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领导说要招人,招聘了好久一个人都没招聘,他是不是不想招人?

最近几年,求职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难、越来越耐人寻味的话题。就以我认识的朋友而言,有出身名校却求职屡屡碰壁的,有遭遇35岁危机的,有被一家互联网大厂解约之后辗转其他大厂的,有从投资圈到事业圈转了一圈又回来的——可以说,网上的那些关于职业发展的狗血段子,我身边的朋友都经历过。不知道应该说,是我的朋友特别多、特别有代表性,还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边是求职者求职难、换工作难,一边是企业招人难。这年头,除了“师医公”等体制内岗位,以及少数威名赫赫的大企业岗位,其他的职位似乎很难引起大城市年轻人的兴趣了。在企业的HR部门,在一个个面试会议室里,究竟发生的是怎样的故事呢?

怪盗团特别邀请了一位老朋友,资深HR,混迹江湖多年,也曾面临“40岁危机”和职业生涯转型的难题。他同时从“招人者”和“被招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有一部老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我一直难忘:

话说工厂里分配来两个大学生,大家都当个宝。终于有一天,大雨倾盆,重要设备坏了,大家都指望这两个高材生,却见这两个大学生傻了眼,说自己并不是学机械专业的。厂长在大雨中欲哭无泪。

看,我多有当HR的潜质,那么多电视剧,偏偏记住了这个人力资源岗位不匹配的典型案例,现在的老板多精,找个人恨不能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哪里会像佛一样高高挂起。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也好,七大模块也好,非专业的人是懒得了解的,而且在我看来,所谓的那些模块,用通俗易懂的话说,无非“选、育、用、留”四个字就能概括,搞得理论化十足,无非是在人力资源师等级考试的时候好出些题目罢了。

我先申明:选育用留四个字不是我的概括,而是我曾经见过的还握过手的大boss、前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先生的话,语出自富士康内部资料《总裁语录》第73条,后面的文章中,我还会借用到总裁语录里精彩的语句。

不过就算对于最外行的人来说,他也知道人力资源部起码要干两件事:招人和开工资。今天不聊开工资,单聊聊招人这个看上去极有面子的活儿。

招人当然有面子,你看面试官一个个正襟危坐,手里拿着简历,眼睛一会看看简历,一会瞥一眼你,更有装腔作势者手里拿支铅笔,你一边讲他一边不知在简历上写些什么,直把求职者写得心里发毛,说话的声音都颤抖起来。而求职者通常都满含期冀地望着面试官,期待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进而能得到工作的机会。

在某些企业里,竟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个人是哪个面试官录用进来的,通常潜意识里有感恩之情甚至是师生之份,甚至自动就站队到哪一边。这一点,大约是传承自科举考试:当科中举的举子都自动成为那一届监考官的学生门徒。

但其实求职者不知道,那些面试官特别是人力资源部负责面试的人员,通常面临着很大的招聘压力,他们“宝宝心里苦”,而当他们碰见合适的稀缺的人才时,内心那份期待你留下的渴望,一点也不亚于求职者,可能表面上还不露神色,但心里,早就冲你跪下了:爷,快来吧。

开篇就提到大学生,在那个年代,大学生还是个稀罕物,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很快就要臭了大街了,但每年还是有800万大学生被踢进社会,大学生就业,就变成了社会问题,殊不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招聘大学生,也是件困难事情。

当然,我说的很多企业,不包括那些高高在上的央企国企银行之流,他们可以在800万最顶尖的几万人中随意挑选,以前中粮总部的一位同行告诉我,总部每年只招三个学校的应届大学生,还多是研究生为主,这三个学校就是清华、北大和人大。所以他的工作相对简单,去这三个学校举办三场专场,学校奉为上宾,学生们趋之若鹜,简历如雪片般飞来,优中选优,面前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几个月前,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B站在北京邮电大学的招聘会风波,在我看来,双方的格局都小了,有些事企业偷偷做了也没人说三道四,偏要宣讲出来,真正的祸从口出。有些道理学生也应该明白,去争个高低讲个长短,最后面试也不成功,只是无谓生了一肚子闲气。

当然,从北邮招聘会折射出的B站的一些管理问题,乃至企业文化方面的缺陷,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不是本文的主题。

我说的企业,是那些想招些好学生,却又没有吸引力的民营小企业,这些老板通常都相信人才的力量,希望从大学这个池子里捞几条好鱼,作为储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培养,所以每年的招聘季开始之初,老板们都会召集人力资源负责人,拟定招聘计划,确认专业和人数,通常都会选择就近的985、211和省重点作为目标。开完会,老板甚至都仿佛看到了头顶着人才光环的一堆大学生站在自己面前,听由自己差遣。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最终要不是人力资源部完不成招聘任务,就是几个歪瓜裂枣凑数般站在老板面前。

我认识一对贤伉俪,共同开了一家规模千人的企业,夫妻双方都是八十年代大学生,男的辽大毕业,女的东财毕业,两人事业有成,深感母校对其教育有方,逢人便夸母校的好,每年都会让HR安排到辽大和东财去招聘,只要在国内有时间,他们还会亲自参加。今年四月又和学校联系安排专场推介会,学校就业办听了企业的名称,积极性就提不起来,但总算将推介会信息公告了出去。

第一场安排在东财,夫妻老板齐齐参加,这老板娘的留校同学成了院系领导,提前打电话给老同学,求着帮忙多张罗些人,领导同学一口应下,拍着胸脯打了保票。学生倒也去了十几个,HR见状长出一口气,总算能交差,但细问下来,倒吸一口凉气:来的都是专升本的学生,正经统招一个没来。

就是这些专升本的孩子,听完企业介绍,听说是在某个不出名港口的民营企业,最后留下来投简历的,真就是小猫两三只了,而且HR眼光毒辣,一眼就知道这两三只小猫属于见单位就投的“油子”,属于投来好玩那种类型的,HR忐忑地望向老板娘,只见原本就一副“灭绝师太”模样的老板娘脸色更加难看了。

第二场是几天后安排在辽宁大学,老板吸取了老板娘的经验,提前一天就赶到沈阳,请辽大的老同学领导吃饭,求着帮忙加强宣传,领导倒也给面,酒桌之上就给许多辅导员打电话,老板见状,心里稍安。第二天招聘会下午3点开场,老板、老板娘、人事总监加HR专员四个人在教室里等,还有两个就业班打杂的学生过来调试投影仪。

六个人等到3点半,一个人也无,大家终于坐不住了,老板无力地挥一挥手,大家收拾材料离开教室。那两个才刚大一的大学生倒是见怪不怪,其中一个明显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还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安慰老板一行:“不是你们一家这样,民营企业就是没人来”,说完锁门施施然离开,只留下那老板不多的头发在母校辽大的风中凌乱。

后来听说那HR去了几个一般大学的专场招聘会,总算划拉来几个大学生,老板娘连见见的兴趣都没有,那几个大学生得不到重视,到公司来逡巡一圈之后,又走了几个,最终留下来的,被分配到基层直接上岗,原先人力资源部拟定的厚厚一本大学生培训计划,近乎流产。

但我猜那对老板夫妇,几个月后新一茬的大学生新鲜出炉之后,又会忍不住幻想,到辽大、东财再去招能干的师弟师妹们。

现在的本科大学生,第一选择是考研:社会多复杂,再呆三年象牙塔;第二选择是公务员:手捧公职金饭碗,未来岳母最喜欢。就算是就业,也要尽量选择央企国企大企业,学生们最精明,知道这样的公司抗击打能力强,年纪虽轻,却也知道当前社会,应该“稳”字当头。

其实就算是央企,除非是在总部,地方子公司现在也越来越难招到心仪的大学生了,某个央企大连分公司的人事总监,提前跟沈阳某985大学做了宣传,带了一辆考斯特过去面试,承诺初面合格后,就用考斯特接到大连厂区参观签约加大连两日游,结果,那天司机和他开到沈阳,最后他和司机开回了大连。

网上不时有关于到底是看重学校还是看重专业,到底是看重专业还是看重能力的讨论,我无意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因为正方通常谈道理,反方通常谈案例,仿佛两条平行的铁轨,谁也碰不到谁,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想起了那个执着于每年回母校招师弟师妹的老板娘,她曾经跟我说过:“就是要去名校,就是要去好学校,因为它已经帮你过滤过一次了,你选中好学生的机率会高好多。”

说这话的时候,她眼里闪烁着奸滑得意的光。

招大学生如此,其实社会招聘同样如此,我无意再作细致的描述,HR常常陷入困境:看好的不来,来的不看好。所以诸君再去面试时,要记得坐在你对面那个人,大概率比你更希望你能入职。

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话: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招聘的时候别看形式上基本固化,但每家企业的选人之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有唯学历论的,非统招本科不用;有唯年龄论的,年龄过了三十五不要;有唯地域论的,坚持只招本地人;有唯经验论的,必须有管理经验,专业可以不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我猜想这样的老板一定是吃到什么苦头,长了见识却也错误地以为得到来某个真理,反正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只苦了我的一些HR同行,将书本上的知识且抛开,跟着老板冲向了猪的屁股。

这时候,就不得不抬出郭总裁的《总裁语录》,语出第78条,郭总裁教育我们:人才七选:

注意这是有先后顺序的,我做人力资源多年,杀过猪头也杀过猪屁股,我一直以为,郭总裁这一条语录,是真正的全方位无死角360度超级无敌杀猪神器。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么聪明的郭总裁,对人才认识这么深刻的郭总裁,为什么最近几年渐渐不行了呢?不但失去了中国台湾首富的宝座,而且在中国大陆的生意好像也走下坡路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却一直没有答案,或许是我格局太小吧。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诸君共勉。

}

人口红利一直都是中国优势,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多。然而,大量的中、小制造业正面临着“用工荒”的困境。目前,很多工厂仍然有一批60后、70后农民工支持,而如今的年轻人对在工厂上班工作不感兴趣。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538万人,中国有近14亿人口,按道理说是工厂应该不缺劳动力。然而,多年前,许多农民工提前返乡。多年后,大公司抱怨招工困难。那么,劳动力都哪儿去了?

过去,每个人都以进厂为荣。现在却没有年轻人想当工人进工厂。即使老板说得好,工资也很有吸引力,招聘仍然很困难。中国人口众多,但工厂依旧缺乏劳动力。是真的不招人,还是别的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壮志雄心,闯荡出一番事业、成就,也就不想再去工厂工作。随着现代人观念的改变,他们对工人的看法也随之改变。尽管工厂工资待遇比许多职业都高,仍然很多人不愿去工厂工作。

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进厂后,不仅每天要加班,而且给人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因此,尽管目前的就业环境非常艰苦,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但很多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屈尊”进厂。

此外,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年轻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不仅能在工厂工作。即使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如果你有能力,你也可以从事其他职业,如销售、送快递、送外卖等。

这些职业的进入障碍与工厂工作类似,对教育或工作经验没有高要求。与进厂相比,这些职业具有自由灵活的优势。

在工厂工作每天就是面对的流水线作业,而且环境相对封闭。如果你送是外卖,每天行驶在大街上,不仅可以遇到很多人,而且也可以得到高薪。正因为如此,许多工厂发现很难招聘。

事实上,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公司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招聘的要求相对较高,许多年轻人在技校学习技能,没有较多的磨练、熟悉技能。因此,缺乏优秀的技术人员。招聘“熟练工”也成了工厂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简言之,中国尽管人口众多,但仍然招工难。如今的年轻人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的专业水平还很低,他们有一张好脸蛋,他们需要高工资。对许多公司来说,他们想雇佣员工,但他们负担不起高昂的成本。因此,他们正处于矛盾和僵局的阶段,导致劳动力短缺。

}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20多年前,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工厂和企业是很多人择业的“香饽饽”。此外,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市场建厂投资。工厂的增加自然对人有更大的需求。几年前,这些工厂和企业仍然可以享受人口红利。然而,随着市场的转型,工厂逐渐陷入“招工难”的问题。即使在制造业土壤相对丰富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比如,服装厂常年招工,却招不到工人。即使他们招到人,也会在两个月内辞职,所以他们必须再招人。好像员工都不知道去哪里工作了,哪怕开出八千或一万多的月薪都没人来应聘,老板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目前,90后是职场上最重要的劳动力,但他们大多不愿在工厂工作。有人觉得羞耻,工作不体面,有人觉得太累,朝九晚五,没有假期,有人觉得没有自由。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工厂老板抱怨年轻人工作太不能吃苦,90后一代普遍浮躁。他们不如70或80后。一些受过教育的大学生选择一份没有前途的体面工作是非常不明智的。他们宁愿每个月只有三千四千的工资,也不愿意去工厂工作。放弃一份能拿到高薪的职位,确实会让人不太理解。90后即便这样也不愿意去工厂上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虽然一部分原因是90后真的不想被工厂“困住”,另一部分原因是工厂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为了控制人员成本,很多小工厂在淡季大量裁员,旺季大量招工。他们想通过增加或减少人员来控制成本。然而,市场是非常残酷的。工人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然,这些反复无常的工厂会被工人们拉进“黑名单”。因此,就会出现工厂每年招人多,年年喊缺人的怪现象。事实上,像这样的工厂很多。许多工厂现在有许多套路。进过工厂的人说他们再也不进坑了。

1、高薪都是“套路”。目前,许多工厂高薪招聘。有的工厂说给6000多元,甚至8000元、10000元,这让人一眼就想去这个工厂。事实上,在工厂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数字”。得到这么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其中就包含了服装费、绩效费、年终奖、五险一金等,会有很大的折扣。现在很多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工厂,因为现在的外卖员时间自由,做得好就可以拿到6000——10000元了,还比工厂环境好,所以也带来了曹德旺的“吐槽”。

收入和付出不相称。与快递员的计件率相比,很多工厂都采用了两班制甚至三班制。订单量大的时候,他们每天都要加班,而拿到手的加班费却和工作强度不对等。很多人说,如果拿工厂的工作量当快递员,月薪一万多元就是基本工资。而且工厂工作制度严格,经常就会被罚款扣工资了。3、招聘人员的很多都是“坏工厂”。在中国,许多“国”字头或大型工厂的招聘非常严格,不仅看学历,而且还看工作经验。几轮面试下来留下的都是工人中的“精英”了,而相对来说福利待遇也是最好的,一般工人根本进不去。然而,一些小型私营企业的福利和制度并不令人满意。人员流动性很大,工资经常拖欠。许多工人称这些工厂为“黑心工厂”。

综上所述,现在工厂招不到人,出现“用工荒”,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许多新兴产业的冲击下,工厂的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工厂里的人可能会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说自己的职位要招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