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面试时候,HR看了面试作品我的作品说还好,然后介绍了一连串公司信息,后面说了工作的环境,说有个试用期7

通过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more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4号北京文化创新工场3号楼207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即 中青旅 。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青旅)是以共青团中央直属企业中国青旅集团公司为主发起人,通过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26日公司创立,12月3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我国旅行社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0138)、北京市首批5A级旅行社,现有总股本)免费提供中青旅遨游网招聘、中青旅遨游网工资、中青旅遨游网面试、评价、工作环境招聘及员工等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

或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看准

把你关于中青旅遨游网的问题大胆的提出来,这里的124位老鸟很乐意为你解答~

提交成功!请静静等待老鸟们回答~

}

2018年8月18日,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媒体公司HRoot重磅打造的“HR的未来使命”超级巨幕千人大型演讲会盛大开启。作为探秘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HR超级视听盛宴,本次大型演讲重点围绕商业环境的突变、组织智商、创新力、适应力、雇主品牌等方面展开深层次的探讨与畅想,探寻在全球商业变革加速的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初心与使命。

本次“HR的未来使命”大型演讲会由两位重量级演讲嘉宾联袂呈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拥有十多年经验的HRoot总经理唐秋勇先生,与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领英关注者高达170万的徐亦立先生,他们结合各自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积累的深厚学识,分别以“HR的未来使命”和“未来有什么好怕”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究和阐释,3个多小时的精彩分享为1,307位首席执行官、总裁、总经理、首席人才官、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等现场参会嘉宾,呈现了一场最精彩的人力资源视听盛宴。

以下为HRoot总经理唐秋勇先生的演讲内容精选。

2017年我撰写了《HR的未来简史》,很遗憾它不是年度最畅销的人力资源书籍。我很好奇那本最畅销的书籍写了什么,结果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籍中的目录中都是“如何处理孕期女员工”、“如何合理解雇休哺乳假女员工”之类,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和愤怒,放弃了阅读打算,我难以想象居然有一群HR在琢磨研究这些问题。作为一个HR,处理这些问题或许出自于企业利益的要求,当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发生冲突时,老板大多是要求HR忠于企业、忠于个人,在实用主义泛滥的今天,没有原则的忠诚到处可见。HR到底应该忠诚于什么,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

美国前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被特朗普解雇后出版了一本书《至高忠诚》(A Higher Loyalty),这本书告诉我们:至高的忠诚,应该留给内心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作为HR从业者,如果没有了内心的道德准则,没有了职业使命感,会最终沦落为一些没有道德的企业管理者的工具、帮凶和爪牙。因此,探讨人力资源管理者这一职业的使命,我认为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这个演讲和同名书籍《HR的未来使命》能对HR这个职业有一点影响和改变,也许我是一个做白日梦的人,但我相信我不是唯一的那一个。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使命,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使命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管理学大师加里·哈梅尔说过:“使命是引导我们前进的目标,在周围一切发生变化时用以定位的北极星,我们创建具有适应能力的组织所需要的关键规则。”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能使自己产生使命感的环境而努力。” 这句话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若无使命,终将迷失。

今天人们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上,工业4.0的开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展现,使得人们需要跨越技术的世代。未来扑朔迷离,所以值得探讨。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觐见乾隆,带来了火枪、钟表等西方最新发明的技术。但乾隆傲慢地回复了英王乔治三世一封亲笔信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几十年后,英法联军长驱直入,攻入北京,圆明园付之一炬。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几万蒙古骑兵与几千英法联军数次交手后死伤上万,而敌军只伤亡5人。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冷兵器与热兵器的技术代差造成的。而今天也正处于这样一个节点上,人类又一次正在跨越技术的世代,如果不能拥抱追随新的科学技术,会在市场上面临当时一样的巨大代差。

制造业:即将到来的滑铁卢与X交叉

国际机器人联盟会统计发现,2016年,中国的机器人出货量世界第一,同时是排名二的韩国和排名第三的北美的总和,占据了整个机器人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在工业4.0时代处于领先的位置。麻省理工教授安德鲁·麦卡菲在《与机器赛跑》中写到,“制造业大规模的裁员没有发生,但新招聘的数量低的可怕。公司购买新机器,但不再招募新工人”,2016年,昆山富士康工厂从11万减少到5万人,没有招聘新的工人,流失的6万人都被机器人替代。富士康新开的这些工厂被称为“关灯工厂”,因为人类需要灯光,机器只需要传感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陆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20%;2014年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销量为56,000台左右,同比增长51%,2016年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了27%,达到85,000台,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6万台,几乎比现在翻一番。

2035年,制造业所有细分领域将会迎来X交叉,90%的工厂实现无人化。在交叉点上,人工制造成本与机器制造成本大体等同,过了X交叉点后,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制造的单位成本将永久低于人工制造成本,人力制造将不再具备任何成本优势。据了解,特斯拉将会在上海临港开设一个投资50亿美金的工厂,这个工厂将充满工业自动化的机器,不只是特斯拉,中国的汽车行业也几乎是这样。CNBC统计表明,美国制造业在丢失的工作岗位中,87%是由工业自动化导致,只有13%是因为贸易,几乎颠覆了美国政府部门和公众的认知,一直以来美国的主流社会都认为是由于中国制造的崛起,大量美国制造业岗位转移到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制造国家。

物流业:转运中心的甲壳虫和漫天飞舞的大鸟

物流和快递行业也更正处于变革的前夜,自动化同样替代了人工,高速库管机器人等仿生机器人比人类更快更精确的工作,谷歌、亚马逊、DHL正在尝试包裹无人机完成快递流程的“最后一公里”。

而在占地120万平方英尺的美国加州特雷西仓储中心,亚马逊部署了超过3,000个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旨在帮助亚马逊加快商品配送速度,特别是在订单井喷的假日购物季。Kiva机器人是方形低矮的机器,它们能够最多提起750磅重的商品,因而能够将整堆货架直接运送到拣货员面前,方便后者拣货,大大减少其在仓库内的走动。这些机器人可以说再次革新零售行业。

花旗的一份最新报告认为银行业正在快速接近其“自动化拐点”,可能很快造成高达30%的从业人员失业。报告指出:“银行业的‘优步时刻’(Uber Moment)指的并非银行自身,而是银行分支机构的脱媒化。具体而言,它意味着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主要交互渠道将变成移动端派发。”,花旗报告预测未来10年“银行业还将出现30%的裁员”,根据这一预测,未来10年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就业人数将下降超过180万人。巴克莱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Antony Jenkins最近的预测更为悲观,他说“未来数年银行业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将下降高达50%”。

2017年3月,中国四大行惨烈减员超5万人的消息,让金融圈巨震。原因非常明显,目前中国已有15家银行的离柜率超过90%,全年银行离柜交易达1777亿笔,同比飙升63.68%!也就是15家银行90%的业务都不再去柜台办理,这是疯狂减员的根本原因。而这个现象不仅是在中国,欧洲乃至全球的银行更加惨烈。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要倒闭了,但一定意味着传统银行要消失了,它将变得“面目全非”。很快,银行将不再有网点、柜台、ATM机,甚至客服,事实上腾讯的微众银行和阿里巴巴的网商银行开业第一天开始就宣布“没网点、没柜台”,曾今网点、柜台众多曾是银行的一项巨大优势,突然之间成了巨大的负担。

2018年,高盛发布招聘广告,寻找机器人投顾,帮助“穷人”理财。高盛是华尔街顶尖投资银行,帮助全球最富有的客户管理其资产,客户的入门标准是5,000万美元,对于那些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又想享受高盛的顶级咨询服务的“穷人”(呃…“穷人”的标准也要100万美金)来说,好消息来了。

最早华尔街对与机器人投资顾问服务是持怀疑态度的。专业人士直觉上认为投资者希望自己的资金是被认真对待的,换言之就是有真人来服务;另一方面,华尔街不大相信,硅谷出来的小公司们的算法真能比得上在华尔街浸淫多年的投资专家。于是巨头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但是机器人投顾逐步渗透华尔街。Betterment和Wealthfront这两家全球领智能投顾公司的鼻祖管理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高达近30亿美元和超过50亿美元!于是巨头们纷纷跳转方向,张开双臂拥抱人工智能投资顾问,推出各自的服务产品。花旗的报告预测,人工智能投资顾问未来十年管理的资产就会高达5万亿美元!!!

2016年12月,招商银行在自有 APP 上推出了摩羯智投产品,后者成为业内首个由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智能投顾产品。凭借招商银行长年积累的渠道优势,摩羯智投的资产管理规模很快突破50亿元。2017年,中国的两款智能投顾产品金融界灵犀智投和蛋卷基金组合平均业绩超越了大盘指数和公募基金表现,总体来看,资产配置型智能投顾产品在获得长期收益和控制风险等方面优势明显。

而这些只是金融行业的一个开始……

医疗健康:《自然》杂志上的卷积神经网络

医学界认为鉴定皮肤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医生要分析它的外形和特征,甚至要动用活检技术,从患者的组织上切下一块来,才能确定皮肤上的异物是否真的发生了癌变。而2017年初的《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给人类提供了一项快速、准确和方便的工具,它的背后是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科学家们让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分析了高达近13万张临床皮肤癌图片(这个数字比现在最大的研究高出了2个数量级),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下,这个神经网络迅速成为了一名皮肤癌的专家。21名非常资深的皮肤科医生表示不服,于是一场医学领域的“人机大战”一触即发。第一轮是识别两种不同的皮肤疾病——角质细胞癌与良性脂溢性角化病,前者是最为常见的皮肤癌,结果则是人类医生全部败北!不服气的人类做了第二项测试,这次他们比较的是恶性黑色素瘤与良性的痣,前者是最具杀伤力的皮肤癌。但在这场比试中,人类再次全部败下阵来。这些人类医生都经过了十多年以上的训练和培养,还需要一代一代传承。而人工智能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事实上,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好,学习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诊断的准确度越来越高!

2017年8月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人工智能医生辅助诊疗技术及系统”曝光,该系统加载来自中国200多家三甲医院的8,000多万份病例,囊括100多类常见疾病,所有的运算都在长沙中心完成。这个机器人医生通过固定格式的问题和病人互动,根据症状描述开具检查单,检查结果出来后,系统自动出具诊断结论,一线临床医生再对结论予以确认。8月中旬,这个机器人医生跟中国200多位医学专家进行了PK,工作人员将100份患者数据瞬间输入给机器人医生,现场连接天河超级计算机,4.8秒钟完成全部诊断,机器人的诊断与医生的原始诊断达到100%吻合!

不难推论,随着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影像识别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影像科医生极有可能在接下来数年迅速被机器医生所替代。这些工作的流失可能对于医生是个坏消息,但是对于病人来说肯定是一个福音:诊疗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这意味着更多的生命将会被拯救!

零售业:超市里的原始人与屏幕上的聪明决策

2016年12月5日,亚马逊宣布推出革命性线下实体商店,Amazon Go。亚马逊就Amazon Go申报的专利内容显示,这种无人便利店构想的关键技术在于其特殊的货架。它通过感知人与货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货架上商品的移动,来计算是谁拿走了哪一件商品。Amazon Go即拿即走的客户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无疑会给零售业带来无比巨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预示着绝大多数超市的收银员工作岗位的消失。毫无疑问,这项线下购物系统融入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过去我们只是认为亚马逊是一家在线购物公司,随着其进军新零售,那些传统的线下零售公司如沃尔玛这样拥有高达230万员工的传统零售巨头是不是该颤抖了?!我们的问题是: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10-20年,零售业大量营业员工作岗位将会剩下多少?

1956年8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一次学术会议,这一会议汇集了一大堆世界级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中后来有4位获得图灵奖,1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他们讨论了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问题:如何让机器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它方面的智能。这一会议确定了所讨论主题的名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年成为人工智能元年。但是受制于计算机性能和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数十年里始终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直到近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芯片技术和算法的成熟,人工智能再一次进入突飞猛进阶段。在围棋、投资、医疗诊断等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展现出优于人类的能力,人类的防线一个个被攻破,而创造力和与想象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阵地。

但是,2012年7月,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了一曲名为《通向深渊(Transits to an Abyss)》的作品,有评论家认为它“充满艺术感并且让人愉悦”。但它的作曲者却不是人类,而是西班牙马拉加大学的“伊阿摩斯IAMUS”人工智能程序,这个高产的作曲家已经创作了几百万首古典音乐风格的作品。而2017年HRoot出版的超级畅销书《HR的未来简史》封面则是从数百种由人工智能绘制的数百张油画风格中选择出来的,而每一张高清油画风格封面的创作用时不足1秒。

人工智能程序Prisma为唐秋勇先生绘制的8种不同风格的油画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描述了技术的指数变化和人类线性适应力之间的差异,如今人类的适应力发展已经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同时这样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当僧格林沁的骑兵遇到英国士兵时,面临的是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胜的局面,这当中包含了可怕的代差。过去是人和人比拼,是公司与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比拼,如今则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人加上机器、人工智能的总和之间的比拼。一个瘦弱的人遇上一个强大的人,在过去只有失败的命运。但是,一个强大的人使用铁锹,一个瘦弱的人使用挖掘机,两者之间的胜负则一目了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使用何种工具。所以人们必须为这样的未来做好准备,尽可能的使用先进的技术。

《HR的未来简史》中提到了很多人力资源相关的新兴技术,比如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中采用的机器人目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替代率已经达到90%以上,同时在过去几年中这些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机器人价格以每年50%的速度下降。一些新兴技术可以提前一个月对于员工的离职倾向做出判断,精准度可达92%。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将极大改变了当今的职场。

斗转星移,“礼崩乐坏”

1. 技术、信息、资本,加快了速度

今天人们面临的是技术、信息、资本都在不断加速。因此,21世纪福克斯公司老板鲁伯特·默多克说,世界变化很快,不再是大打小,而将是快打慢。今天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对抗不再是综合实力或平均数量的对抗,而是关键局部的力量对比。

社交电商拼多多创业三年就完成IPO,市值一度高达330亿美元,虽然在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下股价一泻千里,但是它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创业公司从零开始把市值做到330亿美金只用了短短36个月的时间,这是商业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的商业世界在以5倍、10倍的速度演进。通用电气第8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外部的变化比内部的变化快,那么企业的死期就不远了!”所有企业被迫在一个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上,跟不上跑步机的速度就会被摔下来,摔的鼻青脸肿。

在互联网行业,为了追求发展的速度,很多公司已经放弃了短期的利润,转变为“倒行逆施”的模式。十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比如亚马逊十八年都没有产生盈利,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尽可能快速扩张市场份额。这极大地区别于传统公司尽可能快盈利、再用盈利进行扩张的模式。因为今天的互联网行业,这样做可能活不过半年。如今,只有将油门踩到底,尽可能地占领市场份额,当处于垄断地位时再进行变现。

倒行逆施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众筹这一商业模式。过去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投资、研发、生产、制造、再进行推广,然后等待市场或好或坏的反馈,如果市场不认可产品,产品无法销售出去,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如今,企业采用的则是“画饼充饥”的商业模式,企业为消费者描述将会提供的产品,然后直接进行产品众筹来获得市场反馈。如果市场反应消极,就立马放弃以避免更多的损失,通过颠倒销售和制造,将时间和经济成本降低到近乎于零。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将众筹做到了极致,2016年,他推出火星登陆计划即Space X计划,并推出了价值20万美元的火星门票,在他的演讲中,多次描述这趟火星之旅以及月球、火星基地想象图,这就是Space X的“画饼充饥”。众筹本质是用未来的客户和未来的收益帮助今天的业务成长。

新浪微博成功后,网易、腾讯、搜狐微博都将失败;微信成功之后,米聊,来往,都无法幸存。微信呈现出成功的势头后,马云表示宁可死在来往的路上也不活在微信的群里,但来往还是失败了。奇妙的是,该部门后来做出了如今有一亿多用户钉钉。今天的商业世界就是如此。

自然界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正态分布定律,比如智商在100左右的人在人群中是最多的。但在经济世界里遵循的是幂定律。第一名占领了整个市场98%的份额,第二到第一百名加起来可能才占2%,只有第一名可以活下来,剩下来的企业只能是死路一条。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说道:“好公司要追求垄断,竞争是留给失败者的。”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先生描述了细分垄断的五部曲:分析、实验、增长、扩张、巩固。第一步是分析趋势政策的变化,寻求小市场的垄断,即滩头阵地;然后再进行探索、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跃迁式增长;接着向边缘市场扩张,形成细分垄断市场,最后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构建企业自身的护城河。

当当网的李国庆曾发过一条热门微博:“2017年,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的销量下滑至少7亿包,不是白象方便面崛起,而是美团、饿了么……被颠覆的传统经营者们怎么都想不到打败自己的对手可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行业。” 外卖行业的兴起使得方便面行业面临着“灭顶之灾”。

五年前,全世界出租车行业的经营者都不会相信出租车行业将会没落,人们也难以想象硅谷的优步(Uber)会颠覆整个出租车行业。如今出租车行业能幸存不是因为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而是因为呼吁世界各地政府不断出台保护政策使得他们苟延残喘。管理学大师加里·哈梅尔说,如果经典的商业模式突然导致猝死,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变。今天这样的商业案例比比皆是。

2018年年初,突然有上亿中国人开始玩一个叫“旅行青蛙”的游戏,这个日本游戏在中国的火爆让日本的游戏制作者吃惊。《跨越鸿沟》一书中讲述,过去,一个产品有漫长的生命周期,最初使用的可能是少部分创新者,而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会有一个鸿沟,接着是后期大众以及落后者,整个周期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形态。这也是一个经典的产品周期,过去几乎所有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都没有逃脱这个规律。如今商业环境不同了,消费者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采用产品。所以在服装产业,如今存活下来的都是快时尚公司。比如欧洲首富的公司ZARA,日本首富的公司优衣库,所有“慢时尚”公司都无法存活。因为“爆款”产品的崛起和衰落都是非常迅速的,会从尖峰呈现断崖式下跌。

6.从利润到自由现金流

在过去的金融市场,一个经典的估值理论就是所谓的比率估值法,是指通过对经营环境的分析,将被评估公司跟市场上相类似的公司作比较,运用财务数据计算出一个价值比率,根据该比率对公司进行价值评估。相对估值法主要包括有市盈率(P/E)、市净率(P/B )和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等。如今,新的估值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等于这个企业在生命周期内可以创造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的总和。

奉行该商业哲学的代表人物是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在《2009年致股东的信》中他就表示:“在公司452个目标之中,净收入、毛利润、运营利润等字眼一次都没有出现过,我们看重的是净自由现金流,优先于利润。”过去十年涨幅最大的公司是奈飞(Netflix),奈飞公司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说过,一个公司的账面现金越多,只能说明这家公司的创新力不足。同样也说明没有高增长的领域可以投资。这些观点在传统的思维里是难以理解的。

今天的实体零售都在向线上零售转变,而过去的电商也要往线下转移,所以才出现了“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这样的新零售。新零售是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重构“人、货、场”等商业要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商业业态,是线下门店与线上销售的融合。在经济学领域中,凯恩斯和哈耶克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拥有经典的经济学论断。凯恩斯学派认为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否则就会出现类似2008年的经济危机。而哈耶克学派认为,经济需要一只无形的手进行自我调节,如果过多的干预就会像苏联的计划经济一样走向崩溃。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理论听上去是截然不同的对立理念,但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在某一个区域,某一个理论可能当下适用而另一个可能当下不适用,但一段时间过后情况可能又会出现变化。因而,最高级的智慧是两者兼收并蓄-融合。

研究创新的管理学家把创新大致分为十个类别。一般创新者平均使用的创新类型为1.8种,大部分一般创新者只采用了一种。而顶尖的创新者使用的创新类型平均为3.6种,绝大多数起码有3种。统计发现,和三十年前比较,研发回报率大幅降低。现在参与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增加了250%。可是单位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回报却降低了65%!

9.超竞争:消失的地平线

塔克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理查德·戴维尼说过,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创造、毁灭又再造短期优势。如今的公司已经很难形成长期的战略优势,因为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公司战略的频繁变化并不是因为领导者反复无常,而是因为竞争对手和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也需要随之适应这样的不断变化。对企业来说,现状就是低垂的果子已经被摘光了。

问题越好,答案才可能越好。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讲,处在巨变的商业环境中,改变要从哪里开始?人们处于VUCA环境中,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这就是今天的商业世界。未来处于一片迷雾之中,谁也无法穿越这片迷雾看到未来的真实模样。

1.VUCA环境下,预测还有效吗?

过去,人们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开展工作。然而今天,哪里有商业机会是未知的,所以要在仅有大致方向的时候开展工作,因为当迷雾消散,一切清楚的时候,机会就已经消失了。雷军投入做“米聊”这款产品的时候说,如果腾讯给他们半年的机会,他们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给他们一年的机会,“米聊”必然成功;少于半年,“米聊”必死。也许当时雷军并未意识到如果“米聊”成功意味着什么—今天微信的市值大约在一万亿人民币左右,而同类产品“米聊”价值可能就等于零。几个月的时间就是零和一万亿的差别,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所以在竞争加剧的商业世界中必须要将油门踩到底,速度快到极限,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过去的工业时代,起点在哪儿、目标在哪儿都是清楚的,人们可以制定确定的计划,然而今天,企业只能知道大概有多少资源,多少人,多少资金,目标则是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在快速变化,计划和预测只能基于长期、稳定的运营历史和相对静止的环境。因此计划与预测不再管用了。

杰克·韦尔奇说过: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预测远没有快速行动重要。机会稍纵即逝,因此要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即使像马云这样优秀的企业家也无法预测到在移动社交这一方向上会有重大战略机遇,可能达到万亿级别。否则他早就会在微信之前开发来往。虽然他在发现情况有变的时候开发来往这款产品,但来往这款产品的终极命运也都为人所熟知了。

更关键的是,微信不但在移动社交上处于垄断地位,更不断渗透到移动支付的领域。中国的手机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有几千万亿的巨大体量,微信占据了大约一半,而这一半原本几乎都由支付宝垄断。在一个战略方向上的退却,或空缺市场被竞争对手填补,可能让企业在原本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也面临大幅撤退。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战略盲点付出的代价是万亿级别的,考虑到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这个代价可能是几万亿、几十万亿之巨。没有一家公司甚至是国家能够承受几万亿、几十万亿的代价。

2. VUCA环境下,战略规划还有效吗?

二战时,法国长期规划建成的“马其诺防线”只能被动等待敌人按照自己设定的套路攻击,一旦出现出人意料的变化时就无法快速、有效地应对。当希特勒派出装甲兵团绕过马其诺防线对法国发动攻击时,不到一周时间法国就投降了。貌似强大的马其诺防线经过严密规划,却毫无用处。

今天所有企业都深陷于自身无法掌控的“生态系统”和“价值网络”中,这使得企业无法预测或规划自己的命运。进入迷雾之前,人们无法知道捷径是什么,因此也无法通过规划作出决定。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说过,在一片未知的水域给船只设定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这将使得船只撞上冰山的可能性达到最大。

3. VUCA 的商业环境下,顶层设计与决策还可行吗?

马特·里德利的超级畅销书《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中写到:自然界没有顶层设计,一切源于野蛮生长。道德、经济、科技、组织也在遵循同样的演进逻辑,这是宇宙最底层的逻辑之一。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说过,领导者如果无法让员工发挥全力,就不会取得成功。

管理者必须明白,他们自己不是什么都知道。在VUCA商业环境中,要求领导者有着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对于市场大势毫无差错的预判、百科全书般的行业知识、对公司内部各种情况无所不知的了解,这样的期待完全是痴心妄想!因为外部变化太快太多,获得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不足,组织顶层已难以获得完备的全局信息和细节。

非洲有一种动物叫做狐獴,它们身处在需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天敌的VUCA环境中,这种小动物面对这样情况的解决方案是充分的互相信任、有效沟通。由一个狐獴专门担任瞭望的角色,而当这个狐獴发出警告时,所有狐獴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在短短几秒中钻入地下。这就是善于沟通和充分信任。它们没有顶层领导者,也没有层级架构,如果它们也有层级,在发现危险的信息后层层汇报,那所面临的就只有死亡。

一线员工是企业接触外部的主要媒介,最先知道春江水暖,他们获取的关键信息和了解的问题需要通过层层上报到达最高决策层时,已经发生了扭曲、谬误,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即使做出正确决策,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已经错过。所以是否做出“米聊”、来往这些产品不是由企业最高领导者做出的决定,而是低层领导者甚至一线员工做出的。谷歌员工可以有20%的时间做自己的项目,如果自己的项目得到认可则可以发布在公司内部,邀请其他员工加入,公司也会投入一定资金支持,赋予一线员工一定自主权。

在传统的组织结构里,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顶层领导者获得信息的及时性是严重不足的。而商业环境正在以不断提高的倍速变化,于是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传统组织里的管理者们大多只相信极少数人的智慧和决策能力,并迷信顶层设计和规划,而且他们很难自我否定。

这些在VUCA环境中都是大忌!今天的管理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正在加速折旧,实际上这些旧知识、能力、经验存量带给他们的只是负担,而不是优势。很多组织的领导者是否具备足够的VUCA领导力是个问题。

4.VUCA环境下,马克斯·韦伯式的科层组织还有效吗?

科层制组织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心化系统。这样的系统在今天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顶层脆弱。美军攻打伊拉克时第一个行动代号叫“斩首计划”,失去萨达姆的伊拉克的军队将会土崩瓦解,丧失95%以上的战斗力,切断萨达姆与下层的联系也会使得他们的军队迅速崩溃。这样的问题在传统科层制组织中是无解的。今天的组织领导者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必然会有偏离计划的意外出现,那就需要将权力赋予各支团队,允许其“自行其是”。中心化控制所导致的另外一个致命问题就是组织的决策与行动迟钝。因为在有限时间内,高层领导能做的决策数量有限。

此外,员工在提交建议时,领导给出的反馈时间往往不是以天计算,公司规模很大时甚至往往要以月计算,但是目标客户要求的响应通常是实时的。比如,在网上购物时,如果客服人员几秒中之内没有回复买家消息,那么买家很有可能选择放弃,另选新的卖家。客户的耐心只有几秒钟。人们的耐心越来越少,外部客户要求的响应时间越来越短甚至趋近于零。如果企业还采用传统的决策机制,层层上报、层层反馈,就无法适应客户需求。未来的企业如果不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存活的。

同时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太多,今天的领导者所要做出的决策数量与几十年前的领导者相比有指数级的增长。但在有限的时间内领导者能做出多少正确的决策?

其次还有信息扭曲和谬误问题。在科层式组织架构中,信息自下而上进行传递时,如果其中一个重要节点对信息产生误解,偏差或者谬误,信息就会发生“扭曲”,高层领导者根据错误的信息将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果底层信息是10,每层歪曲0.2,那么经过三层之后,领导者获得的信息就成了20.74。反之亦然,信息自上而下进行传递时,每一个管理人员倾向于加入自身对信息的理解,信息就会发生“扭曲”,从而产生信息的“长鞭效应”。如果顶层信息是10,每层扭曲0.2,三层之后底层得到的信息就也是20.74了。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组织的深井问题。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每一个部门就如同一口“深井”。层级越多,则“井”越深,处于组织最底层的“井底之蛙”对于组织全貌的了解、获得的全局信息就非常有限。这正是一个组织变得愚蠢化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层级越多,组织越蠢。同时层级增加时,继任、纵向领导力问题等管理问题以及它们造成的影响也呈现指数级增加。

组织在规模扩大时容易失控,所以规模扩大时必须要增加大量规章、制度、流程去维持运营,导致管理成本激增、并导致组织僵化、迟钝、缓慢,所以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人均单产不断下降,很少有企业能逃脱这样的命运。组织的僵化、迟钝、缓慢是很致命的。因为外部要求企业变快,客户的耐心越来越短暂。在这样的情况下,僵化迟钝的企业就像白垩纪的恐龙,注定面临灭亡。

所以VUCA环境导致以下问题:1.预测无效;2.战略规划失灵;3.顶层决策谬误;4.科层组织坍塌;5.中心化控制体系崩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组织智商(Swarm Intelligence)。

这是HR的第一个重要使命!

VUCA环境使得组织遇到的项目和任务越来越快速、多变、复杂、模糊,没有极高的组织智商难以应对。

这个问题在生物界可以找到答案。一群蚂蚁所面临的世界就是VUCA。不知道食物的来源、食物的距离和食物的种类。在蚂蚁王国中,蚂蚁没有中心化控制,蚂蚁也没有层级。蚂蚁是通过群体的力量去寻找食物,获得生存。

在蚂蚁所组成的网络组织中,蚂蚁的单体智商之和远小于群体智商。蚂蚁的单体智商极低,可是当一群蚂蚁聚集的时候,它们表现出极高的智能。然而,在人类的科层制组织中,单体智商之和总是很高。如果一万人聚在一起的时候,理论上人类的单体智商之和应该是100万,而现实是这群人的群体智商可能只有80。蚂蚁与人类不同,也许它们的单体智商只有0.001,但是当一万只蚂蚁聚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群体智商可能表现出300。

在《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一书中写到,在这个地球上,所有动物质量总和的60%是蚂蚁,这非常令人吃惊。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星球上进化最为成功的物种是蚂蚁。

蚂蚁如何应对VACA环境?

第一,预测和规划→试错

蚂蚁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无需任何中央控制体系。蚁群派出一百只蚂蚁向四面八方去探索,谁找到食物就回来汇报。两只蚂蚁相遇的时候,它们用触须相互触碰,交换信息素。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找到食物”这个信息很快在整个蚁群传播开来。不仅如此,蚂蚁群体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比如如何分配力量去寻找食物。

第二,中央控制→赋能个体+权力流动(资源流动)

Indicator)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别。在KPI时代,目标是由上级制定或者团队来给员工制定,而OKR中的“Objectives”则是由员工自主决定。权力的流动意味着权力不再由组织赋予某一个特定的个体。如果一只蚂蚁找到食物源,那么这只蚂蚁将引领其他蚂蚁获得食物,蚂蚁的权力是由单个蚂蚁所获得的资源量进行分配。在传统科层制组织中,权力是固定的,来自于员工所在的职级。职级越高,权力越大。据说,谷歌可以让员工自由支配20%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就是资源和权力的自由流动。

从自然界可以发现,如果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组织其实可以没有管理者,至少没有那么多,如一群鱼就没有领导者,也没有管理者。愚蠢公司与聪明公司的区别在于,会不会赋予组织内的个体有效使用权力的机会。知识员工密集且属于网络协作型的组织里,雇员其实可以自我激励、各行其是,根本不需要上面的所谓“领导力”!在新形态的组织里,领导力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如是说,一个高信任,低权力敬畏的组织里面,员工不需太多的监管,他们需要的是指导和支持。滴滴和Uber管理成千上万的个体司机的做法表明,满足4个条件可以不需要自上而下的纪律和领导:第一,个体对于结果负责;第二,个体可以了解实时业绩数据;第三,个体对于影响业绩或结果的关键变量有决策权和行动自由;第四,结果和回报紧密结合。

过去人们有一种固定思维,如果某个人不是企业雇佣的,不是由企业发工资,就一定管不好他们。如果没有领导者的话,一群人一定是乌合之众。现在我们发现错了,人们在打传统出租车的时候,不会享受到司机开门,提供纸巾、充电、瓶装水等服务,可是这些服务在专车中都能实现,而专车司机和滴滴、Uber之间甚至没有雇佣关系。所以没有雇佣关系,没有领导,那么一定是一盘散沙的想法是错误的。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协作式组织里,权力是影响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产物而不是自上而下赋予。未来的组织做不到这一点,它是不能在VUCA环境里幸存的。传统的科层式组织都有一个极其致命的“彼得原理”:比如某个人只具备担任经理的能力,却被提拔到总监的职位上,就会出现不胜任的情况。在传统组织里,所有的人都会最终晋升到他所不胜任的职级。新的网络协作式组织生态下,权力是流动的,从低价值领导者自动流向高价值领导者,权力是“天择”,而非“授予”。这个权力不是来自于内部,而来自于外部。比如,企业内有一位工程师,他想到了一个项目,并为这个项目做了一个产品,产品投向市场之后,一飞冲天,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尖峰脉冲”。市场非常认可这个产品,公司马上给他投入大量资源,配备大量的人力,这个产品开发者马上就获得极大的权力。不过,这个权力并不是组织赋予的,而是客户、市场赋予的。

企业失败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战略和执行力,而是缺乏资源、权力分配的能力,也就是不能让权力自由流动。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权力是固定的,那么最终会变成死水一潭,因为在传统组织里面,“彼得原理”在发挥作用。网络协作式组织中,领导是一种行为而非角色!所以,在网络协作式组织里,如果有领导力的话,可以把它称之为横向领导力,而不再仅仅是所谓的纵向领导力。

第三,顶层设计→群策群力+快速决策

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意外”越来越多,组织必须越来越多依赖于员工去做出决策和快速反应。在指挥控制式模式里,下属提供信息,领导者下达命令;在网络协作式模式里,领导者们向下属提供信息,下属们在了解背景信息并且互相沟通后,能够主动做出决策。优衣库公司的创始人柳井正先生说:“如果你先别人一步注意到变化的发生,就应抢先行动,要不怕失误,当机立断,立刻执行。错过了时机,所有努力都将白费。”这表明,今天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时间窗口,要在指定的时间迅速地完成这件事情,否则就毫无意义。

决策缓慢有时比决策错误的后果更严重。蚂蚁金服前首席执行官彭蕾曾说:“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就是帮其成为最正确的决定。”如果一个领导者不做决定,那人力资源管理者什么都做不了。因此,如今对于领导者来说,快速决策至关重要。

第四,科层组织→网络组织+超级扁平

蚂蚁之所以有充分的适应能力,是因为其网状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能够自我压缩、自我伸展,并且能够演变成任何需要的形态。在串联式组织架构中,当信息自上而下进行传递时,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对于信息产生误解、偏差、扭曲或谬误,错误信息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得到验证,信息在首次发现错误之后的所有节点都会出现错误。而在网络组织里面,可以从多个节点获取信息,即使某个节点的信息是错误的,也可以从其他节点获得正确信息,虚假的信息很容易得到验证。

科层式组织不断增加层级后,这会增加组织在人才继任、领导力发展等方面的管理难度,优秀人才要在组织中脱颖而出变得异常艰难,这会导致组织的人才流失。互联网行业中的绝大部分公司都有点像游击队的模式,就是采取小团队模式,扁平化,快速决策。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和大型科层式公司区别之所在。

第五,信息控制→充分共享+及时沟通

蚁群能够拥有极高的组织智商,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就是任何一个蚂蚁,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了解到组织外部的全局信息,这是组织智商的重中之重。在网络式组织里,信息的沟通方式已经转变为充分共享和及时沟通。信息的价值来自于分享的广泛性和时效性,越为广泛其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强大,越滞后分享,价值越低。

第六,打破深井,让个体知道全貌→目标一致

任何一只蚂蚁找到一个重要的食物源之后,它必须尽快在蚁群内交换信息,所以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最重要的信息会扩散在整个蚂蚁的网络式组织里,这样它们会形成一致的目标。因此,哪怕是基层的员工,了解到外部的全貌性信息后,他们才能做到与企业目标一致。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撰写了奠基整个经济学的著作《国富论》,他曾说:“一个团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则这个团体就能获得最好的结果。”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说:“一个团体中每个人都为他们自己和团体谋求最大利益,则这个团体就能获得最好的结果。”这个理论颠覆了来亚当斯密的经典经济学理论。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人都交代各判五年;如果一个人沉默,一个人选择交代,那么沉默者被判五年;如果两个人都沉默,两个人各判两年;所以让两个人知道全貌,他们能够为群体赢得最好的结果。“囚徒困境”在每一个公司里面都在发生,这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组织的全貌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信息,信息未能充分、及时沟通,这是使组织愚蠢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七,制度流程→放松控制+充分信任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好管理是一个坏公司的结果。” 如果一家企业设计出极为严密的流程、系统来管理人才,这也意味着该公司内部根本没有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就只能设计繁琐的制度、流程等进行监督,这往往会大大提升管理成本。因此,好管理只是一家“坏公司”维持运营的结果。各种干扰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组织必须提高敏捷度和提高适应能力,那就必须放松控制。

面对VUCA商业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使命之一就是建立高组织智商企业。传统组织中的预测和规划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试错,而中心控制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转变为赋能个体,让权力在组织中流动。

此外,传统组织中的由顶层进行决策需要转变为群策群力,让一线员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快速决策。组织架构也需要由传统的科层式组织转变为超级扁平的网络组织,信息需要由控制转变为对信息进行充分共享、及时沟通,在制度流程设计上,也需要不断放松控制,建立对员工的充分信任。

如果一个公司的组织形态没有发生变化,技术没有发生变化,服务形态没有发生变化,价值网络没有发生变化,哪怕这家公司的收入利润在增长,实际上这个企业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创新是真正的力量。今天身处VUCA商业环境,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相当于精致的钟表一样。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就像对宇宙上了发条,然后宇宙就自动运行,这被成为机械宇宙观。今天,当人们站在楼顶举目四望的时候,看到很多的事物都不是来自于机械宇宙,而来自于人类创造的新生事物,人类已经突破了艾萨克牛顿传统机械宇宙的边界。

在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会追寻生存和繁衍,如果要生存,就需要适应。如果要适应,就必须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不断地改变自己。要想进化,需要做到两步,随机变异+自然选择。随机变异是自身内在产生的需要,而自然选择是环境背景的约束。同样的,企业界也是这样,很多企业都会追求基业长青,那就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商业环境;要适应商业环境,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而不断创新,则需要不断地研究发展。但是最终研究发展的结果有效或者无效,不是由领导决定,是由客户和市场决定。

创新通常而言具有几个步骤,它的第一步来自于创意。头脑风暴是一个企业创新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创新=灵光一闪?《科学美国人》杂志得出不同的结论,“企业创新并非少数人的灵光一闪,而是组织内部复杂的高度协作!”施乐公司曾有着计算机史上最为伟大的中央实验室,在计算机领域有许多项发明,可是施乐公司的创新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回报,因为施乐公司缺乏将这些重要的发明创新进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创新如果依靠公司内部的“少数派”,只是研发部门的职责,其他人都是“看客”,这样的创新不可能成功。

创新是现有技术或资源的全新组合。《硅谷百年史》一书的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发现,硅谷并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当硅谷的企业面临一项技术会进行思考,可以用这些技术做些什么,做些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特别是可以为普通人所用的。这是硅谷一直以来的原动力。

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创新,第一,创新不是发明;第二,创新需要产生回报;第三,创新并非全“新”;第四,超越产品层面的思考。

未来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体系之间的对抗。创新的木桶理论认为,创新不是一个部门,而是技术、营销、供应链等所有部门的系统的有效协同。一个创新最终能否走向市场,需要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需要专业的研发人员,需要有资金的注入,还要有生产商的配合,制定严密的市场策略和推广活动……在这些复杂的过程中哪怕出了一丝差错,也可能导致一个创新的夭折。

《他们创造了美国》的作者哈罗德·埃文斯说,发明不会变成创新,除非发明被放到市场中被大量消费,被大量原来不知道自己需要这些产品的人消费。创新背后是复杂的、艰难地走向市场的探索,也是每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过程,不经历市场筛选这一步,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

有两个产品,一个产品功能无比的强大,可是只有少数几个人在使用,还有一个产品,只有少部分的功能,但是它有1亿用户。哪个产品更具价值?产品的价值来自于有多少人使用,而不在于功能的强大。

如果没有用户,即使创新的打车软件比Uber强大一百倍,这款新软件也是一文不值。这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和“以客户为中心” 两种思维之间的典型差异。创新项目评估和“定价”不再由内部管理者运用权力判定,以避免他们埋葬有价值的创意,决定权转让给客户和市场。

创新是市场(需求)和组织不断互动的进化过程,创新是市场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创新是双向互动!组织需要与外部有大量的双向互动,而不再是进行一个单向式的输出,闭门造车,然后推向市场,这不能称为创新。

创新包含了创意的过程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企业需要在创意和商业化之间保持一个高度的平衡。创新者未必是最先进入市场者,而是善于观察和总结,通过改进已有产品或服务的缺陷,分析市场反馈,不断适应客户需求变化的企业。Uber不是第一个做网约车平台的公司,但是在Uber之前进军该领域的公司最终因为不具备价值创造的能力而失败。因此,企业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断去改进自己的产品,适应客户需求,是无法进行创新的。

推出新产品只是创新征途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创新过程中,太多“如果”,数不清的环节,影响着创新的命运。法国作家和探险家安德烈基德说:“不敢远离海岸线,就别想发现新大陆。”而远离海岸线之后,充满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风险。亚马逊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说:“如果你想创新,那就必须忍受长时间不受理解。”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建立包容的企业文化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未来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战略盲点:达摩克利斯之剑

巨头们最害怕的是战略盲点,因为一个战略盲点可能则意味着万亿级巨大潜在损失,这个代价没有几个企业可以承受。但是战略盲点有时又无法避免,如同悬在大企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马云说:“我就是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这不是狂妄,而是说出一个事实:最可怕的对手是打着望远镜也看不见的对手,他们来自于战略盲点!上一分钟海面风平浪静,但是那个鬼魅的阴影已经发生。而在下一分钟,皮筏艇将会沉入海底,腥风血雨在一瞬间发生。那企业如何战胜战略盲点?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提到,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任何道路都可以是你的方向。再来思考那些蚂蚁,它们不知道食物在哪里,就派出数百只蚂蚁向四面八方探索,在VUCA环境中,这恰恰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Google这样的公司,每年公司都会增设100个项目,鼓励员工花20%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必须清楚,这一百个新的项目,98%甚至99%最终失败,血本无归。

未来的创新将会这样的:创新如同从一个中心向外飞出的射线大部分没有产生箭头的那些射线意味着探索失败。即使有一些射线有箭头,但是这样的创新探索能否成功,能延伸多远,不可预知,因为最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美国铝业首席执行官克劳斯克莱因费尔特说:“不要担心失败,你只需要试对一次!”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已经发现了一万种无效的方法。”伟大的创新者总是不断测试改进和优化不同的可能性,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创新来自于下而上!如果Google这样的公司新增了100个项目,必然会有98个项目最终失败,那么在明年是不是只设立2个项目呢? 98个失败,它是一种必须,它无法避免。正确的创新方向来自于冗余。

小公司的创新受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探索创新的路径上,方向相对较少。公司在探索创新方向时向四面八方发散,研发的项目有成功也有半路夭折的。但大公司的资源相对充足,用数量催生质量,小部分取得的大成功足以弥补大部分损失。与此同时,大公司如雷达一样向四面八方探索创新方向,即使设立大量研发方向(射线)以避免战略盲点,但仍可能在射线间出现重大战略盲点,如同雷达出现盲点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通过投资等方式(扇面)弥补缝隙以避免盲点出现。

像Google和BAT这样的大公司害怕战略盲点,因为一个盲点出现就是万亿级的损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大公司设立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里,最后可能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项目会成功,那么98个失败是必须接受的结果。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公司都会设立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投资部门。像雷达一样去不断扫描,通过投资部门弥补自己的战略盲点,这是今天大公司减少战略盲点的一个终极路径。

斯坦福大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概念,叫做最小可行化产品(Minimal Viable Product)。企业不需要把产品做到理想化的程度再推向市场,在产品初具雏形时,只有很简单的功能时就推向市场,让市场去反馈。每做一个版本都是如此,采用迭代式的演进去进行产品开发。时间窗口有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竞争对手之前交付一个不完美但至少能用的产品非常重要!如果注定失败,那么失败来的越快越好,这意味着耗费更少的时间、资金和精力在错误的事情上。

过去,企业长时间地闭门造车,做了一款自认为理想化的产品,也许根本就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理想的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开发和演进的过程中,理想化的产品是在不断游离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去调整、修改和迭代。

企业做出最小可行化产品MVP,这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见微知著。从这个最初的产品上,了解客户需求的方向是什么,以免走错路。可靠的反馈,对象是客户,不是同事,投资人,例如最激进的可靠反馈是众筹。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如果您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只会说一匹更快的马。”有时候客户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对企业来说,致力于缩短用户反馈的路径,降低用户反馈的难度,以及更快地对用户反馈做出响应,这一点至关重要。

创新方式从封闭走向让客户参与,客户是企业的创新伙伴。传统创新基于直觉和权威来进行决策,而今天的创新是基于测试和验证来进行决策。在过去,测试一个新的想法,成本较高,周期缓慢而漫长,当今企业需要快速、容易、低成本的测试。也就是说,过去,创新是聚焦于最终理想化的产品,而今天,创新聚焦于最小化可行性产品,产品投放市场后不断迭代。

关于创新,HR要做什么?

第一,构建创新文化。如果一个企业耻于谈论失败,害怕失败,排斥失败,只是崇尚成功的话,那这个企业不可能探索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避免与拒绝失败是人类的天性。在今天的组织里,有的时候企业要鼓励失败,甚至要为失败进行庆祝。因为避免失败的组织文化,在创新的时候会增加了三个风险:首先,增加了创新的难度。当创新项目会遭到惩罚和责难时,巨大的增长机会可能因此错过。风险和回报是成正比的,规避风险意味着失去巨大的增长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多时候也就是“尖峰脉冲”,被竞争对手所捕捉到。

其次,学习的丧失。如果失败被惩罚,员工就不会有动力对失败进行研究而有新的发现。成功发现解决方案的团队也不会公布早期的障碍和弯路。如果团队不能分享他们的错误和失败经验,其他人注定要重复相同的错误。

最后,增加失败的成本。如果失败被惩罚,团队会为差劲的表现找借口,诸如“只是还需要更多资金和时间”。这些“僵尸项目”将不断消耗着公司的资源。在工业时代,大多数公司都是效率驱动。未来所有可以被效率驱动的事情,都可以被机器替代。在未来,99.9%的公司恐怕都要变成创新驱动。

企业要成为创新驱动型的公司,需要打造自由混沌、开放、竞争、冒险、多样、包容的企业文化。若不能完成这样一个文化转变,组织不可能产生创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如何构建产生创新环境,是人力资源部门未来的重中之重!

第二,建立支持创新的组织形态。《阿波罗的秘密》一书作者斯蒂芬·约翰逊说:“从研究到发明,成千上万的细节要注意。将成千上万的零部件恰当地整合、建造起来已经不是什么学术问题了,而是一个组织问题。”所以重大的创新项目,最难的是组织问题,不是技术。阻碍公司创新的原因并非不愿承担风险,而是陈旧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组织系统里,可能有较高的“效率”,但大多数难以产生“创新”。

科层式组织很早就已经出现,比如军队强调纪律和服从。在军队中, 服从最重要。因为这种服从能产生效率,但是这种组织当中往往难以产生创新,这种组织也不需要有创新。一个士兵如果有奇思妙想,不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那么这个军队本身就没有了效率。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都是千篇一律的,采用的基本都是科层式组织,正所谓体系越是傻瓜化,人们工作起来就越像傻瓜。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中,强调效率驱动组织发展,员工在格子间被一个个看不见的流程所禁锢,组织的创新能力也因此被扼杀。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组织层面进行很多的创新,比如网络状的组织。碳原子排列不同的组织方式,决定了物质是钻石还是石墨,两者元素相同然而价值云泥之别。同样,企业若想成为价值斐然的钻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战斗力,组织的陈旧和落伍是掣肘的关键。

被称为股神背后的巨人的查理·芒格说:“手里握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一个人会被他使用的工具塑造。同样,一个组织会被它的组织形态以及管理方式所塑造。”大部分人被禁锢在传统的科层式组织架构里面,在组织层面毫无创新,而未来的组织形态却是千变万化的。

未来,一千个公司可能有一千种组织架构。而在过去和现在,所有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要进行创新,必须打破现有的组织架构,创新与组织形态息息相关。

第三,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一家具有创新文化的公司中,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海豚法则:即时表彰。在训练海豚时,海豚做出正确的动作,训练员马上会给它一两条鱼,如果做出错误的动作就没有鱼吃。通过正向激励来激励海豚去做出要求的动作。在这家公司,基于该原则,对于激励进行了创新,如果一个人有正确的、积极的、有贡献的行为,要马上奖励他。

关于激励,还有一个经典的“金香蕉”奖章,在一家公司,一位工程师走进老板的办公室里面,对老板展示了他开发的一个新产品,老板认为这个产品将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应该奖励这个工程师,但是老板找了半天就找到一根香蕉,于是就把它给了这个工程师。但是之后,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基于这个故事决定设立一个“金香蕉奖章”,意在及时认可,及时奖励。在公司佩戴这个奖章的人则是企业内部员工的羡慕对象。

采用催生创新的绩效管理方式。大家对OKR并不陌生,推算型、需要硬性标准来保证指标完成的工作更加适合在KPI的考核体系中。而探索型、设计研发类的工作更加适用于OKR的绩效管理方式,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本质上KPI像一个瀑布,是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而OKR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系,每一个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不是由上层来赋予的,创新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如果这家公司要进行创新,理论上来说仅仅通过采用KPI无法驱动创新。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创新,也知道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没有创新无法幸存,这也是越来越多公司这几年推崇OKR的一个本质原因之所在。而在OKR时代,没有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创新的绩效管理将不再是组织自上而下提供具体的目标,而是意图指令,即一套概括的愿景,让小的工作单位可以自由解读和选择如何具体执行。比如蚂蚁这个群体给单个的蚂蚁只有一个意图指令——去寻找食物。

在工业时代,人们需要通过一些流程来确保效率。每个公司都有流程,流程是一个串联性的结构,为什么要这些流程?“因为这是我们的最佳实践,这是最低成本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最安全的方式。”很多公司会给出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在工业时代要确保安全,确保效率必须有这些流程。而在当今世界,在上下不能触碰的红线之间,个体有足够的自由去完成任务。

在既定的铁轨上,不要指望每次能看到不同的风景,组织内的那些流程永远不能产生创新!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是要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而是要砍掉不必要的规章制度。

第四,重组权力,减少干预。企业内的集权者大多认为:如果提供创新空间,那么纪律、流程、制度就会遭殃,组织将会失控,不利于控制和管理,他们的权力也随之泡沫化。基于利己原则,这些集权者天然是组织创新和变革的桎梏。所以某种程度上创新最大的敌人是权力,有的时候就是所谓的领导力。所以驱动创新需要重新配置权力,而且大部分是下放、分散或外放。

第五,创新不仅依靠优秀人才的集聚,更需要优化配置和协作。在硅谷,苹果和另外四家公司签署了一个秘密协议:互相之间不挖人,降低各自成本,签订协议之后,各家企业默认互不挖人的策略,但是这一做法被员工举报,加州政府以违反人才自由流动为由,处罚这四家公司3.24亿美金。这四家公司组建律师团进行抗诉,结果终审罚款为4.15亿美金。加州政府认识到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人才在这个地理范围内的最优化的配置,而这一点跟这个范围内的创新息息相关。所以同样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推动创新?

首先,构建容忍失败的文化土壤;第二,废除等级,迈向超级扁平的组织生态;第三,强化创新需要每一个人参与的信念;第四,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采用催生创新的绩效管理方式;第五,减少纪律、流程、制度,放松控制;第六,放弃顶层集中决策,将市场选择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第七,开辟出预算外、超范围的项目;第八,允许员工拥有自由的支配时间。

创新是一场马拉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开始,美国和前苏联之间进行了一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创新竞赛——太空竞赛。它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竞赛。

马达加斯加的变色龙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根据环境来改变自身的颜色。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说,并不是最强大的物种生存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无论自然界还是生物界,要生存下去,核心都是适应。

过去一个组织的成功,它依赖于最聪明的首席执行官或者说高管团队的领导能力,而今天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应和进化的组织能力。开启组织适应力需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的手里。《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说:“组织的目标不应再是只追求效率,而是让组织获得持续适应的能力。”对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某一个时间点上的竞争优势。

苏联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获得了压倒性的竞争优势,但在长期的漫长的冷战过程中没有适应世界环境和局势的变化,没有长期的适应力。这正如历史上的恐龙,虽然貌似强大,但是当陨石撞击地球之后,环境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第一批灭绝的恰恰就是恐龙。

恐龙处于适应力四阶梯中的第一个阶梯,当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恐龙迅速灭绝,完全不适应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熊猫属于第二阶梯,需要依赖于外部的力量来生存。变色龙处在第三个阶梯,它可以高度适应环境,有感知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改变自己的能力。其实今天有很多公司已经丧失了这个能力。臭鼬处于第四个阶梯。臭鼬的能力是改变环境,这是适应力的最高等级。

如何去提升适应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第一,在生物学中,多样性是物种存活的重中之重,西班牙流感在欧洲爆发的时候,可能70%的欧洲人都受到影响,但是有一些人天生就能够抗拒这种流感病毒,正因为人类本身有一定的多样性,而这些多样性对一个物种来说至关重要。

在工业时代,多样性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企业要求效率至上,效率是生命。知识、科学领域产生创新需要不同的思想火花互相的碰撞。科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会向前发展。所以因为企业需要创新,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思想,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新的可能性。所以多样成为影响未来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二,降低控制,减少规则和制度。

第三,快速失败,快速学习。《原则》作者雷·达利欧说:“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因为认知没有升级,所以才会觉得去年的自己非常了不起。所以在今天快速失败,快速学习,企业需要不断的去了解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需要像变色龙一样,时刻感知外部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无法感知,就不可能产生应激反应。

企业的创新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对于组织来说,从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是:从失败中学习到什么;利用获取到的经验避免未来的失败;是否及早失败以控制成本;是否分享失败的经验,这些都至关重要。失败和错误有本质差别,企业没有办法在错误里面学习到任何经验,在失败里却可以。

第四,驾驭局面。埃隆·马斯克说:“特斯拉汽车的问世是为了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到来,如果企业创造出优秀的电动车,却用知识产权来阻挡后来者,这种行为是违背初衷的。”他开放了大部分的专利,比如可以免费使用充电桩的专利。好处在于越来越多人使用这个专利,对于特斯拉形成了一个有利的商业环境,着本质就是一种“臭鼬策略”。当今的商业世界不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

第五,为组织内部的激进分子松绑。在人类史上,那些曾经的激进分子和异端学说成为伟大先驱和科学真理。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尤其是教会认为那就是异端学说。所以他的弟子布鲁诺直接就被架到十字架烧死。在组织里,要为激进分子提供宽容的空间。

第六,永远都不要长大。IBM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路易斯·郭士纳说:“大企业总是不可避免地迟缓而且低效,小企业则是灵敏而快速,所以你应该把大企业拆成一个个的小块!” 。前几年,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先生进行了一个伟大的科学管理学的实验:将整个海尔拆分成为一个平台化的组织架构,平台上面有无数个独立核算的组织单元,今天的海尔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组织生态。《创造性的经验》作者玛丽·帕克·福莱特认为:如果一个大型组织是诸多小群体集合,当这些小群体能最大化自我管理的时候,个体和组织的成长实际上已经趋向最大化。

第七,胸怀大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具有伟大的愿景与使命,这是发挥潜力的最佳方式。为了让美国在太空竞赛中充满信心,拥有使命感,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向人们呼吁:“我们要登月,不是因为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

第八,马科斯·麦克恩说:“当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时,集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减弱。”如今,如果组织内部领导和领导之间没法沟通,上下级之间没法沟通,部门和部门之间没法沟通,那这个组织就会慢慢变得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第九,建立内部流动性。资源配置的刚性和组织的紧耦合阻碍公司的外部适应能力。建立内部资源和人力市场,动态调配资源,允许人员自由流动至关重要。

第十,找到竞争对手可能是激发适应力的一种捷径,所以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不要和“臭棋篓子”下棋。

加里·哈梅尔和比尔·布林说,职场是一个空间,雇主品牌则是一个“场”,意在创造影响而非设定一个目标。为一个产品赋予品牌属性,它就会产生几百上千倍的价格变化。在产品市场,消费者在选择可乐时,可能有人选择可口可乐,有人选择百事可乐。在人才市场上,如果这两个公司都发出录取通知的时候,人们就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每家企业都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品牌:一个是雇主品牌,一个是市场品牌,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消费品牌对雇主品牌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而雇主品牌恰恰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未来四个使命里面的重中之重,未来企业不仅要在客户市场获胜,也要在人才市场获胜,如果今天企业在人才市场失败,未来企业在客户市场也将失败。

企业人力资源部不再是后勤部门,而是在市场的最前线!今天的人才市场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变革,80%的人才属于被动人才,只有20%的主动人才,所以在愈演愈烈的人才市场上,企业必须转变思维,不再是采购人才,而是要销售职位,这应对的是人才市场一个重要根本性的变化。未来不仅要仅仅销售职位,还要打造雇主品牌。品牌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

吉姆·柯林斯说:“伟大,已被证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对一家企业来说,吸引人才,并让人才进入企业工作,这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困难。

先有BRANDING,后有BRAND。BRANDING这项能力或许是人力资源从业者未来最重要的能力。BRANDING能够赋能企业组织,也是企业人力资源部为组织进行价值创造的伟大过程。企业创建的人才引力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像磁场的引力一样。

在品牌领域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所谓的定位理论,核心就是心智大于事实,企业需要改变目标人才对企业固有的认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父戴夫·尤里奇说,价值是由接受者决定。而人才市场上优秀的人才基于这个雇主或者另外一个雇主对他能够产生的价值作为选择雇主的判断依据。

企业在打造雇主品牌的核心工作就是构建一个强大的价值主张。几乎所有公司都有价值观,但价值观是自上而下的,人才不会因为企业具有某个价值观就会蜂拥而至。而价值主张很多时候是自下而上的。价值观是企业组织的免疫系统,它有对外排斥力,而价值主张是企业公司的磁铁,它具有吸引力。

打造雇主品牌时,企业要注意到底是突出企业还是在成就他人。任何客户并不是喜欢企业的产品,他们只喜欢自己,产品让他们变得更好更强大,所以才喜欢某个产品。同样地,企业一定要清楚这种心理学原理。所以打造雇主品牌时不是要突出雇主自身,而是要成就候选人,成就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主张。

过去企业讲整体回报,现在企业要讲全面的员工体验。美国诗人马雅·安琪罗说过,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人们会忘记你所做的,但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人们会在很多公司工作,也许他们会忘记在某个公司里得到的报酬、具体的工作,但是会记得在公司里的体验,谁帮助了他们,谁成就了他们,到老年的时候,这些或许都能记住,所以体验要比回报重要。

未来最顶尖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具备一个神奇的能力叫点石成金,它可以帮一个雇主变成具备强大的人才吸引力的一个组织。

当我们开启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伊始

这个旅程或许并不光辉灿烂

但一定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这段经历必然是我们每一位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职业生命里最重要的乐章!

我们建立团队的组织智商

我们赋予职场强大的雇主品牌

这是我们-人力资源从业者的未来使命!

我们的使命是我们理性思维的隐形根源

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正确行动的重要指引

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对于组织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使命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们的使命是我们这个职业未来存在的意义

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让我们胸怀使命,一起揭开未来的大幕!

欲了解关于“HR的未来使命”大型演讲会更全面、更系统的精彩观点与内容,请参见同名书籍《HR的未来使命》,一起探秘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

}

  2月24日-25日,2018年丽水市春季人力资源交流大会暨“新时代、新乡村、新人才”乡村人力资源交流专场招聘会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内举行。此次招聘会参会单位22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500多个。

  上午8时多,招聘会现场已挤满了人,不少应聘者围在招聘企业展板前,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去年毕业于浙江树人大学的小李告诉记者,他给多家企业投了自己的简历,相信很快就会接到面试通知。“现在丽水就业环境越来越好,自己家又在丽水,所以我年前辞掉了杭州的工作,打算在本地找到工作就不去外面了。”小李说。

  在我市一家大型化工企业招聘台前,同样有许多年轻求职者咨询相关岗位、待遇情况,负责企业招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届大学毕业生过来应聘的较多,接下去企业将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面试或者专业技能考核,最终确定录用员工。

  在丽水生活了三四年的张效平来自湖南,在老家刚过完初五就来到了丽水。“以前都是自己打零工,现在竞争越来越大,今天和几个老乡来这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张效平说。据了解,来求职的外地民工不在少数,看到有专场招聘会,都想过来咨询,寻找理想的工作。

  据统计,此次招聘会招聘岗位主要涉及商场类、贸易/销售/业务类、设计类、技工类、机械类、工厂类、教育类、金融类等。随着不少企业生产上升,生产线逐步壮大,普工岗位需求量逐渐增加,一线操作普工是企业需求最为旺盛的岗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R看了面试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