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中医有什么优势?

原创 【就诊指南】中医“扎针”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有限


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面肌痉挛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由于这不是常见病所以很多患者会病急乱投医,不仅不能治愈,而且会危及生命。

  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面肌痉挛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由于这不是常见病所以很多患者会病急乱投医,不仅不能治愈,而且会危及生命。

  误区1、脸上打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保守治疗没有副作用。

  面部注射肉毒素对局部肌肉痉挛可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注射位置准确的话,可有一定的效果,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如面瘫。总的来说,注射肉毒素是早期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为保守的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治愈、也没有办法做到不留后遗症。

  误区2、中医辨证可治愈面肌痉挛。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有一定的疗效,可选择针灸、敷药等方法,损伤较小,但无法治愈,严格意义上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也是外周治疗方法,此病的病因是面神经根部也就是中枢附近受血管压迫,所以解除压迫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误区3、“扎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

  扎针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经外周分支的毁损,阻止其诱发痉挛。其实,外周神经的毁损短时间内可获得痉挛缓解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外周神经再生后,面神经主干的传导再次传至面肌,又可再次引发痉挛。而且,外周神经毁损可导致永久的面瘫,比肉毒素的副作用还要大。

  误区4、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会有很多并发症,不能用来治疗。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验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唐都医院王景博士介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其适应症大相径庭,比如药物治疗可以暂时减轻抽搐的程度,但不能将抽搐症状祛除,因此药物治疗适用于疾病早期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注射肉毒素可以通过药物对神经的毒性作用来阻断神经传导,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缺点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根治,需要反复注射,而长期注射有造成永久面瘫的可能;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一种针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祛除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不治不仅危害大,长期不治或失治会对患者的个人情绪、性格以及婚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的困扰,生活越来越痛苦、泄气,王景博士提醒:如果出现长期眼皮跳、面部抽搐无法缓解,甚至扩散至口周或面部大范围抽搐,一定要及时到具备开展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医院就诊、接受治疗。同时由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发病机理相同,国际上首选治疗方法仍是微血管减压术。

}

现代医学认为80%~90%的面肌痉挛都是血管压迫导致的,是由于血流冲击刺激了神经根,导致面肌痉挛的产生。而中医认为是跟风邪有关。人体外感邪气主要有六种,即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即风为六淫之首,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且风邪致病范围广泛,种类最繁多。风邪的致病特点还有易袭阳位,头面部就是人体的阳位,那么面肌痉挛就算其中之一。且风邪其性开泄,容易客于肌表,易使皮毛腠理疏通透泄。且风性善行,很符合面肌痉挛的特点。

}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现代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报道,至迟不晚于60年代中期。在1965年有人试用皮内针法获效[1]。70年代,又作了进一步探索,如采用深刺久留针法,只针健侧不针患侧的缪刺法等,我们使用穴位注射于抽搐最明显之处,亦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实践还是较少,且以内部报道文章居多[2]。80年代以来,面肌痉挛的治疗始得到针灸界较广泛的重视,不仅仅是观察例数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刺法,如丛刺法,刺激面神经干法,浅刺皮部法及行气法等等。当应用传统的刺灸法难以取效时,选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目前,各种刺灸之法治疗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有人曾比较针灸行气法与一般针灸法或其他中西医药疗法,发现无论近远期疗效,均以行气法为优[2]。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痉挛是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疾病,要求患者耐心治疗,而医者也应在一种方法未取效时,及时改用另一种穴位刺激法。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毫米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厘米。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馀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厘米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分钟,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疗效判别标准: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110例,显效107例(97.3%),无效3例(2.7%),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4~6]。

  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10]。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厘米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60.0%),显效5例(16.7%),好转7例(23.3%),有效率达100%。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7]。

  主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肌痉挛中医能治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