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里制衣厂流水线上班,单件流,有打边和车位。打边做的劲,就是车位做不出来?

王晓给患者治疗。杨海虹 摄

王晓:治病救人 服务社会

拨开浙江省劳模、温州市劳模、乐清市拔尖人才、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儿科学)带头人等闪耀的光环,对乐清市妇幼保健院执行院长王晓来说,自己首先是一名医生,其次才是医院的管理者。入行35年来,他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带领团队创下了一个个成绩。

“新时代劳模应该是利用自己的技术水平、聪明才智,在行业内带动学科发展,多做一些惠民事,让老百姓受益。同时心胸要开阔,不计个人得失。”9月7日,王晓院长对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开门见山道,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服务社会。

王晓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做人、做事。1984年,他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临床一线工作。35年来他注重医患沟通,为贫困山老区和外来务工患者排忧解难甚至募捐。

为给外地患儿复诊提供方便,王晓开通了好大夫在线,在业余时间帮助了上千名患儿。其中一名意大利籍华裔孩子反复惊厥不止,当地医生没有确诊,于是家属在网上四处求医,后来在王晓的帮助下,经过诊治,惊厥得到控制,孩子健康地成长。为此他的意大利大夫亲切地问候王晓:“中国有你这样负责任的好医生,值得尊敬”。

“谢谢您救了孩子。”这是家属对王晓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一声声感谢、一面面锦旗、一项项荣誉,让王晓深感任重道远。

2014年,乐清市人民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实行资源整合,成立乐清市人民医院妇儿院区,时任儿科主任的王晓带领全科人员整体迁入妇儿院区,任乐清市妇幼保健院执行院长、书记。除兼顾行政工作外,他依然每周坐诊、查房,一年到头没有完整年休过,即使节假日也常在上班。

“那你岂不是都没时间跟家人出去旅游?”

对记者的提问,王晓无奈笑道:“记得上次带家人出去旅游,已是2008年的事了。”

儿科是该院最忙的科室之一,年门急诊量近30万人次,王晓带头加班加点开通无休息日门诊。今年1月流感高发,儿科门急诊爆满,王晓经常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所以经常有患儿家属给他送些点心、面条等。

王晓十分注重学科发展建设。今年6月,该院在全省领先开展手足口病毒RNA双扩增核酸检测技术,通过快速检测,医生能在病毒出现6小时后就做出诊断,这对儿童手足口病的诊治工作至关重要;2017年,儿童外科开诊,更是走在了浙江省县级市医疗单位的前列,让需要做手术的孩子不再舟车劳顿,家门口就能实现温州级的高水平服务;还有儿童保健规范开展发育行为科,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症、多动症、遗尿症等专科门诊,设立儿童中医健康调理中心等,为全市儿童及家长提供了全方位的保健服务。

作为学科带头人,眼下王晓正带领全院职工争创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努力使医院发展和乐清妇儿保健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吴品华(图右)与同事探讨生产线上的设备。郑剑佩 摄

吴品华:精益管理 提升效率

9月7日,窗外下着蒙蒙细雨,吴品华却无暇顾及午后的这份闲暇带来的美好,她专注在电脑前,仔细查看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的投入情况。

这几年,吴品华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精益生产管理。在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断路器车间,一辆AGV小火车(自动运输小车)身后拖着5节装满配件的车厢,有序地往车间目标工位行驶,车内物料用完后,AGV自动循环运行。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这与印象中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的“忙碌、杂乱”,形成鲜明对比。

“这就是精益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带来的变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模、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卓越制造部总经理吴品华笑着说,类似这样的小火车就有5辆。走在车间里,吴品华随手拿起一块E看板说:“扫一扫E看板,仓库信息就会收到显示,小火车就会带着货物来到工位。”而公司开发的数字化物流及透明物流系统,客户通过手机APP软件,可以查看订单生产的各个环节。公司管理层及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PIAD远程实时查看监控。

早在2011年,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持续攀升的压力,德力西通过持续推进精益化生产模式,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智慧技术型”转型,努力成为中国电器智能制造的引领者。

那一年,吴品华从公司研发岗位调入工业管理岗位,建立具有德力西特色的生产体系(DPS),组建精益团队。面对挑战和革新,吴品华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的部署E-SIM、E-KANBAN、ANDON等精益管理工具,最终,运用精益工具,通过精益改善,生产过程实现了单件流,生产流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解决,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实现了物料流、信息流等所有流的可追溯性。

“精益生产管理就是把隐形的浪费浮出水面,并通过精益方法,消除浪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与精益生产管理配套的,是自动化设备的开发及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仅4年时间,吴品华带领团队开发了焊接、组装、检测等500多台套自动化设备,有效替代了手工操作,实现了机器换人,为公司解决了人员短缺的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了产品质量。吴品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至今,精益生产管理及自动化的提升为公司节约了1亿多元。

在生产车间,几位设备集成工程师正在安装生产线。“这是第二条全自动装配生产线,月底即将投入使用。”吴品华介绍,这条线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机相结合,大大减少劳动力的需求,从原来的45位员工减少到7位,生产过程大部分采用机械手,“一条全自动装备生产线,一年可以节省人工费用约200万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带着这份初心和匠心,吴品华不断翻越一座座高峰,打造着属于心目中的工业梦想。

郑晓丹:诲人不倦 桃李满园

有人说:“当教师真好,每天上几节课,还有寒暑假。”但也有人道出了教师的真实工作状态,除了上课,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备课、批改作业等,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龄近30年的郑晓丹是乐清中学一名普通的高中物理老师,也是浙江省劳动模范。多年来,她任劳任怨,勤恳努力,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对待学生细心、耐心,深受学生爱戴。

郑晓丹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时常与第一位学生同时跨入教室,与最后一个学生一起离开,有时为了转化一位学生的思想,谈话至深夜,她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细腻的工作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多次被评为温州市先进集体。现在,由于工作需要,郑晓丹不再担任班主任,从事学校的行政工作,即便如此,身为乐清中学副校长的她仍放心不下学生,坚持早自修前就到学校迎接学生,有时为督促学生早点入寝,巡查学生的寝室到晚上11时才离开。

说起学生,郑晓丹总是一脸的自豪。康德学校的科学教师吴明君曾是她的学生,吴明君说,自己至今仍念念不忘当年郑晓丹老师讲解“黑箱问题”时对自己的启发与鼓励,使自己喜欢上物理并对学习充满信心。郑老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学中,更是关注到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与热情,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满腔热情地期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了鼓励学生思考,她尽可能挖掘“疑点”,巧妙“布白”,合理设置问题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

多年来,郑晓丹不忘初心,用自己的热情、耐心、细心去温暖每一个孩子。高中学生往往面临着心理焦虑多、情绪变化大等问题,她便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每一点变化,或倾听或鼓励,通过各种方法让“爱”注入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迸发出积极向上的动力。

“每年教师节,我都会收到很多学生的贺卡和祝福。每年春节,也都会有学生相聚我家,一起谈心谈工作谈生活,与其说我们是师生,其实更像是朋友。”郑晓丹笑着说。

宋仙水:不忘初心 守护“仙草”

一棵“仙草”的生命力究竟有多顽强?浙江铁枫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仙水心中早有了答案。

“小时候受家人影响,我对石斛有种特殊的情结。”浙江省劳模宋仙水说。2009年,“铁枫堂”第五代传人宋仙水组建浙江铁枫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铁枫堂”已成为集铁皮石斛品种选育、组培苗繁育、种植、精深加工、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农业企业。公司荣获了国家林业(铁皮石斛)标准化示范企业、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省林业龙头企业、省优秀创新型企业、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浙江省老字号、浙江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铁皮石斛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历代本草史书都对它进行了记载,也被唐朝《道藏》列为九大仙草之一。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铁皮石斛濒临灭绝,作为浙江、上海这一带的地方性品种,由于野生石斛濒临灭绝,人工种植也不成熟,没有被广大消费者所了解。

正是因为这一趋势,宋仙水决心投身石斛行业,延续石斛的生命力。他说,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才是对一个岗位的尊重,一个行业的敬重。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要感谢的是自己那股就算只有一线希望也绝不放弃的“傻劲”和不顾一切要做大做强石斛产业的决心。

多年来,宋仙水作为一个专家型、技术型的企业家,以其大胆的创业创新理念,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弘扬和传承铁皮石斛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了铁皮石斛行业的骄人业绩,对乐清铁皮石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他搭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铁皮石斛重点研究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教育部现代中药制剂铁皮石斛联合实验室、浙江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四个科研平台,探索石斛的奥秘。

他不仅是农业产业化、中药现代化的典型代表,是铁皮石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人,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杰出带头人。

“用一棵草,带动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使农民就业、致富,更能推动乐清铁皮石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宋仙水说。

至今,宋仙水打造的铁皮石斛产业链,共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近300人,培训农民2000多人,每年可安排农村临时用工5000多人次,每年就此支付农民工资1000多万元。此外,“铁枫堂”还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为周边广大铁皮石斛种植户提供无偿的技术支持和示范,近几年共帮助农户发展石斛种植基地2000多亩,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每年能收购近千户石斛种植户和加工户的石斛产品,令石斛产业遍地开花。

屠友善:艰苦创业 质量为本

9月初,60多岁的屠友善几乎每天都会到自己创办的永乐农场给石斛浇水施肥。“入秋了,昼夜温差大,我们要时刻注意塑料棚内的气温。”屠友善说。十年来,屠友善坚持使用菜籽饼作为肥料,保证石斛优质健康。从上世纪90年代办厂到现在管理农场,一直兢兢业业的屠友善得到不少肯定,他于2004年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回忆过去创业之路,屠友善感慨万千。

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乐清低压电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喜欢学习、聪明能干的屠友善很快察觉到办厂的重要性,创办了柳方开关厂,说是工厂,其实只是个家庭作坊。“当时我们只生产一种配件,8个工人,几台冲床,设备很简陋。”屠友善回忆道,刚开始办厂的日子他每天早出晚归,和模具工探讨模具改进,开发新产品。1994年,柳方开关厂的DZ10改进型配件因质优价廉,被正泰等30多家公司作为指定配件生产厂家。随着公司的发展,柳方开关厂晋升为温州柳方电器配套有限公司,而后又升为浙江柳方电器配套有限公司,屠友善的厂也不再是家庭作坊,规模越办越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对接触器、断路器的配件需求量增加,“柳方”投产的断路器配件短时间内成为畅销货,在多家大公司的支持下,屠友善和他的团队不断研发新产品,应用于低压电器、电子、电器开光等行业。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屠友善常在车间对员工们说:“我们公司虽然不大,产品配件也小,但是产品质量影响巨大。”当时柳方公司生产的配件随着乐清30多家大集团走向世界,质量必须要抓得紧。因此,屠友善制定全面的检验制度,产品从材料进库到发货整个流程经过自检、互检、巡检三道关,决不马虎。

一次,屠友善经过仓库,看到员工正在包装一万套配件准备配送正泰集团,他发现其中一包配件中有一个缺料产品,便立即停止包装,并要求员工重新拆包检验。那天晚上,屠友善和质检员一起挑灯夜战,认真复查每件产品,包装妥当后翌日赶送至正泰集团。“时间虽然推迟了,但是这样做为我们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也受到正泰集团质检部的好评。”屠友善说。

2008年,正值乐清企业转型期,屠友善将自己一手发展起来的公司交给了儿子,自己却办起农场,在北白象镇一块废弃的农田里种起了石斛,实现了一位工业劳模向农业人的华丽转身。

“那时候乐清农业发展是弱势产业,特别是石斛种植在当时鲜有问津。”屠友善说,当看到洪渡村有一块废弃土地时,他就暗暗决定要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平整土地、购买种苗、悉心种植,每个环节屠友善都亲力亲为,严把质量关,把对工业的态度放在了农业上。如今的农场,石斛生长茂盛,郁郁葱葱。每天逛逛农场,浇浇水,对现在的屠友善来说是最幸福的事。

}

在工业4.0概念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工厂建设已成为制造业领域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众多制造业公司纷纷投身数字化工厂建设,提升自己的智能化水平。自动化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使得数字化进程缓慢,但在家具制造业和服装制造业却早已尝到了数字化工厂建设带来的甜头。

在数字化工厂建设的推动下,家具制造行业和服装制造行业纷纷加大了在数字化设计软件、数控制造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投资,促进数字化设计生产。在智能互联时代,对于企业来说,在电脑的信息网络里,公司的采购、生产管理等系统已打通,客户订单从录入那一刻起,就被精准计算,采购多少原料、何时生产……全部可以按计划准确运行。然后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

定制家具:智能化、数字化下的漂亮转型

目前,智能化、数字化的布局正推动着定制家具行业朝着高标准、易执行的生产信息一体化方向发展。索菲亚是国内较早引入“定制衣柜”概念的企业,2015年,索菲亚定制衣柜及其配套定制柜生产基地月平均产能达到10万余单,产能利用率平均约为83.92%,交货周期在13~20天左右。面对如此大的定制需求,索菲亚如何做到批量定制的完成?

据了解,索菲亚的生产车间采用的是柔性生产线,在每件家具制作生产线上,从压贴、开料、热压、封边……到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全部都是自动化机器完成,每件家具在制作过程中从备料开始,板材上就已经贴上了专属二维码,而这二维码将是这块板材的身份证,之后经过开料、封边、打孔、包装等环节,直到终端销售,我们都能随时追踪到原板材的所有信息,这也为售后的回溯提供数据保证。

这条柔性生产线是把多台可以调整的机床(多为专用机床)联结起来,配以自动运送装置组成的生产线。它依靠计算机管理,并将多种生产模式结合,从而能够减少生产成本做到物尽其用。

索菲亚每月近万笔订单,这就意味着40多万个板件,而每个板件又有花色、纹路、尺寸等10个数据,各个环节全是数据,也就是索菲亚信息与数字化中心每天要处理400多万组数据。而索菲亚工厂的柔性生产线,保证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人不多,只在极少的岗位上对电脑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近日,索菲亚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44.3%,这也是该公司自2013年以来,营收增幅连续三年高于30%。如今,索菲亚在广州增城、河北廊坊、浙江嘉善、四川成都、湖北黄冈都建有生产基地,分别覆盖华南、华北、华东、西南和华中地区市场,形成了覆盖全国销售网络的生产支撑体系。

红领制衣厂的大数据应用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运用“大数据”为企业找寻机遇、开拓市场、引领变革。红领集团作为一家传统制衣企业自主摸索出“互联网+服装定制”的发展路径,12年时间,投入2.6亿元,在3000多人的工厂做实验,研究整合了220多万人的版型数据,才有了今天这座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工厂,成功的将定制式成衣的价格和定制服装的效果结合在一起。

数据掘金——在流水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

红领集团的生产线与传统西装生产线有许多不同,每裁一张布料,都要根据电脑提示调整裁剪方式;流水线上每件西装的颜色、款式、面料都不尽相同;每位员工眼前都有一部电脑识别终端,当一件衣服“流”过来,操作者要先扫描衣服上的电子磁卡,再根据提示进行加工。

这条生产线遵循的是红领集团C2M模式(CustomertoManufacturer)。C2M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搭建起消费者与制造商的直接交互平台,去除了商场、渠道等中间环节,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

红领自主研发的西装个性化定制系统,建立起人体各项尺寸与西装版式尺寸相对应的数据库。该系统可以对顾客的身型尺寸进行数据建模,通过计算机3D打版形成顾客专属的数据版型。数据信息被传输到备料部门后,在自动裁床上完成裁剪。每套西装所需的全部布片会被挂在一个吊挂上,同时挂上一张附着客户信息的电子磁卡,存储顾客对于西装的驳头、口袋、袖边、纽扣、刺绣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流水线上的电脑识别终端会读取这些信息并提示操作,在流水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工艺传递。

如今,红领集团已经建起包含20多个子系统的平台数字化运营系统,系统会根据市场一线每天发来的订单,自动排单、裁剪、配里料、配线、配扣、整合版型等,实现了同一产品的不同型号、款式、面料的转换,以及流水线上不同数据、规格、元素的灵活搭配。如红领西装个性化定制系统,提供了多种版型、工艺、款式和尺寸模板供顾客自由搭配,目前已有超过1000万亿种设计组合和100万亿种款式组合可供选择。

对比来看,纯手工高端定制西装的生产周期约为3至6个月,售价最低约需1万元;红领的定制西装从接单到出货最长只需用时7天,价格根据面料质量不同,最低只需要2000元。2014年,红领集团在实现零库存的同时,定制业务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超过150%。

C2M模式消除了商场等流通环节费用,为企业降低了成本。通过数据驱动,在流水线上实现了单件流和个性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提升成衣的附加值,让企业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企业在流通和生产环节的成本降低了,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实现了西装定制价格的平民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在红领模式的基础上,已经有服装企业进一步发展出全面的互联网模式,每台缝纫机作为独立的信息终端,直接与云平台实现交互共享,所有的辅料、原料,面料全部被编码成云平台可以识别的数据语言,在生产线上进行传输。

}

精益生产线设计,精益生产线,生产线设计,自动化装配线,精益六西格玛,精益设计,自动生产线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求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装厂流水线招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