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多吗?我看起来像80后不?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当这首打满时代烙印的童谣响起来时,你是否又梦回童年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那时的我们,没有iPad,也没有IPhone,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游戏,没有御姐,也没有萝莉,当然,爸爸妈妈不用每个学期都带孩子去检查视力,小编貌似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年龄。现在,不论是我们还是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朋友,看着小朋友们个个盯着手机屏幕玩App,不得不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水中套圈游戏机、发条青蛙、泡泡胶、翻花绳、不倒翁、陀螺……说起陀螺,你造吗?美国80后也是玩陀螺的,大家想知道他们小时候还玩什么嘛?小编这就带大家去看看,有不少我们小时候也爱玩嘛。

原文作者为Michelle Murphy,本文为澎湃新闻Dora编译,有部分删节。以下为原文:

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能把魔方玩转的人,一种是不得不把魔方拆开重组,或者把颜色贴纸撕下来重新贴好的人。属于后者的请举手!

过去的陀螺大多数是由金属和木头做的,作为一种儿童玩具,这放到今天简直不可思议!如果现在市面上还有这种陀螺卖的话,家长们应该立马会先带孩子去打一针破伤风疫苗再说。

如今的孩子应该认不出来这是一部电话吧。这是一个大型的、笨重的、需要把手指伸进去转动转盘才能拨打的电话。现在的孩子应该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这是从前一种流行的玩具,把许多五颜六色的彩灯插在木制的盒子上,根据说明书提供的图案排列彩灯,或者发挥自己的创意排列出有趣的图案,一通上电,彩灯就会被点亮。我们小时候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而且还专门为彩灯盒编了歌谣,“彩灯亮,彩灯亮,点亮神奇的五彩光!”到现在我们都会记得。

这是世界上手感最好的球,握在手里怎么都玩不厌。而且我们在家里把毛毛球丢来丢去的时候,家长们也不会有意见。

曾几何时,用来衡量你是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标准就是,你愿不愿意在玩具反斗城(大型连锁玩具店)门口睡上一夜,来排队给你的孩子买一个椰菜娃娃。不过现在你不用通宵去排队了,因为网上就有的卖。

我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让这车前进,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喜爱。也许我们生平的第一块腹肌就是玩这种滑车练出来的。

这是小时候拥有的最接近iPad的东西。放到现在来看是个非常低科技的画图板,只能用两个小旋钮带动铁笔在画面上画出线条。这也是一个你可以随身携带的玩具,出去郊游的时候也会带上在路上玩。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年居然没有集体得红眼病,真是一个奇迹。“视觉大师”这个玩具鼓励大家把眼部细菌传染给家人和朋友——它是一个内部嵌入了3D镜片的头戴式“眼镜”,当你把它戴上,转动旋钮或者按动切换开关,就能看到一系列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银河行星等壮观的景象,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所以即使冒着得红眼病的危险,我们也想戴上“视觉大师”,看看有什么神奇的景观等着我们。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戴着它看3D电视呢。

这是一种塑料薄膜,可以铺在草地上,然后只要往上面冲水,薄膜就会变得十分光滑,这时候只要扑倒在上面,就可以滑出很长一段距离,感觉就像游乐场的“激流勇进”!

在我小时候,这个游戏简直能和夏天画上等号。不管是传统的“肚皮贴地式”,还是侧滑式,背滑式,这绝对是一个让你心跳加速的游戏!

}

来源:微信公号:“每日人物”

80后这一代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不缺少记录——他们看着电视长大,同时电视里也一直上演着他们的生活。从《奋斗》到《蜗居》,再到《裸婚时代》,当他们过上理想的生活,但前方等着他们的,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崩塌。最近有一个热搜话题,叫“丧偶式婚姻”,关注的正是80后夫妻进入中年后的婚姻危机,这个讨论因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而起。

2019年,第一批80后开始奔四。这一代人曾经被贴上叛逆甚至“垮掉的一代”的标签,在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中长大,但现在,自媒体上充斥着《第一批90后已经……》句式的标题,似乎没人再关注80后如今怎么样了。

事实上,这一批人的成长赶上了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他们曾经也被称作“最惨的一代”——80后童年时父母经历下岗潮,上学时大学开始扩招,毕业就失业成为悬在头上的魔咒。好不容易工作了,房价又开始飞涨。自己是独生子女,结婚后却开放了二胎。一对夫妻可能要面临同时供养四个老人两个孩子的压力,再加上90后一代迅速成长带来的冲击……有人总结说,80后“资源上拼不过70后,体力拼不过90后”,如今已经成为最尴尬的一代。

马东接受《十三邀》采访时曾经说过,他从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更新换代中,感受到了80后主导话语权又交出话语权的全过程:他们刚步入社会时,“面临找一个人一起奋斗,还是给别人当小三的问题”,所以《蜗居》火了,他们下决心好好谈恋爱的时候,《非诚勿扰》火了,他们有了孩子,《爸爸去哪儿》火了。而马东的判断是,从《爸爸去哪儿》以后,80后的时代就“翻篇了”。

事实上,80后并没有从公共语境中消失,最近有一个热搜话题,叫“丧偶式婚姻”,关注的正是80后夫妻进入中年后的婚姻危机,这个讨论因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而起。

一对35岁左右的80后夫妻,白手起家、结婚十年。丈夫感情专一、事业成功,为了兑现十年前给妻子的承诺,他在一线城市9万一平的地段,买下280平米的豪宅送给她;妻子多年来相夫教子,从没受过物质之苦,美丽如初;儿子被教得懂事可爱,多才多艺。这样的家庭,听起来像童话故事的大结局,可实际上,一切只是看起来很美。

和大多数电视剧的主人公从一无所有走到成家立业不同,《我们都要好好的》一开篇,男女主角向前和寻找就已经过上了令人艳羡的生活,但前方等着他们的,却是突如其来的崩塌。

最先崩塌的是寻找。过去十年对她来说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一开始,她失去工作。渐渐地,发现朋友越来越少。然后是老公忙于事业,不是加班就是喝醉,几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孩子虽然依赖她,但很快会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到了那个时候,她是谁?长年累月的焦虑让她患上抑郁症,自杀被送去抢救的同时,老公向前正意气风发地在台上领行业成就大奖,对她的痛苦全然无法共情。

紧接着,向前和寻找的婚姻崩塌了,而且摊牌的地点,就在向前刚买入的那处豪宅里。宽阔的玻璃落地窗前,向前一脸自豪地为寻找介绍这里视野有多好,但对面的寻找却一脸冷漠,只想快点离婚。

寻找和向前的争吵。 图 / 《我们都要好好的》

他们之间的争吵从各自角度听起来都没错:向前觉得,身为一个男人,他给了妻子和孩子最好的生活,虽然因此忽略了家庭,但这本就是难两全的事情,寻找想要一个既挣钱又顾家的丈夫,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可站在寻找的角度,丈夫引以为豪的给她的一切——大房子、奢侈品都不是她想要的。她不甘心作为向前的附属品,一辈子被禁锢在他为她打造的精致玻璃房里日复一日地生活。

对于向前来说,比老婆离开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于事业的大崩盘。十年的顺风顺水让他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又对身边的危机毫无察觉,到头来让竞争对手联合贴身助理摆了一道,中年失业。直到这个处境,他还没有认清自己的问题,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想通过投资翻盘,一把 all in ,最后把自己连带朋友的钱一起赔了精光。

按剧中给出的背景信息推算,向前和寻找应该出生于1985年左右,是典型的80后。他们2003年上大学,2007年左右毕业。向前的奋斗史,赶上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如果向前能早点意识到,他曾经的成就得益于个人奋斗,更得益于时代的进程,也许就不会如此自负,以至于彻底翻车了。

看剧时我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追剧的人群以女性居多,但弹幕中的大部分观众都能毫无障碍地代入向前的逻辑,能理解寻找的却很少。很多人觉得寻找“作”,认为“老公又没出轨,还挣了这么多钱,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非要离婚?”、“给我这样的老公我都高兴死了”……可见男主外女主内在大多数人心中依然是一个合理甚至完美的社会分工,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搭配的陷阱在于,职场工作的社会价值是显性的,但家庭工作的价值却是不被充分承认的,在家照顾孩子的那一方,付出的并不比在外挣钱的人少,却要被说成是“贵妇”、“被人养着”,仿佛只是在坐享其成。

不少观众在弹幕中表达了对女主的不理解。 图 / 《我们都要好好的》

这部剧里有一句扎心的台词是:“我们曾经一起出发,在奔赴理想的路上,丢掉了彼此。”对于向前和寻找渐行渐远的结婚十年,《我们都要好好的》并没有给出更多笔墨,但就像马东所说,80后这一代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却并不缺少记录——他们看着电视长大,同时电视里也一直上演着他们的生活。

2007年左右大学毕业时的向前,应该就是电视剧《奋斗》里那批年轻人的样子。和《我们都要好好的》一样硬核,这部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故事从跳楼开始:男主角陆涛的同班同学因为不堪找工作的压力,在毕业典礼当天自杀。他们面临的割裂现实是:在学校里,老师只会教你理想,但出了社会,却发现世界运行的是另一套规则。为了互相取暖,主角们租住在一个废旧厂房改造的loft里,给它取名叫“心碎乌托邦”,用这种方式表达小小的反抗。后来陆涛阴差阳错赶上房地产的黄金年代,走上人生巅峰,这一段故事和向前在金融圈的发迹是同一个性质,他们都是被时代的浪潮托起来的人。

再后来就是房价飞涨,《裸婚时代》里年轻小夫妻为了一罐奶粉吵到要离婚的故事引发了最广泛的社会共鸣。孩子大了,升学又成为新问题:出国留学、贵族私立、重点公立……不同人心中有不同次序的鄙视链,自己可以输但孩子不能输,于是就像《虎妈猫爸》一样,整个家庭被裹挟其中,最后孩子不堪压力抑郁了,父母感情破裂闹离婚,一通折腾换来一场空。


2018年末,走搞笑路线的短视频博主Papi酱难得严肃过一回,安安静静坐在沙发上,录了一期和粉丝聊天的视频,那条片子的题目叫《察觉时,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了》,讲她身为80后的自我感受和对身边同龄人的观察。

对她来说,一些变化可以当做段子来讲:比如开始不认识热搜上的明星都是谁、看不懂互联网流行语、追了十年的美剧完结了、爱看的杂志宣布停刊了。

但另外一些话题就轻松不起来了:她看到朋友圈的年轻人在享受生活追寻自我,但她的同龄人却每天都在埋头加班,连和家人沟通的时间都没有,更别奢望有空面对自我。优秀如papi酱,也会感叹:“不知道每天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papi酱在视频中提到了如今大家对80后的“忽视”。 

这样比起来,向前和寻找的处境的确算得上优越,现实中的更多人的日常是《蜗居》里苏淳和郭海萍那样的,白天怕被公司裁员,晚上怕被房东赶走。贫贱夫妻和精英夫妻看起来都逃不过中年危机,难道生活的真相就是,怎么过都是错的?

离婚后,向前找哥们喝酒,说了一段“鸡汤”,他说为什么女人就是不明白,男人要搬砖就没法牵老婆的手,牵老婆的手就没法搬砖。意思是寻找不该既要求他支撑起这个家,又要求他有时间照顾家庭。

事实上向前搞错了一点,寻找并不是那种需要别人给她撑起一片天的女性。他说话时并没有把寻找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只是他人生故事里的一个客体,他对妻子的要求是乖乖按照他的安排当他的吉祥物。向前觉得职场凶险,认为不让寻找出去工作是在保护她。可是他身在职场最该明白,工作虽然辛苦,却也带给人无法替代的成就感。

作为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寻找为走出“中年危机”做出了很勇敢的示范:她果断离开家庭,把孩子留给丈夫和自己的好朋友照顾,自己积极治疗抑郁症,孤身闯荡职场。

尽管剧情已经给她的选择做了足够的铺垫——寻找有自杀史,她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适合再照顾孩子,否则如果在孩子面前做出什么极端行为,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无法弥补的心理阴影——但弹幕中依然有很多人指责她自私、不负责任。其实这恰恰是《我们都要好好的》处理得好的地方,在作为母亲的身份之前,寻找首先应该有独立而健康的自我,她状态很差的时候勉强照顾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

寻找重回职场的过程,遇到了一个重要的贵人:她的上司、海归时尚杂志主编艾丽莎。她从小生长在美国,和生性传统的寻找比起来,拥有完全不同的处事观念:寻找在工作中闯祸,第一反应是递辞呈,但她告诉寻找,与其在愧疚的情绪里自我消耗,不如着手解决问题。而对寻找的人生危机,也是艾丽莎给了她直指要害的建议:勇敢和独立是对抗人生危机最重要的解药。

Papi酱说,走到这个年龄,她遇到问题已经很少会找人倾诉了,只会自己默默消化。但是《我们都要好好的》的观众,还是在微博、抖音各个平台,几次把相关话题送上热门:比如丧偶式婚姻到底值不值得继续,比如成年人的崩溃总是悄无声息。大家在网上互相倾诉、鼓励,第二天太阳总会升起,生活还要继续,最后只剩下一句:我们都要好好的。

在《我们都要好好的》播放页的投票上,一半以上的观众对“丧偶式婚姻”感同身受。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40-2108 未成年人相关举报:400-140-2108,按5 公司名称: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后和85后不一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