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品球会人?

――世界杯对中国足球的启示之三

  又是一场巴西队的比赛,又是一次万人空巷。一场惨痛失利之后的里约街头,生活照旧,足球如常。海滩上、空地间,仍是数不尽的足球少年。巴西拥有“足球王国”的封号,靠的不仅是成绩,更是底蕴。

  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有数以千万计的“铁杆”与世界杯一起彻夜不眠,但他们的足球场,大都只在闪烁的荧屏之中。看球与踢球彼此孤立,足球与生活难生共鸣。

  足球场上,胜利是人人期待的结果,但比胜利更能深入人心的,是其中呈现出的精神力量。只可惜,能走进球场踢球的国人只是少数,能让孩子享受足球快乐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国人对于足球的理解,往往只关注输赢、关心球星,显现出功利化和扁平化的趋向,难以体味到足球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享受到足球运动本真的快乐。这一点,中国足球从业者有责!

  在世界杯赛场上,荷兰队提供的材料会准确地标注出,与阿根廷的半决赛是“橙衣军团”成军后的第750场比赛;德国队的新闻官会清楚地告诉你,穆勒在与巴西队比赛中的首开纪录是德国队历史上的第2000个入球。这样精细化的统计背后,是足球文化的积淀,也是对足球历史的尊重。反观国内,我们还有太多不专业、不敬业和不职业的做法存在,甚至已经职业化20年的足球联赛,还在一片足球文化的荒漠上醉生梦死。前中国女足队员孙雯忧心忡忡地说:“为中国足球打造基础的技术人才,我们缺;耐心的、不急功近利的管理者,我们缺;公平竞争,维护规则尊严的职业精神,我们缺。”

  中国足球,缺少的东西太多。

  当下,嘲笑不争气的国足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大乐趣,但有多少人认真反思过,有多少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有多少渴望踢球的孩子能真正跑进球场?有多少人会因为对足球的爱而义无反顾投身其中?有多少人能言行一致对中国足球一如既往?如果中国球迷只是电视机前的看客,对足球表现出叶公好龙似的喜爱,那么中国足球永远无法形成可以扎根的土壤,只能是喧嚣的浮尘。

  无论是小组赛中铩羽的西班牙队、日本队,还是止步于八强的哥斯达黎加队、哥伦比亚队和比利时队,虽然都在追逐金杯的道路上掉队,但是,这些国家的足球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拥有牢固的根基和成形的体系,只是这一次他们失败了。而在中国,一切都还没有理出头绪。中国足球想驶上正轨,至少要先固本培元,给足球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就像巴西街头随处可见的足球少年。


(责编:王倩、文松辉)




}

文章比较长,大概会花费你8-10分钟的时间,请谨慎考虑要不要看下去

作为一名上了大学才真正有时间接触篮球的“大龄新秀”篮球爱好者,本来没打算写关于篮球内容的文章,特别还是关于篮球“教学”内容,说真的,有点为难我了。一是我自己没接受过什么正规的篮球训练,二是怕被别人喷......

不过在知乎上回答了几个关于篮球的话题,还是受到了很多知友的认可和支持,有两篇关于篮球的回答上了热门内容,有一篇回答被标记为优质内容,追更的知友有二十多名,收藏数也有好几百,说实话,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觉得自己一字一句分享出来的经验劳有所获。

所以,应邀好几个知友的邀请,我冒昧的出几篇关于篮球的(基于我自己的认知层内)所有所知所感,希望对篮球的初学者有所帮助和借鉴,不敢说看了我的文章能学到多少关于篮球的东西和知识,只要是能够获得一些启发和借鉴,我辛苦好几天的码字就值得了。废话不多说,开始吧:

【首先声明:我并非职业篮球从业者,也不是篮球培训从业者。仅仅是作为业余篮球爱好者,分享自己真实的经验和所知所感,介意这一点的知友们,大可不必往下看

为什么要先说这一点呢?

因为这篇是针对中学阶段的篮球初学者,在我接触到关于篮球的那些人和事中,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很多家长认为这个年龄段去打球简直是浪费学习时间,要锻炼的话跑跑步就好

诚然,家长的这个看法并没有错,但是也不对。但是,篮球能带给我们的好处不仅仅是强健我们的体魄,还有很多很多好处。

我出生于非常偏远的山区,小时候不仅家里的物质条件很差,所在本地的经济发展条件也很差,所以没有任何条件接触到关于球类的体育项目,加上中小学生活在90年代的小孩子,升学压力非常大,家家户户都盼着自家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谋求以后的好生活,这样的出发点并没有错。

还记得我高三时候的高考体检,体检表上的“身高”栏里写着153cm,那时候我已经是19岁了。可要知道,我父亲的身高是175,在当时的背景下,我的父亲在当地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个子”,我母亲的身高并不算矮(在当地来说),可为什么我的身高到了19岁才153cm?自卑几乎占据了我整个六年的中学时代,我抗拒任何与同学和外界的交往......

到了大学,成为了班里最矮的男生,比大部分女生还要矮,而且到了情窍初开的时候,自己心中几乎是认定了“没有任何女孩子会喜欢我这样的人”,“自卑”感更加强烈。不过好在,我大一的时候,处于互联网创业的井喷时代,我在拼命逃避班集体的同时,也踏入了“创业”的大军里,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于是,也有了条件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当时我的判断是:班里的女生对于会打篮球的男生都非常崇拜和爱慕,这也成了我学习篮球的最初动力,于是踏上了篮球这条“不归路”。

五年的大学生涯里(我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多读了一年的预科,所以大学读了5年),篮球给我带来的变化,犹如我的“再生父母”毫不为过:

1、我在大学毕业的那年,净身高168(一直对外报的是170,你懂的,哈哈),虽然这个身高也是很矮,但是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成就感,要知道我高三的时候才153cm,足足逆生长了15cm。

2、改变了我的性格,以前因为自卑感而自我封闭的自己,性格也越来越外向和乐观。

3、小时候的体弱多病,而大学期间直到现在,除了偶尔感冒咳嗽之类的小毛病,基本很少去医院。

4、改变了我的社交方式,大学期间迎来了我的初恋(也是我现在的妻子),也因此有了很多球友。

5、让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变得更加自律,精气神也完全不一样......

总结来说,篮球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以前,我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着,篮球让我变得为了自己而活着。【是不是感觉有点夸张了?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感想,可以以“上帝”之名发誓都是个人真实的经验

篮球初学者应该注意和明白什么?

好,废话不多说,切入本文的核心:作为篮球的初学者,我们应该注意和明白什么?

为什么要说这一点,打个比喻,这个就好比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定位”,定位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有一台拖拉机,我们要明白此时需要的是一台柴油发动机,而不是盲目追求兰博基尼的V12涡轮增压发动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清楚,我仅仅需要做到能有一台柴油发动机的付出就好(因为哪怕你拥有了一台涡轮增压发动机,你的拖拉机也用不上)。

作为篮球初学者,特别是针对中学阶段的人来说,我们需要注意和明白什么?

1、你即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的篮球,目的是什么?

就好像我上面写的那样,我自己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女生的爱慕之心【不害臊的说】,所以在大一最初学习篮球的时候很挣扎,因为我脑海里都是“女生尖叫时候”的篮球某个动作和姿态的瞬间,比如别的男生帅气的过人动作、外线飘逸的三分命中、背身单打然后翻身那笃定的跳投、快速推进中突然干拔跳投的英姿......对于我这样0基础初学者来说,这可把我为难了,初期学篮球的时候,就盯着这些我认为“帅气且能获得女生尖叫”的动作来学......

然后......没几天,累得跟宠物狗一样,全身酸痛不说,压根就学不来啊。

不过,身体酸痛归酸痛,我还是发现只要打了篮球的第二天,我个人的精神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我那时候也在创业期间,每天的精神状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哎,于是我好想又重新认识了篮球一样:与其为了别人眼中的帅气,还不如让自己每天的精气神保持得更好一点。于是,我正式“为了自己”而学篮球。不再为了急功近利的学习某个帅气的动作去学篮球了,而是从体能(那时候我还是很弱小的)、基础去学,并且去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作为篮球的初学者而言,最初目的你自己是否清楚了?

2、学习篮球,作为初学者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篮球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比较剧烈的运动,它会伴随着很多激烈的身体对抗、肌肉酸痛、甚至手脚关节的磨损(特别是脚踝关节磨损比较大)。这意味着会造成受伤、关节磨损、甚至是心率、血压等潜在风险的出现

作为中学阶段(12-18岁期间)的初学者来说,我们的身体正处于高速发育的阶段,我们一定要注意:

①适度的篮球训练和比赛,能强身健体,又不至于伤害到我们的身体。(如何个适度法,下面再细讲)

②【划重点/知识点篮球素养≠球品,我们要讲球品,不要盲目追崇篮球素养。为什么这样说?

这个是业余篮球和职业篮球的区别,业余篮球我们只是享受篮球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成长,职业篮球是要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

球品是什么?“三要+三不要”(重点)

要学会欣赏对手、要学会鼓励队友、要学会分享球权

不要故意去伤人、不要暴力攻击他人、不要语言攻击他人

包括了篮球的所有需要具备的东西,比如它的竞争性(每球必争)、目的性(目的有好有坏)、职业性(就好像职场一样)、商业性(这个意味很多啦)、个人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包括了球品在内关于篮球的所有。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我个人一个亲身的经历:我在大三的时候,因为一场篮球比赛导致了膝盖受伤(挺严重的),正好那一年我打算通过本科去参军从而报考军校,因为这一次的受伤让我这个梦想黄了,也因为这个和家里的老父亲的关系落到了冰点,“冷战”了好几年。而受伤的原因是:全力去争了一个可争可不争的全球,然后与对方冲撞落地受伤。到现在,已经过了快十年了,我才明白:那个球我其实没有必要去争,因为我不是靠篮球这个职业谋生的,我当时没必要为了这个所谓的“职业素养”去争这个球权

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球品”尤为关键和重要。学会欣赏对手,你会获得别人同等的欣赏;学会鼓励和包容队友,你会获得同等的包容和鼓励;学会分享球权,你的“球路”会走得越来越宽广。这不就是我们篮球爱好者亲身实践这项运动的目的吗?

篮球初学者,该学习的基础有哪一些?

不管你都多热爱篮球,你要明白一点: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概率是0.0007%,你没有看错,大概就是每100万人里面有7个是职业篮球运动员(可以通过打篮球比赛获得稳定收入的人),而且这个概率是包括了CBA、CUBA、各省市的小型商业联赛、各大型企业的职业篮球队加在一块的概率,如果职业篮球只包括CBA和CUBA的话,这个概率还要减少大半。

那么,我们99.9993%的人都是业余篮球爱好者。可以基本确认一点:我们初学者需要学习的基础,仅仅是基于业余篮球的内容和技能就好。

所以,我们在接触所有的关于篮球的教学和训练中,我们会有一个误区:大家都是基于“职业篮球”去匹配业余篮球的教学和要求,这不为难我们了么?

举个例子:拿投篮来说,大家都知道被誉为“篮球之神”的乔丹,他的投篮手势和姿势堪称教科书了吧?就有了很多打着教学的名义,以乔丹的投篮技巧进行教学。但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乔丹教科书式的优雅投篮,是基于乔丹亿万里挑一的身体天赋、极高的篮球综合能力、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基础上所展示出来的投篮技能,我们学乔丹的投篮技巧,图个啥?能学会啥?

当然,我并不是质疑这样的教学有什么错,而是想说:不适用,仅此而已。

我们作为篮球的业余爱好者,其中我们是享受篮球带给我们工作、生活、学习之外的乐趣,既然说是享受,那么学的东西就应该是基于我们自己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还是拿“投篮”来说,我以前初学的时候,个子小,那一掰就能断的胳膊,要是按照乔丹那样先身体腾空、再利用臂力和腕力去完成标准的投篮,这不扯淡么?这样的教学对我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所以说,初学者最应该学习的东西,是基于自身现有条件,怎么舒服怎么做,这样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也只有建立在舒服、自如的基础上,才能做一些其他的应变动作(这也就是慢慢成长起来了)。

基于上面的东西,对于篮球初学者而言,该学什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

我所说的“核心力量”并不是单单“腹部力量”,而是基础力量的综合,包括腹部力量在内的所有所需的力量总成,包括臂力、腕力、腹力、爆发力、弹跳力、耐力......等等。

但是介于中学这个年龄段,我们要考虑身体和器官还在发育过程,属于比较脆弱的,训练的过程一定要“有度”,怎么理解这个“有度”呢?举个例子:拿“耐力”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练耐力,基本都是通过跑步或者长跑来实现的。练跑步的“有度”就是,你本可以一次性跑5公里,你就跑3公里就好,然后坚持每周3-5次即可(不需要天天跑,也是一种度,因为还要考虑学习之类的),一年下来你会发现,在篮球场上,在同等级别的比赛里,你几乎是不会感觉到累。

所以,这个我们没办法去做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只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身体条件好一点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量,身体条件不是很好的可以减少一些量,理论上讲:某项技能上,你能做到10分,只要做6分就可以,贵在坚持

臂力和腕力,可以通过一些器材来辅助臂力棒、握力器、腕力器等。也可以通过引体上下、俯卧撑之类的来锻炼(再次强调:一定要适度,贵在坚持)。

腹力,也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核心力量”,练这个的目的在于:很多篮球比赛过程的动作需要‘腹力’的支撑,比如上篮、后仰跳投、或者拉杆之类的。怎么练呢?我给几个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看图:

弹力带静蹲/网络图片,侵删
平衡支撑/网络图片,侵删
原地屈跳/网络图片,侵删
有条件的,可以练练战绳

再一次强调:要适度!!!

爆发力和弹跳力,本来两者是要区分的,但是考虑到我们业余爱好者初学,可以不用区分得那么细。大概的意思就是用于快递启动突破、过人,然后上篮。要怎么练呢?其实网上也有很多教学方案了,我要说的是什么?除了练,我们更应该知道我们的“极限点”在哪里。拿爆发力来说,不仅仅是你的启动有多快,而是你的体力持续超负荷的输出可以坚持多少秒钟?对,这个要精确到秒。我自己是这样的做的:篮球场上两个底线往返冲刺跑(最好是模拟比赛场地的冲刺跑动),因为都是冲刺跑,基本都是在持续输出爆发力了,正常情况下,我在往返跑的第三轮基本就要透不过气来了(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100米冲刺,很多人冲刺完就气喘嘻嘻了),OK,我就明白了我的爆发力的极限点就是60米左右(极限冲刺的那种,一个标准篮球场是28米长),那么我能在60米范围内可以做到自如的爆发力输出,当要连续输出到40米时候,潜意识就要学会合理的分配爆发力了。

那怎么练呢?很简单,每周3-5次冲刺跑(先找到自己的极限米数,然后每次完成60-80%的米数就好)联系。弹跳,就坚持“摸高”跳就好(弹跳靠小腿肌肉,这个过程自然就锻炼了你的小腿肌肉了)。

2、好,说到一些比赛过程需要用的基础。

先说一个现象,也是很多人对于篮球比赛(业余场,也称野场)认识的一个误区:大多数人在场边看比赛的时候,认为“很厉害”的那些人,通常都是打半场的,但是一到了打全场比赛,很多“厉害”的人就焉了(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目前野场里,打全场比赛厉害的人,很少很好很少很少很少很少......),为啥呢?

其实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不管打半场还是全场,“厉害”的人其实并不是“球商”高,大多数情况下,在激烈对抗中的某一个处理球的瞬间靠的不是大脑(反而这种时候大脑是空白的),而是靠“肌肉记忆”。什么是“肌肉记忆”?就好比你运球,你习惯了5步(正常步行的节奏)以内的持球,及的肌肉就是“短频”的记忆,一旦到了全场(持球的步数可能就增加到10步或者20步),你的肌肉记忆就断层了。其他动作也一样,类推......

决定了初学者在训练学习的时候,是模拟“半场”还是“全场”来做训练了。特别是“持球”技能,模拟半场的话,你的持球要求就是5步左右的连续持球动作就足够应付了(打半场你持球太多,别人对你会很反感的),如果是要打新生杯之类的全场,你可以多模拟一些全场的持球训练。

另外,每个人打篮球,并不是大包大揽,讲究是团队协作,也就是个人“角色”的定位。篮球上场一共分个位置,你是想打什么位置?每个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你所需要学习的技能也不同。就好比,你是想成为一名控球后卫的,你非得去想着怎么背身硬抗单打、想着怎么去抢篮板球,那不是画蛇添足白费精力了么?如果你是一名高大魁梧的内线球员,你非得去学习怎么全场持球,那得有多为难你?

不过现代的篮球里,特别我们又只是业余篮球爱好者,位置没有绝对的专业区分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中锋,基本就分两类:外线球员+内线球员。

再一次强调:篮球不是大包大揽的运动,控球是你、得分是你、防守是你、抢篮板是你......先不说队友对你会不会反感,首先得累死自己

那么需要学习的内容大概分三种类型【重点】:

通用技能(不管外线、内线都需要具备的)

1、投篮能力,特别是中投(2分区域内)。在一场比赛里,你首先不要妄想能空位三步上篮,因为对方一定会有阻挡你的防守队员;外线的三分出手机会也比较多,但是你也别妄想,NBA顶级的球星正常三分命中率也才30-40%之间,我们业余的爱好者能够20%已经是了不起了,正常10个三分能中1个的普遍水平。所以,大量的2分出手才是我们一场比赛的主要得分手段。

我倒是有一些教学视频,网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教学视频,先展示一下专家怎么说吧:

网上也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学视频,大家可以自己搜索更多的教学视频。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建议初学者“依瓢画葫芦”式的训练。原因很简单,我以前就是这么练的,但是后来“然并卵”,我的身体条实际件并不支持我这样的投篮方式。我的腕力、比例、甚至是身高(决定了你出手投篮时候被干扰的程度)都不允许。而且还分做撇右撇、出手的速度、能不能做一些闪躲的应变......等等。

①你舒服的投篮方式和姿势是什么,不管你是手腕发力也好、利用臂力和腹力去推射也好,哪一种是让你发力得最舒服的方式?你要知道,一切的投篮动作都建立在“发力”上,力度不够会“阳伟”,力度大了会弹走。找到并确认你最初阶段“最舒服”的投篮方式或者姿势,然后每天花30-60分钟,什么都不干,就大量的重复的投篮,找到你的手和球的触感(也就是球感)。简单的动作重复的做,贵在坚持

②可以通过一些投篮的教学视频来学习,但是一定是辅助的作用,不是“依瓢画葫芦”那样的盲从学习。学一些“塑形”之类的教学,或多或少是可以提高投篮效率的。

③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特别舒服的投篮区域,有的是左侧、有的是中区域、有的是右侧,这个基于个人的综合惯性来说,比如习惯于左右手、起跳时候的支持脚是左还是右、甚至你的左右视力不同都能影响到你的“最舒服区域”。如何找到这个“区域”,你分左中右三个区域做“定点投篮”,每个点投50个篮,每次完成150次投篮,,你大概做好统计,每个区域的命中率,就完成了一个“训练闭环”。然后花1个月时间来做20-30次“投篮闭环”,再把这个数据统计做好汇总,得出的数据就是你“最佳的区域”。为什么说“最佳区域”而不是“最舒服区域”?因为有时候“自我感觉”会蒙蔽自己,但是“数据”永远不会说谎。两者结合一下,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区域”了。找到了这个“区域”,接下来你就是大量、重复的在这个区域练习投篮。有多牛逼不敢说,但是你一定成为一个令人畏惧的“杀手”。

当你坚持做这些之后,你会发现:只有在自己熟悉的投篮方式和姿势基础上,你会基于这个基础延伸一些其他高难度的投篮动作,这个转变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由外而内(通过模仿别人来定型自己)。

2、防守阅读能力。不管是内线还是外线,如果你不参与到防守,你就是大家眼中的“漏勺”,是不受人待见的。

但是防守能力是非常依赖身体条件的,而身体条件是没办法通过后天努力去弥补的,比如你身高160,你是没办法通过身体去硬抗对方180内线中锋的。但是防守不是靠蛮力啊,这样会非常容易引起冲突,是靠“预判+态度”。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说“防守阅读能力”,而不是“防守能力”。

所谓防守阅读能力,主要是看你会不会“借势”从而达到我方防守对方得分的目的。

如何“借势”呢?举个例子:

【打全场】我现在防守的是对方的控球后卫,那么我分析场上的基本形会有那些一些可以借的“势”:

①我方内线球员,如果对方要突破上篮,就一定会受到我方内线大个子的阻拦。那么我需要做的事就是干扰他运球节奏和不舒服的传球即可完成我这次的防守任务了。

②场地限制,球不能回场也不能出线,所以比赛场地会有很多个“死角”,我要想办法的是,尽量堵住他往篮下靠拢的路线(起码不能让他舒服的带球),放开通往“死角”的路线让他去。(并非要堵住他所有的路线)

所以,你现在是不是明白一点:一次成功的防守,并非是要限制别人得分才算成功,而是要成功的干扰到对方的下一步目的

除了防守持球人,剩下的就是怎么防守非持球人。这个主要靠预判和补防,预判主要是预判对方下一步是不是要去接球从而干扰他与持球人之间的路线,补防主要是根据场上临场的应变,如果我方的某个盯防球员跟丢人了,如果你是距离最近的那一个人,要及时帮助(协助)他盯人,直到他重新盯防到位为之。

3、“短频”的持球运球能力。

不管是外线球员还是内线球员,持球和运球技能来说,外线球员的必要性不用说了吧,就算是内线球员,你得偶尔持球背身凿一下对方的内线吧?所以,“短频”的持球技能是需要的。

什么是“短频”?也就是5步内的持球能力。

短频的持球能力,其实很简单,也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快速学会掌握的,因为要求的“肌肉记忆”很短,一条鱼都能有7秒记忆。平时打打半场,大多了就会了。

如果要说到“训练”,时间允许的话,大量练习一些“三步上篮”、“持球运三步跳投”、“转身两步跳投”,短频的肌肉记忆就慢慢有了。

其实很简单,我还是主张:怎么舒服怎么来。那些教学视频管用么?管用,但得看你的时间管不管够了。任何事情,都可以熟能生巧,只有熟练了某个习惯的持球动作,你才能从容的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其他动作的处理。【知识点】

上边已经具体说明了【再一次强调:每一场你的打球赛,球会有轻重不同、质感好坏之分,你要学会快速适应,而快速适应的办法就是大量的投篮过程中自己领悟】

传球,讲究的东西很多很多,这方面你随便网上搜索得出的答案都要比我专业,所以我不想说太多。不过我想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①力度。你要判断接球的对方的接球能力,有的是新手,你传再好的球,如果力度超出了他的条件反射范围,他一定接不住球。

②学会一些基本的“反弹原理”(大概就行,不需要琢磨太精确的判断)。【我自己画的,画得不好,不妥之处多多指教】

我们以“三点两线”作为一个示范:

我们在传球过程中,需要根据场上防守一方的实际站位来判断我们的传球“击地点”,当:

①短距离传接球进攻时候,击地点要选择靠近传球点一些,因为球的反弹速度会快一点,反弹高度要高一些,更方便接球人舒服的拿球。

②当处于半场进攻,属于中距离进攻时候,击地点要选择尽量的“靠中”

③当处于全场发动快速推进或者快攻,属于长距离进攻时候,击地点尽量选择靠近接球点一些。

具体什么原因,我一下子没办法用专业的术语解答,这都是我打了快10年的控球后卫的一些个人经验。当然,除了击地传球,还有直接的空中直传球,就看传球的路线上有没有防守者啦,根据个人对临场的判断能力。

学会掌握挡拆、卡位、5步内的持球即可,如果领悟能力高一点,可以学一学看一些协防补位的技巧,因为内线是球队最后一道防守线,野场也业余比赛里对方头牌攻击手一般都是凿凿几下冲到篮下为主。

PS:这个我没办写太多,因为我写的都是我个人亲身经验,我自己一直是打控球后卫的(身高限制),如果有知友对于内线球员的经验有学习的需求,可以留言告诉我,我尽量再整理一些出来,抱歉哈,大个子

另外,我想重点说一说比赛前中后容易让人忽略的“有用知识”//我在问答里也有写过,在这里只是再一次重复而已。

1、大家都知道有“热身”这一说法,但是怎么个热身法?三条小建议:

①做基本的关节拉伸活动,比如压压腿、压压背等等,以下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图,我觉得还算完整。

千万记住,热身运动非要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你拉伤、抽筋等潜在的受伤危险。

②匀速的往返小跑,动作要做透一些,可以全方位的激活你的各个关节和肌肉。

③来几次“摸高”热身,尽可能的摸高。可以检测自己身体的舒展度,还可以检测我们的小腿肌肉能否适应高强度的激烈运动。

2、提前两个小时进食之后再打比赛,可以保证你的体力充沛。带一些“温开水”备用。

1、当下场时候,如果你很累,千万不要马上坐地上“葛优躺”,要原地来回的走动,平缓你的血液流动。

2、可争可不争的球,别争,是受伤概率最大的时候。因为双方都认为这个球争一争就能拿到,也是彼此最“豁出去”的时候。【千万要记住,我就因为这个受伤的】

3、把比赛分前后两半,前半你尽量给队友打,一来你的赛场口碑上来了,二来可以保持你的体力。等后半段,你依然生龙活虎,有大量球权等你来支配。

4、“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不是一句空话,多鼓励、少埋怨。多鼓励队友,哪怕他们出现了很低级的失误,你换来的会是同等的宽容和欣赏,你的球友圈子也会越来越广。

1、用凉水泡脚5-10分钟,可以减少你第二天的肌肉酸痛感。

2、不要喝冷饮,尽量喝温开水,既解渴又健康。(具体啥科学依据我不懂,反正就是很舒服)

3、洗完澡,再做一遍赛前的“热身”动作,完成动作就好,不要太用力,可以缓解你的肌肉。

PS:对于篮球的硬知识有很多,我再一次强调:我只是分享我用过的知识点,也就是说是我个人经验的分享,仅此而已。可能相比专业的篮球培训,我分享的东西会有很多错漏,请见谅

很多初学者都想做一些“一劳永逸”或者“走捷径”的想法,我只想说:有些“捷径”实则“弯路”。

我们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体育项目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热爱”而不是职业,所以我们在思考任何想学习的体育项目之前,心里必须清楚这一点,就好比知道自己的“定位”。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排除很多看起来是“捷径”实则是“弯路”的途径。

什么是“看起来是捷径”?

我举个例子,拿“运球”来说。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运球”的教学视频,也有很多训练营,你说这些关于怎么“运球”的教学方案不好么?很好。可以给你很多非常科学的建议和指导,看起来可以走很多弯路对吧?比如持球的姿势、手掌与篮球之间的接触点和面、开发左右手持球能力......

但是你想过没有?作为一个业余的篮球爱好者,这些看起来的“捷径”你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用得到?你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些所谓的“标准”动作?比如你平时用惯了右手,现在让你花费30个小时(30小时已经往小了说,平均一天算你满打满算花一个小时来练,你得连续一个月时间来练左手持球动作)来开发你的左手持球能力,如果不是家里有矿,这30个小时是不是已经是很多人一年打球的时间了?甚至有很多人一年都挤不来30个小时上球场打球?

所以说,这样的“捷径”是不是你的“弯路”?

1、你想打什么位置,你就学习这个位置上需要的技能就好。

2、没有什么教学比“自己舒服”来得更实际,一切你看到别人“帅气”的动作和姿势,都是基于别人“舒服”的基础上做出来的。

3、“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并不是一句空话,你的球品大于球技。

4、可能你的看球时间很充裕,但是真正上场比赛打篮球的时间很少,你不需要学习太多的技能,因为很多都用不到的。“投篮准”是所有野场上的BUG,如果时间有限,就拼命的练习“投篮”吧。

5、作为中学生来说,“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别因为篮球而耽误了学习。你学习成绩越好,你以后打篮球的时间就越多,记住了啊!

这篇文章花了我前后7天时间,码字不容易,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鼓励一下吧!如果大方一点,就来个“关注”。如果你认为有用,可以转发给你的同学、你的朋友。【篮球是我们球迷一辈子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彼此交流的篮球知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