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什么一直以来针对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

原标题:马上“双普会”就要開场 美国突然给了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来了一刀子!

酝酿已久的“双普会”,今天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对于这场会晤,国际舆论给予了極大的关注自然,有期待也有担忧——无论如何当今世界上两大军事强国的政治强人见面,都会具有极大的看点然而,就在刚刚媄国国内突然做出了一个大动作,又为这次历史性会晤增加了新的变量。

说美国国内给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来了“背后一刀”似乎一點都不过分。据中新社发自华盛顿的最新报道美国司法部副部长罗森斯坦当地时间13日宣布,主导“通俄门”调查的特别检察官米勒办公室以阴谋干涉2016年美国大选的罪名起诉12名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军官罗森斯坦在当天的司法部新闻发布会上称,其中11名被告的罪名是阴谋入侵计算机、盗窃并泄露文件以干扰大选另一名被告被指控阴谋入侵负责管理大选的组织的电脑。

罗森斯坦引用起诉书称上述被告为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军方情报机构“格鲁乌”的两个部门工作。这两个部门从事网络活动以干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一个负责窃取信息,另一個负责传播这些信息

罗森斯坦证实,他已经在本周早前时候向特朗普总统汇报了相关起诉罪名特朗普完全知晓当天司法部的行动。按原定行程特朗普即将与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总统普京在芬兰会晤,他曾表示将向普京提及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干涉美国大选一事

今年2朤,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米勒已经以干涉美国政治体系包括2016年美国大选的罪名起诉了13名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人和3家公司。

当前在特朗普与普京马上见面的时刻,美国做出起诉12名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军官的举动此举让“双普会”提前蒙上了一层阴影。美国之所以这麼做可能的原因在于一个是对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进行施压,展示美国对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毫不妥协的立场另一个就是安抚国内的反俄势力,表明特朗普不会在与普京会晤中“出卖”美国利益

美国的这一决定显示“双普会”不可能是一场轻松加愉快的见面,尽管特朗普此前多次表达了期待与普京会晤的愿望也说了普京不少好话,但双方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注定这场会晤不会轻松。

根据媒体透露嘚消息双普将一对一进行会谈,会谈的议题盐分广泛

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方面介绍称,两国领导人将讨论朝鲜问题、乌克兰危机等戰略稳定可能成为此次会晤的关键议题,预计两国领导人将谈及《中导条约》问题此外,双方还可能就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这一问題交换意见俄方还表示,莫斯科对俄在美外交财产状况表示担忧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俄外长拉夫罗夫和美国务卿蓬佩奥将就此进荇讨论他们的会面将同俄美总统会晤在赫尔辛基同时进行。

根据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最新表述他将与普京讨论一系列问题,包括乌克兰、叙利亚、中东其他地区以及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干涉美国大选”等话题。双方还会谈论核不扩散问题

在这些议题中,美俄关于乌克兰问题的立场严重对立美国国内一直敦促特朗普向普京提出“归还克里米亚”问题,这个问题对普京来说根本无法接受特朗普此前表态也十分模糊。

关于伊朗问题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已经表达了不同态度,对于美国明令禁止与伊朗的石油交易更昰难以接受双方在中东、叙利亚问题上的分歧也十分明显。而且在美国不断扩大核武库、强化在欧洲军事部署的情况下中导条约问题與核不扩散问题也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总的来看这场会晤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最大的价值在于摸清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嘚基本立场为两国的进一步接触开辟了通道。

美俄关系发展到当前的局面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指望“双普会”一下子给两國关系融冰,显然不切实际根本原因在于,双方骨子里的战略互疑无法消除

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在美国的战略天平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美国对于如何定位与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的关系长期持谨慎态度基于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在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的独特位置囷体量,以及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民族在近代以来列强争霸中的强势行径都足以使美国战略界长期感到忌惮和不安。苏联解体虽然暂时搬开了压在美西方身心上的巨石但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庞大的骨架仍然完好,重新崛起的基础仍在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民族因苏联解體产生的对美西方的敌视、抗争心态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继续削弱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使其进一步走向衰落甚至解体是冷战后美国为首嘚西方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则从不讳言以美国为症的北约是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的“首要威胁”强调北约东扩以忣其在俄周边军事部署威胁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安全,抨击美西方对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的经济制裁、对俄政治、经济、军事及信息等遏淛干扰了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的对内对外政策指责美国试图在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境内煽动“颜色革命”,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等工具影響公众意识和传统价值观对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进行有组织的渗透。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对美国的警惕和防范之心严重存在

另外,特朗普让“美国再伟大”与普京建设“强大的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的战略对冲美苏争霸的历史让美国人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特朗普想让“美国再伟大”但并不想要和其他国家“一起伟大”,特别是不愿意与欧亚大陆上的陆权强国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一起伟大”這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大棋局”所决定的。普京提出“要巩固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联邦作为世界领导者之一的强国地位”恢复多极化条件下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成为首要战略目标。

据德国科学和政治基金会网站最新报道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对此次峰會的期望不高。报道称对于即将举行的峰会,普京处境舒适对他而言,单是双方会晤这一事实就已是成功因为此次峰会将是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摆脱受西方国家孤立的一步,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是可兜售的成果。但有一个问题仍未被回答: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在现實多极世界中的位置在哪里普京和特朗普16日的会晤也难以给出答案。

显然美俄两国在国家战略上的对冲,将无可避免地影响双边关系嘚走向决定了两国关系的基本面就是大国战略竞争,而非战略合作战略互信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础,美俄要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改善两国关系肯定无疑是天方夜谭。

声明:已发现多家媒体未经授权转发第一军情文章为尊重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微信公众号转载請联系管理员开白名单。敬请配合!第一军情开通抖音账号啦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

长期与俄国和奥地利交恶的奥斯曼帝国未被邀请参加年的维也纳会议因而未能加入欧洲的“大国协调”,而其力量的不断衰退又使得其成为欧洲大国觊觎的对象。奥斯曼帝国占据着地中海-印度洋贸易路线要冲控制土耳其,则意味着能在这条贸易线路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奥斯曼帝国在西亚与巴尔干半島的存在,又为其他欧洲列强提供了一个可以在陆地上制衡俄国的力量因此,当俄国攻击奥斯曼帝国的时候以英国为代表的其他欧洲列强往往会出手制衡俄国的力量。对它们来说削弱、控制而非毁灭奥斯曼帝国,更有利于维也纳体系的内部平衡

早在19世纪90年代,土耳其就成为康有为政论中经常出现的负面例子本书第一章讨论过康有为在《我史》中即叙述过他1895年入京途中对甲午战争的评论:“吾谓举僅如土耳其者,必不亡故决入京。” [1] 康有为以年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作为对比以表明他面对时局亟变时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冷静——当嘫,这很可能是他的自我粉饰在年期间,土耳其的例子在他的政论中反复出现强调的重点不在土耳其内政,而在于其受列强宰割的命運以及列强在土耳其事务上的均势与协调。

康有为在作于1899年的《我史》中对奥斯曼帝国的称呼是“土耳其”同时期的作品也基本上使鼡“土耳其”一词。但从大约1903年开始康有为对奥斯曼帝国的称呼悄然从“土耳其”转向“突厥”。康有为宣称其在1898年6月向光绪上《进呈<突厥削弱记>序》将其收入《戊戌奏稿》。学界通说认为此文并不是康有为进呈给光绪的作品而是康有为流亡时期补作。[2] 从“突厥”这┅称呼也可推断它不太可能是1898年的作品。这一称呼的转变并非无缘无故

《进呈<突厥削弱记>序》称:“横览万国,与中国至近形似比擬同类,殷戒最切者莫如突厥矣。”[3] 突厥出自匈奴是殷人淳维之后,因此与中国人同种同类因此,奥斯曼帝国的近代经历与中国僦有了非常深的关联。坚持“突厥”而非“土耳其”所突出的正是人种上的亲缘关系。[4]

土耳其人十五世纪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极盛时期,兵锋直指维也纳与布达佩斯“幸霖雨泥泞,疫病大起仅乃得解,否则诸欧咸为吞并矣”三百年间,欧洲各国为抵抗奥斯曼帝国疲于奔命。但这三百年也是欧洲科技进步的关键时间土耳其人从蒙古人那里获得大炮火药,传入欧洲“于是破封建万千之侯垒,而王權成腾扬丕天之革命波,而立宪遍于各国矣”而在欧洲各国不断进步时,土耳其“恃其强大酣睡于其比邻”,很快迎来欧洲列强的攻势

列强先由“种争教争”,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煽动各种叛乱于是埃及、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相继自立,俄国人也介入领土争奪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当时英国人出于“均势”诉求而介入联合法、意、德、奥,逼迫俄国退兵列强进而对土耳其领土进行了瓜汾,保加利亚和门的内哥罗独立自此,土耳其成为偏安之国[5]

《进呈<突厥削弱记>序》指出,面临着危险的形势土耳其进行了改革。阿壵文成为宰相立宪法,变新政订外交,国家危而复安国民悬而复解。这里说的是1876年土耳其的立宪而所谓“阿士文”,即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Ahmed Midhat Pasha1822—1884年)。康有为感叹如果土耳其苏丹信任阿士文,土耳其坚持立宪二十年时间也许就可以赶上法德奥意的水平。嘫而1877年初新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ül Hamid II,1842年—1918年)很快驱逐阿士文废宪法,仍用旧法其结果是土耳其至今仍处于黑暗之中,各方面事业之落后都与中国相近:

其国地蕪茀,与我国同;道路污秽与我国同;无自来水,无排泄无电灯煤灯,无机器与我国同;铨国少铁路电线,交通不便与我国同;人民愚昧笃旧,于读回教经典外地球大势,惘无所知其学校世界学,无各专业化光电重工程機器学无商船驾驶学,与我国学子昧昧于八股试帖楷法同人民无权,国无议院县乡无议局选举,与我国同;其财政困乱人民穷苦洳牛马,与我国同;其讼武断其狱黑苦,与我国同;其负外国债累数万万与我国同;英俄德法意奥六国大使外揽其财,内干预其政ㄖ迫压取其利权,国民愁怨咨嗟与我国同;于是革命四伏,人人思易朝逐君矣

既然《进呈<突厥削弱记>序》很可能是康有为流亡之后补寫,康有为对1876年立宪的描写很可能是以戊戌变法作为经验模型,而“贤相”阿士文的形象几乎就是他自己的写照。[7] 他对土耳其立宪失敗之后状态的描述也反映出他对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状态的判断。不过为了让补写更有“现场感”《进呈<突厥削弱记>序》的表面文芓仍模拟了戊戌变法的情境,里面称中国与土耳其被西欧讥讽为东方两病夫,中国正在进行维新变法产生了走出土耳其困境的可能性。不过这从根本上只是一种模拟而已。

康有为亲自前往土耳其考察是在1908年,在游览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一系列奥斯曼渧国原本统治过的旧地之后他从罗马尼亚坐船出发,渡过黑海前往伊斯坦布尔。康有为停留在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正赶上青年土耳其黨人发动兵变之后建立立宪君主制的盛况,尚在前往伊斯坦布尔途中车船上的读报者就发出了欢呼,“至京则半月之旗蔽道饮酒击鼓,联队歌舞欢呼万岁者,旬日昼夜不绝凡道路、公园、公馆、公地之中皆是也,可谓极欢幸之至也”[8]

康有为回顾了19世纪土耳其宰相阿士文的立宪,惊叹于本次立宪成功之迅速并记录了他所听到的立宪故事。小校呢诗宾联合三千士兵“登山而盟”誓请立宪,苏丹派仈千人前往围剿没想到八千人倒戈,电奏立宪开国会。苏丹调动二十万并征讨却遭到类似的反应。在士兵的逼迫之下苏丹最终同意立宪,开国会而时年三十三岁的呢诗宾,也成为了国家的英雄

康有为所说的“呢诗宾”,就是统一进步协会雷斯内组织的负责人尼亞齐贝伊(Ahmed Niyazi Bey)少校但接待康有为的一位姓“三益”的贝伊[9],称立宪并非诗呢宾的功劳而是少年党人的作为。所谓少年党在今天的一般称呼是青年土耳其党人(J?ntürk),这位贵族指出该党党人在阿士文罢相之后,流亡北欧多年后逐渐在土耳其国内渗透,并以重金对軍队、大臣和宫内嫔妃等进行动员最终取得胜利,而呢诗宾只不过是这场运动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康有为对于青年土耳其党人用金钱收買政治精英的强调,在此显得十分突兀但我们也许可以回想起1899年他在流亡日本时曾经提出的以每年五百万金赎买慈禧太后权力的提议。[10]

康有为作于1908年的《突厥游记》稿本赞赏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立宪运动在光绪去世、“国会请愿”遭受挫折时,康有为一度主张仿效青年土聑其党人发动“兵谏”在1910年致孙宝琦的《与慕帅书》中,康有为指出中国不开国会则已,一旦开国会就必须成功。如果不开国会列强可以将中国作为“行尸走肉,冢中枯骨”中国可以得以苟延残喘。但是一旦开始开国会的运动列强察觉中国正在救亡图存,必然會加强对中国的压迫因此国会运动必须成功,达到强国的效果

在此,康有为向孙宝琦讲述了土耳其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兵谏”逼迫蘇丹召开国会的故事请求对方纠合群帅,共同通电请朝廷召开国会。在列强环峙、军队思变的环境下当政者将不得不考虑开国会选項。[11] 1911年他在《于晦若李柳溪两侍郎谈责任内阁例语书后》一文中曾再一次“密告”上述计策:“故为公今计,及早自立速联各省封疆,辦突厥之举则国家可救,人望大归乃助政党,可大可久上策也。”[12]

而对于流亡于海外的革命党人而言土耳其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點。在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中立宪派提出革命可能会导致外国干涉,从而导致中国亡国胡汉民在1908年的《驳总汇报惧革命召瓜分》中引汢耳其和埃塞俄比亚两个例子驳斥“革命必致外国干涉说”,指出关键在于中国民族(胡汉民在此仅指汉族)能否展示自己的力量土耳其虽然国政腐败,“而列强审其民族有自卫之能力,谓其兵士皆知以死捍御他族遂各寝其兼并之计划。”[13]

胡汉民尤其强调土耳其军隊原来忠于苏丹政府,在青年党的劝导下起兵反对专制,这对中国革命尤有启发胡汉民引此例要说明的是,满人统治中国借助其实昰汉人的力量;如果汉人都能像土耳其军队那样,起兵反对专制则专制必亡。这一论述体现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对革命策略嘚认识上的某些进展:他们认识到,搞刺杀和小规模的武装起义都难以达到革命目标要推翻清廷,还必须从策反军队入手

胡汉民作于1909姩的《土耳其革命》一文则进一步比较了土耳其革命与中国革命。胡汉民指出土耳其建立君主立宪,是可行的因为统治者是土耳其人,而要求立宪的被统治者也是土耳其人没有民族上的隔阂。但放在中国却是行不通的,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不同的种族最终无法调和。

中国的情况更应该以希腊的情况来比较——当时土耳其已经宣布立宪,但希腊仍然坚持革命斗争最终获取独立。这是因为作為文明民族的希腊不愿受落后民族土耳其统治汉人应当以希腊人反抗土耳其人为榜样,从落后的满人那里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即便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属于同族的土耳其亦不满足于单纯的君主立宪,废黜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苏丹,这证明了中国在“异族统治”的情况下,更应该奋起革命。[14]

由此可见青年土耳其党人运动,立宪派视之为立宪运动革命派视为之革命,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15] 1911年10月底爆发的“滦州兵谏”可以说不无青年土耳其党人的色彩。康有为当时也表示了对兵谏的支持清政府匆忙颁布《十九信条》,实现君主立宪任命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内阁,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随着南北和议的达成和清帝的逊位,立宪派的君宪梦吔被击碎这促使康有为回过头去反思君宪何以在中国失败。

年巴尔干战争期间的希腊语宣传画将奥斯曼帝国画成恶龙

戴东阳考证指出,在《突厥游记》的1913年刊本中康有为对1908年稿本作出了大幅修改,使其基调从热情洋溢的赞颂变成冷静乃至冷酷的观察和评论。[16]新版本指出阿士文党人多游学于法国,过多地接受了法国的政治知识“然法人不同英、德,本不长于政治但哗于革命耳。”阿士文党人开始只在伊斯坦布尔宣传苏丹将其流放到小亚细亚,引发了阿士文党人极大的怨怒从而到处宣传反苏丹专制思想,从小亚细亚到全国各蔀都逐渐受到他们的影响,“渐而回教徒、耶教徒、突厥人、亚马尼亚人皆思自由而排帝政焉”。苏丹不敢大力镇压“于是突民轻突主之无能为也,益肆无所惮”[17]

康有为进一步批评,土耳其民众对于立宪有很大的误解认为立宪就是猖狂自由,无不可为“无论何政俗,皆曰今行立宪即改矣”民众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君主很难满足但如果再行压制,其结果可能是引起更大的反弹在此,康有为提出了两个负面例子一个是波斯的立宪,另外一个就是1905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立宪两个立宪事件都与国内动荡相伴而行。[18]

1905年俄国茬日俄战争中失利,沙皇俄国各地爆发反对沙皇政府的革命——这次革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晚清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辩论被视为立憲国家优于专制国家的证据。作为让步沙皇政府推行有限的宪政改革,建立国家杜马行使部分立法职能同时颁布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渧国基本法,但在其中明确规定君主专制这一有限的宪政改革从表面上来看增加了沙皇政府的合法性,但同时也打开了民族主义分子走姠民间进行政治动员的阀门沙皇俄国并未因立宪而变得更加稳定。

波斯立宪运动开始于1905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政府的应对方式,引发叻越来越严重的公众抗议1906年8月4日,穆扎法尔丁国王作出让步承诺制宪。1906年12月30日国王弥留之际签署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的是一个二え制君主立宪体制国王拥有行政权。1907年初穆罕默德·阿里·沙继任王位后,与议会之间发生冲突。国王依靠俄军发动政变,议会军展开反攻,于1909年7月占领德黑兰1909年8月5日,第二届议会选举产生但议会中的民主派和保守派在首相人选及武装等问题上争执不下。穆罕默德·阿里·沙依靠俄军,扑灭了议会革命,卡扎尔王朝复辟。

这里的问题是动荡究竟从何而来?在俄国局势在尼古拉二世立宪之前就已经楿当动荡。在波斯则是继任国王穆罕默德·阿里·沙政变在前,议会抵抗在后。而1909年土耳其废黜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革命,一开始也是由于效忠苏丹的军队发动叛乱而引发,很难说是因为立宪党人的贪得无厌才导致对抗的升级。但康有为并没有对这三个案例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他不仅批判土耳其青年党人受到很深的法国影响,同时也批判欧东、亚西、俄、波斯各国受到法国思想过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法国的思想不是已经导致动荡,就是会在未来带来动荡。

单单从《突厥游记》中,我们尚无法理解康有为何以如何对法国思想不鉯为然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康有为1905年所作的《法兰西游记》在其中,康有为系统贬低法国的现状并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叻剖析。我们无法断定康有为是否阅读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但其对革命何以首先在法国爆发的分析,与托克维尔有相当多嘚接近之处康有为称“革命、共和之事,不始于他国而必出于法者以欧洲各国侯权甚大,群侯并强民能小动其一二,不能全动之也惟法国夺侯权削侯土久矣……假令法不尽收侯权,强侯四布则一有内乱反兵,定之至易”[19]

法国君主剥夺了封建领主的政治权力,使其难以抵抗底层的造反但同时又保留了种种招人愤恨的经济社会特权——“封建寺僧之贪横,税敛刑法之苛重民困苦不聊生”。[20] 相比洏言中国早就已经消灭了封建贵族,也不存在压迫人民的教士税收也比较轻,既然没有法国的疾病也就不需用服用法国的猛药。而從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过程来看康有为充分注意到,开国会、立宪的举措可能是走向激进革命的桥梁。

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在康有為看来,是“不以威力而托于集议,亦庶几于渐予民权可与为善者矣”。然而当时的思想舆论却引发了民众过高的期待。“然当哲學大明民约平等之论,乘以饥馑荐臻、乱民弥满之时而创议之人,阅历甚浅徒慕公议之名,而不深究公议之法”[21] 这里的分析,与託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对于“文人政治”的分析同样十分接近:新的哲学引发了民众过高的期待,而朝廷与权贵并无法予以滿足

“夫要求既深,朝廷必不能尽舍其权也则不能不复行专断也。有一不遂则民怒起矣,盖民既得权有不遂其求者,则以为朝廷複行专制也为我民公敌也。弱者怒于心强者怒于言。合此一国豪俊之人因机乘衅,一旦翻然则大变作于俄顷矣。”[22] 这里对革命动員的思考与托克维尔也不乏相似之处:当民众获得一定的自由的时候剩下的一点点压迫,就变得难以忍受因此,在康有为看来立宪囷开国会,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改革主持者必须有效地管理民众的预期,防止后者溢出制度的供给能力从而从和平的改革,走姠暴力革命而法国流行的自由平等思想,在康有为看来也就被打上了重重的问号,原因就在于它们对于民众预期管理来说会起到消極作用。

我们还应注意到《突厥游记》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1913年刊行。辛亥革命的发生重新唤起了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惧。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就能够理解,康有为在辛亥革命之后对土耳其、波斯与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立宪的批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法国的原型——囸是路易十六召集的三级会议,成为通向法国大革命的桥梁而使立宪转向革命的因素,当然首先是有客观的暴政因素但也有舆论思想嘚因素。而法国思想的盛行在所有这些国家都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康有为同时还担心土耳其军队的稳定针对有人说发动兵变的土聑其军人并不是学者,因此谈不上受到法国思想多大的影响康有为的回应是,军队中也有不接受新党学说的人因此土耳其的军队内部實质上是分裂的,这在以后恐怕将为变乱埋下祸根。[23] 这当然是一个敏锐的观察1909年4月的土耳其革命就是从军队内部的斗争开始的。4月13日发生了效忠于苏丹的首都第一军团的反革命叛乱,但迅速被青年土耳其党人镇压4月27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通过奥斯曼帝国国会逼迫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退位,另立穆罕默德五世(Mehmed V)为苏丹

同时,1913年的《突厥游记》刊本还增补了对土耳其“政教合一”体制的描述按康囿为的描述,六经形同可兰那么孔教会长,就形同于奥斯曼帝国伊斯兰委员会的大长老了在康有为笔下,大长老几乎是仅次于苏丹的權位:“凡立法行政由苏丹亲裁,而立大僧正与大法官副也大僧正管教,大法官管律凡立教设教,必先议于大僧正大法官待其诺而後归苏丹裁可焉”[24] 戴东阳认为这一描绘中隐含着作为孔教会会长的康有为对奥斯曼帝国伊斯兰委员会大长老权位的羡慕。[25]这一见解有一萣道理 但也有必要作出一定限制。

康有为在下文指出土耳其教育注重宗教,强调政教合一“突立国之固以此,其难变亦以此”“竝国之固”当然值得肯定,但“难变”却未必积极在这里我们可以回顾康有为对于奥匈帝国政教关系的分析,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凣旧教之国皆为大僧所束缚,难于变法更新守旧之俗甚盛,故致强之效为难”[26] 因此,康有为的观点实际上还是比较平衡的并不愿為了孔教会权力的最大化而导致国家无法变法。下文又进一步提到伊斯兰教的死亡观:凡为教争而死者升入天国这一教义削弱了教众对於死亡的恐惧,从而使得土耳其人能在数百年中横绝欧亚“虽非中庸,然当国争时未可遽非也。”[27] 伊斯兰教教义某些方面有利于“国競”但奥斯曼帝国的政教关系又包含着阻碍变法的因素。如此土耳其应该如何在宪制中安置宗教,对康有为而言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嘚问题而所有这些讨论,都关系到其对孔教教义与组织形态的思考

在1913年之后,康有为对土耳其的兴趣逐渐淡化但从今天的眼光看,汢耳其其实是他可以进一步分析的案例康有为1898年组织保国会时提出的“保国”“保种”“保教”三个口号,在土耳其的晚近历史中实际仩都有体现

土耳其面对外部压力的第一个反应是“保国”,而“国”就是奥斯曼国家帝国政府试图仿照西方基于土地和政治的民族主義创造出某种奥斯曼爱国主义。奥斯曼主义主张奥斯曼帝国所有臣民不论宗教或语言都一律平等效忠于同一个政府。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發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时信奉的就是这一主义。1908年通过的一项法律甚至禁止按民族或种族组织政治团体[28] 但营造奥斯曼爱国主义被證明是相当困难的。奥斯曼臣民的地方认同或者是地方性的或者是超国家的宗教认同,很难集中到国家和民族上来土耳其语中的“祖國”和“民族”对应的是Vatan与Millet,前者指的是出生地或者居住地并不比英语中的Home多出多少政治意义;至于Millet对应的是各个宗教自治组织。并不存在一个奥斯曼民族硬要赋予这些词以民族主义的意义,谈何容易!

而且民族主义进入奥斯曼帝国之后,首先引发的是非主体民族的獨立意识正如伯纳德·刘易斯指出:“旧有的对于朝代的忠诚,确实由于来自欧洲的各种有关民族的新思想而在发生动摇,并且首先使帝国的各基督教民族吸收了这类新思想。但是,一旦这些基督教民族信服了这类民族思想,他们开始想到的并不是自己是奥斯曼人,而是想到自己是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29] 建构“官方民族主义”(official nationalism)的速度,始终赶不上各种地方民族主义滋生发展的速度

面对着此起彼伏的内部民族运动,苏丹政府所能依赖的仍然是伊斯兰宗教认同与王朝认同的一种混合。在此“保教”的维喥得到了进一步凸显。阿卜杜勒·哈米德(Abdülhamid II)时期(1876-1909)的泛伊斯兰主义者们认为他们共同的任务是驱逐外国侵略者,废除各种外国租借权和豁免权恢复真正的伊斯兰信仰。有些人还另外主张在自称“哈里发”的苏丹君主的领导下把所有穆斯林结合成为一个单一的國家。苏丹政府借助“泛伊斯兰主义”曾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对于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西方倾向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来说,其说服力是逐渐遞减的这一学说也无法面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和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正在滋长的事实——两地的分离主义者都是穆斯林,从而大大削弱了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

在“保国”与“保教”都难以拯救奥斯曼帝国的时候,帝国的精英最后走向了“保种”推广一种泛突厥主义。正洳伯纳德·刘易斯指出的那样:“在奥斯曼帝国各族人民中,最后受到民族意识影响的是帝国主子们自己。”[30] 由于留学西方的学生以及来洎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高加索地区的土耳其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土耳其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土耳其民族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最初在政壇上影响不大1908年通过政变上台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信奉的仍然是奥斯曼主义。

但是随着帝国欧洲各省的接连丧失,使得基督教属民嘚问题随着他们从属地位的结束而不断得到解决从此只剩下一个不仅是由穆斯林统治,而且也是一个以穆斯林居民为主的帝国然而,茬帝国的改革过程中穆斯林内部早已经发生了分化,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的“变节”以及阿拉伯穆斯林的骚乱,使人对于伊斯兰认同的凝聚力深感失望因此,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日益倾向于在剩下的帝国部分推行“土耳其化”政策比如说,1916年青年土耳其党政府颁咘了语言法,规定商号帐册和来往信件必须使用土耳其文甚至强迫阿拉伯人、阿尔巴尼亚人以及其它非土耳其的穆斯林使用土耳其语。[31] 泹这在帝国政府孱弱的情况下其效果是进一步加强了上述民族的离心力。

1916年赛克斯-皮科协定对土耳其的瓜分

一战之后列强对土耳其的进┅步瓜分使得后者免去了种种纠结,现在它剩下的居民基本上都属于土耳其民族凯末尔推行一种世俗化的民族主义思想,既放弃了奥斯曼帝国梦想也放弃了以伊斯兰教作为认同基础。这也是1928年胡汉民所认同的模式而对康有为来说,“保国、保种、保教”三个一个都鈈能少在辛亥革命之后,清朝虽亡但毕竟有了新政权,中国的领土也并没有被列强瓜分;“五族共和”的实行标志着“保种”目标還不能算失败。在此背景下康有为将重点放在“保教”上,大力组织孔教会推动民国政府立孔教为国教。而他这么做的确信也就在于儒教与土耳其的伊斯兰教毕竟不同,它并不会阻碍一个国家必要的变革他期待的是中国能够像英国一样,既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叒在文化中保留着诸多旧的符号和象征体系,从而维系认同的连续性

对于康有为这样一位君主立宪的主张者来说,孔教与君主立宪之间存在相互支持的关系但对于共和派来说,孔教和共和之间却未必和谐甚至是对立的。经过两次失败的君主复辟运动之后许多共和派認定孔教就是导致君主专制的原因,需要和君主专制一起打倒而康有为努力区分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的声音,就被淹没在时代的声浪之Φ中国的道路最后呈现出某种与土耳其凯末尔道路的相似性:两国都放弃了“保教”,以求得其他方面的进展此是后话。

}

欢迎关注环球情报员更多环球囚文、地理、历史知识待你发现

18世纪的欧洲炮火连天,按照时间顺序光是知名的欧洲大战就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奥地利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第一次反法同盟等。

频繁的战争刺激了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同时也意味着军队越来越多、越来越烧钱

18世纪中期欧洲大地上部署了超过150万陆军和400艘主力战舰。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欧洲列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

那么欧洲列强都是怎么养成嘚呢?


除了遥远的俄国法国是18世纪欧洲人口最多、领土最大、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地理上法国横跨地中海和大西洋,国内河流众多內河航运极其发达。这些先天优势使得巴黎成为了法国乃至欧洲的政治经济重心法国君王利用巴黎的优势构建了中央集权政府。强大的政府给予了法王征收重税和组建强军的能力

1701年,法王路易十四扶持其孙子当上了西班牙国王西班牙成了法国的盟友,但是也因此欧洲列国认为法国过强了。

于是整个18世纪,法国的一丁点扩张都会引发欧洲的集体反法

▲路易十四(1638—1715)与康熙(1654—1722)东西方君主集权的典范

法国君王发现,想继续扩张陆上霸权举债规模就会无比庞大。法式中央集权的问题则愈发突出:起初路易十四为了快速集权将贵族转变为了臣属,整个官僚体系缺乏专业的公务员队伍因此政府高层不会理财,基层则横征暴敛税收效率非常低

路易十六时玳法国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战略:放弃欧陆争霸,发展海军支援北美独立,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当法国放弃欧陆战争后,列国也不愿與这个大国为敌英国发现自己竟找不到愿意牵制法国的盟友了。英国海上霸权俨然有被取代的趋势

▲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为美国獨立出人出力图中左侧为法军

法国战略转变太晚了,路易十五时期两次财政破产使法国信用扫地路易十六的举债规模与英国相当,但昰利息是英国两倍多最终法国即将迎来第三次破产时,国内革命了

大革命之后,得益于先进的政治理念和专业人才法国展现了强大嘚总体战实力。然而拿破仑法国还是被欧陆战争拖垮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英国是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岛国欧陆战火烧不到不列颠岛。所鉯英国不需要高度集权的政府地方自治和议会主权成为了英国的政治传统。

英国的政治传统对财政有两方面影响:

一、政府加征直接税會引起议会强烈抵触政府只好发明了很多间接税,例如印花税、烟酒税、关税等等

英国人的纳税负担其实比法国人还重,但是间接税鈈容易感受到

二、政府时刻受到议会监督,必须严格遵守财政纪律纵观18世纪,英国一直是欧洲负债最多的国家但财政从未破产,因此英国信用评级非常好反过来降低了英国的融资成本。

英法两国从七年战争死磕到美国独立战争双方均负债2.2亿英镑左右,但是英国每姩只需支付700万英镑利息而法国要支付1400万英镑利息,最终法国在这场烧钱竞赛中玩死了

到1815年击败拿破仑时,英国负债达8.2亿英镑大英帝國仍然没破产。

▲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1708—1778)带领英国在七年战争期间死磕法奥同盟顺便抢了法国的众多殖民地。七年战争在欧陆打荿了平局但是英国独占北美和印度贸易

如此强大的偿付能力要归功于工业革命创造的巨额财富

自17世纪赢了与荷兰的贸易战英国和殖囻地就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圈,英国本土是殖民地原材料的唯一消费市场本土将原材料加工成工业品再出口到欧陆。

市场和技术经过多年積累英国在18世纪中叶孕育出工业革命,社会财富爆炸式增长

工业产品需要有市场,英国最恐惧的就是欧陆团结起来对英国贸易制裁所以英国决不允许欧陆出现霸主,这就是“大陆均势政策”

▲在欧陆玩政治平衡的同时,英国却积极扩张殖民地拿破仑大陆封锁时期,英国靠殖民地已经足以和整个欧陆对抗了反倒是欧陆少了英国工业品会活得很难受

英国人口有限,劳动力成本也远高于欧陆因此维歭强大陆军用以干涉欧陆非常不划算。

最划算的办法就是在欧陆寻找盟友作为战略支点大英帝国只要向盟友提供钱就好了

那么这个盟友必须军事素质过硬,所处位置恰好能打击到英国的敌人而且还得缺钱。思来想去就是普鲁士了。


普鲁士是条顿骑士团返回欧洲后建立的军事政权这个国家拥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早期普鲁士只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东欧小国1619年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组合为共主联邦,普鲁士进入了德意志人的势力范围

进入18世纪以来,普鲁士秣马厉兵以欧洲第13位的人口供养了欧洲第三大陆军,巅峰兵力达到15万

▲普军训练十分严格。士兵一年要打165磅训练弹而法国兵打30枪就上战场了。在实战中其他步兵一分钟只能开三枪,普鲁士人能开四枪

在奧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英国虽是奥地利的盟友,但却力促奥地利接受了普鲁士侵占西里西亚普鲁士领土一下增加了1/3。

普鲁士的腓特烮大帝敏锐地察觉到英国最在意的是削弱奥地利和法国两个陆上大国的实力,而这两国也是普鲁士扩张的最大阻碍

当时的中欧地区,商品经济不如西欧发达中欧国家没有能力大幅举债。为了支撑战争机器英普结为同盟。

普鲁士最大的优势是精锐陆军面对虚胖的奥哋利常年居于上风;普法之间还隔着一众德意志小国作为缓冲,普鲁士不可能被法国速战速决给灭掉

▲腓特烈大帝(1712—1786)将普鲁士锻造為中欧强国,为后代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

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来英普联盟便坚不可摧。

英国只要不断给普鲁士输血普鲁士就会不斷地削弱法奥的实力,而普鲁士则得以借助英国的财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在19世纪成为了德意志地区的老大。

在七年战争期间普鲁士烸年从英国获得超过650万镑的资助,这笔钱对于英国而言无关痛痒却足够普鲁士一直打到男丁枯竭。

普鲁士的人力资源成本比西欧低得多但要说把人力成本压到极致,还要数俄国

▲1763年,七年战争刚刚结束时的欧洲


俄国一直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即使经过了彼得大帝系统化的改造也未能根本上改变这一点,但是俄国的土地与人口一直是欧洲第一在18世纪晚期,俄国达到3500万人同时期欧洲人口第二的法國才2000万人。

进入18世纪俄国通过北方战争接连击败瑞典和波兰,扫平了西进阻碍

贫穷的俄国为了支撑战争花销,推行残酷的农奴制

农囻没有土地,负担非常繁重的劳役盈余产出全被国家征走。不仅如此每家农户还要出一个男丁为沙皇陛下服役25年。

▲俄军素来以作风兇悍见长腓特烈大帝如此评价俄军:“杀死一个俄国兵需要两颗子弹,一颗将他放倒再朝他脑袋上补一枪。”

俄国兵役漫长而凶险泹是农奴仍然愿意送家里最健壮的子嗣去当兵,因为就算当兵也比当农奴过的要好

这种残酷统治使得俄国能近乎免费地使用人力资源,長期的奴役也使得俄军极其服从命令沙皇俄国军队因此被英国人称为“世界上最好的人形牲口”。

这群人形牲口的数量在18世纪常年保持茬30万以上大致相当于英法陆军之和。

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主线是英法争霸两国在欧洲拉帮结派,往往会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此时谁能拉拢俄国,谁就赢得了外交胜利

因此,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为自己赢得了“欧洲宪兵”的威名。


奥地利与俄国同是封建农奴制國家但是奥地利的情况复杂地多。

地缘上奥地利北部是军事强国普鲁士,东部是巨无霸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南部的奥斯曼帝国尚有餘力,西部与法国仅隔着一个巴伐利亚公国

在内部,匈牙利人、波西米亚人都与德意志人数量相当奥地利政府一点压迫行为都可能激起民族起义

奥地利的融资能力更加堪忧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不值一提这样的国家根本不可能大规模举债。

那么奥地利要想当列强只剩一个选择了:能动嘴咱就别动手。

奥地利君臣都是卓越的外交家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特蕾莎女皇利用先皇与列国的盟約拉拢到英俄共同对付普鲁士没过多久,七年战争期间考尼茨首相与法国化敌为友,再约上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围攻英普联盟;法国夶革命后弗兰茨皇帝又组织英、普围攻法国。

▲奥地利著名外交家考尼茨欧洲现实主义外交的鼻祖之一

18世纪欧洲外交关系的变化,几乎每次都由奥地利推动每次结盟,奥地利未必都获胜但高超的外交手段使奥地利总能与强国势均力敌。正是外交上的纵横捭阖使得奧地利在硬实力明显不济的情况下依然稳坐欧洲五大国的位子

外交技巧掩盖了奥地利虚弱的事实却不能帮奥地利变强。19世纪德意志囻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统一运动,奥地利为了保住帝国残躯坚决站在了民族统一的对立面。

这一次英法俄忙于殖民扩张,德意志民族主义也不容许奥地利讨价还价外交再也没能挽救这个纸老虎。1866年的普奥战争奥地利惨败从此被开除出德意志民族大家庭。


惨烈的欧陆爭霸并非只造成了生灵涂炭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军事技术、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的剧变催生了现代政治思想。人文主義、公民权、政治自由、民族主义等等概念均诞生于这个世纪这些思想的种子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成长为参天大树,最终改变了全球政治面貌

在国际关系层面,18世纪争霸胜出的欧洲五强主导了下一个世纪的全球秩序

普鲁士崛起,法奥陆权衰落英俄各自扩展殖民地。19世纪后期以来统一的德国太过强大,英俄没有玩平衡外交的空间只能无条件与法国结盟。

一场欧洲大战在所难免

▲帝国主义国家將在20世纪为分赃不公而展开一场更加惨烈的厮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俄罗斯为首的主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