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工作犯错了,师傅真能收拾徒弟啊?

――上海一线师傅们谈师徒制

上海新沪商联合会成立的“大商学院”,以终身师徒制教学为核心,今年已成功招收到第四期学员。

这让师徒制的话题再次引起上海当地媒体的关注。一些舆论在讨论:当下坚守师徒制是否还有意义?现在入职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师傅带又会怎样?

从业20年,收过的徒弟不下10人,如今还在营业员岗位上坚持的只剩下一个人。上海市劳模庞丽影谈起自己收徒的经历,难免有些唏嘘:“当初我从转正开始,自己摸索积累很长时间才渐渐有所领悟,现在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有人带着手把手教,可很多人还是坚持不下来。”

当初自己最得意的徒弟要走,庞丽影也曾经试过挽留,但是别的单位职业发展更好,工作也没那么辛苦,“人自然就走了,留不住的!”

一边是徒弟难留,另一边却是师傅难寻。

在商业银行里负责贷款业务的王雯告诉记者,自己有师傅带教的日子还不到一个月。

“入职培训之后我就被指派了带教的师傅,当时她已经在办调动手续,教我的东西也是遇到什么教什么,收获很少很少。”看着别的支行同事有师傅带着,她心里很羡慕。

“业务不熟练,轻者被投诉,重者被辞退。好的师傅不仅可以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你最优化的步骤,还可以在你犯错之后力挽狂澜。对我来说,师傅是定心丸。”王雯说。

生产型企业本该是坚守师徒制最后的“堡垒”,如今“堡垒”也摇摇欲坠。徐满红是上海华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技术主管,他从业13年,从小工升到了技术主管,对民企的运营管理方式他可以说是“门儿清”,但师徒带教对他来说却有点陌生。

“企业重视产量和次品率,对于技术传承不怎么上心。”徐满红说,自己当初也是靠自学和各种技能培训打下的基础,拜师学艺这种事情并没有经历过,“现在企业遇到了技术瓶颈,要么是开高价挖人,要么交给技术团队解决,对于一线工人的要求就是能熟练操作机器。”

徒弟跟着师傅能学到什么?记者采访了各行各业的许多对师徒,他们的表述各自不同,但最核心的内容却是相通的:师徒之间最浅层的是技艺的传授,最根本的是职业道德、人品的教导。

出师10多年,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护士长李宏最难忘的就是师傅对病人的善。那时候,呼吸科里许多病人属于反复住院的老病号,但李宏的师傅总是周到地照顾每位病人,吸痰喂药,再脏再累的活都不厌其烦。“我的师傅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那种以身作则的教导让人记忆深刻。”自己开始安排进修生培训后,李宏也一直对他们强调:“要学到师傅工作的‘魂’。”

在李宏看来,个别民营医院不断爆出负面新闻,最大原因是价值观的失守。很多企业的入职培训、职业教育模式中,对职业道德往往一语带过,不能像师徒制那样触及一个人的灵魂。

1982年出生的颜少华体验过师傅和徒弟两种身份的转换。谈起师徒的问题,颜少华很有感触:“之前学校里学的只能说是打基础,要想有针对性地提高,还得有师傅带着――那就好比坐上快车。”

颜少华目前在主攻小口径管路的焊接,这一技能对精度要求很高,需要不断揣摩实践。他认为,职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在这样高技能的要求下,往往显示出局限性。他有4个徒弟,有刚进厂不久的年轻人,也有转岗过来的老员工。“焊接的基本知识4位徒弟都掌握,有的技术还相当熟练,但是到具体领域,技巧和知识储备就不够了,明显长期缺乏师傅指点。”

社会学家陆震认为,师徒制一直都是社会高度认同的制度,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在近现代社会中,在社会关系较为稳定的时期,师徒制对于技艺传承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美国的沃顿商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一家高科技公司里1000名员工参与师徒制5年后,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参与师徒制员工的5倍。而担任师傅的员工,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担任师傅的员工的6倍。

陆震认为,找到一位好师傅是徒弟一生的宝贵财富,能让徒弟少一些摸爬滚打、头破血流,让徒弟用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方法成功。但陆震表示,现在较大的流动性和“向钱看”的风气,多少都让师徒制有些变味。过去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的习俗逐渐变为了等价交换,教学时“留一手”或是学成之后拍拍屁股走人的现象越来越多。

当前“工匠精神”大热,陆震认为,这是推广新型师徒关系的好时机。(记者 钱培坚 通讯员 裴龙翔)

}

40多天的战时封闭,40多天一直默默坚守的我们,有父子兵,有夫妻档,也有亲兄弟……

今天,讲一讲老警、新警师徒之间在战 “疫”中的传承故事。

“立正、敬礼、礼毕!”简单的换防仪式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战斗时间最长的他们终于用坚守交出了一份合格圆满的答卷。在这凯旋而归的勇士们中,其中就有一个是我的师傅黄晓峰。

站在欢送凯旋战士的人群中,想起晓峰师傅换防时对我的再三叮嘱:“小伟伟,一定要‘把细’‘把细’再‘把细’!”。“把细”,两个简单的字,饱含着师傅对我工作的严要求和对生活的关心,我和师傅在一起战“疫”中的点点滴滴慢慢浮现在脑海中。

我还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我受命到监狱隔离备勤时,黄晓峰已经早早就到了。那天,我到单位报到还不足一个月,除了铭记在心的入警誓言和两周培训时知道的一些理论,对管理罪犯的知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是疫情在前,虽然我只是一名新警,我怎么能缺席?在我的主动请求下,监区给我安排了一名“师傅”,他就是黄晓峰。没有所谓的“拜师”仪式,戴着口罩的我们,连彼此的面容都不能清楚地辨别,只能从两只眼睛上读到他精神饱满样子。就在如此简单的开局下,我和师傅同时进入了“师徒”的角色,开始了师带徒的战“疫”故事。

师傅带我走上理论到实践之路

在一起隔离备勤期间,师傅耐心给我讲述了许许多多我不知道的监狱故事,从工作到生活,从监管到教育,让我对监狱警察的生涯有了初步的认识。

未久,我和师傅便从隔离备勤模式转为封闭执勤了,正式开启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为了让我尽快进入角色,尽快熟悉、掌握管理罪犯的知识,不管有什么工作安排,师傅都把我叫上,“小陈,明天有个罪犯满刑,你跟我一起去办释放手续。”“小陈,明天下午你和我带罪犯去医院看病。”师傅一边工作一边给我讲解,从法律到政策,从教育改造到刑罚执行,从生活卫生到组织罪犯劳动,不仅告诉我怎么做,还讲清楚为什么那样做,每天在忙碌中开始,在充实中度过。我渐渐对改造罪犯的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明白了监狱工作是多么的繁杂和重要,坚定了自己选择监狱警察这份职业的信心,也心生对师傅的崇拜之情。

摸着石头过河的我,身上却绑着一根安全绳

师傅是监区管教办主任,在战时封闭执勤期间,他几乎一人挑起整个管教办的工作,狱政、狱侦、零花、生活卫生管理等等,此外他还得过问罪犯的计分考核、减刑。不管再忙,他都要带着我一起去清监,告诉我哪些部位最容易忽略,带着我一起在罪犯劳动现场巡查,告诉我哪里是巡查重点,带着我一起做笔录,做完之后还要详细的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师傅他不管再忙再累,都不忘对我的教导。

“师傅,您帮我看看隐患排查表有没有问题。” “师傅,您帮我看看狱情分析会的会议记录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在这场战 “疫”中,我们都得接触许许多多陌生的工作,我摸着石头过河,身上却绑着一根安全绳,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有着师傅的影子,百忙之中的师傅总能抽出空来细细审阅我写的材料,讲解存在的问题。“唉!师傅,摊上我这么个徒弟,你只能是更忙了。”

夜深人静,大家都已经睡了,刚值完班路过师傅门口的我,看见他还坐在电脑面前,检查明天要用的狱情分析会材料。这就是师傅的工作态度,这就是他言传身教的“把细点”,我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铭刻在心,定要像师傅一样,定要以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决打赢这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和师傅在40多天的封闭值班中,都默默坚守在防控一线,做了我们该做的一切。

40多天,我在不断学习中成长;40多天,我们无怨无悔,只为那一身藏蓝与初心;40多天,我们苦中作乐,以最好的心态迎接疫情的大考;40多天,我们以师徒之情,在这高墙电网之中筑起新的防线;40多天,我们一起走过了最艰辛的一段时光,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在战 “疫”的洗礼中,我感受到了最强烈的入警仪式感!

文|一监区 编|办公室

我们只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高墙内外的故事。

原标题:《“师傅”和“徒弟”的战 “疫”故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师傅打徒弟不让徒弟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