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大学校园生活较之前有什么不同?

每一次的重大改变,都会给当事人带来或大或小的人生反思。

这次的疫情,也不例外。

它几乎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来自三个方面的底层变化。 

变化一:持续在家“关禁闭”,让每个人都有了更多与家人密切相处或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变化二:对于未来,我们都有了比以前更加强烈的不确定感。 

变化三:疫情的突然发生,将每一个人与疾病、别离、死亡的距离拉近了。 

因为这些底层变化,我们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发现,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想跟大家聊聊这些思考和发现。

据说疫情还没结束,民政局才刚刚恢复工作,离婚的人就已排起了队。 

疫情给了我们与家人、爱人以及自己密切相处的机会,而这些密切相处最终会将我们带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更深的关系,或更弱的关系,甚至是关系的最终断裂。 

比如:在这段密切相处后,一些夫妻发现,彼此之间并非良配,平时见面少时也就罢了,忍忍还能过去,但若每天时时刻刻在一起,真是无法忍受。 

这就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中的一极 - 关系的最终断裂。

一位网友在一篇文章后写了很长的留言,它代表的正是关系走向的这一极。

“这次疫情让我有时间好好审视一下我和男朋友的感情。 

我们在一起两年多了,中间吵过无数次,也闹过分手,但因为工作原因,吵完架后还要正常上班,过两天也就把这事忘了,我们总是对同一个问题反复的吵,然后我再反复妥协。

这次疫情不能上班,当我在家隔离的第三天时,我们又因一件事吵了起来,他的语气和态度依旧和之前无数次吵架一样,但这次我没有妥协,在家的这二十天我每天都在想我们的关系,想我们之间存在的问题,想了很多。

如果说他做的一件事让我很不高兴很难过,我们因此吵架了,如果他足够重视我们的关系足够重视我的感受,他应该不会再因为同一件事让我生气难过第二个第三次吧?

但他就会因为同一件事让我伤心难过。这个问题我始终想不明白,难道这就是爱吗?每次大吵完两人之间肯定会有隔阂,我们之间的间隙也因为吵架越来越大。

本来定的今年年底结婚,但这段时间让我想明白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还要累,那我为什么不选择一个人呢?跟他在一起我要管着他少喝酒,督促让他考编制,督促他锻炼身体,督促他多考虑我们的未来……他却总说到时候再说。 

我们之间的问题太多了,但是在他看来这都不算什么,我是一个做事喜欢考虑很远的人,就是会考虑我们结婚以后会是什么样,我想婚后生活也比现在好不到哪去,既然他不想改变,那这个婚也没必要结了。 

疫情让我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而活着的时候让自己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是密切相处所带来的关系的断裂。

另一方面,这种密切相处也可能会将我们带向更深的关系。

我有一位在美国读书和工作多年的朋友,已有五年不曾回家过年,好不容易回家过年一次,却因疫情缘故滞留至今。 

现在的他,每天工作都得依靠远程办公,而且早上4:30就要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与美国同事拥有一段共同工作的时间。 

对于未来形势的发展以及是否还能回去上班的事,他的内心充满了担忧。 

但是,这种滞留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来,他跟父亲一直有隔阂,小时候父亲对他非常严厉,他也很叛逆,所以两人之间一直在不断积累着矛盾,最近这些年父子二人每年说的话也不过只有十来句。没想到,这次的疫情却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长期相处的机会。 

前段时间在家无事时,他们开始收拾家里的东西,他看到了小时候与父亲的合影,还有父亲小时候和年轻时的照片,这些照片让他意识到他们其实是那么的相似 - 表面倔强,内心柔软,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他泪流满面。

就这样,他们间终于有了第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并有了35年以来,两个男人间的第一次拥抱。

这两个故事,代表了正是在关系方面,疫情带给我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更深的关系,或更弱的关系,甚至是关系的断裂。

危机往往就是这样:让我们发现谁是真爱,或是让我们意识到“真爱”不过如此而已。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了五种类型,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所以,当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不再保持,而高层次需要则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原本,很多人都早已离开了“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的层级,他们关注的是如何满足自己的“尊重需求”或“社交需求”。

然而,这次危机的发生,却重新触动了很多人的“安全需求”,把他们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上三层拉回了下两层。

从本质来说,这一切的根源正是“不确定性”。 

当意识到人生中的一切都不确定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不安:

· 有人说这次的事情让他意识到手上的现金太少了,以后要多保有一些现金; 

· 有人说他准备要买保险了,毕竟谁也无法预测未来; 

· 有人说这次疫情让他发现曾经以为拥有的一切,其实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 有人说疫情之前想的是赶紧换个工作,现在想的是如何保住这个工作。 

当安全需求被启动时,我们很容易会陷入恐慌和焦虑,从而失去足够长远的视角。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思考和成长的机会。 

比如,你可以试着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的世界中,我该如何更好的活着? 

在过去几篇文章中,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了两个层次的人生原则: 

· 底层的原则:从四个维度提高自己的抗打击力。 

分别是:对外提高核心竞争力、对内修炼内在稳定性和乐观灵活性、保持冗余以及经过极限生存假设。

    · 更高一层的原则:从四个维度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 分别是:不做“非活物”、有足够的急性压力源、创造有利的不对称性以及规避极端风险。

这段时间,我收到不少读者反馈,他们告诉我,因为疫情的突然来临,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 

“经过了这次的危机,我健康的活了下来,我不由去想,我到底想过怎样的人生?” 

“既然这条命活下来了,我就在想到底应该拿他去做点啥,才算不枉此生。”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这些都是人生终极问题,平时很少有人去想。

可是,为何经历了一场危机,大家就开始思考人生终极问题了呢?  

不想承认,但必须承认的一件事是:苦难和危机的发生往往会促使人们去思考人生中的终极问题。

在生活中没有遇到过特大阻碍的人,往往不会去问“我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而当一个人的生活发生了问题,产生了悲观,当他的生活实现不了他想要的目的时,他才会满怀痛苦的问:“人为什么活着?”以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次疫情拉近了我们每一个人与疾病、别离、死亡的距离,这是一种巨大的阻碍,于是我们开始去思考这些平时从来不想的问题。 

在讨论人生意义之前,我们必须要理解到底什么叫“意义”。 

意义发生于了解和自觉,而实现于行动。 

任何事物,如果你对它了解的越多越深刻,它的意义就越大;否则便无意义,或意义很少。 

假如你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便是自觉。你知道自己正在吃饭,这就是一种自觉。而不自觉的状态则完全出自于本能而不自知,比如你吃饭是全部出于本能,但你却不知道自己在吃饭。 

所以,假如你能了解人生,并知道自己正在过着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那么你的人生就有意义。相反,如果终其一生,你对人生一无所知,或所知很少,也不知道自己过得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人生,那么人生便无意义或只具有很少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水平不同、维度不同,所以,所能获得的人生意义也就有所差别。 

仅有了解和自觉依然不够,人生的意义还要靠你去活出来,它需要你去行动和赋予。 

那么,在了解和自觉之后,又该如何行动呢?

方法一:自我实现  

让我们再来看回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假如你对人生的了解仅在下两层,那么就跟对人生的了解在最高一层“自我实现”的人有很大差别。 

假如你把自我实现当作人生的意义,那么至少你能避免陷入到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摆钟式的人生”里 - 在欲望未满足时感到痛苦,在欲望被满足后又感到无聊。 

因为自我实现关注的是精神和心灵,关注的是自我潜力的实现,所以它不再受困于物质和欲望,它也不再是一场人生的有限游戏。

假如你将自我实现作为你人生的意义,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永无止境,不会有腻烦无聊的一天。因为你在用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热情去代替终有一天归于无聊的享受和永无止境的物欲追求。

物质的享受带来的是快乐。但快乐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很短暂,第二它的体验强度和持续时间会逐步递减。

因为,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经济学原理,消耗类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就像很多年前我觉得吃一顿肯德基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可如今我却只有在赶飞机火车的时候才会吃上一次。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自我实现呢?

自我实现的途径因人而异,我们永远都无法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符合自己内心的答案。唯有通过主动探索自己的内心或在专业人士引导下探索内心来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所以,任何一个人要想自我实现,都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拓展自己,并最终实现自己。 这里所说的了解就包括对自己天赋的了解、价值观的了解、愿景的了解等。

方法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

纳粹时期,心理学弗兰克尔与他的家人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了毒气室里,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在整个过程中,他被剥夺了所有自由。二战结束后,他开始研究意义疗法,他告诉我们,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也是一种获得人生意义的方式。 

没人喜欢苦难,所以他当然不是在颂扬苦难。他提出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你得接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其中就包括苦难。

人生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遇到苦难的时候,你也许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这是上天安排给我的一个功课,他想让我从中学到什么?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并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就开始给你的人生赋予意义了。 

爱能给人以幸福,以及精神上的富足。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弗兰克尔被看守拿着枪驱赶着前往工地,脚上的冻疮让他行走的非常艰难。这时他想起了妻子,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营里过得比自己好些,对妻子的爱和思念,给予了他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 

这就是爱一个人的力量和意义。

那么,假如你能爱很多人?爱世间万事万物呢?

按照哲学家弗洛姆的说法,要想真正学会爱,你的爱就不能只是指向某一个人,它还应该指向更宽广的领域,指向更多人,甚至有一天是所有人。 

就像特蕾莎修女,我曾看过一段描述她的文字便再也忘不了她:

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里的一瞬间,在场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莫名的幸福感,她的出现即刻使人们几乎想不起任何杂念和怨恨。

她能达到这种境界,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她有着对万事万物的爱,这种爱不仅给了她生命的意义,还给了她极高的能量层级。

不论如何,爱都是给人生赋予意义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很多人为人生到底有何意义困惑许久,其实问题就在于他搞反了这个关系,他们觉得应该是上天来回答这个问题,给自己一个人生意义的圆满答案。

但实际来说,答案恰好相反,这个问题是要你自己去回答的,是要你去用自己的一生去回答的。 

那么,你究竟想给你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呢? 

}

近来,全国疫情呈多点多源散发态势,省内外部分高校相继“破防”,我校疫情防控压力剧增。4月8日,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下发通知,要求设区市发生本土疫情期间强化高校校园封闭管理,确保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学校党委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严格落实校园封闭管理、师生员工健康监测等系列防控措施,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然而在舆论场上,仍有一些“大号流感,防疫过度”“连云港全域已处于低风险,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等错误认识,对校园封闭管理等疫情防控措施存在抵触情绪;甚至有极少数人在网络上鼓噪“解封”“躺平”等消极言论。校园封闭管理等防控措施必然给师生生活带来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情绪、怨言可以理解,但是这些情绪和言论所凸显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情绪和言论背后所蕴藏的各种需求,不能不予以妥善应对。

这需要我们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从严”与校园关怀“入微”,以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把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以更负责的态度、更细致的举措做好校园服务。只有回答好师生关切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消弭错误认知、安抚负面情绪,众志成城打赢校园抗疫的大仗硬仗。

要用长远眼光看待校园封闭管理的得与失

疫情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也应相应不断发展,我们所采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取决于省内外疫情走势、病毒的危害和影响等多种因素。

要正视奥密克戎的真实危害。从病毒传播特点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快、隐匿性强、早发现难度大,而且极易反复反弹,这给疫情防控带来重大挑战。要看到高校师生群体的特殊性。学校目前有师生员工2万余人,各类人群高度关联、高度聚集,由此带来疫情高易感性、高传播性的重大风险。要看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防疫任务的艰巨性。当前,全国疫情呈多点散发,上海疫情在高位运行;省内外多所高校相继“破防”,我省13个设区市无一例外均发现本土病例;连云港全域转为低风险地区,但仍然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思想稍有懈怠,防控措施稍有松弛,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就会前功尽弃。

要用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校园封闭管理的得与失。短时间内,广大师生只能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确会存在诸多不便;但是从长远来看,在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前提下,校园封闭管理是学校这个特殊组织应对传播力强的新冠病毒的有效策略,是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全的扎实举措,最终是为了换取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安定生活。

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进一步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采取校园封闭管理等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坚决防止校园聚集性疫情的暴发。

落细落实环环相扣防疫才能事半功倍

新冠病毒未来如何变异,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采取严格的校园封闭管理等防控措施,仍是我们现阶段基于省内外疫情形势所做出的最佳选择。

校园疫情防控,靠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科学决策、高效协同、细节管理。对近期其他高校出现的疫情进行复盘不难发现,无论是校园出入管理不到位、重点区域消杀不到位,还是没有落实核酸检测、体温检测等防疫措施,其间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就会出现漏洞和短板,给病毒反扑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清形势,保持高度警惕,牢固树立“风险隐患无处不在,成绩可能随时归零”的忧患意识,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校园防控各项举措,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守住“防”这道应对疫情的第一战线。要根据中央、省市相关部署,及时优化调整校园各项疫情防控政策和方案,不断提高外防输入闭环管理水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既定防控政策措施,从加强校门管控到强化校内管理,从做好日常核酸检测、涉疫风险人员排查到抓好应急处置……坚决把疫情挡在校门之外,把病毒阻隔在传播之前,把可能的风险扑灭在萌芽之中。

端口前移、落实细节让战“疫”事半功倍。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戴好口罩、进门查验、测量体温、勤于洗手……这些都是经过疫情防控实践证明最经济有效的防疫手段。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疫情防控工作端口前移,对疫情防控的每一个层级、环节和步骤都下足“绣花”功夫。防控责任要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件具体的事,确保人员管得住、措施跟得上、工作做到位,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赢得最终胜利。

加强民生保障人文关怀凝聚抗疫力量

疫情防控越严格,民生保障和校园关怀就越要细致。解决好师生关切的民生小事,保障师生在校园封闭期间生活、学习无忧,让防控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是校园封闭管理中的一道必答题,也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校园封闭管理以来,学工、研工、宿管、安保、食堂等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党员志愿者,积极投身学校核酸检测、学生管理、巡逻服务、后勤保障等战“疫”一线,为保障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受限于外部环境、校园空间、人力不足等客观条件,学生的学习、餐饮等服务保障仍受到一定影响。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物资保障。要多渠道做好各类生活用品和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与供应,组建“医疗应急队”“物资配送队”“问题咨询队”,多措并举确保师生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学得安心。要对师生的学习、生活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尽可能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满足正当学习、生活、工作诉求,将疫情处置对师生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师生面临的问题,有些是短时间内“办不了”的,要做好解释疏导,争取师生的理解;有些是“很难办”的,要加强与有关单位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有些是“不能办”的,要作出明确回复,讲清楚原因。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疏导。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不良情绪,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也可能导致网络消极文化的扩散蔓延。专业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大数据分析、面对面交流等途径,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细致入微地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上下同心,无往不胜。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置身事外的观众,而是被推入其中的考生。“我在”“我在场”,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每一个“小我”的责任与担当、承受与坚持,汇聚在一起,就能筑起抗疫大考中最坚固的“护城河”。感谢全力以赴的你,感谢守护我们的你,感谢勇毅前行、共同扛起疫情之重的你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