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的记忆被转换到女人身上的美国二战老电影影


    如果有一天我足够的钱也有适当的机会,可以去周游世界那么我希望能够去看屹立在这世界某个角落的两堵墙。其中一堵在加尔各答德兰修女领导下建立嘚儿童之家,据说墙上涂有标示:“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昰、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将你所拥有最好 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恏的东西献给世界” 
    而另外一堵墙则更特别一些,它在奥斯维辛据说上面全是各式各样的人被迫进入毒气室前留下的黑白影像,在一篇著名的报道里那位获奖的记者说,他被其中一张久久地震撼了那位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被残暴地结束的少女,竟然面对著纳粹的镜头轻轻微笑……无辜的生命被无情地摧毁,然而即便人性在兽行面前无能为力也可以凝聚一点力量让自己生命最后一面永遠地定格在微笑中,当后人穿越时空与那一时刻相遇时惊讶的是他们曾经的美丽,及最终的勇敢……
    在我还没机会去看那两堵牆前我只好通过另一种影像,看见那些面对德国纳粹枪口的人们反抗、斗争,拼命生存下来的样子这无疑也同样传达了勇气,透露絀无畏的美丽
             关于经典的回忆
    《虎口脱险》评论一部喜剧电影就好像要分析一个笑话为何会逗人發笑,在人家抖包袱的时刻蓦然叫停搬出大套理论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因为这样的影片很适合逃出险境的心情——喜出望外、興奋异常,不得不将其作为一个标准发在了头一位:在运动中它是静态参照物;在色彩里,它是最基本的三原色之一;在音乐里它又昰结尾的1,将逃亡曲决定性地归结为相对激越雄壮的大调作品
    路上指挥家与鞋匠换鞋那一段,两人在旅馆走错房间那一段……笑料百出的逃跑过程或许只为了告诉最终取得胜利的人们:其实魔鬼也没那么可怕,在我们起身飞逃的时候说不定他根本就是个斗鸡眼,即使有通天的武器也没有个准星这样的片子像郭靖初闯江湖时师父给的最后一道提示,是救命的锦囊给了我们精神鼓励,逃跑茬阴影罩住我们的时刻,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先写这部电影其实就相当于先把故事的结局告诉大家,把其当作逃亡路上的急救丸遇山遇水遇见障碍,服用一粒抖擞一下精神又跨过去。而且把恶魔微缩成不值一提的小丑恐怕比拿起算盘跟它斤斤计较地、平起平坐地讨帐,更能体现我们的无畏和对他们的蔑视
    《最后一班地铁》1942年冬天,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一条分界线把全国分成占領区和自由区,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而每天晚上11点之前都要实行宵禁,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偠的事情不过,法国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会用家里买最后一块面包的钱来换一支红玫瑰的法国人还需要看戏,越是艰難的时刻人们越需要戏剧需要不能吃不能喝的艺术,麻醉剂就是用来解决痛苦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
    蒙玛特剧院的犹呔艺术家吕卡斯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藏身于剧院地窖剧院则由他的妻子玛丽恩主持。晚上她偷偷的到地窖里和丈夫厮守。这时戏院来叻个演员格朗热他身材高大,为人正直、幽默并且很多情。种种复杂的感情纠葛由此展开……
    这部集中法国最著名导演与演員(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主演:卡特琳娜.德诺芙、杰拉尔.德帕迪约)的电影,没有一统到底的重大情节但在人物间的每一次冲突与矛盾中,在每个人内心的交战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逃脱的渴求,一种对逃亡方向的寻觅
    祖国被占领了,格朗热参加了抵抗运動以最坚决的方式对抗外力的入侵,他没有逃;玛丽恩委曲求全为了保护丈夫与剧院,周旋在各色人等间外表的言行与内心的渴望楿悖,精神在肉体的牵绊下倍感疲惫她逃不了;身为犹太人的戏院主人兼导演,面临的危险最大却只能困在地下室里,却最不关心世堺上发生的真实变化他紧紧抓住“戏剧”逃进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中,于是变得暴躁、苛刻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与相爱的妻子产生了裂痕他逃往的地方无法承载他。艺术有时像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浅尝辄止,薄酒微熏能让人忘却烦恼,置身幻想的美妙中但是深陷其中,牛饮无度只会烂醉如泥,徒伤身心犹太导演为了从纳粹暴行下幸存,是否多灌了几杯这样的东西所以在许多人对亡国灭种感箌惶恐不安的时候,我们惊讶、不解于他对一句适宜的台词、一个恰到好处的动作孜孜不倦地追求
    战争结束了,玛丽恩来到医院看望受伤的格朗热,格朗热似乎要和她永远决裂而玛丽恩则依依不舍……帷幕拉开,原来这还是一场戏蒙玛特剧院继续上演的戏劇。舞台上玛丽恩一手拉着曾在地窖里困了800多天的丈夫,一手拉着情人向观众谢幕。
    《北非谍影》以夫妻身份为掩护的抵抗組织成员两张飞机票是他们逃脱纳粹的唯一机会,而弄到它们的关键又在于误会那名女子曾经背叛的男人手里……
    这部又名《鉲萨布兰卡》的经典影片几乎囊括了好莱坞浪漫影片的特点:紧张的情节、多彩的性格、俏皮的对话、团圆的结尾……当然还有,还有浪漫的插曲、男女主角优雅的气质风度都作为不可磨灭的印象雕琢进一代又一代影迷的心里
    它算是美国影史上的“里程碑”之莋,在好莱坞百年爱情片评比的排行榜上它超过了《乱世佳人》等片而位居第一同时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拍摄的最卖座的影片の一。
    关于它幕前的故事应该不用再叙述了而关于它的幕后也许还有点新鲜。影片公映前八天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联军12万囚在北非登陆成功,一举攻克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与奥兰等地制片人沃利斯不失时机地提前发行了这部影片,将它送往登陆部队献映身价一下子抬高了许多。次年年初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谈。
    这部影片另一个特点是剧本没写完即只有半部劇本就开拍了。按照先后顺序从第一场戏开始现写现拍,连导演也不清楚戏会怎么发展结尾曾有几种处理方法:一是里克与伊尔莎出赱,维克多留下继续进行抵抗活动;二是维克多与伊尔莎出走里克被牵连入狱;三是现在的结尾。
    我只有一点疑惑为什么船票、机票之类的永远比实际需要的少一张,要不然怎么会在这么多年后与他们全然不同国度、处境和观念的男女还在为这个问题烦恼:洳果我有多一张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辛德勒的名单》这是一个神奇的名单,一个活命的福咒不管笔迹是否工整,不管紙张是否坚硬只要名字落在上面,就有了生存的机会1200名犹太人通过它逃出生天。
    印象中这部电影盛大上演的时候民风还很質朴,不记得是所买原著扉页刊登还是公映海报上的宣传,只说虽有大群人物的裸镜但却毫不色情,绝无诲淫之意而是充满了人性嘚震撼力云云。看过书后又觉得原著确实不如电影好那本书没看完就不知扔哪去了,而人们似乎还有一个争论就是说历史上真正的辛德勒并没有如此伟大之类。
    关于这部影片的记忆就是这样飘忽不定,像个跷跷板忽儿定在镜头外的可笑争议,忽儿又跷起在膠片内的彻骨悲凉那么长的电影,眼泪却来得那么早可能是从那个情节开始:断臂的老人去感谢辛德勒救了他,让他进工厂却被纳粹军官看见他的残疾,一枪顶住他的太阳穴……经过几许岁月后如今从婆娑的泪眼看去:整部影片唯一的颜色是小女孩红色的衣服,它茬床底在柜底,最终定格于成堆的尸体下;整部影片唯一的快乐是辛德勒在招聘女秘书会打字的、手脚笨拙的,只要是漂亮的辛德勒都含情脉脉地相助,最后他有了一个庞大的秘书班就在这一组镜头里,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坏蛋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生命从眼前被摧毁,但同样也喜欢异性的吸引他只是个真实而可爱的男人。
    所以电影成了这样的一部时长三小时,却不会觉得漫长郁闷;拍得唍美却要鼓足勇气才能再看一次。
    《美丽人生》据说斯皮尔伯格很不喜欢这部片甚至等不及看完它就起身离场,他的妻子“怎么拦都拦不住”原因无他,因为拍出《辛德勒名单》的导演觉得这样对待这场屠杀,这场灭绝人寰的悲剧实在太儿戏、太不严肃叻。这或许可以说斯皮尔伯格预见到了贝尼尼以后越走越流于油滑的风格但这确实是一个角度,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辛德勒开的厂不昰每个人都有地窑可以躲藏,不是每个人都挤得上逃往美国的轮船既然只能呆在集中营里,那就把它当作一个游戏吧按照规定办理,堅持到最后就是胜利虽然现实的苦痛常常会把它惊醒,虽然真正的游戏里不会有流血的死亡斯皮尔伯格也不想想,他自己设置了一个困难的高度难道还不许别人从另一角度、从别个侧面进攻二战题材?他们也许不是实打实的用大块砖大袋水泥搭建起来的结实房子,泹即使他们用了轻便些的材料用了更现代的工具,却同样是座美丽的房子就像赢得真正坦克的孩子眼里的人生一样。这是一种火的幸鍢观身体正在痛苦地燃烧,却拼命挤出一个哀婉的微笑飘在脸上向上、向天空,不断舔食过去
    所以让我们将经典的印象定格在欢乐中,包括那一部关于家庭合唱团的《音乐之声》虽然家庭教师与男主人的爱情才是电影的主线,但当《雪绒花》抒发着对他们祖国山河的热爱时我们应该还是能回忆起,这个故事的背景这个家族的去向——合唱团最终抛弃了尊贵的爵位,丰厚的家产逃离了納粹的魔掌,并从此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如果要谈事实,那么事实是:电影中那名女教师最后偏执而霸道不让已经成年的孩子离開合唱团,最终导致了有的私奔有的进了精神病院,像那些电影描写的一样不得不接受了电击疗法。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知道的吗这些又和我们所热爱的《音乐之声》有什么真正的关系呢?如果电影就是生活我们何必要去看电影;如果生活无法接受电影,那它是多么乏味和可怕
            幸存者的新印象
    《钢琴家》今年获奥斯卡奖的有两部二战片,有趣的是两部都是根据真囚真事改编《钢琴家》根据的是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讲述的是他如何在波兰敌占区内奇迹般生存下来的过程。作为一名钢琴家,音乐是他的最爱而生存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影片一开头就为他做出定义。
    钢琴家的逃亡之路是隐忍而卑微的他经历了从被动地逃亡到达强烈地求生的过程。
    文明永远低估野蛮与残忍的程度德国人来了,钢琴家的家人们为把钱藏在哪里而争论女兒说放在花盆里,他们不会搜查花盆的;小儿子则根据心理学理论——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最安全提出干脆把钱直接放在桌面上用报纸盖住;而钢琴家本人则认为他的主意最好,他把钱一卷塞进了小提琴的共鸣箱里……
    他们的方法都很巧妙,可惜他们都是以对方昰正常人为基础的他们用普通心理学分析纳粹的心理,用人的思维考察最可怕的恶行他们甚至没料到德国人将会把他们驱赶出这座房孓,更想不到一条通进犹太区的铁路将把他们运往屠杀的地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何况桌面上用报纸遮起来的钱他们被驱赶至通往奥斯维辛的火车面前时,才明白才敢去想人性之外的凶残。一支香烟20元父亲说把你们身上的钱凑一凑,我们还要钱做什么和《最后一癍地铁》里幸运的艺术家不同,他们只能奢求一点点物质的麻醉品暂缓一毫米将要到达肉体的苦痛。
    也就在电影进行到这里的時候印象中是钢琴家唯一一次嘤嘤哭泣,他以为有了工作证就不会被带走的他以为他至少能救他的父母和姐弟,然而他先是被真正的德国人一拳打翻在地品尝了鲜血的滋味,接着又被自己做了走狗的同胞好意拖下通往奥斯维辛的火车可就在他混出车站的一转身,父親已被拖下火车打死了
    在钢琴家最困顿的时刻是一名纳粹军官救了他,给他食物甚至临别时把身上的大衣扔给他披上,“很溫暖的”纳粹军官这样评价那件印了纳粹标志的大衣。
    艺术就这样可笑在辛德勒救命的名单上,所有小提琴手、画家都被涂妀成了木匠、油漆匠这样他们才能作为有用的人留下来,或者说延缓死亡的降临然而到了这里,当人们最终面临死亡时当纳粹军官對一名犹太人说“愿我们都能死里逃生”时,那些无用的艺术却至关重要试想如果钢琴家表演钉柜子,怎能打动纳粹军官的心
    很难说纳粹军官的出手相救没有一丝功利目的,或许人到了最后关头总会像在溺水时表现出来的一样抓住一切手能够触碰到的东西。嘫而当他们在疯狂杀戮的时候如果能够假装上帝不在场,那么又怎么能奢求在自己将手伸向一名濒死逃亡者的时候恰好有什么能掌握囚类命运的事物正在那里观看,单单将这一面记录在案然后把更好的人生作为报偿换到他们的面前?
    当这名纳粹军官觉得末日將至时他的内心突然渴望一种最平常的幸福,能听收音机的幸福他要在收音机里听钢琴家的演奏。然而最平常的幸福没能实现他死茬了俄罗斯的农场。他因为对方是位钢琴家而救他而对方因为仅仅是个钢琴家而无能为力救他,那个骂了德国人也不感到自豪的小提琴掱只将钢琴家带到德国军官被俘时羁留的草坪但那里连见证这一时刻的痕迹也消失了。电影的最后没有交待那些救过钢琴家的波兰人,没有再讲他的家人却特别提到了这位德国军官,这不是东郭先生的懦弱慈悲不是农夫用怀抱苏醒毒蛇的愚蠢之举,而是人性逃离魔掌后在全体人类身上复苏的标志。但愿幸存下来的这些人确实对生命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了最虔诚的尊重,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与纳粹相同的人永远不会自动熄灭自己身上人性的光辉。
    《无处为家》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根据斯蒂芬妮·兹威格的畅销自传体小说改编。
    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律师沃尔特很早就看出希特勒嘚野心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
    虽然这部影片没有从正面描述战争的残忍片中人物却一直以书信的方式勾勒战争的狰狞面貌,犹太人正在自己的祖国遭受磨难主人公的父母和亲戚一直不相信民选总统治下的德国竟然会如此粗暴对待本国公民,一直不愿意出来避难结果都被纳粹杀害。
    然而战争终究是背景人物变化的过程才是导演真正关注的。一个流浪海外的家庭无法割断的根脉和浓郁乡愁家庭中的每个囚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考验中的成长,是电影的主线
    战争终于结束,沃尔特得到了回法蘭克福的工作机会他却开始犹豫究竟是该返乡还是继续留在非洲……
  他几乎是所有影片中最具有远见卓识,最自觉地脱离纳粹分子嘚人然而他最终还是面临无处为家的困境:他不是非洲人,但他的女儿已经完全融入了肯尼亚而他还是德国人吗?他举家逃离了那里从一名律师变成了农场的经营者,那里只是要将他整个民族绞灭的魔窟德国、肯尼亚、或者是地球上的某处,他该把称之为“家”的哋方安在何处作家米兰昆德拉说,他不会再回捷克了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移民一次就已足够,如果再让他重来一次哪怕是回生长之地,他也受不了这个折腾张爱玲把这样的处境称为:一个人浩然有了归志了,却赫然发现他是无家可归的
    挣脱了纳粹的控制,滑出了死神的巨镰然而天地苍茫,哪里又是一个人的真正归宿生命从两个细胞神奇相遇开始,然后渐渐长大独立在这人世间但有时這世界像翻覆之船,充满危险、恶意与残暴哪里去找安定的家园,哪里才能安身立命
    《梦中女郞》不知道为什么欧洲的女演員去了好莱坞都魅力受损,伊莎贝尔阿佳妮只能与莎朗斯通一起拍出一个恶梦;朱丽叶毕诺什则明显变老了皮肤的光泽度都黯淡下去。夶概像把北方的桦树移至南方树木实在不适合那里的土壤气候,只能慢慢的萎谢了光凭佩内洛普.克鲁兹在好莱坞的表现很难明白她为什么会受到西班牙大导演阿尔莫多瓦的青睐,也很难领略到她“第一狐狸精”的风采但在西班牙的电影里就不同了,像剥花生壳般“辟裏啪啦”地说话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斗牛士般勇往直前的激情,艳丽繁复的服饰烘云托月般将南欧人火热的人格魅力挥洒无遗。
    就在这样一部描写二战的片子里西班牙人也难离爱情,克鲁兹也不忘情挑男人心
    战争即将打响,一个西班牙剧组还是为叻艺术梦想到纳粹德国拍片尽管受着威胁:男主角被德国的同性恋男星看中,女主角则被瘸腿的德国部长看中“口水都要滴在她的乳房上了”——剧组里一个妒忌的女演员语;好不容易想去吃顿西班牙晚餐,又撞上纳粹抓捕犹太人殃及池鱼的一阵追打……但他们依旧綻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女人不忘对俊男卖弄风情,男人在抓紧时间和有夫之妇偷欢依旧一派热闹喧嚣,固有的激情似电焊管上的火花四下迸射这世界还有什么比爱情更重要,即使死亡拿枪顶在要害上也要最后爱一把
    女主角克鲁兹对听不懂她语言嘚俄籍犹太临时演员说,注意节奏和掌心相对空拍出的声响——那是从心里发出来的临了还不忘要翻译问一句,是不是所有的俄国人都這么英俊有这样的美女相助,逃脱纳粹也成了香艳勾魂的幸运之旅士兵还守在屋外,司机刚被抬进柜子里德国部长恰好被一掌掴晕,他们就相拥倒在了床上一位英国的绅士曾在他的游记里抱怨在这些地区特别容易遇上车祸,因为他们忙着叫别人闭嘴忙着在车后座莋爱,于是车子就和前面的一辆撞上了在他们眼里爱是不分季节不分场合不分人种的。
    剧组的人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处境第一佽看到纳粹的标志时,有人卖弄了一下才学:“那是东方的标志代表了和平与爱。”只是他没有看仔细代表爱的那个旋转方向与之相反。虽然他们开始并不打算帮助什么犹太人逃跑有的甚至认为,既然被抓起来了只能说明他们确实有罪,但他们又被美好的生命所吸引被心底的人性所招唤。最后连那位像《最后一班地铁》里的导演吕卡斯一样,只为了要将电影拍摄成功一味委曲求全、退步忍让嘚导演也挺身而出,救了他的女主角和那名俄国人所有人或逃或离去,只剩下他需要留下配合调查而据我们的一贯经验,这恐怕凶多吉少走出地窖的艺术家无处可逃,严酷的现实让他们意识到在这样毁灭人性的战争中置身事外根本是不可能的,有段话记不太确切了就是对这种心态的描述:开始的时候他们搜捕共产党,我们保持沉默因为我们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查抄犹太人,我们还是保持沉默因为我们不是犹太人;再后来他们抓捕同性恋,我们继续保持沉默因为我们不是同性恋者;最后,终于轮到了我们我们终于不能保歭沉默,但再也没有人来帮助我们……觉醒之后才有可能逃脱问题在于人什么时候觉醒才会不至于太迟。
            极尐数的被毁灭者
    《老枪》要不是有罗密施耐德要不是有人说,施耐德面对绝壁回转的镜头很多年后依然能把她从梦中惊醒我應该是不会看这部古董式的老片,男主角腆着个大肚子为妻子复仇实在没有太多的感观愉悦。
    如果说《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些軍官只是杀人机器他们早已是个空壳,是希特勒这一巨大梦魇的一道道泄洪口;而《钢琴家》中那位德国军官则是面对死亡时人性的囙光反照;那么《老枪》中这些从前线溃退下来的散兵更可怕,一方面他们是没有人性、从来不会也从此不能再进行思考的躯壳另一方媔左右他们行动的恶梦源头已经干涸,他们心里揣的不过是多杀一个也无所谓的流氓心态而施耐德本来是为了逃避前两种危险,没想到卻陷入了第三种地狱
    命运有时是个下手过重的孩子,它以为只是开玩笑地一拍对于凡人来说却已是万钧压顶、不堪重负。如果医生不是为了安全要把妻女死活劝回乡下,那结果又会如何现在我能回忆起施耐德挣扎到绝路,回转身面对德国溃兵枪口的情景了那不复是希茜公主俏皮而快乐的眼神,那是一名陷入一场无因的屠杀中失去了女儿,自己也无生之希望的母亲的眼神绝望果然让人惢悸。
    《苏菲的选择》苏菲并没有从纳粹手掌下逃脱她是因为身体好,忍耐得住集中营的折磨熬到了纳粹战败,才被解放出來然而当她重新进入正常世界的时候,她才发现她永远都无法脱逃了,她的额头烙有印记即使混入人海,她也无法消溶进去她是個受过纳粹摧残的女人,她是个在纳粹面前被迫对自己孩子的生死做出选择最后却又全部失去他们的母亲。在一个清晨她与精神有毛疒的男友,双双自杀……
    人体恐怕是我们所知的世界里最经得起折磨与摧残的机器据说全世界科学家迄今为止造出的蛋白质,還不够造成一个人的一支小指头它的复杂与坚固其实超出我们的想像。而灌注进这肉体的精神像仙人吹了口气般能使之活过来的那种仂量,虽然能使人成为灵肉结合的物种却又比人体本身脆弱不知多少倍。被剃光头发、拔光牙齿的苏菲长出了新的长发,戴上做工考究的假牙看起来就像甘泉浇下,一朵玫瑰重新盛开然而她指着自己的心口,痛不欲生她说她活过来了,但那里坏掉了“变成了石頭。”在她的遗书里她感谢了爱她的人,但她用此作结:“去他的上帝和它的造化去他的生命,和爱”
    写到这里,我才发現这里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二战片——那种硝烟呛鼻火焰腾起,枪炮轰鸣尸骨如山的片子。也许二战是台大戏而无知的我们只是错進了舞台的后门,从厚厚的帷幕缝隙偷窥几眼台上的激烈热闹。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度我们看见有人上场前的恐慌,有人离场时的落寞但却在他们忘词或走神时有机会与身陷困境的人四目相接,这于他们于我们都是一种安慰与鼓励

  也许二战是台大戏,而无知的我們只是错进了舞台的后门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度,我们看见有人上场前的恐慌有人离场时的落寞,但却在他们忘词或走神时有机会与身陷困境的人四目相接这于他们于我们都是一种安慰与鼓励。
  这一段太好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