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我收敛点什么意思?


(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警惕“集体人格”的误导)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假如将人比作一部手机,人的情绪就是手机的操作系统,我们后天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只是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个APP;

我们后天学习的知识都属于理性,理性是把一个人往回拉的力量

真正驱动一个人的力量是人的内在感受、人的情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都有陷入冲动的时候,比如你愤怒了、你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操作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

后天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理性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但情绪的迸发却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你学了再多的知识,也很难起到作用;

5、作为产品人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情绪

因为用户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他能展现出来的就是他的情绪;

所有动物一出生就带有的情绪,我们称之为生物性情绪;

四种最基本的生物性情绪:

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满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或者刻度,可以用它来衡量很多东西;

8、“满足”和“愉悦”的关系:

比如一条虫、一只鸟、一只猫,温度湿度适宜,有充足的食物,它就会满足;

人不单是生物性的存在,还有社会性的存在;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我们也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认可;

去度假,住得舒适、吃好喝好,你会愉悦;

读喜欢的书,精神上被满足,你会愉悦;

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这些都是存在感被满足,都会愉悦;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

那么,一种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这种感觉就是“爽”;

9、不“满足”与“不爽”: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如果没有满足我的预期,或者我本来在一个满足的状态,突然被剥夺了,这就是不爽;

生气、烦躁、痛苦、厌倦、乏味、悲伤、烦恼、茫然、无聊等等;

本质上就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10、产品人工作的核心:

我们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这个人是否通过我们的产品得到的满足,这就是产品人工作的核心;

11、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衡量一个产品如何,看着人产品是否使其用户获得满足;

人与人双方对否懂得对方的满足于不爽;

乔布斯为了苹果大会练习PPT一百次,一个家庭主妇无法忍受乱糟糟的家庭直至动手清理干净等等。有些事情别人没有心思做,你却能不厌其烦地做到自己满意;有些事情别人没什么感受,你却无法忍受要动手优化。这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13、发现你的天分密码

我们一般认为的天分是显性天分,比如长得漂亮、身体协调、唱歌好听、智商高等等;

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

时间久了,你就会与众不同;

一个人能够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一万个小时,有些人是不得已,但多半人是在深入的体验中,找到了满足,找到了愉悦感!

持续的愉悦和满足,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

14、优秀的人的共同特性

敏感、不能容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会编程谁;

你靠什么满足,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愤怒和恐惧也是同生的一对感觉,来自于被侵犯

愤怒就是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动物的边界是自己的领地;

人的边界就是自己存在感的边界;

举例:两个女的开车剐蹭不一定会愤怒,但如果对方坐在自己老公的大腿上,肯定会愤怒,这就是自己存在感的边界被侵犯。

边界被侵犯带来的不一定是愤怒,也可能是恐惧;

例如:一只猫的边界被另一只猫侵犯,带来的是愤怒;一只猫的边界被一只老虎侵犯,带来的是恐惧。

例如:几个人拆你家房子,你愤怒了;龙卷风来了,你就不愤怒了,而是恐惧。

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不一样,遇到同样的事情,有的人愤怒,有的人恐惧;

例如:遇到了抢劫,有的人愤怒,有的人恐惧。

自认为自己的能量比对方强,就会愤怒;自认为自己的能量比对方弱,就会恐惧;

若自认为能抗拒对方带来的威胁就会愤怒,若自认为不能抗拒对方带来的威胁就会恐惧;

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法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是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例如:看到火,就不会伸手,因为恐惧。

例如:有时无论你觉得怎样做多么有道理,对方也全明白,但还是原地不动,也许就是因为恐惧。

有时候你缺的不是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愉悦和满足感能支撑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投入一万个小时,从而使这个人成为天才;

其实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

甚至恐惧的力量比愉悦和满足感更强大、或者说更强劲;

例如: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兢兢业业,完全忽略自我感受和家庭体验,一切以这件事情为核心,彻底往我。他是因为愉悦吗?很多时候,是因为恐惧。

所以,面对一个年轻人,如果他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你基本上可以判断,他不会有什么成就;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每个人的痛点就是他的恐惧,恐惧就是痛点;

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恐惧会毫不犹豫地花钱,所以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这是对生存的恐惧。

9、如何找到产品的接入点、如何改变人生

对心理活动的觉知便是意识;

比如:当你在吃美食时,食物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被你觉知到;当你在看电影时,那些图片、语言、声音便成为你意识的内容;当你在思考时,那些思考的内容也被你所觉知了。简单地讲,就是被感知到的感受或体验。

那些未被觉知到的心理活动便是潜意识;

潜意识——习惯的策源地;

比如:当你投入地看一本书时,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及人物其实一直在被大脑所加工着,只是由于你被书的内容所吸引而没有去注意到它们,而一旦你从书中出来并注意到这些时,它们便能成为你的意识内容了。

3、接受访谈时,用户“歪曲事实”

潜意识里的内容,无法用意识轻易表达出来;

例如:用户在接受访谈时,其所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阐述往往杂乱无章且没有条理。

意识表达出来的内容,未必就是潜原本潜意识的内容;

案例:Sony准备推出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

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这次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因为人会基于自己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认为正确的话;

案例:这让我想到,很多人在进行自我人格测试题的时候,更倾向选择那些自己认为优秀的人格特征。

4、意识与潜意识的分工

潜意识与另一个词相近——习惯;

也就是潜意识处理的事情都是习惯的,意识处理的事情是新的东西;

我们大多数行为的大部分内容由潜意识处理,意识只负责处理一小部分内容;

例如:当你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你需要精神紧张、聚精会神,学一会就非常累了,这就是大幅度调用了意识;但很久以后,你学会了骑自行车,骑了很久了,你再也不用思考骑自行车人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做什么了,这些太熟悉了,已经成了习惯,即交由潜意识处理了;同样是骑车,某一天忽然前面小轿车飞奔而来,马上撞上自己,潜意识没有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立即向意识报警,接下来的操作由意识接管,一个急转弯避开了小轿车;此时心脏还在扑通扑通跳,如此神奇,潜意识不工作了吗?不,潜意识去调东身体其他器官,为意识的行动提供能量!记住,潜意识永远忠诚于你,它会尽最大努力保障你!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来自恐惧的能量!

潜意识是一种“被动技能”,潜意识可以低功耗完成大部分工作,习惯的事情大脑不会产生抗拒。因此,产品必须是迎合用户潜意识的,用户潜意识是怎么样就应该是怎么样,不要让用户思考,因为思考很累,会产生抗拒,产生防御心里!

童年的时候最容易形成潜意识;

年少无知,意识薄弱,防御缺失,很多东西会直接进入潜意识;

催眠的本来含义就是绕过防御;

微笑是一种催眠,因为它会让你放下防御;

重复是一种催眠,意识总会有薄弱的时候,一旦意识疲倦没注意,就直接进入潜意识了;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有一本书叫做“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超级符号就是人们最熟悉的东西,比如对于中国人来说的龙、华夏、黄河、长城等等,超级符号也就是人们潜意识中存在的东西;

指的是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

学生、教师、校长、父亲、儿子、男朋友等等;

唐国强老师是在模仿诸葛亮的一言一行吗?肯定不是!否则,他演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而不是诸葛亮这个角色!如果他要演的是诸葛亮这个人,那他要模仿真实诸葛亮的身高、外貌、声音等等,模仿得越像演得越好,但是可能吗?谁知道诸葛亮什么样子?!说话什么声音?!而且这只是外表的诸葛亮,若只重视外表肯定失其魂,演成死诸葛亮,所以要在完全掌握诸葛亮这个角色的各方面特征之后,去演这个角色,其他方面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气,直接根据这个角色的特征自由发挥即可。

游本昌老师在《大雷雨》中演仆人角色:

全部的描写就这么多:“两个仆人”,而游本昌老师为了演好仆人这个角色读了18个《大雷雨》中译本,他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要了解俄国的历史等等,这就是在演“角色”而不是在演某一个人!

举上面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角色有其鲜活的特征,是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

指的是某一角色群体的共同特征;

老板就是有钱人、学生单纯有礼貌、军人保家卫国、算命先生是骗子、农民工舍不得花钱等等;

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角色: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共同特征,我们每一个人也在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人也许是学生、是儿子、班长、公民、男朋友等角色;

3、人是如何成为某一种角色的

如何得到一只听话的小狗:

首先,你要给狗狗准备一个垫子。刚一开始它肯定是什么都不懂,在屋子里随便到处小便,这个时候你就要呵斥它,肯定会有一次, 它偶然地做对了动作,尿在了垫子上,你就要立刻奖励、反馈、抚摸它、夸奖它、给吃的。然后不断重复,你就会得到一只在垫子上尿尿的狗了;

人也是被驯化成角色的:

小学一年级,老师教我们“一二三,坐端端;四五六,手背后。”,教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帮助你要说谢谢等等,日积月累,我们就被驯化成了学生;

人为什么要被驯化成角色:

人被角色化的本质是什么:

所以说集体主义是反自我主义的反面,是逆人性的;

为了集体,舍弃自我;舍生取义;

4、教育的步骤(偏驯化)

第二步:建立恐惧的边界

明确什么的错的,会被惩罚;

第三步:放入清晰的标的

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会被奖励的;

第四步:给予奖励,使其产生路径依赖

做对了就有奖励,做错了就惩罚;

第五步:不断重复以上行为

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进行的,也就是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我们一生下来就是理想的、完美的,就不需要教育;

我们知道《梁祝》至死不渝的爱情,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刘关张桃园结义同生共死的友谊,可在真实世界中这些都是极为少见的情况,所以才会被千古传颂!

如果一个人没有被教育过,那他就是没有羞耻心的、就是懒惰的!

6、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好产品一定是迎合人性的:

作为产品经理应该按照用户的角色来进行产品设计吗?非也!

人是被驯化成角色的,角色是反人性的!

既然教育是反人性的,那么一个产品就不要试图教会用户什么,直接迎合用户固有的习惯进行产品设计;

伟大的产品永远只有一个按键——乔布斯;

好的产品是没有说明书的——肯定有人说过这句话,百度搜不到,如果没人说过就算我说的吧;

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张小龙;

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

好产品一定是迎合人性的!

我内心想当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吗?其实我见了老师尽量躲着走,不想上去打招呼问好。很多时候,做好自己的角色确实没啥难的吧,但是我不愿意,我不爽,为啥不是老师见了我问好?!哈哈哈!(当然我这里只是针对部分不合格的老师的些许(算是)牢骚吧,绝大多数老师是值得尊敬的!)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会去扮演角色;

一个好产品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摆脱角色束缚,获得人性自由!

楼下小卖部是个好产品,我不用跑那么远去大超市买东西了;

扫地机器人是个好产品,我可以不用扫地了,我可以懒了;

楼下饭店是个好产品,我天天都不用做饭了,直接去吃多爽;

抖音是个好产品,我正无聊得要死,打开抖音,这视频一个比一个有意思!

好产品到底怎样?你能不能让用户更懒还能更爽甚至还不要钱!

你说哪有这样的产品,我说抖音!

对呀,我们是给一个集体做产品的,集体人格就是反人性的;

如果产品的用户是针对“个体”的:

必须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印象,将其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

如果产品的用户是针对特定“群体”的:

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以及核心观念;

角色化生存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情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角色化生存,即方便,也是痛点。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同时感受力差;

因为感受力差,所以没有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表现为情绪稳定,甚至有些刻板;

更容易根据规则调试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感受力强、时间观念差;

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新的观察,并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地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

2、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申,控制力是自律的延申;

创造力:是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

控制力: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

人们长期关注什么,就会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

自我的人,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

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所以这类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

一类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另一类人更关注什么是对的;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每一个相成大事的人,都必须想办法接纳和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说成绩不错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