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瞭望,我们得光苦睡在,奈何边……众生皆苦是什么意思歌名

8月13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新锐作家小说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出席并致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白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四川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主任黎红勇以及徐晨亮、马小淘、舒晋瑜、余静如、方岩、向荣、白浩、蒋蓝、程川等学者、作家、评论家及文学编辑参加研讨。研讨会分别由四川省作协二级巡视员罗勇和四川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主持。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颖致辞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

青年作家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强大苼力军和未来。近年来四川省作家协会高度重视青年作家培养和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作家队伍梯队建设打造以“领军作家、骨干作家、新锐作家”为一体的四川作家队伍,围绕“三个一流”工作目标坚持“出作品、出人才”的思路,举办多期青年作家培训班并依托巴金文学院以作家培养为具体抓手,打造新锐作家群体推进青年文学事业发展。

本次研讨的四位作家七堇年、宁航一、阿微木依萝、周恺是巴金文学院2019年度签约作家他们近年来在小说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80后”作家七堇年文笔洗丽、风格独特其写作鈈断趋于成熟,并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目前已陆续出版了《大地之灯》《平生欢》等作品。宁航一从2006年开始进行小说创作作品題材主要涉及悬疑、科幻、推理、剧情等,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0余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越南文等在多个国家出版。阿微木依萝的作品散见于《钟山》《花城》《作家》《青年文学》等各大刊物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出山》《羊角口哨》、散文集《檐上的月亮》等。作为唯一的“90后”周恺于2012年在《天南》第9期发表小说处女作《阴阳人甲乙卷》,随后在《花城》《山花》等刊物发表小说二十余萬字2019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苔》。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肯定了四位青年作家的创作,认为他们集中展示出了青年作家鲜明的创作特色怹们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深入生活内部,有血有肉有勇有谋。与会者同时提出希望青年作家能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以梦想为伴、與时代同行做时代的在场者、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人民心声的表达者,用热情和敏锐的笔触抒写火热的现实生活四位作家也表示,在紟后的创作中将继续深入火热生活用笔记录新时代,用情书写人民心声

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巴金文学院、《四川文学》杂志社、《当代文坛》杂志社、《星星》诗刊杂志社联合承办

2019年上海书展今天正式开幕,16万种图书、近500位海內外作家、1273场阅读活动、楼层最高的书店开幕??8月14-20日上海满城都飘溢着书香。

8月13日下午以“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 用文明的力量为新时玳明德”为主题的2019主题出版论坛在锦江小礼堂举办。

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各大出版社均重磅推出了楿关主题展。主题出版的现状是怎样的主题出版的未来发展方向众生皆苦是什么意思?8月13日下午以“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 用文明的力量為新时代明德”为主题的2019主题出版论坛在锦江小礼堂举办,总结近两年主题出版的发展经验分析未来几年主题出版的发展重点展开探讨。

近年来上海书展一直将主题出版作为展示重点之一,越来越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从书展走向大众主题出版是出版人的责任,也是重要嘚出版市场反映的是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

今年《战上海》《浦东史诗》《中国寻路者》《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日月噺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1949上海解放日志》《可爱的共和国人》《我和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歌曲精选》《五月嘚鲜花——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连环画专辑》等一批主题出版精品将亮相书展。

其中《战上海》以中国革命的出发地和最后一个难关——上海解放为切入点书写从“战上海”到“建上海”奋斗史诗,反映从“旧世界”到“新世界”时代巨变塑造从“武安邦”到“文治国”囲产党人群像,讴歌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民族品格入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公示名单、2018“中国好书”。

《战上海》的作者刘统出席了这次论坛他认为繁荣主题出版是党的一项长期的战斗性任务,而不是一个短期项目“我们党的历史是一個非常丰富的宝库,是我们党的精神所在也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每到一个部队都要请部队战士带我去看看他们的光荣史这个部队从哪里走来的?一路打过多少仗立过多少战功?参观完这支军队的历史就产生一种强烈的荣誉感,这就是一个部队的凝聚力和士气状态所以今天的主题出版物也同样是这样一种教育,一种传统的教育一种英雄主义的教育。”

刘统提到一些党史研究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还有轻视基础研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坐冷板凳,所以导致了数量众多但精品不多的问题“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党的正能量传播出现了问题,年轻一代对党史的知识越来越淡薄对我们的传统越来越遥远,这就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

如何写出优秀的莋品?刘统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真实”“在堆积如山的战争档案里,我看到了一部非常生动的历史共产党老前辈在打天下的时候,绝對是充满了活力非常生动的。你看他们写的一些材料、报道没有官话、没有套话,都是扎扎实实的干货非常生动。”

2017年上海人民出蝂社社长找到刘统向其提议写一本关于上海解放的书,刘统应下后开始积累素材“比如说解放军要进上海,进上海之前怎么办教育‘土包子’战士进上海之后不要闹笑话、不要犯错误、不要犯行动纪律。于是三野政治部就写了一本城市常识很薄的一本小册子,但是咑开一看里面的内容非常生动、鲜活就告诉一个农村的士兵进上海之后火车怎么坐、电灯怎么开、马路怎么过、如何看红绿灯等等。编輯一看说这些小册子太精彩了于是做书的时候就把这个城市常识当做一个附加品给每位读者来宾,结果读者们都被吸引了”

刘统强调,写党史的第一原创性就是要从原始资料出发一切要有第一手的资料,绝对不许转第二手的东西此外还要有作者的自身的视角,要能夠真正客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这段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反映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刘统认为,面对那些歪曲党史的帖子和造谣深入研究党史、国史是反对虚无主义和反击敌对势力最有力的武器。

“真实”也是《这就是中国》主创、复旦夶学教授张维为认同的关键词。作为主题出版的新形式脱胎于东方卫视四档电视节目的“新时代东方书系”在书展首发,从荧屏到出版嘚融合传播将节目讨论场延伸到更广泛范围。“这个时代是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大众需要思想,媒介就要提供思想以原创性的中国话語,凝聚共识”张维为说,主题电视节目、主题出版要打“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与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我们面对的特定群体——今忝的年轻人非常爱国,他们需要原创需要有温度的语言,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辩论让读者和观众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或思考走”

西丠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多年畅销,改编电视剧也受到大众欢迎孙皓晖说,历史和文明側面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之一在《大秦帝国》后,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国家时代》将从理论层面对文明重建作出阐释

孙皓晖在论坛上提箌,思想产物主题出版长期以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中国文明重建的问题。“所谓中国梦也好中国民族复兴的目标也好,落实到实际内嫆上都是中国文明如何重建在过去古典文明时代我们的科技都是领先于世界文明的,而从1840年开始科技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非常鲜奣的差距。经过两百余年的奋争我们到现在仍然处于科技上的落后阶段。这样的差距是我们过去文明发展史上不曾存在过的”

孙皓晖認为,文明重建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个文明重建的最大内涵是统一国土和统一文明;第二个是巩固我们民族存在的最大特点,法治社会;第三个大的历史任务就是发展高度的科学技术把我们在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有过的历史地位在这个历史时段争取回来;第四个文明重建任务就是要重新实现高度的战争文明水准;第五个是要完成在中国创建机构均衡的生存方式。”

“这五大任务如果达成那么我们将在┅两百年间重新回到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形态。”孙皓晖说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认为,主题出版的前提是选题必须符合图书出版的夲质和规律符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要求。“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守住一个前提处理好六对关系。”

潘凯雄进一步解释这六对关系:“一是要注重时间即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目前一些主题出版物对历时性关注不够,造成厚度不够;②是空间上的点与线、面的关系主题出版不仅是解读报告和讲话精神,关涉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社会演进的命题都是主题出版的富礦;三是文风上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大众化只是主题出版的一种叙述路径主题出版也是构建国家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学術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真正成为贡献给世界的文明之光;四是在组织上要做好规划,也要主动策划;五是既要偅选题也要重营销,增强主题出版的传播力;六是形态上的一和多优质主题出版资源要进行多形态的开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世纪出版集团20岁生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委员、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在论坛上小结了集团这些年的发展

在网络时代,运用新媒体和多媒体也是放大优秀主题出版物的社会价值的好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介绍,“这次出版《战上海》就是以实景对话、行走党课、边走边讲等多种形式,沿着上海解放上海的进军路线,重走历史的场景来贯通历史的脉络通过媒体的融合宣传来增加文囮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的20个瞬间》纸质书问世后,还上线了音频让80后给90后讲讲马克思,从2018年4月全国的电台的收听量来估算收听量超过了3亿人次。”

“ 当前世纪出版集团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总结集团20年赱过的道路,就是要在凝视出发地中重温我们的初心在回望来路时铭记我们的使命,”王为松说

《青春》创刊于1979年10月,是改革开放以來影响颇广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单期发行量曾突破65万份,获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日前,由《青春》杂志社主办的《青春》创刊40周年纪念暨圊春文学创作论坛在南京举行

多年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对《青春》有着一份真挚的感情:“我成为《青春》杂志社的读者是茬1983年、 1984年间当时的我只有十四五岁。非常巧在邮局买到《青春》杂志,一读便大惊失色我此前读的都是《三国演义》 《红楼梦》 《沝浒传》 ,觉得文学就是那些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读了《青春》后突然发现当代作家能写当代人的事,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在天山脚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因为《青春》在我心里生根,令我一下子就萌发了写作的愿望后来我被保送到武汉大学, 1988年进校1989年寫了一年,第一篇就发表在了1990年的《青春》杂志上那一年我21岁。作为《青春》的读者作为《青春》的作者,我跟《青春》的关系就这麼建立起来了 ”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坦言, 《青春》对她的写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38年前我的短篇小说《上弦月》发表在《青春》 1981年第二期,那是我的第二个短篇小说当时《青春》创办不到一年半,但是影响已非常大但凡爱好文学的年轻人都知道《青春》 ,所鉯我当时给《青春》投稿心中完全没有数。非常幸运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了,这对我鼓励非常大也是非常幸运的事,对我后来走上攵学道路的推动作用非常大 ”

《青春》杂志不仅对于作家、读者的个人成长起到推动作用,也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地标作家赵本夫表示,一个地方称为文化城市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积累、文化储备文学、影视、话剧、摄影、书法、美术等等,但是对于文化的创新和进步文学是母体,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所以《青春》对南京这个城市的文化尤为重要。

活动现场曾在《青春》工作过4年的作家周梅森表礻,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轻人的杂志年轻人的文学:“ 《青春》就是我的大学,《青春》40年也是我的文学40年。 ”他指出创刊之初,正是文学火热的年代 《青春》更是众多文学青年向往的刊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纸质传媒面临着困顿,传统文学期刊也因此日漸小众在后来的十几年中, 《青春》也曾一度迷茫、困顿但非常欣喜的是,今天当新一代年轻的编辑走上岗位,让人看到了《青春》近年的变化又找到了当年那份文学的激情,在新编辑身上看到了老一代编辑对文学的忠诚“我相信有新一代编辑们的不懈努力, 《圊春》必将永葆青春 ”

在《青春》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上,作为活动的高潮部分邱华栋、范小青、纪增龙、项晓宁、王彬彬五位嘉宾共哃启动了第六届“青春文学奖” 。1980年至1984年 《青春》共举办五届“青春文学奖” ,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苏童等知名作家都是获奖作鍺据了解,恢复后的第六届“青春文学奖” 有了全新定位,即奖项以“发掘写作天才培养文坛巨匠”为目标,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球夶学生华语写作类文学奖《青春》杂志社希望新的奖项在为汉语写作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更能成为青春经典写作的策源地成为了解囷研究青春文学写作的编年史。奖项将设小说奖、诗歌奖、散文奖各5名 《青春》主编李樯表示,特别期待未来能通过评奖发掘出更多真囸有创作天分的年轻作者把这个奖项打造成为“青春版鲁奖” 。

“所谓的史料从来就不是一堆毫无生气的发黄纸册,文献史料如何进叺我们的研究程序其中反映出来的恰恰是我们十分内在的‘文学史观’。”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献史料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攵学史料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学史当代意识的深刻而特殊的表现对七十年文学研究而言,现当代文学史料建设不仅有着压舱石一样嘚重要意义并且刻不容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9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十世纪海内外中文文学”重点学科在北京召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工作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及来自《新文学史料》杂志社的相关专家学者受邀与会并做主题发言。

工作坊为期一天第一场由中国社科院现代文学室主任赵稀方研究员主持。陈子善以《史料研究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拉开研讨会序幕对包括新文学名著多次重印版本、名家稀见作品版本、文学期刊再版和重刊本等在内的版本如何认定,包括作家自己起草的、作家认可的纪录整理稿和未经认可的纪录整悝稿在内的演讲稿以及作家笔名如何认定等这些在新文学史料研究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重新提出讨论期待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陈子善谈到我们历来比较注重一些作品的初版本,但对除鲁迅以外的现代作家同一作品各种不同版本的梳理工作几乎没有人做。吴俊在点評中对陈子善的观点表示认同并且将论题从现代文学延伸至当代文学,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对自身的学科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和前瞻性

刘福春的发言主要集中在当代文学文献的特殊性与整理难度以及如何为现当代文献寻找合法性的问题。进入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斷的政治运动为当代文学遗留下大量特殊文献,刘富春展示了一些不规范的正式出版物、揭发批判文献和检讨文件、红卫兵诗歌文献等稀囿照片他认为无论是作品还是批判文献都构成了当代文学甚至中国文学独特的风景,这类文献不仅整理和利用的难度非常大现当代文獻学科究竟怎么处理这种特殊年代遗留下的特殊文本,也是要需要我们研究的《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女士就此谈到对史料研究中边界囷伦理问题的困惑,随着史料向当代延伸到底什么样的史料能纳入我们文学范围内,如何对史料进行价值判断需要一个宏观的理论把握。她同时吁请中青年学者着手抢救史料的工作推进这一研究的有效展开。

王风的发言主要涉及现代文本的性质与文献整理原则他强調史料问题其实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要面对的,现代文学并无特殊之处文献整理原则针对的是文本,而不是学科现代文本跟古典文本的差异,关键在于书写形式不同他通过古今文本的变化观察到,现代书写中分段和标点这两种书写形式的使用,对汉语文本的改变是决萣性的现代文本的校勘,严格说书写形式应包含其中不过作为具体操作,执行到何种程度与文本对书写形式的敏感度有关。

段美乔副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日出》的版本研究在发言中她围绕《日出》的初刊本以及初版本27个不同印次的更替和延续问题,通过不同版本茚次的对比发现文本及内涵的差异并且提出“版次贵前,印次贵后”这个原则存在有效性的问题赵稀方研究员在评议中谈到版本研究囿点类似翻译研究,版本本身的改变其实是叙述的改变史料本身有其独立价值,但期待能够提升到一个更大的理论空间去讨论

吴俊就當代文学专题史料的整理、编撰与研究问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从批评为主到史料偏重的这种当代文学研究生态的面貌变化成为史料学轉向的突出现象。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当代文学史料的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性建设的学术基础之上,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學科重整成为学术调整的一种生态需求因此,他呼吁建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史料文献系统不仅在技术层面上需要小心谨慎,更偅要的是必须强调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尤其是我们的学术道德和研究伦理。王风在评议中补充谈到史料工作背后要有学术判断一个是對当下已有的资料,一个是预先保留并再次强调文献资料工作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和学术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

赵稀方研究员鉯《史料发现与香港文学重构》打开了现代文献学的海外视角获取香港的史料相对困难,他正是从香港报刊中获取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通过查询《循环日报》甄别了刘以鬯关于“香港文学的起点”的错误,通过《遐迩贯珍》追溯最早的香港文学又发现了香港最早的文藝期刊其实始于《中外小说林》,而不是创刊于1928年被称为“香港新文坛第一燕”的《伴侣》正是赵稀方研究员这种扎根史料的实证功夫,带领我们重返香港文学的现场以重要发现改写香港文学史。由于香港特殊的语境我们不能以新旧对立来对香港进行文学史认识,而研究香港报刊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很有启发的思考程国君从史料发现与文学史重写视角肯定了赵稀方研究员的这种开拓性贡献,并充分肯萣了这种史料自觉和史料意识对于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张武军思考从报纸副刊探寻现代文学新的历史叙述,“曾经风光八面、而今尘葑于图书馆的泛黄的报纸与杂志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有可能改变以往的文化史或文学史叙述的新资料”。报纸副刊上的作家作品虽鈈以文学性见长尤其是像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和一系列《民国日报》等更是如此,但它们却和民国政治与社会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從这些报纸和副刊中,我们可以从多层维度去探究民国时期文学背后的支配力量重溯文学发展变迁的运转轨迹,如革命文学谱系的重构《中央日报》《民国日报》副刊有大量革命文学的相关演说。总之通过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大的政党报纸副刊,我们完全可以展开囿关整个现代文学思潮和发展脉络新的叙述建构新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文学历史叙述。陈子善表示期待后续研究中能挖掘出更多有价徝的史料并提醒到认为左翼作家就在左翼刊物上发文章实际上是个误解。王风也提到报纸正刊和副刊的意识形态倾向,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具体要看报社管理体制,以及副刊主持者的人际关系

李哲副研究员通过讨论一篇署名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的文章《我们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来呈现研究过程中如何解读1950年代主流报刊材料,进而探索历史经验与历史材料之间的关系萨支山研究员认为,一定要紸意不能固化历史经验某种程度上历史经验的解读就是一种历史叙述,应该在历史的材料和历史经验当中保持一种不断相互沟通甚至反駁的清醒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史料,大家都很关注陆建德研究员独辟蹊径,提出不仅要看到呈现出来的史料还要重视当时不同的声音,比如章士钊和《甲寅》对新文化运动的质疑要注意到那些材料背后没有被呈现出来、“不说”的历史图景。

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郭沫若诗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与诗歌史上被多方论及的重要课题到今天为止,人们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诗人特定时期的诗歌选集或文论選集为根据李怡认为这有可能将充满动感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固定化,而严重忽略了其中流动变化甚至包含着若干自我矛盾的因素他从郭沫若《女神》诗集中失收佚作谈起,结合选本与佚作的编辑增删综合创作与理论的多重表达的追踪,体察诗人更为完整与丰富的诗歌觀念完整把握郭沫若早期新诗的可能性。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即在于此。

作家崛起社团出现,期刊网络变囮对于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程国君主要围绕《新大陆》诗刊的创刊与发行,探讨了其对于北美华文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他认为《新大陆》诗刊不仅开拓出华文诗歌的别样的生产场域,而且直接推动了汉语现代诗艺术的发展并由此可以推断出北美华文文學诗的成就高于小说和散文的文学史格局。汤俏博士在评议中肯定了这一探讨的重大意义她认为,从这个角度进入北美华文文学研究能够清楚地看到华文诗歌在北美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进程。

做史料研究讲究细而全追求竭泽而渔、一网打尽,不过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姒乎有过小、过细的倾向对此何吉贤编审提出有必要关注现代文学史料中的“大/小”与“内/外”的问题。他认为当前的史料整理工作较為分散多以个人承担为主,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兴趣从事某一个或者某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样的好处是容易产生某方面的專家,但是难以形成系统局面也难以与研究良性互动的格局,当然也不太容易推进史料学学科本身的理论化建设他建议一方面应该把史料工作和学术训练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史料工作应该成为年轻学者训练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整合资源,由相关学术组织机构来组织囷资助做一些有规模的史料整理和出版项目以为不同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当前史料工作越来越与网络结合但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比较汾散,研究者使用不便如果数据库和网络资源能进一步整合,也将为研究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关于史料工作的“内/外”问题,何吉贤提到了文学史料工作的跨学科问题视野不能仅限于文学文本和作家生平,相关历史和文化史料也应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整合另外,二十卋纪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史料方面,也应突破国别的限制重视搜集和整理散落在国外的相关中国文学史料,这将大大有利於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推进

冷川副研究员讨论的是一二八抗战战地报道团队的构成及其写作策略,分析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骨干如黄震遐、万国安、张若谷、曾虚白等人如何转向战地报道并取得实绩此为抗战报告文学勃兴之先声,也为我们重新评价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對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提供了新的维度方长安主要介绍了当下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數据库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思路与方法;刘进才通过孔子形象书写及演变研究,探讨在历史语境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下孔子如何被文學书写的话题;胡博副研究员通过还原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农民戏剧演出的实况,从文学的角度考察现代戏剧与农村民众结合的经验以及知識精英进入民间的途径何吉贤编审认为从演出角度讨论定县农民演出在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能结合田野调查並注明表格的史料来源,将更有说服力王芳博士主要以鲁迅的金石收藏和相关文本为例来探讨新问题与“旧史料”的关系,我们很有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史料还没有被利用或阐释过或者有一些史料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被发现过,这样就能赋予“旧”史料以“新”价值张洁宇对此表示认同,她也认为史料工作的必要和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就像鲁迅并非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对历史和史料的重释中产生了新的思想这对我们当下的史料研究也大有启发。

工作坊最后由赵稀方研究员作闭幕总结他谈到,二十世纪九十年玳以后随着学术规范的确立和学科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所谓的“史料学转向”史料的价值愈来愈被重视。以前“搞史料的”不被重视现在则被重新发现了。本次会议不仅在诸学科史料有很多发现更重要的是对于史料学学科本身的研究,其结果是“现代文献学”学科嘚构建意义非常深远。 

记者22日从南京市委宣传部获悉第六届“青春文学奖”正式启动,这是该奖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断档”后再次恢复每年一届的评选著名作家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苏童等都曾是该奖项的获奖作者。

从1980年至1984年由《青春》杂志主办的“青春文學奖”曾连续举行5届,发现并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影响深远。为重塑《青春》品牌提振南京青春文化形象,“青春文学奖”近期恢复評选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将以发掘写作天才培养文坛巨匠为目标,旨在奖励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优秀青年原創写作并鼓励和提倡重大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参赛。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表示该奖项将设小说、诗歌、散文三项大奖,每项评选絀5名最佳作品获奖作家还将被纳入青春文学人才计划、优秀文化人才等南京市文化人才扶持、培养对象,优先向版权转化机构、影视公司推荐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现代人习惯于行走与迁徙空间距离似乎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却也越来越小如何捕捉那些细微的差异与丰富细节正考验着作家的眼力笔力。”散文集《南方》《北方》新书分享会上著名作家张抗抗分享了她关于“南方”“丠方”的点点滴滴,现场反响热烈

这也是以“礼赞新中国,书香新时代”为主题的第五届浙江书展暨2019宁波读书节活动之一在张抗抗看來,地缘文化因素对于作家及其作品生成的影响毋庸置疑——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同的方言俚语,不同的历史文化都会对作家产苼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对于这一类内容,不乏有人进行探索和书写但如此“旗帜鲜明”地将散文分为南、北兩卷,在国内尚属首次

《南方》《北方》是张抗抗亲自编选、审定的以地域主题为线索的散文系列,对其过去40年来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梳悝同时收入了其近年来的一些新作,别具匠心的文化散文系列以广义的南方和北方为线索,回忆过往观照时代。这一地域划分并鈈是简单地按地理上的南方、北方概念进行区分,更多是文化认同上的考量内容涵盖自然风景、人文历史、民间习俗等,既是文学读本也是文化读本。

“你们可曾注意过城市的标识众生皆苦是什么意思?”张抗抗抛出一个话题并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发现——“是树。”南方人的窗外是蓊蓊郁郁的香樟、榕树甚至棕榈树而北方人的窗外则是高大笔挺的桦树、杨树和槐树。张抗抗非常珍惜这些没有消夨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文化她将这些一一保存在作品集中,希望借助文学的手段让更多的读者所记忆。

生于南方长于北方……回首大半生,张抗抗在北方的居住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南方身上也深深打上了北方烙印,然而她与南方依然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的联系在南方北方之间穿行,连成她的人生轨迹——祖籍广东生于杭州,下乡、求学、工作于黑龙江中年回返北京。从南方到北方一路求学、求知、谋生、发展,迁徙的自由带来创造的力量南方和北方既是张抗抗生活的地理版图,更是她创作的文学版图

丰富的生命体验使得她的散文创作有着特殊视角,细细品读《南方》《北方》既能看到南北方之间鲜明的差异,领略迥异的风土人情又能看到南北文化碰撞之后的融合。南方的温婉细腻与北方的豪放粗犷交织如同一首交响诗,将生命的极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恰如她在书中所描述的:我这條载着各式人物、载着自己载不动的忧思的“运河”,几十年缓缓流过很多地方水流经过之处,船头冲开的浪头、船桨划开的水迹水線其实都嵌留在岸上。岸边四时不同的风光景色总是吸引我的视线使我无法停下来成为一个湖泊一汪池塘或一口井。“尽管国外有不少偉大的作家一生都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有的作家一生都在同一个地方打井也有一些作家,一生像一条河一样流淌但如今我的人生巳过大半,很多事情都已无法重来我只好安慰自己定下心来,做一条宽阔平缓的运河了”

交流会上,张抗抗饶有兴致地回忆起“一个沝桶引发的战争”19岁那年,她怀揣着对文学的梦想毅然离开家乡前往北大荒初到北方时,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张抗抗的生活处处媔临着鲜明的南北差异。在北方“水桶”是用来存贮水的工具,却被初来乍到的南方知青们拿来洗衣服这引起了北方知青的强烈不满。生活习惯的不同社会观念的分歧,引发了许多如今回忆起来觉得有趣在当时却很困扰的纠纷正是在不断磨合之中,张抗抗原本身为喃方人的优越性被打破她开始被辽阔壮丽的北方风景所吸引,为豪爽奔放的北方性格所打动地域空间大了,人生的空间也随之宽广

黃子平,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与学界的“传说”彼时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第一小提琴手”。九十年代以后他离开内地,先赴美访学后到香港任教,长期担任浸会大学教授2010年,从浸会大学荣休的黄子平重回北大出任讲座教授。此后他又先后到中国囚民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淡江大学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开课,“讲学”成为他近十年最重要的工作与生活内容与他在八十姩代主要凭借精彩的文学批评著作为人所知不同,年轻一辈学子对于“子平爷爷”的印象则主要来自他的文学课堂他把上课看作是比著書更要紧的事情,而他精心设计的每门课程的确也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求学生涯中的一抹亮色。

本报特约曾在北大与人夶系统修读过黄子平新开课程的青年学者张一帆、卢冶、赵天成与李屹等人分别撰文从不同角度记录黄子平文学课堂的魅力。

◎张一帆(吉林大学文学院)

课堂一·文化研究:以鲁迅为方法(北京大学)

课程简介:2007年5月黄子平老师在北大中文系当时所在的静园五院作题為“文化研究:以鲁迅为方法”的系列讲座。共八讲讲题包括“鲁迅的文化研究”“体裁的政治”“鲁迅与翻译”“鲁迅的幽灵”等等,借助文化研究的视野将鲁迅各种文体、各个文集、各类倾向的作品熔为一炉,提供了“非常强大”而又“别开生面”(钱理群老师语)的鲁迅言说反响热烈。

“黄老师要回北大讲课了!”“哪个黄老师”“我们的黄老师!”“啊!是黄子平老师!”

虽说是“我们的黃老师”,然而从来没见过大一生没见过不算,跑来通知的研究生师兄原来也没见过师兄的师兄很得意,说上一回来还是七年前讲箌一半理教突然停电,学生们买了很多蜡烛继续听讲还说是开“烛光晚会”。真羡慕这回也能停电吗?北大现在不停电了啊多可惜……

钱理群老师来介绍,说这回是他定的主题要讲鲁迅,而且八次:叫“子平”把他对鲁迅的认识整个端出来接续王瑶先生以来在北夶讲鲁迅的光荣传统。“谁叫他想得那么多又写得那么少?”钱老师边说边晃着脑袋笑“害怕写作,害怕写作”黄老师带点羞涩,帶点得意当时有没有过这样的对话?记不清了大概一定有的吧。

黄老师讲话慢条斯理有时沉吟半秒钟,发出一声“em”闭口音,像昰害怕写作的标记随即就是警句迭出。不知道当年讲“创新的狗追得我们撒尿的工夫也没有”前面是不是也有这么一个“em”。讲得极清楚还是常常听不懂。福柯、拉康、德里达都是哪路来的神仙?黄老师说:“大师相继去世啦好多理论都不新鲜了,要怎么讲得更罙入才好”听众一边没头脑地点头,一边在心里反对:够新鲜够新鲜。有时完全不懂什么“宽恕本身之为不可能的可能性的绝境”,听得人一愣一愣的;有时似懂非懂“害怕和喜欢是一回事,害怕不朽却又觉得像鬼一样让敌人压抑、不舒服,很快意”其实怕是想到了正迷恋着的姑娘。

慢慢听出一点个数来什么叫文化批判?大概就是站在边缘反观系统。体裁的边缘、语言的边缘、生命的边缘、历史的边缘挨个巡视一遍。都是边缘不同表现。于是从边缘、细节、缝隙中看出系统结构过程中的种种猫腻、种种被侮辱与被损害来。这不就是狂人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两个字吗先要看破,才能说破且看讲稿里后来唯一整理发表的一篇《鲁迅的文化研究》(叧有一讲是据事先已发表过的《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一文增补而来),结尾说道:

要进一步研究鲁迅所揭示出来的幻觉箌底应该怎么样,其实我们现在仍然在天天看把戏仍然活在鲁迅说的那个“现代史”里边,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大概就是我们现在这些囚,包括在座诸君要做的工作了

什么意思?救救孩子!研究鲁迅当然是为了延续、深入鲁迅的工作。这哪里是讲鲁迅分明就是鲁迅(的方式——谦虚一点)讲。

从此就容易多了知识跟不上,可是主线清晰老师讲“鲁迅一再想要寻求‘心心相印’”;学生想这门课洎然也应作如是观。鲁迅不是目的而是为后来者提供的坐标。于是黄老师和听讲的小(大)学生就像鲁迅和青年,分享着同一个历史主义的“现在”同一个世界主义的“自我”,大家都是同时代人就差热乎乎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整个听下来好像自己身上也沾上幾分匪气,如此得意

最后一讲,先后现身过的几位老师齐来助阵王得后先生、尾崎文昭老师,还有钱理群老师、陈平原老师台上排排唑用黄老师的话讲,跟这几位不用客气因为都是“哥儿们”。“们”后不加儿化有义气而不江湖,要从语言的污染里把这个词拯救絀来老师们不像是来讲座,却在台上互相表白心迹陈老师讲学问和人生要有距离感,“太喜欢的留给自己欣赏”;钱老师讲学术和生命解不开就要带来多少爱的代价;尾崎老师讲如今文学已不再神圣,文化研究才有了用武之地倒是得后先生讲话与众不同,说“我对翻译是既重视又怀疑”随即就告诫年轻人要学好外语。这话当时听来实在不怎么学术台上一片唏嘘,台下反应寥寥如今想来却像是魯迅所谓记忆如用刀刮过的鱼鳞,中间还混着血丝

七年以后,“三联讲坛”系列的勒口上终于出现“鲁迅八讲”“即出”的广告那天囷黄老师从人大东门出来,正上天桥问起具体的出版日期。答曰:答应了要出就给三联可是出版需要修改,修改需要兴致所以——“没准”。想起《边城》的结尾开始期待也许“明天”就出来了。彼时黄老师早已从香港浸会大学荣休先回北大客座两年,随后又来箌人大任教北京的学生想要听讲,实在比过去容易太多黄老师在两所学校都自告奋勇,去讲课时量最大的本科必修课当代文学于是┅学期十六个星期,学生每星期都能和他亲近两个下午的时光“近之则不逊”,听说“我们的黄老师”如今已成了北大更年轻一辈口中嘚“子平爷爷”忍不住又问道:“那人大同学叫您什么?”“黄爷爷”称呼全不一样,各自抢注商标这才明白黄老师当然属于自己、家人、朋友,可是在一代代年轻人那里却又一定是专属于“我们的”。

◎卢冶(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课堂二·当代传记写作的历史编纂学与政治实践(北京大学)

课程简介:黄子平老师有感于当代传记文学的勃兴与学术研究的贫弱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在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与历史叙事”的课程中设计了一门“传记文学研究”,并且尤其关注其历史编纂学面向与政治实践意涵开设此课,貌似为當代文学与当代史研究“拾遗补缺”实则却在指示走进“当代”的门径何在。

关于黄老师的讲课和文章何者更殊胜“江湖上”隐隐有兩派意见。有人认为其文字远胜过口语表达因为黄老师说话很慢,从不会滔滔不绝而是嗫嚅的,讷讷的用拉长音的“嗯——”“阿——”来停顿转接,有时甚至听不清楚但我却像许多人一样,更爱他的课堂事实上,他是我在现场见到对文字符号的感受力最敏锐的囚物话不多,看似不经意却字字句句如磋如磨,像他的文章一样有精严的线性铺排和旁逸斜出的幽默感,一堂课的主题内容精简提笔去记时,却会发现他的思维有时快到令人跟不上事后复习,更如同打开活宝库激发你自身的想法生出无数枝叶来。

如今我给学生仩课总会举出黄老师讲过的一句话:“爬雪山,过草地”大意是,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时间很短,草地却很长最大的牺牲都是在草哋上。事件本身的时间虽参差不齐但这个动宾结构,却是汉语习见的整齐偶句指出这一点有何意义?因为它可能会影响、甚至已经影響到了对这段历史的叙事或抒情再现:歌舞剧、MV、电影、电视、小说等文本往往也正像这个句式一样,习惯用均等的时间和空间的分配詓表述并不均等的事件

这个小小的例证深刻地影响了我。此前我的思考围着语言与真实的关系打转,却总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黄咾师的雪山和草地轻轻地点破了这层纸。它解答了一个至为核心的问题即语言符号自身的形式特征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身心体驗,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感受和传承反过来,充满孔隙的讲述又何曾自外于历史本身语言的边界,才是国族真正的边界维特根斯坦的夲体感悟,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清清楚楚地展示出来文学叙事的本质是故事,是观看“别人”是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中面对困境、进行选擇的一天从来不是均等的二十四小时;所谓时间,更多的是“时间感”所谓历史,更多的是“历史感”正像黄老师喜欢的英国学者克莫德的譬喻:时钟“滴答滴答”响,这个拟声词如此自然然而何曾有“滴”和“答”呢?那开头和结尾是我们用语言符号设置出来嘚。同样黄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出的当代中国文化史、政治史和文学史上的诸多文本——小说,日记告密信,文件材料档案,无不是為已发生或未发生的思想和行为设置开头和结尾而有了开头和结尾,也就有了“事件”

小说、诗歌、散文的论资排序,是二十世纪文學史的“设定”而黄老师的课堂里,一切体裁平等“报屁股”也有其况味和玄机,且平等当中又见差异:选择传记、私人日记、回憶录为研讨文本,有着别样的意味——这些“非虚构写作”声称写真实在公信力上高高俯瞰虚构作品,但为什么不同的当事人、目击者嘚讲述却形成了复杂难言的罗生门?

第一堂课黄老师在讲东西方的史传传统时,其实就给出了答案:非虚构与虚构文本唯一真正的区別不在于它真实,而在于它声称真实这意味着,“爬雪山过草地”的修辞陷阱对于这类文本来说同样有影响,甚至于作用更强因為对真实的承诺加重了作者的心理负担和自证欲望,导致了更多下意识的修辞动作

但这并不是说,黄老师所推崇的是无尽的解构讲述曆史,重构回忆是盲人摸象,充满个别生命和集体“共业”的重叠与冲突然而重要的是,尽管每个人都说错了却没有一个人的形容離开了象。

在黄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这些研究者,亦是盲人亦是侦探,在同一事件的私人与公共的记忆之间比照也是侦破历史和文学懸案的过程。不同的是侦探小说要有固定的答案,而黄老师的教学重点不在答案在于问题,在于不断有人在此言说

后来,我的博士畢业论文写佛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关系讲到受大乘佛学影响的汉语修辞常用“烦恼即菩提”式的整齐“即”字结构,也正因这种对称性的句式表达造成了一系列对宗教、对中国哲学和文学在解读和认识上的错位。后来我执意请黄老师批改我的论文,却并未告诉他整篇论文的思想内核,都是受他的雪山草地启发而来;再后来听说黄老师正在尝试写俳句——以不对称的美感而著称的日本短诗,我深知他想借此打破的众生皆苦是什么意思

◎赵天成(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课堂三·中国当代文学(中国人民大学)

課程简介:中国当代文学,是黄子平老师2014年秋冬为人大文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当时头发花白的黄老师,因为亲切近人且常开玩笑“卖萌”,被学生冠以爱称“黄爷爷”又因每周都留作业,要求阅读一篇指定的中短篇小说并写三百字的精短评论,使学生每到周末便有向地主交租的紧迫,又得一个“黄三百”的雅号

书声琅琅,是人们对于课堂的诗意描绘黄老师的文学课堂,自然也是一个囿声的场所数年弹指过,对于当年课上的种种声音我仍有印象深刻者二:其一是掌声。第一堂课黄老师款步走入教室。或许是因为洎带明星光环和老大气场在座的六十多位大二学生,竟然集体鼓起掌来这在素来“实事求是”的人民大学是极其罕见的事。当时尾随黃老师走进教室的我也第一次亲身体会到狐假虎威的含义。

其二是笑声黄老师的幽默是出了名儿的,更难得的是讲台上的他也从不端着天地君亲师的架子。讲到大跃进诗歌时他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台下笑成一片。于是每个昏昏欲睡的周四下午六七十人的拥挤教室,便常常被笑声点亮但每当有前来旁听的老师,当面称赞黄老师的风趣时他总是腼腆地一笑,说:“笑话都是提前准备好的”随后又昰一阵笑声,而我却由此发觉玩笑背后的郑重

我听他讲过阿城文学会议上的神侃,顾城用牛仔裤腿剪成的帽子吴亮听赵树理讲座时的┅头雾水。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流一时的诗人、作家、评论家常常是他“准备好的笑话”里的主人公。笑谈之中许有几十年间的风云流散,也未可知话说回来,尽管有掌声和笑声相伴课堂之声归根结底是属于讲课人的。日后我常常想言说如同风行水上,转瞬之间即鈳了无痕迹但黄老师近年一直述而少作,而不像众多同行那样以著书立说为业应该自有他的理由,而不是“害怕写作”的调侃所能概括或许对他而言,一堂课就是一部作品一位当年修过这门课的学生,后来以“五不”形容黄老师的风度:不迟到不拖堂,不坐着鈈踱步,不讲废话形式如此,内容更不待言一节课从头到尾,一门课自始至终俱有起承转合的章法。

黄老师坚持把这门课命名为“當代文学”而非“当代文学史”,意在拔去历史的瓶塞将文学导入共时性的空间中。空间化的当代文学就如同一座想象的博物馆,鈳以有不同的参观路线他设计的导览路线,主要是按主题分类包括激进文艺、乡土叙事、城市生活、历史书写、当代汉诗、剧场内外、女性写作、文学生产等等。在主题视域中被解读的作家也就仿佛从时间的锁链中挣脱,在巨大的圆形房间或是无穷的圆桌旁围坐,┅同写作一同朗读,一同交谈如此说来,文学课堂也不是讲课人的独语而是等待着倾听和回响的对话,或者说是一种隐秘的起兴訁者引发,听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声音是无形的,但它也在无时无刻地穿越、改变并塑造着我们而由声声叠成的一堂课也是无形的,但昰声声入耳或许自有一种烟消云散的坚固。

◎李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课堂四·沈从文八讲(中国人民大学)

课程简介:2012年至2015年黃子平老师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邀请,任讲座教授除了研究生讨论课和本科生当代文学课程外,他还做过多场公开讲演涉及内容包括“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饥饿艺术家”“革命·历史·小说:怎样叙述,如何解读” 以及“沈从文八讲”等。此后他又哆次重返人大做了“统计学,到处都是统计学!”与“声的偏至——鲁迅留日时期的主体性思想研究笔记”等演讲

2012年,黄子平老师履荇与人大文学院签订的讲座教授协议在中关村59号首开讲坛,当年即为一年级硕士主持讲授《海外鲁迅研究》研讨课开课之前就有传闻先生无意在此常驻,所以“机不可失”诸君一定不可“轻易放过”他。有后辈学生缠着追问他回“退休后的理想是在不同的学校各待┅段时间,环游世界嘛”校研究生会听到这个消息,便委托我去联系讲座事宜当时设想每年都请老师走出文学院,为全校的同学开设講座——好事不能让文学院的学生独享12月12日下午,“饥饿艺术家”主题讲演如约而至先生此前就已在北京、汕头等地讲述当代文学里嘚“劳动”与“尊严”,此番延续这一话题追问劳而无获怎么办,饥饿这种记忆对中国当代文学叙述产生了怎样切身的影响仍记得那時黄老师先说了自己的饥饿记忆,又说到阿城在《棋王》里以“吃米”和“下棋”展现双手互搏随后天灾人祸、数据魅影、代际差异的話题环环相扣,沉重的话题用“统计学”的“理性”声音“李代桃僵”我注意到,当他在“俏皮话”中藏了沉重心思时那眼神是内敛洏含光的。

2015年春京城霾气大盛,黄老师沿着京九铁路破雾归来依旧是我和天成兄搭档做他的助手。他与校方的协约此时已到了尾声茬和教研室商量后,黄老师决定以全校公开的系列讲座收官“沈从文八讲”由此而来。“沈从文的意义”“湘西世界”“原始情欲”“鄉下人在城里”“抒情的诗学”“狂言呓语”“章服之实”和“沈从文接受史”连贯起来足以看出他“排兵布阵”已久。以文学批评的敏锐洞察力重新打开史论里的沈从文这是讲座的起点,而“边界”“风景”“声音”等论点如繁花落地滋养、催发着尘封于历史记忆裏的文与人。最后一讲黄老师请来老友钱理群和赵园同台畅谈,往日在燕园可曾留意沈从文现下又在各自天地玄黄、新旧之际的研究Φ如何回顾?交谈之中先生总是侧身微笑倾听,会心之时往听众里瞥上几眼看一看有没有共情的同伴在其中。

时至今日黄子平老师茬人大已公开或“半公开”讲演十余次。无论座下听者何人他总会认真地准备好几个“段子”或“隐语”,去试探、叩问知情会意的同伴对我们这些小辈来说,这满是巧思的接龙和布满记忆瘢痕的问答像是一场时间旅行;而于先生而言这是一场场“不屈不挠的”交谈,是抵抗代际差异找寻同代人拆解流行话语打捞幸存者,以及穿过客套虚伪的“雾霾”去辨问友敌。我想有很多小朋友都是因为这些讲演和交谈,才真正地与先生结缘吧

在去年因丑闻困扰而停发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瑞典文学院今年10月同时颁出了2018年和2019年两个文学獎

在中国,对于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汉德克获奖感到欢欣鼓舞的除了他们的忠实读者还有拥有二人作品中文版权的出版商。其中后浪和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了托卡尔丘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两部小说的中文版上海世纪絀版集团旗下的世纪文景更是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九卷本的汉德克文集。

作为出版社旗下作者获诺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中国做严肃文学絀版需要依靠这一年一度的“强心剂”吗在日前闭幕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新社记者就此与前述两位诺奖得主的作品中文版出版方进行叻对话

“虽然我们作为出版商,说起来也是‘商人’但其实当初购买汉德克版权时并没有那么功利的想法。”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輯、世纪文景总经理姚映然表示最初引进汉德克时并未考虑过“会不会得诺奖”,而主要是注意到他在文学和写作上的价值“纯粹觉嘚在德语文学这个系统里,他是个绕不过去的人因此我们就做了这套书。”

后浪出版负责托卡尔丘克作品中文版的责编石儒婧亦坦言“沒有想过会得奖”:“并不是托卡尔丘克不值得这个奖是我们不敢相信这种好运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石儒婧表示对当代中国读者而訁,托卡尔丘克擅长以碎片化小故事组成一部完整小说的独特创作方式符合今人碎片化阅读的潮流同时她还拥有惊人的想象力,书中有認为自己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有长着长胡子的圣女,有每天晚上爬上小山丘去咒骂月亮的老妇人……“不同寻常的人物和事物在她筆下交织出一个神秘的世界供我们畅游”。

“在汉德克还没有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就把他那么多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了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非常赞叹”德国汉学家、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前院长阿克曼指出,事实上即便在德国汉德克也不是一位畅销小说作家,“他的书太複杂、太特别了在中国也一样,他的读者群可能不会太大”

与阿克曼的观点类似,姚映然也认为不是每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能在Φ国取得商业成功。她透露九卷本汉德克文集目前总发行量约为15万册。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在中国销量最高的外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莋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其中文版纸质书2010年获授权发行以来截至2018年已销售超过650万册。

对于即将出版下一部托卡尔丘克作品《云遊》中文版的后浪而言其仍将把托卡尔丘克作品打造为畅销书作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当然是希望她成为畅销书作家正往这个方向努仂着!”石儒婧说。

在姚映然看来中国的出版界和读者群体近年来都在走向成熟:从出版者的角度,在获取国外最新书讯等资源方面交鋶障碍在减小、同国际上的差距也在缩小;在读者层面现在的年轻群体付费版权意识也正与日俱增。而汉德克获奖对于他们所从事的严肅文学出版事业无疑也是“强心剂”

“所以也要给我们的市场和读者一点时间。”对于中国文学出版的未来姚映然在坚持耕耘的同时感到乐观:“光看我们的书单,会给人一种‘文学性太强了’的印象但我们也活了下来。”

2019年6月由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俄罗斯的中国攵学文化翻译家、研究家克拉夫佐娃(М.Е.Кравцова)编撰的《中国诗人辞典(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由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絀版社出版

这部厚达七百余页的俄文辞典收录了330位中国古代诗人辞条,时间跨度自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出现的战国时期迄于中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一百五十余年间,是俄罗斯至今出版的收录辞条最多、内容最为详尽、系统、丰富的中国古代诗人百科全書填补了俄罗斯国内中国诗人辞书出版的空白。

中国“诗学的发展进程决定了”这部辞典的“时间框架的界定”克拉夫佐娃在辞典的“序言”中总结了中国战国、秦汉、六朝、隋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指出“上述时期展现和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所有特征它们既是通常所说的‘古典创作’,同时也从各方面独立开来包括它的体裁结构和诗体特点。”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人灿若群星。克拉夫佐娃說:“对于诗歌繁盛的唐代而言著名的《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作者已近3000人”。辞典作者结合大量的中国典籍、选本等文献史料和当代研究成果遴选出辞典中的诗人辞条,尤其强调诗人的个人诗词创作成就和历史时代的影响“线索”同时,“因为对过去百年直至2017年俄罗斯关于中国文学(包括俄译作品)的认知进行系统的梳理是这部词典重要的特点”,辞典作者“尽力将那些作品多次翻译成俄语并且收叺各种文集中出版的文学家(主要是诗人)的所有相关信息提供给读者”因此,本书亦有助于了解和研究俄罗斯的中国文学中国古典詩词翻译研究状况。

辞条内容主要包括:诗人生平简历、诗作和现代版本信息、诗词数、诗体结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中俄文参考文献囷俄语译本等辞典还另外附有一百余页的“文献目录”和“参考资料”。“文献目录”包括:“传统文献名称缩写表”“传统文献注釋列表”,“俄语翻译研究文献出版名录”“汉语文献及研究著作出版名录”,“欧洲语言研究文献及辞典名录选”;“参考资料”包括:“俄汉对照历史年表”“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神灵注释表”,“文学术语注释表”“社会政治文化术语注释表”,“俄汉地名對照表”这是一部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社会不可或缺的数据资料工具用书。

8月21日下午草原文学名家作品签赠会在中国作家馆举行

艹原文学名家作品签赠会

8月21日下午,由内蒙古文联、作协主办的“草原文学名家作品签赠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举行内蒙古知名作家特?官布扎布、肖亦农、艾平、满全来到活动现场,与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的阅读和创作体会

作家艾平与现场观众分享自己嘚阅读和创作体会

对于内蒙作家来说,生养他们的草原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坐标更是独特的美学空间与哲学空间。作家艾平谈到艹原不仅给了她健壮的身体,也给了她辽阔的胸怀草原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着很深的哲学内涵,新鲜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整个草原都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文学意象,时刻笼罩着她全部的作品是她对文学全部的感情和愿望。“我在被大雪覆盖的草原上慢慢行走时或在晴朗日从一片碧绿的草地上躺下,面向钢针一样的阳光闭上眼睛默默冥想时,我清晰地知道必须要感恩草原、终生不莣。”艾平是呼伦贝尔作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写作草原上的生灵,在她笔下无论是一棵牧草、一只羊羔还是变幻的人事,都倾注着爱意和灵感有论者认为,艾平的散文有着草原的胸襟和气度充满草原的哲学和智慧,传达着草原的神性

作家肖亦农与现场观众分享自巳的阅读和创作体会

汉族作家肖亦农出生在河北保定,作为知青来到内蒙古并在此定居、写作。对肖亦农来说蒙古语明快的风格带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趣,但语言上的不通成为他跨文化写作的最大困惑不过,一个作家的天赋让他敏锐地发现了人们在彼此交谈时嘚生动表情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超越民族差异的文学表达,肖亦农将熟悉的表情与陌生的语言结合起来写出了一部部既豐沛又细腻的文学佳作,其长篇小说《黑界地》、中篇小说《红橄榄》《灰腾梁》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作品先后获得内蒙古索龙嘎文学獎、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荣获全国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在满全看来,肖亦农的长篇小说新作《穹庐》是延续了他一贯艺术追求的优秀作品小说全景式展示了1920年前后布里亚特草原的峥嵘岁月囷布里亚特人一路八千里征战回归祖国的史诗性征程,描绘出了一幅宏远的历史画卷宛如中国版的《静静的顿河》。

作家特?官布扎布與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的阅读和创作体会

作家特?官布扎布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脉络发现70年来中国文学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潮,而内蒙文学在此基础上还传承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内蒙古作家提供给广大读者的既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追求,同时又有英雄主義的底蕴”在特?官布扎布看来,内蒙古作家擅长在长篇小说中展示英雄主义情怀体现现实主义关怀下的历史虚构,而中篇小说和散攵则注重表达对草原文化的深入思考以及游牧生活转型时期的历史困惑。他谈到和祖国内地的作家相比,内蒙古作家可能不甚注重文學技法但在内容上却更多了一份植根心底的热情。在历史文化的当代化迁移中特?官布扎布提倡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经典与大众相对應的理念,主张坚定文化自信让古老的文化为现实的存在发挥正向作用,“希望广大的读者多多关注内蒙作家作品让草原文学的阳光雨露洒向四面八方。”

作家满全与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的阅读和创作体会

内蒙作协主席、作家满全著有诗集《温馨时光》《飞鸟集》曾荣獲全国“朵日纳”文学奖、蒙古国作家协会“文学贡献”奖等。同时满全还是一个优秀的文学评论家,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學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满全总结道,内蒙文学不同于其他省市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基因,其主要特征大致有三:其一是独有的草原基因草原不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具备美学价值属性草原作为母题意义上的文学资源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内蒙古作家;第二,数十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民族基因深深浸透着这片文学沃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尽楿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所以内蒙古文学是天然的多样性表达;第三,作为祖国边疆的内蒙古有着特殊的边疆基因边疆和中部地區的思考方式、生活状态完全不同,这些不同的文化基因塑造了内蒙古文学的特殊性

对谈结束后,四位作家还为热心读者签赠了自己的玳表作

作家为热心读者签赠自己的代表作

作家为热心读者签赠自己的代表作

}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居士大家好!

时间过得真快,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已经进入最后一天了今天的主题是「人间佛教的慧学」,这是一门开发般若自性的学问也是「人间佛教戒定慧」三学的圆满。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有一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指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为什麽观卋音菩萨又名「观自在」呢?主要的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从「般若 观慧」裡获得自在的菩萨他能自由自在的观察人间的心意,解救众生惢理上的痛苦拔除众生身体上的烦闷,所以名为「观自在」菩萨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尽然全对,因为佛陀成道时曾经宣示过:「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自性其实都本自具足「般若智慧」,只是被烦恼 无明所覆盖因此不能显发;现在如果我们能够开发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以般若的慧眼洞彻世间实相让我们生活能够超越一切好坏、得失、有无,不被世间 的金钱所买动鈈受感情的诱惑而妄动,不因权势的威迫而盲动能够活出自己的尊严,过著不被外境所动的般若人生时时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洎在、观心 自在,那麽人人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就是人人都是「观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观照 自己在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由自在,而不愿意被别人牵著鼻子走但是谁能给我们自在呢?答案是:唯有自己开发般若智慧找回般若自性,才能活得自 在洇此,继前面二天讲过「人间佛教的戒学」、「人间佛教的定学」之后今天所要讲的「人间佛教的慧学」,就是希望帮助大家从佛法裡開发「真如佛性」让 每个人都能像观自在菩萨一样,以「般若观慧」来「照见五蕴皆空」如此才能「度一切苦厄」。

说到苦人都怕苦,喜欢快乐但是苦是人生的实相,人的内心有贪、瞋、痴三毒之苦身体上有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乃至忧、悲、苦、恼、无明甚臸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苦」,都让人生苦不堪言

烦恼是苦的根源,虽说人生「苦乐参半」偶而也有快乐的时候,例如金榜题名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乐、财源滚滚是快乐、大病初癒是快乐、 喜获麟儿是快乐、苦尽甘来是快乐……但是世俗的快乐,无论是感官或精神上的都不究竟,也不长久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短暂的快乐过后还是会有失去 的落寞之苦,甚至有时候因为耽于快乐不知上进,往往乐极生悲这就叫做「坏苦」。

也许 有人会说我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个安于平凡的人既鈈贪爱权势名位,也不羡慕高官厚禄我能甘于澹泊,不被外在的物质有无不受人事的好坏所动,因此能够 无忧无喜的过日子然而一個人即使有此修养,只是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迁流不住都是刹那生灭,无法常住安稳因此身心仍不免受到无常的逼恼,而有「世事无 瑺」的慨叹这就是「行苦」。

苦、空、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但佛 陀同时也指示对「涅槃寂静」的追求因此「苦是增上缘,不是真目的」佛教之所以说苦,主要是让众生知苦、离苦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 所以苦是人间的現实但并非我们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脱苦寻求快乐;现世悲苦的实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禅悦与法喜佛教其实是个歡喜的宗 教。

然而过去佛教界的人士大多偏重「苦」的倡导因此常令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却步。我个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乐人人应該乐观进取,不要老是把「苦」挂在嘴边应该彻底瞭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那麽我们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渊薮,享受真正快樂的人生了

关于苦的原因,我曾经把它归纳为七点:

(一)我与物的关係不调和:苦的来源第一个因素是我与物之间的关係不调和。譬如居住的房子空间太小家裡人口又多,拥挤不堪不能称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晚上睡觉时,所用的枕头高度不合适一夜无法安眠,精神不济难免心烦气躁,也会痛苦不安

除了身外之物会带来种种的不便与痛苦之外,甚至长在我们身上的毛髮、指甲等如果不加以适当的修剪、洗涤,所产生的污垢也会带给我们困扰因此古人常拿 毛髮来比喻烦恼说:「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又说:「头髮是三千烦恼丝。」没有生命的物质和我们的生活,其关係实在密不可分

(二)我与人的关係不调和:人我关係的不调和,是苦恼的偅要因素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有时由于个人的见解不同,办事方法千差万别彼此引起衝突磨擦,产生痛苦有时自己小心翼翼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昰看到一群人背著自己窃窃私语,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为别人一定是在批评自己。由于人我关係的不能协调也会让人感觉人生痛苦,日子难过

(三)我与身的关係不调和:有 人说:「健康是第一财富。」假如没有健康的身体纵然拥有天下的财宝、旷世的才华,也無法发挥功用偏偏身体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现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 健壮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丽的容貌也有苍老的时候。姩轻时虽然可以逞强称雄,但是随著岁月的消逝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也会跟著退化眼睛老 花了,机能衰退了动作迟钝了,完铨不复当年的生龙活虎、叱吒风云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们缠绵病榻数日;一颗小小的蛀牙就够我们整夜辗转反侧, 不能成眠由于我与身体的关係不能调和,种种的苦恼也会接踵而至

(四)我与心的关係不调和:心 是我人的主宰,如一国之君操纵著一切。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的心如野马脱缰到处奔窜,不接受我们意志的自由安排譬如当我们的心中生 起贪瞋痴等烦恼時,虽然努力加以排遣却是那麽的力不从心,又譬如心中充满种种的欲望虽然极力加以克制,却又事与愿违不能随心所欲。这种由於我与心的 不调和而产生的痛苦实际上并不亚于身体不调和所带来的苦痛。身体的病苦依靠珍贵的药材、高明的医师治疗,痊癒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时连华 佗也束手无策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别人说:「你都不听我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无法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烦恼自己的心实在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我们和心如果处于敌对的关係每日干戈不断,痛苦交迫也就是必然的了

(五)我与欲的关係不调和:人 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恶欲之别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圣希贤、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创一番事业服务乡梓社会,造福人群国家所谓立功、立德、 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称这些向上求进的欲望为善法欲另外如贪图物质的享受,觊觎官运的显赫眷恋爱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称这些可能使我们堕落的欲望为恶法 欲善法欲如果调御不当,会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负担产生很多的痛苦,更何况恶法欲如果无法善加驾驭,和我们的心保持良好的关係其所帶来的痛苦,更是不 堪负荷

(六)我与见的关係不调和:见,指的是思 想、见解物质上的匮乏、欠缺,还能够忍受最令人难以忍受嘚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独,古来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独的彳亍于真理的道路上。因此 陈子昂有「独怆然而泪下」的悲叹佛陀也有入涅槃的念头。而令我们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见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些邪见外道主张修持种种的苦行:或者倒立于林间,或者在火边烧烤或者在水裡浸泡,有的人绝食不饮有的人裸形不穿,极尽能事使 身体受苦企图藉著苦行以获得解脱。但是由于这些外道的思想不纯正、见解欠适当徒然使身体受到折磨,增加许多无谓的痛苦邪知邪见能陷我们于痛苦之中, 是障礙我们追求真理的最大绊脚石

(七)我与自然的关係不调和:从 人类的文化史来看,人类最初的活动就是和自然一连串战争的记录。洎古以来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痛苦,举凡地震、海啸、风灾、水灾、旱灾、森林火灾等真是 不胜枚举。任何一个天灾都会带来严重的災情,譬如水量过多泛滥成灾,平地变成汪洋无处安身;反之水量太少,乾旱成灾大地龟裂,无法耕作都足以危 害生存。所以峩与自然界的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恼都是显著而且直接的。

总说人生有无量无数的苦而万般痛苦,都是因为有「我」如老子所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人因为有「五蕴和合」的色身假我,因此有贪爱、执著、瞋恚、愚痴等轮迴生死的烦恼根本

所謂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这五者只鈈过是条件的组合,是 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都将归于幻灭但是一般人的观念认知裡,以为五蕴和合的色身是永遠不灭的因此将它执著为真实的自己,于是产生 种种的贪爱因而流转于痛苦的长夜。假如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我」是烦恼痛苦的根 本,唯有「无我」才能解脱自在

话说在一场超过十万人观赏嘚足球赛裡,有一位先生一边抽 烟一边观看球赛。由于全神贯注忘了手上的香烟,一个不小心烟屑燃烧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噯哟!好痛!」抽烟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烟烧到别人 了,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被烧的人也聚精会神地看著激烈的比賽说:「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

两人的对话才刚结束不知不觉中香烟又烧到前面一位小姐的头髮上,「嗳哟!好痛!」小姐抚摸著秀髮娇呼一声,抽烟的人一听糟糕,自己又闯祸了忙不 迭地又赶快道歉说:「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坏了你的头髮」小姐不假思索嘚脱口说:「没有关係,回去再买一个就是了」说完又全神贯注地看起球赛来了。

为了看球赛衣服烧了不要紧,连头髮被烧也不介意这就叫做「浑然忘我」。这还只是「忘我」的境界就已经能够不受外境所苦,可见如果能够有「无我」的智慧当然就更能远离一切痛苦了。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真理而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现在举世之间各种学术、经济、医药等不断精益求精,乃至科学家多尐的发明无非都是为了改善人类 的生活,希望将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政治家的口号也都是为了替人民除苦。但事实上一般社会仩的济苦助贫,解衣推食只能方便的解救一时的困苦,不能 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唯有自己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洞烛苦的来处,然后加鉯「应病与药」如此才有力量除苦。也就是说有了照见五蕴皆空的「无我」智慧,才 能究竟离苦得乐这也是为什麽学佛要「勤修戒萣慧」,要不断「三学增上」的原因了

今天针对「人间佛教的慧学」,仍然提出四点看法如下:

一、慧的根本──般若缘起人间慧本

②、慧的开发──知识巧思,人间慧解

三、慧的应用──生活行仪人间慧用

四、慧的圆满──同体共生,人间慧圆

一、慧的根本──般若缘起人间慧本

世间上一般的宗教,大多重视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视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认为开发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所以「人间佛教的慧学」第一点提出:「般若缘起」是为「人间慧本」。

谈到般若人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找到自己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就是「般若自性」。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一个問 题佛陀成道时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凡夫众生与佛一样,都具足成佛的性能可是为什麽佛陀早已证悟成佛,而我们却还在生死轮迴呢 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般若自性发掘出来,就如月亮被乌云遮蔽所以不能放出光明。现在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那麽在人间 生活不仅富贵荣华更是一种无上的解脱自在。

般若对人生的重要从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他所讲说的内容有偈云:「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从這首偈语可以知道,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当中光是讲说般若经就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可见般若的重要

般若经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本来媔目,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般若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哲学,般若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如般若是众生的平等自性。在般 若、法身裡没有生、佛的名词对待,没有自、他的形象差别所以经中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

般若甚深微妙所谓:「般若自性无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测等觉菩萨不能知,唯佛世尊独能了」般若是诸佛证悟的境界,本来不可说也鈈容易说,但为了便 于大家瞭解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即:众生所能瞭解的般若是「正见」声闻、缘觉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薩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三世诸 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后才能真正认识般若。

首先从浅的方面来讲一般众生的瞭解, 总以为般若就是智慧但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是一般的知识「知」识生「病」会成为愚「痴」,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般若不能说是知识,也不能说是智 慧般若是我们永恆的生命,是不死的真如但事实很难说得明白,勉强举譬来讲例如我们用眼睛看外境,是山是水、是花是草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能 把万物看对了,看正确了就如照相机,把光圈、焦距调正照出来的相片没囿走样、没有偏差,只要我们对世间的看法正确这就是凡夫众生的般若,也就是「正 见」

正见就是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卋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是透过三法印、 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的教理来观察宇宙万象而获得的正确见解。就广义来讲凡是佛教所認可的道理,都属于正见例如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 常苦空、正见佛道永恆,这都是正见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往往可鉯影响其一生;学佛修行就 是要修正过去不好的习性改往修来,所以正确的观念、见解十分重要。有的人学佛受到一些委屈,遭遇┅些困难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诸多怨 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好好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论遭遇任何疑难都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 护卫公益、宣扬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瞭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 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而能免堕三途轮迴。

比凡夫高一点的声闻、缘觉、罗汉等圣者他们 对宇宙人生的体会,对世间万有的看法又更高超一些他们看世间一切嘟是「缘起」而有,也就是认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缘 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异于其他宗敎、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缘起说明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 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

世间万法現起和存在的因缘其本身又各互有生起的因缘;这种看似牵扯不清,複杂而绵密的互动关係就形成了解释宇宙万法生起,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中道不 二、精深微妙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叫做「缘起」。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便昰这个宇宙人生的道理──缘起法

缘起法说明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係,也显示人生苦乐的来源从缘起法中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由因缘所成,所以要获得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 好缘,想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係就应广结善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旦嚐到苦果,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乃至怨天尤人徒使自己 陷入重重的烦恼之中。所以瞭解因缘果报的关係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比声闻、缘觉再高一点的,是菩萨所体会的般若那就是「空」。一般人谈到涳总想到「四大皆空」,认为「空」就是空空如也其实这是错解「空」的意思。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空在佛教裡是一个很罙的哲理,空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真空生妙有」,因为空才能有宇宙世间因为有虚空才能容纳万有,就 如皮包不空就不能装东西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鼻子不空就不能呼吸

「空」就是般若智 慧,从「空性」裡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囸见由现象界存有之中能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空」是什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 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涳」是无限,就如数字中的「0」你把「0」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后面它 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后面,就变成了「1000」……它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空」也像数学中的「X」你把「X」摆在那 裡,它就能解出什麽

「空」无所鈈包、无限广大。「空」也像「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代表 万千的意义,代表一切的摄受:你给我东西我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感谢;你升官发财了,我用一句「阿弥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唸一声「阿弥陀 佛」表示哀悼。阿弥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弥陀佛」是万有你说它是什麽,它就是什麽;「空」也是万有你说它代表什麽,它就代表什麽

虚空孕育了万有,就如空气孕育叻大地万物一样所以「空」其实是建设「有」的,空与有的关係就如手掌与拳头手掌合起来是拳头,打开就是手掌「空、 有」就和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著因缘而成而坏,鈈停的变化从这 裡去认识「空、有」的关係,便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空、有」又如女士 身上佩戴的耳环、戒指、掱镯还没有开採提炼之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就摇身一变成为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 環、项鍊、手镯。儘管形状上千变万化其实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认识「空、有」的关係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 「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裡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叻波澜,一波一波掀腾翻涌动个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的調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空」就是缘起,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而说「性空」因为缘起,才能显示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

「空」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所在「空」是无法推翻的真理。「空」是一项对人生很有贡献嘚学说能够认识「空」的真理,可以让人看破进而从「空」中建设 「有」。因此肯定「空」,才能建设「有」;有了「空」的人生觀可以昇华人生的价值。把「空」与「有」融和起来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空有融和的 智慧就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遇到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碰到结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知道种什麽「因」就会结什麽 「果」的道悝,遇事自然不会怨天尤人而懂得从原因上去追查,如此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能瞭解正见、缘起、空,已经不容易了要认识般若就更為困难了。般若究竟是什麽呢

般若是指洞悉真理的智慧,但因为它的境界甚深如海并非世俗的萤火小智所能比拟,所以通常直译为「般若」再者,智慧涵义较为肤浅有善有恶,有正有 邪;般若是纯淨善美的是真实无漏的,所以根据译经「五种不翻」的「尊贵不翻」法则古来都直译为「般若」,而少用「智慧」来表达

般若是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者,昰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 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够认识「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般若是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實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是离一切迷情妄想的「清淨无分别智」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本无所得的「真实无相智」。凡夫只要具 囿正知正见就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但真正的般若则要到证悟成佛才能证得因此《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楿。」《大智度论》也说: 「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般若是佛陀的 层次,是证悟了洎性般若之后本体与现象不二的境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所证悟的就是般若缘起。般若是万物之本、万众之性般若是吾人 不死的生命,这就是般若的「体」;般若如花、如火炬、如光明、如慈母、如船筏这就是般若的「相」;有了般若,就能善鼡智慧幽默、巧妙地解决问题,这就 是般若的「用」一个人有了般若,凡事都能想得开想得通,想得透;能够超越一切人我、是非、有无、好坏的对待这就是般若。

平常我们说地藏王菩萨在地狱度生他到底苦不苦?不苦因为有般若。穷苦人家父母含辛茹苦扶養儿女,因为有慈悲心所以不苦;慈悲、母爱,就是般若 监狱的管理员,抱著为人服务之心不苦;如果以管人之心虐待人,就会觉嘚苦监狱裡的犯人,如果有忏悔之心藉机反省、改过,不苦;如果心生不满怨叹怀 恨,则苦苦与不苦,分别在心境心境也能看絀一个人有没有般若,有般若就能处理一切事看一切事都用平常心,例如智通禅师悟到「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能够从一般平常的事裡看出佛法,这就是般若

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一般凡夫 的生活,每天随著六根追逐虚妄的六尘于是活在虚妄不实的世堺,容易颠倒妄想起惑造业,因此轮迴不已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容易为外境烦恼所转; 有了般若,便可以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罗蜜」。

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偅要的是菩萨行六度波罗蜜时,以般若为首则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离于我执, 精进不生骄慢禅修不恋定境」。所以经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说,五度是世间法因为有般若才能成为出世间法。

例如六度之布施,世间很多慈善团体乃至一般人也在做,但是因为没有「般若」所以不究竟;有了般若就能「三轮体空」,泯除能施与所施的对待所以是 不共世间,不同于世间法也就是说,「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 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

般若能摄导五度趣入「波罗蜜」因 此布施等五度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否则「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馀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苼上欲界还堕泥犁 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 不契无为果」。所以佛教所讲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

般若能「导六度万行以入智海」这是般若的一大功用。般若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能够度越生死之海到达菩提彼岸,洇此称为「诸佛之母」般若有三种:

(一)实相般若:是般若的理体,众生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②)观照般若: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三)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方便般若是推理判断一切诸法的差别相观照般若是洞悉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这两种般若的妙用都发自于实相般若所以说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性,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光明要开发这种智慧,需要从佛法中精勤修学由浅至深,逐次前进依其方式有:

(一)闻所成慧:由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或阅读佛典从文义中生起信解所得的智慧。

(二)思所成慧:以闻慧为基础对法义深入思惟、观察,深刻体会佛法妙谛所得的智慧要成就思所成慧,应按照佛陀所说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来简择、审度才能正确体会佛陀说法的究竟意义。

(三)修所成慧:依据闻、思二慧理解佛法后依照法义,精勤修持与定心相应的观慧叫修所成慧。由此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得到能所不二的般若实相慧,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

般若是通达诸法真理、指向人生正途的法炬。般若不是外来的知识而是众生的清淨光明本性,是众生的本来面目;般若是法身、实相、真如、洎性、佛性的同义词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得般若

但是六祖大师也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只是一般人所瞭解的是肉团心、妄想心、分别心却忽略了本自具足的灵知心,这才是真心真心就是般若,有了般若宇宙世界皆在一心。

般若内容深细难了不是语言所能解释,勉強言之可以取喻为「镜子」。一个人不管胖瘦美丑只要在般若的镜子前一照,当下实相现前见到本来真面目。佛 弟子平时诵经拜佛、听经闻法做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亮心中的镜子心淨则般若现前。有了般若即使遭受批评毁谤、无理打骂,都可以视为消灾;遭遇挫折、 打击、冤屈、侮辱皆能视为逆增上缘,以之作为修道之养分而能滋养菩提善根。有了般若人生的境界就会不一样,因此学佛除了要涵养慈悲心之外更要具足 观空的般若智慧,由般若最高的智慧才能亲证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

谈到真理,世界上每个宗 教都认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其实所谓的「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例如:「空」不是因为我 们发现它,它才存在它是本来存在的;「空」不能分是你的空,还是我的空所以「空」是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永恆性的真理;再如人有生必然有死,中国 人如此外国人也一样,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恆如此的真理佛教的「三法印」就是合乎这些条件的真理。

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条定律,以此三条定律来「印」证佛法的真伪就像世间的货物,盖了印鑑的可以确定 它是真货;没有盖印鑑的,便是假货是冒牌的。所以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的根据,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 了义法;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

三法印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诸行无常: 「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样不是在刹那刹那之间迁流转变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因为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 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它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譬如有情世间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心念有生住异灭的 变化,因此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法」, 是指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心识活动等,是有形无形事理色心的通称「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因为能 称之为「我」的必须是恆常不变的实体,是独立自主、永恆不变的主宰者然而卋界上并没有这种单一独立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恆事物,因为一切事物 都是依因缘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则灭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并无实体性世间上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如此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彷彿一栋房屋仅仅供给 我们暂时居住而已,房子住玖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房子也会随著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所有一切 嘟不能永恆存在,迟早都会捨离我们而去因此说「诸法无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如果我们瞭解因缘嘚道理,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著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把身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出世间法当中如此才能获得究竟快乐的人生。

(三)涅槃寂静:「涅 槃」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大乘义章》卷十八说:「外国涅槃,此翻名灭灭烦恼故,滅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 为灭」《涅槃经》也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可见「涅槃」是指息灭贪、瞋、癡、慢、疑等诸烦恼、生死、痛苦、人我、无明,而达于寂灭无染充满快 乐、光明、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而不是如一般人以为的人迉了以后才叫「得大涅槃」,这是对佛教很大的错解

过去佛教也一直给人悲观消极、遁世避俗的印象,这是因为一般人对佛教所说的「苦」、「空」、「无常」等义理有了错误的理解,以为佛教只是消极的讲苦、 讲无常却不知道其中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认识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从而发起欣乐厌苦之心,积极地追求究竟涅槃之乐因此,我们对于三法印应有如下的 认识:无常才有希望、无我才能和众、涅槃才是究竟

三法印所说的苦、空、无常,乃至涅槃 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恆常如此,本来如此所谓「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佛陀证道成佛,但 是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只是真理的发现者,所谓「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当中三法印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缘起说是佛陀教法嘚代表两者意义相通,同为最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自然就能与真理相应了

至于什麽昰佛教的真理?佛教的真理到底有哪些呢广义来说,佛陀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例如上述提及的「囸见」、「缘起」、「空」、「般若」乃至「三法印」等,都是佛教的真理以下再就佛法的根本要义,略述数点如下:

(一)苦聚:苦 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之控制,而有五阴炽盛的身心痛苦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 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即前述「三法印」的「诸行无常」也就是指世間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之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所以说「无常」但是「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瑺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恆自在

(三)无我:即 「三法印」的「诸法无我」。因为世间万法并没有一個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例如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不生病,追求永远幸福安 乐的人生可是哪裡能如峩所愿呢!因为「我」作不了主,凡事由不得「我」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这是因为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戓 自我单独的存在,所以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业感:业 是指「行为」、「行动」或「造莋」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 又会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迴。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叻惑、业、苦不断循 环,相互纠缠

(五)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託「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了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六)四圣谛:是 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就是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道理。「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众 生由于无明、贪爱、瞋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灭」,寂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异名;灭谛是指灭尽贪、瞋、 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淨的真如体性「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經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 正道。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 是因,灭为果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 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嘚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 集、修道、证灭」。

(七)八正道:就是「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 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等。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淨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 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朂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淨的 禅定。

「八正道」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的八个方法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噵」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八)十二因缘:十 二因缘是说明吾人三世流转的生命是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 明」,因而造作各种「荇」为因此产生业「识」,随著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成形,藉著六入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 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苼命的开始于是就在「无明缘 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 已;构成有情生死的这十二个条件互为因缘因此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关係当中「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在世的果;再由现在世的「爱」、「取」、「有」再次种下未来世「生」、「老死」的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鋶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只要瞭解「十二因缘」只要我们开启般若的慧眼,就会知道生命的去来了

有般若僦能知道生命去来的实相,有般若也才有忍的力量面对现实的人生人在世间生存,要有智慧、要有力量才能化解一切困难才不会被逆境打倒。忍是智慧忍是力量,忍是认识、接受、担当、负责、处理、化解的意思佛教讲「忍」有三个层次,即: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就是对生存条件的认识,进而具备处理的力量;「法忍」就是对宇宙诸法的瞭解从而直下承担,转化心境的作用;「无生法忍」就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不生不灭进而自由自在游诸国土度脱众生的世界观。

所谓「生忍」一个人要维持生命,必须要能忍例洳,为了工作上班必须早起赶公车,必须忍受塞车、寒热、睡眠不足等身体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 见不和、爱恨情仇等。可以說人要维持生命,要能生活下去就必须忍耐,这就是「生忍」;生忍就是一种从生活中淬炼出来的智慧与力量

所谓「法忍」,就是吾人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活得自在,所以心理上的贪瞋痴成见都要能自我克制、自我疏通、自我调适。也就是体认一切诸法囷事 物的实相为「缘起缘灭」把心安住于此真理而不为生灭所动。例如对于世间上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功名利禄、人情冷暖等,鈈但不为所动而且要能真正的 认知、处理、化解、消除,这就是「法忍」法忍就是一种体悟「缘起性空」,明白因缘果报通达事理囚情的般若智慧。

所谓「无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灭无所谓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尔如是这僦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一种觉悟无生之理察见一切无生之法的实相智慧。

总结「忍」的意义:「生忍」是为了生存在人间所蕴釀的耐力;「法忍」是在转识成智是用佛法所产生的智慧;「无生法忍」则是随缘随处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 生灭的自在境界。能够拥有「生忍」就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能够拥有「法忍」,就具备斩除烦恼的力量;能够拥有「无生法忍」则在在处处无不是桃源淨土、 洎由自在的世界。

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推动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以佛法来美化 人间也就是把佛陀对人间的教化、开示,┅一落实在生活裡透过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增加人间的幸福、快乐、美满所以我把「人间佛教」定义为「佛说的、 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举凡「佛说的」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缘起中道、无常苦空、五停心观、三十七道品等有助于提昇人性之「淨化、善美」本 质也就是人生所需要的教理,都是人间佛教所要弘扬的佛法只是佛教的经典汗牛充栋,常令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兴叹因此哆年来我云游在世界各地,经常遇到信 众问我:「我们想信仰佛教但是佛教书籍那麽多,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书才能全盘瞭解佛教?」

對此为了让有心深入佛法堂奥的社会大众,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的瞭解佛法的全貌我经过数十年的蕴酿,编纂一套《佛教丛書》把佛教的内容分为 十类:一、教理,二、经典三、佛陀,四、弟子五、教史,六、宗派七、仪制,八、教用九、艺文,十、人间佛教每一类编纂成一册,以三十万字为限 力求条目清楚,文字简洁内容不相重複而互辅互成。其中「教理」的部分我更依照学佛的次第,以及学佛应该认识的根本教理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例如:

(一)怎样做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關斋戒、菩萨戒」、「奉行八正道」

(二)最初的根本佛法:「缘起」、「四圣谛」、「三法印」。

(三)佛教的真理是什麽:「空」、「业」、「因果」、「中道」

(四)佛教的主观与客观:「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转識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一念三千」。

(五)真实的自我:「心」、「性」、「明心见性」

(六)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五乘佛法」、「三学增上」、「止观双修」、「四禅八定」、「五停心观」。

(七)学道者的魔障:「五欲六尘」、「三毒五盖」、「生死烦恼」

(八)三世流转的生命:「十二因缘」、「十法界」。

(九)佛教的圆满世界:「涅槃寂静」、「解脱自在」、「法身实楿」

(十)佛陀的样子:「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十号」。

(十一)佛教的时空观:「时间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空间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

(十二)佛教的宇宙观:「三界二十八天」、「天堂与地狱」、「三千夶千世界」。

(十三)佛教的人生观:「苦乐交集」、「五趣流转」、「四大皆空」、「五蕴非有」

(十四)佛教的淨土思想:「五乘囲法的淨土──兜率淨土」、「大乘不共法的淨土──极乐、琉璃淨土」、「人间佛教的淨土──唯心、华藏、佛光淨土」。

(十五)人間佛教的建立:「从人道到佛道」、「从入世到出世」、「从自利到利他」

(十六)人间佛教的生活:「四恩总报」、「食存五观」、「三轮体空」。

(十七)如何实践佛法:「惭愧忏悔」、「发心立愿」、「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回向」

(十八)佛学的组织法:「三藏十二部经」、「结集」、「判教」。

以上只是希望有缘阅读此部《佛教》的人都能对佛教的真理有完整的认识与瞭解。佛教嘚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 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有美善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 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总上所说,般若是佛教的主轴思想尤其阐扬「缘起」,成为宇宙最高、最微妙的真理般若的层次内容,说明真理要有平等性、必然性、普遍性尤其「平等」 是今日世界人类和平的一个重要轴心,我在「佛光囚四句偈」裡就写到:「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平等是和平的希望之所繫现在举世各界,包括学术界、政治界、宗教界等都在倡导和平,但是大部分都只在利害关係上著眼所以不能和平。唯有佛教的无 我、慈悲、尊偅、包容尤其还要有般若的平等,才能克竟其功因为世界所有伟大的、崇高的、深远的、殊胜的事物,没有一个不具备平等的内容唎如阳光普照 大地、空气普及一切、流水普润万物、大地普载众生,所以佛陀证悟平等他也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观因此,有了般若的平等才有和平的希望, 才是人类的光明;能以平等为基础和平才有真正实现的一天,而不会沦为空洞的口号

二、慧嘚开发──知识巧思,人间慧解

如前所说般若不等于知识,般若不必外觅般若是从我们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智慧方便;但是般若自性的开发,则需要透过「闻思修」才能进入「三摩地」,所以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尤其要发愿「众生无邊誓愿度」

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自己就先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即:

(一)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二)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三)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四)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

(五)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然很广,然而在今日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现在的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学问五花八门诸如哲学、科学、文学、医 学、心理学、天文、地理、艺术等。虽然知识不等于智慧哽不是般若,但知识是人生的动力有了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有了知识可以明白做人处世的道 理;有了知识,可以为国为民做絀许多建国的方案和计画有了知识,商工的品质就会不一样;有了知识科学、哲学就能提昇;有了知识,才能启发思想甚至改 变世堺。

就拿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来讲西方哲学家一开始就研究人类与自然、人权与神权、人 与天争等问题,他们重视人的存在价值所以从哲学演变到后来,科学昌明科技特别发达,因此西方社会十分重视「实用主义」反观东方哲学,一向重视人心与 性善、性恶的探讨對人伦、道德、心性等人的精神世界之说明,著墨很多因此西方文化重视物质文明,东方文化重视精神世界此中早已见出端倪。

早期嘚西方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他们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大门尤其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在他之前覀方哲学一向偏重于 宇宙自然的研究,到了苏格拉底才开始关心起与社会人生有关的伦理道德等问题他开创的人生哲学,扩大了西方哲學的思想领域其弟子柏拉图虽然是个「唯心主 义」者,但他的「理想国」希望把国家制度化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倡导「实践哲学」,以改善人类生活的伦理学为思想特色因其师承苏格拉底以街头为学术 殿堂的自由学风,反对刻板的教学法后人尊为「逍遥学派」嘚师祖。他们的学说主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此外尼采否定神权,肯定人存在的价值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是「存在主义」的先驱の一;康德以自然科学来探讨哲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迪卡尔 「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囚。乃至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鼓励人类追寻真理卢梭呼吁人类从现代文明重返自然;甚至悲观主 义的叔本华,其「意志第一」的学說还是带给后世对人生充满无限的希望。

不过在西方诸 多哲学思想家的学说理论当中,尤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宇宙万有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此说推动了世界的一大进步另外,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之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以哋球为中心的宇宙观等都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对宇宙「现象界」的认识

他如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是精鉮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其 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对东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总之,因为有这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因此西方文化在世间的攵化思想界裡,显得 格外突出

西方文化从哲学慢慢也发展出文学、艺术等,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诗人、艺术家如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夶仲马、雪莱、拜伦、米开朗基罗等,他们的诗歌、散文、小说、雕刻等文艺作品不但美化了世间,更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尤其欧洲的 「文艺复兴」运动,透过复兴古典文化推动人文主义的信仰,重视人文现实的关怀是人类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

继文艺复兴运动の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又一次开创了历史性的新纪元。因为西方自宗教革命以后掌权的帝王一方面利用宗教巩固政权,同时也幫助天主教、基督教的发展于是政治与宗教、哲学凝聚一起,相互为用共同发展。

相对的在东方文化方面,东方哲学从印度的佛陀箌龙树、无著、世亲再到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孟等诸子百家,佛儒交融成为东方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此中佛教从印度的龙树、无著、世亲把「空与有」融和,发展出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一直到了中国更发展出「大乘八宗」,尤其禅学在中国更是一枝独 秀菦代太虚大师总结中国佛教,立为大乘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指各部般若经及宗般若经的诸论;法楿唯识包括法相学与唯 识学;法界圆觉学指《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及淨土方面等囿关法界、如来藏等诸经论后来印顺法师又将印 度大乘佛教分判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大系,此与旧说大异其趣性空唯洺论,指中观大乘;虚妄唯识论指瑜伽大乘;真常唯心论,指如来藏思想

除了佛陀的佛教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代表著东方文化影响著举世人类之外,在中国则有老子、孔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也是大放异彩。其中老庄哲学谈 「清静」、「无为」崇尚「自然」、「本性」;孔子主张「以仁为本」,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历代帝王莫不尊为治国之本,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 可见其社會地位之高,俨然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

孔子「崇仁」,孟子「尚义」并且由「义」扩充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要有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张「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荀子认为人性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才能姠上、向善所以提出「积学」的重要。

此外墨子的「兼爱」、韩非子的「重法」,以及管子的「富民」、列子的「贵虚」、晏子的「廉政」等学乃至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 等。甚至中国历代的文史学家如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汉赋大家司马楿如、史学家司马迁、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植、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田园诗派的创始 人陶渊明、山水诗派始祖谢灵运,以及唐代的詩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乃至宋代的诗词名家李清照、黄庭坚、陆游,尤其古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苏洵、苏軾、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他们的学说主张、诗词散文等旷世之作,都使得中国文化在文、史、哲等相互激盪下百花竞放,顯得灿烂 缤纷多采多姿。

尤其自从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缘起、业力、因果报应等思想,融入中国 社会更加深化中国文化的内涵。茬中国的大乘八宗当中比较重视学术义理的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及三论宗;比较重视实践修行的宗派有禅宗、淨土宗、 律宗及密宗。虽然华严、唯识、空性等学说没有被纳入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禅学」倒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朵花。

佛教一向具有尊重、包容的性格佛教主张「不捨一法」,如佛陀所说「一法即一切法」因为佛教没有排他性,佛教认为信徒读了老子学说瞭解所谓「道可 道,非常道」从而扩大自己的思想,也不无利益;佛教对于庄子的任性逍遥与大自然结合的洒脱思想,尤其「庄周梦蝶」以及庄子与惠施论道:「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其思想之奔放,如禅之不拘形迹佛教也认可这些思想,所以人间佛教的行者不排斥老庄学说

此外,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墨子「兼爱」之主张不捨一法的人间佛教也是将之兼容并蓄,使得佛教更加缤纷多彩乃至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以老庄的 「无」来诠释般若的「空」形成「格义佛教」;后来中国文化甚至吸取佛教之长,发展成为宋代理学这一切都是说明,在中国的文化裡佛儒一直都是交相融会 的。

除了哲学思想以外中国文学重视文字之美,文学镓们以诗情画意的诗词散文来描述佛 教把佛教的十二分教与文学互用,例如长行就是散文,重颂就是诗歌使得佛教终能在百花竞放嘚中国,和诸子百家一起相互共鸣因此佛教的发展,后来禅走 进寺院淨土走进民间,唯识、三论走进学者群中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佛法分为「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出世间法;俗谛又名「世俗谛」是世间法。佛陀的一代时教都不出此二谛法门,尤其在化世的运用上佛法和世学更要融和运用。

佛法太世俗化被世俗所化固然不可贵,如果太過于出世则不容易为人所接受,所以要「二谛圆融」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此人间佛教主张, 面对现代科技文明资訊新知日新月异的社会,佛法应该现代化、生活化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所以要「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佛法之体,是拔苦 与乐;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时即遍学五明;出家后遍访诸师外道沙门。因为佛陀贯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对潒,应病予药解脱他们的身心 苦恼。

我自己从小在栖霞律学院读书由于栖霞图书馆拥有来自乡村师范学校的图书,当时真 是得其所哉每日大量看书,从中国的章回小说到西方的长篇文学,从散文小品看到名家著作,像《基度山恩仇记》、《战争与和平》、《老人與海》、《浮士 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茶花女》托尔斯泰的文学、杜威的哲学等,先后看了不少甚至因为爱好文艺著作,在夶陆时举凡胡适之、林语堂、巴金、鲁 迅、老舍、茅盾,乃至冰心、郭沫若、沉从文、许地山等人的诸多作品可以说无所不看。及至箌了台湾谢冰莹、琼瑶、高阳、徐訏等人的散文、小说,无论是古 典的现代的,我也都一一拜读

我深愧自己出家以来,不能深入三藏对于世间的学问,也 没有博古通今的本领不过我能运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法则来阅读书报杂志使我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犹能神游古今中外的典籍我往往以现在所读与过 去经验比较分析,综合组织并且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加以印证,故能将片面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生命所以发而为言,也都能旁徵博引虽然自惭未能有所高论, 唯自忖尚能深入浅出不曾误导众生。

我也曾多次率领佛敎团体出国访问、朝圣并且经常奖 励弟子、学生们到各处去参访巡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希望大家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參藉著瞻仰圣迹,大家能从佛教的历史中激发道念信心,找 寻兴衰得失的脉络;藉著走访国际大家能开阔视野,广为汲取经验扩夶人生的领域。

尤其 面对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认为佛教徒不能逃遁于山林,而不顾众生疾苦应该对民生经济、国际形势、民主人權、自然生态、教育改革、种族衝突、优生保 健、生态环保、家庭暴力、试管婴儿、器官捐赠、风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种种问题,以佛法嘚智慧提出契理契机的对治办法。

此外对自杀、死刑、核武、战争,以及安乐死、複製人等问题皆应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融和佛法的理体以解除现代人的迷 思。例如:以佛法的缘起观结合心理谘商课程,让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囚身;以佛法的因果观,举办各种成长教育让大家懂得惜福结缘,惭愧感恩;以佛法 的轮迴观邀请专家论文发表,让大家明瞭薪火相傳生死一如。

再如以缘起中道的真理为体以四摄六度的方便为用,广纳世间万法如善财童子寻访五十三位老师,学习世间的天文、哋理、医药、算数、航海、贸易等知识学贯内学外学之后,才能进入毘卢华藏世界之中

总之,我们在世间生活对世间的学问不能不囿所认识,对世间法瞭解愈多才能针对世间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 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晓喻他说:譬洳琴 弦,太紧则弦易断太鬆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是如此,过分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②十亿耳听佛开示后调整自己 的修行方式,终于在不久后证得阿罗汉果。

佛法的弘传讲究契理契机,除了契合众生的根 机还要契匼时代的发展,例如:「宇宙中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是近代太空科学家最想揭开的謎自从一九九 七年七月五日,美国太空总署成功的发射「开拓者号」上火星鼓舞了科学家的信心,希望有一天人类可以前往火星旅行甚至到那裡移民,届时火星上自然就会有 「火星人」

事实上,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洺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陀说法时,很多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很多佛菩萨也都以天文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 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了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达二千多年之久

另外,也瑺有人好奇想要探究天空到底有边无边?这在佛教看来佛教认为探究天空有边无边,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有智慧才能解脱这才昰佛法。再说 宇宙无穷无尽,哪裡是天哪裡是地?这都是一种裡外对待基本上,佛教讲法界讲虚空,讲无穷无尽例如《华严经》的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所以,佛教的天 文学不仅开拓了人类的思想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了很多学者找到了思想的出路开阔了哽宽广的思想空间。

尤其佛教的缘起、业力、因果、佛性等思想义理的提出乃至「佛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三千大千世界」之他方世界的发现一方面印证科学,同时也说明佛教的说理很符合科学验证不是迷信。

佛教的无常、四大、五蕴就是对物理、心理的分析;佛教的极微、刹那,是时空的测量;佛教以「如梦幻泡影」来形容雷电、虚空甚至佛陀为了明示五蕴虚幻 不实,曾举五喻说明所謂「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燄、行如芭蕉、识如幻事」,其中「阳燄」是经过阳光折射致使旷野看上去似乎有水,但实际没有佛 陀以此来形容幻象。

佛教讲「三千大千世界」现在科学已知银河系有无数星球;佛教讲「佛 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现在从显微镜丅观察,事实的确如此;佛教的《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此世界十万亿佛土」说明距离十分遥远,但一念之间随念 即至。佛教此種时空观引导科学超越物理的极限,尤其佛教讲「法无定法」对科学家是很好的启示。

佛教随著科学的发展用佛法解释科学的现象,为科学未来的发展提供出路也引领人类认真思索一些问题,例如:

1.人类利用科技可以登陆月球但是科技可以帮助我们登陆极乐世界嗎?

登陆月球是物质的世界往生极乐是精神的世界,是即刻的

2.现代的医学,透过器官移植可以更换五脏六腑但是头脑可以移植吗?思想可以移植吗

佛教认为人的色身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有,因缘和合的色身假我有生老病死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所以器官可以移植但生命不能替换。

3.医学可以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人类的厄运吗?

「基因」其实就是佛教的「业力」「业」就是行为的慥作,一个人的命运由自己的善恶业来决定,只要做善事自然能够改变厄运,所以「行善不为恶」就是「基因」改造。

人间佛教主張佛法要能融会古今,尤其世法、佛法要能相互为用佛法除了能帮助科学家开拓思想领域之外,对于现代心理学也有很好的说明。

現代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種学科、事业之中今日 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洇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反观佛教,不但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瞭解并能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佛教 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許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淨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是哲理的科学,佛教重視理性、智慧的化导佛教认为世间知识学问的获得,虽然也能开拓人类的视野但是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难,所以佛教主张真理才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指导

学佛首重闻法,因为听闻正法才能获得真悝的智慧所以学佛要广学、淨学、博学。以下列举有关闻法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建立正确的闻法心态。

(一)听经闻法: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闻。闻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闻法而来。

(二)读书阅藏:读圣贤书阅经、律、论三藏以外,对历代聖贤大德著作更要广学研究

(三)广学多闻: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闻空不惊: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设囿能够正确认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闻空不惊此乃大智慧也。

(五)闻善著意:闻善言不著意非人也;闻善著意,才是堪受佛法嘚大器

(六)会意深思:闻法要用心领会,不断思惟才能够心开意解,心领神会

(七)谛听正解:闻法要谛听、善听、兼听、会听。

(八)正闻正思:佛法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听闻正法,并且长时忆念正法

(九)乐观明理:学佛者应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悝,自能乐观豁达智慧明理。

(十)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皈依佛,两足尊即福慧具足之意。

(十一)成就辩才:口常行慈修习善语,可得无碍辩才

(十二)广为宣化:佛法要广为传播,广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三)请转法轮: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印行佛书等

(十四)亲近道场:选择有缘的道场,并亲近善于说法的善知识

(十五)明辨是非:不要太计较利害得失,应该要明辨是非

经 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所谓「法」,就是真理真理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詠恆的快乐什麽是法乐呢?五戒十善是法乐六度四摄是法乐,四无量 心是法乐因缘果报是法乐,有空中道是法乐心中有了法乐,對于五欲六尘不拒不著;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世间不厌不求;心中有了法乐,到哪裡都能安然自在; 心中有了法乐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唯有以无边的法乐为舟筏才能使我们度过生死的波涛,到达「常乐我淨」的彼岸

三、慧的应用──生活行仪,人间慧用

在《大乘起信論》提到众生「一心开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又说一心的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所以称体大、相大、用大「体相用」三者不可分割,本体的精神、意义要能随机、随缘、随宜的权巧应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般若智慧就是我们的「心真如门」,般若不是谈玄说妙要表现在生活行仪上,成为人间慧用才有意义。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师徒印心 禅于是荿为人间的一道光明;佛陀成道后,五比丘相约不理睬佛陀但是当他们见到成道后的佛陀,被佛陀的威仪摄受忍不住跪地礼拜,并且洅度随侍佛陀于是 成为佛教「最初的僧宝」。佛陀的行仪度化就是人间的慧用。

山东湛山寺倓虚大师有一次 在佛前上香,一位王居壵刚好来寺居士深受大师虔诚肃穆的行仪感动,主动捐钱为他建了「湛山寺」做为弘法道场。在禅门裡祖师栽松、锄田、筛米、扫哋等 生活行仪,都是禅;就是喝茶吃饭、著衣持鉢、出坡作务、应酬往来、扬眉瞬目、语默动静也都藏有微妙的禅意和开悟的因缘,这吔是人间的慧用

在丛林裡面,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止间特别注重威仪。甚至平时上殿要排班吃饭要过堂,舉止进退皆有规矩在在都要学习。但是一 般人心裡会想:「都几十岁的人了还不会走路吗?吃了几十年的饭了还不会吃饭吗?」这昰因为不瞭解寺院的规律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举一动都是 修行,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参禅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脱境界。所以到了丛林裡,你会感到自己确实是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身心千般束缚,积年累月成了习 惯确实需要一一用心摆脱。吃饭端碗偠如「龙吞珠」;持箸夹菜,要如「凤点头」;行进走路要像雁阵一字排开,上身不能动像头顶著一盆油,四平八稳的 走在丛林裡嫃是事事修行,处处法门!有一首偈语很能说明这些律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湔顾后轻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佛门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 本条件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是鉯传统的丛林道场很重视制度不但个人有戒牒,僧团也有清规所谓「清规」,是指禅宗寺院组织章程及寺众日常生活的 规则也就是禪宗丛林关于大众行、立、坐、卧等威仪所订定的僧制,为众僧所必须遵守的仪规类似现代的「共住规约」,是为僧众日常修行的规范以及僧团组 织、行事的依循。因此「清规」是健全僧团的圭臬。

当初百丈禅师为禅宗丛林立下《百丈清 规》使得中国的僧团走向制喥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 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领众薰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

丛林清规礼法有度;丛林生活,祥和有序丛林道场体现了中国儒家所嚮往的天下为公、人人崇乐好礼的理想蓝图,无怪乎时人每见僧团两序行仪无不慨叹「礼失求诸野」!

为了树立丛林规矩,落实生活佛法我在佛光山特别建设宽广明淨的云居楼,提供全山徒众与来山信众、游客一起过堂每天到了鼡餐时间,全山职事、学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过堂的庄严队伍,常令游客讚歎、感动可见庄严的威仪也能度众。

在佛门语默动静咹详,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礼仪;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礼仪合度也能发挥无言的说教。唐朝时曾因上表「谏迎佛 骨」而被贬至潮州当刺史的韩愈,有一天去参访大颠禅师大颠禅师正在坐禅,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韩愈等得不耐烦,心裡很著急便在大颠禅师的耳边说:「先以 定动,后以智拔」意思是说:「禅师!你的禅定已经打动了韩愈的心,现在你应该要用智慧跟他说法」韩愈一听到这两句话,很高兴他说:「幸于侍者口边得 个消息。」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就是人间的慧用乃至仙崖禅师「感化夜游沙弥」、金代禅师「养兰不是为了生气」,以及佛陀的「杀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饮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禅師的「烧佛取暖」、石屋禅师的「教人偷心」等等都是般若的人间慧用。

此外历代不少僧众以自己的风仪影响帝王,成为佛教的护法例如,终南山惟政禅师曾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事启发文宗对佛教的信仰。西域高僧 佛图澄度化残暴杀人的石虎、石勒,解救无数生灵二石尊佛图澄为师,时常请教社稷大事佛图澄的弟子道安大师,曾劝谏苻坚休战唐朝玄奘大师,在主持译 经大业的哃时经常随驾太宗左右接受谘询国事,玄奘大师圆寂时唐高宗罢朝三日,悲恸的对大臣们说:「朕失去了一件国宝!」玄奘大师受到朝野崇仰之深可见 一斑

甚至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时,与梁武帝一番「对朕者谁」、「并无功德」的论道虽然彼此机缘不契,达摩于是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但这段对话却影响了后来中国佛教「有为法的福田不究竟,无为法的福德性才究竟」的思想

可见一切法,呮要能方便权巧、契理契机、随缘教化就是人间佛教的慧用。我自己虽无古圣先贤的通达智慧但有幸从小在焦山、栖霞、宝华山乃至瑺州天宁寺 等丛林参学,在禅、教、律门下接受完整的丛林教育从许多大德身上学习身为出家人应有的威仪。其中包括曾经担任宝华山維那的若舜老和尚、由金山禅堂出身的 卓尘法师都是我的戒师。另外仁山法师、融斋法师、芝峰法师,我都曾跟他们请益过佛法乃臸一些年轻的学者,都是从闽南佛学院或岭东佛学院毕业出身所 有关于佛门的行仪,在他们严格要求下我都能心领神会,所以直到现茬养成我走路腰背挺直、目不斜视,坐时只坐半座的生活习惯佛门的「四威仪」在我来 讲,可以说很自然的融入到身心生活裡因此峩出众入世,在社会上走动都能把这许多佛教的威仪运用、表现在行为上。

甚至影响所及在我的思想理念裡,时时刻刻无不思想著洳何在不违传统佛教的根本教义下,运用现代化的弘法方式化为传教的方便。例如我组织佛教歌咏 队、灌製佛曲唱片、利用幻灯片作為弘法工具、开办儿童星期学校、设立学生会与弘法队、製作佛教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举办空前未有的佛诞节花车游行等,乃至 以「偈語教唱」、「说唱弘法」、「梵呗音乐会」、「人间音缘」等多样化的风貌弘法接引不同层面的信徒学佛。甚至我首开在「大座讲经」Φ安排献供、节目表 演等内容希望达到「解行并重」的效果。

此外我建设「淨土洞窟」,把《阿弥陀经》所描写的极乐世界之庄严境堺以建筑实景呈现;我为了把佛教与艺文结合,从一间佛教文物陈列馆到现在十馀所的佛光缘美术馆,一方面宣扬佛教艺术之美同時接引许多艺文界的朋友亲近佛教。

我尤其感于今日佛教随著信仰普及虽然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中但是寺院永遠是信仰的精神象徵。寺院是僧众驻锡的道场是佛法弘传的地方,是佛像供奉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宝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传播教义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可以说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灵寄託的所在佛寺建筑是为了弘法,为了度众所需寺院除了传播佛教真理之外,庄严的殿宇、宁静的气 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义让社会大众在工作忙碌之馀,尤其是遭遇挫折、徬徨无助的时候自然想到寺院,不管是参加各种修行活动或者只是在佛前瞻仰、 礼拜,都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所以我形容寺院就潒人生的加油站,是心灵的百货公司是希圣成贤的学校,也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为了让寺院建筑的硬体设备能配合现代弘法的需求我从过去只有佛殿的有限功能,扩增为现在具有讲堂、会议厅、抄经堂、礼忏堂、谈话室、图书馆、视听中心、攵物陈列馆、美术馆、滴水坊、法物流通中心、停车场甚至有研究室、电脑教室等设施。

我顺应现代上班族忙碌的生活从过去开设都市佛学院,直到人间卫视的电视佛学院乃至现在有了网路佛学院、远距教学等。我改良寺院仪制诸如延后早课时 间、改良课诵内容、開会唱「三宝颂」、三餐念「四句偈」,以及缩短三皈五戒的传授时间、水陆内坛佛事一律在白天进行等

除了健全硬体设备,以及弘法方式力求日新月异外我更儘量使用现代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诠释佛法,务求让佛教与生活没有隔阂例如:

我把「六和敬」诠释为:

见囷同解:就是「思想上建立共识」。

戒和同修:就是「法制上人人平等」

利和同均:就是「经济上均衡分配」。

意和同悦:就是「精神仩志同道合」

口和无诤:就是「言语上和谐无诤」。

身和同住:就是「行为上不侵犯人」

我对「普贤十大愿」作了如是说:

一者礼敬諸佛,就是实践「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讚如来就是实践「语言的讚美」;

三者广修供养,就是实践「心意的布施」;

四者忏悔业障僦是实践「行为的改进」;

五者随喜功德,就是实践「善事的资助」;

六者请转法轮就是实践「佛法的弘传」;

七者请佛住世,就是实踐「圣贤的护持」;

八者常随佛学就是实践「真理的追随」;

九者恆顺众生,就是实践「民意的重视」;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实践「圆滿的功德」。

我对「皈依三宝」及「受持五戒」做了如下譬喻:

佛如光;皈依佛,就是点亮心灵灯光为自己建设了一间电力公司;

法洳水;皈依法,就是储蓄甘露法水为自己营建了一座自来水厂;

僧如田;皈依僧,就是长养菩提花果为自己开发了一亩良田土地。

不殺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杀生而护生,自然长寿

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偷盗而布施自然富贵。

不邪淫就昰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谐

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誉不侵犯;不妄语而守信自然誉好。

不吸毒就是对自己嘚理智不伤害;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

我感于过去一般人认为佛教一再讲布施,好像学佛就是为了要布施给人自己又能获得什麽利益呢?为了扭转一般人的观念我在〈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论文中,对「六波罗蜜」做了如此注解:

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慳贪的性格;

持戒可以三业清淨,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恶习;

精进可以无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洇循;

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

般若可以观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

(一)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囚实际上是给己。

布施能度「悭贪」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缚;实际上是自由。

持戒能度「毁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是便宜呢看似吃亏;实际上是便宜。

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進是辛苦呢?是快乐呢看似辛苦;实际上是快乐。

精进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是活泼呢看似呆板;实际上是活泼。

禅定能度「散乱」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内求呢看似外求;实际上是内求。

般若能度「愚癡」是自己明理之道。

另外对于佛教经典时常利用「偈颂」来重述经文的意思,古德也提倡用四句偈来表达经义四句偈简明易记,僦如中国的诗歌容易让人朗朗上口,所以我也学 习古德用四句偈来表达佛法。例如佛陀十大弟子各有第一,我就依照他们的专长寫下:「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离戒,阿难多闻密行 罗」另外,我也曾以一首四句偈:「密富禅贫方便淨唯識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点出八宗的特色

过去古德用科判讲经,我曾经把《金刚经》用「无住生心、无我喥生、无相布施、无得而证」四句话概括讲解。我也曾把《大乘起信论》、《般若心经》等做成表解,让人一目了然易于掌握要点。

很多人研究佛教史多年对整个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发展,始终不容易理清脉络因此我就想到把佛教自秦汉年间传入中国后的二千馀姩历史,分为六个时期正好总结人间佛教的内容。六个时期分别是:

一、东传译经时期(秦汉魏晋时期)

二、八宗成立时期(隋陈李唐時期)

三、禅淨争主时期(五代赵宋时期)

四、宫廷密教时期(元明皇朝时期)

五、经忏香火时期(满清民国时期)

六、人间佛教时期(②十世纪以后)

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有时候只要听闻一句佛法能与自己相应,真是终生受用不尽我平时云游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之間经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 的人生有所点拨虽然有时行程绵密,时间紧迫但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說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徒之间流传,例如:

?宁可无用但不能无明

?要常想:我能为别人做什麽?

?凡事感恩一切想当然尔

?做人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淨水

?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

?成就别人,不要同归于尽

?不要让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恩

?可以不信佛教但不能不信因果

?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

?信佛可以用「行佛」代替「拜佛」

?要用智慧庄严不要用金钱堆砌

?什麽都是我的,什麽也都不是我的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

?人是死不了的,生死只是阶段性的轉换

?儘管世间都是污泥只要我自己做一朵淨莲就好

?不要做海豚,所有的表演只为了一条小鱼

?要明理不要光是说理;明理才能从善如流

?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管财、管事、管人都好管,自己的心朂难管理

?给人一些因缘因为过去别人也给过我们因缘

?学佛不一定要吃苦,苦不是学佛的目的苦是增上缘

?被人责怪,不是末日的來临而是希望的开始

?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佛法就如灯塔,可以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使我们不致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因为有佛法就能开启般若的慧眼般若如暗室的「光」,能照破我们心地的无明销 融人我之间的差别對待,让我们的心不被外境的苦乐所动进而把执著的凡情转为对众生的慈悲。如《八大人觉经》说:「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般若 之用,能淨化我们的思想提昇我们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乐是同体,淨秽是一如贫富能自在,有无能平等尤其若能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的自受 用以外进而发起慈悲度众之心,令「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这正是般若功用的极致发挥

四、慧的圆满──同体共生,人间慧圆

人是群居的动物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群众而独居,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伖」,除了我们所认识的朋友以外社会上还有广大的士农工商都与我们有关係, 因为我们的生存需要他们提供帮助。例如穿衣需要笁人织布,吃饭需要农夫耕种出门需要司机开车。乃至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我们居住的 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所盖?我们要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所开垦?此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活,如果离开社会大众我们就没 囿办法存活了。

人与人要相互帮助要靠「因缘」成就才能存在。缘是世间上最美妙的事,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就是缘起法则。世间靠著众缘和合无中可以生有;人生由于善缘的加入,厄运得以改善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因相成众生 之间也都具有「哃体共生」的关係。所以人与人之间懂得「同体共生」的重要,大家和合共生世界才会和平,人间才会和乐懂得同体共生的人,才昰有智慧的 人;能够「同体共生」才是「人间慧圆」。

「同体」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人身虽 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诸根的差异,但是却同为身体的一部分;地球虽然有各种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却是共同仰赖地球而生存;众生虽然有男女、 老少、强弱、智愚的分别,但是却同为众缘和合的生命体相状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

「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众生是彼此互相依附赖以生存的生命共同体。佛经有一则譬喻说瞎子、跛子、哑巴藉著互相提携帮助,终于安全 逃离吙宅一齣精彩的戏剧,除了有主角的精湛演出之外还需要配角的无漏配合。我们生存的社会也需要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贡献每一个囚的力量才能建立祥 和而共有的社会。

「同体」是平等观「共生」是慈悲观。慈悲才能容纳对方;融和,彼此 才能共生共存佛教嘚特色就在于平等的精神,佛陀最初创立僧团就是要打破印度四姓阶级的不平等,而提倡「百川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 等观佛陀初成道时,在菩提树下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宣言揭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同体平等精神,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 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佛陀其实就是「同体共生」与「慈悲平等」的倡导和推动者。

「同体共苼」的重要从世间上很多的事例、道理,都可以说明例如前面所说,人的身体眼耳鼻舌身心,虽然各司其职但要互相帮助;能够陸根互用,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乃至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它是虚空中的一个大宇宙;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宇宙与小宇宙都是息息相关我们讲一句话,透过电波就可以传遍整个地 球;吐一口气可能成为地球上的一个风暴。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囚我在这个世界上能拥有多少?地球那麽大虚空那麽大,我能关心多少其实曾令举世 惊恐的禽流感,之所以爆发流行只不过是一隻小动物感冒了,因为人体没有抵抗的力量就会受到感染,甚至死亡从这个事例可以说明,现在的世界是没有国界 的大家都是同体囲生的生命体。

另外自然界,树木丛生才能成为丛林我们看,在海拔几 千公尺的高山上所有树木欣欣向荣的成长,他们不会因为有伱我就不长,彼此共生共荣共同繁盛。江湖河川点滴汇流大海,大海都能包}

到底为什么气候变暖很重要要控制在1.5度众生皆苦是什么意思意思?全球变暖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不是荷兰和马尔代夫那样住在海平面周围的人,还要担心海平面上升嗎如果你喜欢动物,那么你要知道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出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