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方仓回来的人员多少时间可以参加小区核酸检测我?

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首批患者今日出院符合出院标准患者达700余名

4月10日上午,新国际博览中心首批患者出院。据了解,今日N1-N5舱符合出院患者700余名,标志着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完成了从收治、治疗到出院的全流程,进一步加快推进“四应四尽”的步伐。出院患者将回到社区隔离点或者居家进行健康监测。

本次出院标准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为指导意见,患者经过连续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且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连续3天无发热且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方可出院。此外,根据目前临床治疗结果来看,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方舱医院通过规范的医学观察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7日左右就可以康复出院。

患者张女士是静安区彭浦新村的一位居民,4月1日来到新国际方舱医院,起初有些咳嗽等临床症状,入院后通过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在这里吃得不错,作息时间也挺规律的。现在想回家后尽快投入工作,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她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谢各省市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守‘沪’,他们的照顾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

天津市援沪医疗队总指挥、天津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朱思伟表示,天津市医疗队以及各省市支援上海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全国一盘棋,将不折不扣地落实“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早日实现“清零”。“此次首批患者的顺利出院,给我们医疗队打了一针‘强心剂’,给队伍提升了士气和信心!”

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表示,继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后,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是上海第二个建成的大型方舱医院,今日的批量出院标志着该方舱医院完成收治、治疗到出院的全流程,让大型方舱“转”起来,进一步加快推进“四应四尽”的步伐。

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的首批出院患者分别经过上海11家医院以及江西省、湖北省、天津市医疗队的治疗,体现了与援沪医疗队的亲密合作,在管理和治疗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感谢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援沪医疗队对上海抗疫的支持与辛勤的工作,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伟大抗疫精神。”郑军华表示。

目前,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管理团队提供支持保障,由江西省、湖北省和天津市3支外省市援沪医疗队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同负责医疗工作。医疗队总人数超过3600余人。截至4月10日上午8点,已收治14042人,实际开放14000余张床位。

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11000余人

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介绍,本轮疫情以来,截至昨天,已有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11000余人。“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对于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属地必须做好对接,允许他们回家,不得阻拦,要关心好同时配合做好他们的居家健康监测。”

可以说,虽然本轮疫情的感染者人数仍处于高位,但目前已有符合出院标准的感染者开始陆续回到社区。同时,昨天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也提到,“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来看,新冠患者治愈出院、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后,他们体内已产生相应抗体,根据疾控专家研究,目前还没观察到造成传播的案例。希望家人和社区不必为此担忧,更不能歧视。”

不过,既然回到社区后需要继续居家健康监测,那么患者及感染者还需注意些什么?邻居们的担心是否有必要?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进行解答。

王新宇说,市民们最担心的所谓“复阳”问题,是指新冠感染者在核酸检测阴性后一段时间,再次出现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情况。“现在很多研究发现,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即使核酸还能检测到微量,也就是Ct值在35至40之间时,几乎没有传染周围人的能力。”

也正因如此,3月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改变了出院标准中核酸检测值的要求,规定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便符合出院的核酸检测标准(出院同时还需要符合临床标准)。“所以如果是已经完全满足出院标准或解除隔离标准的感染者,一般来说不会造成周围人的感染。”

同样,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此前也在解读新版《方案》时解释,“出院后7天居家健康监测的标准是有医学依据的,既让感染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减轻隔离期间的经济负担;也节省了相应的隔离用房和其他社会资源,让整个社会应对疫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不造成隔离资源的挤兑。基于诊断标准的改变,缩短隔离期后,复阳概率就会非常低;按照我们的研究,就算复阳了,核酸水平都已经非常低了,基本没有因为复阳造成过二次传播。”

不过,王新宇也提醒,正如《指南》强调,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时,相关人员仍应该戴好口罩,有条件者应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除了邻居的“担心”,一些出院者自己也“纠结”:在方舱医院或医疗机构使用过的物品还能用吗?王新宇说,据了解,出院前,患者及感染者携带回家的物品都由医院进行了统一消毒,如果还要为随身携带的如电子产品等进行消毒,请注意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如需要稀释的消毒剂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稀释后使用,以免造成呼吸道的损伤;喷洒酒精最好不要在室内进行,避免引起爆燃、火灾。”此外,回归居家生活后,也无需特别消毒家中物品,因为病毒很难在室温环境中长期存活。

“在这样的7天后,就可以说是非常安全的一个时间段了。”他表示,如果出院患者及感染者能遵守上述做法,不会对邻居造成任何感染的威胁,社区及周边更不应该歧视新冠感染的康复者。“相反,社区应该更好关心他们,为他们尽可能提供一些帮助。”王新宇最后提到,“当然,目前上海此轮疫情尚没有结束,每一位市民都仍应遵守防疫规定,共同努力,尽早终止疫情的大规模流行。”

}

我动笔前,又拿出家里为数不多的食物,仔细盘点,思考有限的食物,如何吃更多顿。

是的,这是我在上海封控后的每天日常。

2022年4月7日,上海单日新增322 例确诊、19660例无症状。(4月8日更新的数据是,确诊824 例、无症状感染者 20398 例)

确诊与无症状仍是悬殊的比例。

另外,上海目前已累计10万多新冠阳性患者,但仍无一地是高风险地区。

在微博热搜,上海疫情占据着诸多词条。

每个词条,都魔幻的让我怀疑人生,我用红色标注正面信息,用蓝色标注负面信息。

从红色信息可看出,上海疫情形势尚可——辟谣外卖快递要停、并强调生活物资充足,现在处在抗疫的关键阶段。

但是蓝色词条却展示出另一面——居民买不到菜;处在封控状态下,浦东竟然堵车;还有,因持「通行证」去麦德龙抢购人员太多,导致麦德龙关了某线下门店。

上海在维持最后的尊严,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以我个人为例,自4月1日集中管控后,小区发了一次菜外,就再无其他补给手段——周围没任何开的超市、点不到外卖,完全靠个人储备硬扛。

(各种买菜APP图,要么无法配送;要么开门的只有鲜花、五金店等)

身边的朋友与同事,有一些还能发到食物的;

但更多的,食物都没稳定供给,得靠自己团购——有的咬牙买下溢价许多的「蔬菜盲盒」;

有的团了半天,凑不够单,如拼多多砍价一样,盯着始终凑不够的指标发呆;

有的好不容易团购成功,送到小区,结果居委会以「未经消毒」为由,不让拿。

而那些家里无做饭工具的,则更为悲剧,要么吃泡面度日;要么像双11抢购一样盯着外卖平台抢菜。

我身边有个朋友,已隔离22天,抢不到菜,现在仅剩4个馒头。

另外,这次疫情发生了太多魔幻的事,随便搜一下微博,类似「浦锦街道办事处」、「南汇方舱」、「东海护理院」、「宝山区物资」、「上海疫情求助」词条就能让人怀疑人生。

上海疫情怎会扩散如此之严重呢?

我仅以个人的视角,梳理下这次疫情的始末,反思疫情为何走到这一步。

一、疫情伊始——松懈(3月1-3月14)

上海这次疫情应该是从2月末就开始了,但正式爆出来是3月初。

开始,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小区的侧门不能走了。

虽贴了通告,但走正面并不用看健康码、量体温,封侧门更像是有新冠阳性后的「仪式感」。

此外,生活与工作仍然照常运行。

从上海地铁数据看,人流正常,高峰仍需限流。

这次疫情伊始,我觉得,剧情会如往常「精准防控」一样,很快遏制住阳性病例,让疫情慢慢消逝。

但仅过了几天,我就开始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同。

身边有同事,因小区出现阳性,被叫回去隔离。

甚至,疫情出现了外溢周边市的情况。

3月9日,上海发布确诊人数是4(确诊)+92(无症状)

但情况远比爆料出的数字要严重得多。

3月9日,交大就因疫情而封校。

我有个挚友就亲历了此次封校。起初有些混乱,后续学校管控得当,交大疫情得到控制。

可其他被曝出的案例,就没那么乐观了,如六院事件。

在上热搜前,微信群就传出了小道消息。

而过几天,上海六院上了微博热搜。

在明知病房有阳性病人的情况下,领导仍旧让没有安全防护的护士前往,护士哭诉拒绝,领导却拳脚相加……

另一方面,上海发布在3月11日,锁定了本次上海疫情的源头,即「华亭宾馆」。

这次疫情的定义是「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疏漏点在于华庭宾馆不满足隔离标准,却成了隔离点,而后因空调问题,导致病毒扩散。

令人不解的是,2020年上海卫健委就对中央空调做出过明确的规范。

想不到,2年后,上海竟会被此处攻破城门,就如一个满级高手,回到新手村,却被不知名的小怪打败。

上海疫情就在华亭宾馆和六院事件这种魔幻的剧情下开启,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剧情会走向哪里,只是坚信上海会交出和以往精准防控一样的答卷。

二、疫情蔓延——决赛圈(3月15-3月21)

从3月9号,我就听说,有一些人上着班,就突然被封控在公司了。

由此,我们公司也开始建议,上下班带洗漱用品,以免被突然隔离后措手不及。

但这段时间,大众对疫情还处在乐观的阶段。

根源就是上海发布的确诊数据。

3月15日是上海本次疫情的一个关键节点,从这天开始,上海无症状单日新增开始不断攀升。

无症状有198例,而对应的确诊数,仅是4例。

人们都被确诊4例这个单薄的数字所迷惑,街道上的人基本不戴口罩,唯有进地铁等公共场所,才会被要求戴口罩。

此时,上海仍旧执行着「精准防控」的策略,即奶茶店被封,隔壁店铺还在照常营业。

很快精准防控就到了我身边,3月15日我还在上班,突然收到女朋友消息,告知我前几天去的理发店突然关门了,还拉了警戒线。

这种刚去过的店,被拉警戒线,着实让我有些惊恐。

我当时估计,这家店要么是因人流量大,受迫于疫情而关店;要么就是出现密接或阳性,被迫关店(因官方通报,并未公布此处阳性,由此该店应该是出现了密接)。

依照上海的防疫策略,我倾向于该店出现了密接。

但若是有密接,那我去剪头,就为次密接,我核实了下,次密接也需要隔离的。

可从该店被封后,我没收到过电话,无任何管控通知。

我女友在医院工作,每2天都需做一次核酸,我能间接证明是阴性。另外,15号后,我做了2次核酸,皆是阴性。

这样,我虽是「漏网之鱼」,但幸好是健康体,并未造成严重传播。

可若我若是阳性的话?情况会如何呢?

我当时并未考虑过此事,只因工作与生活繁杂事物颇多,已无暇兼顾。

而由我这个小事,也能看出,上海彼时的精准防疫体系已失灵了,原因也和我对待疫情的态度类似——「接触者太多,无限兼顾」。

当时无症状单日新增已达到198例,密接和次密接人数可达到数万人,要精准找到这些人,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很多网上许多人说,上海此次是躺平导致,其实不然,上海一直努力防控,我身边一直有同事被叫回去隔离。

只是,他们低估了奥密克戎的传播,也高估精准防疫的体系,由此导致病毒超出预期的增长。

除理发店事件外,这个时间段,我是病毒圈外的幸存者,处在「决赛圈」内(上图是我朋友当时给我的截图)。

3月17日起,我公司所在的区,开始「封控管理」,我因此居家办公。但除此外,生活仍照常,可点外卖,可堂食,进公共场所出示健康码即可。

小区除了封侧门外,无任何管控措施。

但从地铁数据,可明显看出,疫情已波及很多人。

奥密克戎已扩散,但此时的上海,并未做好应对的准备。

并且,截止3月21日,上海累计外溢阳性患者,已近41宗。

三、爆发——封城与辟谣(3月22-3月27)

到3月20号,我身边的朋友都开始意识到,此次疫情扩散得有些可怕了。

单日新增无症状,已快破千。

而3月22日,微信群开始争相转发「上海封城7天」的小道消息。

自然,很快官方辟谣,封城为不实消息。

由上述回应可知,上海依旧延续着精准防控的政策。

部分地区,被紧急封控;未排查出阳性的,还是照常运行。

(此图为长宁区某镇发布的防控通知)

而我所在的小区仍处在决赛圈,即安全区,即便离我们最近的阳性病例,只为500米。

3月23日,经过封城谣言后,小区开始查健康码,测温度了(后续证明,上海的健康码部分失灵)。

这项工作,由保安大哥独自完成。他对待检查政策的态度是,看见眼熟的直接让过,陌生的骑手、外卖小哥就看下码。

至于测温度,就完全看心情。

为何防疫如此松懈呢?只因我们小区是安全区。

而我们小区被定为安全区的理由,也叫人哭笑不得。因疫情严重,小区确实组织过统一核酸,但因小区没有大群,组织不到位,只吆喝到一些不上班的老人。

然后,小区就按全员阴性上报。

既然是安全区,那么防控自然可以松懈。

可是,在当时日增阳性近千例的情况下,上海能有几处安全区呢?

街上的人,全按处在安全区行事,很多人出门不戴口罩。

周遭的店铺,也是这家开,那家关。分不清,到底哪个是被精准防控,哪个是自行关店。

在批量测核酸时,人们拥堵一起,毫不顾忌病毒的传播。

虽然人流量开始变少,但上海仍在照常运转。

3月25日,上海新增2000多例无症状,市防控人员仍在强调,「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

一边是民众「自觉形势不好」,呼吁封城;一边是官方强调,上海担负着经济重任,继续「网格化管理」。

这个平衡,终于在日增破3千的数字下被打破。

3月27日8点,上海发布通知,以黄浦江为界,分批核酸筛选。

上海终究还是「封城」了,只是一切来得太晚。

并且,从事后看,在决定封城时,官方并未做好封控后民生问题。导致上海医疗、物资,管控调度一团乱麻。

也因此,导致了诸多悲剧。

四、疫情指数增长——失控(3月28-至今)

网友总是乐观的,一边经历着严峻的疫情,一边则调侃上海独特的封城方式是「沪式鸳鸯封」。

但现实却让人乐观不起来。

封控前,只给了浦东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由此,浦东乱做一团,赶赴菜场抢菜。

民众如断粮般哄抢,争吵、谩骂,打斗一应俱全……

而后,封控仅2天,就陆续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现象。

并未确诊新冠,却因新冠导致的医疗挤兑而丧生,实在是悲剧。

哮喘离世老人的家属曾称,「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体系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救助。」

但浦东的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很难短时间内解决。

与浦东风控政策相对的,是浦西的封城倒计时。

我仅以我们小区为例,回顾下那段时间,我们大概的操作。

自传出封控开始,蔬菜就成了紧俏物资,需抢购才能得到。

当时 ,我们附近供给还算充足,我在囤货时,没体会到哄抢,但是买菜的人也很多,付款时需排20分钟。

小区给我们发布了通行证,需持证才能外出。本来是为了管控方便,但实际发送过程,人员拥挤,零距离接触。

居委会老大爷,给每户都发了抗原自测(这大爷得60多了,跑上跑下真挺辛苦的)。

抗原自测,没说统一收,就是靠自觉。

自然,有不少抗原自测两道杠的,也算取得了一定效果。

那么浦西经过几天时间的准备,应对封城,表现如何呢?

我从方面,分别诉说下现在疫情的真实情况吧。

事实证明,浦西的医疗资源也严重挤兑。在微博,搜索「上海抗疫求助」就能找出诸多看病难题。

有癌症病人无法诊疗的;有老人休克紧急求助的;有90岁尿毒患者阳性后,处在隔离酒店,无法血透的;有婴儿发烧生命垂危紧急求救的。

另外,更能反映「医疗挤兑」的,是医院内部也出现了阳性扩散现象。

该医院内部人员透露,「工作人员阳性、病人阳性、家属阳性」,但依旧要工作。

我看了一下该博主发的图,展示了工作人员目前打着地铺,还要面对人满为患的危重病人。

这俨然是疫情伊始六院的翻版。

而此医院情况,并非个案,上海医疗系统挤兑,已相当严重了。

这次上海疫情最匪夷所思的是,健康云的结果出现问题了。

之前有个市民投诉疾控中心说健康云结果有误,显示阴性,但疾控中心通知却是阳性。

这条新闻上热搜后,上海卫健委发布公告说,「予以重视,立即调查」

结果调查了好几天,仍未有下文。

事实证明,健康云还是会存在显示阴性,却被疾控中心通知为阳性的情况。

该网友诉说自己健康云核酸报告是阴性,却社区通知为阳性,要送去隔离,由此便求助网友,询问宠物狗的处置问题。

可见,健康云的问题并没被解决,即便显示阴性,也不准确。

另外对待阳性患者的处理方式,也问题频出。

有的是楼里有确诊病人但未被转运;也有盒马员工被集体隔离,出现阳性后仍不予理会,放任交叉感染;还有,管控出现问题,被迫隔离在地下车库、菜场里的。

更令我惊讶的是,现有的方舱医院,竟然也有不具备隔离条件就投入使用的。

比如南汇方舱,自4月3号就开始连续曝出,该隔离点条件差,没水没饭没人管,一切靠抢。

好在,在我撰文时,又搜了一下该词条,看到有人发,南汇方舱4月7日晚要做核酸。

这证明该地总算得到重视,希望南汇方舱的隔离人员,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从封控管理后,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就是食物、生活用品这些基础的生活保障。

开始,人们对买菜还多为调侃。

比如,调侃菜价贵,诸如「家蔬抵万金」之类。

但随着封控深入,大家发现,上海仍旧无法解决吃饭问题。

今天群里的小伙伴,已经开始节衣缩食,怕被「饿死」。

在封控前,我们小区的确安排了封控期间的买菜方式。但方式简单粗暴,就是贴了一串卖菜APP二维码,让我们去上面抢。

本来,在浦西还未封控前,在这些APP上抢菜就挺困难的了,更何况封控的时候。

前文我贴出了上述APP的打开后的样子,都是无法配送,必须得靠定闹钟起来抢菜,才能有机会买到。

目前,唯一能买到菜的方式,就是靠居民自发组织的团购。

团购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小区内部出一个楼组长,由他出面,和卖菜店家对接,达成50-100团购额,才可配送。

就是说,配菜人手已无法满足1vs1定制,只能走团购单才能暂且满足订单。

一般小区会给大家发一个拼菜套餐,也称盲盒,有些卖家很良心,菜价合理;有些则很黑心,趁机发财。

我展示几个拼菜的案例。

这还是有幸能拼到的,还有不少因凑不够单数,或是订单爆仓,拼不到菜。

而截止目前,我身边的伙伴,基本只收到过1-2次菜。

因居委会是按照一室分给住户,有些是一室有4到5户的,分到手里并不多。

所得援助物资不够,再买不到菜,那只能靠之前屯的食物硬扛。

但根据官方原来的封城通知,本该在4月5号解封,由此不少人只屯了5天的菜。

买不到,总不能饿死,由此大家只能走回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手段。

除食物外,其他生活用品仍得不到保障,如手纸、奶粉、卫生巾、纸尿布等。

未身处上海的朋友可能会意外,全国不是为上海捐菜了吗?为何民众仍旧依旧吃紧?

上海自封控后,收到了全国的捐助。

但运输和配送是个大问题。有些运到上海后没人运,有些运到小区没人送。

比如上海某地,至今仍未收到过物资。

还有因运输问题,浦东菜农称「菜烂了都运不出去」。

上述种种问题都反映出,上海的疫情,比「确诊2万阳性数字」展现得更为严重。

我们基础生活物品得不到解决;医疗遇到严重挤兑;不知道要被封多久,还要做几次核酸,小区是否出现阳性。

居民不组织团菜,买不到吃的;组织团菜,又无法做好消毒。

每天起来,盯着疯狂增长的确诊数,处于麻木状态。

这次疫情,有两方面令我感触颇深。

其一疫情中发生太多魔幻之事。各种匪夷所思的热门,各种让人无法理解的操作。

我现在只希望,上海能放下起初的傲慢,抓紧进入「科学防疫」。无症状到底算不算确诊?方舱到底够不够,哪里需要支援?为啥解决不了民众的吃饭问题?

只能先反思,才能改正,莫要像扁鹊见蔡桓公一样,等到最后时刻才醒悟。

另外,则是我亲眼见证,有很多人都在超负荷工作。

我们是老小区,无电梯,近60岁的大爷需爬6楼,挨家挨户送抗原检测剂。

还有很多年轻的志愿者,为我们组织团购菜、把菜搬运到指定地点,处理每栋楼的垃圾。

以及,来支援的本市或外地的医护人员,每次测核酸,都需凌晨醒来,穿着防护服、N95,忙碌到夜晚。

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与配合下,上海能早日振作,战胜疫情。

被隔离这几天,出不了屋,可窗外晴空万里,春色无限,我才发现,人间竟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原来,能外出享受阳光,是那么美妙啊。盼望这天,能早日到来。

}

时代的车上放着赞歌,哪有人管车轮底下蚂蚁的悲哭

前两天,郎咸平母亲在等待核酸报告过程中去世的消息刷屏了。

郎咸平的母亲肾脏衰竭,本来打一针就能挺过去,但在三甲医院做核酸,等4个小时都未出结果。

最后,郎咸平母亲在急诊室门口等了四个小时后,去世了。

虽然郎咸平受到了很多嘲笑,但他母亲的遭遇,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情。

大经济学家的母亲尚且如此,何况是我等普通人。

上海网友@K——11 就发微博表示,她爱人是个癌症患者,4月3日那天突感不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手脚冰凉等症状,可是由于有发热,必须进行核酸检测,而且前一天在小区里做的核酸报告不作数。

想进发热门诊,可发热门诊在消杀,他们在门口的黑夜里等待了很久。

后来,她爱人身体越来越差,需要进急诊抢救,但也必须再做一次核酸,而且发热门诊的核酸报告还没用。

因为急诊的核酸报告未出,只能苦苦在发热门诊等待着,可她爱人最终在发热门诊逐渐失去了心跳。

给他母亲留下最后一句话:妈妈,你去问问医生,我的核酸报告出来了吗?

博主在评论区补充了一些细节。

“核酸报告终于在他离开两个小时后出现”,是阴性。

因为疫情关系,她爱人身后没有葬礼,没有告别,没有一个亲朋好友可以出来见他最后一面,为他送行,他就这样孤孤单单离开了人世。

在2022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到他们脸上时,他们怎么会想到,在和平时期的国际化大都市,他们逾越了寒冷的冬天,却被一张核酸检测报告拦在了春天的半途。

可,何止上海,何止他们?

这些事,可能会发生在你的城市和乡村,发生在你的身边;

这些人,可能是你的亲朋好友,或者就是你本人。

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时代那一粒灰还没有落在你头上而已。

去年底也是因为疫情,我在医院一楼一分钟一分钟等第二天才能出的核酸报告,爸爸在四楼病房一点点一点点走向死亡… 虽近在咫尺,终天人两隔,我还是没能见上爸爸的最后一面!我好恨,我恨我自己为什么不能冲过警卫,冲进病房陪您走完最后一刻,没能让您再看一眼您最牵挂的我!我永远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爸爸对不起,爸爸我想你!

最疼我的爷爷是肺癌患者,从我高三他确诊到我工作七年来都保持地很好,也是因为疫情原因病情突然恶化的时候医院要等核酸报告出来才给治疗,不允许家人陪护爷爷只能自己住院结果第二天凌晨一个人孤零零的走了,特别突然,现在想起来都心疼的直掉泪

我外婆冠心病因居委派不出车两天才送往医院,到了医院因为没有48小时内核酸无法住院,第二天再次前往另一医院做核酸等待入院,入院第二天还是因为送医不及时去世了。而子女全都因为封控没有见到老人最后一面,去世后因为殡仪馆没有冰箱当天火化。我做不到不去责怪zf不责怪封控的政策带走了我的外婆!

我不理解,必须有核酸结果才能进行急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阳性了才能得到救治,还是阴性才能得到救治?

核酸结果如果是阳性,急诊病人是不是就不救了?直接把他们赶出去,拉去隔离?

如果阳性了,或者无论阴阳,都会继续救治,那么做核酸的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又非得等报告出来?

直接按照假定阳性来处理,不就行了吗?

就算是阳性,是怕传染给医生,还是怕病人之间互相传染?你是觉得医生傻到不做任何防护措施就上场吗?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怎么在方仓工作的?而且,你猜,如果有的选,病人是会选择和其他阳性病人同住而感染新冠,还是因没有及时的核酸检测报告而面临生命危险?

而且,一个已经到了急诊门口的人,如果可以奢侈地花几个小时等核酸报告,那他为什么非得要到“急诊”去看病呢?“急诊”不快,还叫急诊吗?

就算勉强接受先核酸报告后急诊的步骤,那为什么社区的核酸检测报告不适用?如果说社区的核酸结果在医院无效的话,那为什么在别的地方有效?如果无效,那一遍一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做这个核酸的意义又在哪里?

都说清零是为了保护老弱,是为了消灭哪怕万分之一对他们的威胁,可是这样搞下去,是否是给老弱造成了新的威胁呢?受到新冠威胁的人是老弱,如今在急诊门口等待核酸检测报告的人就不是老弱了吗?说好的一个都不放弃呢?

现在的政策,到底是在保护老弱,还是谋杀老弱?

我不是专家,不明白复杂的躺平、共存和清零都在说啥,只是上述这些逻辑,我怎么都想不明白。

我也不明白,有什么流程比生命更重要?有什么规定比生命更重要?

还是说现在天底下就剩新冠一种病了?难道为了抗疫,其他病人都不管不顾了吗?我们是为了抗疫本身而抗疫吗?


为什么无论什么病,都必须先拿到核酸检测报告,才给你看?

在@K——11 的微博下面,有两个广东网友分享了广东的做法:

这个问题我昨天看广东新闻有解答,他们提前开通绿色通道,辟出一个专用的急救室,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进特殊急救室,抢救的同时也做核酸,等核酸结果出来,如果阳性就去特殊病房,如果阴性就去普通病房

坐标广东,我们医院没有核酸报告的急诊也接,做手术之前会做核酸,医护人员按照万一病人是阳性的情况去做防护,穿防护服带面屏,进出通道都做消杀,一直到核酸报告出来。一般在手术过程中核酸报告就出来了,也会有手术做完了核酸报告还没出来的情况。有些病症等核酸结果=等死。

“抢救的同时也做核酸”、“没有核酸报告的急诊也接”、“医护人员按照万一病人是阳性的情况去做防护”,这才是阳间的处理方式啊!

我在想,如果那些人都得到这样的处理,是不是当时他们就不会因为长久的等待而死去呢?

西安疫情时,有一句话很流行:

“我们和新冠的这场战争,目标从来都不是消灭新冠,而是保护人类的生命。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一点初心。”

是的,防疫抗疫,不应该是以无辜者的生命为代价的,不应该是以牺牲其他病人为代价,更不应该让生硬的规定,成为杀死活生生的人命的借口和理由。

这两天,魔幻新闻又层出不穷:方仓漏水,孕妇求救,官员自杀,老人打电话,居委会立法……

但我仍要坚持为急诊前核酸发声,只是因为,这个是最可能实现并立竿见影造福于人的。说句残酷的,如果病人因为没有救护车,或者医院干脆不开门,而没法送进医院,还能够找理由宽慰自己。但,如果病人都到急诊门口,就差临门一脚了,这时候却因为一张检测报告而失去一条生命,就太让人惋惜了。

那样的遗憾,会让亲人在余生中想起就心疼得掉眼泪。

所以,如果我们还能呼喊,如果其他种种我们无能为力,那么请为废除“非得等待几个小时拿到核酸检测报告才能进行急诊“”而大声疾呼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风险地区要7天内检测核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