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评价怎么样《她》怎么样,如何评价

与女友分手后的西奥多,心情郁闷,难过,市场上销售的能与人进行聊天的人工智能吸引了他的眼球,他便入手了一台,萨莎曼(人工智能)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西奥多倍感轻松愉快,她把西奥多的工作与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并时常帮他出谋划策,因为萨莎曼的机器身份,使得西奥多与她的谈话,无所顾忌。西奥多逐渐走出了分手后的痛苦,感受到了欢乐,并越来越依赖萨莎曼,把她想象成一个真正的人,投入了真情实感,萨曼莎也慢慢地爱上了他,虽然具有特异功能,但缺少具体的身体,萨莎曼用替身去跟西奥多接触,但因为并不是真正的萨曼莎,只是个陌生人,西奥多无所适从,并没有相恋的感觉。当西奥多得知萨曼莎并不是与他一个人交流并同时爱上许多个其他人的时候,人类所固有的占有欲使西奥多变得异愤怒和伤心,最终萨曼莎还是平静的离开了西奥多,西奥多给凯瑟琳写了一封信,影片自此结束。

恋爱中的人性和亲密关系无疑是电影中的主题之一,人都有对未知的一切和难以掌控的事物的一种害怕和抗拒。口头的“我很好,没事”。掩饰不住内心的伤心和难过,这是出于一种对自我的保护,还是不想给他人带来负面情绪,两个人在一起,一定是委曲求全,宽容对方多一点还是帮助她亦或他改正缺点,更好的成长多一点,不得而知。西奥多的婚姻虽然是失败的,但他的同事和朋友关系都很好,性格偏于内向的西奥多缺少社交,不愿过多的吐露他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也为他爱上了萨曼莎埋下了伏笔,或许孤独才是人的宿命吧。

“感情最怕的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你要求别人的也就越多。两个破土而出的新芽共同成长,分享快乐,承担磨难,可成长的方向不一样,向上的姿态也就不一致。两个都具有较强自主意志的人想在一起,尤其困难,可能多年的风雨兼程,携手相伴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相处的平衡点吧。

}

【朱炫的回答(5799票)】:

先说结论,我,仅仅指我,我觉得很糟糕。

我并不会剧透,但我的影评,也许你们不会喜欢,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我原本也不太想发。

三个年轻人,从大陆的最东边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与自嘲,需要一些对世俗的反抗,同时又屈从于世俗,怀有理想的人有时候也要背弃理想,那些我们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虚假的面孔来对待我们自身。

我们行走在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明白,但我们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走过的一段长路,曾经我们以为心比天高,但是我们最终发现,天永远比心要高,曾经我们以为终成眷属,可我们明明又经历了许多的不得善终。

我们一度奋力的锤击现实这堵墙,但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匍匐在墙下。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

这是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的帮我们寻找答案。

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看这部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小时代》,有人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世人,青年人还是需要声音的,玻璃房子与法式简餐,并不是我们平凡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三个落魄的年轻人,一同带着我们上路。

那么所有这些情怀,我相信韩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电影去完美的诠释。

在这些清晰,精致,并且漂亮的空镜头,远景与俯拍之中。

但这些,这些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是文字。

如果作为叙事诗或者散文,这兴许是一部佳作,但作为电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

失望,糟糕,无趣,说教。

我写到这,无非是在说,我理解韩寒的立意,他的情怀也毫无问题,可落实在胶片上,落实在电影表现上,充满了说教味道与沉闷的叙事节奏,所以它失败了。

我并不否认,我也喜欢韩寒,我甚至有他当年签名的书,上面写着送给朱炫,我与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对这部电影寄予希望,我们等着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为韩寒的一名喜爱者,我也将尽我所能的去分析这种糟糕之处。

我不认为喜欢韩寒,就应该喜欢他的所有作品。

我也不认为,韩寒是一个欣赏这种行为的人。

时间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几乎无限的长,它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强烈的动机,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们开车,他们交谈。

他们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与这些人交谈。

但这种交谈又绝非伍迪艾伦式的,它没有对抗,也没有观点,它只是不断的在下结论,它告诉你,你没有观过,哪有世界观,它告诉你,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它还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这些话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电影中,你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剧中人如同教书一样,直白的念出来。

这些作为主旨,并没有通过一个事件来体现,甚至无从讨论,只是剧中人坐在车里,站在街上,他们突然的,直接的,冒出这些句子,这就像你买了一本三国志名人名言,没有打斗也没有辕门射戟,只有他们说过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刘备:莫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说教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有了辨别能力的观众看来,是不适的。

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

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

文学与编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语言魅力。

当冯绍峰遇见袁泉时,也许在书中,我们会写(我会避免剧透),冯绍峰走进了什么地方,在一种怎样的灯光下,看见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随后袁泉怎样怎样,他们来到台球桌边,冯绍峰心里怎样怎样,随后,袁泉说。

但是电影镜头中,非常简单,冯绍峰走进了,两个人简单的互动,来到台球桌边,袁泉开始说,真的说,没有任何其他杂质的,一边打台球,一边把冯绍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爱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灭,这一段我认为是将冯绍峰从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时机。

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

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

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

我虽然理解了冯绍峰的想法,可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是为了了解这个道理,这件事,我看书就好了。

我看电影,是希望我想看到这里面的画面。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钟汉良的故事里,钟汉良就这样,把头盔放在车上,说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说完了就是完了,就这样,导演甚至懒得用一个闪回去演绎。

这部电影本质不是一群人在演绎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讲故事。

陈柏霖的角色江河,实在太沉闷,这是一个几乎昏睡的角色,实际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没有,但陈柏霖的江河,却实实在在的没有发挥,他缺少《蓝色大门》时代的灵气与稚气,只剩下了别扭。

我知道江河是一个局促又温柔的人,可电影大多时候只是通过他的沉默来表现,而他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导演在要这个镜头时,对演员似乎没有太大的要求。

他就像你的一个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长的旅途。

你们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电影却在进行。

全篇我觉得就孔连顺还挺有意思,他只是个龙套,且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哑巴。

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个故事,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他们分别是小演员,骗子(或妓女),台球室老板(多年笔友),热血驴友。

初期的陈乔恩,大抵是想体现小人物在奋斗中的无奈,她的几次错位设计也很明显交代了导演的思路,但整个故事,就是从片场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一段对话,过于安静的处理,即便有一些颇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个故事的无味。

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动的故事,出现了陈柏霖与王珞丹在房间里的互动,这种互动也是全片,唯一的,让我们觉得还算是好看的地方,冯绍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这个故事至少是可看的。

袁泉就是台球室的对话,无味。

钟汉良引出了卫星,他的那一段我的梦想是一颗卫星,本是一段热血的演讲,即便他的广东话发音,甚至别有一番风味,但仍然差强人意,不过最后的翻转,让这个故事至少值得有个回念。

我相信四个演员都不是那种不会演戏的演员,但故事本身就是这样。

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后就这样丢了,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别扭。

王珞丹的故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亢奋点,没有起伏与波澜,我们追随着导演的镜头,似乎一直在一条笔直的,没有急转弯也没有发卡弯的公路上。

就是有一天,我们去西藏,看见广阔的天与无穷的海,真的好美。

可让我们看整整一个月,我们会觉得痛苦。

很多人说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剧片。

我并不认为韩岳父是想拍一部喜剧片,就像我开篇说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怀,他要展现这些情怀,是他的骨架,笑点只是轻松的点缀,这绝不该是喜剧片。

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韩寒的一些小说,在那些句与句之间,我们总会会心一笑,回味这用词的趣味性。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在看笑话大王,也不是在看某个喜剧故事。

有人说,那就是荒诞公路片?

这些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说这些段子本身高明与否,我也不想说,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段子原本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

我在微博看见有人数段子,说这是好片子。

如果韩寒的电影是这样,我无言以对,我并不认为曾经那些在课桌底下看他小说的人,只是为了笑笑。

韩寒精致的部分,如果不考虑骨架破碎的话,一些细节是非常戳人的,我们会很喜欢。

那首《女儿国》,我觉得简直完美。

初期陈乔恩故事中,枪声与刑场的女学生,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很棒的。

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电影中看见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比较蹩脚的东西的,因为我确实喜欢,但这些东西不能左右整个电影,灵性是细碎的,一闪即灭的。

温水煮青蛙并不好,这个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不够巧妙。

7. 到最后了,说点自己心里话。

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说捧显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们梳理了韩寒的路程,甚至还有朴树,我也爱朴树,说实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这部电影打败《小时代》,因为我喜欢他的立意,但是出来这样的东西,我会觉得很难堪。

我大概难过的是,这部电影韩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很多人只是因为喜欢韩寒,就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各种亮点,段子好笑,镜头好,明星漂亮,所以电影好。

我不否认有些人是真的这么想。

但我大抵认为,韩寒不会是希望这样一份回答。

作为小说家,韩寒是个不错的人,曾经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那个写书出名的小孩儿,不会有出息,是个垃圾,我很不服,后来韩寒做到了,我明白这个世界,年轻人是可以做一些,你们不让做的事情的。

但是作为电影导演,韩寒这部作品,很糟糕,我不喜欢他的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韩寒的敬意,就是说出我的心里话。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观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于商业用途。

PS:不论如何,我建议大家去电影院看完再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这部现象级的电影,参与其中,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采铜的回答(3631票)】:

[阅前提示:本文严重剧透]

看了朱炫和宋雯婷的差评,又在自己微博上胡批了一通之后,我抱着鄙夷的心情,颇不情愿地走进电影院,才看了十分钟,就震惊了。

我真心觉得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读懂它。

这不是一部可以被常规视角打量的电影,这是一部只有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才能读懂的电影,一部气质独特、深思熟虑的寓言电影。

整部电影是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在片名出现时就已经点题了:车子不是行进在路上,而是漂浮在海面,就像人生,并没有一条筑好的路给你走,而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漂泊,与无数人擦肩而过,然后后会无期,所以胡生丢了就丢了,苏米走了就走了,阿吕扬长而去,你都再也找不回来,没有逻辑,故事是碎的,结局也无悲无喜,只是继续漂泊……这,才是原味的人生。

而在这大寓言之下,是无数个小寓言,伪装成一个个笑料,苦哈哈地抖落出来。

周沫的老房子炸掉了,就像无数中国人的老房子被拆走了一样,我们都是无根的野人,片子用这一幕爆炸把我们划入现实。

周沫这个挣扎在边缘的小角色,在片场被无情地「枪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你、我、他,无数个为梦想打拼的小人物,我们的爱与梦,是否就破碎在这一记枪声里?

江河和苏米,坐在床头,警察密集而具震慑力的敲门声响起,如同预示着「身败名裂」的命运之神旋即而至,这时屋子里的三个人,一个淡定而优雅地离开,一个像无头苍蝇一样来回奔走,而另一个则已经麻木到失去了行动力,这是面对厄运时三种典型的人生姿态。

三叔霸气的演说,被夹住的衣角岔了气,就像这个社会里那形形色色的光鲜人物,怕都有不为人知的后门、无法洗白的污点,怎么扯都扯不掉。

苏米的招嫖卡片,被扔到马桶里,怎么冲都冲不走,因为一旦你心里住进去一个人,怎么可能一抹就没呢?

浩汉在大雨倾盆中狼狈不堪地捡钱,这时电话响起,出现一个同样狼狈的声音,其实我们多少人都是这样,俯身向钱,都成了可怜的狼狈的求生者。

浩汉夹蛋,明知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却偏要傲娇炫技,他自信满满,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现实的挑战,只能以失败告终。

台球这一局,浩汉过手之后,刘莺莺一杆到底,而浩汉,则像一个呆子一样,痴痴地看着球一一入洞,以及接受那无法接受的人生事实。什么都无法改变,你只能接受,然后离开,这也许是你的人生中,也注定会遇到的一幕。

三个人的第一泡尿,是边长很长的三角阵型,他们离得很远;第二泡尿,三个人并肩而立,臭味相投,情如兄弟,没想到,马上就分崩离析。

温水中的青蛙,也是你我,在这hard模式中,我们看蛙如看己,不是我们不想跳,而是这锅盖,太厚太沉,墙,太高太险。

卫星坠毁,如梦想坠落,粉身碎骨,你与我都不知道走向何方。梦太美太高,又太远太脆。

这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它也不是一篇散文,更不是什么Word或段子集合。甚至,它都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公路片,公路在片子里是虚化的,你甚至不知道他们走的是什么路,路过了哪些地方,连个标志牌都未曾出现过,你看到的,只是人生边上的风景。它只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寓言堆叠起来的,映射挣扎和迷茫在现实中的青年和中年们的人生现实的作品。韩寒躲在这作品背后,来回地踱步,然后徐徐说出。人生就是这样无头无脑、无依无凭、有始无终、后会无期,他用反讽的方式去讲道理,用碎片的方式去讲故事,用命根子很硬的方式向宇宙发问,又用掺杂着苦闷的温情向观众致意。

这就是处女座韩寒的处女电影,我给8.68分。

【宋雯婷的回答(2666票)】:

韩寒肯定是比较满意自己这部片子的,因为这电影就是他文章的样子,有佳句无佳章,充满了雄性荷尔蒙、充满了文字上的小机灵,也充满了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胜在世界观的高明,并不愧对韩粉,也并不值得吹捧。

显然韩寒是不太会讲故事的。他了不起的是对于气氛和情绪的控制。作为一部公路片,《后会无期》的故事缺乏内在张力,起承转合大大拉拉,逻辑性差,大量的段子一方面让观众发笑和唏嘘,但同时也让影片的表达变得颇为刻意和失衡。

金句写到,“虽然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韩寒还是没有放弃在讲道理。他讲的是人生的无常、打击中的继续、妥协中的坚持。咦,似乎说是坚持中的妥协更好。毕竟从浩汉和江河最后从东边到了西边,他们坚持下来——靠的是不断地妥协和顺应方才得以坚持下来。

整个片子,多次采用航拍拍摄在公路上驰行的、唯一的、载着主人公们的车子。这是我全篇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有人说这么拍很无聊,有人反驳说为了表现孤单,接着有人说,不止是孤单,孤独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是绝望,这是真正的人生的常态。而且在我看来这种绝望贯穿始终:从想要改变家乡的贫穷却被迫失去家乡,从炸掉自家的房子却牵连兄弟们的房子也付之一炬,从发现心上人是同父异母的妹妹而且父亲还欺骗了自己,从刚推心置腹信任一个人这个人立马就背叛了自己,从用锅盖一把断了温水里即将跳出来的青蛙的生路,我感知到韩寒要说的那种毅然的绝望。

绝望意味着有生命死去。但是为什么汽车还在继续前行?哀莫大于心死。人生在世,往往并不仅为自己活——人们还有责任、爱人,以及未绝的依恋和不舍。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向前继续行驶。绝望久了,也就变成淡泊和平和。大隐隐于市,亦有此意。

为什么大家都说这部片子的“碎”?我想这一点在演员方面也体现得很明显。整体上,《后会无期》中女演员的演出都颇有光彩,陈乔恩洒脱,王珞丹自然,袁泉有力。可惜单薄,扁平。

冯绍峰发挥不是很稳定,他还是更适合走内心戏,后半部分他性格发生转变后的表演才饱满起来,前半段在酒店的桥段等,处理得有些夸张,不知道韩寒是不是有意制造荒诞的效果,但是从成品来看,并不荒诞,反而有点不伦不类。陈柏霖在酒店的时候表演相对有些层次,之后的人物性格变化更多地被藏起来了,不得不说他的台词实在有点让人出戏 = = 。顺带提一下王大锤,虽然只有一场戏,但是他水端得很稳,不晃荡不泼洒,印象深刻。

应该说,就演员自身,他们在表演上并没有拉后腿,但是韩寒终究是写字的,不是搞电影的。隔行如隔山,整个片子演员的问题在于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联系异常疏松。胡生、苏米、阿吕、周沫、莺莺这些人大都参与到了故事中,但是却都是只和江河、浩汉中的一人有单线的联系,本来该是三兄弟,胡生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明白韩寒是在追求清淡和真切的气息,他甚至加入了“天意”的成分——你不知道谁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浓黑的宿命味儿。但是这样处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全片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能给人感触,而难以感动和震撼。

《后会无期》是一定可以拿到骄人的票房成绩的。因为在当今中国,有非常多的人在精神上非常依赖韩寒——在这一部分人心中,韩寒就是当年在大众视线上热血的、桀骜的、隐秘的、理想的自己。

颇有些无奈,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不管是郭敬明,还是别的明星,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好奇心的满足,而不是对影视作品本身的欣赏,这是一种哈哈镜式的身份认同的寻求。

哈哈镜我对于“粉丝电影”这个现象的一个比喻和看待。哈哈镜作为一个镜面,但并不反映合乎观看主体本身的影像,这哈哈镜也同时在定义被看者和看者:我们在看韩寒,韩寒也在看我们;我们在看《后会无期》,我们说到底想看到的是我们自己。而且最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看到的自己,未必就是实在的、客观的、真切的,人们的大脑和情感往往会制造出一些幻觉,说直白点,这是一种镇定剂式的精神药品。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小时代》的粉丝,还是《后会无期》的粉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焦虑。越狂热越焦虑。

“奇观”(spectacle)被认为是现代大众娱乐文化中反知识维度的结果。根据乔纳森·科拉瑞(Jonathan Crary)的学说,景观不是“主要关于观看形象的,而是关于主体如何在一个普遍存在的机动和流通的世界中被个体化、静止化和孤立化。啖·施拉特(Don Slater)从另一方面区分奇观和视觉:“奇观不仅是可见的,它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更庞杂、更惊人、更广大。”

融合这两种观察,我们会发现现代奇观的辩证结构,其过剩与压倒性的刺激把观众封闭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状态中,使观众感到伟岸和脆弱的并存,塑造一种掌控欲的同时,也消极接受自身无力的主体。

把这两段话结合我国目前电影市场的语境,以及《小时代》《后会无期》这两部电影的媒体反应来看,再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在当代中国,有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人群)正在迫切的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一方面在失去对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加强对于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从而变得脆弱易燃,焦虑疲乏。那是一种隐而不发的、微妙的无助感。观众(粉丝)在观看的同时与电影“相互参照”。

所以,无论韩寒拍什么,无论《后会无期》成色究竟如何,人流依然会如潮水涌向影院,人们迫不及待地祈求安慰。

看《后会无期》的时候,我被里面的一首歌深深打动。

不知道为什么,当韩寒说“顺其自然”时,我觉得他最需要安慰。

【赵耀的回答(2262票)】:

当一切境遇都糟透了时,你将如何

---评电影《后会无期》的逻辑结构

(7月26日更新,补充胡生和观众,更改部分用词和语句)

  • 首先,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 以下有大量剧透,适合看完电影后有以下“困惑”或者“判断”的人阅读和批评!
  1. 这部电影的一号主角是谁
  2. 韩寒为什么要把一个段子合集搞这么大
  3. 结局为什么这么莫名其妙
  4. 这部电影几个故事为什么会这么散漫,特别的,阿吕这段情节是什么玩意,有什么用
  5. “前面还可以,后面平庸”
  6. 这个故事太“直白”,什么都是“讲出来”(正如大师兄所说)
  7. “说教太多,让人难以忍受”
  8. “没有故事、没有逻辑”
  9. 同样是英语课,在初中听得昏昏欲睡,在你工作后GMAT想上750,然后上高排位商校、走向人生另一个高度时你就听得精神抖擞。当你不明白主线和目的时,一切都不好了起来。治病救人,提纲挈领,那么我就来简单说下这部电影的内部逻辑结构:

    电影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外部主线和内部主线,作为一部公路片,《后》的外部主线很简单,就是两个人的公路旅程;那么其内部主线是什么呢?所有零散故事和人性张力所依附的核心骨架是什么呢?

    目前大多数的影评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最浅表的一个层次这部电影是个段子合集,韩寒就这点才能,也是和他微博上给人感觉一致的,“很韩寒”。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最大部分人群看完这个电影后的感受。

    这个角度还不够。论证:如果是段子合集,那么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这个闷热的夏季开心一下。但是这些段子让你微笑、大笑了那么多次以后你为什么还是开心不起来?笑得是脸,为什么不是心?

    再深一个层次是无奈和悲凉,正如“夏河”评论,这部电影让你明白“大多数人的一生会与理想背道而驰,最终走向一条平凡之路”。(这个评论甚至是出品人之一的路金波认可的,这看出韩寒的独断和自信。)

    这个角度也不够。论证:1、这还是韩寒嘛?2、结尾拯救饿了世界、牛逼哄哄还抱得美人归的江河怎么回事?

    前一个层次的理解与你的情感不合,后一个层次的理解与你的理智不合。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就停止思考,那么这次放肆之旅,这么多伤心笑语的真实主线是什么?

    显而易见的是,《后》情节上讲两个男人遇到的各种糟糕境遇:没有混出来的发小,仙人跳,爱上的人或者是妓女或者是骗子,丢失同伴,引以为傲的父亲原来是混蛋,梦中情是兄妹,钱被偷了,车被骗了,然后火箭发射也能摔了,报名也赶不上了,都走了朋友也打架了,甚至“拍张合影都拍不齐”。。。所以,电影给出了尽量清晰的主线问题,就是:当一切境遇都糟透了时,你将如何。只不过有迷惑性的是到底是谁在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片中的主角到底是谁?

    如果回答是马浩汉,那么你就没有懂,你可能理解到了段子,也可能感受到了悲凉;那么是江河嘛?你就接近懂了。

    就像胡生在片子一开始所说,“两个他佩服的人”,片子的主角江河是正面一号,马浩汉是反面一号。对于遇到的共同的境遇他们截然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不同的结果。类似的境遇下江河和马浩汉不同的反应正像一条双螺旋,一阴一阳,电影中所有的其他都依附这清晰的螺旋结构向前发展。

    1、马浩汉其实就是马好汉。是的,他演的就是一个好汉,他“正面积极”,重意气,行动力强,有“自信”,“朋友多”,“不轻信人”,重要的他“追求成功“。他勇于冒险,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性格特征,他的所做所为,基本上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学校一直在教育我们成为的那种人,我们也“被相信”如果我们努力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会出任CEO,就任董事长,迎娶小野,走向人生巅峰。。。(你去看冯的微博,有条累得狗样,直接说自己是“好汉)

    当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走向出门,就像电影中出发时,现实世界就开始打击我们---甚至“烧一栋房子都烧不倒”、拍一个合影都拍不好。。。但我们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我们像马好汉一样屡败屡战,错过了发小错过了幸福,丢失了兄弟,碰到了仙人跳,钱被偷了,甚至引以为傲的父亲原来是混蛋,像歌里唱的梦中情人还真他妈是兄妹!这个时候,我们和马好汉一样,所有的自信基本消逝不见了,我们还能干嘛呢?马好汉真是好汉,他在车里唱起了歌来!如果你懂这个故事,这时候你不能够压抑自己的眼泪。(你有想过房子烧不倒、合影也拍不好这些情节到底又什么用?证明韩寒是个白痴、搞点东西来凑时间?)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碰到了“阿吕”,他负责给马好汉最后一击,也暗示了马好汉这条路未来的方向。

    2、“活死人”阿吕。阿吕这个角色的作用是给马好汉致命一击。也是韩寒重点想表达的一个角色。阿吕是个“精神导师”或者是“社会公知”。在你失去大部分的希望的时候,我们开始相信他们,如果我们对个人失去希望,他们就是精神导师,如果我们对社会失去希望,他们就扮演“社会公知”。他们来路可疑(看刚出场时他诡异的叫声和装束?江河(就是韩寒自己)对他本能的怀疑);他们说得好听:“你那是生活,我追求自由”、“你世界都没有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你们的偶像是明星,我的偶像是卫星”“我们看遍了天下,有人甚至不愿意打开一扇窗”;他们做的漂亮:阿吕骑行天下、自由自在,追踪卫星,还把去世的爱人照片印在头盔上。阿吕有爱有想法有经历,他曾经有梦想,被人看不起,但他成功了!追到了所爱的人(可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疑),于是,脆弱的马好汉找到了新的目标和动力,阿吕说自己的偶像是卫星,他却成立马好汉的偶像。(在江河和阿吕争执时,他甚至偏向阿吕)

    25岁以后,我们信任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更不要说信仰。

    然后发现这样的人却是个冷酷无情的骗子,骗走了你最宝贵的最后的财富。

    到这里,和我们很多人一样,马好汉觉得自己有资格对人生做一个总结了,那就是“盖着的青蛙”。(你看他的眼神,他真的绝望了。)

    阿吕还活着,但他的心早已死了,他是个活死人,正像传销骗子、“精神导师”或者“社会公知”一样,他还是僵尸,被他咬过的活人也往往变成他那一类,这就是马好汉未来的方向。

    离别时,马好汉嘴里嘟囔着“我有很多朋友”、“你不懂这个世界”,他已经在走活死人的路,他留下了马达加斯加,抛下了所有温情和爱。

    到这里,马好汉的故事走到了尽头。有人问“尾声”有江河,怎么没有马浩汉。马好汉已经僵尸化了。

    (马浩汉,不好演,冯邵峰演的很好!)

    阿吕最大的亮点不是说出很多的金句,而是停下车,淡定的把包袱和马达加斯加抱下来,他一点都不紧张,他是个老骗子。

    3、江河就是江河,是《逍遥游》遇到北海若以后的江河。他就是韩寒心目中的“女婿”。(八卦一下,在一个专访中,有人说马浩汉帅气、“潇洒”、积极,是不是韩寒心中的“女婿”,他明确说不是) 是本片一号男主角。

    韩寒当自在、洒脱和自由。他是反对所有的"成功学”的,在面临艰难境遇时,他心中的“女婿”江河,就是较完满的解决方案:淡定制造、从心尽性。

    和现实社会一样,在马好汉的身边,在喧嚣的背景下,江河几无存在感,所以有人说他“是最无关紧要的一个角色”。

    在汽车被偷后,江河说,“我不像你那么生气”,马好汉说,“因为车是我的”。这当然是个爆笑点,但真是因为这样嘛?

    他是个走他自己路的人。他没有想过有什么大的作为。他也没有说就一辈子做个好的老师。他遇到心中所爱时也表达,分别时也继续走,不舍时也留恋。阿吕在放光彩时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在阿吕的戏中,你会发现,阿吕主要的听众是马浩汉,原因前面说过了),当阿吕开走车子时,他也本能的怀疑。当发现阿吕真的是个骗子时,他还是想“或许他有特别的理由”。比较于马浩汉,他显然没有将阿吕入心,因为他的心里有了人。当一无所有时,他还是想向朋友说明青蛙理论,证明人的主动选择性:当环境刺激时,我们是还能够有选择的自由。他平凡地走自己的路。马浩汉晒钱,江河晒心(苏米的的卡片),这是他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当一次次充不进马桶时,他也就自然的接受了她。

    境遇是糟糕透了,只是如果专注自己的内心,境遇对我们的刺激也就没有那么大了。也许我们能保留爱和信任,保留我们的心,等到时运降临的一刻。这就是江河的答案,也是韩寒的答案。

    一只狗和人的不同:你去踢一只狗,他当然会嗷叫一声,然后咬你或者跑掉;你去踢一个人,他有无数种可能的反应,比如笑笑,在你后来不注意时给你一刀。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他对同样的外在刺激能有选择不同反应的可能。

    一个心里没有沉淀的人,更容易对外部刺激有更直接的反应,点火就着,扇风更旺。

    阿吕对马浩汉说,(指着江河 )“他这个人,我看不出来是干什么的”,一个经验丰富的骗子看不出来,其实江河并不高深,他只是坚定的做自己。

    没有什么特别的激动,只是在马浩汉说苏米是婊子是才第一次冲动起来。别忘了,他尿的时间最长。

    平凡之路是不凡之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条伟大的道路,无论你处于生命中的哪个阶段,都是值得并且唯一值得你开始追寻的一条路。这条路看似平凡,却伟大不凡。找到了这条路,你就永远也不能将它冲进马桶。

    不是说这样的人就能取得世俗的成功,但他是幸福的,他在什么境遇下都坚持辣椒沾面包。

    这次他运气不错,这就是结尾的意义。只不过其实这个运气好与坏,对他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我们看到他并没有成功后的鸡血状态。

    以上为主线。下面说说女人

    4、周沫,就是泡沫。无数农村和小镇出来的姑娘泡沫中的一个,他是马浩汉错过的幸福,在主线中她的作用是供后悔。他其实是马浩汉最理想的爱。周沫爱马浩汉,但她也知道她不是他的选择,她尽量保持自尊和矜持。有人说周沫演得很神经质,“呵呵”傻笑莫名其妙。如果你有过经验,知道一个女人爱上你,你给她一个拥抱她就随你天涯海角,但你却不会这样做,她也知道你不会,你就理解她的尴尬。最后她一个转身还没有被他看见。(略,待补充)

    5、刘莺莺在主线中的作用是无奈。喜欢就会放肆,是说马浩汉的,爱就是克制,刘莺莺是说自己的。她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有爱嘛?不知道,但在他们的父亲过世后,原来的通信的目的已经失去,刘莺莺还是继续和马好汉通信,继续看他“放肆”的笔触,见面时克制的表情,克制的告别,说明也许刘莺莺希望永远不要当面见到马浩汉。见到了,也就结束了。马浩汉说说,也许每一个告别都是最后一面。他的内心需要的是和刘莺莺一种疯狂的方式告别,但刘莺莺气场太强了,马浩汉自知无能为力。也许,他只是喜欢,她却是爱。有人说莺莺对浩汉是亲情,不是,亲情是人伦日用中积累起来的感情,他们没有。你再听,好汉上车后的音乐,“女儿情”,圣僧和女儿国王,同样的禁忌之爱。(略,待补充)

    6、苏米在主线中的作用是对比。江河,看到了,就抓住了。无论她是骗子还是妓女。她也有自己的意义,一个女性意义,就是女性的成熟(略,待补充)

    7、段子。段子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和特效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同样单薄的外部主线,用段子或者特效来把你摁在电影院的座位上。但同样的,如果你只注意到特效和段子,你肯定觉得这电影莫名其妙。可悲的是这部电影到目前普遍不被理解,段子横行。

    8、“金句”和“说教”。这是没有懂,大部分的金句要么是反讽,要么是有所特指。比如说阿吕的部分,是金句“说教”集中的环节,说了5、6个金句,但是你如果你明白阿吕在主线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反讽!你心里会真诚的骂娘:去你妈的,人生导师!在比如莺莺的“喜欢和爱”的金句,你能理解莺莺那时候的感情的话,我大男人也要哭了。

    9、有人说这个电影故事薄弱。如果你抓住主线,深入到主角的情感内心:就会发现故事不薄弱。信了20多年,你终于发现你引以我傲的父亲其实是个骗子和懦夫;就像那首歌唱的,暗恋的对象还真是她妈的失散多年的兄妹;怀着对所谓理想对象的爱放弃了身边的幸福;男诗人和女骗子的爱情;一个骗子的历程。

    10、后会无期。说的是“不要”期望。这部电影的价值就在于它做了减法,却又是进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划时代的一部电影。

    11、表演。你明白了这个主线,你再去看一遍电影,表演都不错,也许阿吕稍微有点不纯粹。

    (其他情节细节等略,可以说,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很丰富,这次只讲主线)

    献给韩寒,献给江河。献给每一个能给世界和男人带来幸福的女孩。

    12、胡生。胡生就是胡生,不是它父母胡乱的生他,而是他自己胡乱的生活,不去思考,听别人的,没有主见,没有思想,也不如马浩汉那样,马毕竟努力过。胡生就是那种在3个人的团队中随便就丢失了也对整体毫无影响的人。如果不是非常的努力,你我都是胡生。所以看到很多人很介意”不去找“胡生,说“剧情不合理”,拜托,生活不是靠”别人找到你的“。他尽管在电影总露面时间很短,但在现实中至少50%的人是“胡生”。

    13、观众。在问到韩和郭的电影的对比时,韩寒曾经很自信的说:“我的观众群和不一样,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看来,他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错误的。从知乎目前的几个高票差评就可以看出来,首先他们不是X时代的影迷,都自称是“十几年的韩粉”。这是很可怕的。韩寒的十年的粉丝还是没有一个基本常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成功人物韩寒是一个真诚的人,他集10多年的生活阅历和思考后的首部电影不可能那么浅薄。这就是“不拍观众的马屁”。不管是谁的粉丝,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胡生”,超出我们的基本知觉一点点,就认为是错的,甚至不愿意做一点努力的思考。

    希望韩寒的第二部电影能继续有这份坚持。

    ===================================================================14、细节。居然有人说这电影粗糙。。。韩寒对这部电影所有的台词和动作都有严格要求,不让演员发挥。细节亮点无处不在。举例:刘莺莺的那句台词“喜欢就会放肆”,她说得淡淡的,但是,后半句“爱就是克制”是低下头去说的,她没有敢看马浩瀚的眼睛!,等网上有视频了,我去一幕幕截图下来,讲细节,给你讲一个和你看到的完全不同的故事。

    满分5星,给6星,那1分给真诚和心灵相通。

    韩寒让我们知道,不错的文本,未必等同于不错的电影。当然在此之前多有反例,王家卫先生的《东邪西毒》亦是构建在字字珠玑的文本之上。但看过《东邪西毒》的人都知道,写意的镜头语言把文本中无法实现的意象和韵味,完整的,甚至超出期待的展现出来。所以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没有要拿韩寒这个新人导演与王家卫比较的意思,这显然不甚公平。

    读过韩寒小说的大抵对他创作的习惯有类似感觉。 在《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之前,韩寒的小说更像是先想好一些警句和段子,再全部套入一个适合的骨架,最后捏合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当然,儘管年轻时经常自夸,也受到过无数的质疑,但韩寒本人确实在文字方面天赋卓绝,所以那些黏合成的小说,都在他对于文字的熟练运用和巧妙组合下,变得颇有灵气。以一个年轻作家的角度而言,他甚至是在玩弄文字,多过于写作。所以,他的作品获得了广大年轻读者的喜爱。

    然而,他的这种习惯,完全延续到他构建的这个电影剧本里。所以他选择拍公路片。公路片的好处就是,对叙述结构的形式上完整度要求不算太高。空间在变,除了主角之外的人物也在变。所以,只要用几个故事把这片儿丰满起来,最后用主角本身的变化串成一条主线,格式就算完成了。

    《后会无期》里有四个小故事,小演员、妓女、台球厅老板和旅行者二号,每个故事单拿出来都有亮点;但整体看来更像是分别创作的四个段子,最后被塞在了一部电影里。

    整部电影中还有许多细碎的小段子:比如「满地爬钱」,比如「加错柴油」,再比如「夹卤蛋」,最典型的是中途迷路后遇到倒下的树;这些台词和画面幽默有趣,但是明显像是为了加段子而加的镜头,与电影情节关系不大。其实一部电影有这样几处点缀也能锦上添花,但是漫布全篇的段子,就过犹不及了。我记得在宣传期,曾经出了一篇公关稿,说的是韩寒喜欢临时创作、加戏和修改剧本,看完电影,就知道确实如此。

    韩寒拍这部电影,或许的确有他所谓文艺气质和对电影的喜爱,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开拓一种对他而言更有价值的新的表达形式。直接点说,他需要更大的公共话语权来扩大他个人的影响力。正是这种表达的需求,使得《后会无期》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有些奇怪。

    韩寒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需要通过大量的对白和旁白得以实现。这使得对白和旁白成为情节推动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方式。看完电影后,我有一种直观的感觉:即使我只是听这部电影,不看画面,不错的文本和小林武史的配乐,已经很大程度上让我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和需要的心灵慰藉。优秀的取景以及几位配角的表演必须是加分项,但仅仅是加分而已。如果一部电影只比有声配乐小说(散文)多那么一些加分项,导演肯定不成功。

    说到演员的表演。冯绍峰演的浩汉:出身于荒凉的小岛,幼年父亲「去世」,很早开始闯荡社会;有一点小理想,但也有很多一般人的缺陷;说得出道理,但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没背景,没前途,还没钱。这个角色在大荧幕上绝对是讨喜的,因为他就是韩寒所设定的底层普通人的样子。虽然荧幕前的观众多数都要比他强不少,但却是极容易让人有亲切感。但冯绍峰真的没把这个角色演好。整段旅途其实发生在他身上的戏是多过陈柏霖的,戏中至少有两处以上情绪剧烈波动,旅途到最后也应该有变化。但冯绍峰呢,除了那段车里开口歌唱的部分让人印象深刻,其他地方都不甚理想。前半部分流于浮夸,后半部分又藏的太紧。陈柏霖不过不失,层次明显,也有渐进性;不过,大概是角色设定的关系,内敛的有些别扭。

    几个配角都有闪光点,陈乔恩出场和结束时的两个眼神真美(让我原谅了她肿成馒头的脸),王珞丹和陈柏霖在床上的互动很有生趣,钟汉良居然能和他那个落魄的装扮毫不冲突,而袁泉在送别时站在门槛上的那段表演让人柔软。

    这些片段,和韩寒花的小心思,最后成功的让我对这部电影没法产生恶感:

    墙壁上「时间就是金钱」掉落的「间」,抵达大陆时漫无边际的集装箱,贾樟柯被夹住的衣角,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路旁厕所里发黄的小便池,充满九零年代味道的小台球室,小车行驶在路间时重叠的光影,把青蛙盖在锅里的那一声闷响,还有影片开场和结尾时的两次爆炸……

    很多小细节,精巧并且大有意思。这部分画面,只有在当下的中国的特殊语境里,才最看得出意义。我看得出,也应该也有很多人看得出。那一排蓝衣服的女学生列成一排等待终结的背影,还有那一阵枪响,你的心是不是也裂开了一道?

    其他方面,电影里演员们大量采用的配音让我感觉不适,现场收音的效果应该不太好,后期加工又比较粗糙,所以很多音轨都让人有疏离感。航拍的镜头,抖而且不稳,我感觉不出这是刻意为之。陈乔恩那段戏中采用的长镜头掉起了人的胃口,但台球室那场戏的镜头切换就让人失望了。小林武史的配乐很恰当。几个插曲也用的好,体现了韩寒在流行音乐领域的品味,但歌曲停的地方都不对劲。邓紫棋的配乐虽然效果不错,出现的也有点突兀,应该也是后期技术的问题。其中有些瑕疵还可以归结于预算(比如航拍),但有些地方应该是能够做的更好的。

    关于笑点。坦白说电影中大部分笑点都没法让我发笑,只有贾樟柯用生硬的口音说出「汽油车不应该加柴油」的那段,真的让我大笑了很久。或许我和韩寒,还有很多朋友一样,都真的很讨厌说教吧。「人不是上帝,没有理由去指导别人怎么做」,「世界都没观过,谈什么世界观」,「别人的偶像是明星,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韩寒在电影里借角色们的口说出的这些话,都毫不遮拦的在表达他自己的价值观。他最反感说教,但他自己在做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说教。

    接连上映的《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真是有趣的对比。一边是「7000件奢侈服装」,另一边是「10000公里的长途跋涉」。他们正好对应了当下年轻人们中间的两种占据主流的思潮。一种是追求物质并沉迷于「自赏」的精神满足,另一种是追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不惜物质上的匮乏。前者招人抨击,后者却常被看做「情怀」。

    我当然不认为这有什么错,甚至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更愿意支持韩寒所倡导的这些东西。有很多把自己困在小地方足不出户的人,有很多囿于大城市的繁华和忙碌的人,还有很多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却从未好好看过风景的人——他们,都真的需要走出来,好好的观看一下这世界的模样。

    至于看过这世界又能如何?真没有答案。

    或许变成那没离开多久就走丢了的胡生,或许变成那早早离开家闯荡最后停留在台球室的刘莺莺,或许变成把自己贩卖情怀的骗子「小吕」,又或者就像浩汉一样,根本看不见未来。

    尽管这不是好电影,但我却刚好喜欢韩寒讲的这个故事。那个带着江河去入职的浩汉,给了江河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自己却一路在道别:儿时的玩伴、朦胧的爱情、对人的信任,甚至还有攒钱三年买下的车。

    他在途中对浩汉道出了电影的结尾:「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他最后,可能来得及和路过的这个世界告别,却来不及告别路过的自己。

    我觉得,我们也是一样。

    不过,和这电影一样,很多事情,都不要太在意那些结果。

    以下写于2014年3月10日,是为原答案

    电影还没上映就开始评价。

    这和豆瓣当年一班人,在电影未上映就依据个人喜好刷5分和刷1分有什么区别?

    【关雅荻的回答(1274票)】:

    去影院再去支持一下吧~

    更新主要要另外支持一下 @赵耀 的答案,他像白水一样把对电影的理解一一罗列出来,自成逻辑,各位可以一读,大部分内容我都表示赞同。

    同时也是因为多年习惯避免把电影像分析视听语言一样写得过于直白,但看到别人写得清楚的,还是要支持一下,谁叫自己不愿写呢。

    反思一下,可能大学七年都读电影,所谓学术文章,期末论文,大小考试和专业期刊文章写过不少,学术方面,非我所长,耐心也不好,所以我现在更愿意谈谈电影感受,影评文字都留给其他热爱电影的朋友吧。

    我应该算知乎最早一批用户,答题并不甚活跃,但还是第一次被同意票数过1000,但我心里知道,我希望@赵耀 的回答应该得更多赞同票。

    第二遍看完,因为知道剧情发展和结局,所以重点可以观察一些细节。

    因为第一次看片尾重点都在认字幕。这次在用心听这首歌。

    朴树这首歌,韩寒联合作词,所以韩寒也是这首歌的作者之一。

    无论影片里有怎样的反讽、隐晦的表达,但这首歌却是作者赤裸裸最真诚的表达,放在影片结尾,原来这首歌才是整个故事的结局。

    马达加斯加选择到底跟谁走的那个大远景,果然必须是阿拉斯加啊,韩寒再爱金毛,果真如果是金毛,会完全看不出啊。。。

    另外,看到很多人都在说“胡生”咋说没就没了,导演咋完全不交代呢?

    其实我很无语,电影交代得蛮清楚的,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没注意吧:

    陈柏霖在出发前,面对胡生疑问,万一我走丢了怎么办?陈柏霖说,无论哪里走丢了,回到原地等就好。

    所以,影片开场胡生光着膀子,躺在草地上,就是在听陈柏霖的话,回到原地东极岛一直在等他们,一等就是三年。

    可见,胡生走丢的结局电影在片头就清清楚楚的交代了,可能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台词的提示,这些朋友没有注意到罢了。

    坐着听片尾曲的时候,一对情侣身边走过,男生问前面的女生:电影好玩吗?

    女生默默的回答:不好玩。

    但从语气中可以判断出来,女生投入到电影里去了。

    但搞笑的是,现在电视机里居然是影片两位主演和韩寒,在跑通告,《快乐大本营》!!!

    这是最佳的反讽好嘛。。。

    故事或叙事,并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

    反倒是是否真正能打动人这个标准,我会认为更加重要。

    故事或叙事,只是服务于电影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影院里看到一部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的时候,并不要仅仅以此来决定它是否会触动你。

    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仪式感的建立,让我们的视听感官有了比日常更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更细微的感受能力。

    《后会无期》可以试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只是去感受一下,只是去尝试用它的逻辑对照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一下。

    《后会无期》看似导演讲述了很多大道理、小金句,的确有说教倾向,但影片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告白和告别”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进行不断质疑和不确定。

    影片提出了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影片在所谓说教和讲大道理背后,渗透出所有的不确定、困惑和质疑,是这部电影最大价值。

    很多时候,你不是没看到。

    或许,你只是觉得它没有价值。

    对我,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

    有一部电影,用心的在跟你讨论他对自己的各种不确定、困惑和犹疑,整个90分钟还不招人讨厌,这已经足够让我喜欢这个电影了。

    即使你依然觉得我说的这个没有价值,即使你依然不喜欢这个电影。

    谁说电影就一定要让人感官刺激到爽,或者看完就能让你说出个12345就是好电影呢?

    电影还是黑白无声的时候,各种先锋电影人就开始做各种实验电影,尝试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技术角度,当然可以从很多传统角度去立论和分析,比如它故事讲的如何,节奏把握如何,人物塑造怎样,演员表演是否到位,音乐使用是否恰当等等;

    但当然,有不少电影,你或许并不需要去逐一分析,但你会为之触动和感动,这个同样很正常。

    我说这些,只是建议,不用传统常态固定的思维去套在所有电影身上。

    什么?你说《后会无期》不配?

    按《每周影评》的标准,我给“推荐观看”。

    按个人好恶标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不过没给“不得不看”,是因为影片技术完成层面有遗憾,叙事节奏不均匀,个别选角不准确,但作为导演处女作,韩寒足以逼优从良,毫不夸张。

    下午跟史航录我自己一档新的谈话节目,第一期话题是《作家电影梦》,赶上最近韩寒、郭敬明新片上映,我俩好奇一件事:看来很多作家都有当电影导演的梦啊~

    这个是应景的玩笑话,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新节目下下周一某视频网站正式上线,到时再说。

    《后会无期》跟眼下任何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都一样——必定是某种程度创作妥协的产物。

    抛开脚踩的中国电影2014年的现实,来谈任何一部眼下公映的国产新片,都是不现实的,包括《老男孩》《分手大师》《京城81号》,当然还有《小时代3》。

    从电影导演处女作角度,《后会无期》可被值得批评的实在不多。

    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除了《京城81号》外,其他本质上都是导演长片处女作。其实《小时代》前三集你完全可以说它也是一部电影,互相之间没啥区别。

    我对任何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评价,一般只参考一个标准,作为第一标准,其他都排后面。

    这一条就是”是否真的有话要说并言之有物“。

    就这一点,韩寒不仅合格,甚至有点”老谋深算“。

    我很少看到一部电影处女作在表达上这么不停自我否定和反复提醒观众。

    韩寒严肃的自我表达,被反复的反讽和自嘲包裹着,外面再裹一层笑料台词或者抒情戏。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我清醒。

    在他真正理想主义表达的同时,总是掺杂着各种或许他并不认同的世俗说教和大道理,至于如何鉴别和挑选,全凭观众自己。

    或者,他对他的读者观众有足够的信心,因为读过他小说或者文字的人,自然知道这个年轻导演的所谓”世界观“,他相信很多观众自己会判断出,电影中的台词哪些是他的用心表达,哪些是他反讽嘲弄的对象。

    (以下有少许轻微剧透,敏感者请跳过??两段内容)

    比如,”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大意如此),在我看来显然就是韩寒对世俗的反讽。

    比如,钟汉良站在山包上骄傲地说自己就是”旅行者二号“,虽然稍后用别人的嘴讽刺其是心灵鸡汤,但在我看来”旅行者二号“这段却是韩寒全片用情最深之处,也是最用心的表达之一。

    所以,《后会无期》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的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我喜欢这部电影,第二点,这的确是一部喜剧。

    我并不在乎它是否是Woody Allen式的喜剧,刚好前一天晚上我刚看完《爱在罗马》,全片会心笑到尾,这个老头四十多年,每年一部,从来不迟到,我也看了二十多部了,已经习惯了他的幽默方式。

    《后会无期》只是韩寒第一部电影长片,但幽默的方式显然是熟悉的,或许他第一次尝试从文字气质转换成光影和对白,还并不熟练,但全片他仅有的两次手势出演(被门夹断伸出中指的手和从碗里夹鸡蛋的手都是韩寒本人亲自出演),其中幽默的意味,我认为是他全片最清晰的幽默标签,也是文字转换成影像,比较完整的保留的韩寒的表达个人风格。

    因为这两处细节,是独立于台词(念白)表达之外的,对于一个处女作导演,这应该算亮点。

    韩寒文字有自己的幽默方式,韩寒的电影的幽默方式是什么,只通过一部电影比较难总结,所以期待韩寒下一部电影长片。

    一个导演的风格只有通过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一部《后会无期》并不能确定其风格,但确定的是,他电影叙事风格和幽默气质跟他的文字风格是匹配的。

    《后会无期》的叙事是段落式的,外在类型是公路片,这是一种处女作导演藏拙的好选择。

    因为公路片并不见得非得是类似《无人区》或者《泰囧》一样,向好莱坞类型化叙事学习后的产物,公路片也有《逍遥骑士》这种”形散神不散“的范例。

    在我看来,《后会无期》是一部从”自我表达“出发的电影,然后配上适合的叙事方式和需要的演员。

    这种自我表达是模糊、不清晰,也是有野心,精于设计的,它不同于简单机械的为年轻一代造梦,不同于纸片般无厘头喊着”追求梦想“的口号,也不同于脱掉底裤都觉得还不够舍得自己用力的去反讽成功学,《后会无期》只是韩寒有了一个机会,尝试拉着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就表达了一件事——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

    谈什么都可以:谈何去何从,谈如何努力向上,谈没什么本事的人该怎么谋生,谈理想主义,更重要的是谈我们如何该与过去的自己告白和告别。

    我个人以为,这是眼下的年轻人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所以,本质上,《后会无期》是一部论文电影,一篇表面胡扯蛋骨子里很严肃的论文,马达加斯加这种角色出来就是负责调味的。

    几个桥段中,袁泉整场戏电影感我认为是最强的,故事最完整,电影的表达最充分,结果就是给人印象最深,演员选择非常正确。

    显然全片所有演员中,袁泉是最会演戏的一位,但这段关于“克制”的故事,韩寒用非常克制的影像,记录了袁泉克制却准确的表演,这段戏没拍的那么花哨,我觉得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过,盲打误撞也算直觉反应吧。

    相对糟糕的是陈乔恩段落,拍片场流于表面,可能是导演缺乏片场经验积累,车墩真成了景片儿,直接导致陈乔恩这段在影片结束后,我几乎不记得什么了。

    贾璋珂的表演非常准确,或许是因为他最清楚韩寒的表达。

    电影音乐的选取事关一个导演的品味,选择了小林武史,基本就没有什么犯错的机会了。

    所以这部电影会让耳朵比较舒服。

    我并不在乎是否所有的作家都有电影梦。

    我关心的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处在营销大于创作本身阶段,也就是只要你有足够市场影响力,你就可以去拍电影,因为电影其实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艺术。

    当然一部电影最终是否好看,是否能打动人,这个的确是是需要点天赋和经验积累的。

    现在进入电影行业门槛是最低的时候,有人或许担心这是眼下国产电影质量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资本疯狂追逐任何能带来市场回报的电影投资机会,由此导致电影创作权力制衡机制被打破,某种程度进一步助推了中国电影整体品质的急速下滑。

    但我却并担心,借用一句范冰冰自我勉励的一句话:

    中国电影想要实现多大的反弹,就得能经得起多狠的下滑。——这还没跌到底呢,不急。

    市场越开放,机会越多,泥沙俱下,但正因如此,大浪才能有去淘沙的机会。

    至少眼下几部国产新片中,《后会无期》是国内年轻人值得去看去思考的一部电影,除了那句”包夜包啥“的调侃台词之外,无毒无害,尤为难得。

    所以,所谓的现在”谁都能拍电影“,我怎么看也不是一件”坏事情“。

    中国电影,现在需要各种可能,我并不在乎电影导演是不是必须要电影科班出身,只要自己勤努力,能自己创造机会,能组合资源让自己干电影,有什么不好。

    不要怕锅里又多了几只青蛙,没准哪一只有独门铁头功,就能顶破锅盖呢?

    听着或许有点理想主义,谁叫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赢取一张追随旅行者一号的单程船票呢?

    【灰子的回答(1027票)】:

    看的凌晨场,很喜欢,没想到在知乎上的口碑竟是这样惨淡,我看的电影不多,大家说拍的不好,我也没道理去反驳。不过,既然是一部文艺公路片,赚钱应该不会是韩导唯一的目的,他终觉还是想通过电影来表达些什么,我看了很多答案,但没有哪条答案详细地去聊聊这个方面。我想,我可以来谈一谈,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体会到了什么。

    电影讲述了一段旅行,旅途的主角是冯绍峰和陈柏霖饰演的两个角色,他们从大陆的最东边驱车到最西边,路途中,分别遇到了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饰演的4个角色,讲述了2位旅者与这4人的相遇与分别。不同于其他公路片在剧情上的大起大落,起承转合,人物关系上的错综复杂,《后会无期》只是平铺直叙,想要靠剧情吸引人着实有些难,但也唯有这种方式,才可以承载韩寒想要表达的东西。

    主角的2位旅行者,冯绍峰和陈柏霖,从某种意义上,两个人都是好人,但前者见过更多的世面,而后者则常年居住在家乡教书,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前者会在现实面前妥协、犹豫,而后者永远理想主义。

    当陈乔恩说大城市更公平的时候,冯绍峰略带嘲讽的作了否定;

    当钟汉良要搭车时,陈柏霖毫不犹豫的同意,而冯绍峰担心遇到坏人而想要拒绝;

    当他们在做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时,陈柏霖想证明,青蛙是会跳出来的,生活总有出路,而冯绍峰在青蛙即将跳出来时盖上锅盖,告诉陈柏霖,这才是现实。

    冯绍峰还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整部电影一直在一起的这两个人,常常发生着类似的剧情。

    在我看来,与其说他们是韩寒塑造的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不如说是韩寒将自己的两条影子,分别赋予给这两个人,展现出自我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下,进行的思想斗争与反思。

    如果你是,或者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你努力的坚持公平、正直、信任、善良,但社会并总不是这样,你一定会经历欺骗、虚伪、偏颇、背叛。你会怎么想?怎么办?是像陈柏霖那样继续坚持理想主义,或是像冯绍峰那样开始承认社会的现实与无奈,或许这两种状态都有,或者说,两个人都是你。

    而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则是韩寒,也是我们所经历的真实的生活。

    他们4个人,除了陈乔恩稍微少些,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不确定性。这似乎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忌讳,我们都太习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分对错,分好人坏人,分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哪怕不这么分,也要尽可能去展示一个人的某一方面鲜明的性格,让观众读者印象更深刻,有代入感。可韩寒没有这样做,为了表达,又一次牺牲了观众的观影感受。

    王珞丹扮演一名妓女,后来又不那么确定到底是不是了,并以“我有很多故事,但没有机会讲”的结束,预示着王珞丹可能有很多值得被理解的苦衷。

    袁泉从冯绍峰通信多年,暗恋多年的女孩,女神般的存在,突然成为了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他们的分割,是因为父亲当年的自私与冲动,而他们通过信件重新建立的连接,却又是源自父亲后来的愧疚与爱。袁泉说完那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之后神情木然,大概是想到了他们的父亲了吧。

    剧情里,钟汉良旅行纪念去世的妻子,骄傲的宣称要征服宇宙,看起来是一个有情有义、追逐自由与梦想、勇敢无畏的青年。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最后,这样一个汉子丢下了2位旅者,偷走了冯绍峰的汽车。不过,当冯绍峰气愤的说钟汉良的所有话都是编出来的谎言时,却又看见钟汉良说到的旅行者号正在升起。

    可能,这才是韩寒的意图,放弃去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品行,而去展示真实的人和社会。

    在真实的社会中,卑微可能是出自于无法诉说的无奈,欺骗的背后说不定也有温情,背叛的人或许说出了许多真话。

    当然,热烈的感情也可能源于自私,表现出勇敢与气魄也许是因为根本不用为此付出代价。而信任与真诚在利益面前可能会不堪一击。

    这才是真实的人和事。所以,冯绍峰对现实的妥协与愤怒没有错,因为现实的确不总是美好,而陈柏霖的理想主义也没有错,因为现实中也总是存在真实的温情。

    韩寒并没有让他们任何一方说服另一方,他们争执过后,仍旧坚持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最后的结尾,韩寒也给了两人各自期许的未来,陈柏霖成为了知名作家,和王珞丹在一起了,冯绍峰也成功地将家乡打造成了热闹的旅游景区。

    那么,韩寒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在电影中,4个路遇者留下的意味深长的故事,以及两个旅者最终都没有争出的输赢,以及冯绍峰的忠告,陈柏霖的劝诫,钟汉良的鸡汤都被打脸。也许,都在告诉我们,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黑白分明。只有经历过,我们才知道,我们谁都不是生活的裁决者,谁也没有能力和权利去评判别人的对与错,也不要让自己被鸡汤和单一的价值观所困住。对待生活,与其去期许和幻想,不如去走过。

    简单来说,大概是电影中播放了2次的英文歌,所唱出来的:

    ——————————————————————————————————

    我们都还记得当年的韩寒,批判教育制度和体制,在网上与人对骂,犀利、尖锐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后来,尤其是韩三篇和方寒大战之后,就少见那种犀利了,做些杂志和app之类务实的事情,偶尔在微博上卖萌自黑,愈发的宽容、善解人意了。

    可以想象,这几年,韩寒的思想发生了不少转变,而这部电影,大概就反映出了这种思想的转变吧。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飞鸟冰河的回答(913票)】:

    开门见山,我觉得韩寒的这个电影挺好,可以看,是个合格的电影作品,至少比四娘好很多(对不起这个标准选的有点低,不过这不是流行么),考虑到这是他的处女作,算是相当出色。当然问题也很明显,就是他转型很生硬,这也是被人诟病最多的一点。所以我身边的朋友对这个片子评论两极分化,普通人喜欢他的精神内核的说很好,被打动,但电影专业圈的就不太客气,抨击居多,甚至很愤怒,认为他过于投机,用那么大的资源和期待,给了这么一个不专业的作品,羞辱电影。屁股决定脑袋,我觉得大家都没错,各自着眼点不同,的确是优缺点非常分明。

    我没看完过韩寒的任何一本书,从《三重门》开始,就读不下去,但我看过他不少杂文,觉得这人还是有思索有逻辑的。你说他有多大的理想,多大的情怀,那不敢当,但至少他很认真思考了一些很多人如今压根懒得思考的问题。这就已经不容易。转型做导演,他并没能摆脱作家的一些习惯,有思考这是好事,但如何用影像表达,他还没学会,最多只是个入门级。

    选择用公路片切入电影领域,是韩寒聪明之处,国产片里很缺乏这种类型,你如果把这片子放国产公路片里比,会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参照物,只能从国外找,那就很不好批评。公路片本身的特征元素又符合韩寒一贯的风格,探寻,迷惘,遇见,离开,成长,思索,质疑,冲突,和解,收获,所以结合起来,在电影中表现的都不错,是个完整的故事,能打动人。

    公路片属于青春片的领域,因为公路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时间,我们都在时间的道路上行走,不能回头,就像你在路上,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就算掉头,也是前行,不是倒车。人可以经历无数美好的风景,但都没法留下来,不能停。也会遇到很多美好或者丑陋的人,但也都会分手,人只能向前,直到终点。因为这个精神内涵,“年轻”是这类片子的主题,因为年轻才有勇气前行,才有探索的动力,才会明白路很长,总会看到更美好的风景。如果老了,会在乎这些么?反正关于不年轻的公路片,我就看过一部《关于施密特》,一个老头开着割草机改装的小车去探询自己年轻时的轨迹,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作品,也是相当不错的。与《摩托日记》、《逍遥骑士》或者《陆上行舟》完全不同,但终归少不了“年轻”这个核心。所以公路片永远有市场,因为每一代人成长起来,都会在这里找到共鸣,看到其中自己的身影。

    回到《后会无期》本身,这片子基本囊括了上面所说的公路片所有要素,甚至表现的赤裸裸,没啥技术含量,大段大段的人生感悟直接从主人公的嘴里喷洒出来,金句不断,台下的人听着挺舒服。这一方面是韩寒作家的习惯,用文字直接说观点,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然,听到结论就够了,不在乎过程(所以那么多人喜欢在知乎看抖机灵,而不愿意看长答案,没有那个思考过程的耐心)。但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需要的是用故事、结构、冲突来表达,而不仅仅对话和金句。金句可以有,作为点睛就够了,不能成为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个开创类型,例如《甲方乙方》这样的,小品段子大集合,粗糙但真诚,那么还可以原谅,等到《私人订制》再这么搞,即使是冯小刚,我也不能原谅了。我之所以原谅韩寒,就是因为这是他第一部作品,暂时无法摆脱作家的身份习惯,下一部就不会这么客气。坦白说我听着各种金句最后都烦了,尼玛人生有这么多道理需要讲么?你自己都说了没那么多道理,只要前行,那还那么多废话干啥?把原本做的挺好的故事结构都给破坏了。这片子里其实我觉得最好的一段,就是袁泉一边打球一边说出真相,而冯绍峰站在一边仓皇无措的场景。没有啥太多结论出来,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背后的理由,很有味,这才是作者电影应有的姿态。

    说到底,我还是挺被这故事打动的,尽管我知道这是个老套的故事,但无法逃脱。我自己就是一个从新疆天山深处走出来的普通孩子,像胡生那样,只是没有被稀里糊涂甩在路上而已。遇到过美丽,有过惊喜,被坑过,冒过险,也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然后走到现在。电影很直白,很浅显的勾起了我的这些回忆,对我来说,这片子是我回头看自己,我可以在别人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笑的肆无忌惮,因为我笑的是从前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寒赢了,他让我代入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自己的愚蠢,也敬佩自己的勇气,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成功呢?

    我从来不认为,电影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个东西,即使它被称为艺术,也应该是允许粗糙,允许普通人不专业的尝试。所以对于一些专业圈的朋友激烈的抨击,我理解,但不赞同。电影的核心是精神和气质,手法是一方面,技术手法可以提升,但气质要改变就很难。至少在气质上,《后悔无期》已经超过了不少国产片,值得让韩寒更进一步,票房只是附加奖励而已。

    江河与浩汉,有那么气势宏大的名字,却一直蜗居在小岛上,不曾真的感受过世界的光怪陆离,直到他们走出来。电影里说”连世界都没观过,你谈什么世界观“,于是有人说”康德哭晕在厕所“。不过我倒是觉得,观世界,不在于你是否走出来,而在于是否用脑子。我见过太多的人,肉体走遍了千万里,灵魂却在原地从未出发,走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观世界是用心,不是用脚或者眼睛。儒勒·凡尔纳一生在书房写作,却描绘了广阔的世界,康德在原地仰望星空,构建了哲学基础。所以,这片子用心描绘了一个用脚探索世界的故事,作为电影,有它很好的价值。至于旁人怎么看这个电影,那就看各自如何用心了。

    恭喜你,导演韩寒,至少你的下一部片子,我还会进电影院看。我的儿子叫李星瀚,我希望下一次能带他一起。

    想出很多好句子,依然讲不好这一个故事

    【动机在杭州的回答(569票)】:

    刚看完电影,火速来答。

    1. 东极岛。作为舟山人,看到韩寒镜头下的东极岛,听电影里的岛民说起故乡,真是感慨万千。我老家也是东极一样的小岛,也是一样风格的破房子,一样风格的岛民,门前10米还有真正的“sun of beach”(东极其实是没有沙滩的,所以镜头没有出现,而且那里水很深,不太适合游泳)。

    东极没有按小岛迁大岛聚的政策搬掉,而是发展成了旅游景区。伴随着这个电影的宣传,最近成了“旅游灾区”,涌来的游客完全超过了岛的承受力。我们老家已经破落了好多年,今年是真的搬掉了,据说那里要做成个大的化工厂,真是同岛不同命。

    我觉得韩寒拍的是东极,但其实是那一个个年轻人都搬迁出来以后,那些破落的小岛,那些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这是我家门口,有图有真相。这是我家门}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电影评价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