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抑郁型,又称抑郁症,神经症性抑郁?

相信很多心脏科医师都有这种体会,门诊时遇到若干例这样的患者:症状繁多、喋喋不休、软磨硬泡、难以对付,他们常诉心慌、胸闷、气短、胸痛等心脏病症状。但经过各级医院各级别医师诊治,采取各种检查方法,如心超、心电血压检测、冠脉CT等,直至冠脉造影、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有创或无创检查,都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患者为此四处求医问药,药越吃越多,身体却越来越差,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导致全家不得安宁、痛苦不堪。从医师角度来看,患者症状无解剖、生理、病理发病基础,无法从医学角度来解释,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对于此类患者,在完成必要的鉴别检查后仍不能明确病因,可能要考虑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简称心脏神经症)。这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常貌似“心脏病”发作,故患者常首先去心内科就诊寻求帮助,故从心内科医师角度来认识,就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可兼有多种其他系统不适,以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常无器质性问题,症状时好时坏、迁延不愈,常见表现:心悸、胸背隐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可伴乏力、头晕、失眠、多梦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本质上是由于焦虑抑郁、惊恐发作等情绪障碍导致的全身植物神经紊乱。绝大部分专家认为,心脏神经症主要症状,如胸闷、透不过气、心慌、心悸、甚至胸背痛,都是心脏的自主神经(以往被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心脏本身并不存在特别的器质性问题,如详细问诊常可追溯到患者长期存在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或近期突发的心理应激。当然,这种神经功能紊乱并不常局限于心脏神经,全身各植物神经可能都会波及,也非常多见,如消化系统神经官能症,泌尿系统神经官能症等。

  但基于中国国情,大部分医师问诊时间匆匆以及长期传统医学模式的束缚,对神经官能症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很多临床医师习惯围绕患者提供种种躯体症状或不适展开诊治,很少顾及或发现患者的情绪心理变化,造成大量心脏神经症患者并没有被及时诊断与治疗,这会带来相当严重后果,为此有必要提出讨论引起大家关注。

  一、认识误区之一:神经官能症临床不常见

  现代社会自然人群中情绪障碍发病率其实已相当高。资料显示,美国人群中焦虑患病率约5%,终生患病率25%,焦虑障碍影响2690万美国人;国内学者蔡卓基等调查北京社区居民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7%,而>60岁患病率达8.18%;李宁等调查辽宁城乡居民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达7.21%,而社区老年人中焦虑抑郁发生比例可达10%~20%。

  由于中国国情及认知问题,一般患者存有情绪障碍不愿去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95%以上会选择去综合性医院各临床科室寻求帮助。据中华医学会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几家大型三级医院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抑郁焦虑症状普遍存在于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消化内科患者中,发生率高达25%;这些患者经精神科医师测评后发现,其中39%~73%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尤其在帕金森病、中风、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产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患有抑郁/焦虑的比例较其他患者更高,未诊断率高于90%,仅有1/6患者的抑郁/焦虑患者得到相应治疗。

  在很多心血管患者中,因为胸痛而就诊的患者特别多,因为不明原因胸痛而行冠脉造影检查在国内外也十分普遍。临床医师倾向于采取确定性强的检查方法为诊断提供依据,但事实上冠脉造影阴性率近年来逐渐走高,其中很重要因素是很多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做了冠脉造影检查。国内学者袁琛等对328例行CAG胸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103例阴性组和225例阳性组,其中阴性组焦虑25例,重度抑郁11例,而对照组分别为9例与6例,两者有显着性差异。全部328例CAG患者中,冠脉狭窄不足50%(31.4%),这些阴性患者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仍有86%患者至少每周发作一次胸痛,71%自觉胸痛没变化甚至加重,如果进行心理干预,胸痛缓解比干预组/非干预组为38∶51与13∶5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因此曾有国外心血管权威指出,70%胸痛与焦虑有关,而与心脏无关。

  其实对于不同病因的胸痛,有临床经验的心脏科医师通过仔细问诊能够辨别一二,往往神经症的胸痛多为隐痛、持续时间长,可有游走性,这和心绞痛短暂锐利的绞痛明显不同。但是为何情绪障碍会有胸痛不适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情绪障碍的躯体化表现有关,正是这个躯体化使得病情复杂起来。所谓躯体化是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生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却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寻求医学帮助。而实际上出现这种不适倾向由情绪障碍以躯体不适形式表现出来,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的一种反应,这些应激反应主要由各种突发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所造成。

  二、认识误区之二:白领患神经症可能性较大

  通常我们认为,白领阶层、中层干部工作压力大、情绪障碍发生比例高,其实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竞争空前加大,人们心理社会环境急剧改变,各阶层、各人群都有很大社会心理压力,尤其是“老、少、病”人群。“老”即中老年空巢现象,孤独与养老问题日益加剧;“少”即指青少年,心里问题层出不穷,现在走进心内科诊室的少年儿童绝非少数。在以中老年为主体的心内科患者群中显得非常显眼,可是这些小患者也主诉胸闷胸痛气短,让很多临床医师非常为难,往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病”即生大病,如很多急性心梗、心衰、脑梗中风血管意外患者,尤其存在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情况,发生情绪障碍比例非常高。然而,医师往往只关注原有疾病,而忽视患者情绪的变化。

  三、认识误区之三:若证实有器质性心脏病便排除了心脏神经症可能

  按传统临床思维,针对各种疑似心脏病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一般是穷尽各种检查手段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可能,一旦确定患者存在各种器质性问题,那么神经官能症的诊断就不能成立了,二者必居其一,这种排除法妨碍很多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事实上,器质性心脏病和功能性心脏病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身上,即存在所谓“共病”现象。

  有学者荟萃分析了11个前瞻性研究,共4000余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最长随访年限7.9年,结果心梗后抑郁症发病率:16%~20%,抑郁“症状”发病率:17%~47%。这些患者常会出现难以缓解的胸闷气短胸痛,究竟是原来的血管狭窄没有解决或出现新的狭窄,还是焦虑抑郁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很多临床医师对此束手无策,不断重复造影无奈成为唯一的手段。

  四、认识误区之四:与器质性心脏病相比较,功能性疾病无明显临床危害

  我们习惯认为,心血管科是个高风险科室,我们常面对各种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突发心血管事件非常常见。与之相比,心脏神经症或许会让患者难受,但其临床并无危险。实际上,心脏神经管能症的危害不可小觑,其危害如下。

  (一)严重占用医疗资源,重复诊治造成效率低下,社会医疗成本上升。临床上把不是心脏原因导致的胸痛称为非心源性胸痛(NCCP)。有研究显示,NCCP患者焦虑抑郁显着高于正常43.8%,由于过程慢性反复发作,虽临床愈后良好但是社会康复心理降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不断重复医疗造成美国一年由于NCCP发作导致的医疗损失80亿美元,而整个焦虑治疗相关治疗费423亿美元/年(1990年),占所有精神医药支出1/3以上。而且其中直接医药费用支出仅占1/4,间接支出(影响患者社会功能损失)更多,占3/4以上。

  国内学者研究住院患者,如果没有情绪障碍平均住院10天,有障碍有治疗平均住院13.8天,但是有障碍没治疗平均住院45.6天。

  (二)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可导致患者情绪及社会功能降低,依从性下降、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受损,加剧原有疾病治疗难度,甚至诱发新的疾病,如癌症、心梗、高血压,严重导致自杀,预后不良。另外,越来越多心脏科医师已观察到,情绪障碍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现有临床研究证实,抑郁症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一项荟萃分析,13个前瞻性的研究对>4000个健康个体进行了平均10年的随访,时间为4~37年。分析发现抑郁症是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关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的相对危险,重性抑郁:4~4.5倍,轻中度抑郁:1.5~2倍。

  最新一项研究由华盛顿大学医学院Robert M. Carney教授带领的一个12位专家小组,对53项独立的前瞻性设计研究进行Meta分析。这些研究包括北美、欧洲及亚洲9个国家22个队列的全因死亡率研究,样本量最少为100,最多为21,745,随访期横跨1月至10年。其结果显示,有17项研究确定抑郁与校正后ACS全因死亡风险的升高存在显着相关性,还有4项提示未经校正的显着相关性。另有12项研究探索了5个国家8个单独队列中的心脏原因死亡率,其样本量范围为222~1042。其中7项研究提示校正后的显着相关性,1项提示未经校正的显着相关性。3项Meta分析显示,对于全因死亡率而言,抑郁总体未经校正的效应为1.8~2.6;对于心源性死亡,这一范围为2.3~2.9。

  鉴于抑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多种负性预后,包括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相关,美国心脏协会(AHA)专家组指出,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后,抑郁应成为第五个“官方”的心脏病危险因素。这一研究在线发表于2月24日Circulation杂志。

  (三)极易引起医患对立,激化医患矛盾,甚至酿成严重不测后果。很多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满怀希望找到医师,希望能得到帮助以解除肉体上痛苦,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痛苦和不适并非来自于其心脏器官,很多临床医师也缺乏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往往从躯体疾病着手来解决问题,治疗无效常引起患者不满,并导致信任感、依从性下降。若遇到个别人格障碍患者,医患冲突可更为激烈,甚至发生可怕后果。

  五、认识误区之五:心脏神经症是典型功能性问题,预后良好,不存在器质性转化可能性

  现有很多临床证据已经证实,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者焦虑抑郁症状存在,可升高血压、诱发房颤、停搏、室早、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后果严重,需要我们临床医师重视及深入研究,不可轻视。美国心脏病专家Angelos Halaris博士提出,应将“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作为心脏病的亚专科,以专门探寻抑郁与心脏疾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享国外一些最新相关研究,望对临床医师有所启发。

  (一)关于抑郁与心室停搏相关性研究

  华盛顿州院外停搏(n=2228,40~79 y)注册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不管是不太严重的抑郁症(OR 1.30,95% CI 1.04~1.63)还是更严重的抑郁症(OR 1.77,95% CI 1.28~2.45)患者,抑郁组患者心脏骤停的比率明显增加!

  (二)关于心源性猝死与抑郁相关性研究

  (三)关于ICD患者中抑郁症与发生电击相关性研究

  Lampert等研究了277例ICD患者,由愤怒情绪触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研究发现,与对照期相比,电击前15分钟,愤怒的发生更为频繁(OR 1.8, 95% CI 1.04~3.16; P<0.04)。同时对同一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多变量分析发现休克前15分钟有愤怒情绪的17位患者Speilberger Trait Anger Measure评分偏高。

  (四)关于抑郁与老年人发生SCD的多变量分析

  Luukinen等学者针对northern Finland(n=915,y>70)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变量分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在8年的随访中,根据基线抑郁症状,问评分高的问卷与SCD的风险增加相关(HR 2.74,95% CI 1.37~5.50),而非SCD并没有显着增加。

  对上述心律失常发生及机制解释。

  1. 心律失常事件需要敏感心肌基质与触发机制如心梗(MI)导致室速(VT)机制,疤痕纤维组织和存活的心肌纤维混合交织导致延迟冲动传导,降低心肌细胞耦合。这些为其敏感基质在某种触发因素之下,如愤怒发生,导致血内儿茶酚胺分泌急剧上升,刺激心电不稳定的心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2. 其他最常见心律失常与心理障碍关系的假定机制是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Grippo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一个抑郁型在大鼠模型,通过应力诱导,包括暴露,如连续通宵照明,成对的住房和白噪声。随机接触应力诱导的大鼠心率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风险变高。

  Carney和同事研究结果表明,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低频率频域分析中,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311郁闷和367个非抑郁症的MI后患者在ENRICHD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降低部分是抑郁和死亡率之间关系的桥梁。

  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实践中非常常见,可是我们多数临床医师对此认识不足,存在很多误区,这必将给我们诊治工作带来很多困惑。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生物-社会-心理这一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树立双“心”治疗理念,既要重视心脏病的诊治,也要重视心理疾病的鉴别与防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

  附件1. 从2005 年全世界不同疾病对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贡献率(%)看心理障碍治疗的重要性(精神疾病超过心脏病,占28%)

  附件2. 心理障碍与心律失常关系

  附件3.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冠心病及高血压机制

  附件4. 强烈的情绪反应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机制

}

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调查显示我国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7.5%。

今天(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和谐”。

精神疾病有哪些发病原因?

在同样的环境中,承受同样的精神刺激,那些心理素质差对精神刺激耐受力低的人易发病。专家提醒,通常情况下,内向、心胸狭窄、过分自尊、不与人交往、孤僻懒散的人受挫折后容易出现精神异常。

中如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愈近,发病机会愈高。此外,精神发育迟滞性精神障碍的性在发病的因素中也占相当高的比重。

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人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就产生了精神刺激,精神刺激导致功能紊乱,出现精神障碍。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良性刺激,还是使人痛苦的恶性刺激,超过一定的限度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但一般认为,引起人们的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非良性刺激,容易致病。

感染中毒内分泌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但这类疾病随着躯体疾病的好转而缓解。属于不可逆性疾病,由此引起的精神障碍也不易缓解。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400种之多,常见精神障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强迫症,以及酒精和药物依赖等。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并且患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据之前《柳叶刀》杂志曝的中国最“难缠”疾病排行榜,抑郁症等疾病位列前三。25%轻度抑郁症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而重度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念头的比例高达75%。

还有这样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白天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让人很难察觉他们内心的抑郁。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过斌说,这些“微笑抑郁症”患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或碍于面子、礼节,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掩盖了内心的低落情绪。

据精神卫生研究所向小军副教授介绍,“微笑型抑郁”多发生在白领阶层,他们大多是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或是机关工作人员。生活中,很多白领都有失眠的毛病,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饮食不规律、劳累所致,不会将其与抑郁联系起来。有统计显示,77.24%的抑郁症患者伴有失眠,但很多人却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等疾病。

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

常常无缘无故,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它持续时间很长。焦虑症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比如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等。

焦虑症在旁人看来常常无法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疾病无非是因为心理不够坚强,可焦虑症不仅仅是某一天心情不好,也不会因为睡了一觉就简单地过去,需要大家正确认识,及时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或冲动会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强迫症在世界范围内的终身患病率为0.8%~3.0%,与其他严重致残性精神疾病性障碍(约1%)近似。国内报道的强迫症患病率总体上低于多数西方国家,并且女性高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在19~35岁之间,56%~83%的强迫症患者至少共患1种其他精神障碍。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极大影响,很多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未在起病之初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去医院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有的会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大家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又称酒精成瘾,是指人对酒精的渴望不能控制,酒量越喝越大,通常可持续终身,一旦停止饮酒,患者会不舒服,会出现以手抖为典型表现的戒断症状。

喜欢喝酒与酒精成瘾是不同的,喜欢喝酒的人有自控的能力,但酒精成瘾是指人在非常厌恶酒、不想喝的情况下,还是一杯接一杯的喝,停不下来。

在中国,每年有数十余万人因而死于酒精中毒,占总死亡率的1.3%;致残二百余万人,占总致残率的3.0%。

国内外研究发现,人群中等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对稳定,与地域、种族、经济发展水平等关系不大。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不会导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过激行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现实中他们反而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帮助。

而最近,关于精神疾病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是重性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焦虑、抑郁等普通心理疾病的患者在不断增加。二是在那些患普通精神疾病的人中,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和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1、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首先病人及家属要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和概念,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2、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

3、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树立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适应及自我调节能力。

4、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要认为病情轻了,好了,就擅自减、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5、适当锻炼及文娱活动,尽可能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杜绝饮酒、控制吸烟、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凡事往好的一边想,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情绪化,保持平和的心态最生要。必要时可找专家进行心理的辅导。

6、许多病人秋冬或开春季节病情易反复,这与,病人一时不能适应有关。因此,当季节转换时,及时增添衣物,平时加强体质锻炼,亦可防止或减少发病。

7、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应该认识到患者精神状态的薄弱性,要帮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言语刺激或者其他行为刺激。

8、坚持定期门诊复查。坚持定期门诊复查可以让医生及时了解到病情的发展变化,从而及时调整药量,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其中若有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科普,欢迎关注“就医搜”微信公号。

如果您希望了解最新行业资讯,欢迎关注“天天医讯”微信公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经症和神经官能症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