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可应用在校园生活中的心理效应?

审阅者: 汤亚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现实世界中,校园霸凌事件仍不少见,而且很多都比影视剧中的情节更加恶劣。

除了对受害人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强烈愤恨,我们更要反思:校园霸凌为什么还在频繁发生?

我们先从几个故事说起,它们有的发生在影视剧中,有的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一、校园霸凌,一直在发生

《失控的校园》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影片中约瑟普是高中同学口中的“怪人”,他性格懦弱孤僻,很难融入班级,所以成了全班同学欺负的对象。

同学们明目张胆围殴他、恶搞他,把他的衣服脱光扔进女更衣室……

有一个叫加斯帕的同学想帮助约瑟普,反而让自己也成了被欺负的对象,旁观者只会冷漠地在一旁看笑话。

约瑟普被欺负后,母亲发现了他身上的伤痕,打电话给学校反映情况。可她并不知道,这样做不仅没有改变什么,还让同学更加讨厌约瑟普。

老师也没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反而选择相信了班上那个成绩最好的学生,认定是成绩差的加斯帕在欺负约瑟普。

在一次极具侮辱性的欺凌后,忍无可忍的约瑟普终于取出了父亲的枪……被欺凌的人,选择用血洗校园来结束这一切。

现实中,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 32.5% 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 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2019年,一项基于全国12个省8000余名中职学生的调查显示[2]:17.40%的中职生在过去一个月里曾多次遭受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或身体欺凌。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则报告提到[3]:全球 32% 的学生,在近一个月内都曾遭遇校园欺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少年,可以完全避过校园欺凌。

可见,校园霸凌不是个例,而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4]。

定义专业难懂,但说到具体的霸凌行为,你可能会有切身之痛[5]:

肢体性霸凌,也就是肉体上的欺凌行为;

言语霸凌,如辱骂、嘲弄、恐吓等;

性霸凌,比如脱光衣服拍裸照等;

关系霸凌,联合其他人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

网络霸凌,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方式污蔑、毁谤。

从心理学角度看,霸凌者的心理往往是这样想的:

我受到的挫折,要“还”给不相干的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当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有人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6]。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叫作踢猫效应”: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很不好,于是回家与妻子吵了一架。

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只好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紧接着,莫名其妙挨了一顿训斥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猫一脚。

心理学家用“踢猫效应”来描绘,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

也就是说,你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

1、误会与偏见,让我莫名其妙地恨你

误会和敌意常由偏见和刻板印象造成。

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他人存在一些肤浅而呆板的认识。

偏见则是带有贬义的刻板印象,比如种族偏见和歧视。

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比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

从心理特质的角度看,他们极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二)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7]。

图片: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被欺凌者易遥面对欺凌者说出心声

2、你们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

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因于环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他们会觉得自己并不过分,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逃避外界的谴责。

另外,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比如,他们会选择和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借口,会说“这个人做过坏事”等[8]。

3、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原生家庭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

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容易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6]。

电影《少年的你》中,饰演霸凌者魏莱的演员周也发文感慨,原生家庭如何影响着魏莱的成长。

电影《少年的你》中有这样一幕:

警察到魏莱家调查时,她的妈妈极力为女儿辩护:“我们不是这样的家庭,我跟她爸爸平时老教育她,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怎么交往,这都是学问。别的孩子可以不考虑,但是她不能不考虑,她跟别人不一样。”

如果魏莱妈妈能积极配合调查,理性和女儿沟通,魏莱可能不会继续欺负陈念,也就不会被误杀。

1、孩子是霸凌者,家长应理性沟通,不偏袒。

家长爱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偏袒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经常还会让孩子越走越远。

得知孩子的霸凌行为后,最重要的还是理性沟通、还原真相,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偏袒、冷漠、打骂都解决不了问题。

你要做的是,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加强陪伴、聆听并尊重孩子,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停止孩子的暴力,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保护。

2、孩子被欺凌了,逃避、隐忍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永远不知道霸凌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家长要做的就是警示教育。告诉孩子既不要欺负别人,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霸凌者很少选择对一群人施暴[9],鼓励孩子在学校结交一些好朋友,不要总是独来独往。

如果遇到被人打骂欺负时,先考虑如何保护好自己。

不要继续激怒对方,也不一定急于还手,清晰明白地告知对方停止欺凌行为,力量悬殊的时候寻找机会先逃离现场。总之,尽可能降低自己的伤害。

同样重要的还有,告诉孩子如果被人威胁、欺负了,要保留可能获得的证据。然后及时告诉父母、老师。父母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

这也提醒我们,生活中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他们有效沟通很重要。

孩子会主动和你倾诉吗?每一次我们都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吗?很值得家长们思考。

3、远离霸凌,不仅是家长和孩子个人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重视校园霸凌现象。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

这一切,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家庭教育培训师。

[1] 陈晓英.校园欺凌,谁来解围[N].法制日报,.

[2] 林克松,沈家乐,杨磊.中职校园欺凌的“真相”——我国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实然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教职论坛,-123.

[4] 郭丰波,覃伟.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预[J].科教文汇,.

[5] 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 -29.

[6] 袁飞,柏嫱.挫折-攻击理论视野下的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11.

[8] 马志杰,陈伊唯.小学校园霸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和解决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78-84.

[9] 曲倩.面对校园霸凌,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什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4.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

第1篇:校园里的人际交往应注意哪些方面

导语: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注意:

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或者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也是冲动表现。象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糟。

同学之间坦诚相待、互通

第2篇:人际交往的适度*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人管犯错误叫过失,“过”之有余,“失”则不足,都不可取,应当恰到好处。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适度*:

(一)“谢谢”这两个字,如果能够被正确地运用,它就会变得很有魅力。只有当你真心有感谢的愿望时,再去说它,才会令人感到亲切。否则,便成了应付人的“客套话”。要直截了当地道谢,不要含糊地小声嘟哝。指明道姓地一一道谢,比笼统地致谢,显得有诚意。当你应邀拜访亲朋时,应注意:准时。姗姗来迟,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提前到达,对方还没作好准备,也会很尴尬。跟对方交谈应注意得体。不应抢接别人的话头或连续地追问,也不应独占话题;如果对方比较拘谨,不妨随便谈些琐碎的小事,以便打开僵局。如果觉得对方与自己在情趣上相差较远,话题不可深入,适可而止。

(二)第一次“亮相”不能贸然前往。首次印象往往决定着交际的成败‘出场前必须对交际场所的情景、活动内容和参加的人员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你交际对象的职业、好、家庭、气质、*格等尽可能了解得详细些,以此,相应地设计好自己的亮相。这点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社交中作介绍时要有分寸。介绍时应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下”,介绍名字时,吐字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说明。(四)告别方式也应该适度

第3篇: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注意方面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所以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依赖感过强的人,总是希望别人象父母兄姐一样关心自己,凡事都要别人替自己拿主意,这是缺乏*意识的表现。过强的依赖感还会发展成为控制欲,他们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复习功课,向自己通报行动计划,甚至限制别人同其他同学的交往。这是一种人格缺陷,应及时加以纠正。

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意,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口是心非,虚伪傲慢的人是难以有朋友的。

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会对你开放。当对方走出故步自封、自我封闭的死圈子的时候,你不仅会对对方有更深一层地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我们周围的同学(包括自己)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常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在许多问题上同学间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

第4篇:人际交往应注意什么

一、人际交往应注意什么

当我们初入社交圈子时,有时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可,全心全意的为对方做事以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这是很多人的想法,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然而即使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

因此之所以说“好事一次做尽”可能达不到想要的目的,这是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

第5篇: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哪些地方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最简单细微但却效果极大的方式就是记住他人的名字。人一生中,要认识很多的人,可能有些人和你见不了几次面,但是倘若你记住他的名字,在偶然间的碰面时,你喊出他的名字,那么他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会给人莫名的亲切感,同时他人也会更加尊重你。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对人笑口常开。笑容有着巨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的是善意的,会心的,亲切的笑容,相信笑容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多给他人微笑也是给自己心灵更多美好的阳光。

第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其实真正的*并不是会信口开河,滔滔不绝的讲的人,而是一个善于做倾听者的人,听懂他人需要什么,然后给予他人所需要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的意义和作用。听也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首要原则是全神贯注的听取对方发表的高见,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只有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在公众中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才能有利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四,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讲话要考虑别人的兴趣。讲话不是自己讲什么讲什么,我们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所以当置身于社会中就必须有社会意识。我们讲的话不是局限于自己听,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说适当的话。适当的话更多是要考虑他人的

第6篇:在与人交谈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礼仪

第一,在语言方面要求文明,礼貌、准确。

在与人交谈中不使用粗话,脏话、黑话、气话,要说文明语言。

交谈中要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是:(1)您好,是一句表示问候的礼貌语。

不论是深入交谈,还是打个招呼,都应主动向对方先问一声"您好"。

若对方先问候了自己,也要以此来回应。

(2)请,是一句请托礼貌语,在要求作某件事时,要用它。

这样可以赢得主动,得到对方的好感。

(3)谢谢,是一句致谢的礼貌用语,得到帮助、关助、接受服务时,都应当立即向对方道一声"谢谢"。

(4)对不起,是一句道歉的礼貌语。

当打扰、妨碍、影响了别人,一定要及时说一声"对不起"。

(5)再见,是一句道别的礼貌语。

在交谈结束,与人作别之际,道上一句"再见",可以表达惜别之意与恭敬之心。

在交谈中,语言必须准确,包括发音标准、清晰、音量要适中,语速要适度,口气要谦和,讲话的口气一定要平等待人,不要随便教训、指责别人。

交谈中还要注意"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雹避粗鄙、避忌讳。

第二,交谈的主题要适宜,交谈不言深。

交谈中选择的主题适用于双方,可以选一些内容文明、优雅、格调高尚、脱俗的话题。

也可谈一些另人轻松愉快,身心放松,饶有情趣,不觉劳累的话题。

对于个人隐私的主题,诋毁人的主题,令人反感的主题,不要谈论,以引起对方

第7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呢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要做个地道的关系人,在人际交往中多多发挥积极作用,留下好印象。那么如何做好人际交往呢,读心术这种*的东西咱学不来,但是了解一下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运用这些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打好关系,也是不错的入门。那么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呢?

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很多时候我们还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掌握恰当的社交礼仪。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可以利用这种效应,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

第8篇:人际交往应避免哪些心理和交往的技巧

一、人际交往应避免哪些心理

人在职场,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应努力避免: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

第9篇:人际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人际相处忌撒谎。撒谎是被人所鄙夷的行为。一个说谎的人,不但为他人所不齿,也会受到自己心理上的惩罚。因为,人在说谎之后,内心慌乱,夜不成眠。这会造成大脑机能失调,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衰弱等神经疾病。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切忌说谎话。

二、交往中不宜讲过多的恭维话。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恰*,但必须恰到好处。若在人际交往中,尽说肉麻的恭维话,则会令人心生轻蔑、厌恶,并不利于人际交往。实事求是地、适当地赞美对方,可以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积极热烈的交往气氛。赞美可以获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如果能够满足别人人*的渴求,懂得赞许、善于赞许,那么你将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理解力、有吸引力的人。但人际交往中的过度恭维,却令人难以入耳,不但降低自己的人格,而且得不到对方认可。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宜讲过多的恭维话。

三、笑声能增进友谊。愉快的笑声不但有益健康,还能增进友谊,特别是交谈中的笑声能取得一般词语难以取得的效果。当与陌生人会面时,对方可能显得拘束,此时如能说句笑话,引起双方的笑声,使对方感到轻松而且亲切,拘束感就会顿消;当对方提出的问题当时不好回答时,笑声可以提供思考的时间,使你找出恰当的应答方式;当交谈气氛进入紧张阶段时,适时的笑声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

第10篇: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这几个问题

人际交往中,别人喜欢或者憎厌你的感情,是由你的社交水平、品位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时,它也可以决定你事业的或。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陶冶、约束个人的品*和修养,就能有效地赢得他人的好感,避免惹厌。

谦恭自律,不要争强好胜

初入社会的男女年轻气盛,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快,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这是一种难得的人才优势,但如果把这种优势误作为追求名利、哗众取宠、恃才傲物的资本,就很容易走入狂妄自大、争强好胜的误区。在社交场合,无论你自己的知识多么丰富,口才多么犀利雄辩,都应该时刻以谦恭的态度严格约束自己。这样,个人的威信和形象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会使你获得很好的人缘。

和风细,不要出口伤人

现实生活中,许多因词不达意、语言尖刻抑或“*子嘴豆腐心”而惹人生厌者比比皆是。正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激昂慷慨,言人所不敢言,对方自会发生*辣的反应;陈义晦*,言辞拙讷,对方自会发生苦*反应;一味诉苦,到处乞怜,对方自会发生寒*反应;好放冷箭,伤人为愉,伤人越甚,越以为快,对方自会发生创痛的反应。

为避免出口伤人,说话宜三思而后“语”,不宜心直口快,宜和风细雨,不宜含沙*影。说话之前,起码先得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他愿不愿意听你说话。愿意听你就说,不愿意听还是免开尊口为妙。同时,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老二效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