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脑血栓瘫痪在床,母亲患有癌症,不能两人放一起担心母亲复发,就一个孩子应该怎么做?

退休党员王爱国九年如一日照料植物人母亲,用孝心演绎至爱亲情

  母亲去世前,王爱国给老人剪指甲。

  “老太太安祥地走了,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这么多年,爱国真是不容易。”在滨海新区塘沽街道雅苑社区紫云国际小区,要是问起谁家的儿子最孝顺,邻居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王爱国。今年67岁的王爱国,是一名党员,退休前在北京铁路公安局天津铁路公安处工作。每当提起他九年如一日,尽心尽力照顾植物人老母亲的事迹,邻居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他点赞。日前,王爱国被评为天津孝老爱亲好人。

  28日上午,记者来到紫云国际小区王爱国家时,他正在擦拭母亲的遗像,为清明节祭奠做着准备。今年1月15日,在王爱国兄弟姐妹四人的精心照料下,躺在床上九年的植物人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含笑安详离世,享年89岁。在母亲重病的这段时间里,王爱国喂水喂药,按摩守夜,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句累,可还是没能留住母亲。

  “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几个抚养长大,看着她躺在床上动不了,我却无能为力,心里实在不好受。”抚摸着母亲的遗像,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走出来的王爱国和记者轻声聊了起来。

  “一年365天,父亲最多能在家呆10天。”王爱国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是一位革命军人,从记事起,父亲就常年在部队戍边保国,直到离休后才回到天津与家人团聚。而母亲一边工作,一边含辛茹苦地独自把他们四个子女抚养长大。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原本身体非常硬朗的父亲突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仅仅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就去世了。

  王爱国父亲的突然离世,对本就体弱多病的母亲打击非常大,整天以泪洗面,茶饭不思。2013年,王爱国的母亲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虽然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但她却从此成了全身瘫痪、神志不清的植物人。

  “有母亲在,家就不会散,为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以后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我都要照顾好母亲下半辈子的生活。”面对生命垂危的母亲,作为家中的长子,王爱国以身作则,全力挑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当时,王爱国还没有退休,他一边工作一边和兄弟姐妹们一起轮流照顾植物人母亲。在母亲住院期间,王爱国单位、医院两头跑,饭顾不上吃,水顾不上喝,觉也顾不上睡。同事、朋友和邻居见到他照顾老人如此辛苦,都纷纷劝说让他请一位保姆来减轻一下负担。可王爱国却坚持说,母亲养我小,我要养她老。父亲不在了,母亲老了、病了,正是他要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时刻,因此,他一定要亲自服侍好母亲,尽量减轻老人的痛苦,尽到做儿女的孝道。

  其实,王爱国自身也患有多处病疾,包括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老年退行性关节炎等。医生曾多次劝他要及早进行手术治疗,而为了能够不耽误照护母亲的时间,王爱国毅然决定放弃了手术。

  九年的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王爱国不辞辛苦地照护着母亲,逐渐养成了半睡半醒的习惯。每次在陪护母亲时,他都坚持做到每隔两小时为母亲翻一次身,并对其进行全身按摩和拍打,以防止长时间卧床长出褥疮。由于母亲在吃饭时吞咽困难,为了让母亲吃的顺口,细心的王爱国一直坚持把每顿饭碾碎处理后,再一口口地喂给母亲,因此每次喂饭都要花上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为母亲擦洗身子,换洗床单、被褥、衣服等,其辛苦可想而知。为了让母亲的病情得以恢复,他还刻苦地自学了一些医学常识和护理知识。

  “我真是有福气,有这么好的兄长,担起了大部分照顾母亲的重担。”王爱国的弟弟王建军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卧床,老人经常便秘,每次哥哥都要戴上手套用手一点点的往外抠,为了让老人舒服些,开塞露都要用热水温热以后再用。每次母亲大便后,他都会记录好时间和排便量,便于查找规律,适当调整饮食。

  “无微不至地精心照顾老母亲这么多年,我们社区里的居民都很佩服他。”雅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翟桂婕告诉记者,担心夜里需要护理时自己睡不醒,王爱国睡前都会上好闹钟,两个小时起来一次,给母亲换尿垫、翻身、拍背、喂水。

  面对众人的夸赞,朴实憨厚的王爱国说:“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母亲一辈子不容易,吃了不少苦,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兄弟姐妹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有来生,我们还愿做她的儿女。”(今晚报记者 何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

常林庄,女,汉族,1954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长沙县北山镇新中村村民。

36年来,常林庄毫无怨言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夫兄,时光见证了她的善良、宽容、勤劳、执著和人间的大爱。

1975年,常林庄与丈夫鲁志勇结婚,她看到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公公年迈,婆婆身体不好,夫兄鲁志刚一年前因脊柱损伤瘫痪在床,家徒四壁。面对一副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21岁的常林庄对丈夫说:“你的兄弟,我来照顾。”为了这个决定,常林庄一付出就是36年。起初受伤瘫痪的那阵子,鲁志刚的后背和左腿经常流脓。尤其是臀部长有一个碗口大的肉疮,奇臭无比。常林庄每天两次帮鲁志刚清洗脓血、涂抹药膏、裹缚纱布,善解人意的她不忍心让鲁志刚心灵再受伤害,面对腐臭强忍呕吐。她跑遍方圆几十里寻觅偏方,经过16年的治疗和无微不至的照料,终于奇迹般地治愈了鲁志刚的肉疮顽症。

端饭送水、换药擦身、端屎倒尿,成了常林庄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她使尽全力帮鲁志刚挪到墙角的痰盂解小便,忍着恶臭用手指将粪便抠出来。尽管鲁志刚的大小便都在屋子里,但经过常林庄每天的清洗,屋里没有一丝异味。天热了,她拿来枕席给鲁志刚垫着后背;天冷了,又给他铺上厚厚的褥子。出门理发不方便,常林庄就自己买了推剪,学着帮鲁志刚理发。为了给鲁志刚解闷,常林庄省吃俭用,买来电视机放在鲁志刚的床边,报纸、收音机也放在鲁志刚触手可及的地方。鲁志刚的床头有个棋盘,只要见邻居有空,常林庄就请他们来陪鲁志刚下棋。

当年,医生曾断言鲁志刚最多只能活半年,在常林庄的照顾下,奇迹发生了,鲁志刚现在已经68岁了。如今,常林庄渐渐地老了,身体不太好,不得不经常打针吃药,又因患有慢性胆囊炎和子宫瘤先后两次住院。然而,给鲁志刚端饭送水、换药擦身仍然是她生活的必修课。只是,她的身后多了一群接班人,她的女儿、女婿、孙辈在她的感召和教育下,正在传递着爱的接力棒。

2011年,常林庄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常桂芹,女,汉族,1969年5月生,辽宁省兴城市碱厂满族乡碱厂村村民。

20多年前,常桂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家中有4个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王之学。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孝顺老人、照顾兄弟,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善良、勤劳、乐观、仁爱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颂歌。

常桂芹的婚姻是媒人介绍的,也是她自己选择的。当初见面,王之学十分坦诚地告诉她,父亲是一个盲人,母亲智力不健全,哥哥痴傻,弟弟不仅智力残缺、不会说话,而且只能爬行,家中只有自己是健全人,嫁给他就等于嫁给这个家,婚后要照顾父母兄弟。常桂芹被面前朴实坦诚的小伙子打动了,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到王家,从此挑起了照顾这一家人的重担。

面对智力不健全、身体残疾的家人,常桂芹像对待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爱护他们,和他们交流。婆婆患病时常常又吵又闹,还经常离家出走。有一年冬天,常桂芹和婆婆同时患了重感冒。常桂芹发高烧,咳嗽不停,婆婆又离家出走,她不顾自己体弱,找回了婆婆,又带上家中仅有的2000多元钱去城里为老人治病。常桂芹的公公双目失明,又患了脑血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每天常桂芹为公公擦脸、刮胡子,还主动给公公接屎、接尿。刚开始公公说什么也不同意,常桂芹就苦口婆心地劝公公说:“您儿子出外打工,家里只有我能帮您,您就把我当成亲闺女吧。”眼泪从公公干涩的眼里流了出来。为了给公公加强营养,常桂芹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公煮几个鸡蛋。每次赶集,都为公公买一些营养品。大伯哥身体很强壮,但因智力欠缺,不知道干活,还常常离家出走。常桂芹不让大伯哥离开家人的视线,下地干活的时候,把大伯哥也带到地里,并教会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小叔子智力也不健全,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还常发脾气。常桂芹格外关照小叔子,小叔子也特别依赖她,很听她的话。

20多年来,常桂芹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繁忙、辛劳中度过。她没舍得买一身像样的衣服,家里好吃的东西也舍不得吃。没睡过安稳觉,每天她都早早地起来,为一家人做饭,然后下地干活,还喂鸡、养猪。农闲时,丈夫外出打工,一家人完全交给常桂芹照料。常桂芹的行为影响了一双儿女,两个孩子也特别孝顺,她的事迹在十里八村广为传扬。

曹江,女,汉族,1988年4月生,中共党员,唐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学生。

多年前曹江的父母离异,父亲不知去向。她和妹妹由母亲供养上学,后来母亲突发脑溢血病倒,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2008年和2009年曹江姐妹先后考上大学。考虑到母亲留在家中无人照料,经与妹妹商议,曹江毅然将母亲从保定老家接到了学校所在地唐山,开始了携母上大学的不寻常经历。

曹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边学习,边照顾母亲起居。为了给母亲消暑,曹江买来电风扇;为了给母亲解闷,她又骑着自行车四处寻买便宜电视机。自从把母亲接到身边,曹江的生活变得格外忙碌,除了照顾母亲外,还要做家教赚钱。由于学校到出租屋的路偏僻,为了安全,她决定晚上返回学校居住,其余的时间和双休日都到出租房内照顾妈妈。她的一整天被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上午上完课,赶回出租房为妈妈做午饭,有时来不及就在食堂买些回去。由于晚上回不去,她会把晚饭也准备好。照顾妈妈吃完饭后,下午1点40分她再赶回学校上课。双休日是曹江最忙的日子,除了做家教,她还有许多家务活要做。周六周日没有时间学习,平时曹江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同时,她还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对学校、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很热心。自尊且坚强的曹江一直没让系里领导和老师知道自己的情况,也婉言谢绝了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她说:“自己能做好就努力做好,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她连续两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习标兵、学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此外她还获得“感恩母亲,放飞祝福”征文比赛二等奖、河北省数学竞赛二等奖。

曹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河北2009年度人物候选人、2009年度河北十大孝星人物、第三届唐山市道德模范。她还被评为唐山市“春蕾计划”的“特殊春蕾”。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

曹阳飞宇,男,汉族,1988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学生。

卖掉祖屋救治父亲,一边读书、一边悉心照顾生病的父亲……身为“80后”,曹阳飞宇过早地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做了最好的注解。

曹阳飞宇8岁时,母亲因患癌症去世,年幼的小飞宇随父亲到厦门打工。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手脚肿痛是常有的事情,每当发病,无论时间有多晚、天有多冷,小飞宇都会迅速奔向社区诊所请医生,及时为父亲减轻痛苦。

尽管是一名寄读生,但从小学到高中,飞宇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2008年9月,曹阳飞宇顺利考入三明学院外语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61岁的父亲突然高烧不退,后被医院确诊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飞宇一人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十几天的住院治疗耗尽了飞宇家中所有的积蓄。为了给父亲做血透,飞宇毅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

飞宇曾想休学照顾父亲,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飞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间,将父亲安顿在那里。每天天还没亮,飞宇就起床烧开水、做早饭、喂药……安顿好父亲后,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每天中午和下午下课,飞宇都要一路小跑回出租房给父亲喂饭……等忙过这些,他自己又再返回学校上晚自习。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辛,但飞宇从没抱怨过,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飘摇的家。

曹阳飞宇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曹阳飞宇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曹秋芳,女,汉族,1992年12月生,共青团员,浙江省上虞市东关中学学生。

曹秋芳的家在上虞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曹秋芳只有两个月大时,母亲杨伟娟因一起医疗事故引发压缩性椎管斜直,从此瘫痪在床。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欠了很多债,在曹秋芳4岁的时候,父亲曹金良外出打工。从此,照顾母亲的重担就压在了曹秋芳和哥哥的身上。

到了读书年龄,为了在求学期间不耽误家务,她三度将妈妈带到身边照顾。10多年来,“90后”的她谱写了现代孝女的人间至情。

9岁的时候,在外治病两年多的妈妈回到了家中,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因为曹秋芳正在读书的小学离家几公里,中午不能回家。为了照顾妈妈,曹秋芳说服母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学校旁边租了间小屋,开始了带着母亲读书的生活。每天早上,当别的孩子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小秋芳已早早地起床,洗好衣服,做好早饭,给母亲喂好早饭,然后匆匆地背上书包去上学。放学后,别的孩子还在外面玩耍,小秋芳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做家务活,等给母亲喂好晚饭、做完家务,已经是八九点钟了,她这才开始复习功课和做作业。尽管要照顾妈妈,但曹秋芳从没有放松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12岁时,曹秋芳以优异的成绩被章镇镇中学录取。章镇镇离曹秋芳的家有10多公里,继续读书就要住校,为了照顾母亲,曹秋芳决定第二次带着母亲读书,继续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的日子。16岁时,曹秋芳又第三次带着母亲走进了高中学习。

曹秋芳和母亲一直靠低保和残联补贴过着拮据的生活,母女俩常常是共吃一盒饭。为了改善生活,曹秋芳在课余期间种过蔬菜、缝过手套以贴补家用,她也曾因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而晕倒。但在母亲的面前,曹秋芳总是显出一副乐观的样子。因为,让母亲活得开心,是秋芳最大的心愿。在她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情慢慢地有了好转,现在已经能下床着地、缓慢行走了。

2010年,曹秋芳当选“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她的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后,社会反响热烈,各界人士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帮助支持新时代的孝女。

黄桂英,女,汉族,1934年1月生,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西马街熊家台社区居民。

黄桂英不顾自己经济拮据、年老多病,十七年如一日,抚养当年做保姆时被雇主抛弃的女孩袁杰,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保姆奶奶”。

1994年6月,袁杰的父亲袁文喻以孩子出生就没妈、餐馆生意忙为由,登门请黄桂英帮忙照顾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小袁杰,并承诺每月支付200元生活费。看到小袁杰浑身长着红痱子,脏兮兮、瘦弱不堪的样子,黄桂英心疼了,毅然把袁杰留了下来。没想到,祖孙二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黄桂英的照顾下,小袁杰迅速地恢复了健康。为给小袁杰补充营养,黄桂英在当时退休工资只有五六百元的情况下,每天花两小时熬煮细细的米羹米糊,尽量买好牛奶给她吃。前年,袁杰晚上突发高烧,几近失明的黄奶奶整夜守护在她身旁,在黑夜中摸索着用湿毛巾敷在她的额头上,为她降温。从袁杰记事起,黄奶奶就没穿过新衣服。有时候周围好心的伯伯阿姨送来了衣服,黄奶奶也总是把好的挑出来给袁杰穿,自己穿剩下的。

2003年,袁杰的父亲失去踪影,抚养费断供,有知情邻居劝说黄桂英放弃抚养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袁杰,但黄桂英却说:“这孩子没有亲人,蛮可怜的。再说万一哪天她爸爸回来问我要孩子,我怎么办?我答应了要照顾她的!”正是内心深处的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在随后的8年里继续承担抚养袁杰的责任。黄桂英不仅从生活上给予袁杰无微不至的照料,更注重精神上的关爱。有一次,袁杰因为贪玩、爱看电视,导致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为此,黄桂英发了脾气,打了袁杰,边打边掉眼泪。后来黄桂英跟儿媳说:“我也舍不得打她,但她是个没爸妈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我走了,她没个养活自己的本事怎么办?”袁杰知道后沉默了很久,从那以后学习很自觉,成绩也越来越好。在黄桂英的教育下,袁杰不仅孝顺懂事,而且养成了勤俭的好习惯。放学回来她总是抢着扫地、拖地、洗碗;奶奶眼睛不好,她就读书、读报给奶奶听;还坚持每天从自己仅2元的早餐费中省下1元,攒够10块了就给奶奶买水果、买点心。

袁杰能在这个不算富裕的家庭中生活17年,不仅仅是黄桂英老人的坚持,更是一家人十七年如一日的善良与包容。2011年,黄桂英一家被授予武汉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程秀玲, 女,汉族,1976年1月生,黑龙江省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物资供应处档案管理员。

程秀玲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然而人有旦夕祸福,不幸接连降临到这个善良的女人身上。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儿子、母亲5位至亲相继病倒,程秀玲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重负,但她以意志和孝心,撑起了这个家。

2005年,程秀玲的公公崔保国因突发脑溢血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因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引发心脏病。丈夫崔长江又被查出胰腺炎。此时的程秀玲,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一边是需要护理的公婆、患病的丈夫、年幼的孩子,一边是庞大的医药支出、沉重的生活负担。程秀玲没有退却。公公出院回到家后,为防止他肌肉萎缩,程秀玲便为公公做按摩,每天都搀扶着公公在屋内锻炼。公公吃饭不方便,她就把饭送到病床前一勺一勺地喂。公公把屎尿弄到床上,她二话不说,赶紧把公公的身子擦洗干净,然后换洗被褥。公公爱发脾气,盘子、碗不知摔碎了多少,她依然没有怨言。然而,2008年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程秀玲心爱的儿子得了肾小球肾炎。就在这时,又一个噩耗从天而降,程秀玲的母亲被确诊为胃癌。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程秀玲没有倒下,而是变得更加坚强,无怨无悔地去履行做女儿、做儿媳、做妻子、做母亲的全部责任。

为了不耽误上班,每天她比家人提前近两小时起床,做好饭后服侍老人起床,为孩子换洗衣服,给公公搓身梳洗,把饭菜端到家人面前才去上班。中午,她又要急忙赶回家做饭。除了做好日常照顾外,她还每天为5位亲人买药、熬药、喂药。这个命途多舛而又无比坚强的矿山女性,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承担着家庭重担,用她那娇小的身体撑起了婆家和娘家两片天,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2010年,程秀玲入选黑龙江省百名道德模范候选人、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她的家庭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和谐家庭。

董述勋,男,汉族,1967年6月生,中共党员,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处长。

人们常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处长董述勋却做到了。

董述勋的母亲患多种慢性疾病40余年。2001年,他刚在济南分到大一点的房子,就把父母接到身边照料。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他都先到母亲房间,与母亲说话、帮妈妈按摩。2005年,老人病情恶化,导致半身不遂。从此,董述勋每天和妻子一道帮母亲刷牙、喂饭、翻身、按摩、吸氧、洗脚。母亲便秘,他就用手帮忙。

2009年以后,母亲彻底丧失意识,成了植物人,饮食、喝水只能用针管一点一点“鼻饲”。董述勋始终不离不弃,母亲的房间、被褥、衣服从来都是干净清爽的,度过3个酷暑,老人没得过一次褥疮。年迈的父亲看儿子每天劳累到深夜,心中不忍,向儿子提出住进养老院的想法,董述勋坚决不同意。他对家人说:“孝是不能等待的,千万别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董述勋不但对自己的爸妈好,对岳父母、妻儿和兄弟姊妹同样也很好。1994年,妻子分娩后的第三天,岳父心脏病加重住进医院,医生会诊后下了病危通知书。他白天照顾妻儿,晚上到岳父床前伺候,直到岳父病情好转,才把父女同住一个医院的事告诉妻子。

面对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和生活压力,董述勋用自己的乐观心态影响感染着妻子和儿子,为家庭撑起了一片乐观向上的天空。妻子多次被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上高二的儿子品学兼优、素质全面,才艺表演先后16次获奖。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既不耽误工作,又把家庭照顾好,董述勋平均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先后完成几十项军事科研课题,被评为全军气象装备管理先进个人、军事气象优秀科技工作者。周围人都说他是忠孝两全的好军人。

廉爱新,女,汉族,1946年11月生,山西省焦煤霍州煤电集团云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职工家属。

197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廉爱新的家中,在煤矿工作的丈夫被井下坍塌的巨石砸伤腰脊终身瘫痪。从此,她踏上服侍瘫痪卧床的丈夫、拉扯养育3个未成年孩子的人生苦旅。

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廉爱新用自己孱弱的身体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当时他们全家的生活仅靠丈夫每月51元的工资来维持,丈夫的营养要跟上,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养活这个家,每当看到家里口粮快不够时,她就躲着家人用红薯干、野菜充饥。每天外出拾煤渣、拣柴火,时间久了,她的两手皱得和树皮一样,即使这样她连一双手套都舍不得买。家里吃水要到很远的山坡下去挑,每次挑水上陡坡,她都必须用手拽着路边的棘草一步一步往上挪,有时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桶滚下坡去,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她家住在一间窑洞里,丈夫每天换下的尿布都要到外面的水管下洗,冬天她的手冻得像胡萝卜一样。冬天她担心丈夫着凉,就用全家仅有的两套棉被盖在丈夫身上,她却在寒冷中颤抖;遇到丈夫上火大便干燥时,她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遇到丈夫腹泻时,她就不停地为丈夫换尿布。在伺候丈夫的日子里,廉爱新又当爹又当娘,她学会了打针、换药、清洗褥疮伤口、煎熬中药、理发,还干起了接电线、修理家电、砌砖抹墙、简单木工等男人干的活计。

为了报答人们对她家的关爱,廉爱新凭借多年练就的理发、泥炉子等手艺经常为附近居民服务,几十年如一日,尤其是对有病在身的老人她总是主动上门服务,廉爱新说:“我家也有病人,病人的心情我是十分理解的,我愿意为他们做我所能做的一切。”

历经38个春夏秋冬,廉爱新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今年已经74岁的李彪师傅在老伴廉爱新的精心照料下,满面红光,精神矍铄。3个孩子都参加了工作并成家立业。廉爱新逢人就夸儿子和媳妇孝顺。逢年过节,廉爱新一家聚在一起,人们都会听到她家洋溢出阵阵笑声。

2008年,廉爱新家庭荣获山西省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她获得山西省第二届公德模范荣誉称号。

魏迪仁,男,汉族,1928年5月生,中共党员,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

魏迪仁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大西南剿匪、抗美援朝等,3次荣立三等功,60年本色依然;他照顾患精神病的妻子张筱湖50年,认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为“黄妈妈”,与黄家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谊;他40年不懈弘扬中华孝道,为人们树立了当代道德榜样。

魏迪仁1956年与张筱湖结婚,1960年张筱湖患上精神分裂症。魏迪仁无微不至地照料妻子,陪她说话,唤起她的记忆。妻子住院70天后,病情暂时缓解。1961—1975年,妻子又接连7次发病,他总抱着一线希望辗转携妻子到湖北、湖南、北京等地求医救治。曾有战友劝他与妻子离婚,魏迪仁坚决不同意,他在回忆录中说:“第一,妻子与我结婚前是健康人,现在患病了,却与她离婚,于心不忍;第二,妻子已没了父母,若与她离婚了,她能到哪里去;第三,育有3个儿子,若离婚,对孩子们有影响,有一个完整的家是最重要的。”50年来,张筱湖走丢了10回。每次失踪,魏迪仁就到处寻找。其中有一次,张筱湖走失,魏迪仁和亲友同事找了三天三夜,最后在湖北的云梦县找到张筱湖。50年来,魏迪仁不离不弃精心照料,使张筱湖病情基本保持了稳定。

魏迪仁与英雄黄继光是一个营队,魏迪仁曾任该营机枪连指导员。魏迪仁十分牵挂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称邓芳芝为“黄妈妈”,精心照顾“黄妈妈”。他十分关心黄继光亲属,与黄家的情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2010年10月,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携儿子黄拥军来湖北孝感看望魏迪仁、张筱湖夫妇。从1969年开始,魏迪仁热心从事传统教育和中华孝道教育,经常到大中院校、企业作德育辅导报告。1978年开始,魏迪仁转业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他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孩子们继承传统,弘扬慈孝,做一个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的人,他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

魏迪仁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他2009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0年当选湖北省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

}

  坚强男孩背着瘫妈读高中

  父亲早逝,母亲又身患重病行动不便、神志不清,河北省衡水男孩闫希来毅然将母亲从老家景县安陵镇阎辛庄接到景县中学附近的出租房里,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

  他说:“爹活着的时候,他是我的精神支柱;如今爹走了,娘就是我的依靠。

  闫希来和妈妈租住的是一间约20平方米的平房。走进屋子,记者看到外屋放着一张用砖头和木板搭起来的单人床,床头的椅子上放着暖壶、茶碗和一些药品,床底下放着一个自制的马桶。闫希来的妈妈在床边安静地坐着,穿着干净利索。衣柜上贴着的一张写有“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的字条。挨着窗户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有锅碗等厨房用具和书本。屋子里还有一张床,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告诉我们这个坚强男孩对生活的热爱。

  爹走了,娘就是依靠

  2005年,闫希来的父亲患食道癌,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仍没有挽救回他的生命。父亲去世后,因患脑血栓而行动不便、神志不清的母亲成了闫希来唯一的亲人。那一年,闫希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景县中学,是初中老师们的联名求助信让面临辍学的他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我要到县城上学,妈妈怎么办?妈妈不能没人照顾呀!我要带着妈妈一起去上高中。”在亲戚的帮助下,闫希来在景县中学附近租了一间民房,把妈妈安置了下来。对于闫希来的特殊情况,学校特批他可以走读。就这样,闫希来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生病的母亲。

  闫希来说:“爹活着的时候,他是我的精神支柱;如今爹走了,娘就是我的依靠。虽然这么多年来,她没跟我说过一句话,但每次我喊她一声"娘",她都会看着我,这种交流只有我和娘懂。”

  一天睡5个小时是常事

  每天凌晨5时,闫希来准时起床。先煮上饭,然后为妈妈倒尿桶,伺候她穿衣、洗脸、梳头。在妈妈吃饭的空儿,他就去烧一壶开水,将暖瓶和茶碗放到妈妈床前的椅子上,一切准备妥当,才能背着书包向学校奔去。

  中午时间短,做饭来不及,闫希来就先在学校食堂简单吃几口饭,然后奔回家,将多做出的早饭给妈妈热一热,伺候妈妈吃完饭,他又快跑着奔回学校。

  晚自习结束铃声一响,闫希来又匆匆赶回出租房里,因为妈妈正等着他做晚饭,如果时间允许,他还要洗几件衣服。和别人不一样,对于闫希来而言,所有的家务都只能挤这些零碎的时间干,忙到次日零时才休息是很平常的事儿。

  和妈妈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水撒了一地,到处玻璃碴和瓷器碎片,衣服、被子扔进了水里,还沾了好多泥,妈妈满脸愤怒,叽里呱啦地一边叫喊一边比画……这种场面对于闫希来并不奇怪,这是半夜里闫希来的妈妈犯病时常有的情景。他又是给妈妈按摩,又是扮鬼脸,想尽办法稳住妈妈的情绪。等他安抚好妈妈,打扫干净,天已经快亮了。

  “来,张嘴,再吃一口饭……”“好,再吃口馒头……”每次看着妈妈津津有味地吃饭,闫希来都很欣慰。妈妈病得厉害时,闫希来就一口一口哄着她吃饭。

  闫希来说:“俺娘对新鲜事物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斥感,一见到不常见的东西就捂着脑袋叫。今年八月十五中午,我买了一把芹菜和一小块肉,准备晚上回来给她炒菜。没想到回来后,看到这些东西俺娘非常受刺激,直冲我嚷。我向她解释,这是给她做饭用的,然后就放在桌子了。可放学回来,我发现菜和肉怎么也找不到了,肯定是她偷偷扔掉了。那次真让我又急又气,足足让我心疼了一星期。我们每天的饭食就是馒头稀饭,只有过年过节才舍得买点儿菜和肉。但是俺娘心里不明白,俺哪能跟她生气呢。”

  虽然神志不清的妈妈经常会给闫希来制造一些麻烦,带着妈妈上学也很艰辛,但闫希来从不叫苦,他说:“永远和妈妈在一起,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每月几十元钱的低保金,老家几亩地一年800元的承包费是闫希来的全部收入,而租房、吃饭、看病每一项都离不开钱,微薄的收入迫使他把日常开销压缩再压缩,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三年来,闫希来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穿旧了送给他的。尽管别人送了一个炉子,但他没有用过,因为舍不得烧煤,冬天他只给妈妈一人买了床电褥子。说起冬天怎么过,闫希来说:“被子盖厚点儿,睡着了就不冷了。”

  在日常生活中,闫希来积累了不少省钱经验:头一天晚上把米泡上,第二天煮的时候既省时间又省电;一般情况下小商店里的商品要比大超市便宜一些,买东西总去一个商店还会更便宜些……

  高三了,闫希来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他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活让他变得坚强,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考上大学后,他还会带着妈妈一起去上大学。

  提起闫希来,他的班主任苗东旭感慨颇深。苗老师说:“苦难没有压倒闫希来。尽管生活压力沉重,但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一直很优秀。更为可贵的是,闫希来非常自立,班里的学生想给他捐点儿钱,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挣钱补贴家用,这让老师同学们都非常佩服。

  景县中学高三年级主任吴燕说,闫希来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母亲的孝行、对母爱的感悟,能净化人的灵魂。(来源:燕赵都市报记者李海菊) (来源:河北新闻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癌症晚期又得了脑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