭合。

“当孩子骨骼完全闭合后,孩子的身高也就不再生长了孩子若是因缺乏生长激素而身材矮小,那他还有生长的空间,但是因为外界食物的摄取导致他的骨龄发育反而提前了,生长的潜能就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专家说,这种骨龄的超前成长是不可逆的,只能是停掉不合适的“进补”之后,保持监测。

专家提醒,对市面上宣传促长的保健品、促长药物等,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慎使用,一定要接受医生的专业指导。

怎样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有问题?

3岁内的孩子,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甲状腺激素低下。

3岁到青春期前,正常应该每年长高5~7厘米,如果半年至一年不长身高,或者身高增长在4厘米以下的,可以初步认为是生长缓慢,必须查因。

身高发育异常的常见原因:

除了特发性矮小和一些特定的疾病;和骨龄相关的有以下两种:

1.生长激素缺乏,骨龄延迟,导致孩子身高比同龄儿童矮小2个标准差以上;

2.性早熟,第二性征提前发育,同时伴有骨骼生长加速,虽然身高暂时比同龄儿童高,但由于骨骺提前闭合,长身高的时间缩短,成年后身高会比正常人矮。也就是说,孩子的身高异常偏矮、偏高都可能不是好事,不能盲目等待“长个子”,也不能盲目“促生长”。

日常如何管理孩子的身高

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全方位进行科学的身高管理,可以帮助达到理想的成年身高。

饮食和营养: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都不利长高,均衡营养是关键,蛋白质、钙、维生素是促进长高的重要营养素。

睡眠:尽量保证夜间22点前入睡;学龄前儿童应每天保证10小时睡眠。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因为过度玩耍或学习而影响正常、充足的睡眠。

运动:对膝关节、踝关节、脊柱有适当刺激的运动更有利于孩子长高,比如踢毽子、跳绳、跑步、球类、摸高等。规律运动,每次坚持20~40分钟为宜;过度疲劳也有碍长高。

专家提醒:不建议孩子经常玩弹跳床、蹦床。不但容易急性受伤,下落后的反弹外力也不利于关节主动进行缓冲,容易导致滑膜炎。

0-1岁的孩子,要多俯趴拍。

2-3岁的孩子,每天应该保证2-3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时避免老放在婴儿推车里不动,要多下地跑动。

3-6岁可以多做健身操,保证一定强度的运动,注意定期检测,重视制作生长曲线。

6岁以上,可以多进行跳绳、篮球等弹跳运动,要保证一定的强度。

情绪:愉快的心情有利与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利营养吸收和提高睡眠质量。

要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尊重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物喜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情。

定期儿保:专家建议,家长应给孩子定期测量身高体重,描点记录生长曲线,对照标准,评价孩子目前发育所处的水平。

有条件的父母应当定期带孩子做儿童保健,及时发现问题。儿保医生会根据孩子身高、身长、体重、运动等情况评估孩子发育状况。

推荐不同年龄孩子进行儿保的频率为:

1~3岁以上:半年一次

3岁至青春期:每年一次

青春期至成年前:半年一次

检测骨密度、微量元素一度在育儿圈中十分流行,而随着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有很多家长认识到这些建议的偏差,在门诊中会直接提出要求:“医生,请不要开骨密度检测和微量元素检测项目,我们都知道没有必要。”

检测的滥用确实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彻底抗拒也是另一种极端。这些检测项目如果用得好,解读合理,是很好的监控评价手段。”专家建议,儿童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定期监测骨龄,这是真实反映孩子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了解孩子的生长潜能,也能及时发现异常进行适当干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骼闭合还能长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