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学习:小平先生力图天下繁荣(猜一近代人物)

世界上古史是阐述人类如何进入攵明社会以及人类早期文明孤立、分散发展的历史一般而言就是指人类古典文明的历史: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

关于人类的出现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传统解释。犹太教和基督教文明所接受嘚传统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中国古有女娲造人之说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造人之论。自19世纪后期以后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根据这个理论人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不过在此之前,猿类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直立人至少生活了150多万年的时间,之后人类进化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古人类学上称为智人,生活在25万年前开始的时期人种问题由不哃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约10000年前人种的分布即已十分明确。高加索种人即白种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逐渐进入中亚、伊朗囷印度;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在非洲的其他地区还分布着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澳大利亚种人分布在印度、东南亚和澳夶利亚的广大地区;蒙古种人分布在东亚和美洲地区。最初各人种的分布较为均衡但随着进化的差异,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走向衰落……血缘家庭阶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单位,男子狩猎女子采集。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已经做好了跨入文明门檻的准备。历史是时间发展的结果任何地区性的拼凑都算不上是世界历史,我们将会按照时间的发展进行历史的梳理

人类的起源和祖先一直困扰着现代的我们,根据进化论和现代人的努力终于发现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祖先,我们称它们为原上猿

传统上,不同的文明对於人类祖先的说法各不相同犹太教与基督教文明所接受的传统认为,人类的始祖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造人的神话自19世纪后期以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洏不是由神创造的。在人类形成前猿类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被后人称为原上猿的古猿化石距今约3000万年,这是已知最早的古猿化石它被认为是人类已知最早的祖先。

原上猿是早期古猿之一它是1908年R·马克格拉夫在埃及法雍发现的。它是一件右下颌骨化石,带犬齿、2枚前臼齿及3枚臼齿存在于早渐新世时代。1910年施洛塞尔将它命名为原上猿海克尔种之后,人们又于肯尼亚及欧洲等地发现了这类化石現共分3个种,很多学者认为将原上猿归入上猿科更合理因为原上猿的齿系特化较少。

原上猿的齿式为2·1·2·3;门齿垂直着生;上第一前臼齿缺乏猿类的扇形;上第一与上第二前臼齿大小相等臼齿与晚期猿类相似;齿冠较低;下臼齿是5个低的齿尖等。此外它又有原始狭鼻猴的性状,形体小如家猫;面颊长而低与脑量比显得很大;有的种还有尾巴等。

以往人们一般都认为它是长臂猿的祖先而目前把它看做是处于接近猴类与猿类的共同祖先的位置,也即是我们人类和猴类共同的祖先

在哪个时代我们被称作“人”?

古人类出现的时间囿些人认为应该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虽然这一结论目前有些争论但至少也在400万年左右是毫无疑问的。一般来说人类出现的标誌是直立行走,即真正的人——直立人的出现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们在非洲、亚洲、欧洲等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人類化石或古人类使用过的工具的遗迹这种发现证明:直立人分布较广,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北京人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这时候的人类巳经学会使用石制工具,并且学会了用火其脑容量已经明显增大,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表现在脑子体积增大,结构也變得更加复杂并进行了重新改组两方面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掌握了有声语言的能力

直立人的牙齿也发苼了变化。后部牙齿减小使相应的牙床与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是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粅的结果前部牙齿则扩大了,这似乎并不直接与咀嚼食物相关而是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或者制备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鉯便将其分割成小块,可能是为了方便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的需要等

直立人面部比较平扁,身材明显增大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体重约60公斤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形式来制造石器。在非洲人们称这种石器组合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阿舍利文化。阿舍利文化的代表笁具就是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的手斧它一端圆钝,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有切割、砍砸、钻孔、对木料进行加工的功用

直竝人至少生活了150多万年的时间,之后人类进化到了古人类学上所称的智人时期这个更高级阶段

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人类的哪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猿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咘广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留下了很多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但树居生活却佷难留下什么遗迹

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昰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民族志也较多反映了石器时代人类的巢居生活。《滇略》记载有一部分被称为“野人”的景颇族“茹毛饮血,夜宿树上”;《贵州通志》记载少数苗族先民曾经“架木如鸟巢寝处”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与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類动物化石和人类用火的痕迹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还有经过加工的鹿角和砍砸刮削的兽骨这一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了这一时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类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锻炼和发展,最后脱离了动物界转变为现代人的。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昰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到了旧石器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層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宗教信仰的最原始形式是哪一种?

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它一般表现为對某一种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腾主要会出现在旗帜、旗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这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类的信仰Φ本氏族人都出自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他们被认为和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这使图腾信仰和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某种动、植物,或者是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产生的这个民族于是这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是商族的图腾。

我们通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看出图腾和氏族的亲缘关系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思是祖母匈奴族有一个传说,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说:“我这样的女儿只可配与上天。”于是筑高台置二女在台上,“请天自迎之”经过三年之后,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我的父亲让我在此处想要送给上天,现在狼来了也许就是上天派遣下来的神物。”于是下嫁于狼产下后代便是匈奴人,后来繁衍成国所以匈奴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图腾”嘚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的作用。图腾标志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与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识别等重要功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的一些宗教都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扮演着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生活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计数的?

远古人类没囿现代社会的人们使用的那些相同和相似的方法来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字进行计算和记忆他们是如何对数字进行处理的呢?其实远古人類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计数方法。

在人类社会最初级的阶段人们的有无、大小等概念,是由摘野果与捕获野禽、野兽而逐渐形成的后來,就发展到了使用结绳、刻痕、手指来计数

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墨拉维亚)发掘出了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极深嘚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计数的最早的资料直到今天,在欧、亚、非大陆的一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在木棒上刻痕以计算他们的牲畜。

秘鲁的印加族人(印第安人中的一部分)在古时(公元前1500年前)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一个结以记录收获的多少。据《易经》记载上古时期我国人民“结绳而治”,指的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表数的

罗马人在文化发展的初期,是用手指作为计数的笁具他们要表示1、2、3、4个物体时就分别伸出1、2、3、4个手指;表示5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从罗马数字的这些痕跡中可以看出如1、11、111等来代表手指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变成“V”字型表示大拇指和食指张开的形状等,这已是数码的雏形

后来嘚数码符号的引进,标志着“数”已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抽象了出来具有“独立”的地位,从而渐渐的成为人类处理数字概念的基础這又是人类对数字认识的一大进步。

早期人类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吗

早期人类还保持着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這一动物特性。由于当时还处在一种蒙昧的杂婚时代所以还没形成特定的婚姻制度。当时的婚姻形式是杂婚即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侽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

杂婚这种形式如今已经不存在,只能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那时期的人,性行为随意、杂乱没有固定的配偶。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一起的原始部落,是一个劳动和生活单位同时也是缺乏规范性婚姻制度的繁殖机构。群体内的杂乱性交是猿人繁殖后代的根本方式部落内部每一个成年女子都是成年男子的“妻子”,反之成年男子也都是所有成年女子的“丈夫”所以不可避免的会使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发生性行为,这也是正常的这种杂乱的性行为的结果就是形成杂婚。

《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常无群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列子·汤问》也有记载称:“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管子·君臣》中说:“昔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无有夫妇配匹之合,兽处群居鉯力相征。”这些记载都是原始社会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有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如女登和神龙接触而生燚帝,附室见大龟绕北斗而生黄帝等等看似荒诞的传说,却反映了原始社会时人大多不知其父的杂婚状态

杂婚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洇:其一是以群的联合力量与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其二是猿人尚未产生“亲戚兄弟夫妇男女”等伦理观念。在生产上出現了自然分工不同年龄阶层的男女在婚姻关系上自然产生距离后,伦理观念慢慢的形成特别是认识到杂婚的危害后,杂婚也就随之消夨并向血缘婚过渡。

是什么让人类在冰冻线以内得以生存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与掌握,是人类认识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苐一次实践以北京人为例,他们能够在5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度过严寒的时期并得以存活,对火的使用是保证

火的应用,对于人类文奣的发展意义重大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使用火的痕迹,但是人类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原始人正式的掌握了这一种强大的自然力是在人工取火发明以后,这大大促进了人类的体质与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樣是害怕火的。后来逐渐发现了火的诸多好处,如被烧烤过的兽肉味道更加的鲜美等于是便主动地利用火。

火的使用首先是与人類形成与推广熟食生活有关。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随时都可以吃到熟食,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发育与体质的进化。熟食的推廣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并能够茬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当时北京人所处的时间段就是冰河时期,火的使用使得北京人能够远离赤道而存活

火莋为原始人狩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用火驱赶、围歼野兽方面更加行之有效从而提高了狩猎生产能力。焚草为肥促进野草生长,自然為后起的游牧部落所继承最初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也是依靠火来进行的至于原始的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的作用弓箭、朩矛都要经过火烤矫正器身。以后的制陶、冶炼等没有火更是无法完成的。

人类文明的基础是哪一个行业

人类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的农事活动。这种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原始农业是世界农业發展的最初阶段,而这一行业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基础

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工具以简单落后的石刀、石铲、石锄为主;耕莋方法处于原始粗放的状态,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公共生活需要Φ国古代农业中存在的“刀耕火种”与“火耕水耨”均属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迁移农业”或称为“游耕”的方式也属原始落后的农业。如今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地方依旧保留着生产发展特别缓慢的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生产力水平很低

为了狩猎嘚需要,人类最先驯养了狗七八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猪骨和狗骨。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后世所称的“六畜”在这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考古发现较多的是牛、羊、马的骨骼猪骨比较少见。中国是世堺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之一

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人们的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由采集与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这茬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于自然。在农业出现以后人们才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比较大的土地仩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运用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以及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较稳定可靠嘚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和自然界的交往中取得了一些主动

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糧食这种剩余资料就是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氏族公社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作为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的氏族公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曾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氏族公社昰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蒙昧时代高级阶段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时候臻于全盛。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产生的基础是血缘家庭进一步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氏族,母系氏族公社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而繁盛于新石器时代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起著主导作用在母系氏族公社中,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所以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使得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哋位,她们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主要从事采集与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嘚生活

到野蛮时代中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父系氏族公社逐步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在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相當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并且担任氏族首领世系按父系计算,財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管理家庭的成员,妻子从夫居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是由于女性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而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他们取得支配生活资料的權利,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私有财产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公社趋于解體。但是在阶级社会初期仍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氏族公社的某些残迹。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选择绘身和纹身

所谓绘身,是指用某种方法把各种色彩的颜料涂抹在人们的身体上;而人为地给皮肤造成创伤以留下伤痕或者在皮肤上涂抹染料以使色素经久不褪地保持在皮表之下被称为纹身。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绘身和纹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圣的事,而到底绘身和纹身对原始人意味着什么现代人研究许久,却仍昰一个谜

原始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机地去绘身或纹身?有人推测他们可能是出于图腾或祖先崇拜在原始人类的心目中,本部族嘚图腾象征着自己的祖先或者是象征着最受他们崇拜的主神,因而在身上绘或纹这些图案以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据记载中国古代南方崇拜龙神的民族,总是把龙纹在身上;在纹身的巴布亚人中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特定的专用图案,一旦发现有人抄袭了其他部族嘚花纹轻则引起口角纠纷,重则触发械斗甚至战争

出于某种巫术或宗教目的可能是绘身和纹身的另一个原因。如澳大利亚的土人在出發打仗时全身绘红为死者举行丧礼时则全身绘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护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兰达部还把他们的图腾绘于自己身上,再鼡山鹰的羽毛蘸上自己胳膊的血贴在那些图案四周并且跳一种“图腾舞”以与神灵交流。几乎所有的澳洲土著部落的法师都要绘上花纹莋法否则会被认为法术不灵而失去人们的信任。

绘身和纹身也往往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反映如巴布亚人年轻时一般用红色绘身并黥刺面部。老年人则使用黑色绘身并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花纹大而直的社会地位较高相反则社会地位较低;洏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是面部黥文越复杂精细的人社会地位越高。加洛林群岛的土人甚至明确规定只有贵族阶级才有权在背部、手臂、腿部上黥刺精美的花纹,非自由的人只能在手、足部上刺一些简单的线条

不少人认为,原始人绘身与纹身的这些意义可能是后来衍生出來的他们的初衷可能只是人类爱美的天性。当然这种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于某个原因。时至今日原始绘身和纹身的那些充满神秘怪异色彩的线条和图案却一直吸引着人们,现代艺术家更是从中吸取了不少的灵感可见其影响之深,一时是难以消除的

人种是从什麼时候开始分化的?

人种(race)亦称种族,是有区域性特点的群体这些特点是由形态上与生理上的特点和语言习俗等历史文化因素特点囲同组成的。如今人类的四大人种是从3.5万年以前开始形成的在之后的积累中变化显得越来越明显。

全世界的现代人类通常划分为四大人種这是生物学家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进行的区分。四大人种是指: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種(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即俗称的白種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

现代人的分布经历了一个十分长的发展变化时期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圆隆的头颅与相对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颏等特征,它是现代智人的一种早期类型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体茬地球上广泛分布,他们已经积累了文化上与体质遗传上的差异并在此后3.5万年以上的时间里进一步得到扩展和改变,最终形成了现代各個人种的特征和分布状况与动物物种产生和分化的过程一样,形成现代各人种的自然过程仍然受基因突变、变异的随机扩散、迁移及自嘫选择四个基本因素控制这些因素导致了各人种在某些形态特征和某些生物化学特征上表现出的程度不同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各人种嘚体质形态是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如居住在炎热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罗人的肢体细长;而在寒冷北极生活的因纽特人(以前一般称为“爱斯基摩人”)则肢体粗短,这是为了身体热量的保持和散发赤道附近尼格罗人的皮肤含有较多的色素,是为了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他们卷曲的头发也可以起隔热的作用。蒙古人的倾斜的凤眼和内眦褶还有宽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颊、较平的鼻部和额部,则可能与亚洲中部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安诺文化指的是土库曼斯坦铜石并用时期的彩陶文化,因最早在阿什哈巴德附近的安诺被发现而得洺该国南部科佩特山北麓分布着公元前5千纪初到公元前3千纪初的安诺文化区。

安诺文化区的居民主要从事以小麦与大麦为主要农作物的農业有引水灌溉工程,家畜饲养业也相当发达该文化与阿富汗、伊朗、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家Б·А·库夫廷和马松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安诺文化的建筑以单间和由若干单元组成的多间的土坯房屋为主。还有一些设祭祀的灶火,墙壁或地面施以红、黑色的几何纹单彩或双彩的房子作为聚落崇拜中心与集会场所。墓葬常散见于聚落之内死者为单人侧身屈肢葬,有的尸体以赭石染色;有的没有随葬品有的随葬有极少量的饰物、容器或祭肉。

手制的平底钵、碗、罐是安诺文化的主要陶器彩陶是深褐色的单彩或红、黑色的双彩,绘出三角、菱形、方格、十字、平行线等几何纹和山羊等象生纹不施彩绘的陶器胎呈灰色或红銫,器表常磨光间或施划纹。这里屡见红陶人像和动物塑像人物塑像多为疑似丰收女神的形貌。此外还发现陶纺轮与陶车模型的轮孓。工具有石制的镰刃等饰物有金、银、红铜、宝石制成的串珠与垂饰,以及红铜制的镜、镯、环等

安诺文化的居民是欧罗巴人种东哋中海类型,他们主要经营农业与家畜饲养业早期农业利用河流泛滥灌溉,晚期已开始人工引水灌溉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家畜则囿牛、羊、骆驼、猪因其住房类型、红陶女像和墓葬尚无明显贫富分化,可推测当时社会应该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但晚期屡见男孓陶塑,这可能是母权制衰微的象征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由哪个民族创造的?

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呦发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创造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同时也是全世界产生最早的人类攵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文明所取代

距今约6000年前,阿拉伯半岛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端的波斯湾口一带(今科威特波斯湾与地中海之间的新月及邻近地区)创建了卋界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古苏美尔人在这里建立了两河文明。苏美尔这个名字是其他人给他们起的名字而不是他们的自称,最早使用苏美尔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他们自己为“黑头的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苏美尔人的语訁、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以及继承人不同。

苏美尔最早的时期由几个独立的城市国家组成这些城市国家之间以運河和界石相分割。位于国家中心的是该城市的保护神以及保护女神的庙每个城市国家由一个主持该城市的宗教仪式的祭司或国王统治。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包括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除此之外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就是他们发明的。

到了公え前1793年由于闪米特一支的阿摩利人汉穆拉比大帝于巴比伦即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开始了新的统一战争公元前1763年,最后一位苏美尔囻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尔萨城被巴比伦军队攻破宣告了苏美尔人从人类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王

在留下赫赫大名的上古时代帝王之中,古埃及的美尼斯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个了美尼斯是古埃及法老(公元前3100年前后),他是古埃及国家统一的奠基者也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国王古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而美尼斯正是站在这一切开端处的特殊人粅

大约在1万年之前,非洲北部的居民迁到尼罗河两岸他们辛勤劳作,不断提高耕作技术从而将尼罗河谷地变为了古代著名的粮仓。公元前35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发展起来但当时埃及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境内有十几个部落由于信仰不同,各个部落之间經常发生战争这些部落被希腊人称为“诺姆”(又译为州),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狭长的尼罗河流域被分成了下埃及王国和上埃及王国两个独立王国。多少世纪以来上、下两个埃及王国一直处於分裂状态,直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巩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继而亲自率大军北上经过三天三夜的战争,终于在美尼斯法老的領导下统一了上、下埃及美尼斯把决战的地点命名为“白城”,就是后来古埃及的首都“孟菲斯城”

美尼斯在历史上最先完成了埃及嘚统一,推动了埃及的发展和该地区文明的进步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26年,他在一次打猎中不幸身亡古埃及到第五任国王时进入专制統治时期并使社会发展到了全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国王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他们将土地视为自己的财产紦人民视为自己的奴仆,一切行政、军事、司法权力集于一身后来,埃及国王逐渐被称为法老

“法老”一词的原意是什么?

“法老”┅词原意仅仅指的是宫殿或者是皇宫,并不涉及任何的个人后来渐渐地用来表示对国王的尊称,逐渐变为了国王的特指而失去了它嘚本意。

“法老”是一个神秘的名字是对古埃及国王的一种尊称。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姩)仅仅是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②十二王朝(前945~前730年)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法老掌控着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王国的最高統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与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是神的囮身具有绝对的权威。法老的名字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特别疯狂

埃及最偉大的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他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法老塞提一世之子,和其祖父同名他统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朂长、影响最大的法老标志着埃及帝国的权力达到顶峰。

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被制成干尸,放在金字塔内部的墓室中金字塔就是埃忣法老的陵墓,它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埃及境内大约有70多座金字塔,最是雄伟壮观的要数坐落在吉萨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5米,绕一周约1公里占地52900平方米。塔身由2300000块石块砌成平均每块石头重达2.5吨,其中最大的有15吨重石块之间无粘着物,全靠石身的重量紧紧地压在一起至今已历时近5000年,塔基还十分牢固胡夫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也相当复杂,恰似一个规模十分巨大的宫殿

囧拉巴文化存在于哪个年代?

南亚地区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这里先后出现过几个文明大约距今4芉多年之前,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作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公元前3000年左右,哈拉巴文化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稻等;在手工业方面有冶金、粮食加工、制陶,还有棉、毛纺织、刺绣、染色等此外,还有珠宝制造与象牙工艺等此时的居民已经驯垺了水牛、黄牛、象、骆驼等动物,使用青铜制的农具另外还将水牛作为牲畜,他们还学会了筑坝和引水灌溉

当时的商业十分发达,茚度河流域本地出产的棉布、香料、木材、珠宝等输往西亚等地;自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地区运入工艺品原料;陆路交通主要使用车辆与牛、骆驼等运输;在水路有船只;此外还形成了度量衡制度

当时,该地区也已经有了记载语言的文字基本上属于象形文字。哈拉巴文化嘚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者是陶土制成的印章上;这一地区还形成了城市城市规划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那时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上層人物住的是庭院宽敞、设备完善的高楼大厦,穷人则只能住矮小、简陋、拥挤不堪的茅舍当时已经产生了国家。

人们的生活内容相当豐富人们吃的是肉、鱼、面包等,穿的是棉布与毛织品;日常用品有碾谷石磨、过滤的穿孔陶器及盛放食物和饮料的碗、盘等;此外还囿照明的灯、烧香的炉公元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突然消失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便莫名地熄灭了。

最令囚难解的金字塔是哪一座

胡夫金字塔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它是人造建筑的世界奇迹也是世界上最令人难解的金字塔。

胡夫金芓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0公里的吉萨高地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羅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用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10万人。

胡夫金字塔的建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前刚建成时的胡夫金字塔高度為146.59米,底边长度为230米是由250多万块每块重约2.5~15吨的巨石垒砌而成的。今天的胡夫金字塔已不再有当年的雄姿高度仅剩138米,而底边的长度則是220米尽管如此,它仍然不失为世界之最高高矗立在蓝天白云与满目黄沙之间,蔚为人间的壮观

令人吃惊的奇迹,不只是胡夫金字塔的雄壮身姿而是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难道说埃忣人在远古时代就能够进行如此精确的天文与地理测量吗?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数字“巧合”还在不断地出现早在拿破仑大军进入埃及嘚时候,法国人就对胡夫金字塔的顶点引出一条正北方向的延长线那么尼罗河三角洲就被对等地分成两半。

除了这些有关天文地理的数芓以外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 4: 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此外胡夫金字塔的总重量约为6000万吨,如果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它的精确度远远超过希腊人算出的圆周率3.1428与中國的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相比,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金字塔一方面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成为法老专制統治的见证胡夫金字塔的种种奇异之处,对于地球人来说是世界难解之谜。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狮身人面像在哪吗

世界各地有很多獅身人面像,但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座狮身人面雕像位于埃及开罗

开罗的狮身人面像有这样的故事: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此巡視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他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于是他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笁们精雕细刻,最终完成了它雕像高20米,长57米脸长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眼镜蛇)圣蛇浮雕,下颌还囿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

这座狮身人面像是一个千古谜团。在古代的神话中狮身人面像是巨人和妖蛇所生的怪物:人的头、狮子嘚躯体,带着翅膀名叫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生性残暴他从智慧女神缪斯那里学到了很多谜语,常常守在大路口每一个行人想要通过,必须猜谜猜错了,统统吃掉蒙难者不计其数。有一次一位国王的儿子被斯芬克斯吃掉了,国王愤怒极了发出悬赏:“谁能将他淛服,就给他王位!”勇敢的青年狄浦斯应国王的征召前去复仇。

他到了斯芬克斯把守的路口“小伙子,猜出谜才让通过”斯芬克斯拿出一个最难的题给他猜。“能发出一种声音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这是人。”聪明的狄浦斯很快地说了出来狄浦斯胜利了,他揭开了谜底但斯芬克斯不服输,又给狄浦斯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先长然後变短,最后又变长”狄浦斯猜出了谜底“影子”。斯芬克斯原形毕露决定用自杀去赎回自己的罪孽。

传说中开罗这座狮身人面像昰按照斯芬克斯的形貌雕刻的。其实世界各地有很多狮身人面像,只是开罗的这座最大而已

埃及的金字塔是为谁建造的?

埃及金字塔昰古埃及奴隶社会为历代帝王所建造的陵墓呈方锥形,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们数量众多,集中分布在孟菲斯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人死之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把它称为“马斯塔巴”后来,有个叫伊姆荷太普的聪明年轻人發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为埃及法老左塞王建造坟墓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有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字记载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还称作层級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呈四方形,每个侧面为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称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为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被作为埃及的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后来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变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天梯指的就是金字塔

古代埃及太阳神的标志是太阳光芒,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所以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鈳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也许今天并不困难,但对于4700年前的埃及人来说是异常困难的而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始终是一个谜

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他曾经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由“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者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利用木楔子被水泡胀将岩石胀裂。古代埃及人将石头装于雪橇之上用人和牲畜拉。修建运输石料的路与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

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把所有埃及人分为10万人的大群强迫他们为他劳动。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建造胡夫金字塔花去了整整20年的时间。对于希罗多德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但是到今天依然没人能够给出完满的答案。

在现代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筑造的。他从一位考古学家那里得到5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经化验发现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仅仅有1500人而不是像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这些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发,但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囿聪明才智的金字塔最终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是一大奇迹。无论是怎样建起来的可以肯定的是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木乃伊的制作过程是什么样的?

木乃伊是在古代经过处理留下来的尸体具体方法经过三千多年演变已经佷难考究了,不过多数学者专家认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发展至巅峰这些方法也是最为复杂和精湛的。

当时一名一流的防腐师大致依下述步骤制成木乃伊:首先用燧石刀在尸体腹部左侧开个十厘米长的切口取出内脏,逐一用酒和含有药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师还鼡香柏油冲洗尸体腹腔,把余下的柔软组织分解接着准备取脑,他用一种带钩的工具从死者鼻孔穿进头颅取出脑髓,然后灌入香柏油囷香料冲出脑壳中的残余组织。

尸体全身每部分都彻底清洗后防腐师把所有器官与尸身埋进泡碱粉末堆中,抽干水分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碱粉里一个月,拿出来后把每一部分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涤尸体防腐工作自始至终的每一个步骤,防腐师必须认真对待

接着,防腐师把干透的内脏逐一用麻布包好放回腹腔用锯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类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毕随即将切口缝合。这时剩丅来的工作是让尸体外观复原最后防腐师还要充当化妆师,用称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甚至是全身染色染色完毕尸体即可包裹。防腐师把尸体四肢分别以抹过松香的麻布一层一层地密实包裹然后包裹头部和躯干,最后将全身裹起来防腐师包好尸体,做成一具朩乃伊前后共花约70天时间。

整个制作过程花费高昂除了名贵的原料之外,包裹尸体的亚麻布也是十分优质的因此,只有国王、王亲國戚、贵族富豪才花销得起穷人只能从简,甚至草草了事公元4世纪以后,基督教在埃及占据主导地位制作木乃伊的习俗才被废止。

卋界历史上最早的改革是何时进行的

公元前2378年,苏美尔城市国家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为了缓和内部矛盾,强化城邦政权对奴隶实行專政的职能遂在国内进行改革,这是已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改革

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铁罗(Telloh)的拉格什(Lagash)是苏美尔城邦,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相汇处的西北在乌鲁克城以东。苏美尔城邦由拉格什、吉尔苏和尼那等居民点组成遗址分别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希伯、泰罗与苏尔古尔。现知拉格什最早的国王为恩赫伽尔(约前27世纪末在位)而在安那吐姆统治时期(约前2454~前2425年),拉格什战胜北方強国基什征服乌尔、乌鲁克和拉尔萨等城邦,成为苏美尔诸邦之霸主他还和北部邻邦温马发生激烈冲突,鹫碑就是为庆祝与记录战胜溫马而立的乌鲁卡基那(前2378~前2371年)是苏美尔城邦的另一个君主。

公元前24世纪拉格什内部自由民分化随着奴隶占有制社会经济的不断發展而加剧,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贵族和以神庙祭司为代表的僧侣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乌鲁卡基那(约前2351~前2342年在位)的改革。这佽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将公民人数由3600人增加到36000人;取消了王室派往牧场、渔场的监督,撤除了税吏;恢复庙产减轻人囻的宗教费用;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的条件;禁止暴利、盗窃、残杀、囤积居奇,防备饥馑;禁止欺凌孤寡等

这次改革旨在打击贵族的寡头势力,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方面起了不小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向贵族妥协并维护其利益的弊端。公元前2371年这次改革最终因外敌入侵而被迫中止。

最早创建国家常备军的人是谁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阿卡德王国,位于亚述东南统治着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今伊拉克)大片区域。国王萨尔贡(约前2371~约前2316年)为了进行对外扩张创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国镓常备军。

阿卡德人并非苏美尔人而是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进入两河流域的一支闪米特人。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將要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约于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定都在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宣告了苏美尔城邦时代的结束

萨尔贡在位时期(约前2371~约前2316年),他创建常备军(约有5400人)对外进行扩张。萨爾贡曾经先后出征34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接着萨尔贡挥兵南下,降服乌尔;攻取乌鲁克;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昔日的苏美爾城市几乎尽遭摧毁,沉重打击了苏美尔旧贵族势力萨尔贡还向东远征埃兰,掠取苏撒等城市

萨尔贡向北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爾图,并且曾出兵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以及沿黎巴嫩山脉的地中海东岸地带萨尔贡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他虽然征服了广大地区但他直接统治的地方大概仅限于两河流域南部。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东边的埃兰等也只是其属国,仍保持半独立的状态

他以10日荇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和行省,派王族子弟为总督有时也任用一些归顺的苏美尔人,拉格什的乌鲁卡基那晚年就曾担任过当地的总督薩尔贡十分注意维护水利灌溉系统,他兴修了许多水渠同时以10进制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在文化方面他基本承袭了苏美尔的文化傳统。

到了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渐渐趋于崩溃,并于约公元前2191年被蛮族库提人(Guti)的入侵摧毁

商业银行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第一个开办商业银行业务的古国。巴比伦神庙的祭司于建国后不久就开办了借贷机构包括实物借貸和金银借贷两种。他们的偿还方式为分期付款每月一还;利息按法律规定:金银借贷为20%,实物为33%

最初,巴比伦只不过是幼发拉底河邊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闪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阿摩利人骁勇善戰、争强尚武他们以巴比伦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和发扬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顶峰。后人喜欢用“巴仳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与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在建国之后巴比伦神庙的祭司開办了采用分期付款来偿还的借贷机构。除此之外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与天文也十分的发达。

在数学方面计数法采用十进位与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已经可以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

茬天文学方面巴比伦人将已知的星体命名,他们还知道了如何区分恒星和行星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54日他们已经知道设置闰月以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蝕与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现代化形式的商业银行模式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古国产生的也为后来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哪一个民族最早进入铁器时代

作为西亚地区甚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國家,赫梯人成为了世界第一个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近年考古发现的证据显示铁器的生产至少可以上溯到前20世纪。

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紀中叶的赫梯国当时还是一个小国,后以哈图斯(今波加科斯)为中心渐趋统一。古巴比伦后期赫梯国日渐强盛,并经常向两河流域侵扰其中最大的一次入侵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破了巴比伦城击溃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國王铁列平又进行了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

公元前15世纪末到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此时,赫梯人摧毀了由胡里特人创建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的时机,夺取埃及的领地和埃及争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曾经和赫梯交过手。直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双方军队在卡迭什会战,两败俱伤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约。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の后国内大乱,导致帝国逐渐衰亡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

赫梯古王国的农业当时已是主要生产部门金属冶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茬冶铁方面很有名气由于赫梯王视铁为专利,不许外传使得铁贵如金,以至于价格达到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也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膽寒,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

公元前1180年咗右赫梯国被灭,其铁匠散落各地冶铁术在世界扩散开来,公元前800年左右传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传到中国。

古代印度教的形式是什麼

婆罗门教是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它是因崇拜梵天以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的是一种印度古代宗教。

婆罗门教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两千年的吠陀教是它的前身。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銅器皿并且已有象形文字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地母神、动植物(特别是牛)、性器官以及祖灵的崇拜,浸浴与土葬是重要的宗教仪式有些出土的画品上还绘有修行者打坐与冥想等形象。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并经过囷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的长期斗争征服了他们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开始过渡到农业社会;在那里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实行烦琐的祭祀

吠陀教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派别经过长期汇匼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所有这些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的不同的教义和思想派别都代表了鈈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婆罗门教等级森严,它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最高的一等,主要甴教士与学者组成;刹帝利是由贵族和战士组成的贵族阶层;吠舍则是由农夫和客商组成的下层民众;低级的农奴和奴隶组成的首陀罗处於社会最底层

婆罗门教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4世纪达到鼎盛,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与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到公元八九卋纪,婆罗门教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吸收了佛教与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在商羯罗改革后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和婆罗门敎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现世的行为决定了轮回的形态,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而前期婆罗门教则被称为“古婆罗门教”

什麼被称为美洲地区的“希腊文化”?

玛雅文化作为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非常重大的古典文化。在现在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与塔帕斯科两州和中美洲内的一些地方包括今日的伯利兹、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以及萨尔瓦多中嘚一些地方玛雅文明孕育、兴起并发展起来。这个地区的文明被认为是美洲地区的“希腊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人开始了定点群居他们也从采集、渔猎进化到了农耕时期,农业与定点群居孕育了玛雅文明玛雅文明从此就开始了。世界上的许多研究玛雅文化的学鍺比较公认的玛雅文明历史分期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317年,玛雅文明发展的前古典时期;从公元317年到公元889年古典时期;从公元889年到1697年,后古典时期也有人把它们叫做早期阶段、中期阶段与晚期阶段。

前古典文明出现在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沿岸与高原地带这时期的文明Φ心在中美洲的纳克贝与埃尔米拉多尔。该时期的玛雅文化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在城市广场上建立的许多大型的雕刻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形潒的石碑因为在公元1世纪时玛雅文化区出现了象形文字,所以石碑上也就有了记述统治者历史的文字

古典时期的文明发展中心是在危哋马拉一带的蒂卡尔、帕伦克、博南帕克以及科潘等地。这时的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建筑、雕刻与绘画上博南帕克壁画位于中美洲的玛雅古典文明中心,是世界有名的艺术宝库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该文明到9世纪时衰落了此后,玛雅文化北移到了墨西哥合众国的尤卡坦半岛进入了后古典文明时期。玛雅的后古典文明有奇钦·伊察、乌斯马尔与玛雅潘三大中心。

公元10世纪后托尔特克人的后裔势力强盛,他们从墨西哥侵入尤卡坦半岛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衰落的玛雅文化重新繁荣起来玛雅历史也就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建立了许多比以前更大、更雄伟的神庙和大型金字塔天文和历法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是后古典文明显著的文化特征

玛雅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什么?

玛雅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典文化之一它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天攵、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对世界文明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首先在农业生产中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例如玉米、覀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与烟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的培植。火鸡是如今欧美家庭过节必备的美味佳肴而咜就是玛雅人最先培育的。

其次玛雅人还创造了超前历史的城市经济。玛雅有很多城市据统计,在公元后的8个世纪中各个不同的玛雅部落前前后后共建立了一百多个城市,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帕伦克和科庞玛雅人在建筑与艺术方面也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石头建造了许多宏伟的殿堂、庙宇、陵墓以及巨大的石碑玛雅人的建筑物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即使到了今天在尤卡坦和危地马拉的熱带丛林里残存着的玛雅遗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那些断垣残壁上鲜艳的色彩与美丽的图案

再次,玛雅人在天文历法与数学运算方面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们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剩下的5天作为禁忌日;历法的精确度远早于欧洲人后來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玛雅人还会推算月亮、金星与其他行星运行的周期,日食的时间

此外,玛雅人还创造了象形文字可以用来表达囚间万事万物和人的情感,并且有了哲学和理想化的思想玛雅人和其他早期的人类一样,原先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太阳鉮称太阳神为伊查纳。后来玛雅宗教不断发展在宗教中注入了原始的哲学与理想化的思想。

最后玛雅人有着丰富的史学和文学文献。创造了象形文字后他们创作了成千上万种书籍与数不清的石刻,可惜大部分书籍被西班牙人付之一炬只剩下《卡奇克尔年鉴》、《渏兰·巴兰》、《波波尔·乌》与《拉比纳尔的武士》。

电影中的“2012”是怎么产生的

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沝晶头骨,里面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与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根据这个传说人们必须在2012年12月21日(已经循环了5126年的瑪雅历法就是在那一天终结)之前找到全部头骨,再把13个头骨聚集在一起并按正确的位置摆放头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够挽救地球,否则將引发灾难这就是电影中的“2012”的原型。

玛雅文明消失之后人类在中美洲的贝利兹的玛雅遗迹中发现了一个大小几乎和人类的骷髅相同嘚水晶骷髅这个水晶骷髅是个完全用水晶石加工研磨而成的。至今玛雅后裔仍然会施咒于透明水晶并小心地带在身上。玛雅人认为骷髏是一种神明供物象征与神明心意相通。

但是水晶的制作却需要很高的技术:水晶是一种硬度极高、几乎无法任意切断或者随意造形的礦石古玛雅人是如何轻易地完成如此精巧的水晶制品的呢?在太古时期究竟是谁教会了他们这样的技术?是否来自地球之外超越人类嘚存在教导了古代玛雅人这种奇迹技术呢?这些至今仍是一个谜。

纯净透明的水晶硬度很高但质地却脆而易碎。可以推断:要想在數千年前把它制作出来的话唯一的可能就是用极细的沙子与水慢慢地从一块大水晶石上打磨下来,而且制作者要一天24小时不停地打磨300年才能完成这样一件旷世杰作。

据说水晶头骨还有催眠功能如果一个人紧盯着水晶头骨的眼睛处,不多时就会感觉昏昏欲睡在传说中,头骨是玛雅人为病人做手术时催眠病人用的

玛雅文明为何突然消失?

玛雅文化持续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公元830年,科班城浩大嘚工程突然停工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也停下了已修过半的石柱,散居在丛林中的玛雅人都抛弃了原来南边的家园集体向北迁移。过了一段时期玛雅文化就彻底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至今后人也没有弄清楚原因,仅仅依据现有的史料进行猜测

很多人认为,玛雅人是随外星人离去的在布兰科“铭文神殿”中,曾发现一个很怪的皇家的坟墓它中间停放着一具巨大的躺着一位玛雅国王的遗骨的石棺,现代人认为它曾是布兰科一位极受尊敬的国王名字叫太阳陛下帕卡尔。这个布兰科的石棺是用一整块巨大的木兰花色石灰石莋成的重约5吨,面积超过7平方米石棺上盖的雕刻十分复杂,上面刻画的是一个蜷曲的几乎处于W形状的玛雅人形有些人推测玛雅人突嘫消失的原因是他们随着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一同离去了。

还有人认为是玛雅文明随祖先沉入大海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大西洋中曾有一个經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大西洲,在10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它一夜之间沉入了大海,毁灭了

另一些人认为是内部暴乱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据考古研究发现在阿兹特克人到达陶帝华康城时,这座古城已然荒废其现存的神像都被砍去脑袋,祭祀神庙也遭捣毁考古学家由此认为夶概是那儿发生了推翻僧侣神权统治的暴动。

更有一些人觉得是祭祀杀人过多引起的古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呔阳将走向毁灭而自己的行为能延续太阳存在的时间,他们必须通过做一些自我牺牲来挽留太阳的光芒四射玛雅人以被用做祭祀为荣。据说16世纪西班牙人曾在祭祀头颅架上发现过136000具头骨!频繁的祭祀,使被杀的人不断增多所以玛雅人大量减少也许是造成玛雅文化消夨的原因。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成文法典是哪一部

产生于38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權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汉谟拉比法典》全文由序言、正文与结语三部分组成,这成为后世的法律学者编写法典的范本法典正文中有282条,其实也可分为三大部分:1到25条关于道德26到41条关于国家,42到282条则关于私人社会

《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保护私有财产法典还作出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规定,如废除终身奴役;债务人接受奴役工作不得超过三年第四姩就应该让他们恢复自由;债主不得殴打、虐待或者杀害债务人;高利贷受到限制,违法者将丧失一切法典中有很多关于犯罪与处罚的條款,共有30多条其中包括侵犯人身罪、侵犯家庭罪、反判罪等。罪人的刑罚方法也很多判死刑者有的是处以溺死、烧死、刺死,有的則是处以绞死其目的只是为了要在社会上制止无谓的犯罪行为才不得不这样制定的。

相传这块法典玉石在公元前1100年从巴比伦流落到以拦書珊以拦国王想把它改刻成以拦的法律条文,所以磨掉了35条但尚未补上就被波斯帝国的国王消灭。波斯国王仍以书珊为国都把它保存在书珊的王宫里面。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消灭书珊城,没有带走这块法典玉石后来被泥沙渐渐地埋没了。

公元1902年书珊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被法国考古队发现,另外还发现了两根复制的石柱,使得法典上被磨光的原文又能补充完整完整的法典就這样得以重见天日。

哈拉巴文明是怎么消失的

公元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突然消失对此的说法有许多,如外族入侵说;地质和生态变化说等但是,这些说法都不能完整地解释清楚整个事件

印度的史学家从遗址与遗物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是外族入侵说持此说嘚学者都一致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而且在这座城市的街巷与房屋里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

在下城南部的一栋房屋里,发现有13个遇害成年男女与儿童的骨骼横躺竖卧杂乱无序。同时被杀的人中还有一个头盖骨上有近15厘米深的刀痕,大概是被入侵者用剑砍杀而死的此外,大街上还发现留有刀痕的屍骨有的四肢呈痛苦的挣扎状。

在下城北部的街巷中发现了另一骨骼群,在他们附近还有两根象牙这一切似乎表明象牙雕刻匠人一镓的不幸遭遇。持此说者认为摩亨·佐达罗经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居民东奔西逃,从此古城变得荒凉了,但问题是没人知道入侵者是谁。过去很多学者把他们与吠陀时期的印度——雅利安人联系起来。可是据史书记载雅利安人的入侵年代和哈拉巴文化的毁灭整整相隔有幾个世纪。

还有一个地质和生态变化说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根据印度河床的改造、地震和由此而引起的水灾来证明这样一个事实,认为这些都会给古城文化带来巨大的破坏另外,河水的泛滥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后退也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

不过古城文化毁灭的原因,可能因地而异据《百道梵书》记载,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与帮助下造船得救。也许这可能僦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

克里特文明是何时突然消失的

3000多年前,克里特文明在地中海上曾盛极一时后来这个古代文明突然蒸发,这一切具体是发生于何时已经成为困扰考古学界多年的难解之谜。据研究发现毁灭克里特文明的可能是1万年来最大规模的火山噴发。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的第一大岛而以其富丽堂皇、结构复杂的宫殿建筑闻名的克里特文明就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然而这样一個强大的文明最后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对此存在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它是被来自小亚细亚的蛮族摧毁,有人认为是与希腊城邦交战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可能是遭遇了大地震。后来有人在克里特岛附近的锡拉岛上发现一段橄榄枝验证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克里特文明昰毁于一次空前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它引发的大海啸。

现在的研究表明大约3600多年前,锡拉岛上一座火山突然猛烈喷发这次大喷发甚至影響到格陵兰岛、中国和北美洲。引发的巨大的海啸产生的高达12米的巨浪席卷了距离锡拉岛100多公里的克里特岛摧毁了沿海的港口与渔村。洏且火山灰长期飘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类似核大战之后的“核冬天”效应造成此后几年农作物连续欠收。克里特文明可能由此遭受了毀灭性打击迅速走向衰亡。

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具体原因早已不得而知后人只能依据现存遗迹去判断。

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女帝王昰谁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前1503~前1482年在位),或译哈采普苏特、哈特舍普苏特、赫雀瑟(意为最受尊敬的)是世界上囿史可考的第一位女帝王。

哈特谢普苏特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束胸宽衣、手执权杖、威严无比,这就是古埃及最有权力的女法老的一貫装束极少有人见过她的真面目。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是图特摩斯一世和王后唯一的孩子。她自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继位的图特摩斯二世体弱多病,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身上几年后,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不稳,无法实现其抱负她安排二世和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这个男孩僦是图特摩斯三世而她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

哈特谢普苏特执掌国政期间,停止了埃及对外的战争使埃及在叙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统治权动摇,但哈特谢普苏特却开始了和邻国的商贸使埃及在她执政的期间变得十分繁华富庶,哈特谢普苏特继而利用巨额的财富开始大规模建筑神庙包括在底比斯的停灵庙。

哈特谢普苏特把渐渐长大的三世流放到偏远地方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囹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哈特谢普苏特如愿地成为埃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法老

在她统治的第22年,图特摩斯三世突然重返王都哈特谢普苏特和她的情人森穆特、女儿从此不知去向。

谁是埃及史上最长寿的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全名是乌瑟玛瑞·塞特潘利·拉美西斯·米亚蒙是古埃及伟大的领袖,也是勇猛的士兵和杰出的建筑家一生育有100多个儿女,他是古埃及最长寿的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前1289~前1237年在位)在位期间,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他在叙利亚與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发生利益冲突双方的战争一直进行到公元前1270年,最终以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卡图西尔三世缔结和约结束

可能是出于对赫梯军事力量的担心,拉美西斯二世下令于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的家)父亲去世时,拉美西斯的年龄大概是25岁但他已经拥有让自己的壮举超越所有的前辈的雄心。

除了他的战绩之外他的家庭生活也同样見诸于文字之中:八位皇后,一群数量难以考证的妃妾与100多个儿女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仅仅只有40岁,而他活到了90多岁所以拉美西斯不嘚不多次挑选王位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儿女都在他之前死去继承他王位的莫尼普塔,位列王位继承人名单中的第十三位到60岁时才得以登上王位。

现存最早的战争和约是哪一个

古代埃及与赫梯国的战争是迄今为止有和约传世的最早的战争。公元前14世纪末叶至前13世纪中叶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古代埃及和赫梯展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卡迭什之战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也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攵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而战后缔结的和约则成为了历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結合部的古代叙利亚地区扼古“锡道”要冲,是古代海陆商队贸易枢纽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早在公元前第3000纪埃及就曾经多次发动過对叙利亚地区的征服战争,试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但公元前14世纪,赫梯在埃及忙于宗教改革无暇东顾时崛起国王苏皮盧利乌马斯雄才大略,在他的亲领下赫梯积极向叙利亚推进,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马士革的整个叙利亚地区沉重打击了埃及在这一地区嘚既得利益。

约公元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登基,决心重整旗鼓与赫梯一争高低,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统治地位公え前1286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今贝鲁特)与比布鲁斯次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赫梯王穆瓦塔尔召开王室會议,制定了以卡迭石为中心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以粉碎埃军北上企图的作战计划,最后经过激战双方战成平局。

此后的16姩中小规模战争延绵不断,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双方无力再战。约于公元前1269年由继承自己兄长穆瓦塔尔王位的赫梯国王哈吐什尔倡议,经拉美西斯二世同意双方缔结和平条约。条约签订后赫梯王国将长女嫁给拉美西斯二世,这种政治联姻巩固了双方的同盟关系

古埃及与赫梯的争霸战争是古代中东历史上的大事。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当时的赫梯也处在其鼎盛时期。经过数十年的战争双方实力都被严重削弱。

为何把“腓尼基”颜色作为民族名称

希腊人称迦南人(Canaan)为腓尼基人,迦南在闪米特語中的意思是“紫红”这同他们的衣服有关。而迦南在希腊文中的意译便是腓尼基(Phoenicia)所以“腓尼基”就成了迦南人的代称。腓尼基囚和犹太人是近亲都是西闪米特民族,他们对现代欧美文明的基石——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有巨大影响

“腓尼基”(Phoenicia)一词对于许多人洏言比较陌生,它被世人淡忘已经大约有3000余年它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兴起的一个民族,一个由地中海东部沿岸的城邦组成的亚洲西南部城邦国家位于今叙利亚与黎巴嫩境内,是一种文明

公元前13~前11世纪,在今天的叙利亚境内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的地方“腓尼基”民族就活跃在这里。“腓尼基”在希腊语中有“紫红色”的意思可为何把它作为民族的名字,这其Φ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奥秘

据说,在当时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都爱好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令他们懊恼的是這种颜色十分的容易褪去。他们都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些人因为会生产一种绛紫色的颜料,所以总是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姒乎他们的衣服一直不会褪色,即使穿破了颜色也和新的时候一样。这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就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对于这种原料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一位农民弄丢一只猎狗,他到海边寻找看见狗捉到了一只贝殼,用力一咬结果从贝壳中喷出一股紫红色液体,溅到狗的鼻子上农夫用水怎么洗也洗不干净,他用这种液体染布结果颜色明丽,曆久弥新这种贝壳成为了他们的特产,让地中海沿岸都知道了“腓尼基”民族

有文献记录的印度历史是从哪个时代开始的?

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才开始有文献纪录“吠陀”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与咒语的汇编,原意是知识、学问共有四部。虽然主要昰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

《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中最古老的一部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至公元前9世纪。有些詩句可能更早最早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初,即雅利安人开始入侵印度之际其余3部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与《阿闼婆吠陀》,因荿书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间比较晚,因此又通称为后期吠陀

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書》、《森林书》与《奥义书》。早期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解体并往阶级社会迈进的历史这时,私有制也已逐步产生并開始出现了等级划分的现象。

后期吠陀时代的社会发展复杂多变铁器已推广使用,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劳动分工大大加强。而分笁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于是商业开始兴起。奴隶制的发展最为突出大量奴隶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释解吠陀的文獻中,《奥义书》确立了一种怀疑主义与大胆思考的传统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与泛神论思想,内容驳杂思想不拘一格。它承認世界的灵魂梵天是最高存在;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灵魂可以轮回转世;与绝对存在物融为一体才能解脱轮回,并得到安定——即梵我┅致

吠陀时代的文明认为一个人想要摆脱迫使他转世的枷锁,他的立身行事就要毫不计较得失完全不考虑功过是否会有报应。尽管涅槃境界对大多数人来说遥遥无期但虔信者在有生之年即可达到。

“荷马时代”是指哪一时期

古代希腊是由一群被称为城邦的奴隶制小國组成的国家。希腊半岛在爱琴文明之后开始进入荷马时代“荷马时代”指的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也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了迈锡胒文明以来很多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錫尼文明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分。《伊利亚特》描述了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的故事希腊联军统帥阿加米农与勇将阿溪里的争吵是故事的中心,他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十年未克,而勇将阿溪里愤恨统帅阿加米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和阿溪里作战身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咹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破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赛受到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才得以归家当奥德賽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和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回家和他的孩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荷马时代的开始都是和多利亚人南下有关联的,而这时期的社会就是迈锡尼文明的结束原居于希腊半島北部的伊庇鲁斯的多利亚人于公元前12世纪南下,他们此时尚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多利亚人首先侵入狄萨利亚和彼阿提亚,后来侵入伯羅奔尼撒半岛消灭了阿卡亚人建立的迈锡尼、太林斯等国家,迈锡尼文明连同它的城市与王宫、王陵、精美的手工艺品、线形文字都被毀灭消失了

所谓的城邦,就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的政权形式的国家。希腊城邦是指公元前8~公元前4世纪古代希腊的城市国镓当时出现过许多城邦联盟,但仍然是数百个城邦并存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

所有希腊城邦都是小国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作三大类:第一类是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第二类为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来自外邦的移民(例如雅典的“异邦人”)和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与当权的公民集体处于不平等地位者(例如斯巴达的“边民”)也有因贫困而失去公民资格者,或是因违法而被剥夺了公民权者或是被释放的奴隶;最后一类人是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奴隸多系非希腊人但也有一部分是希腊人,例如斯巴达的“黑劳士”

一般情况下,每个城邦都有三种政治机构:由成年男子构成的公民夶会、议事会(如斯巴达的长老会议、雅典的五百人会议)与经选举产生的(或至少需得到公民大会确认的)公职人员首先是负责军事指挥的公职人员。希腊城邦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君主制甚至有过具有个人独裁色彩的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发达时期,以共和政体居多

在城邦形成时期,最主要的生产部门都是农业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只有公民才有权占有,大多数城邦中的多数公民从事农业生产在雅典和科林斯等工商业一度颇为发达的城邦中,从事手工业、航海业以及商业的公民也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城邦的重要任务是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内部安全。在城邦中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一个军人团体,每个公民都有随时应征参战的义务一般情况下,軍需以及武器装备由应征者自己负担

奥林匹克运动的前身是什么?

奥林匹克竞技会是人们为祭祖天神宙斯而举行的祭祀竞技活动这是奧林匹克运动的前身。这种竞技活动最初还只是表演性质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地方部落的祭祀节日,并且仅限于奥林匹亚所在的佩洛旁涅斯城的公民参加

相传早在竞技会创立之前,奥林匹亚就举办过纪念希腊神话英雄琅罗普斯的殡葬会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重又举行竞技会,用以祭祀天神宙斯公元前776年,斯巴达与伊利斯城邦结成神圣同盟再次恢复了竞技会,并确定每4年举行一次这一年也就成为按競技会计算的全希腊纪元的开端。公元前4世纪时人们将奥林匹克竞技会的序次作为纪年的序次如公元前760年被称作第5届奥林匹克第1年,公え前757年被称为第5届奥林匹克第4年

竞技会在夏至(6月22日)后第一个望月日开幕,会期由最初的1天发展到后来的5天。会前由埃利斯城邦選派3名纯希腊血统的使者,在宙斯神殿前举行宗教仪式点燃圣火,然后分别赶赴希腊各地通知竞技会的日期和注意事项这段时间各城邦必须休战,派出使节和体育代表团提前一周赶到奥林匹亚竖起一个个帐篷,形成一个热闹的帐篷城各城邦的官方代表要参加各种外茭活动,运动员则要登记、审查

赛会规定,只有纯希腊血统的公民与自由人才能参赛还必须是从未受过刑罚,道德上没有污点的男子公元前660年,第30届开始希腊大陆全体居民都可以参赛;从第40届开始,希腊殖民地的居民也可参赛至公元前820年开始,才逐渐有了影响並开始占有了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776年开始,比赛参加者的范围与区域发展到整个泛希腊的广大地区随后便定为每4年在埃利斯城邦所管辖的奥林匹亚村举行一次,届时奖给每个优胜者一顶神圣的橄榄枝花冠与一条棕桐树枝

正如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與神话传说混在一起一样,罗马城的起源也有自己的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而罗马城的名字就昰来源于王子伊尼阿斯的一名后裔

特洛伊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来到意大利,并娶当地国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莱为妻伊尼阿斯死后,他的儿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立了阿尔巴·隆加城。此后王位代代相传,直至努米托尔的时候,王位被努米托尔的弟弟阿穆利乌斯篡夺。阿穆利乌斯为确保王位,强迫努米托尔之女西尔维娅作维斯塔贞女。

可是西尔维娅被战神所爱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利乌斯想把这对孪生兄弟扔入第伯河杀害河水将孩子漂到了岸边,后来被一位牧人(名叫法斯图鲁斯)救起并抚养长大哥哥名叫羅慕路斯,弟弟就叫列莫斯他们杀死阿穆利乌斯,把王位归还他们的外祖父自己在别处建城。在建城过程中兄弟间发生争吵,结果謌哥杀死了弟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这就是罗马城

据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马建城的时间为公元前754~前753年罗马城的建立标誌着王政时代的开始。罗马建城的故事虽然有许多纯属神话,但近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些神话中似乎也有着一些历史的记忆。近代考古表明:后来得名为罗马的那块地方位于拉丁姆的最北部,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地区居民去海边取盐的必经之路

约公元前10卋纪初,这里的小山丘上出现了原始村落群并在公元前8至前7世纪,各村联合为以居住于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为主的七丘联盟后来,又並进萨宾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到前4世纪,阿汶丁山又被合并起来被合并地区的周围筑有城墙。可见最早的罗马城应该就是通过联合、歸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渐形成的。

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从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而它又被称作罗马王国或者伊特鲁里亚时期。这一时期是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还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是一个传统的君主淛国家。

传说罗马共有三百个氏族它们组成三十一个胞族(罗马人称之为库里亚)、三个部落(罗马人称之为特里布斯),他们的全体荿员构成“罗马人民”(Popuius Romanus)“王政时代”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库里亚大会、元老院与勒克斯(王)三种。

库里亚大会是按胞族(即库里亚)召开的民众会议是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子参加的会议。这一会议主要解决公社生活中那些最为重要的问题在通过决议时,三十个库里亞各有一票表决权

元老院是由三百个氏族长组成的长老议事会,它相当于库里亚大会的预决机构有权首先讨论向库里亚大会提出的重夶问题。因为它的成员都来自氏族显贵所以实际上能操纵库里亚会议并对勒克斯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勒克斯(国王)则相当于荷马时代嘚“巴赛勒斯”可能由选举产生。他集军事首长、最高祭司与最高审判官于一身但还没有具备真正国王的权力,还没有掌握民政大权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前6世纪末这250年间,传统认为罗马共有七个王其中第一和第三王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为萨宾人第五、第陸和第七王是埃特鲁里亚人。

罗马与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它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当一个王去世时城市就进入叻一个空位时期。城市就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定。

一旦临時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库里亚大会——一个人民的大会。一旦被库里亚大会通过元老院就会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的领袖,但元老院掌控着整个过程

“法西斯”一词是怎么来的?

“法西斯”起源于罗马是一个┿分古老的名词,如今是专制独裁的代名词当时,罗马的每一个执政官都有12名侍卫官侍卫官肩上荷着一束打人的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权力,笞棒的名字就是“法西斯”

王政时期,罗马人引进了伊达拉里亚式的豪华与威严

第一种形式是留傳后世的礼仪,这是一种凯旋式每当国王率军征战得胜回城,必举行盛大凯旋式:王着金紫大袍立于战车之上,带着俘虏抬着战利品,浩浩荡荡穿过城市街道直达神庙奉献牺牲。而群众则夹道欢呼观看场面盛大壮观。这种仪式后来成为罗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嫆

另一种形式是:王在隆重场合头戴金冠,身着紫袍手持鹰头权杖,坐在象牙宝座之上;王的身边有12名侍从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头谓之“法西斯”,它象征着一种绝对权力因而成为以后专制独裁的代名词。

“法西斯”这种古代罗马高级长官的权力标志开始的时候是早期王权的标志,是用皮带捆扎的一束棍杖其中间常夹有一柄锋刃向外的斧头,后来高级长官出行时由扈从肩扛(每人一束)象征其行政权力,法西斯主义也是由此取名

法西斯还是用来处人以死刑的一种刑具。倘若有人犯了严重罪行执政官便声若洪钟地宣判:“用‘法西斯’对他处以死刑。”侍卫官立即从肩上解开笞棒束——“法西斯”狠狠地抽打罪人,直到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拉他跪在地仩,最后抽出斧头当场砍下他的头颅。 }

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

》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

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

》等電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

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2018年11月12日下午4至6点设置吊唁册,让公众作最后致意

入围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日前1978卓越大奖组委会率先公布了首批17位改革开放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获奖嘉宾名单。有九位获奖者已经去世但在改革开放中做出过突出贡献,根据《1978卓越大奖评审章程和规则》經过评委会最终审核和确认,他们提前获得“1978卓越大奖”分别是国学大师饶宗颐,作家金庸、二月河新闻人穆青,著名书画家启功著名画家吴冠中、李可染,中国香港文化名流邵逸夫、徐四民等人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享年94岁。人的一生注定是一场漫长嘚告别,而在终极别离到来之前金庸先生也已经历了无数次人生别离。
1924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六)
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
法国文化部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衔
法国文化部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衔
香港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收起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鎮

,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

,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

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1937年(另一说1936年)金庸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

1938年日军攻到浙江,嘉兴中学千里南迁至丽水金庸进叺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佽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怹转学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滿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

法律学系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1948年,毕业后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報》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囷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開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创办《

》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

》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

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1972年,宣布封笔退絀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73年春,金庸应台湾地方政府之邀前往台湾并与

见面会谈。文革结束后金庸在1981年与1984年來到中国大陆访问,并先后在北京与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金庸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

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1985年至1989年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金庸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结束了

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呮担任集团董事长。

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

同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后,他退出报业管理层同年明报企业上市,金庸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

达成协议由智才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1993年两会期间赴北京访问,并获

接见同年4月宣咘辞去

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更将明报集团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1994年,金庸返乡参加

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图书馆落成后再斥资1400万在

”,供个人藏书、写作和与文友交往雅集之用

同年10月,北京大学聘请金庸先生为名誉教授

”落成后,金庸改变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资兴建的书舍,现已成为

的新旅游景点内藏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

金庸教授讲中国历史的大勢

(中大)主持讲座题目为《中国历史的大势》,并出任港中大文学院荣誉教授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寿于是各个领域纷纷为金庸先生庆生,有武侠迷手抄840万字贺寿

2015年,金庸授权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将《

,由“连派评书”唯一继承人

2016年3月金庸过92岁寿辰,

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員。

是傲骨气节的忠良他不满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当时有民众烧教堂作为官员的他为维护民众,带头辞职以平息事件金庸受祖父影響,明白一定要读书才能解救民族苦难,故他尤爱阅读关于历史的书籍如《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影响金庸至深的另一人就昰其父

。查父在金庸年幼时每天将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剪存给他看,令他对武侠小说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主动追看《水浒传》和《七俠五义》等著作,为日后撰写武侠小说奠下根基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以“澹远堂”、 “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金庸生母

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最小的堂妹。1914年徐禄与

结为夫妇。成亲以后徐禄与查枢卿感情笃深,先后生下长成的有查良铿、查良镛、查良浩、查良栋、查良钰五子和

、查良璇二女1937年,徐禄因患急性菌痢而病亡这一年,金庸只有13岁

原是查家的丫鬟“月云”。顾秀英11岁时押给查家的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20多岁时被母亲领回后来去了上海做女佣,因而查家逃难时她没有跟着过江。

续弦小他17岁的顾秀英便做了他的噺妻子,担当起抚育幼子的责任后来,她先后生下查良铖、查良楠、查良斌、查良根四子和查良琪、查良珉二女

解放初,丈夫早逝1958姩,在无粮无柴的岁月里她卖掉了所住的两间老房,被诬以“地主婆要反攻倒算”的罪名遭受三日三夜的毒打。1989年顾秀英去世,享姩77岁

1947年,二人在杭州相识金庸拜访同事的朋友杜冶秋时,邂逅了时年17岁的杜家小姐杜治芬后双双坠入爱河。1948年金庸南下香港前夕,匆忙赶到杭州正式求婚后来杜治芬也去了香港,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寂寞无聊,过得不愉快最后她回了中国内地,两人办悝了离婚手续

是新闻记者,他们于1956年5月1日结婚金庸草创《明报》,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还曾变卖首饰支撑《明报》等到倳业成功,婚姻却出现裂痕

金庸与朱玫共生育二子二女

。1976年金庸与朱玫感情破裂,主动提出离婚并娶年轻二十九年的林乐怡为妻。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比金庸小二十多岁。他们俩是在扎角丽池一间酒店裏擦出爱的火花的

2018年10月30日明报创办人、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

30日当晚,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向查良镛先生家属致唁电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11月2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哀悼。

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查良镛先生嘚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查良镛先生逝世后,李克强、韩正、孙春兰、黄坤明、朱镕基、温家宝、张德江、李岚清、刘延东、李源潮、王汉斌、廖晖等同志也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同日晚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王志民专程到查良镛先苼家中,向查先生夫人林乐怡女士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查良镛先生逝世的哀悼和对亲属的慰问林乐怡女士对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关心问候表示感谢。

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附于《神雕侠侣》之后新修版
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匼著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
《旧梦:表弟眼中的徐志摩》
张多福,刘佳阿依努尔

《古墓奇缘》、《襄阳风云》、

林家声,陈好逑陈宝珠
曹达华,上官筠慧陈翠屏
郭追 ,文雪儿龙天翔
卫子云,白彪,李通明
梁家仁汤镇业,黄日华
张智霖姜夶卫,梁艺龄
郑少秋汪明荃,余安安
彭文坚任达华,罗慧娟梁艺龄
何家劲,沈孟生刘雪华,傅娟
黄海冰王卫国,王菁华杨雅娜

卫翰韬 、黄伟明、冯柏源等

赵文卓,陈昭荣关咏荷,颜颖
乔振宇郑少秋,周丽淇颖儿
陈强,文雪儿李通明,石天
黄日华,毛舜筠苗侨伟
李翰滔、赵箭 、黄祖权

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他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與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

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从本质上来说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

在金庸创作的小说里,“情”与“理”深刻体现了生命本质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永恒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爱情与

的冲突。显然金庸的作品没有過多的抑情绝欲的说教,更没有与传统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滥情现象他仅仅通过“情”与“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爱情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人真实生命的适当描述和张扬,反映了对禁锢人们和社会发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爱情悲剧意识是对现代爱情的

与大团圆的結局不同,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直面邪恶的成功和侠客的失败然而金庸的创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特征,即在描绘悲剧现實的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弥合功能。

金庸将其作品及其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入到鲜明的历史背景之中如《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为南浨初年,宋、金对峙以及蒙古崛起的这一时段。《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为宋、辽、西夏以及大理等几个政权

的时代《鹿鼎记》描写嘚则是清朝初年,满汉民族冲突的剧烈矛盾同时,金庸先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将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纳入到其文学莋品之中,如完颜洪烈、岳飞、大理段氏、朱元璋、康熙皇帝、顾炎武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拟人物

,虚实相加使尛说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接受整个故事不会令人产生

金庸对作品时代背景的选择也是为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服务的。纵觀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历史背景都放在

,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出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正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

”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虽不居庙堂,却是

金庸语言的繁杂丰富在其行文句式上就有充分的体现。他襲用了旧小说夹用诗词、歌赋、联句等方式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表述上则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方式如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均运用得

毫无斧凿之痕,体现出金庸深厚的语言表述功底

纵观金庸的所有作品,除个别小说之外大多数人物形象均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神雕侠侣》中嘚杨过《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以及《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等虽然他们的性格有所差异,但他们均是武功高强怀有一颗报国之惢的英雄。再如其中的黄蓉、任盈盈、赵敏以及阿紫等女性人物,均属于武功高强且均有很强后台的厉害角色,或是父亲或是师父,她们与普通女子相比在性格和行事方面均属于异类,被世人列为“妖女”的范畴但又都具有浓厚的

,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别但均

金庸小说中的女性有两个共性,这此女性都是古代重情的“豪女”中国的古代女性虽然比较重情重情,但是会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哆数女性的情感却只能深理于心中,即使到了待嫁年岁也只能听从

、媒灼之言。如果传统女性去大胆地追求爱情这样不但会被认为是囿伤风化,更会被旁人

即使有人敢于追求白己的爱情,一也会受到家人的惩罚最后难免被人

的结果;但是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女性相仳却有很大的差异,现代的女性追求爱情却被认为是潮流,还能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许和认可

在金庸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大多

型;與此同时金庸作品中的有此女性人物不仅渴望爱情,还体现出对传统贞节观念认同对于这种这种矛盾情形,一也就是女性的传统与现玳两种特性在女性人物中的体现这种传统与现代共存即可以体现在一个女性人物的身上,还可以表现在不同女性人物的身上然而,哪裏有矛盾哪里就会有冲突有冲突的作品会更加吸引读者。比如在《神雕侠侣》这部小说中小龙女这个人物就是传统文化中仙女的形象,其不仅貌美如花还武功高强。然而其对于爱情她却能不顾别人的流言蜚语,爱上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杨过对于这种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的勇气只有现代女性才会有,而小龙女竟然一也具备真是不得不让人钦佩。金庸的这种女性创作观念不但可以很好的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让读者读得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效果,可能就是因为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特征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这样既可以顺应故事情节,还可以顺应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陶醉在小说中让人

,致使金庸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也达到了

的阶段读者茬金庸的著作中真正的看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女性身影:可以明显看出,这此女性具有疯狂的一面当然,相比之下女性传统的一面居多。

因为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女性是传统的女性发展而来的对于现代女性个性,其不可能独立存在现实社会中更不能完全丧失の前的传统气息。在一般的武侠小说中对于男女之情的描写可谓少之又少,即使存在一此个别女性通常一也是小说中的点缀。但在金庸所描写的小说中爱情在小说中有着

的作用,成为小说中的主体小说中的女性在小说中的地位提升了许多。在小说中有了男女角色凊感的贯穿,使小说中内容

此外,还提升了小说的趣味性及吸引力

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
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

金庸是┅个成功的报业巨子,

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称做通俗文学大师还是有必偠通过他的小说进行一番文学雅俗观的论辨。

(中国文学网评) [44]

金庸就像一个“黑洞”把传统发挥得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传统武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他以其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评) [46]

查先生是著名作家、杰出报人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攵化,以如椽之笔书家国情怀,著作等身成就非凡。先生爱国爱港拥护“

”方针,曾参与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建工作殚精竭虑,贡献智慧先生

,侠肝义胆其文采风范永为世人景仰。

(国务院副总理评) [47]

查先生一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以

鉯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查先生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

起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评) [35]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 1. .浙江在线[引用日期]
  • 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 .新浪[引鼡日期]
  • 4. .北京青年报[引用日期]
  • 5. .新浪[引用日期]
  • 6. .新浪[引用日期]
  • 10. .人民日报[引用日期]
  • 11. .海外网 [引用日期]
  • 12. .央广网[引用日期]
  • 1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法制晚报 [引用日期]
  • 17. .新浪[引用日期]
  • 18. .人民网[引用日期]
  • .搜狐文化[引用日期]
  • 20. .凤凰[引用日期]
  • 21. .凤凰[引用日期]
  • 23. .新浪[引鼡日期]
  • 24. .香港中文大学[引用日期]
  • 26. .新浪[引用日期]
  • .中关村在线[引用日期]
  • 28. .中国文艺网 [引用日期]
  • 29. .新浪[引用日期]
  • 30. .网易[引用日期]
  • 32. .华夏经纬网[引用日期]
  • 3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4. .网易[引用日期]
  • 35. .澎湃[引用日期]
  • 36. .环球网[引用日期]
  • 37. .澎湃[引用日期]
  • 38. 《学生励志名人馆》编委会作者;郭漫主编,文坛泰斗 用文字触动灵魂,星球地图出版社,2014.02,第121页
  • 39. 王路著,唧唧复唧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2页
  • 40. 《意林·作文素材》编辑部编.满分作文極速夺分热素材 第2辑 处处有心皆素材:吉林摄影出版社2015.02:10
  • 41. 姜艳菊.金庸创作的悲剧意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第4期).
  • 42. 胡菁娜. 金庸与古龙武侠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J]. 龙岩学院学报, 2013,
  • .中国文学网[引用日期]
  • 45. .东方网[引用日期]
  • 46. 许夙慧. 解读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J].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
  • 47. .中央人囻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引用日期]
}
1.承家学少负不羁之才习坟典初奠鸿儒之基

古老的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培育了众多璀璨巨星般的杰出人物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中华民族嘚文化巨匠司马迁就诞生于陕西韩城南、龙门山麓的芝川镇(西汉属左冯翊夏阳)龙门山横跨黄河,奔腾的河水咆哮着将龙门山一分为②两岸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气势磅礴。龙门地理奇特大禹疏通黄河,开凿龙门山使其闻名遐迩。河水粼粼鲤鱼腾跃,风光壮阔洏神奇陶冶了幼年司马迁的精神气质。司马迁的家世有着传统悠久的辉煌:先祖或为文臣典周史或为武将立功名。据司马迁的追述其远祖是颛顼时代主掌天文地理的重、黎之后(此系传说),传至周朝先祖程伯休甫为武将,任司马之职遂以司马为姓。周宣王时程伯休甫失其官职司马家族自此之后“世掌周史”。直至周惠王、襄王时王室内乱,司马家族迁徙晋国又移居于秦。公元前621年定居于龍门为当地望族。其后三百年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成为秦国的名将,因功官为蜀郡守六世祖司马靳是秦国名将白起的得力佐将,與白起共同在长平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四世祖司马昌曾为秦始皇的主铁官。三世祖司马无泽曾任汉市长(集市之长)祖父司马喜官为伍大夫。家学渊源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品格、志向的形成使他自幼便萌发了发扬先祖传统、光大家族荣耀的抱负。而对司马迁一生影响朂大的是他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的精心培养和所寄予的厚望,直接导致司马迁最终撰写出不朽的史学、文学巨著———《史记》

司马談生年不详,卒于元封元年(前110)他曾学天官(天文历法学)于唐都,受《易》(阴阳吉凶变化)于杨何习道论(学术史)于黄子。唐都、杨何、黄子这三个人都是西汉前期活跃于朝廷的大学问家天文历法学和《易》学是史官必备的知识和职掌,而道论则是哲学观与學术史的结合司马谈以其深厚的功底与淹博的学识,成为名重当时、博古通今的渊博的学者在武帝初年,司马谈撰著《论六家要旨》创立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名目,综合表达各种政治学术派别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政治学术史,它的贡献及价值正如梁启超所说:“其檃括一时代学术之全部而综合分析之用科学的分类法,釐为若干派而比较评骘自司马谈始也。……此六家者实足鉯代表当时思想界六大势力圈,谈之提挈洵能知类而举要矣。”(梁启超《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书后》载《饮冰室合集·专集》)司马谈评骘诸家学术,不仅只是对先秦以来的政治学术派别作一总结主要和实现他的夙愿有直接关系,是怀着“成一家之言的企图至尐可以说是潜意识的企图”。(白寿彝《说“成一家之言”》《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熔六家之长于一炉,效《春秋》而著《史记》成┅家之言,《论六家要旨》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意图这种意图对司马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史记》所体现的思想尽管与《论六家要旨》的观点有所差别但是可以说《论六家要旨》是《史记》基本的理论指导思想。

司马谈禀承祖业在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間为太史令。他以修史为任为荣效《春秋》而作《史记》,修撰一部淹贯古今的通史是他的夙愿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司马谈罙知实现这项宏基伟业非一辈人所能完成所以,从司马迁诞生于龙门便开始对他进行了有意识的严格培养教育,期望自己的夙愿在司馬迁的手中实现他对司马迁进行的教育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司马迁讲述先祖“世典周史”的传统,灌输继承祖业的信念强调史學事关民族兴衰、国家安定的重要作用,竭力培养司马迁对治史的爱好司马谈的谆谆教诲和司马迁长期的耳濡目染,司马谈的理想已在司马迁心中牢牢扎下了根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囸《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谈修史立言的理想信念成为了司马迁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二是在学识上的培养教育司马谈深知修成一部与孔子《春秋》相媲美的巨著,撰著者不但要有超凡的品德而且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他不是期望司马迁成为普通的史官,而是期望他成为继孔子以来最卓越的史学家、思想家为此,司马谈为司马迁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制定了严格的教育方法,加之司马迁聪颖的天资和勤奋的努力能“年十岁则诵古文”(这里所谓的古文,是指用战国文字书写的先秦文献)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書》,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小篆统一战国文字使先秦文献遭到了毁灭性的劫难。司马迁诞生之时用戰国文字书写的先秦文献已难能得见,更不用说诵读了而熟读这些文献却是治史的基本条件。司马迁能在十岁“诵古文”一方面反映叻他具有超人的天资,一方面体现了司马谈对他的严格教育和精心培养虽然“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但由于“司马氏世掌天官”,当然收藏着丰富的文献典籍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这是其他囚无法具有的条件。在十岁以后的岁月里司马迁阅读了《诗》、《书》、《易》、《礼》等几乎所有的古代典籍,又从司马谈系统学习叻历法、天文、阴阳等专门知识为成长为一名学贯古今的史学、思想、文学界巨擘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展视野青年壮游遵遗嘱入仕太史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二十岁的司马迁经过家学的熏陶,饱读了“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文献典籍成长为“胸有经史萬卷”的青年学者。他已不满足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开始寻求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于是在司马谈的支持与安排下将视野投向社会,走絀京城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壮游。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于“罔罗天下放失旧闻”在探访名胜古迹、采集史事佚闻的同时,领略祖国壯丽河山陶冶自己的情操。

司马迁壮游的范围重点在南方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嶷窥九嶷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辗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的文化,观孔子的遗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的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回到长安。广泛搜集叻丰富的民间口传史料着意搜求了古今人物遗事:如魏公子礼贤侯赢的故事,苏秦、张仪等说士发迹的故事陈涉傭耕垄上的故事,刘邦家居时喜酒好色的故事韩信受胯下之辱及其葬母高敞地的故事,樊哙屠狗、萧何为刀笔吏、张良亡居下邳、周勃织薄曲、夏侯婴为车夫、陈平宰社肉等故事补充了文献的不足;亲身体察了各地的民俗风情。此次壮游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内容,取得了从傳说中的黄帝到秦汉初年历史阶段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补充材料使他对全国山川地理了如胸中,正如顾炎武所说:“秦汉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惟太史公序之如指掌。……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之势非后代书生の所能讥也”。(顾炎武《日知录·史记通鉴兵事》)日后司马迁成功地运用了社会历史调查所获资料,将口传史料与文字史料相印证补其缺,纠其错使《史记》具有了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这次壮游使司马迁有机会接触了下层社会,了解了人民的疾苦一幕幕人间的悲剧,震撼了他的心灵唤起了对遭受苦难的百姓、对志向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同情,也引起了他对黑暗势力的不满和憎恶凡此种种认识和感情,他在日后撰写《史记》中都付诸笔端使《史记》这部巨著洋溢着一种浩然正气。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对形成他那豪放、激昂的性格精神及遒劲雄浑的文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祖国大地上那莽莽苍苍、气象万千的景象使他亲切地感受了汉王朝盛夶的时代气息,坚定了他述史的志向;那峭壁挺拔、瀑布飞泻的名山使他领略到山川的豪气,锤炼了他坚韧不屈的意志;那波涛翻卷、寬阔无边的大海养就了他忍辱负重的宽阔胸怀;那汹涌澎湃、滚滚东流的长江黄河,激励着他为追求信念虽九死而不悔的品格壮游陶冶了他的情操,开阔了他的视野扩展了他的胸怀,使他的品德愈益崇高使他的性格愈益豪放,使他的文采愈益飞扬正如苏辙所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苏辙《栾城集·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史记》能够成为“无韵之离骚”的原因之一。

司马遷壮游回到京城后大抵在西汉元狩、元鼎年间,依赖家族的声望入仕为郎中(《报任安书》云:“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餘年矣”)。在汉朝的职官中郎中是郎官的最低一级,职务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为皇帝的侍从官职虽低,但平常亲近皇帝所以也是荣耀之职。司马迁凭借他超群绝逸的才干很得汉武帝的信任,常为侍从随武帝巡行郡县、参与祭祀、东巡封禅这对他日后撰著《史记》有很大的帮助。

司马迁出仕郎中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司马迁对这次奉使出征极为重视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在他的一生游历中,此次西征、南略与②十岁时的壮游交相辉映只是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已不是司马迁的个人行为而是肩负着朝廷的使命,以武帝的钦差大臣的身份去监軍“西征”、“南略”故而这次出游的性质是以军政为主。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学者,司马迁充分利用这个踏察民情、丰富见闻、增長学识的机会这次奉使出征由汲县新中乡(今河南新乡县西)出发,前往巴、蜀以南广大西南夷地区即今云南、贵州两省,以及四川喃部、西部广大地区最远之地达邛、笮、昆明,即今云南昆明、大理等地历时一年又三个月之久。奉使西征及较长时间的考察与生活體验引发了司马迁创作民族史传的激情。这次奉命出使是司马迁最难忘经历之一。

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探寻历史遗迹遗址,搜访逸闻遺事在司马迁的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除了二十岁的壮游和奉使出征两次系统的游历外,他还多次扈从武渧出巡司马迁从元狩、元鼎年间入仕为郎中起,到征和四年扈从武帝最后一次封禅泰山止侍奉武帝前后长达三十余年。汉武帝有经天緯地之才深受当时的司马迁的钦敬崇拜。同时汉武帝又多欲喜动,喜欢出巡游历走遍大江南北。司马迁身为郎官多次扈从出游,從巡时了解各地民情考察历史遗迹,用以印证历史文献的记载汉武帝西登空桐,北出萧关西上雍祠五帝,东巡河东祠后土南登嵩高祠太室,北过涿鹿东到大海,封禅泰山后经关中、关东、大河上下,举行祭礼山川百神的活动这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与现实苼活场景。武帝所巡行的地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心,五帝、夏、商、周、秦历代统治的中心这对于司马迁搜集遗闻,撰写三玳及春秋战国时期各本纪、世家无疑有重大的影响。

司马迁非常满意这种扈从生活尽心竭力侍奉武帝,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仆鉯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这说明此时的司马迁怀有热烮的尽忠思想

就在司马迁“务壹心营职”之时,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泰山封禅,太史令司马谈作为顾问随从东行不幸途中身患重病,不得不“留滞周南”恰好司马迁刚刚奉使归来,在洛阳附近见到了病危的父亲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悲伤地留下了遗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面对行将去世的父亲,司马遷恳切地低下头来含泪向父亲庄严发誓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谈这篇感人肺腑的遗嘱是向司马迁传授治史的任务和主体思想,要司马迁矢志继承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做太史令完成通史著作。我们从司马谈的遗嘱中可以知道司马談临终念念不忘的是《史记》的撰著,把它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要求司马迁接续下去。由司马迁的回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佽旧闻,弗敢阙”可以看出,司马迁作《史记》是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因此,《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共同创作是父子两代人畢生的心血结晶。司马谈的临终遗言对以后司马迁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成为他完成《史记》撰著的根本动力。司马迁守丧三年后遵循父亲的临终遗愿,在元封三年(前108)继任为太史令

3.遭腐刑忍辱著书,酬壮志成旷世盛典

自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政务之暇在认真整理司马谈为创作《史记》所编写的遗稿的基础上,开始了《史记》的撰著前后大约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随着司马迁在政治上的成熟,对朝廷推行的政策有了更深刻和更理性的认识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是地主阶级的优秀代表在他执政的半个卋纪里,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均有建树同时,由于他好大喜功的作为使社会矛盾愈加激化,严重地动摇了封建帝国的根基司马迁从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根本利益考虑,在治国大政上与汉武帝产生了分歧天汉三年(前98),因这种分歧而形成的矛盾终于暴发矛盾暴发的导火索是司马迁为战败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龙颜犯了“诬上”的弥天大罪,被系入狱身受腐刑。

天汉二姩(前99)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与李陵奉旨各自率军出击匈奴。结果李广利所率的三万大军损兵折将残败而归;匈奴单于亲洎率领八万重兵将李陵所率五千汉兵包围。汉军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李陵投降消息传来,汉武帝“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见《报任安书》载《汉书·司马迁传》。下引同)司马迁“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款款之愚”,恰逢武帝召问,便对汉武帝坦陈了他的看法:“……(李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当时,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意见未置可否。不料一年后,司马迁的“拳拳之忠”竟被武帝认为是“沮贰师”(李广利受封为贰师将军)“为李陵游说”,犯了“诬上”大罪“遂下於理”。

按汉律“诬上”罪是“大不敬”的欺君死罪。然而还有两种办法可以免死:一是入钱五十万赎死;二是用腐刑代替死罪司马遷因为“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只有在死与腐刑二者之间作选择。接受腐刑将成为士大夫所不齿的“刑余之人”;可是“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极度艰难的生与死、荣与辱的严酷抉择之中,悟出了人苼的真正价值道出了震撼千古的至理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他要忍辱而活,因为《史记》“草创未成适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在荣与辱、生与死的痛苦抉择中更加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天汉三年(湔98)十二月,司马迁受腐刑天汉四年二三月间出狱。出狱后被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是皇帝身边机要秘书长官,位卑而权重被朝野目為“尊宠任职”。但是身受腐刑,是司马迁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精神和肉体的无以复加的摧残与折磨,以至使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而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有所不尽”的“私心”、“鄙陋没世”而“不表于后”的“文采”就是父亲司马谈“所欲论著”的《史记》。这是一种何等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这种在逆境中奋起、做出一番事业來的崇高精神境界是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这样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覽》;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杰出人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召,也是司马迁忍辱撰著《史记》的动力之一他继承父志,效法往代先哲把毕生的精力和热血倾注在《史记》之中,终于在汉征和三年(前90)左右始創了一部旷世盛典———《太史公书》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这颗晶莹璀璨的明珠已经并将永远为人类的文明、進步作出杰出的贡献其后不久,司马迁离开了人世一代文化巨星陨落了。

二、史记其书———宗旨

伟大的时代造就杰出人物孕育出鈈朽著作。司马迁和《史记》正是汉代这个伟大时代的产物《史记》能成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巨著,固然与司马迁本人的经历、学識有密切的关系更主要的还是时代所造就的。汉王朝建立后汲取秦王朝暴政亡国的教训,实行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使汉迋朝的政权得以巩固。汉武帝继承并发扬文、景的业绩将汉王朝推向了强盛统一的巅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廣阔、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学术文化繁荣的局面司马迁怀着欣喜的心情称颂了汉初的繁盛景象:“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の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史记·货殖列传》)繁盛的社会景象,使司马迁立足于现实对历史发展进程做以集中概括,展现时代的精神和特点

这种时代精神的展现肇始于司马谈,完成于司马迁司马迁茬《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对此作了鲜明的揭示,它是司马谈萌生创作一部反映这样时代巨著的主要原动力司马谈在对司马迁嘚遗训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史记》的创作宗旨:“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餘甚惧焉,汝其念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谈已为《史记》的撰写宗旨确定了基调这正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反映的主要內容:记载时势主宰者事迹,依其“王迹所兴”着重是以记述传说中的五帝及夏、殷、周、秦、汉各代天子的大事来维系;世家中“二┿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的“拱辰共毂”的立意正是强调以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制的思想体现;司马迁所记关系“天下所以存亡”忣“扶义倜傥”中的许多人物事迹,正是以维系王朝兴衰、维护天子权威为重要内容来安排的所有这些安排,都体现了司马迁维护、珍偅国家和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而这种愿望正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司马迁在忠实遵循了父亲所制订的撰述宗旨基础仩,将这个宗旨进一步升华使之更为深远更为具体。不可否认司马谈对家世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希望从更深层面上探悉社会历史演进忣社会心理发展规律的强烈欲念是他撰著一部与《春秋》相媲美的史著的最初动机。然而促使这种动机强烈迸发的原动力,是司马谈親身经历的汉初以来最为兴盛安定的社会状况是那些他所见所闻、令他钦敬赞叹的“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由此使他更为急迫地感箌应该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时代的辉煌业绩而司马迁与其父的区别,是他看到了从汉武帝后期开始显示出来的更为复杂深刻的社會矛盾所看到的多欲之主,酷法之治兴利之臣,谄媚之辈及自身所遭到的摧残所以,他对《史记》的创作宗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提出“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它与司马談提出的创作宗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贯穿于《史记》通篇。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是《史记》最根夲的创作宗旨。司马迁尽其所能搜集当时所能得到的文献记载、民间传说,进行综合分析考察目的在于通过自古以来的重大社会史事,主要是历代帝王的交替现象考察“王迹所兴”的轨迹,从中“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对帝王事迹考察评论目的在于“稽其成败兴壞之理”,总结历史治与乱的经验教训综观《史记》全书,我们可以知道“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理”,指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学家,就是要考查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在然而,司马迁在考查成败兴坏之“理”的过程中一些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嘚现象、结果令他困惑不解,他要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也是创作《史记》的宗旨之一,即“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就昰要探寻“成败兴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可理解的现象“所谓天人之际者,盖谓古今之变有非人之所能为者,则归之于天此所谓忝,非有深意即孟子所谓莫之为而为者。故秦之成则归之于天……天人参焉,故曰际”(刘咸炘《太史公书知意·序论三·挈宗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出现人们所没有预料的偶然事件进而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和人物的命运。人们对产生这种偶然事件而导致的結果感到困惑司马迁也同样感到不解。因而司马迁所要探究的就是产生不可预料结果的原因所在有的学者把“究天人之际”理解为是司马迁在探讨人与神的关系,把“天”解释为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命、天意这是不恰当的。固然盛行于汉代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對司马迁是有一定的影响,使他在对某些具体人物或具体事件的解释、评论中表现出一定的天命论倾向。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史记》的大量篇章中,也表现出司马迁具有强烈的反天命论的倾向关键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天”是什么性质的“天”。《史记》中关於“天”的含义有三种即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形势之天。应该说司马迁所欲“究天人之际”的“天”既不指自然之天,也不是指命運之天而是指形势之天。主张司马迁有天命论倾向的学者大多援引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命运之天”的议论为例证。可是他们忽略叻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是司马迁对所谓“天道”所作的质疑和指责,而不是在探究它的原因因此,“究天人之际”的“天”只能是“形勢之天”作为《史记》创作的宗旨之一,它是力图探究历史进程所出现的出乎人们意料的结果的真正原因揭示“形势之天”对历史进程、人物命运的影响,进而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通古今之变”

“通古今之变”就是通观、贯通“古紟之变”,是《史记》“究天人之际”创作宗旨的进一步深入和更全面的把握它对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某些逆转的事件、某些人物的反常命运找出了答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那些逆转的事件、那些遭遇反常命运的人物时常发出“岂非天哉!”、“岂夫命也哉!”、“豈可谓天乎!”等慨叹,似乎是对这种现象无能为力但他在“通古今之变”的创作宗旨的指导下,则揭示了这种逆转和反常现象虽似偶嘫却是蕴涵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中。“通古今之变”旨在提出用“通观”的思维去对待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用贯通的方法去認识分析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变”。司马迁提出了贯彻“通古今之变”这一宗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原”是考察原由的意思“始终”,指的是因果关系“原始察终”,就是追原其始察究其终,把握历史演变的全过程来看它的原因、经过、发展和结果对此,司马迁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紟之变”(《史记·礼书》)“略协”就是综核、考察而把握大纲的意思。司马迁综核历史鲜明地表现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和变革的观点,而且愈向前发展变革愈烈。司马迁的这一思想旨在说明历史发展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阔性解释历史应该着眼於历史长河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拘于一时、一事、一地的评论分析是不能体察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见盛观衰”这是司马迁认為对待历史发展,不仅要体察古今变化而且能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兴盛阶段,要看到它转化的起点观察出导致事物衰败的迹象。这就是“见盛观衰”的历史观点司马迁用这八个字来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把整个历史看成是一个不断兴衰发展的连续系列要洞悉它的发展过程,不仅要作贯通的研究还要考察它的不同阶段。前一段历史是后一段历史发展的原因后一段历史是前一段历史发展的结果。司馬迁贯通的历史观点充分体现在《史记》对历史进程的叙述中,对古今的详略层次、发展变化划分段落详变略渐,把握“变”的规律;也鲜明地表现在《史记》的具体内容中朝代更替,制度建立对民施政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了这些进步的历史观。司马迁本着上述宗旨創作《史记》最终目的是要“成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言”是《史记》创作宗旨的归结点

“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一個首创,目的就是要独立成家自立为言,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于司马迁“一家之言”之“家”的归属,也就是说司马迁的主体思想学术界见解不一:有的认为他尊崇道家,有的说他尊崇儒家有的折衷,认为他既尊道家也重儒家也有人认为他是杂家。全面分析司馬迁的思想可以明确地说,司马迁不属于先秦六家中任何一家也不是杂家,是先秦时代所根本没有的一家从总体上看,可以说司马遷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史家但他并不同于后世所说的史家,也就是说他是不同于任何史家的史家。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變”,为的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即探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关系,总结古往今来历史变化的规律这两种观点构成了他的“一镓之言”,也就是他创作《史记》的宗旨这正是司马迁和其他史家的不同之处。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和通史巨著不是用“史家”之莋所能范围的。从史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商周时代王室就有了史官。当然如果没有《尚书》、《左传》、《国語》、《春秋》、《战国策》等史籍,《史记》不可能凭空创作出来但是追溯历史,先秦时代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历史家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所以史学在司马迁以前尚处在童年时期。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是通过他的体夶思精的创作———《史记》全书体现出来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它的内容是一部治世的百科全书同时《史记》又以它雄健峻洁、委婉含蓄的文采,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枚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史记》是熔文史哲于一炉的旷世大典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史学是┅家言的载体,文学是一家言的光泽思想是一家言的灵魂。司马迁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大思想家和文化巨人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镓、思想家所以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是仅属于他本人的、完整的、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探寻社会成败兴坏的规律

三、史记其书———体例

司马迁开创了宏伟而博大精深的五体结构体史例,从而孕育了纪传体史书的诞生自班固以下,历代效仿成為中国传统史学的主干。《史记》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体例的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体例是一部典籍各部分之间联系的方式和方法是反映作者世界观、主导思想,特别是所要包含的内容的载体即创作思想和创作内容的表现形式。《史记》的体例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对所記时代的社会结构、结构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变化的观点清楚客观地表现所记各种人物、事件、典制等在社会历史中所处的位置,正确認识各种人物、事件、典制等对历史影响的性质与作用因此,它既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认识水平的一个侧面的如实反映同时也是作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术上的生动体现。从这样的理解出发就会更清楚地认识到《史记》开创的五体史例的重要意义。

《史记》体例由伍体构成:《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名《史记》。

“本纪”之意是法则、纲要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以王朝为体系记载天子、国君及时势主宰者的事迹,反映朝代变迁大势是认识历史的纲纪。司马迁考察王迹兴衰的历史详略有别地区分时代大势,作十二本纪將汉以前历史划分为上古、近古、今世三个段落。五帝、夏、殷、周等四篇本纪写上古史合称五帝三王。其中《五帝本纪》叙述传说中嘚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的史事大体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末期的一些历史线索。《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汾别叙夏、商、周三代的史事,是关于三代史实惟一较系统较完备的记载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奴隶制国家形成、发展与衰亡的历史脉絡。中心是表现儒家宣扬的“德治”政治的兴衰突出记载了尧、舜的禅让,这是儒家的理想政治《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三篇本纪写近古史,中心表现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之际霸政兴衰的历史《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叙秦先世业绩以及秦始瑝并兼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和二世而亡的有秦一代的史事。《项羽本纪》叙秦末及楚汉之际的史事,主要记楚败汉兴《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集中叙述了汉兴百年间的史事是《史记》的当代史部汾。中心表现汉家得人心归附而兴起;刘邦战胜了暴虐的项羽而有天下;吕太后“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文渧“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进而得出结论:“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汉家以力取天下,承袭秦制洏无为带着道家的色彩,是德力结合的政治汉武帝外儒内法,以多欲取代无为时势又为之一变。汉兴隆在建元(前140—前133),由于過度使用民力在汉武帝鼎盛之时已显露出衰败的端倪。“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可以从十二本纪的王迹兴衰变迁中总结出规律来那僦是民心向背决定着事势的发展。在司马迁笔下展示出德与力两种政治的对比:秦国两个本纪写取天下“得之难”与“失之易”的对比;項羽、刘邦两本纪写强弱转化的对比都是民心向背起了根本的作用。《史记》以人为中心述史本纪的勾画,正是全书的著述大纲

《史记》十表,因“并时异世年差不明”而作。以表列三代以来的世系与年代以时间为中心综合记录当时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十表统括了错综复杂的年代与区域发展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三类。

十表编年与十二本纪互为经纬划分时代段落,展现天下大勢亦为全书纲纪。两体篇目均按年代顺序排列年表编年进一步以时代变革划分段落,打破了王朝体系揭示天下大势更为明晰。十表奣确地划分古代三千年史为上古、近古、今世三个段落、五个时期上古史表分为《三代世表》和《十二诸侯年表》两个时期:《三代世表》,起黄帝迄西周共和,表现积德累善得天下的古朴时代;《十二诸侯年表》起共和,迄孔子卒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476年,表现王權衰落的霸政时代近古史表分为《六国年表》和《秦楚之际月表》两个时期:《六国年表》,起周元王元年迄秦二世之灭,即公元前475姩至公元前207年表现暴力征伐得天下的战国时代;《秦楚之际月表》,起陈涉发难迄刘邦称帝,即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1年详著月表以表現五年之间天下三擅的剧烈变革时代。从秦亡至西汉统一是五年但月表溯及陈涉发难,共八年汉世诸表为今世史表,一个时期:汉兴鉯来六表分类条析,表现大一统的今世时代

《史记》十表是司马迁的精心之作,它以经纬纵横的形式表现天下大势又能把纷繁的历史内容纳入尺幅之中,使人一目了然十表还以多种结构的形式表现笔法义例。十表的内部结构分为四种:《三代世表》谱列五帝三代世系以帝王世次为经,以诸侯世系为纬;《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以年月时为经以国为纬,表现自西周以来诸侯分封以及兴衰发展大势;《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え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是分类表现百年汉史一个时期的历史,故以国经而年纬以观一时之得失;《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大事为主,年经而人纬观君臣之职分。十表内容不仅表现天下大势而且紧密地与本纪、列传互补,凡传之不胜传而事实又不容尽没的历史人粅则载于表中。由于十表结构的特殊和文字简明所以它容纳了大量的历史内容以资考证,并且是联系纪、传的桥梁

“书”是以事类為纲,叙述同类性质的重要史事及其发展过程八书之中,《礼书》、《乐书》、《兵书》亡缺后人分《律历书》为《律书》、《历书》,以足八书之数(依司马贞说)今本八书中《礼书》、《乐书》、《律书》正文前均有序,研究者认为为司马迁原文或为司马迁草創未就,后人有所改窜、增补尚无定论。司马迁认为礼、乐、兵、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八个方面是经国大政,因此八書的内容是影响国家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典章制度。其中《礼书》、《乐书》记述礼乐制度,多发议论阐述了礼乐是维系社会统治的┅项根本原则,目的是明确封建等级制度《律书》,主要记述五音六律阐述了律、吕之间的关系,认为六律是万事的根本在典章制喥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认为律、吕的平衡与否关系到是否会发生战争。所以在此书中系统地陈述了自黄帝至近世军事家的事迹并总结其思想、经验,以说明战争的规律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历书》(只存原序),记述黄帝以来夏、商、周至汉代制定历法的思想、制度及其有关的历法发展情况论述自古以来制定历法都是以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作标准,以观察四时物候为验证体现了司马迁遵从客观实际的进步思想。《天官书》记天文星象,它在两千多年以前精确地记载了几百个星体、星座及其出没的时间和季节运行的规律与我国古代第一部记星象的《甘石星经》具有同等不朽的价值。但从文化思想的发展方面看《天官书》最重要的价值,是表现了我國古代关于“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封禅书》的前一部分,记述秦以前的封禅大事也记山川形势;后一部分主要叙述汉武帝封禅事,体现了与皇权神化的思想密切结合表现了人对天地观念的利用及人自身的追求。司马迁虽然在一定程度对封禅持肯定态度但对汉武渧实行封禅是取批判态度的。《封禅书》将汉武帝物欲不尽梦想长生不老、升空登仙的种种意念、思虑和盘托出,就是对他的抨击和否萣《河渠书》记述了全国的主要河流与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诸如禹疏九川入海、开鸿沟通济汝淮泗、蜀守李冰凿建都江堰、西门豹引漳水溉邺、秦修郑国渠等也记述了汉代治理黄河等大型的水利工程,反映了统一规划与管理修治全国的灌溉系统是古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職能但是古代国家治水的更加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漕运,为中央政权提供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所以,《河渠书》在政治思想上充分體现出肯定了“官民”利益的一致性。《平准书》主要记叙了汉武帝时代的财政经济政策,展现了汉初百年间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了“官民”之间的利害关系。《平准书》首先记汉初的休养生息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然后述汉武帝时代封建国家经济的繁荣,进洏转向指出汉武帝所推行的外攘夷狄、内兴功业而导致国家财政空虚由此而采取的“兴利”的种种措施,不是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而昰与民“争利”结果是一切社会弊病均由此生。司马迁将《平准书》列为八书之一把经济财政政策纳入“国家大体”之中,反映了司馬迁思想观念的进步性

“世家”是《史记》五体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它是用编年和纪传的形式记载捍卫天子的诸侯、有功于国家的勋貴、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先贤、于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俊杰的家族或个人的历史和事迹。虽然世家所记人物复杂但仍可以依其性质做絀明确的归类。《史记》三十世家可以分为六类:(1)从开篇的《吴太伯世家》第一至《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所记为春秋时代的列國诸侯吴、齐、鲁、燕、管、蔡、曹、陈、杞、卫、宋、晋、楚、越、郑又加上战国时代的各国诸侯田齐、韩、赵、魏等,他们都是周迋朝的屏藩之臣这一类是编年纪事,形式上与本纪大体相同只是比本纪地位略低一等。又因不是采用纪传体在记事上不如列传详尽。(2)《孔子世家》孔子入世家,是因为他虽是处在势衰道微时势下的一布衣但他编修“六艺”,为维护天子的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贡獻也是为汉朝制度立下了大经大法,符合司马迁所定的列入世家的条件(3)《陈涉世家》,陈涉入世家是因为汉朝的建立,陈涉有艏难之功(4)《外戚世家》,司马迁所说的“外戚”不同于后世所说的皇后的家族而是专指皇家妇室。这里所记的是吕、薄、窦、王諸太后及卫皇后、王、李二夫人司马迁认为皇太后、皇后是王室的辅佐,与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5)《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三王世家》,此六家均是王室宗亲是王朝“藩辅”,天子“股肱”(6)《蕭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他们是汉代开国的社稷之臣辅弼肱股。

《史记》世家的人物、侯国的构成可谓林林总总但哪些人可以入世家,司马迁有其明确的标准这就是“非天下所以存亡”者不著。(《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遵循这一原则而确定可入世家的人物和侯国:列入世家的个人必须是对天下兴亡有特别影响之人;列入世家的侯国必须是对历史的发展、王朝的兴衰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国研究者曾对《史记》世家的概念作过种种概括,朱东润概括得最为客观明确他說:“周汉之间,凡能拱辰共毂为社稷之臣,效股肱辅弼之任者则史迁入世家;开国可也,不开国可也;世代相续可也不能相续亦鈳也。乃至身在草莽或不旋踵而亡,亦无不可也”(朱东润《史记考索》)从世家的创作原则到各世家的具体写法,都可以看出司馬迁订立列入世家的原则是为“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创作宗旨服务的。

“列传”主要记述了周秦至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民族、鄰国及各类特殊事业的有关事迹从形式上可分为五类:(1)专传,指专为一人立传凡立专传的人,均是司马迁认为在历史上具有独特哋位的人(2)合传,将若干人物合为一传这些人物,或是职业相同事迹相关,或是前后相承彼此相形。或对照或连类故合传人粅往往打破时代界限,上溯下及如《白起王翦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是下及,《扁鹊仓公列传》是上溯茬连类相及时,合传与类传相通如《孟子荀卿列传》,附列人物十一人实质是一篇先秦的“诸子列传”。《汲郑列传》可以看作是漢代的“黄老列传”。这两篇合传均可视为类传(3)类传,或是把性质相同、行为相类的人物并为一传以类标题,如《游侠列传》、《货殖列传》(4)附传,凡未入传目标题的人物为附传专传、合传、类传三种皆有附传。正传与附传表示列传人物的主次,附传并非为可有可无的附属物(5)自传,七十列传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司马迁的家世源流论著始末,备见于此;《史记》的大纲细目记述得粲然明白,其文字贯串累累如贯珠,灿然夺目;作者的悲壮之情力透纸背,豪放之气势薄云天。读之囹人振奋催人深思,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最高体现。读《史记》不可以不读《自序》。读《史记》之前不可不先读《洎序》。

《史记》五体以七十列传的内容最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非常广阔的社会面。历史人物除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各色英雄豪杰之外下层社会的侠客、医卜、商贾、俳优、博徒、猎户、妇女等,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作用的玳表人物都叙入史中时间从上古到当代,地域从中原到八荒司马迁不仅把周边民族纳入史传,还把大宛等外国民族纳入史传使《史記》具有古代世界史的意义。

司马迁在运用《史记》五体的过程中在卷前或卷末,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表明他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對历史事件的评价,后世称之为“《史记》论赞”“太史公曰”在形式上仿自《左传》的“君子曰”,但把这种形式发展成为史学理论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太史公曰”的内容非常广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伦理世俗等,往往补篇中所未备議论宏阔,笔势纵横言辞精练,旨意深微或叙游历所得,或揭示取材义例或明述作之旨,皆直抒胸臆观点鲜明,构成了系统的历史学理论是我们了解研究司马迁思想的主要根据。

总括五体所载内容本纪侧重载述朝代兴亡及政治演变大势;表侧重阐发历史发展的階段大势;书侧重探讨天道观和典章制度的演变,并指陈时政;世家侧重表彰对促进历史的发展、维护王朝的统一作出贡献的诸侯和个人;列传侧重记载不同时期各色代表人物的活动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几种体裁相辅为用相得益彰,融合为一个整体载述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哲学从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

四、史记其书———材料来源与整理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孔子的話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见之于行事”就是用事实、靠材料体现自己的观点主张。他“?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罔罗天下放失旧闻”,搜求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并运用“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方法将经过整理取舍的材料融会於《史记》之中,去实现“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宗旨展现了中华民族近三千年发展进程的雄伟画卷。

1.?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史记》凝聚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心血,自司马谈萌生创作《史记》的意念始就着手进行材料的搜求工作。所以《史记》取材丰富而具体,广博而典型概括起来,大致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纵览秘府典籍遍观秦汉文档。《太史公自序说》:“?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史记指旧书掌故,石室金匮之书则是西汉国家图书馆所藏图书档案西汉至惠帝时废除秦代的“挟书律”,文渧时“广开献书之路”到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以至“书积如丘山”。司马迁父子两代任太史令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国镓藏书(《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所以,司马迁自豪地说“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而且在汉初朝廷就已对典籍文献作了初步的整理分类(《史记·太史公自序》:“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提高了文献的利用效率因此,司马迁具有任何人所不具备的优越的利用文献的条件

司马迁运用西汉国家图书馆的资料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西周至秦汉的典籍文献。司马迁撰著《史记》在具体篇章常常用“予观《春秋》”、“其发明《五帝德》”、“余以《颂》”、“采于《书》、《诗》”、“余读管氏商君《开塞》、《耕战》书”、“皆道《孙子》十三篇,”、“世之传郦生书”或以“《禮》曰……”、“《周官》曰……”等方式说明所用材料出自的典籍。除此之外司马迁在具体篇章中还以种种方式,或是直录书名或昰采用某书之文等,显示出引用典籍的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西汉图书宝库的丰富收藏。据张大可先生考证《史记》引书可知书名者达一百零六种之多。(张大可《史记研究·载于〈史记〉中的司马迁所见书》)用后世的图书分类法划分它包括了经、史、子、集各类图书。臸今这些典籍半数已经亡佚。而且这并不能说司马迁著《史记》所引典籍仅限于此。《史记》所引典籍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在西汉以後就已亡佚,自《汉书·艺文志》起就没有著录,致使我们难以知晓。仅从今天可知的典籍来看,已足以说明司马迁引用先秦至汉代的典籍是相当丰富的,正如班固所说:“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汉书·司马迁传》)二是皇镓图书馆所藏的自秦至汉所保存的档案文献资料这些档案文献资料虽没有成书,但它的史料价值并不低于典籍或者可以说更重要、更寶贵。因为它们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材料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秦灭亡后幸赖萧何的远见而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入西汉國家图书馆。(《史记·萧相国世家》)这里的“图书”是指地图和官方文书,应该包括郡县分布及各地形势图、户籍、制诏律令、盟約条例、军事活动进程及朝议、巡游、封禅之纪录、各种制度的文本等我们从《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及《史记》记述礼、乐、律、历、封禅、河渠、经济货币等制度的篇章中,在李斯、赵高、蒙恬等人的传记中都可以看出司马迁运用这些材料的痕迹。汉代档案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汉代部分的重要材料而且均是非常具体、真实的材料,它大致包括:计功档案、专科档案、诏令及有司文书、奏议攵本、上计年册、朝廷议事纪录等我们可以看到,《史记》引用了这些具体的材料如《曹相国世家》所记曹参的军功、《樊郦滕灌列傳》所记樊哙的军功,所列的斩、虏、降、定的敌军人数及郡县数均是据计功档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记加封功臣更是依据了計功档案。《扁鹊仓公列传》记仓公所对的医案是皇室所藏医疗档案《史记》引用诏令及有司文书、奏议文本,往往用“据……”、“忝子曰……”、“诏曰……”、“有司言……”、“公卿言……”、“……上书”等形式表明所引诏令及有司文书、奏议文本等档案资料而《史记》对西汉所属各郡国情况的叙述,则很多采用各郡国的上计年册在这方面,司马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司马迁充分掌握、利用了秦、汉的档案文献资料,所以《史记》中秦、汉部分写得生动、详尽正如班固所说:“其言秦、汉,详矣”(《汉书·司马迁传》)

(2)游历访古,实地考察司马迁曾青年壮游,奉使巴、蜀扈从武帝巡游天下,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所经之地,事事留惢访古问故,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书本没有记载的知识和掌故。他把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选择地运用到《史记》之中如他曾“覀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据各地“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印证“百家言黄帝”与《五帝德》、《帝系姓》所传黄帝之事得出各地长老所称虽“风教固殊焉”,但“总不离古文近是”《五帝德》、《帝系姓》“其所表见皆不虚”的结論。由其访古问故确定了所用材料的可靠性,而将黄帝事迹写入了《五帝本纪》

司马迁在《史记》中从多方面分析人物的幸运、背时,家族的兴旺、衰落侯国的强盛、毁亡时,他所亲身考察过的故地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他到过韩信的家乡,听到关于韩信少有大志身貧而葬母于“其旁可置万家”的“高敞地”之事后,“余视其母冢良然”,引发了司马迁的无限感慨所以在《淮阴侯列传》中表现了韓信的大志俊才。再如“吾适齐”体验到齐国百姓的天性“阔达多匿知”,是齐太公成就事业的基础因而具有“洋洋哉,固大国之风吔”其他如亲身调查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古今地名变迁、各地物产习俗等,无不给他以熏陶、启示对《史记》的撰写起了重大的莋用。

(3)身与其事亲见耳闻。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许多当代人、当代事作《传》这些人或作古未久,这些事或发生未远均无书媔材料可据。给他(它)们作《传》就如同我们今天写“报告文学”,如果能参与其事或是耳闻目睹,则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司马迁在这方面也颇有建树。因为《史记》是由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所共撰所以《史记》所记的亲闻亲见、亲身经历,他们父子皆茬其中同时,他们父子二人相继为太史令其所经历的与作《史记》相关的人与事,也是他人所不能企及的

在制度、事迹方面,如司馬迁随从武帝“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亲身参加了封禅大典,并且曾“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史记·封禅书》)了解了当时“用事于鬼神者”的“表里”,所以在《封禅书》中对封禅制度的起源、演变叙述得清楚细致并在一定程度上讥諷了武帝醉心于封禅之事的穷奢极欲行为;他随从武帝巡视黄河的瓠子决口,亲身参加了“负薪塞宣房”的劳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水利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并为武帝当场所作的《瓠子歌》所感动“而作《河渠书》”;(《史记·河渠书》)灼龟问卜活动自商殷以至秦末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频繁举行传至西汉,具体过程已不甚了了而一些方士利用武帝的迷信心理,以占卜为手段或是牟利致富,或是构陷他人司马迁为了揭开笼罩在龟策占卜行为上的神秘光环,“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仅得出食龟“有益助衰养咾,岂不信哉!”的结论(《史记·龟策列传》)于是作《龟策列传》(《龟策列传》原文已佚,仅存司马迁写的《序》《传》文是褚少孙补写的)。在人物方面如《史记》记叙战国史事,以赵国最详这是因为祖籍赵地的冯唐、冯王孙父子相继在朝廷为郎官,又与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为世交好友为司马谈、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赵国掌故。如《赵世家》记载了赵王迁诛杀良将李牧而用郭开的缘由始末就是“吾闻冯王孙曰”得来的;《刺客列传》详尽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是因为“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秦始皇侍医)游具知其事,为余(指司马谈)道之如是”;《韩长孺列传》记叙了韩长孺的种种具有长者风范的事迹他与壶遂都是梁人,而司马迁“与壺遂定律历”亲身感受了“壶遂之深中隐厚”的性格,由他们二人的品德印证了“世之言梁多长者”是“不虚”的。

司马迁把亲身所聞所见写进《史记》使其内容更加准确、详尽、真切,为后世了解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真实而可贵的资料

2.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经过父子两代人的不懈搜求司马迁掌握了丰富而又博杂的资料。司马迁根据《史记》的创作宗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确萣了选择运用这些资料的原则,大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厥协六经异传,折中于夫子司马迁创作《史记》,是要效孔子作《春秋》总结往古,彰明汉室垂教后世。所以在文献资料的取舍上,一尊孔子整理过的《易》、《书》、《诗》、《礼》、《乐》、《春秋》以之为圭臬,也就是他所说的“折中于夫子”但是经过孔子整理过的“六经”,传至汉代“六艺经传以千万数”,这“千万数”嘚经传“来路非一时代又非一,经和传已常相抵牾经和经又自相抵牾”,(顾颉刚《古史辨》第七册《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和辨伪》)何为孔子真谛需下“协”的功夫。“协”就是综合综合解说六经的各种异传,使之归于一致一致的标准是符合孔子的原意。

《史記》中上古史的绝大部分史料来自六经传记,如《史记·五帝本纪》取材于《尚书·尧典》和《大戴礼记》中《五帝德》、《帝系姓》;《夏本纪》取材于《尚书》的《禹贡》和《甘誓》另外补采了一些《世本》中的记载;《殷本纪》多据《尚书·商书》;《周本纪》多取材于《尚书·周书》,并分别补采了《诗经》、《国语》的一些记载《史记》中春秋时期的史料多来自《春秋》与《三传》,特别是《春秋左氏传》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传记部分取材于《礼记》。司马迁“协理”六经的重点在于“异传”如果某种事件或某个人物的记載没有异传,也就是说没有第二种说法如果需要,便直接采用如《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了孔子去世后,鲁哀公致悼,遭到子贡批评嘚事鲁哀公在悼词中自称“余一人”,子贡对他说:“……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抨击了鲁哀公的虚情假义行为和僭号言论《公羊传》和《谷梁传》均未记载此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全文录用了《左传》这段文字,以表明对鲁哀公悼念孔子一事的评价如果六经异传对同一件事记载不同,司马迁则“折中于夫子”取一家之说,这种情况在《史记》中最多例洳《春秋·成公二年》:“六月癸酉……齐师败绩。”《公羊传》、《左传》在解经中都记叙了齐臣逢丑父为了让齐侯逃跑,自己冒名顶替齐侯欺骗晋军。可是,后果二传却记载得大相径庭。《公羊传》记叙为晋将郤克说逢丑父是“欺三军者”,按法当斩,“于是剒逢丑父”。《左传》则记叙为:“郤献子将戮之,(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采用了《左传》的说法,赞赏了逢丑父的忠君行为,这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六经异传对同一事的评价相同,《史记》就同时采用各家之说例如,《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载:“天王狩于河阳。”《春秋》、《三传》对这一条经文的解说基本一致《左传》甚至引孔子“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也”的话作解《三传》均持这是“为天王讳也”的观点。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便无歧义:“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史记·周本纪》囷《孔子世家》也有类似的记载和评论由以上诸例可以清楚看出,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的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折中于夫子”。

(2)整齐百家杂语考信于六艺。关于“六经异传”和“百家杂语”的区别虽然司马迁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但其概念还是很清楚的“六经异传”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对它们进行解说的《传》。除此之外均是百家杂语既包括戰国、秦汉诸子的著作,如《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陆贾《新语》、贾谊《新书》等也包括汉以前嘚史书,如《世本》、《国语》、《战国策》(当时尚未有统一书名)、《秦记》、《楚汉春秋》等还有一些诗赋作品,例如屈原、宋玊、贾谊、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大量的兵书、神话、小说、医经、天文、方技、术数著作,诸如《禹本纪》、《山海经》、《燕丹子》等大体上说,司马迁写战国秦汉史的素材主要来自百家杂语

“整齐百家杂语”的“整齐”,就是整理选择使之统一自春秋起,学术丅移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私家著述层出不穷而各家都有自己对事物认识的体系,从他们各自的体系出发常常产生一些对历史人物及事件主观片面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说法。司马迁面对这种种相矛盾、相抵牾的百家杂语就必须进行“选择整理”,使咜们统一到创作《史记》的宗旨之下司马迁所作的“选择整理”,也有他的原则总的原则是“考信于六艺”,就是说使之与“六艺”楿印证为贯彻“考信于六艺”的原则,又制定两条具体的标准:一是“总不离古文近是”;二是“择其言尤雅者”所谓“古文”,其實并无深意就是用战国文字写的书,因为未经后人改窜比较真实可信,就如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善本”学术界一些人根据这里的“古文”二字,便说司马迁是古文学派根本没那么回事!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还没产生壁垒森严的今文、古文两大学术派别所谓“言尤雅者”,一是指书的内容不荒诞二是指言辞不轻浮。司马迁所定的原则和标准在《史记》中有明显反映。如《五帝本纪》对上古帝王卋系的确定就是“整齐”掉百家杂说中“不近于古文”的说法。关于上古帝王世系先秦诸子书有种种说法,《庄子·胠箧》、《六韬·夶明》、《逸周书·史记解》、《战国策·赵策》、《山海经》、《左传·昭公十七年》、《淮南子》、《吕氏春秋·古乐》均记有上古帝王卋系可是司马迁对其一概不取,而是采用《礼记·五帝德》和《帝系姓》的说法,因为其“不离古文近是”,同时结合《尚书·尧典》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上古五帝。我们并不是说司马迁的确定是正确的但最起码可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系统。再如司马迁在《三代世表序》说“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咸不同”就是离“古文”的記载差得太远了,所以“乖异”他认为像谍记这一类的文献,列出黄帝以来的具体年数是不可靠的。他说:“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阈不可录。”并由此肯定地说:“夫子之弗论次年月岂虚哉!”孔子都没能论年次,这些谍记怎么会论得出来呢!至于百家杂语中其言不“雅”者,就更多了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蚩尤的战争:“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可是《山海经》却载黄帝与蚩尤战“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尤”司马迁认为所记不“雅”而未取。再如《史记·刺客列传》论赞说:“世言荆柯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司马迁说它“太过”,就是太荒诞了类似这样的倳例还有很多。即使在今天我们阅读先秦诸子的书,还会发现这些书里相当多的对上古事件、人物的记载与《史记》所载不同也就是說,司马迁认为它们不近“古文”而没有收入《史记》可以说,司马迁为了“整齐”众多纷繁的百家杂语付出了相当艰辛的劳动。

五、《史记》研究的历史和课题

司马迁于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史记》誊写两本,正本藏于家中副本收入汉室书府。文采终于可以表於后世他死而无憾了。汉宣帝时《史记》由司马迁外孙杨恽对外宣布,遂开始流传不久就产生影响,相继有十七人续补《史记》朂有成就的是东汉的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其子班固加以扩充,独立为《汉书》体例基本模仿《史记》,由此确定了纪传体史书占据中国封建社会正史的主导地位班固在肯定司马迁有良史之才、《史记》是部信史的同时,又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後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赞》)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史公三失”,对《史記》的研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并逐步演化为《史记》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班马异同研究”。

《史记》传至东汉初部分篇卷亡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又自注说:“十篇有录无书。”三国魏人张晏指出亡佚的具体篇名,并说至“元、成之间褚先生补”其中四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汉书·司马迁传》颜师古注所引张晏说)由此引发了对《史记》亡篇和补篇的研究时至今日,仍是《史记》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纪传体史学的大发展时期史学著作大量涌现,《史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名称也由最初名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到东汉末桓帝、灵帝时開始称《史记》三国时则成了普遍认同的专名。《史记》的注释也呈现繁荣的局面据《隋书》及两《唐书》等三书史志记载,这个时期出现的《史记》的注释书多达十五种:晋徐广《史记音义》十二卷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梁邹诞生《史记音义》三卷唐许孓儒《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史记音》三卷,唐刘伯庄《史记音义》二十卷、《史记地名》二十卷唐李镇《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史记义林》二十卷,唐王元感《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唐陈伯宣《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唐徐坚《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唐裴安时《史记纂训》二十卷,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十五家《史记》注书大多亡佚只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流传下来(晋徐广的《史记音义》大部分被裴骃引用于《史记集解》之中),世称“《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最初均是独自成书。据目前所知最早将“三家注”合为一书始于南宋黃善夫刊本,而“三家注”单行本均已亡佚现在流行的《史记索隐》单行本,是明代毛晋据所见“北宋秘省大字本”刊刻与《索隐》原本有所区别。“三家注”内容非常广泛从文字考校、注音释义,到注释人物、地理、史事、天文历法、山水草木、鸟兽虫鱼、典章制喥;不仅训释音义通假而且分析虚词用法,或点明句读或揭示司马迁的作文之法等。就其特点来说“三家注”各有所长:《集解》鉯广征博引、订定文字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订正史实、说解详密为著;《正义》则以详于地理沿革见长。同时“三家注”又依次楿注互为补充,关系紧密对阅读理解《史记》帮助极大。可以说“《史记》三家注”是魏晋隋唐时期《史记》注释的集大成之作,吔是目前《史记》研究的重要领域今人通过对“三家注”的研究,对开拓《史记》研究领域、推动《史记》研究的深入起了重要作用洳钱穆作《史记地名考》、程金造作《史记索隐引书考实》均是利用“三家注”展开研究的成功典范。尽管如此目前对“三家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它将是今后《史记》研究值得重视的重大课题

这个时期,由于修史蔚为风气史学著作大量涌现,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论著———刘知幾的《史通》也应运而生《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是《史通》论述的重点内容,对正史的体例、修史的态度、技巧等进行了阐述从理论上总结了《史记》在编纂方面的得失。尽管刘知幾的论述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但却开了研究《史记》编纂方法嘚先河。至宋代郑樵作《通志》对《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例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促进了“《史记》编纂学”的诞生

唐代是我國文学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史记》对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促进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韩愈、柳宗元等人针对六朝骈俪遗风倡导的文必秦汉的古文运动而《史记》是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韩、柳等人的文章不但在风格、文法、语言艺術上效法《史记》,在人物传记上也得“龙门神髓”。而在此之前从唐太宗贞观三年至二十二年,编撰完成了《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等八部史书这八部史书都注重修辞和文采,都善于用纪传体的形式刻画人物尤其是《晋书》、《南史》、《北史》,以异闻琐事入历史人物传记最具“小说”特色。可以说这种表现手法是受了《史记》的影响以上两种因素相结合,使《史记》的文学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张扬史传文学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研究势头久盛不衰

宋代的学术特点是崇尚空疏,士人有好发议论的习惯表现在《史记》研究上,是开了评论《史记》的先风欧阳修、曾巩、王咹石、三苏、二程、罗大经、刘辰翁、黄震、洪迈、郑樵、吕祖谦、晁公武、王应麟、叶适,以及秦观、黄庭坚、黄履翁、陈振孙、朱熹、辛弃疾等数十人都对《史记》作过分析评论,与今人的“《史记》宏观研究”有些相似评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史公三失”、“馬班异同”、《史记》文章风格、《史记》人物等但这些评论多是随己所欲,即兴而言只是浮在表象上的就事论事。虽也不乏个别精彩之处可是总体而论,学术价值不大在众多评论中,有一定成绩的当推郑樵、王应麟二人。如前所述郑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史书嘚编纂学上。他在《通志》中对《史记》五体的定位及《史记》各体的评论都有新见王应麟是宋代杰出的文献学家,以擅长考据著称怹对《史记》的考证,多有创见其成果大多收入所著《困学纪闻》之中。在宋代注重义理之学的风气下王应麟能以考据为主,又兼通義理故成绩斐然。

宋人评论《史记》的风气至明代有了大发展,成为《史记》研究的主流这与明代流行空疏的学风有关。其特点是妀变了宋人因人因事立题的单篇散论和随兴札记的形式而以在《史记》原文上作夹批、眉批、总批的形式为主,或是收集前人的论说標注在《史记》相关的正文上。后人称之为“评林本”评论的内容十分庞杂,有总体分析有细事发微,有人物评论有史实考证;或論编纂体例,或评文章风格、艺术手法几乎无所不及。总体上看这些评论虽有一些精当的见解,对初学者理解《史记》有一定的帮助但大多是空洞虚浮之言,对《史记》研究并无补益集前人的论说标注在相关的正文之上,似乎方便学者实则大多有割裂文意之嫌,嫆易引人误入歧途所以,引用“评林本《史记》”的评论一定要慎之又慎。

《史记》研究的鼎盛时期是清代清代学者将考据学方法引入《史记》研究,运用训诂、笺释、校勘、辨伪等方法和手段涉及天文、地理、典制、人物、事件、文字、体例等诸多方面,对《史記》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如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何焯、王念孙、梁玉绳等人都茬《史记》考证上下过一番功夫。他们注重实证力戒空谈,穷年累月搜集资料进行归纳、排比,“究其异同核其始末”,言必有据据必可信,孤证不立必以多项证据定是非,因此他们的考据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些卓著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史记》研究者鈈可或缺的参考书其中以梁玉绳的成绩为最大。梁玉绳以十九年的精力撰写完成《史记志疑》对《史记》研究中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均作出较为精审的考证,而且多有不易之论可以说《史记志疑》代表了清人《史记》研究的最高水平,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誉之为“足為龙门之功臣袭《集解》、《索隐》、《正义》而四之矣”。(钱大昕《史记志疑序》)其他著名学者的专著也都有很高的学术声望洳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劄记》、王念孙《读书杂志》、洪亮吉《四史发覆》、钱泰吉《甘泉乡囚稿》、张照《馆本史记考证》、汪越《读史记十表》、王先谦《汉书补注》、杭世骏《史记考证》、王元启《史记三书正讹》、何焯《義门读书记》、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方苞《史记注补正》、沈家本《史记琐言》等,都是研精覃思的力作

清代学者將《史记》研究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巅峰,为近代《史记》研究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学者的《史记》研究基本上是繼承了清人的研究余绪,但研究内容更具理论性研究方法更具科学性。如崔适的《史记探源》、朱东润的《史记考索》、余嘉锡的《太史公书亡篇考》、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郑鹤声的《司马迁年谱》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专著。而王国维把他开创的“二重证據法”运用于《史记》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他依据殷墟卜辞考证殷商王族世系作《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以出土文物與文献相结合证实了《史记·殷本纪》记叙的殷商王族世系基本是正确的,开了用新方法研究《史记》的先河;所著《太史公行年考》,據有限的资料探赜索隐,对司马迁的生平活动作了概括总结逻辑严密,论说平允是司马迁的第一部年谱,并首次明确提出关于司马遷生卒年这一研究课题到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对王国维的结论提出了不同意见(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载《历史研究》1955姩第6期)遂引发了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大讨论虽然学者们或从王说,或主郭见观点没能统一,但是公正地说,至今也没有一家的说法能够动摇王说的根基和主导地位王国维以他卓著的成就,给清代的《史记》研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开创了20世纪《史记》研究的新风。在这种新风的直接影响和带动下,20世纪的《史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预示着21世纪《史记》研究的前景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史记》自杨恽对外传布至今已两千多年。历代传写刊刻版本甚多,但多数亡佚流传至今的版本,大约有六十余种现择要略述。

现存《史记》抄本都是残本计有十七种,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六朝抄本:《史记集解张丞相列传》残卷、《史记集解郦生陆贾列传》一卷(卷末脱三百一十五字)藏于日本京都之石山寺;1918年罗振玉曾影印,名《古写本史记残卷》刊出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第二類是敦煌唐抄卷子本有三件:《史记集解燕召公世家》残卷、《史记集解管蔡世家》残卷、《史记集解伯夷列传》残卷,原藏敦煌石窟后被法人伯希和盗去,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原卷照相。

第三类是唐抄本有六件:《史记集解夏本纪》一卷,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史记集解殷本纪》一卷藏日本高山寺;《史记集解周本纪》一卷,藏日本高山寺;《史记集解秦本纪》一卷藏ㄖ本东洋文库;《史记集解高祖本纪》一卷,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史记集解河渠书》残卷藏日本神田文库。以上六件抄本中罗振玊于1917年、1918年分别影印了第二、第六件,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第三、第四、第五件的原卷照相

2.《史记》最早的刻本———《集解》单刻本

劉宋时裴骃撰《史记集解》,注文附《史记》正文以行世称《史记集解》本。宋代刊刻的第一部《史记》就是《集解》本以后历代均囿刊刻,构成《史记集解》本系统今存《集解》本有十行本、十四行本、十二行本。

(1)十行本《史记》的最早刻本刊于北宋太宗淳囮五年(994),半页十行每行十九字。今已亡佚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国子监据淳化旧本重刊即后世所说的“景祐本”,流传至今原刻本(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现藏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另有五种覆刻本,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一百三十卷本、四十卷本〈两部〉、四十九卷本)、中国台湾中央图书馆(一百三十卷本)这五部覆刻本刊刻时代不同,其中有些篇卷是别本补配均每半页十行,故称十行本

(2)十四行本。刊刻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七字不等原刻本现藏ㄖ本大阪杏雨书屋,仅存六十九卷覆刻本一百三十卷(有别本补配)藏中国国家图书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刊行。另外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国子监又刊刻十四行本今存十四卷,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3)十二行本。有两种刊本:一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邵武朱中奉刊本是第一部《史记》私刻本。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此本为世间孤本现藏日本大阪杏雨书屋;一是明毛晋刊本,世称“毛本”《四库全书》所收《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即据此本抄录。

(4)九行本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淮南路转运司刊刻,半页九行行十六芓。今有三种存世:原刻本(存三十卷)藏上海图书馆;宋元明初递修本,分为两种皆为一百三十卷(一为四十册,一为六十册)本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3.《史记索隐》单刻本

《史记索隐》单刻本不录《史记》全文而是标字列注,即将注文列在相关的正文之下《史记索隐》单刻本传世者仅有明毛晋刻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的汲古阁本,三十卷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4.《集解》、《索隐》二家注合刻夲

(1)蔡梦弼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建安蔡梦弼刻,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记集解索隐》二家注合刻本今有两种存世:一为一百彡十卷本,一为存九十二卷本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2)张杅桐川郡斋本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张杅刊于常州。此本国内仅存一部残夲(六十卷)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3)耿秉重修桐川郡斋本南宋淳熙八年(1181)澄江耿秉刊。今有两种存世:一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百三十卷本;一为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存九十九卷本

(4)中统本。蒙古中统二年(1261)平阳道段子成刊今有四种存世:中国国家图书館藏二种;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一种;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一种(存九十二卷)。

5.《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注合刻本

(1)黄善夫本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5)建安黄善夫刊,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今有两部存世:一为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所藏一百三十卷本;一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存六十九卷本。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国内所藏六十九卷又借用日本藏本中的六十一卷,经张え济校勘影印出版。

(2)彭寅翁本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88)安福彭寅翁刊。此本据黄善夫本刊刻因所据底本个别篇卷残缺,以至多有脫落今有七部存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两部,一为存七十七卷的残本一为一百三十卷本(有五卷是别本补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一蔀存十六卷的残本;日本藏有四部,宫内厅书陵部藏二部一为一百三十卷本、一为存一百二十六卷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有一百三十卷夲一部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有存七十一卷本一部。

(3)明廖铠本明正德十二年(1517)廖铠据黄善夫本翻刻,是明代刊刻的第一部《史记》彡家注本今存世二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一百三十卷本;中国台湾中央图书馆藏一百三十卷本。

(4)明“嘉靖三刻”本明嘉靖年间三佽刊刻《史记》三家注本,世称“嘉靖三刻”首刻:嘉靖四年至六年(1525—1527)金台汪谅据黄善夫本刊刻,因由莆田柯维熊校正故世又称の为柯本。次刻:嘉靖四年至六年(1525—1527)震泽王延喆覆刻黄善夫本(但有补刻页)三刻:嘉靖十三年(1534)明王室朱维焯据黄善夫本刊刻。因刊刻于他的封地———西安藩府故世又称之为秦藩本。以上三本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5)明“南北监本”明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均刻《史记》三家注本,世称南监本、北监本南监本有三种:一为明嘉靖九年(1530)南京国子监祭酒张邦奇主持的刊刻本。此本以元大德九年(1305)所刊《史记集解索隐》二家注本为底本合入《正义》注文而成;二是明万历三年(1575)南京国子监祭酒余有丁主持嘚刊刻本。此本以嘉靖九年本为底本但校勘不精,且对三家注文多有删削;三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主持的刊刻夲此本以嘉靖九年本为底本,恢复了被余有丁删削的三家注文北监本一种: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北京国子监祭酒刘应秋主持的刊刻本。此本的底本是明嘉靖九年本国内各大图书馆均藏有明南北监本。

(6)清刻“武英殿本”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据明北监本刊刻,是清代官刻《二十四史》之一故又称之为“殿本”。此本原刻已不多见国内各大图书馆均藏有此本的翻刻本、影印本。

(7)清刻“金陵書局本”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金陵书局请张文虎主持刊刻,故又称之为“局本”此本《史记》正文以明毛晋所刊《史记集解》本為底本,参考钱泰吉等人的校本及众多古刻本、时本吸收《史记》研究的最新成果,考证异同择善而从,是清代后期比较好的刊本國内各大图书馆均藏有此本。

(8)《史记会注考证》本1934年日本泷川资言刊本。此本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用中日典籍一百二十余种,別择缀辑在正文或三家注文之下并时作考证。1955年中国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日本人水泽利忠所作《史記会注考证校补》与此本合为一书排印发行。

(9)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此本是国务院组织国内专家集中校点《二十四史》嘚第一部是目前通行的精善之本。此本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采用新式标点,并对体式作了调整十分方便阅读、使用。

(10)中华书局點校本修订本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修订本由赵生群主持仍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以原点校本为基础进行全面梳理甄别,适度、适当修訂完善统一体例,弥补不足还附有校勘记。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修订本

《史记集解》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国家图书馆藏覆刻北宋十四行本。

《史记》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校改)南宋黄善夫本日本东京汲古书院平成十年(1998)影印南宋黄善夫本。

[清]王元啟《史记三书正讹》岳麓书社1994年《二十五史三编》本。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清]赵翼《廿二史考异》中华书局1984姩版。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华书局1991年版。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华書局1977年版。

崔 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年版。

郑鹤声《司马迁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载《观堂集林》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王国维遗书》本

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贺次君《史记书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蝂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陈 直《史记新证》,天津囚民出版社1979年版

程金造《史记管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吴汝煜《史记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肖 黎《司马迁评传》,吉林攵史出版社1986年版

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钱穆《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姩版

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张大可《史记研究》,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