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兴趣品质主要包括哪五个要素?

更新一波简答题大全哦!

现在距离下一次考试还没那么多天,赶快准备起来吧!

下面的简答题基本整本书都包含了

下一个上岸的就是自己了

1. 简述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2.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的教育要同其他上层建筑,如政事,宗教艺术等活动紧密结合一起。

第二,原始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在生产劳动上。

第三,教育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区别。

第四,教育手段极端原始。在原始社会主要以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为教育手段,比如说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4.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创造和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件;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5.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在奴隶社会已经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教育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③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宗教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不能或无权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6. 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7.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8.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9.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10.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述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生理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身心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4环境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述环境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状态。

(3)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方向是不同的。

15.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也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其个体的功能。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摧残。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三,只有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等的关系,发挥各项因素的作用,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

16.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7.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8.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②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基础和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19.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20.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意义具体表现为: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美育能够陶冶个体的性情,抑制其功利化倾向,在潜移默化中修养超越生死、不计功利的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起来,即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以开发大脑的潜能。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可提高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广范的兴趣和创造的精神。

(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健康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和从事劳动的基础。美育则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人的形体美和体育技巧的提高。

21.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 “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2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和优点。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从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优点:(1)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徙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3) 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4) 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2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24.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教育目的只有建在人的需要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的需要的教育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25.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

(3)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协调各育发展。

(5)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各育的实践基础。

2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双轨制):存在于19世纪,欧洲国家,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

(2)单轨学制(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3)分支型学制(分支制,中间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类型。

30.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清朝末期。

(1)壬寅学制: 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虽正式颁布但没有实行 ,壬寅学制是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

(2)癸卯学制: 1904年张之洞支持修订,又称《奏定学堂章程》,日本学制为蓝本。

首次提出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 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以法令形式正式公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

②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③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912年——1913年,又叫1912年——1913年学制。蔡元培主持修订,倡导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日本学者制为蓝本,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校。

1922年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是我国现代学制上的第一次,是影响最深远的学制。

31.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

(1)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2)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3)从形态上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32.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期末颁布奏定学堂的章程,至国民政府时期,虽然都规定要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真正实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列入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该法标志着我国已确立的义务教育制度,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中国普及教育事业,进入一个依法治教的新阶段,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义务教育法在2006年进行了修订,并在2015年和2018年进行了两次修正。

33..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从结构层次看,具有基础性。

(2)从教育对象看具有全民性、义务性和特殊性。

(3)从教育内容看具有全面性。

(4)从教育方法看,具有活动性和趣味性。

(5)从教育意义看,具有启蒙性。

25.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1)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领悟(或理解)的课程:任课老师所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只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

26.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时,把“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广]依据一定的教育 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学科(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义务 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的概念。课程标准是指在一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 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各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27.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进行社会调查。进行社会调查可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从而确定并向学生提供明确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活动。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3)开发实施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4)研究学生情况。研究-般学生 及特定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此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资源。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 )建立资源数据库。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9.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在教学观上,新课程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关注学科。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观的转变可以归纳为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30.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即新-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具体内容如下。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 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 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 当合理的比重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的现状提出的。

3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1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3 )加强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 )加强课程综合化。

(5 )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促进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6)加强课程法制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 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作用。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1)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2)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二是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三是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材施教:二是对教育内容 、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三是教育机智、其中,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的一种特殊定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恒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价当面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延续性是指时间的延续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个体性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每一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

群体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四个方面。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育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2.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宽厚的文化素养)

(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一,本体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

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三,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四。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3)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学生活动的促进,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教学后性。

38.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

微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是指教师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的教学方式。

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教学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 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看到的情景,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方法,最后所有教师共享得到的方案,④行动研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育成长的公式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

3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及解读。

答:1.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解读:师德是教师的第一要素,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儿童,要特别注重为人师表,重视榜样作用的发挥。“师德为先”着重强调三点内容:①合格的小学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②合格的小学教师应关爱学生;③合格的小学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解读: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应处于主体的地位和中心的位置。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解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能力为重”着重强调三点内容:①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最为重要;②教师要研究学生;③教师要注重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解读: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特点。教师应当在形成全民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40、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学习条件。

2.民主平等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教学的成功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

3.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向学生学习,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4.心理相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之间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

41.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是教师。

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识潜能的人。

2.发扬教学民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要以协商、讨论的方式解决争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3.公平对待学生。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忌讳讽刺,挖苦学生。 4.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的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应不断学习,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5.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沟通,互相交心。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师生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

41.简述教科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正确表达客观真理。思想性就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任何数据的基本特点。

③教科书的普适性。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

④在教科书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总之,教科书的编排要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科书之间的衔接。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政权,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19.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0.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21.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2.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长善救失原则;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26. 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8.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9.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30. 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31. 感觉的基本规律。

  32. 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3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34.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5. 注意的分类。

  (3)有意后注意。

  36. 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7.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38.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情绪是感情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39. 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0. 简述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4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42. 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43. 简述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2)多血质,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3)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4)抑郁质,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44. 简述印象形成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1)社会刻板效应;

  45.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等;

  (2)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等。

  46.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47.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

  (4)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48.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9.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0.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5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

  52. 文献检索的方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53.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54.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55. 简述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

  (3)迁移和运用阶段。

  56. 简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57.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8.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意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59.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60.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堪称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61.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别是: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62.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63. 良好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64.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66. 小学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团体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7. 简述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8. 简述美育的功能

  (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价值;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

  69. 简述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70. 简述美育的实施途径

  (1)教师指导法;

  (3)活动法和实践法。

  71. 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72. 简述心理辅导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有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的方法。

  73. 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2)班级家长会;

  (5)家长委员会。

  74. 简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5. 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6. 简述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77. 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78. 简述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

  (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

  (3)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79. 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80.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81. 简述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地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5)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82. 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83. 简述教学目标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84. 简述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85. 教学的基本任务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它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86.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87. 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间接性)

  ①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 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互动性)

  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②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④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③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防止两种倾向。

  88. 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89. 简述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

  90. 简述怎样上好一堂课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91. 简述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92.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93. 简述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94. 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95. 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唤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96.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97. 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识经验的概况水平;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98. 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99. 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100. 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

  (4)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01. 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

  (2)反思教学过程;

  (3)反思教学得失;

  (4)反思教学再设计。

  102.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5)阅读新知法。

  103. 简述现代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知识。

  104.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05.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06.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范畴,分别是:

  (2)逻辑-数学智力;

  107. 简述课堂导入的方法

  10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很感谢看到了这里 ,如果想要上课视频的话,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更多学习资料等你来。

}

超星尔雅学习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章节测试答案

职业生涯规划定位1.1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
2.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是:
A、明确自己的专业所学
3.职业生涯规划有三个核心要素是:
A、有一个认定的发展方向
B、立足现实条件的资源整合
C、建立广泛的人脉资源
D、过程实践的充实体验
4.对于生涯目标的设定,正确的是:
A、自己认定并愿意负责
B、不必考虑现实的资源
C、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
D、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1.3
B、生涯规划就是要顺其自然
2.系统规划法的要素是:
3.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姿态是:
B、长远与近期计划结合
C、目标清晰但能灵活变通
从“职业”到“生涯”1.4
2.生涯规划最重要的部分是:
A、清晰自己有什么资源
B、定位自己的价值追求
C、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
系统生涯规划模型1.5
1.以下哪一条,不是系统规划方法的好处是:
2.从生涯发展阶段论的角度,大学生阶段属于:
3.人人都需要系统的生涯规划方法,因为:
C、生涯规划理念逐步普及
D、获得更理性的生涯发展
生涯发展的阶段观(上)
1.生涯平衡的意思就是:

B特定时间专注特定角色发展
2.Super所说的六种角色分别是:学生、持家、休闲、子女
3.角色扮演好的内涵是:
A有主观投入性,并能乐在其中
B每个角色上都得到认可
C有角色意识,在角色中忘我
D每个角色上都取得成绩
生涯发展的阶段观(下)1.7
B、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C、很多时候身不由己的
2.生涯发展中各种角色的关系是:
3.生涯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为
A、环境条件随时时间推移会变化
C、人的能力有限,有时需要等待时机
D、人与环境互动有相互改造性
1.生涯阶段的衡量标准是:
A、当前完成了哪些阶段任务
D、当前的家庭经济条件
2.所谓后悔的事,就是曾经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那么:
A、生涯规划就是为了避免生涯后悔
B、后悔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
C、再好的选择,未来都有可能是后悔的
D、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生活后悔
3.阶段观的核心在于:
A、特定阶段有特定阶段的核心任务
B、当前阶段完成当前阶段任务最高效
C、生涯发展任务不会凭空消失
D、人要等到适合的阶段再去做想做的事
1.被父母逼迫考了5次公务员的重庆女孩最核心的生涯困扰是:
A、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
B、能力不足,考不上公务员
D、父母和自己看法不一致,又无法说服父母
2.性格腼腆、一当众说话就脸红的男生小王因为幼时受恩于老师,立志当中学教师,但因表达能力差一直没能面试成功。他的核心困扰是什么?
A、探索不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B、探索不清自己的核心能力
C、职业价值追求与职业能力不匹配
D、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3.自我探索的三个重要意义是:
A、A.帮助你树立内心认同的生涯目标
B、B.帮助你权衡不同职业选择的利弊
C、C.帮助你制定适合自己的行动计划
D、D.帮助你了解某种职业的能力要求

1.以下哪个问题反映的不是职业价值观?
A、你觉得什么样的职业是有意义的?
B、你希望通过职业实现什么目标?
C、你觉得什么职业最能发挥你的潜能?
D、你最希望职业能给你什么回报?
2.人的职业价值观非常稳定,不会因为环境发生任何变化。
3.价值观匹配是高级追求,等我们先在职业中满足了生活需要之后才需要开始考虑。
八种职业价值观的内涵2.3
1.无须担心失业以及收入,不会轻易被解雇,就业率没有季节性的高低起伏,收入总体来说稳定可预知,不会因技术革命而淘汰。这是哪一种职业价值观?()
2.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是固定的,是本性使然,不会随着时间、经历的改变而改变。
3.追求帮助他人的人内心往往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得到其尊重和认可。
八种职业价值观删除练习八种职业价值观删除练习
1.给予你较多自由来自己做出决策,无须在他人的监督或指导下工作。这是哪一种职业价值观?
2.哪些属于“多样性”这一职业价值观的弊端:
C、需要不断学习,压力大
3.职业价值观的删除练习使我们探索职业价值观的唯一方式。
1.探索我心目中的榜样是为了让我去从事和他们一样的职业。
2.探索我心目中的榜样,结果发现他们从事的职业我都干不了,这个探索就没有意义了。
1.当我们用多种方法探索得出的价值观关键词有一定差异时,可以怎么办?
A、我一定精神分裂了,把自己纠结死
B、我应该听从职业测评的结论,那个最科学
C、我应该将多种探索结果放在一起,从多角度观察自己的价值观特点
D、我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寻找多种结论中相似的部分
2.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生涯规划能力,我们要养成常反思的习惯。
价值观与职业选择价值观与职业
1.保守谨慎、按部就班、注意细节、有责任感、工作仔细、有效率、
尽职尽责、值得信赖的人,相对更适合哪类职业?
2.崇尚自由自在、富有创意、创新自主、自由多样价值观的人,相对更适合从事哪类职业?

3.我们应该通过何种渠道从价值观角度观察职业?
B、阅读行业职业杂志报刊
D、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行业职业文化
4.价值观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A、价值观和职业有一定的匹配性
B、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有一定的匹配性
C、你的职业经历有可能塑造你的价值观
D、你的价值观有可能给你的工作赋予你个人的特色
5.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不仅要考虑工作内容,也要考虑组织文化,很多时候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机构做,最适合的价值观也是不同的。
1.生涯的“以终为始”的规划是:
A、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动力
B、需要人设定一个固定的目标
C、从“未来愿景”出发的当下定位
D、生涯发展的过程不能偏离自己的目标
2.愿景可以激励人们努力行动,那么:
A、愿景需要是自己认可
B、愿景应该能激发人的积极体验
B、一个清晰的发展计划
C、能激发积极体验的想像
拓展理解的“职业世界”3.2
1.中国有多少种职业?
2.大学生主体就业在第几产业?
学群分类和兴趣分类3.3
1.专业到职业的过渡,可以从学群来定位。学群呈现出来的核心指标是:
B、本领域的核心技能要素
D、领域的收入水平与发展前景
2.生涯发展的路径依赖是指:
A、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而不能半途而废
B、工作经常依赖于环境资源取舍
C、发展失去自主性,只是一味随环境变化
D、开始的选择,对未来的走向有特别强的决定性。
3.兴趣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格倾向性,所以职业定位最好与兴趣关联起
A、区分为:倾向于“喜欢与人互动”与“喜欢与物互动”
B、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工作选择一定要与兴趣结合

C、兴趣是可以持续改变的,所以更应该从发展与改变的角度看兴趣
D、区分为:倾向于“喜欢关注观念”与“喜欢关注数据”
从HPF来了解职业发展3.4
1.对职业信息的把握,最好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去把握。其中“现在”信息里最重要的是:
B、当前的典型工作一天描述
C、这个工作的发展前景
D、这个工作的人际关系状况
2.了解了历史、现在、未来三类信息,对人的职业选择有什么影响?
A、提前找有利求职的关系
B、知道自己会挣多少钱
C、使人的决策更有确定感
3.工作的“未来”信息是指:
A、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B、提升了的职责对人的要求
C、当前职位的下一个目标
1.行业发展的趋势代表着机会空间,所以生涯规划的“知彼”就是:
A、紧盯当前最有机会的领域
B、随时跟进当前的最新发展
C、深入了解行业、职业的发展趋势
D、尽可能多地去参与社会实践
2.人的潜力往往是被环境的机会给激发出来的。而机会是:
A、别人所赐予的一种发展契机
B、只有期待,无法设计的东西
D、在自己目标上有关联的资源
3.可以把求职比喻为投资,其相似点是:
A、追求高“投入产出比”
1.职业就是满足人群一种稳定需求的服务体系,所以职业定位与选择需要:
A、考虑当前的行业分类
B、把握人群的需求趋势
2.技术所推动的产业变革,将改变一个时代对“机会”的内涵定义。
A、切实把握当前的产业趋势
C、以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
D、关注具有变革性的技术更新
3.职业选择的“人口之势”是指:
A、人口趋势可以预测未来的规模性需求
B、特定年龄人群,有相似的消费类型
C、提供主流人群的核心需求服务,就有前景的选择
D、针对中国的“老龄化”做一些职业准备
1.一个越成熟的社会,规则体系越健全。所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
发展,个人生涯最关键的努力,应该是:

2.在一个组织里,与核心业务关系最密切的工作,最有发展空间。比
如,对于小米手机,哪些是核心业务?
3.巨头云集的传统领域,往往形成的是按资排辈的发展路径。所以:
A、这样的领域不是优质的“势能”领域
B、选择传统的“××强组织”可以获得安全感
C、最好不要选择这样的组织
D、如果期望全面发挥自己才智,慎选这样的领域
“路径依赖”与“资源诅咒”3.8
1.“先就业再择业”的最大问题是:
2.因为任何选择都有“沉没成本”,所以职业定位,最好:
B、对“知彼”有更多迫近
C、选择时更关注“未来”
D、选择时少纠结于“可能失去”
3.“富不过三代”主要是因为:
A、过多资源使人丧失了自我潜力开发的动力
B、资源诱惑而失去开拓新领域的创新精神
C、固守“资源”领域,而失去发展的机会
D、上天的公平的,会用无形的手调节以维持公平
基于HPF的生涯人物访谈3.9
1.“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的前提是:
A、自己成长环境里是否机会丰富
B、你关于自己的发展是否有头脑
C、清晰自己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机会
D、你有没有去主动寻找机会
2.向更多人表达你的目标与需求,会:
A、树立更多的竞争对手
B、成为别人打击的对象
D、得到更多的资源/信息
3.与发展相关的资源,从弱关系那里更易获得,因为
把握自己的技能4.1.1
1.生涯规划与发展三步走:第一就是定位方向;第二是确定当前状态/
A、能够知道事情怎么运作,并有效使其运作。
B、由遗传决定的完成事情的特征。
C、那些稳定的,独立环境与当前条件的行为系统。
D、顺利完成任务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
3.如何理解“人与人互动的界面就是技能”?
A、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价值互动发生联结的
B、有能力才会获得他人的认可
C、一个拥有某项技能的人,才会被人关注到
D、拥有技能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1.一件事情要顺利完成,需要:
A、知识、技能、品质兼具
B、事情不能超过能力边界
C、完全是一个机会的问题
D、必须获得足够的支持
2.技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但最具实践性的就是KST。那么
A、KST是可以分别获取
B、KST往往是同时提升的
C、KST里最重要的还是S
D、T是KST里最重要的部分
3.以下正确的描述有:
A、K是名词描述,不可以迁移
B、K是名词描述,可以迁移
C、S是动词描述可以迁移
D、T是形容词/副词描述可以迁移
大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目标(下)4.1.5
1.不同的生涯阶段,技能发展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大学阶段:
2.作为一个大学生,大学阶段K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A、更好地与社会接触增长见识
B、尽量多的学习相关知识
C、全面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内容
D、建立自己专业的知识体系
3.专业K拥有的标志是什么?
A、拿到相关的学位证书
B、可以独立讲授本专业核心课程
C、可以专业地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D、与人交流时可以讲出专业的术语
大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策略4.1.6
1.作为一个大学生,K的学习方法最好秉承“无用之用”的态度。“无
A、每一步的学习都要以“有用”为前提,使学有所用
B、学习的时候不以“未来有什么用”的诉求,而只是学好
C、为了未来有长远的用处,学习的时候要有长远目标
D、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学习的时候,不能有跳跃
2.如果本专业在学校开设时间不久,那么需要:
A、主动研究本专业的体系与结构
B、需要考虑本专业的基础性
D、说明本专业有发展前景
3.大学期间过分强调“学以致用”会:
A、使学习的体系性受损
B、忽略了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
C、无法掌握本专业的思维体系
D、使学所满足于短期应用
充分表达专业知识的策略4.1.7
1.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专业知识学习要达到的境界是?
A、别人说起专业的东西都能回应
B、相关考试都顺利过关
C、形成一个网络体系结构
D、遇到较难的考试题会做
2.K之所以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那是因为:
A、工作以后单位往往不会给大专学习知识的机会
B、离开了大学,就失去了大学的教学资源
C、大学里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而社会上没有
D、错过大学时代,认真细致建立体系化K机会非常少
3.可以用来证明K的信息有:
技能呈现的依据与目标4.1.8
1.学生在简历中常常写“精通×××”,这主要想要表达某种S。那么
2.作为一个大学生最重要的是:
3.S是用动词描述的,操作某事情的过程。要证明拥有某种S,必须要:
B、现场展示并达到目标
品质培养的目标4.1.9
1.T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品牌,可以产生许多放大效应。
A、好的“品牌”就有积极的传播性
B、不同的T都会产生自强化性
C、T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要素
D、T一旦被认定,很难改变
2.T是由形容词/副词描述的关于一个人的特征(质),那么以下描述正
A、要随时弥补自己的不足
B、要逐步变成一个完善的人
C、核心素质具备,可以有效合作即可
D、个别T可以忽略不计
A、被重要(专业人员)他人认可
D、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提升品质的策略4.1.10
1.提升T就需要用T的方法,那么:
A、T往往是非常难以由教育提升的
B、T更多是遗传而来的
C、环境可以改造人的T特征
D、T只能通过内省、慎独的方式提升
2.企业评估“最关注的毕业生素质”时,往往忽略K的部分,因为:
A、K只在大学受到关注
B、评估时以业绩为导向,K不直接呈现
C、K是比较内隐的技能部分
D、K的确用处不是很大
3.所谓“必慎其独也”是什么意思?
A、没有“评价”场景时亦表现出期望的样子
B、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维护自己的操守

C、能够以“稳定”的特征呈现自我状态
D、T是一个必须自己独立修行的特质
技能的提升策略4.1.12
1.S的提升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还需要什么?
A、有人监督以促进事情进展
B、本领域更专业人员的督导
C、失败后的自我激励与坚持
D、以结果为导向的行动
2.以下描述哪个是正确的?
A、大学阶段K的体系建立是最重要的
B、求职的时候,单位更关注S
C、找工作就是一个拼爹的过程
D、对人一生的发展T最重要
3.KST技能呈现的方式是STAR,具体指:
A、S指的是曾经做成某事的情境
B、T指例证事件中自己的角色与任务
C、A是的指做那件事里最重要的部分
D、R指所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
1.字母记忆游戏体现出()
2.职业决策就是让你找到目标的过程。
1.职业决策这一概念最早源自英国经济学家()的理论
2.下面哪项不是职业决策的特点?()
B、每一个选项都需要深入了解内容庞杂有大量的信息
C、重要的他人会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D、正确的职业决策一定能带来成功的人生
3.决策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风险。()
4.选项越多,人的选择越困难。
5.认知复杂性指一个人在做判断时不同考虑层面的相对数目。
1.1决策风格的分类包括()
2.在做选择的过程中,最优型的人追求最优解,满意型的人则依照满
3.在最优化决策量表中,分数越低,越倾向于满意型决策风格,分数
越高,越倾向于最优化型决策风格。
信息加工金字塔—沟通(C)、分析(A)、综合(S)
1.决策金字塔一共有()层
2.梭形模型的用处在于:()
A、帮助大家认识职业的分类
B、帮助大家做出生涯规划
D、帮助大家作出有效的职业选择
3.决策金字塔的构成中不包括()
4.分析主要包含对()的分析,对职业的分析,以及了解自己的决策
风格,并了解到自己的思维习惯对自己决策的影响。()
5.分析(Analysis)需要澄清自我知识以及职业知识。
综合(S)-发现目标的方法(一)
1.生涯幻游冥想练习可以帮我们达成什么目标?()
A、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B、准确描述出理想的生活状态
C、看清自己的潜在职业需求
2.用头脑风暴形成职业目标可以通过()
D、师兄师姐从事的职业
3.我们可以通过多个角度来出发来产生大量的职业选项,比如说曾经
的梦想是什么,另外可以通过兴趣爱好出发,也可以进行一些头脑风暴,还可以
4.在整个职业选择梭形模型里面,为了保证职业决策的质量,中间部
分的数量是非常关键的,中间部分的数量越少越好。
5.生涯幻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我们的职业目标。
综合(S)-发现目标的方法(二)
1.职业冲浪指的是可以通过()发现职业目标
2.所谓情景整合,就是参加企业的一系列的活动,以了解企业中的各
种职业,形成职业的备选项。
信息加工金字塔—评估(V)
1.决策平衡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在众多的职业选项里面选择其中的
一个,而立场分析可在()。
A、帮助大家做好选择的职业
B、帮助大家做出是和否的判断
C、帮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职业
D、帮助大家完成生涯平衡评估
2.生涯平衡单最后的分数是()
3.卡茨(Katz,1966)在古典决策理论基础上提出()理论。
4.下面哪些属于精神方面的得失?
5.在决策平衡单里,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个人的物质、他人的物
质、个人的精神、他人的精神。()
信息加工金字塔—执行(E)
1.CASVE循环的E指的是:()

2.生涯发展中如果缺少执行的话,最终只是纸上谈兵。
1.如何才能让我们更有动力的去实现一个宏大的目标?
A、可以将其分解成一小段一小段
B、可以指定非常详细的计划
2.生涯平衡涉及的因素不包括以下()
3.下面哪个不属于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
4.为了保证决策的质量,我们要使用一系列的方法找出多种可能的选
5.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只要你有了梦想,其他的都不重要。()
1.解决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杠杆解可能是什么?
A、给学校施加压力要求提升就业率
B、大学多学直接可以上手的技能
C、建立企业与学校的委托培养体系
D、更好地发展经济以提升更多岗位
2.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当前的专业,那么对其进行“症状解”会是
A、了解“不喜欢”的根源,以应对
B、引导其培训对专业的兴趣
C、去主动学习感兴趣的专业
D、从细化的能力提升入手去应对
3.杠杆解,就是从症状挖掘其中蕴藏的真正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A、杠杆解可能会比较慢一些
B、有时可能无法立即找到真正问题
C、从更大的视野入手思考问题
D、其结果的持久性会更强一些
症状解之简化策略6.1.2
1.人们之所以习惯于使用“症状解”,是因为?
A、症状消退往往让人认为问题解决了
B、症状解都比较容易操作
C、症状代表着问题的本质
D、症状解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多
A、一个学生一段时间没找到工作,就归因于自己无爹可拼。
B、每次出现公共事件,我们往往以号召捐赠结束
C、认真分别自己求职中不到位的地方,加以完善
D、一得病就想用“更好”的药
3.简化的解决经常会导致上瘾,那是因为?
A、简化的方案往往容易成瘾
B、简化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使用
C、简化的方式往往对症状影响迅速
D、解决方法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症状解之战略区隔6.1.3

}

胜任力的选取、提炼方法和胜任素质词典

上回书我们说到《常见的三种建模思维》,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后,本次我们以经典胜任力模型为例,来看看胜任力要素是如何选取、提炼的,传说中的“胜任素质词典”又是什么东东。

(话外音:长期的研考和项目生生把咱这个小鲜肉变成老学究了,咱今儿试试对第一部分翻译翻译,大家看看效果咋样。。。)

先来回顾个概念啊:啥叫胜任力?

定义是:绩优者区别于普通任职者的素能集合。

翻译翻译就是:牛人的超能力。

胜任力对标的不是普通员工,而是牛人,绩效好的员工。它跟大众化的任职资格可不一样哦。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胜任力的选取维度都有哪些?

(1)、优秀任职者共性特征:某一岗位的优秀任职者多会具备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这种共性的产生,是岗位特性决定的。

在实操中,常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全方位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方法获取胜任力模型数据,统计、分析后,取绩优者共性、多数确定“三要素”的行为特征。

翻译翻译:话说咱部门20个人,其中有5个人是牛人,有你,也有我。每个人的牛点都是不同的,我除了工作牛,做饭好吃,你除了工作牛,开车会漂移。。。那我们5个牛人的共性就是:工作牛。因为胜任力是基于岗位的,只比工作特性。

同样的道理:工作内容也有重要、一般之分,工作表现也有有效、无效之分。所有牛人都选择重要的、有效的,那就是该岗位的胜任力。

(2)、组织战略发展需求:胜任力模型具备成长性和预见性特征,“优秀任职者共性特征”是以“历史数据”为经验提取而成的。因此,胜任力模型还需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才能产生价值。组织根据战略的制定和发展需求,会对各个岗位和成员提出阶段性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便是胜任力模型的第二个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的要求和经营目标的要求两个方面。

企业文化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精神、经营理念等。

经营目标包括:发展、产品、盈利模式、市场、销售、品质、品牌等。

翻译翻译:现在盘出来的牛点还不够,这是咱们已经做到的,公司在发展、老板在叫嚣:你们还得再优秀啊。

咋还要优秀啊?还能咋优秀啊?

今年公司做了1个亿,明年我们要做到10个亿,你说要不要更优秀?

要完成10倍的目标,大家就要付出20倍的努力,嘴勤、腿勤、脑袋勤。。。

还有,那就是要相信公司,要听话。

那,这就是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啦。。。

(3)、岗位任务特殊要求:每个岗位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任务场景,“情景相关性:不同的工作情景,胜任力表现是不同的”,这便是胜任力模型的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一般在第一步“优秀任职者共性特征”中,已经提取了关键的基于岗系的胜任力特征。这里我们要强调和补充的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在胜任力经典模型中,处于冰山以上的“知识与技能”,是很难区分同岗绩优者和普通者的,因此,也并不在传统提取方法的范畴之内。为拓展“胜任力”在组织中的适用范围和价值,在模型设计时,我们会单独整理出“技术/职业/管理的专业知识(EXP)”(经典词典:6族、20要素)或“专业化(PRO)”这个维度的个性要求,以补全胜任力模型。

翻译翻译:世界在变化,公司也就得变化,岗位也就得变化,那你们也得变化。大家虽然具备了很强的能力,但是,我们要把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驴子用。驴子给片草吃就能拉磨,你行吗?不行了吧?知道为啥不?要先学习它对食物的消化原理。。。(这例子有点儿别扭哈)

要想学习新的能力,就要先学会这个新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成长的秘诀啦。公司需要大家不断成长,这是一个越阶储备过程。

二、胜任力要素提炼的常用工具简介(样例)

常用的胜任力要素提炼工具有: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专家小组法(含演绎法)、问卷调查法、全方位评价法(360等)、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

(1)、行为事件访谈法(BEI):

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A:

(3)、专家小组法——演绎法

该模块:组织(战略)胜任力主要是针对企业(高级)管理者演绎、设定的。

具体操作介绍在之前的版块基本都已更新过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回看。

三、胜任素质词典(截取

(1)、胜任素质词典目录

a、词库A:能力素质模型(6族、20要素):

(2)、胜任力素质卡片

词卡在平时的案例中已经给大家拆解过很多次了,咱们就不再举例了,大概了解一下长什么样子。截图中已经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大伙可以理一理,要是觉得不过瘾,可以查看主页加好友找我要词典啊。(最近颈椎特别、特别疼,有没有过来人给指点一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品质观念的四大要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