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几本院校?

      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被誉为六朝古都,因此吸引了不少的考生们前去求学,南京工业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是不少同学梦寐以求的大学,那么南京工业大学是几本呢?一起和小编深入了解一下吧!

      南京工业大学在江苏省和全国范围基本都是第一批次招生,因此南京工业大学通常认为是一本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位于六朝古都的南京市综合性大学,是一所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A类高校,综合实力强劲。相信同学们还比较关心南京工业大学在2021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以下是具体的分数线一览表:

      江苏省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省份,江苏省的教育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截止目前江苏省共有78所本科院校,89所专科院校,以下是具体的院校一览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创办历史长达两百多年,该学校可追溯到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南京化工学院等历史时期;另一源头可追溯到同济医工学堂于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在2001年学校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合并组建而成。后历经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

截止目前为止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办本科专业91个,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

      学校拥有一支顶尖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截止目前学校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4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立和完善人才发展新机制,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部署人才链,探索了产才融合战略升级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树立产才融合的“照明灯”

产才融合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绘制了“产业地图”和“高层次人才地图”,实施科技镇长团计划、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联动,迸发出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活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积极贯彻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人力资源为先”的理念,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成立了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持续推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人才新政”,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把人才资源摆在支撑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突出位置。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人才引进工作保障小组,在经费和资源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为引进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和安家补助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学院主体落实和有关部门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

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我国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应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紧扣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产才融合战略升级,加快释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设置本科专业,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召开人才大会和青年学者松山论坛等途径传递引才政策和信息,聚焦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引进技能大师、企业技术高管、应用型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做大人才发展的“蓄水池”。

学校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人才特区”,鼓励人才申请“年薪”或“低职高聘”,突出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通过薪酬的杠杆作用,激励人才在科研项目、专利成果、企业服务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高层次人才建立科研实验室,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鼓励他们进行科研创新,开展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研究。

构筑产才融合的“新高地”

构建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基地、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使产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环环相扣、互相嵌入,推动建立“引育高端人才项目源—助力项目落地—成果转化通道”的链式发展新格局。

“引企进校”,促进产学协同育人。学校与华为共建信息通信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与阿里云计算公司共建物联网基地、与北京精雕共建“南工—精雕学院”;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重点聚焦行业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与西门子等领军企业共建融“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为一体的“产业研究院”。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能手“双聘”“双向任职”,组建“专业对接、项目驱动、人才共育、教研相长”的校企混编团队,做到一个专业至少面向一个行业、一个学院至少面向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进企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在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博士工作站”,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改造,促进科技成果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大大推动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找到了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公约数”。

争当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于打通人才使用的机制障碍、建立精确用才的灵活高效制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让人才专心致志搞创新、出成果,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评价与考核是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指挥棒”与“加速器”,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探索人才评价机制,相继出台了人才引进办法、年薪制、校聘教授等各类重要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及服务作出明确规定。按照教学主体型、科研主体型、教学建设型、实践教学型4个类型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分类、分层次管理方式,深化评价改革,促进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释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努力做到人事相宜、事职相符,给人才成长提供“良田沃土”,促使创新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不断释放科技人才活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根据江苏“人才26条”“人才10条”“科技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一系列政策促成江苏“产才融合”的政策,新增和修订纵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纵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生产性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教科研绩效考核办法以及产业研究院暂行管理办法,强化科研政策导向,推动高质量科研项目成果不断增加。

通过实施以上举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近年来引进和培育“全国技术能手”9人,聘任著名石油机械专家顾心怿院士、“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女焊神”孙景南、国家级别云锦工艺美术大师金文等12位技能大师,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博士270余人、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骨干120余人,形成了服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在国家项目中获得突破,立项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受理专利1000余项,授权专利700余项,人才专利成果成功转化,10名教师在大学科技园等园区创办企业。学校横向项目600余项,与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新增校企合作单位200余家,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1亿元。

砥砺再扬帆,奋进正当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坚持办学理念,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与发展的生动局面,不断推动产才融合,锻造“工匠之师”,培育时代新人,为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谢永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市职工大学是几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