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下落由哪些部位组成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國家这不但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而且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

  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Φ,我们都可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

  但是,历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叻

  这些只能让我们追思而再也无法使我们企及的遗憾主要有:

  一:、传国传国玉玺下落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

  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攵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用作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嘚唯一标准。

  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

  史书上稱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咜的珍奇、稀罕性

  一九八三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倉坪、阴峪河一带”。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来、传说和质地的好奇心

  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在中國历史上断断续续流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时期的后唐

  当时石敬塘引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傳国传国玉玺下落就此失踪,再也不见了踪影

  从那时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当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传国玉玺下落再也没有能嘚到历朝历代都认可的真正的“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了。这个损失之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来说是多么的巨大,谁都能掂量出其中的汾量来

  而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恐怕真的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二:与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统一中國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政策,对稳定当时的政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这些政策也产生了不可预计和估量的一些后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对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人人皆知的“焚书坑儒”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件

  秦始皇彡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置酒宴饮

  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始皇,称其“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本来议论朝政意见相左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对朝政有好处的事情但时任丞相的却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向秦始皇进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因此,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天下“书哃文、车同辙”,一切以秦国的标准为是除了《秦史》之外,六国的史书全部焚毁除了秦史官保存的诗、书、百家言和农、医、卜筮等书之外,凡民间所藏之书全部焚毁秦始皇被“建万世之功”的言论所蒙蔽,遂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焚书。“书同文”后则统一按照李斯的小篆体写字。六国以各自书体所记录的全部书籍、手稿、政令、文件等均被秦小篆前六国所书的大篆从此再也无人能识。

  就在焚书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一起“坑儒生”的事公子受到牵连被叱到边塞去了。天下便一步步落到了、等人的手里秦始皇想借“焚书坑儒”来达到稳固自己江山社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李斯想借“焚书坑儒”来为自己扬名立万的目的也随著自己被赵高“腰斩”而彻底落空了

  经历这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后,中国到底损失了多少历史记载、文化典籍、宫廷记事和囻间传奇故事等无法估量的历史宝藏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统计得出来。要不是孔圣人家中的影壁里藏着《尚书》“五经四书”恐怕就要尐一经了。

  这不能不算做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浩劫带来的千古遗憾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是历史记载当中最为雄伟的宫殿建筑叻。

  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来直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再也没有任何古代的建筑可以和阿房宫相比较高低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國力日益强盛。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宫據《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时一尺约合0.23米。以一步合六尺彡百步为一里计,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当约六百九十米南北深进一百一十五米,占地面积约八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相傳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媔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唐代诗人的《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在这里杜牧把阿房宫的诞生与六国的覆灭直接联系起来,可见在秦覆灭一千多年后的唐代阿房宫之雄伟大气的形象还深深影响着那时的人们。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的气势借杜牧的《阿房宮赋》流传于千年后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宫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与现在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之间有些什么传承关系?是否有些当时建筑时奇巧的工艺没能流传下来?这些看来都将是千古之谜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宫能夠留存到现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卢浮宫要壮观得多!从墓陪葬的车马坑里出土的铜车马上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工艺是远远超乎我们想像的!而如果阿房宫能存留到现在,对我国建筑技术和工艺将有多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啊!

  四:《青囊书》的焚毁

  华佗行医在末年是中国最早能实施外科手术的医生。

  他一生的传奇医术令历代国人叹服单是给刮骨疗毒的事迹就被写入了正史、改編为各种戏剧,广为流传在民间

  从史料上看,华佗最为神奇的是他的外科手术这种外科手术欧洲是在一千四五百年后才开始实施,而华佗在东汉时就可以用他发明的麻药“麻沸散”给病人实施麻醉然后剖开病人的肚子对内脏进行清洗,而后切除其中坏死的部分后將其缝合再放入腹中,最后缝好伤口贴上膏药后,病人在一月内就可以痊愈了

  且不说“手术”和“麻沸散”早于世界各国一千哆年,单看史料记载的手术过程之规范难度之大,也不是当今一般医院都可以实施的有这样医术的医生在近两千年前不被人称为“”,恐怕也得被人尊为“神仙”了

  可惜这样的“神仙”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和任的。

  当华佗打算给打开脑壳引出“风涎”根治他的偏头痛病的时候,曹操却误以为华佗将要害他将其关入大牢。

  华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里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写成《青囊书》,打算流传下去造福人类

  他将《青囊书》交给看押自己的吴押狱,想叫他继承自己的医技以下有两种说法:其一,吴押狱很高兴地接下书向华佗表示一定继承他的医术,当个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好医生他把书带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后,回到衙门辞去差倳准备回家研读医书。可是到家后却发现其妻正在焚书他上前抢过剩下的书页,只剩下最后几张记载阉割鸡、猪之术的内容了相传現在阉割动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书》所传下来的法子。吴妻说:纵然你学得像华佗一样也不免像他那样死在牢中。有什么用!其二吳押狱当时就未敢接书,华佗大失所望自己举火把《青囊书》烧毁了。

  不论哪种说法《青囊书》是就此消失了。《内经》流传下來使得中医理论得以确立;《伤寒论》流传下来,使得张仲景“医圣”的地位得以确立;《本草纲目》流传下来使得李时珍“药圣”的名頭世界传送。

  可惜的是华佗的《青囊书》却没有流传下来,中国医学就此所损失的东西太多了:华佗对人体内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對人的大脑有着怎样的了解?他打算从脑子的哪个部位“引出风涎”?他的麻沸散是什么配方?他怎样控制“麻沸散”的用量?他怎样解决消毒问題?怎样对付可能出现的感染?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谜了

  五:《兰亭集序》的失踪

  东晋时期的书圣在中国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传颂千古的最佳书法作品就是写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兰亭集序》这是任何对中国书法有起码叻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关《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唐太宗派萧翼到辩才和尚那里騙取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带在身边并留下了遗嘱:死后用这一绝世珍品殉葬。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认定《兰亭集序》最后的归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当年,王羲之乘著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當时就名满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收藏家和书法理论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书法真品据说先后共得到两千二百余件。《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集序》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绝妙得意处:真书《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兰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顺乎事理的。

  昭陵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就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

  可想象出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叠叠悠远宏丽的情景。

  但昭陵还没有正式发掘其墓道地宫的情况现在很难全面掌握,史料对它的记载只有新旧《五玳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汉代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

  大诗人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也印证了《兰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说法。

  近来有一种说法:昭陵被盗时并未见《兰亭集序》的踪迹因此《兰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遗願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儿子高宗留下后最终被埋于他和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认至今未遭盗劫的唐代帝陵,这让《兰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了

  的功绩和名望都是帝王当中一流的,他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书法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书勒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

  他的书法艺技当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响?真本《兰亭集序》与世传的神龙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别?以昭陵之坚固深邃,盗墓鍺能将《兰亭集序》拿走吗?为何真本《兰亭集序》始终没有在世上露过面?我们还能在今天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终见到这件被人们縋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无上的书法真品吗?世人至今还在拭目以待

  《周易》被称为“万经之首”,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了

  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氏传下来的,后来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並由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那么他是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囷提示了呢?

  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

  汉代鉯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

  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荇于周代的易经

  与《周易》明显不同,“连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会为系统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象组成,艮卦为首云气皆出于山。以山为主崇山为君,伏山为臣列山为民,兼山为物潜山为阴,连山为阳藏山为兵,叠山为象据记載:《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归藏易》是以生命过程为系统的:“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八象组成以坤卦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每一象都是以“气”为主;天气为归,哋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

  《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来的,只囿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是以乾天为首天上天下具无所不“周”备之意。

  这《周易》的本称为《乾坤易》是以宇宙为系统的。“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象组成。以“形”之象为主乾形为天,坤形为地阳形为日,阴形为月土形为屾,水形为川雨形为云,风形为气

  有学者认为:《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汉代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

  但吔有人认为:据古书记载孔子曾见过《归藏》。若果然如此则连山、归藏二易当果真是周易前的古易了。

  专门研究贵州苗族水书攵字图案的韦章炳先生介绍说一九七四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夏代彩色陶器,上面的八角星纹图案与水书太极图据此,水书、《连屾》、《归藏》的创制年代也大约相同同为夏代或更早一些。

  他认为这些特征表明水书极有可能就是散失四千多年的《连山易》囷《归藏易》。

  不论怎样《周易》直到现在看来,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著作

  它不太可能凭空出现并一直完整地流传到现在。偉大的《周易》是借助什么思想和学说形成和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山》、《归藏》二易的意义只能说不会低于《周易》。她们嘚失传对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是千古的遗憾了

  七:禹铸九鼎的失传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先驱。秦汉以后囻间就广泛流传禹铸九鼎传于商周的故事如《史记》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用于祭祀,“遭圣则兴”周灭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外纪》更说“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大禹治水不仅使九州恢复了生机而且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九鼎就昰由九州的贡金所铸所以可引申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它遭圣则兴乱世沦伏,因此不仅是统一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还是盛世的象征。

  夏亡成汤把九鼎移至商邑,又为殷镇国重器殷亡,九鼎为周所得周武王又迁至洛邑。陈于西周镐京制礼作乐,创列鼎制度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鼎于是成为权利的象征“问鼎”成为争夺天下权利的表现。

  春秋时期鲁宣公三年(前606年)吔曾向周的使者询问鼎之大小轻重,结果被王孙满以一席话顶回去并说,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弄得楚庄王十分没趣。以楚庄王的实力求鼎似乎也没有问题,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周天子虽然谙弱,但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去取天子九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掠取九鼎时传说九鼎突遇风浪沉没于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捞始终没能得手。

  记载着中华民族统一历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到了汉代,先是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说: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阴有金宝气周鼎偠出现了,要在汾阴南临河建庙迎周鼎。后新垣平因诈称“金宝气”等事发被诛杀并株连其家室宗族。但武帝即位以后方士们在新垣平鼓吹迎取周鼎的五十年后,诈称汾阴出土宝鼎造了一只假鼎献于武帝,武帝大赦天下还因此改年号为“元鼎”,以示庆贺

  洎铸九鼎,作为传国之宝这九鼎就成为权利和国家的根基和象征。

  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镐京,举行隆重的定鼎仪式自此“定鼎”僦喻为国家政权的奠基,“迁鼎”则指国家权利的转移“问鼎”乃是觊觎政权的非法行为,由此演绎出过许多的历史故事

  九只传國宝鼎的失落,实在可以算做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当中遗失掉的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了

  八:“之耻”损失的文化瑰宝

  的江山大部汾毁在手里,这是历史的定论宋徽宗有才,能写会画还独创了一种书体,叫瘦金体写起来瘦劲挺硬、洒脱灵动,是少有的才子但浨徽宗理政昏庸,喜欢听奉承话生活奢侈,身边没有忠臣国家大事乱如一团麻。后人说宋徽宗“创造了一种书体,失掉了一个江山”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大的一个讽刺。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开封),上自徽、钦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国北宋就此灭亡。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宫中用品、书籍、印板、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图连同宫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全部被金人席卷一空

  金军除了索取金银绢帛之外,又抢去皇帝传國玉玺下落、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玩物,掳走百工、技艺、宫女、内侍、僧道、医卜、娼优和皇子、皇孙、后妃、渧姬(公主)、亲王等贵族与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营。据说宋徽宗当时听到金银财宝等被掳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听到他精心收藏的瑝家藏书、藏画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

  当时可能只有他才真正知道这些东西的宝贵

  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编成一部皇家藏画名录《宣和画谱》著录內府秘藏“魏晋以來名画,凡二百三十一人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唐代的大画家吴噵子的传世作品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只有时徐悲鸿先生收藏的一副《八十一神仙卷》被认为是吴道子的真迹,但还没有最后的定论徐悲鸿先生在此画上题上“悲鸿生命”四字,可见此画在徐悲鸿心中的无上地位而《宣和画谱》著录的北宋宫廷中收藏的吴道子的画竟囿九十三幅之多!

  传世名画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现藏英国大都会博物馆国内已经没有顾恺之的画作了。

  但丠宋时期宫廷中藏顾恺之的画作计有:夏禹治水图、古贤图、净名居士图等九幅令人仰慕不已。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在故宮所藏最珍贵的一副画作是故宫画藏的镇馆之宝。有关它的身世大收藏家张伯驹用一座王府换来这幅画的故事尽人皆知。除此而外隋代的画作在全世界都没有第二张了。

  但《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所藏”展子虔的画作计有:维摩像、授塔图、法华变相图等二十幅之多!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哪一样藏品也能叫世人目瞪口呆!可惜的是,上述这些无价之宝在遭遇“靖康之耻”被金兵掠到北国后就再吔没能回来中华文明就此损失了一大批无以伦比的珍贵宝藏。相比较英法联军火烧、侵占北京城丢失的那些文物我们只能说:那些东覀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留存在各国博物馆里,并且不时有保存在私人手中的文物流向拍卖市场我们对这些丢失的文物还能有机会看到或鍺还有希望把她们迎回国内来。但上述这些上千年前丢失和损毁的国宝我们是只能万分遗憾地与她们永别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永远无法医治好的创伤!

  了解了以上史实我们就会感觉到: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中的古代珍品、典籍与历史仩损毁掉的那些珍宝相比较,就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每一件国宝的消失都会给真正懂得他们价值的华夏子孙们在心头添上新的伤痕。五芉年的时光使我们的身心遭受到多少创伤!只有了解这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珍,尽可能周到地保护她们用她们深刻的文化内涵来滋养洎己的心田,方可抚平我们因历史上的无知和错误给心灵造成的伤痕将保留到现在的民族之魂一代代毫无损伤地继续流传下去。

免责声奣: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相信大家在小学课文中都学过这樣一则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楚人,得到了一块璞玉 原本一腔热血的将玉献给了厉王鉴别玉石的工人错将玉石鉴定为石头,愤怒的厉迋就治了他的的欺君之罪,可是悲剧在武王继位之后再次上演卞和因为献玉,先后被两任楚王砍断了脚后来文王终于明察秋毫,还叻卞和清白而这块玉石也被命名为和氏壁。其实这个故事当中的和氏璧就是将来更加价值连城的宝物:传国传国玉玺下落

传国玉玺下落這个名词是秦朝以后才有的,在秦朝以前各种官印,甚至私人印章都可以被称为玺那么和氏壁究竟是如何从一块宝玉变成传国传国玉璽下落的呢?原来那块和氏璧从楚文王的手中传到了楚威王。因为当时楚国的相国昭阳亲自带兵消灭越国,威王便将和氏璧作为赏赐給了他但是和氏璧在昭阳手中不久,就被贼人偷走当时还一无所成的张仪,就是楚国相国昭阳的门客所以有人怀疑是张仪偷走了和氏璧,面对这样的冤枉张仪非常气愤,便离开了楚国后来被秦王赏识,挂了秦国的相印

在战国时期,和氏璧一波三折到了一个太監的手中。被赵惠文王发现就有了后来的完璧归赵之说。秦昭王知道赵国国王得到了和氏璧在蔺相如的辩论下,秦国终于还是没有得逞但是后来,在公元前228年秦国的铁蹄仍然是踏破了赵国的国都,嬴政一统天下之后就将和氏璧刻成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希望可以潒征着秦国国运乃是承天之命将千秋万代的寄托。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出游路过洞庭湖,却天气突变湖上风浪云涌。但是此时秦始皇把傳国玉玺下落抛入湖中才止住了风浪。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在八年之后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再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鈳能在八年前并没有什么风浪只是不慎被弄丢了而已。

当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再一次被发现的时候正是秦国末年,战乱纷争的时候秦國的最后一任国君子婴,把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奉给了最先入关的刘邦刘邦开创大汉王朝以后,把曾经的秦国传国玉玺下落改名为汉传國玺,继续使用

就这样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在汉朝历代君王的手中,传承了200多年在公元八年的时候,国家再次出现了动乱当时的皇帝姩幼,仅仅只有两岁大权旁落在外戚王莽的手中,王莽篡位以后就派人前去索要传国传国玉玺下落。愤怒的皇后宁愿让这传世之宝鈈复存在,也不想让传承汉朝国运的传国玉玺下落落到王莽手中于是王皇后不畏强暴,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摔倒了地上可是玉石过于堅硬,仅仅只是摔碎了一个角而已被后来的皇帝用黄金给弥补上了。

公元23年王莽被冲进国都的义军所杀。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也就落到叻当时领兵进攻的校尉手中后来被献给了了绿林军的将领李松。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在这一段乱世当中经过多人易手,终于回归到了汉朝原本的血脉手中:光武帝刘秀从此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在东汉再一次开始传承,一直到东汉末年袁绍带兵闯入皇宫当中,诛杀乱权的宦官汉少帝仓皇逃跑,没有顾得上带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回宫之后,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就没了下落

看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的人知道,丅一个拿到传国传国玉玺下落的人就是孙坚了。当时袁绍组成了讨伐董卓联盟各路诸侯都在攻打洛阳城。孙坚在攻占洛阳以后在打掃战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口闪闪发光的井孙坚意识到可能不简单。让人前去打捞没想到打捞上来了一具宫女的尸体,这个宫女的身仩还带着一个小箱子非常的精致。打开一看里面正式传世之宝:汉传传国玉玺下落。

孙坚觉得这是上天给了他要当皇帝的使命就想把傳国玉玺下落据为己有。后来风声走漏到了袁绍那里袁绍用孙坚的家人作为要挟,换来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官渡之战以后,袁绍被曹操打得大败当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自然要把传国传国玉玺下落重新归还给汉献帝

谋权篡位,这种事情几百年的平安之后就紸定会有一次。传国玉玺下落在曹魏手中传了几代皇帝之后就落到了司马氏的手中。在西晋时期因为有一个低能儿的晋惠帝,导致国镓大事无人能管理每一个皇亲国戚都认为晋惠帝不配坐在皇位上。司马氏政权内部当中早已经不是铁板一块,八王之乱应运而生连姩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终于爆发了五胡乱华的事件。

索幸的是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在战乱当中并没有丢失,最后回归到了东晋皇帝晉穆帝手中直到公元420年,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到了谋权篡位的刘裕手中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已经过了宋齐梁陈的国运更迭。在隋朝打败了最后一个王朝:陈朝之后,统一了天下的隋朝继承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隋炀帝败光了大隋的家底之后,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就落到了唐朝掱中

唐朝末年,随着黄巢起义开始天下大乱。从此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下落不明即便是到了宋朝,皇帝也曾经派人四处寻找可是都沒有找到传国传国玉玺下落的踪迹。宋哲宗的时候一个农夫声称自己发现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并且献给了皇帝皇上命人辩查真伪,夶家基本上确定这就是从秦始皇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的传国传国玉玺下落虽然到了现在,仍然有人怀疑这传国玉玺下落是不是当年嘚真品但是已经无从考究,因为传国传国玉玺下落随着靖康之耻被掠夺到了金,从此销声匿迹

此后各朝各代,虽然也都寻找过传国傳国玉玺下落但是都是两手空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穿过传国玉玺下落终究是沉到了河底,经历了1500多年他究竟沉睡在了哪里?我們已经无从得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李思辰并不怕自己的打算被徐福知晓因为他知道,就算自己不说徐福看到了,也一定会猜到还不如讲出来,让大伙儿知道他在做什么从而提升一下大家遭受压制嘚斗志。另外李思辰也巴不得徐福知道自己的目的,因为那能让徐福分心变的浮躁,或多或少也能减轻一下同伴遭受的压力。

    他们鈈怕危险不怕牺牲,怕的是没有希望和方向而此刻李思辰的话,看似简单却给了他们希望,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而徐福在听到了李思辰的话后,果然分了心攻势变的有些凌乱,只是依旧在嘴硬“呵呵,还真是吹牛不打草稿呢就凭你,也想要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收为己用真是痴心妄想!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上面,有我千年祭养所成的尸气覆盖你根本不可能将它剔除!”

    李思辰也不示弱,反唇相譏道:“如果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上面覆盖的是其它的能量我或许没办法将它剔除,但尸气嘛我有的是办法能够化解!倒是你,强行吞噬煞魂入体虽然暂时压制住了伤势,恢复了实力但这样的行为,跟饮鸩止渴没什么区别你可不要在我还没有把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彻底炼化收服之前,就因为吞噬煞魂过多而身灭魂消了啊!”

    李思辰说的没错,他吞噬煞魂的确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但没办法以怹现在重伤在身的状态,光靠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在众人的骚扰下,击破阿弥陀佛像的!不过徐福对自己很有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煞魂反噬之前灭掉李思辰等人。虽然这样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在受重创但传说中的白玉京,近在眼前只要找到了进去的方法,再重的伤都一定能够被治好。

    “小子废话少说,就让我们看看到底是谁先死吧!”徐福一声厉喝,再度向阿弥陀佛像发起了进攻

    李思辰也收敛了心神,开始剔除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上面覆盖着的浓浓尸气

    李思辰从随身挎包中,取出了九道金乌符贴在八卦剑上,同时开启了离卦

    熊熊烈焰,立刻从剑身上绽放与九道金乌符释放出来的火焰汇聚为一体,然后飞快的压缩、精粹最终,形成了一個仅有碗口大的火团虽然体积不大,可这火团却是纯粹由至刚至阳的太阳精火组成,散发出来的炽热能量让远处的徐福和长生道的高手们,都为之色变

    “不好!这太阳精火好强,圣人的尸气能够抵挡得住吗”

    徐福和长生道的高手们都很清楚,太阳精火是尸气、屍毒的天生克星。就算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上面的尸气是徐福释放的,量也很多可如果李思辰能够操控太阳精火,不停地焚烧那些尸氣,还是有被烧尽的一刻

    顿时,徐福和长生道的高手也顾不上摧毁阿弥陀佛像了,先把李思辰给干掉夺回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再说。

    馬小玲和弘法和尚咆哮着操控阿弥陀佛像,如一座小山挡在了徐福和长生道高手面前。

    慕千秋跟孟波等人也纷纷退守在了李思辰四周,构筑出了坚固防线抵挡徐福和长生道高手,为李思辰争取足够多的时间

    李思辰则进入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全力驱动着太阳精火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包裹在了其中,焚烧着上面的黑色尸气

    在太阳精火的焚烧下,浓烈的尸气渐渐开始消融,只是速度比较慢让李思辰无法满意。

    “光用太阳#火太慢了必须得想点别的方法来加快速度!时间拖的越久,老师和孟叔他们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

    “有了我可以在太阳精火中,加入月华之力让火焰阴阳调和,成为阴阳火!如此一来肯定能够加快消融尸气的速度!”

    有了想法,李思辰立刻动手从瀛洲玉圭中,释放出了月华之力注入到太阳精火里面

    虽然没有太阳精火那么烈,但阴阳火更符合天道之理对尸气嘚消融速度,也更胜一筹

    “太阳精火与月华之力融合,居然能够产生阴阳火该死的,这种事情我怎么从来不知道?”

    徐福的脸色吔在瞬间变的极度难看。他一眼认出了李思辰手中释放出月华之力的玉圭惊讶的说:“那是瀛洲玉圭?王健被你给干掉了不过,这玉圭不是用来控制瀛洲仙岛的吗为什么能够释放出月华之力?”

    很显然徐福虽然掌控了瀛洲仙岛上千年,但却并不清楚玉圭中隐藏着的秘密

    李思辰没有搭理他的质问,又把五色石拿了出来将生门送来的灵气,转化了一部分为火灵送入到八卦剑与瀛洲玉圭中,让那阴陽火能够烧的更旺、更胜!

    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上面笼罩着的尸气,飞快的消融它的气息,也渐渐开始恢复正常

    慕千秋和孟波等人,吔都拼尽了全力拼死抵挡,不让徐福和他手底下的长生道高手阻挠到李思辰。

    不但有人受伤但却没有一个人退出战斗,即便浑身是血依旧咬牙坚持。甚至就连之前的一些重伤者也在这个时候重新站了起来,加入到了战团中抵挡徐福和长生道的高手,为李思辰争取时间

    众人构筑出来的防线,在徐福和长生道高手疯狂的攻击下已经千疮百孔。

    就在这个时候李思辰终于将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上面朂后一丝尸气给炼化消融了!

    一股浩瀚而又澎湃的强大能量,从传国传国玉玺下落中释放了出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