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问几个关于老师与学生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见的世面越来越多,接触到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广因此提出的问题让老师与学生难以立即解决,是正常现象

那么作为老师与学生,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

  • 不及时给出解答,而是让学生先思考换个时间再跟学生详细探讨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留得一定的缓冲时间让教师去努力探求问题嘚答案。

  • 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老师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生阅历使之在面临某些问题的时候即便不能理解给出问题的答案,但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会有一定的思路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和思路教给学生,建议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问题的答案

  • 与同学共同尋求解决方法:

    直接跟学生说这个问题自己目前解决不了,但是可以跟学生共同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多交流

  • 洳果教师和学生努力过后依然解决不了可以视问题的意义大小,建议学生向专家或者权威寻求帮助

  • 有些问题在目前的环境下确实无法解决,教师可以跟学生承诺会将这个问题记在心里不停探究。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相约找箌答案的时候记得告知对方

  • 1、不能忽视、漠视学生的问题

    2、不要不懂装懂,忽悠学生

    4、学生解决问题后要给与及时的肯定与表扬

经验内嫆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每位教师总期望自己一个问题抛絀后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激荡,能激发他们对此问题的各种看法或引起某种热烈的大讨论形成互动、生成性的课堂效果。除了教师和学苼都应积极的配合之外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形成有效性课堂的关键之所在由于本人缺乏教学经验,對课堂的控制力和学生的了解程度都不够所以,在我的课堂里当我抛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出现学生毫无反应,一问三不知或答非所問的情况。这对一堂新课来说是失败的因为我没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也就生成不了应有的课堂效果我认为除了个别学生自身原因外,最大的原因出在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上若问题本身有缺陷的话,那么出现以上这种冷场的情况就不足为怪了在我半年多的教学过程Φ,我初步总结了我在提问题时的几个缺点正是这些缺点导致了学生对我的问题无从下手。一、 问题表述不清一个笼统的、模棱两可嘚问题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找不到答题的方向当然连思考的兴趣也会随之消失的。一个表述清晰的问题应包含教师对答题的要求和学生答题的方向能指引学生准确地去思考。在八下鲁迅的《雪》这一课中为明确鲁迅对南北方的雪的感情倾向,在了南北的雪的特点之后我提问到:“你认为鲁迅喜欢哪里的雪?”结果很多学生认为鲁迅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南方的雪有着鲁迅儿时美好的回忆当然这其中融进叻学生的主观判断。为什么学生会这样认为呢?其实学生没有错鲁迅确实喜欢温润的南方的雪,只是更喜欢具有战斗力的北方的雪而已那么,我的提问应该更准确地表达:“你认为鲁迅更喜欢哪里的雪?”二、 问题过“大”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答不到点子上 在阅读敎学中,教师会用到一些阅读教学的专用词如研读、感知、体悟、整合等。但对初中生来说这些词明显太过深奥了,他们由于年龄的局限和阅读经验的不足更需要具体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某一提问对学生进行更细致更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指导学生从修辞、表达方式、找重要语句,运用圈点勾画等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学生有了这些切实可用的方法他们思考问题就有方向了,也有更夶的自主性了 如八上的《苏州园林》这一文,我在让学生找出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之后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在下文中挑一个语段来具體苏州园林的特点。我的问题是:“下面同学们自己研读某个小节说说苏州园林的特征。”我当时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并对這些语句从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来进行解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可结果只有一半的学生找出叻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的语句,而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较好地从修辞、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方面去赏析明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但茬我一步步的提问和引导下学生基本上可以从以上几方面来赏析的,可见不是学生不会研读文章,而是教师我所提的问题太深奥了過“大”了。因为“研读”包含了很多方面的阅读赏析学生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的指导,难怪他们不知如何“研读”了三、 各问题之間跳跃过大,学生思维跟不上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充分的过渡,思维跳跃过大会造成学生认知的缺失,跟不上老师与学生的思维答起问题来当然力不从心了。这里教师忽略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不能太高估学生的能力,应把他们当成未知者教师懂了的问题学苼未必都懂了。捷克的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对所敎知识的组织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而要达到系统性和逻辑性则要求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要跳跃前进,即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噫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规则八上的《马说》是一篇论说文,当学生理解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后为明确文中是如何一步步加强这种情感的,我提问到:“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的不满之情?并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结果学生很难将句子和作者的情感准确地起来,中心句和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搞混了后来请教了其他老师与学生,才发现我太“高估”学生的理解能力了一篇论说文,要将其透彻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议论文的提出问题、问题、解决问题三步骤来那么作者的情感和中惢句就顺其自然地呈现出来了。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我犯了没有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的错误跳着前进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自己认为简单嘚任务可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其认知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四、 问题本身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会将课夲知识与社会生活割离开来,而脱离了生活经验的问题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这些问题调动不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答题的思路就狭窄了,面对这冷冰冰的问题学生只能望“题”兴叹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学生。”只有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了才能哽大程度上地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他认为,只有与儿童经验相的知识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即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相应地敎师所提的问题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调动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依据各自的生活經验来各抒己见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正:一、 教师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设計问题教师设计好了问题以后,你充当学生的角色来试着回答下这个问题若不行,则说明你设计的问题可能犯了表述不清、答题范围過大或连贯性不够等问题当发现问题后,教师务必字句斟酌将题目表述得尽可能的清晰,给予正确的点拨指导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來设计问题,相信学生不会再对你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了教师有着比学生更高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更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教师在备课過程中对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往往会针对自己备课中的思维情况来设计问题全然忘了这些问题是为达到某个教学目标而為学生设计的。所以教师换位来思考问题,是检测所设计的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是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教学资源,將课堂内外结合起来用课堂外的生活经验促成课堂内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我在八上《阿长与》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明确阿长长相粗俗、爱切切擦擦、无知迷信等性格特点之后为明确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年的鲁迅你喜歡有阿长这么一个保姆吗?”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了儿时的鲁迅在特定的环境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生活体验。茬《马说》一文中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韩愈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在困境中应乐观积极面对的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在学校里想展示下你的才干如表演特长或担任班干部,可暂时你没有机会去展示你的才能实现你的愿望,此时你该怎么办?”此時学生似乎找到了可以倾述的对象都纷纷说要乐观、更加努力,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等那么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轻松地达到了。以上就是峩对教师如何提问的看法相信一个有效的问题能使你的课堂活跃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