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盛和思新教980是什么?

20044月稻盛和夫在中央党校的讲演,其中引用了很多中国经典,内化于心运用自如,值得学习。

他在演讲中说,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被称为君子者,总能襟怀坦白,心境平和,不会像小人那样胸襟狭窄,斤斤计较。我认为这里所讲的“君子”,不仅指个人,而且指国家,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在强大以后,也要体现孔子所讲的“君子”风度,即有宽广的胸怀,富有同情心,谦逊,并与邻国友好相处。这也就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所提倡的“弃霸道,行王道”。

中国抱定信念推进经济与产业的结构改革
大家好,我就是刚才承蒙介绍的稻盛和夫。
今天,有机会在具有历史传统的中央党校,对肩负着中国未来重任的各位作讲演,我深感荣幸。
中国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日本的媒体对此也有报道。200112月,中国以正式加入WTO为契机,巩固了自己作为世界经济中重要成员的地位。今后,中国经济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据悉,围绕着入世问题,最初,许多企业家曾对入世后可能遇到的问题表示担心。入世后,在所有领域内,中国企业都会被要求遵守全球化规则,由此可能产生各种摩擦。我想这就是担心产生的原因。
诚然,随着与海外强有力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中国必须处理过剩人员以及庞大的负债问题,并淘汰一些生产率较低的国营企业。据说有不少企业经历了由这些变化而带来的阵痛。
但是,忍受这种痛苦,中国抱定信念推进经济与产业的结构改革,最终许多中国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增长目标为7%左右”。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不会停止,而且会加速向前发展。
不过,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无疑将会出现威胁到将来发展的新问题。诸如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贸易摩擦的激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失业率的上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必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其中,最为吃紧的课题就是,不断发生的企业和官僚的渎职和腐败。对此,中国政府正在全力进行防止和抑制,然而,我认为产生这些坏事的根本原因是在人们的心里。
我创建的京瓷集团,45年来持续发展壮大。对此,海内外的企业家和经营学学者常问:“京瓷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成功呢?”我总是回答:“因为京瓷具有正确而且明确的经营哲学,并为全体员工所共有。”
京瓷之所以成功,有人说是因为有了先进的技术,有人说是因为赶上了潮流,但我认为这些观点都不正确。
京瓷具有正确的经营哲学,全体干部、员工都理解和接受这种哲学,把这种哲学变成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之上,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做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获得成功后,不失谦虚之心,继续努力,不断获取更大的成功。
我是理工科出身,从事京瓷这家新公司的经营时,我一直考虑:既然对于经营我一无所知,那么不如回到原点,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也就是说,以好坏、善恶作为基准,去判断一切事物。尔后,我就只用这一个基准,不断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
正还是不正,善还是恶,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天天教授的道理。如果以此作判断基准的话,那么我是清楚的,我能够掌握。当时我就有这种自信。
现在回想起来,不是依据经营的经验和知识,而是以这种最基本的伦理观、道德律为基础去从事经营活动,正因为如此,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将目光转向当今世界的经济界,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因为缺乏这种伦理道德,所以舞弊和丑闻频发,结果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出局。
做虚假财务报表的美国安然公司、美国世界电信公司,以及采取冒充、欺骗手段的日本雪印食品公司等等,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从丧失道德伦理发展到作弊,被媒体曝光后,迅即名誉扫地。
上述例子说明,经营者被私心所蒙蔽而导致经营失误,就会给整个集团带来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企业经营之舵的经营者,必须摆脱私心的束缚,随时做出公正的判断。
当然,不仅是企业,治理国家也一样。就是说领导人必须摒弃私利私欲,以利他之心即无私之心思考问题。胡锦涛所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非也是强调,作为领导人决不能持有私心。
说到领导人的无私,我立即想起西乡隆盛这个人,他是推动日本从封建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明治维新时期的革命功臣。
西乡隆盛是我最尊敬的一位历史人物。西乡的座右铭“敬天爱人”一直被京瓷奉为社训,并渗透到全体员工的心中。
关于领导人应有的品格,西乡曾有过如下阐述:
“置自己的生命、名誉、地位、财产于不顾的人物,最难对付。然而,领导人不达到这种无私的境界,最终难成大业。”
就是说,若要成就大事,必须抛弃一己之私,以无私之心投入事业。
我认为,西乡的这种哲学思想超越时代,现在也同样适用。下面请允许我继续引用。
“在国政的大堂上,堂堂正正从事政治活动,与行天地自然之道一样,不可夹杂半点私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必须保持公平之心,走光明大道,广纳贤才,让忠实履行职务的人执掌政权。这样做就是替天行道。同时,一旦发现比自己更为胜任的人物,就应该立即让贤。”
“只爱自己,就是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对别人如何不必考虑,这种利己的思想,是做人的大忌。治学不精,事业无成,有过不改,居功骄傲,所有这些,都由爱己过度而生,都决不可为。”
这些话告诉我们,身为领导人,应该戒除利己之心,勇于自我牺牲。它强调了领导人无私的重要性,一旦为私心所蒙蔽,人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尤其在今天,各界的领导人应该超脱私心,持有合于大义名分的判断基准,率领集团前进。我认为,这是包括国家在内,所有集团走向繁荣的基础条件。
以上所述是作为一名日本企业家的个人见解,如果能为诸位所理解,我将感到十分荣幸。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构筑了现代世界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伦理教义非常严格的新教社会。就是说,早期资本主义的倡导者都是虔诚的清教徒。
他们为了贯彻有关“邻人爱”的精神,日常生活尽量俭朴,他们崇尚劳动,将企业所获利润用于社会发展是他们的信条。“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就是他们这些清教徒,也就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早期资本主义的倡导者,即早期的企业经营者,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通过经济活动实践社会正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即资本主义是“为社会积善的体制”。可以说,正因为具有高尚的道德理念,初期的资本主义才得以高速发展。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来是资本主义发展原动力的伦理道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却日趋淡薄,企业经营的目的以及经营者个人的人生目的,蜕变成只为自己的利己主义。制约人内心伦理规范的丧失,导致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趋向堕落。
尤其是日本,因为缺乏像欧美诸国那样的基督教的社会背景,二战以后,人们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富裕,而对道德、伦理以及社会正义的重视程度急剧下降。正如刚才所说,人们虽然获得了经济上的富裕,但是社会却偏离了资本主义的本意,陷入颓废。
资本主义的本意绝不是只要赚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具备了严格的精神规范资本主义才有可能正常地发挥它的机能,自由竞争的经济活动才能成立。我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
旁观中国,我们看到贵国一面坚持社会主义体制,一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正在高速增长。中国的经营者们正以市场经济一样的自由度从事经济活动,经济的繁荣举世瞩目。
正如象征资本主义的“美国梦”一样,如今理想中的“中国梦”也层出不穷。谁都有成功的机会,受到周围成功者的刺激,抱有“自己也要成功”这种进取心的人正在中国大量涌现。人民的热情、人民的能量正推动中国蓬勃发展。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构筑了现代世界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伦理教义非常严格的新教社会。就是说,早期资本主义的倡导者都是虔诚的清教徒。
他们为了贯彻有关“邻人爱”的精神,日常生活尽量俭朴,他们崇尚劳动,将企业所获利润用于社会发展是他们的信条。“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就是他们这些清教徒,也就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早期资本主义的倡导者,即早期的企业经营者,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通过经济活动实践社会正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即资本主义是“为社会积善的体制”。可以说,正因为具有高尚的道德理念,初期的资本主义才得以高速发展。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来是资本主义发展原动力的伦理道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却日趋淡薄,企业经营的目的以及经营者个人的人生目的,蜕变成只为自己的利己主义。制约人内心伦理规范的丧失,导致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趋向堕落。
尤其是日本,因为缺乏像欧美诸国那样的基督教的社会背景,二战以后,人们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富裕,而对道德、伦理以及社会正义的重视程度急剧下降。正如刚才所说,人们虽然获得了经济上的富裕,但是社会却偏离了资本主义的本意,陷入颓废。
资本主义的本意绝不是只要赚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具备了严格的精神规范资本主义才有可能正常地发挥它的机能,自由竞争的经济活动才能成立。我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
旁观中国,我们看到贵国一面坚持社会主义体制,一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正在高速增长。中国的经营者们正以市场经济一样的自由度从事经济活动,经济的繁荣举世瞩目。
正如象征资本主义的“美国梦”一样,如今理想中的“中国梦”也层出不穷。谁都有成功的机会,受到周围成功者的刺激,抱有“自己也要成功”这种进取心的人正在中国大量涌现。人民的热情、人民的能量正推动中国蓬勃发展。
每次访华,看到中国的高速发展,我都十分震惊。但是我真诚地希望贵国能够避免在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发生过的问题,希望中国今后能够持续高速发展。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避免我们曾经陷入过的悲剧,避免因利己心恶性膨胀而招致的人心荒废,而让国家健康发展呢?
我认为,作为社会一员的领导人,必须拥有普遍意义上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在人民中率先垂范。
据我所知,在中央党校内,各种面向高级干部的培训课程十分重视人格的形成和道德教育。我认为,国家要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在集团中担负领导责任的领导人的道德观念。
领导人道德水准低下,将会给组织带来重大影响。11世纪中国北宋时代的大诗人苏轼之父、大学者苏洵曾一语道破:“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从这点上讲,人类的历史甚至可以视为领导人的历史。
有关领导人的资质,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花了30年时间,在81岁才完成的宏著《呻吟语》中讲,“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就是说,领导人最重要的资质是:具备时时深入思考问题的厚重的性格。
同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还讲,“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就是说,“聪明能干,巧于辞令”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然而,不论东洋、西洋,当今世界,只具备第三等资质,即“聪明才辩”的人被选为领导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诚然这种人作为能人,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他们却未必拥有优秀领导人所应具备的高尚人格。
我认为,日本以及许多社会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只具备第三等资质的人登上了各界领导岗位。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社会,最重要的就是选拔像吕新吾所说的第一等资质者,即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担任各界的领导人。
为了提高以领导人为首的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准,首先整个社会必须有尊重正义和公正的伦理规范。幸运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这样的规范。至今仍然受到中国人民尊敬的历代有关的政治家、诸多的思想家们,他们曾不断向民众阐释作为人、特别作为领导人所应具备的品德和资质。

例如,《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阐述行善的重要性,就是说,积善之家代代都有幸运相伴。

此外,《书经》中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骄傲自满者将遭受损失,谦虚者则会获得利益。

这些绝不是陈词滥调,而是昭示正确的生存之道的真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应重视的“道理”,也正是指引集团乃至国家走向成功,并使成功得以持续的“哲学”。

领导人应率先学习这些古训,并努力付诸实践。这是提升国家整体道德水准的前提。领导人以身作则,国民纷纷仿效,这些古训就会作为全体国民的道德观最终得以确立。

拥有这种哲学,即拥有坚定的伦理观和道德律的集团,就一定能得到顺利的发展。换言之,只要具备这种价值观和判断基准,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最后,已经跻身经济大国之列的中国,拥有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强大军事实力的中国,需要掌握与这种大国身份相匹配的崇高的道德,成为世界各国的榜样。这是中国应尽的责任。希望诸位理解这一点。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被称为君子者,总能襟怀坦白,心境平和,不会像小人那样胸襟狭窄,斤斤计较。

我认为这里所讲的“君子”,不仅指个人,而且指国家,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在强大以后,也要体现孔子所讲的“君子”风度,即有宽广的胸怀,富有同情心,谦逊,并与邻国友好相处。

这也就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所提倡的“弃霸道,行王道”。

孙文先生1924年在日本神户的讲演中说道,西洋的物质文明是科学的文明,后来演变成武力文明,并用来压迫亚洲,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霸道文明。亚洲有比这优越的王道文化,王道文化的本质就是道德、仁义。你们日本民族在吸收欧美霸道文化的同时,也拥有亚洲王道文化的本质。日本今后面对世界文化的未来,究竟充当西洋霸道的看门狗,还是成为东洋王道的捍卫者,取决于你们日本国民的认真思考和慎重选择。

遗憾的是,日本没有倾听孙文的忠告,结果一泻千里,陷于霸道而不能自拔。

我衷心希望,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经济大国、并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中国,一定不要陷入自己一贯否定的霸道主义,以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的“以德相报”的胸襟,亦即遵循王道,治理国家,从事经济活动。我想,这与江泽民所强调的实现“德治”国家的思想是一致的。

中央党校,曾经培养出了众多继承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具有卓越才能的领导人,他们领导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在结束此次讲演之前,我衷心祝愿中央党校能够人才辈出,不仅培育21世纪的中国领导人,而且培育世界性大国的领导人,为使中国成为受到人民尊敬、受到世界各国尊敬的大国做出贡献。

}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
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记载了地磁偏角,说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而常微偏东,并介绍了四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见彩图缕悬法指南针 据沈括记载复制模型)。
宋军中配备指南鱼,是将薄铁叶剪成鱼形而磁化,用于阴天和黑夜判断行军方向。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即罗盘。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当时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种地罗还是一种水罗盘。当时,阴阳家用地罗看风水。
在清丈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使用地罗。据《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和《梦粱录》记载,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针” 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
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带上司南。 司南必须放在光滑的底盘上旋转,底盘还必须放平,否则就会影响它指南的作用,甚至会使它从底盘上滑下来。因此,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继续不断地研究改进指南的工具。
指南鱼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北宋时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宋朝时候,我国在指南针的制造方面,跟造纸法和印刷术一样,也有很大的发展。 大约在北宋初年,我国又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
当时有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叫《武经总要》,其中说:行军的时候,如果迂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写成的。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指南鱼,并且把它应用到军事方面去了。
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象一条鱼。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磁性,所以没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还必须再用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关于怎样进行人工传磁,《武经总要》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它指出,指南鱼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说,要拿一个密封的合子藏起来。
根据这一点来看,当时的人工传磁法大约是这样的:把钢片做的鱼和天然磁铁放在同一个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们接触,时间久了,钢片做的鱼就也会具有磁性,变成磁铁。 原来,不管磁化或者没有磁化的钢铁里面,每一个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铁”。没有磁化的钢条,它的分子毫无次序地排列着,“小磁铁”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
磁化了的钢条,所有的“小磁铁”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同性的磁极朝着一个方向,不用说,整个钢条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块磁铁,紧紧擦着一根没有磁化的钢条,老是从这一头向另一头移动,那么,由于磁铁的吸力,普通钢条中的分子也都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起来,这样,就完成“传磁”的工作了。
《武经总要》上讲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这种人工传磁方法。 我国人民发明用人造磁铁做指南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我国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磁铁知识了。 使用指南鱼,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
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 当时不但有钢片做的指南鱼,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和指南龟。宋代《事林广记》记载了用木头做指南鱼的方法:用一块木头刻成鱼的样子,象手指那样大,在鱼嘴往里挖一个洞,拿一条磁铁放在里面,使它的S级朝外,再用蜡封好口。
另外用一根针从鱼口里插进去,室南鱼就做好了。把指南鱼放到水面上,鱼嘴里的针就指向南方。 指南龟也是用木头刻成的,放磁铁的办法和木头指南鱼一样,插在尾部。指南龟不放在水里,人们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个洞,把它装在光滑的竹钉上面,使它便于自由转动,它尾部的那根针,也会自动指向南方。
这种木头指南鱼和指南龟,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术的方士创造的,做成以后只是用来变戏法。所以《事林广记》的作者,把它们当作《神仙幻术》了。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炼丹家制药时,逐渐发现硫黄(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烧和爆炸能力。
唐末天□年间(904~906),在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箭,还出现“发机飞火”的记载,即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作燃烧性兵器。宋朝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设广备攻城作,其中有生产火药的部门。《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药的三种配方,生产火药已达相当规模。
尽管生产技术严格保密,仍传入辽朝,故从日本大量进口硫黄的同时,又严禁硫黄和焰硝向辽出口。宋神宗赵顼时,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药弓箭、火药火炮箭等兵器。辽道宗时,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阅火炮”。南宋时,水军也配备了霹雳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设有火药兵器制造业。
早期火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后,火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显著增大(见彩图火箭(模型)将火药筒缚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后推力带动箭支前进,宋代军队配备的火药武器之一)。金朝火药制造技术来源于辽,金军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
此后,在宋、金、元之间的战争中,火药的使用愈益频繁。金末抗击蒙古军时,曾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宋代出现了类似近代炮弹的铁火炮,却仍用抛石机投射;又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发射“子窠”,类似于后世枪炮,却尚未使用金属发射管。这是辽、宋、 金代火药兵器进步的极限,却已决定了后世火药兵器的发展方向。
总之,辽、宋、金代可算是人类使用火药的奠基时期。到元、明又发现了铜铁铸造的管状火器——铳和炮。 火枪 南宋时候,火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防御金兵的侵扰,南宋的军事家们就不断想法改进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个叫陈规的军事学家,发明了一种管形火 器——火枪,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进步。
这种火枪是用长竹杆做的,竹管里装满火药。打仗的时候,由两个人拿着,点着了火,发射出去,用它烧敌人。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把火药装在竹管里做成火枪,在火药的应用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用抛石机发射火药,不容易准确地打中目标;有了管形火器,人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发射和适当地操 纵火药的起爆了。
火枪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药,还放一种叫“子窠”的东西。用火把火药点着以后,起初发出火焰,接着“子窠”就射出去,并且发出象炮一样的声音。 这种“子窠”,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种最早的子弹,可惜古书上没有说明。
火枪的作用只在烧人,突火枪却能发出子窠打人,比火枪又前进了一步。 火枪和突火枪,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们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枪炮,就是从它们慢慢发展来的。 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 最早的飞弹。 明朝时候,由于火药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原始的两级火箭。
根据茅元仪《武备志》一书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用一根五尺长的大竹筒,做成一条龙,龙身上前后各扎两枝大火箭,火龙出水,这就是原始的两级火箭。这是第一级火箭,用来推动龙身飞行。在龙腹里,也装几支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使用的时候,先发射第一级火箭,飞到两三里远,引火线又烧着了装在龙腹里的第二级火箭,它们就从龙口中直飞出去,焚烧敌人。
明朝时候,技术水平最高的火箭,发射出去还能再飞回来。这种火箭叫“飞空砂筒”。根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箭是把装上炸药和细砂的小筒子,连在竹杆的一端;同时,再用两个“起火”一类的东西,一正一反地绑在竹杆上。点燃正向绑着的“起火”,整个筒子就会飞走,运行到敌人的上空时,引火线点着炸药,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时,反向绑着的“起火”也被点着,使竹杆飞回原来的地方。
这种“飞空砂筒”,不但是一种两级火箭,而且还能飞出去又飞回来,真是巧妙极了。 十四世纪末,我国还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来飞行。这件事写在外国人赫伯特·瑟姆的书中。他写道,十四世纪末年,有一个中国官吏,曾经在一把椅子后面,装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拿着两个大风筝。
然后叫人用火把这些火箭点着,他想借着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飞向前方,结果没有成功。这位官吏的幻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十分可贵,它和现在喷气式飞机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
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 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
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中术界尚有很大争议。
闪此《后汉书·蔡伦传》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有时间和人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的最早记录,广为人们承认。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
和帝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植物纤维纸,一种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105年则被普遍认为造纸术的发明年代。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使纸的使用在东汉后日渐多起来。从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古纸看,已有不少带有书写字体,而且质量明显提高。
这些东汉古纸,或是诗抄,或是书信,或是书札的残部,都是东汉末年的产物,准确的应属永初四年(110)前后。科学家对1974年甘肃武威旱滩坡的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迹的古纸进行了细致的科学分析,发现古纸已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性,厚度与现代机制原稿纸相当,原料为大麻等麻类纤维,纤维交结细匀紧密,且有单面涂布加工,说明当时的造纸工序已相当精细,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东汉时纸的使用,有许多书稿文献都有记载。如《后汉书·邓皇后纪》中所说的贡纸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所说的宫廷内专管纸墨的少府守宫令和尚书令右丞,说明纸在宫廷内已广为使用。而《后汉书·延笃列传》所载的牍记纸和书写纸及《北堂书抄》中所载的信纸,则说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纸书写的了。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纸的出现和推广,使汉以后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纸的质量越来越好。汉中平二年(185),山东造纸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纸”,史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公元2~5世纪,左伯纸、张芝笔和韦诞墨曾是文人墨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但纵观汉代的书写材料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简牍和缣帛。直到晋以后,经济发展,造纸术流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造纸材料丰富,才出现了较多较好的纸。
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植物纤维纸,一种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纸。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和帝赞誉。
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105年则被普遍认为造纸术的发明年代。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使纸的使用在东汉后日渐多起来。从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古纸看,已有不少带有书写字体,而且质量明显提高。这些东汉古纸,或是诗抄,或是书信,或是书札的残部,都是东汉末年的产物,准确的应属永初四年(110)前后。
科学家对1974年甘肃武威旱滩坡的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迹的古纸进行了细致的科学分析,发现古纸已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性,厚度与现代机制原稿纸相当,原料为大麻等麻类纤维,纤维交结细匀紧密,且有单面涂布加工,说明当时的造纸工序已相当精细,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东汉时纸的使用,有许多书稿文献都有记载。如《后汉书·邓皇后纪》中所说的贡纸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所说的宫廷内专管纸墨的少府守宫令和尚书令右丞,说明纸在宫廷内已广为使用。而《后汉书·延笃列传》所载的牍记纸和书写纸及《北堂书抄》中所载的信纸,则说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纸书写的了。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纸的出现和推广,使汉以后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纸的质量越来越好。汉中平二年(185),山东造纸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纸”,史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公元2~5世纪,左伯纸、张芝笔和韦诞墨曾是文人墨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但纵观汉代的书写材料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简牍和缣帛。直到晋以后,经济发展,造纸术流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造纸材料丰富,才出现了较多较好的纸。
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植物纤维纸,一种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纸。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和帝赞誉。
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105年则被普遍认为造纸术的发明年代。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使纸的使用在东汉后日渐多起来。从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古纸看,已有不少带有书写字体,而且质量明显提高。这些东汉古纸,或是诗抄,或是书信,或是书札的残部,都是东汉末年的产物,准确的应属永初四年(110)前后。
科学家对1974年甘肃武威旱滩坡的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迹的古纸进行了细致的科学分析,发现古纸已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性,厚度与现代机制原稿纸相当,原料为大麻等麻类纤维,纤维交结细匀紧密,且有单面涂布加工,说明当时的造纸工序已相当精细,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东汉时纸的使用,有许多书稿文献都有记载。如《后汉书·邓皇后纪》中所说的贡纸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所说的宫廷内专管纸墨的少府守宫令和尚书令右丞,说明纸在宫廷内已广为使用。而《后汉书·延笃列传》所载的牍记纸和书写纸及《北堂书抄》中所载的信纸,则说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纸书写的了。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纸的出现和推广,使汉以后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纸的质量越来越好。汉中平二年(185),山东造纸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纸”,史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公元2~5世纪,左伯纸、张芝笔和韦诞墨曾是文人墨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但纵观汉代的书写材料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简牍和缣帛。直到晋以后,经济发展,造纸术流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造纸材料丰富,才出现了较多较好的纸。
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教与清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