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欠你们银行欠贷账户被冻结的钱,现在其他银行欠贷账户被冻结的账户也被冻结了,这是什么情况?会坐牢吗?

原标题:鹤壁一男子欠银行借款,耍小聪明,最终主动还款求...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试图耍小聪明欠银行的钱,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贷款到期未偿还,被起诉

刘某甲向淇县某银行贷款15万元,张某、刘某乙提供担保,贷款到期后,刘某甲未能偿还贷款,该银行向淇县人民法院起诉,拿到胜诉判决后,淇县某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影响自身利益,慌了神

该案执行立案后,执行干警立即提起了总对总网络财产查控,对被执行人银行存款、证券、车辆等财产信息进行查控,依法冻结了张某中国银行账户存款7.5万元及其他银行账户存款1万余元,为了能尽快督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执行干警多次电话联系张某,但是张某拒不接听电话。

得知购房贷款账户被冻,张某慌了神,贷款还不上将直接影响其在银行系统的征信,张某又在银行系统上班,对其工作也将有严重影响。这次张某主动联系起了执行法官,为了能尽快案结事了,执行干警积极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淇县某银行愿意放弃部分利息,张某一次性向申请人偿还清剩余案款。....................................

张某拿着7万元现金来到了执行局,“这是剩下的7万元,你们能不能把我的贷款账户给解冻了”被执行人张某因购房贷款账户被冻结,主动到淇县人民法院送来了执行案款。

加上淇县法院已经冻结、扣划的8万余元,该案款全部执行到位,法院也依法对张某银行账户解除冻结。

来源 豫见鹤壁  淇县人民法院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济南暖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浆水泉西路98号山东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园

}

关于“培训贷”,训哥儿曾写过一篇题为《找工作却被培训,IT 培训机构的这个套路必须曝光》的文章揭露。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清招聘套路,避免“培训贷”陷阱,但势单力薄,影响力有限。今天打开浏览器,意外的发现“培训贷”上了热搜,这次是新华网,央视网,腾讯、新浪、网易等媒体的联合曝光。大学生“培训贷”,命该休矣?

一个令人痛心但又振奋的消息——大学生“培训贷”再一次被各大媒体曝光。痛心的是“培训贷”屡遭曝光却仍然猖獗,振奋的是看到有人在为“培训贷”的整治做着努力。

大学生求职遭遇“培训贷”

23岁的南京某高职学生黄丽(化名)刚毕业,就遭遇了“惨痛教训”——原以为找到了好工作,没想到却掉进连环陷阱,培训6个月,不仅没有找到机构承诺的高薪工作,反而欠下了2万多元贷款。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黄丽今年一月份在网上求职时,看到一家科技公司招聘新媒体运营,于是投递了简历,并收到了面试通知。

面试时,“面试官”不谈新媒体却一直建议黄丽选择IT类岗位:

“做UI设计师,薪资水平高,发展前景也很好。”

这名“面试官”不断的给黄丽介绍UI设计师的好处,承诺高薪就业,并说黄丽条件好,公司可以为其提供培训。看到黄丽有所动摇,该“面试官”紧接着介绍了两种人事合同:

一种是在公司工作3-5年,但薪资较低,每个月3500元;另一种是在公司工作1年,每月工资4500元,一年后,她可以选择留在公司或跳槽。为了使黄丽安心,“面试官”表示,UI设计工资5000元 起步,跳槽后就业有保障。

如果要你选,是不是更倾向于第二种?套路来了,选择第二种需要交19800元的报名费,没钱的话可以分期付款。

于是,黄丽被“面试官”连哄带骗的签了第二种合同,并且选择了分期付款。合同的名称为“实训及服务协议”,主要是在该公司学习名为UID(用户界面设计)的课程。

在对方的引导下,黄丽在其提供的表格中,详细填写了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并进行了手持身份证拍照和人脸识别等操作。

至此,该培训机构打着招聘的幌子,将求职者转化为学员的流程结束。

然而,当事人黄丽却仍然蒙在鼓里,直到一名自称“宜信贷款”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她,她才知道自己背上了高额贷款。后来,她了解到自己贷款19800元,共需还款25000元,利率在10%左右。

更令黄丽意想不到的是,培训后公司却以没有岗位空缺为由,不能录用她,让她准备简历找工作,公司表示可以为她推荐一些“合作单位”。

黄丽说,公司为她推荐的工作与之前的承诺相差甚远,都是一些街边打印店。而原本承诺的4500元薪资,更是无法兑现。

这时,黄丽明白自己上当了。她回过头翻看合同才发现,合同里并没有培训时发放工资、培训后保证就业的条款。所谓的实习合同,只是一份普通的培训协议。

大学生“培训贷”屡遭曝光,为何仍然猖獗?

非业内人士可能不知,这不是“培训贷”第一次被曝光。

仅热搜训哥儿就见到过3次,2017年的“李文星事件”也是因培训而起,而培训李文星的机构就是“培训贷”的罪魁祸首达内科技。

作为国内最大的IT培训机构,达内科技2017年招生量128776人,IT职业培训的市场份额超过8.3%,是同行业内第二名的3倍。

其生源分为社招和校招两类。其中社会招聘,主要依靠搜索引擎和招聘类网站。而招聘网站带来的生源,就是各大媒体曝光的“求职变培训,陷入培训贷”。

根据调研显示,达内科技20%的生源来自校园渠道,50%的生源来自搜索引擎,剩余30%的生源,来自通过招聘类网站, 即把求职者转化为学员(128776的30%是多少?38632人,而达内的市场份额仅10%不到,那么整个IT培训行业每年通过招聘忽悠来的学员有多少?不敢想象)!

为什么影响如此恶劣,屡遭媒体曝光的“培训贷”,依然如此猖獗?

第一,学生维权意识不够。

每年有几十万名求职者掉入“培训贷”陷阱,但爆出来的却寥寥无几,难道是培训机构向所有人都兑现了承诺?当然不是!

绝大多数未就业的学生不懂得维权,也找不到维权的途径,有时甚至还会被培训机构反咬一口(找不到工作,都怪你不好好学等)!

最终,他们只好自认倒霉,骂两句培训机构发泄发泄,发泄后还是要老老实实还贷款(IT培训机构负面超多的原因之一)。

第二,机构为赚钱铤而走险。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在其著作《资本论》里说过: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虽然IT培训行业的利润率远达不到践踏法律的地步,但是招聘转培训能为公司带来高利润是不争的事实。

以达内为例,其招生渠道主要有校园,广告和招聘转化,其中招聘转化占总招生量的30%,利润远高于校园渠道和广告渠道。他们愿意放弃这么大一块肥肉吗?

并且,作为一家美股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如果达不到华尔街预期,他们的股价可能会暴跌,他们敢放弃这么大一块肥肉吗?

第三,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法律意识的提高,很多同学会第一时间想到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他们往往维权有心,投诉无门。

报警?警察说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法院?法官是讲证据的,而机构让你签署的协议是“精心”起草的。

还能怎么办?绝大多数同学选择放弃,IT培训机构正是掐准了这一点,才敢如此猖獗。极个别斗争到底的同学只能找媒体求救,试图通过媒体的曝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过,曝光一轮又一轮,“培训贷”从未有休止。

媒体曝光有用吗?可能是有的,前段时间的“校园贷”在媒体的持续曝光下,出台了一系列整治措施。不过,“校园贷”是闹出了几条人命的。

不知为何,想起了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求职者如何避免“培训贷”陷阱?

训哥儿没什么能帮到大家的,只能写写文章,扒扒内幕,避免让更多的求职者掉进“培训贷”陷阱。

第一,详细分辨招聘信息

投递简历时,要注意招聘信息,特别是IT类岗位,符合以下4点是培训机构无疑。

1、招聘岗位包含“实习,助理,学徒,无经验”等字眼;2、同一个岗位招聘人数5人以上;3、招聘公司名称里含有“教育”字眼,同时又从事IT行业 ;4、任职要求很少涉及技术,只提到“对编程感兴趣,非计算机专业也可接受”等。

如果通过招聘信息分辨不出,到达面试地点看到招聘公司墙上张贴着“就业喜报,实训基地”等,可以直接拂袖而去了。

第二,查询招聘企业信息

通过查询软件或者搜索引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掌握招聘企业的信息。是不是培训机构,基本可以从搜索结果中体现出来,如果看到网上有人发帖问:

“XX科技公司是培训机构吗?”

就算没有答案,但有此一问,基本可表明这是一家培训机构。了解招聘企业,是每一名求职者的必修课。就算不查培训机构,多了解信息也有利于面试。

培训机构的招聘信息大多是“门槛低,待遇好”,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但是,单纯的同学们,这类招聘信息是明显违反常识的啊。

当看到一份美味的“馅饼”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更要多一份谨慎,因为“馅饼”更有可能是“陷阱”。

以前,训哥儿会质问某些IT培训机构的管理层,这样忽悠大学生,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现在不会了,他们没有良心!

关于IT培训,训哥儿只讲真话,IT培训那些事儿,揭露IT培训行业内幕,防坑防骗防套路!

本文由“IT实训指南(ID:ITSXZN)”原创,可以直接转载,无需授权,为揭露骗子机构尽自己一份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欠贷账户被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