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康德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更晦涩冗长

&p&加菲熊来终结这个问题。&/p&&p&如果别的答案和本熊有冲突,请以本熊为准。&/p&&p&&b&============================&/b&&/p&&p&&br&&/p&&p&世上所有的美学原理或导论,都是先从对美学建立认识开始。我不建议一上来就列书单,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你很可能会掉进书籍的汪洋大海。特别是很多现当代美学的读物不说人话,你更是会云里雾里。何况了解了什么是美学以后,很多知友或许就会对美学彻底失去兴趣。&/p&&p&&br&&/p&&p&美学是什么?我先卖个关子。日常生活里我们都使用过诸如美学、审美以及美这个词,甚至美好、优美、美丽等等等等。我们给美学冠上前缀,就会发现它其实特别家长里短:生活美学,厨艺美学/厨房的美学,暴力美学,极简主义美学,少林寺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成功美学,礼仪美学、印度美学……&/p&&p&可是很遗憾,这里面大多数的“xx美学”都不在美学讨论范围之内。&/p&&p&&br&&/p&&p&很多知友在本熊的答案完成后,一直在向本熊求书单,于是本熊做了一份DLC书单,放在了下方,以满足大家的阅读癖。不想看书单的可以跳过,进入正文。&/p&&p&这套很个人化的书单,其实远不止是美学了,还囊括了文学理论、文化研究、哲学等等,这些都是什么鬼,它们又和美学有什么关系,后面会再进行解释。书单里的书,本熊自己至少都泛读过(不敢说精读),而不是从别地儿照抄、生搬硬套。&/p&&p&&br&&/p&&p&“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Hegel&/p&&p&“美学就是美学史。”——加菲熊Garfield Bear&/p&&p&&br&&/p&&p&初级阅读水平.&/p&&p&&b&张法《美学原理》&/b&&/p&&p&十一五高校教材,俗称“蓝皮书”系列,本身并不难懂,但使用了很多术语。&/p&&p&&b&朱光潜《西方美学史》&/b&&/p&&p&枯燥、矫情、落伍,但后无来者。&/p&&p&&b&宗白华《美学散步》&/b&&/p&&p&比上面那本好一些。&/p&&p&&b&克罗齐《美学原理》&/b&&/p&&p&西方历史上最正统的“美学原理”,书如其名。作者既是美学史学者,也是美学理论学者。&/p&&p&&b&鲍桑葵《美学史》&/b&&/p&&p&将楼上某些激进的观点做许多修正和调和。&/p&&p&&b&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b&&/p&&p&不是讲美学,却胜过许多美学读物。了解视觉艺术史(作为学习美学的知识基础)必读。作者也是当代图像学学者。&/p&&p&&b&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b&&/p&&p&当下最普及的一本梳理中国美学史的导论著作。作者是北大教授。&/p&&p&&b&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史》&/b&&/p&&p&当下最全面的梳理西方美学史的巨著丛书,第一版成书于80年代,一共7卷本(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十七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二十世纪下)。美学或艺术学考博必读。&/p&&p&&b&尼采《悲剧的诞生》&/b&&/p&&p&里面涉及了近现代美学一些较为重要的概念。&/p&&p&&b&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b&&/p&&p&著名的one dimensional man,上世纪最负盛名的文化研究原典,但煽动性大于思辨。&/p&&p&&b&阿多诺《启蒙辩证法》&/b&&/p&&p&上世纪另一部文化研究巨著,作者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p&&p&&b&居伊·德波《景观社会》&/b&&/p&&p&涉及一些法国哲学美学常见的概念,阅读起来不困难。&/p&&p&&b&伊格尔顿《20世纪文学理论》&/b&&/p&&p&文论必读。作者外号伊胖,目前还健在的英美文艺理论三剑客之一(本熊瞎命名)。&/p&&p&&b&弗雷德里克·詹明信(以前译为“杰姆逊”)《&/b&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b&》《&/b&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b&》《&/b&全球化的文化&b&》&/b&&/p&&p&外号詹胖(并非詹皇),目前还健在的英美文艺理论三剑客之一。发明的“第三世界寓言”概念使他与中国学界很亲近。&/p&&p&&b&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b&&/p&&p&涉及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作者不是美学家而是哲学家。&/p&&p&&b&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b&&/p&&p&文化研究的导论书目。作者系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鼻祖。&/p&&p&&b&麦克卢汉《理解媒介》&/b&&/p&&p&媒介学的导论书目,作者曾“冷热媒介”和“地球村”等概念,并且系《娱乐至死》作者波兹曼的老师,还启发了楼下这位。&/p&&p&&b&***鲍德里亚《物体系》《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b&&/p&&p&鲍大爷,搞美学或视觉艺术史的学生每天必提起的一个学术明星,上世纪末纽约文坛学界的座上客。很难说大爷他属于美学家还是哲学家还是什么鬼。总之他的理论b格很高又不难懂。&/p&&p&&br&&/p&&p&中级阅读水平.&/p&&p&&b&黑格尔《美学》&/b&&/p&&p&研究20世纪法国哲学美学必读,或至少阅读相关的注疏导读。&/p&&p&&b&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b&&/p&&p&比较有说服力的艺术史学者。&/p&&p&&b&乔治·迪基《美学导论》&/b&&/p&&p&艺术史学者,提出了习俗/惯例论。书名很诱人。&/p&&p&&b&阿瑟·丹托《艺术终结之后》&/b&&/p&&p&艺术史学者,提出了艺术终结论。想混入文艺青年的圈子就得读他。&/p&&p&&b&艾柯《开放的作品》&/b&&/p&&p&美学、艺术史学者,很幽默的爷爷。前阵子刚去世。&/p&&p&&b&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等一系列文集或演讲稿&/b&&/p&&p&斯洛文尼亚学者,外号齐祖,当代美学、文艺学的现象级人物。长相霸气。齐祖曾来中国演讲,本熊一睹其真容。&/p&&p&&b&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词与物》《性史》&/b&&/p&&p&关于他人生的讨论,总是多于其著作。本熊有专门回答他的答案,知友可自行翻阅。&/p&&p&&b&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b&&/p&&p&视知觉研究学者,思路接近科学家。&/p&&p&&b&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b&&/p&&p&著名的符号学家(不是搞摄影史那位大妈苏珊·桑塔格)。&/p&&p&&b&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b&&/p&&p&结构主义学者,开启了用结构主义进行现代性批判的套路。&/p&&p&&b&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b&&/p&&p&后殖民理论学者,遵从的是葛兰西的理论路径。&/p&&p&&b&斯皮瓦克《斯皮瓦克读本》&/b&&/p&&p&后殖民理论学者、女性主义者。&/p&&p&&b&雅克·朗西埃《 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b&&/p&&p&当代艺术哲学的领军人物,阿尔都塞的学生。&/p&&p&&b&***本雅明《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b&&/p&&p&现代美学、艺术政治学的先知式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摄影史、图像史、现代性体验。提出了著名的灵韵/光晕aura概念。&/p&&p&&br&&/p&&p&高级阅读水平.&/p&&p&(如果你是哲学美学爱好者,完全没必要认为自己是高级阅读水平。除非你是抖M,就喜欢找一些看不懂的书用来虐自己。)&/p&&p&&b&康德《判断力批判》&/b&&/p&&p&美学史最为重要的一本体系原典,承担了一个前现代-现代的承上启下工功能。&/p&&p&&b&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b&&/p&&p&现代美学最为重要的一本体系原典,语言晦涩,思维复杂,最好不要自行阅读中译本。&/p&&p&&b&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b&&/p&&p&解释学学者,比楼上两位晦涩程度更甚。&/p&&p&&b&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b&&/p&&p&现象学美学,听到“现象学”三个字就能吓尿你们。&/p&&p&&b&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b&&/p&&p&结构主义者们的老师,半疯半癫。&/p&&p&&b&罗兰·巴特《零度写作》《S/Z》&/b&&/p&&p&结构主义代表作,作者亦是从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的一个关键人物。&/p&&p&&b&雅克·拉康 研讨班的一系列文集&/b&&/p&&p&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什么鬼!),似乎是在搞怪力乱神,却十分符合现代哲学美学的先锋精神,尤其是他的镜像理论给后来的电影哲学(麦茨、劳拉·穆尔维、克里斯蒂娃)提供了知识支撑。&/p&&p&&b&巴塔耶《耗费的观念》&/b&&/p&&p&结构主义学者。与本雅明私交颇深,可以算是本雅明精神的法国继承者。&/p&&p&&b&布朗肖《文学空间》&/b&&/p&&p&结构主义文论学者、。&/p&&p&&b&列维纳斯《论布朗肖》&/b&&/p&&p&作者本身也是现代哲学美学家,书名就是写的楼上。&/p&&p&&b&布尔迪厄《关于电视》&/b&&/p&&p&现当代法国美学大师,提出了场域论。&/p&&p&&b&德里达《书写与差异》&/b&&/p&&p&这个人你们肯定都听说过,外号德爷,不多说。解构主义者。感觉德爷毕生都在证明大家疯了,而他没疯。&/p&&p&&b&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b&&/p&&p&另一位解构主义者,归类在耶鲁学派。&/p&&p&&b&***德勒兹《感觉的逻辑》《反俄狄浦斯》《千高原》&/b&&/p&&p&法国当代哲学美学家,作为书单压轴,实至名归。普通青年听都没听说过他,文艺青年以误读他为荣,二b青年自称研究的是德勒兹。&/p&&p&&br&&/p&&p&书单列完了,势必是以偏概全,你们按照这个骨架自己去补充,去找一些导论阅读。&/p&&p&下面进入正文。&/p&&p&我认为美学入门,就和学习任何东西一样,找一个好老师。有了师承关系的学习,和自学成才,前者拼的是毅力,但后者拼的是天赋。完全是两码事。其次,找到一门比较来感的网络课程,因为它是免费的。&/p&&p&如果你仅凭一时冲动,也不在乎是否走火入魔,那么书单里的书,你随便挑一本就可以读了。读了多少,就算入门多少。喜欢听什么课,就认真听,不需要在乎理解对错。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特点就是要诉诸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一开始肯定很艰涩,但积累了足够的阅读经验,也就知道个所以然。自己思考比做出一本漂亮的课堂笔记更重要。&/p&&p&&br&&/p&&p&当然,如果你抱定了某些目标,比如考研,那就有必要和民间美学划清界限(做学问讲究学术规范)。你有必要搞清楚一个前提:&b&美学不等于艺术哲学;美学仅仅是约等于艺术哲学&/b&。&/p&&p&仔细考虑一下,扪心自问: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如何解读艺术品,可能更需要学习的是艺术学、艺术理论或艺术史。美学的基础是艺术哲学,但真正学起来,它比艺术哲学更困难。因为美学和哲学的关系太近了。没有哲学基础就冒然学美学,类似于没有一定单词量,就去读英文小说,你只能收获挫败。&/p&&p&&br&&/p&&p&那么,什么是美学?&/p&&p&&b&美学(Aesthetics)&/b&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Baumgarten(鲍姆加登/鲍姆嘉通,)于1750年提出。Aesthetics是一种拉丁语概念,也即希腊语asthetik,后者源自aisthetikoa,意指感知、感觉。。起初,这个概念及其学科框架是Baumgarten用来解决哲学史一些遗留问题的,确切说就是认识论的一些问题,也就是感性的问题,感性在人性学当中的地位问题。无疑,认识论哲学家是鄙夷感性的,纵然那些经验主义者也不例外。但Baumgarten敏锐地注意到人类的感性能力与感觉的机制其实值得仔细研究,因为“美”的问题和审美现象,显然无法用笼统的认识论来一言以蔽之。&/p&&p&当然,与Baumgarten同时代另一位更为耳熟能详的大哲学家Kant(康德,)在构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时,也花费了整整一本书的篇幅用来讨论感性的问题,即作为“第三批判”的《判断力批判》。Kant的路径与Baumgarten很不同,但却比Baumgarten迈出了一大步,如果说Baumgarten仅仅是提出了一个学科的设想,规定了美学研究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那么Kant则直接以教科书式的哲学写作模式,为美学奠定了。&/p&&p&随后,黑格尔将美学纳入到了更为宏大的精神哲学体系当中,整个启蒙哲学的文化渊源从笛卡尔的认识论开始,最终终结于一系列极为精深的美学理论。很显然,&b&启蒙时代就是美学的时代&/b&。&/p&&p&&br&&/p&&p&当你的哲学美学老师提到美学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p&&p&梵高的绘画?教堂里宏伟而精致的管风琴?金字塔?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李安的电影?涂鸦?书法?错了,都不是。在美学史上,关于美学到底应该讨论艺术还是审美,也曾经一度成为美学的理论问题。美学讨论的是人们经验当中的“元问题”(这点和哲学形而上学类似),比如你看完一部电影,你想评判一部电影好不好,另一个人说这部电影不好,最后你会上升到对“元问题”的争论,像是去追问什么是电影的本质。从这时候开始,美学式的讨论就显得十分必要。&/p&&p&&br&&/p&&p&一个民族的文明史与其美学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互为表里,取决于这个民族如何对其作为人的自然本性进行否定并呈现于艺术的表征/再现。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讨论美学,为什么总要涉及到艺术史和那些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不是去品鉴艺术品,而是将艺术品作为某个历史时代其文化与文明的生成过程,是这个时代人们精神与意识的副产品。透过艺术品,美学讨论的仍然是感性、感觉和感官的问题。&/p&&p&因此,阅读美学必须要警惕一种“神学”的倾向。比如你看韩剧,你可以夸它好,这就是一种神学式阅读,你是感觉在先,思维在后。但阅读美学不能这样。你既要学会跳出来,又要时常能进入。进入一种理论,你首先要讲清楚这个理论到底在讲什么,其次你还得去批判地看待它,察觉到它的片面性,不能一味地推崇理论。&/p&&p&许多迷妹迷弟热爱美学,其实热爱的只是文艺事业,文艺活动和文艺青年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战略目标,也无非是想要掌握一些方法论去解读艺术作品——尤其是,现当代艺术作品,那些让他们在画廊里踌躇和费解的“抽象画”、“装置艺术”、“跨媒介作品”、“观念艺术”等等。如今的艺术变得比200年前更为晦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一旦真正走入美学的世界,他们又会为一个更为庞大、摸不着门道的晦涩领域发憷。&/p&&p&美学不仅没有解决“如何解读艺术”等等颇为务实的问题,可能还会给原已繁复含混的形而上思考增加负担。&/p&&p&&br&&/p&&p&有些知友在阅读完本答案后私信本熊:加菲熊,请推荐一本美学读物,今年我要考xx大学艺术学硕士。&/p&&p&本熊:你丫考艺术学,看美学书干嘛?&/p&&p&&br&&/p&&p&当然,很多学者致力于打通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的边界,比如贡布里希贡大爷,夏皮罗夏爷。但不要妄想一门导论或原理就能解决你美学学习的问题,就好比不要妄想每天做平板支撑就能让你瘦下来一样。&/p&&p&学好艺术史,尤其是视觉艺术史/绘画史。美学史上几乎所有核心问题,都和视觉艺术史或视觉艺术的思维有关。如果你既不懂视觉艺术史,又缺乏视觉艺术思维,那么先去补这方面的东西。&/p&&p&在我国,出于某种学科分类的因素,使得美学专业或有志于学习美学的学生,哲学素养普遍很差、艺术创作能力又几乎为零。&/p&&p&&br&&/p&&p&我们知道在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epistemology)的思想传统里,“真善美”三者里,“真”的问题最被重视,其次是“善”,而且善往往是由“真”推导出来的一种价值规定性。换句话说,没有真就没有善。&/p&&p&但美的问题不同。“美”的理论梯级从来都是有意无意被哲学家所疏忽。本熊认为,这里有两层原因:&/p&&p&A.(从柏拉图哲学那里开始)美被视为亦真亦幻的东西,因此很难用理论界定。&/p&&p&B.哲学家缺乏讨论“美”的学术语言。&/p&&p&Baumgarten,就是从B的层面出发,开发了一套美学研究的标准,并将之命名为“美学/感性学”。他的思路也很简单,就是把当时理性主义哲学的研究套路嫁接到崭新的美学学科当中。二者的区别只不过是,理性主义哲学研究的是理性,而美学研究的是感性(perception)罢了。&/p&&p&更为明确地说,Baumgarten是想让aesthetics也成为一门科学(人文科学),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而不要让它掉进怪力乱神的理论队伍里。&/p&&p&&br&&/p&&p&这里有的小盆友犯嘀咕:为啥美学和感性学是同一个东西?这就要讲一个翻译的梗。美学这个词,其实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我们知道,现代汉语70%以上的概念性词汇,都是从现代日语里挪用过来的,包括“美学”、“哲学”、“形而上学”、“审美”等等,很多很多。&/p&&p&但日语这些词汇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文化的学术语境,很多西方的概念日语里都没有,因此日本学者就从中国古汉语里借字,把两个字拼到一块儿,来表示那些概念。&/p&&p&因此严格来说,中国古代是没有产生过“美学”的(按照《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国只有经、史、子、集四大学科),但中国古代文人讨论“审美”的散论却不在少数。比如谢赫的《古画品录》,虽然不是美学著作,却与美学史的一些经典问题不谋而合。&/p&&p&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美学之“美”的学术内涵,与我们汉语日常意义上的“美丑”之美,还不太一样。这点在入门美学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我们日常经验上的美,对应的是美学当中的“优美”,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审美范畴。当然,除了优美,后来我们发现还有“崇高”、“丑”、“荒诞”等等。&/p&&p&至少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就已经研究到了“崇高”。如果美学要追溯自己的学术史,那么我们知道,最早的“美学”就已经不仅仅是在研究优美。因此,后来的美学已经不再关心标准问题,也就是“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东西是不美的”,这种意见往往流于主观,不具有什么理论价值。&/p&&p&回到Baumgarten的aesthetics上,按照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可能更接近感性学的内涵。但因为汉语约定俗成的说法,“美学”沿用至今(当代也有学者提出应该纠正为“感性学”或“审美学”)。&/p&&p&&br&&/p&&p&美学史自身的发展已经揭示出,这个学科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美”这个狭义的范畴,特别是到了20世纪以后。在今天(如果我们坚信美学没有被后现代语境所终结),这个学科已经涉猎到了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等跨学科的领域。由此,学习美学,也不再是空泛地、孤立地讨论“美是什么”,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p&&p&&br&&/p&&p&那么,为什么感性一开始就成为了Baumgarten眼中的一种哲学难题?&/p&&p&我们知道认识论哲学有两种传统,一个是上文提到过的理性主义/唯理主义,这一派的代表是笛卡尔、康德,另一派是经验主义或不可知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休馍。在Baumgarten提出美学之前,理性主义仍然无法回答经验主义者提出的问题: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究竟是出于感官使然,还是天赋的理性?&/p&&p&这个问题看似无趣,实则决定着真善美的梯级。&/p&&p&如果屈从了不可知论者的结论,那么就承认了感官在先,知识(以及一切自然规律)在后的窘境。如此一来,这世上便没什么确定性的东西了:一切事物皆感官,一切事物便也皆可被审美。如此一来,不仅对美的事物无法进行研究或学术对话,哲学本身也会瓦解、垮台。&/p&&p&因此感性的问题,就不再仅仅是在审美或艺术领域里出现,而牵扯到了本质和本源的问题。也正因如此,Baumgarten基于认识论的语境提出感性学,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艺术或审美的问题。&/p&&p&当然了,美育或审美教育一直是启蒙时代的学者十分重视的一种教育,文艺知识的学习一直被视为贵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是理性主义者也会承认,感性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尽早达到理性王国。因此感性学也有“教化、启迪”的哲学预科的色彩。&/p&&p&&br&&/p&&p&当然,Baumgarten的“预科”思路并没有被真正延续传承下来。美学史尊为正统的不是感性学,而是与Baumgarten同时代的一位比Baumgarten名气大得多得多的哲学家:&/p&&p&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p&&p&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写《纯粹理性批判》那位康德。而很多童鞋不知道的是,Kant其实写了三本以“批判”命名的巨著,统称“三大批判”,其中第三本《判断力批判》就是一部美学巨著。&/p&&p&《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才是美学史最为正统的开山之作。因为它不仅提出了美学的学科标准,还顺带(真的是顺带!)通过哲学理论解决了美学很多核心难题。与此同时,Kant以他善于制造概念的能力,还为美学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词语,比如&b&鉴赏判断,直观,绝对美/自然美,审美主体&/b&等等。&/p&&p&只有系统学习过Kant三大批判的学生才能懂得,其实《判断力批判》才是Kant做学问的根本目的,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不过是在铺垫。Kant不仅是教科书里所形容的哲学家,更是一位空前绝后的美学家。&/p&&p&&br&&/p&&p&用一句话概括,Kant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主客关系颠倒了过来,审美主体成为了审美现象当中最为不可获取的环节,而审美对象反倒是无所谓了。这个观点被克罗齐Croce发挥到了极致:只要人想要进行审美,甚至不需要有一个美的事物存在——在本熊看来,这就是YY的精髓。&/p&&p&总之,Kant将问题从“美的事物”引向了“审美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域是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可以说,在20世纪以前的正统美学史与经典美学理论,都是以Kant这条线进行下去的。包括Kant之后的又一位哲学大师黑格尔Hegel。Aesthetics不再是哲学家闲暇时的玩具,而逐渐成了一个独立的人文科学,&b&直至20世纪以后,变得比哲学还复杂&/b&。&/p&&p&&br&&/p&&p&进入20世纪以后,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美学”部分,由于&b&哲学的语言转向&/b&缘故,美学也经历了一个来自外部压力的转向。这期间有四个或属于哲学、或属于非哲学的理论给美学带来了新的研究契机:&/p&&p&A.分析哲学。这个学科本身是不是“哲学”仍有争议,因为分析哲学的诉求本就是要取消(而不是否定)哲学问题,这无疑给美学既定的传统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也给他们自身的学术合法性带来一种双重性意义上的否决。&/p&&p&B.现象学-结构主义。这条脉络云集了现代哲学里最为庞大的大师队伍:胡塞尔Husserl、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杜夫海纳Dufrenne、列维-施特劳斯Levi-Strauss、阿尔都塞Althusser……现象学-结构主义也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其理论中心从德语世界向法语世界转移的过程,最终在解构主义者德里达Derrida那里获得了终结。&/p&&p&C.精神分析。它的理论来源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学科学,但后期的精神分析已经脱离了 Freud的科学规定。这一派的美学代表人物雅克·拉康Jaques Lacan和德勒兹 Deleuze。精神分析的思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电影哲学、电影学的理论发展。&/p&&p&D.符号学。这是是哲学界自己孕育出的子理论、子学科,例如卡西尔Cassirer,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有必要说明的是Cassirer本人亦是一个康德主义者,更不用说Langer的德裔身份了。因此符号学对美学的补充,可以被视为康德精神作为在现代美学当中的潜在回归与延续。&/p&&p&&br&&/p&&p&二战以后,美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子学科,有时候你会在一所大学的文学院里能找到,它叫做:&/p&&p&&b&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b&&/p&&p&文化研究又称文化理论,顾名思义,是研究文化的。这个学科可能更注重的是大众文化层面的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之所谓的文化。或者说,划分出精英-大众的二元对立,也算是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了。它最早由英国人文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明确提出。为了针对当时英国出现的一些亚文化现象,将之提上“文化学”的研究日程。&/p&&p&但和感性学的命运类似,文化研究的主战场也不在英国,而是在德国,也就是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国内有时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那里,并且早在Hall提出学科之前,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研究就已经在Frankfurt School那里开始了。比如阿多诺Adorno。&/p&&p&当然,Frankfurt School的精英戾气向来很重,这让喜欢搞小清新的英语世界学者也受不了。区别在于,文化研究不太注重对理论的发明和对概念的使用,而Frankfurt School的每位学者都有其代表性的理论概念,这些概念或多或少都有哲学理论依据。&/p&&p&&br&&/p&&p&比起现代美学,现代的文化研究可能更加务实。审美问题往往被表述为一种可被量化的社会现象或文化活动。因此文化研究也往往与实证主义(田野调查fieldwork)或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想联系。在早期,在方法论上做得比较出色有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与刀》。&/p&&p&到了文化研究的后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像《菊与刀》这种著作又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例如直接对《菊与刀》进行过批判的后殖民理论学者萨义德Said。&/p&&p&&br&&/p&&p&与此同时,20世纪有一条与现代美学并行的特殊理论,名为“文艺学”,它来自于俄国工人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先驱是俄国工人运动领袖、布尔什维克政党奠基人普列汉诺夫Plekhanov。另一个更为小众的学派在苏俄政治问题上就比较晦暗,却在二战后越来越被欧美学术界重视。它就是以提出间离的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ii为首的形式主义学派。学过美学或文学理论的童鞋知道,形式主义这一派后来有一位大师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跑到了捷克,直接促成了文学语言学理论史最负盛名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诞生。&/p&&p&这大概算是哲学美学给文学理论、语言学做了贡献吧!&/p&&p&直至苏联文艺学几乎一统苏联学术界、理论变得千篇一律时,苏联却突然横空出世了一位鬼才:巴赫金( Bakhtin,)。他的学术不符合苏联意识形态,很“反动”,骨子里却完全契合了当时西欧结构主义的潮流,并且某种意义上领先了结构主义一步。Bakhtin在其晚年终于被西方学术界所发现、发掘,并一度被命名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p&&p&&br&&/p&&p&读到这里的你,有些童鞋应该知难而退了吧?&/p&&p&什么,你还是很想学美学……&/p&&p&这里再讲讲一般意义上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区别。你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文艺理论、文学理论、艺术学,它有一个更为古老的传统,即诞生于古希腊的“诗学”,同名著作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当然,这本巨著有两个意义:一是提出了很多关于戏剧艺术的见解,奠定了戏剧学研究的基础。二就是提出了诗学这个学科概念(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很多学科概念)。&/p&&p&在古希腊时期,诗的范畴很宽泛,包括了抒情诗、叙述诗(也就是史诗)和戏剧诗。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文学”的参与和介入。因此,诗学的提法就被保留下来,被作为文本分析的首要方法论:“文学阅读法”。在中世纪神学哲学当中也有“寓意解经”的诗学,即在阅读《圣经》的方法上,采纳了文学式的阅读方法。&/p&&p&直至文艺复兴,第一个复兴的就是诗学的学科传统。由此,诗学内部潜藏着的古代人文主义,也借着文艺复兴的意识形态在近代以“古典主义”的名义复活了。所以你们会发现,很多艺术内部的问题其实可以用诗学/文学理论的方式去理解和解读。文学的本质就是文学性,而文学性的本质,又往往要与修辞学联系在一起。&/p&&p&学好文学理论,对学好美学的入门也很重要。文学理论对现代美学的最大贡献,大概要数索绪尔Saussure提出语言的“能指-所指”关系了。&/p&&p&&br&&/p&&p&最后。&/p&&p&有人说我就是喜欢找虐的感觉,你说的这些都不够晦涩、不够前卫。&/p&&p&懂了,想要深奥吗?想找虐?&/p&&p&去阅读&b&ABRZ&/b&。&/p&&p&ABRZ,即当代四大怪兽级的哲学美学家的首字母合称,他们是(当当当!):&/p&&p&&b&阿甘本Agamben,巴丢Badiou,朗西埃Rancière,齐泽克Zizek&/b&。&/p&&p&这里的几位,有的已在书单DLC里出现过。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做跨学科、却往往以哲学美学家自居的学者。他们探讨的都是当代问题,但都很懂得引经据典,反其道而行。&/p&&p&&br&&/p&&p&关于美学如何入门,就讲到这里。&/p&&p&本熊最后再吐几句槽。&/p&&p&我们中国人吧(你看本熊起的都什么烂调调),从小接受的美育都十分匮乏,更不用说具有什么良好的艺术修养。最让本熊不满的是,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里,审美的教育、创作教育、鉴赏思维,基本是空白,学什么都得靠自学。即使有所谓“音乐课”、“美术课”或“舞蹈课”,也多是缺乏深度的集体游戏,搞一个十分缺乏含金量的汇报演出。&/p&&p&于是家长们不辞劳苦地将孩子们送到各种第三方性质的艺术结构,最后随着高考的主题,大多不了了之、半途而废。而许多机构的教师——抱歉本熊作为带过艺考的地下教师,真的要吐槽一下,那些机构教师如果当初好好学过艺术,就不会沦为去教孩子学画画。但是家长不会放弃,会一点总比完全不会强吧,以至于中国出现了全球最匪夷所思的钢琴考级浪潮。但它的本意,却往往不是为了某种非功利的创作天性。&/p&&p&欧美国家在小学、初中打下了艺术基础,到了高中就可以开始接触美学。而我们许多研究生到了研三了也不知美学为何物,更不用说他们底下的审美素养。&/p&&p&&br&&/p&&p&我们的学生为了接触艺术和美学,真的很艰苦。本科生在闲暇之余,那些选修的艺术课程要抢课,摄影课的上课人数更是爆满超额。可是大学老师就一定懂艺术吗?不懂艺术,他去教美学,一定可以教好吗?艺术创作和艺术学存在很大差异,艺术学和美学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往往在实践层面就被遮蔽掉了。到头来还是学生买单,快30岁的博士写出那些不着边际的艺术鉴赏文章让我看了真的很幼稚、很无厘头。&/p&&p&远离抬杠。抬杠,是古希腊智者学派吃饱了撑的玩儿游戏呢。&/p&&p&&br&&/p&&p&有志搞艺术批评的知友,在出道之前请多读点理论书籍,并且远离所有野路子的鉴赏文,特别是互联网的鉴赏文,大多数不知所云,还滥用哲学词儿。中国的未来艺术市场会更进一步膨胀,艺术批评绝对是个缺口中的缺口岗位。&/p&&p&&br&&/p&&p&如果你看完本文发现,你其实不是想入门美学,而是很渴望学艺术创作,那么,身体力行地跟着一位老师去学吧。你能找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去学什么。至少会耍一门乐器不那么难(但是学成一种职业就特别难)。实际上艺术的技术可以学习,但艺术创作,本熊的体会是很难学习。跟着一位好老师,你也未必就能学会创作,你顶多学一身技术或者说套路,但至少能生存。&/p&&p&无论你多么热爱美学,多么热爱文艺,请一定在你目前的生存基础之上去涉猎。这里的坑很大,美学很迷人,美学也很迷幻,有可能会吸引你转行专业,到那时候就得不偿失了。没吃饱饭,那些书你也看不进去。&/p&&p&&br&&/p&&p&当本熊说到这里,意识到有点跑题,拖延时间。那就让本课,不对,本文在这里戛然而止吧。以后题主或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再问问“艺术如何入门”。那样本熊可能会再谈点更加切身处地、更加务实的东西。&/p&&p&在此,本熊不妨用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在自传《时间之线》中的一句话来(简单粗暴地)诠释什么是审美,并以此来作为该冗长答案的收尾:&/p&&p&&u&“陷入自相矛盾总是令人感到愉快。”&/u&&/p&
加菲熊来终结这个问题。如果别的答案和本熊有冲突,请以本熊为准。============================ 世上所有的美学原理或导论,都是先从对美学建立认识开始。我不建议一上来就列书单,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你很可能会掉进书籍的汪洋大海。特别是很多现当代美学…
&p&谢邀。&/p&&p&先警告你们啊,本文不是妖文,图热闹的快闪开。&/p&&p&本文谨献给所有曾经热爱过文艺却永远不上道的你们。&/p&&p&=========================&/p&&p&美学(aesthetics)是一个来自西学(西方)的人文学科——其实狭义上所有现代的学科都算是“西学”,只是美学算得上是西学中的西学了。美学脱胎于西方哲学和诗学(文艺理论),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u&鲍姆加登&/u&在1750年首次提出,拉丁语“aesthetic”即感性学,也即希腊语asthetik,后者源自aisthetikoa,意指感知、感觉。&/p&&p&而哲学和诗学起源要比美学早许多。&/p&&p&鲍姆加登的时代亦是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康德活跃的时代。而且比起前者,康德对美学史的影响可能还要更大,尽管康德他学术生涯里并没有声称过自己在搞美学。简单说,二者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鲍姆加登规定了美学学科的边界和标准,试图让美学成为一门科学,却缺少使之成为科学的配套方法论;康德则给美学提供了科学方法,也就是演绎法,他做理论的推导范式至今看仍然是逻辑缜密,但显然康德也没有打算让美学变成科学。&/p&&p&&br&&/p&&p&在欧洲文明史里,只有三个时代可以称之为知识爆炸的黄金时代。&/p&&p&第一个是轴心时期,也就是古希腊哲学最为活跃的时期。我们知道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间接导致了基督教思想统治欧洲长达千年。在这个情境里,艺术永远是宗教意识形态的附庸;&/p&&p&第二个是文艺复兴,文学艺术的成就不多说了。在理论上,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对诗学的复兴,无论是巴洛克建筑也好、戏剧三一律也好,都是在向古典回归。我们可以概括为古典主义的时期。&/p&&p&第三个就是启蒙时代了,这个时代才是真正的美学至上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说文艺复兴还以宗教和神权的名义对“人的自我意识觉醒”这个问题保持着遮遮掩掩的态度,那么到了启蒙运动那里,启蒙思想家很干脆地把艺术用作启蒙理想的宣传工具,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权,并用这种话语权来抨击、回击宗教神权。&/p&&p&什么是启蒙理想?换个我们更熟悉的词,&u&革命&/u&。&/p&&p&没错,美学理论的崛起、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艺术思潮,这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它们统一于“革命“的主叙事当中。理想是说给知识分子听的,革命是说给人民群众的。&/p&&p&&br&&/p&&p&当然,最早发现这种关联、并把这种关联理论化的人并不是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而是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德裔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表面上是在写都市体验,写从顶礼膜拜到机械复制演变的人类审美经验,实际上是在揭示艺术本体层面的政治功能。换句话说,艺术的本质不是唯美而是政治说教。这是美学史的一个重大发现(其实早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这种思想苗头,但只是泛泛而谈)。&/p&&p&这种跨世纪的发现又间接掀起了整个现代艺术光怪陆离式的狂欢。没错,你看不懂现代艺术吗?不是因为你不懂艺术,而是因为你不懂现实,你不懂政治。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p&&p&但这位富有深沉气息的哲学家,本雅明,其名气比起他同时代的大学者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甚至卢卡奇都差远了,他本人也在纳粹政权当道时自杀,算是美学史的一大悲情事件。&/p&&p&本雅明的思想遗产真正引起重视,是要等到二战后的法国哲学家和知识分子将他同黑格尔、海德格尔的思想重新开掘和继承。&/p&&p&&br&&/p&&p&看到这里,想必聪明的知友已经心里有数。&/p&&p&美学之于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什么锻炼思维或陶冶情操,这两个东西瑜伽也能做到。&u&如果说艺术是使人之为人,那么对美学理论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人之为人其背后理想的理解与继承&/u&&b&。&/b&很精英吧?这就是美学永远不可能大众化、普及化的根本原因。&/p&&p&所以本熊要在这里再次抛出那个经典的论断: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的美学理论深化程度;这个民族的文明史和其美学史是否互为表里,取决于该民族如何对其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动物性)进行否定和批判。&/p&&p&&br&&/p&&p&那么,美学难道不是应该研究美吗?难道艺术的问题不是应该由文艺理论、也就是诗学来研究吗?让我们再回到鲍姆加登。&/p&&p&鲍爷明确列出了美学应该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所谓戒律,归根到底,他明确了美学研究的主题是感性,却应该以理性(进一步说,理性至上的学术信念)为基础,理性-感性从高到低的价值梯级是不会改变的。也因此,哲学思辨的工夫一定是少不了的——康德的美学也遵从了这一点,毕竟他和鲍爷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在启蒙这条路上一致。&/p&&p&而诗学不见得要这样严苛。也因此,像尼采的著作,严格来说应该属于诗学研究,比如他的《悲剧的诞生》,考察了狄奥尼索斯精神(非理性)的起源,在这样的著作里,尼采已经脱离了理性-感性的价值梯级。这也是为什么尼采连语言都会显得疯疯癫癫。只不过因为尼采太有才了,哲学史和美学史都要抢着研究他。&/p&&p&类似的情况还有弗洛伊德、罗兰·巴特、福柯等等,都是跨学科人才,然后美学史要去抢人。&/p&&p&&br&&/p&&p&当然,通过现代哲学美学回溯启蒙运动,我们会发现启蒙主义的最大弊病就在于未能突破理性-感性的等级。启蒙主义美学家攻击神权,弘扬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但未能成功揭穿权力背后的等级倾向。黑格尔就是古典美学的最后集大成者,美学在他那里彻底体系化,却也开始变得逃避,离现实愈来愈远。&/p&&p&紧邻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虽然直面现实,为哲学史提供了“阶级”和“异化”这两个经典的学术概念,他却未能在美学上过多下文章——作为务实的直男马克思,又怎么会热爱浪漫的美学形而上理论?&/p&&p&&br&&/p&&p&当我们谈论美丑的时候,我们需要诗学文艺理论;而当我们谈论美丑的价值,谈论美丑的文化时,我们需要的是美学。&/p&&p&&br&&/p&&p&加菲熊能用一句话概括美学是什么吗?&/p&&p&可以。借用康德的语言,美学研究的是人类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其中,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什么)可以被归类到“审美”问题的子问题当中。&/p&&p&&br&&/p&&p&你怎么看“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p&&p&这是一句心灵鸡汤。它来自于慧能或其他人的梗,佛家。学过美学的同学知道,这句广为人知的心灵鸡汤其实同时包含着现代美学的奥义、视觉文化研究的奥义以及日常美学实践的奥义。&/p&&p&&br&&/p&&p&中国古代有美学吗?&/p&&p&中国古代没有“美学”这个学科,只有经、史、子、集四种学问,其中儒家主导的经学自汉代以后就统一诸学科了。而原本能催生出美学的魏晋玄学(来自于先秦道家的伟大学术传统),也因为独尊儒术而走向式微,直到宋明理学时期被彻底“合并”到理学或道学当中。&/p&&p&当然,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学科,却有不少接近于西方美学的理论概念,比如最为典型的是嵇康的“声无哀乐”,几乎与启蒙美学的观念一致。毕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也提供了丰富的美学散论著作和艺术文本,也可以说,我们民族在“人之为人”的理想以及文化信念上一点不输于欧洲人,甚至某方面还要强于欧洲的美学理论。我们缺的只是把散论体系化和现代化。&/p&&p&实际上,用学科的思维去看欧洲,他们发明美学这玩意儿也就是近代启蒙运动时候的事儿了。说美学是欧洲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是抬举他们了。&/p&&p&最早开始把中国古代文艺散论进行整理、梳理和理论化工作的是王国维那个时代的学者,王国维本人则提供了“意境”这个重要概念,解决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缺乏体系的难题。因此“意境”就是中国美学家原创的概念。至于“美学”这个现代汉语译法也出自新文化学者,借鉴自日语对鲍姆加登之“感性学aesthetic”的英语翻译“aesthetics”。&/p&&p&但本着尊重学科发明者的版权(喂喂,这东西有毛线版权啊!),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美学是鲍姆加登提出的。&/p&&p&&br&&/p&&p&美学如何看待艺术虚构或者艺术形象?&/p&&p&这个问题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可能很难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下定义。在理论学习时要警惕,越是简单粗暴的语言,越容易把思维带到地沟里去。这也就是为什么傻子根本不需要艺术,更不需要学习美学。关于艺术形象,美学一般关心的是真实与真实感之间的差异。前者往往与我们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现实相联系。&/p&&p&而真实感就不同了,能产生真实感的东西很多,比如梦,比如卡通。艺术虚构或者形象,可能更接近梦的逻辑,而不是实在的逻辑。&/p&&p&比如她&/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695a7ae4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695a7ae46_r.jpg&&&/figure&&p&(毛利兰《名侦探柯南》,本文颜值担当)&/p&&p&很甜很治愈吧?她长期霸占二次元美少女排行第一位。可拜托,她不过是一些二维的颜色和线条,一些会动的图像,原理类似于万花筒。而且在本熊看来,她的“下巴”尖得能戳死人。&/p&&p&当我们观看动画片时,我们怎么会认为这样的图像背后存在着一种所谓“真实的形象”?更惊悚的是,我们会视“她”为人,仅仅因为她有一些拟人的特征:长了一张少女脸,会说日语,会谈恋爱,聊到羞涩的话题会羞涩,以及娃娃音的声优给她配音。但很抱歉,这些特征都不是“她本人”,因为这世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做毛利兰的人,她家老公很擅长推理破案。&/p&&p&然而这种人物形象却又是那么逼真,栩栩如生。在日本有些宅男甚至想买她们的手办玩偶,天天放家里供养者。总之,“毛利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引发了平头老百姓们的顶礼膜拜。&/p&&p&其实,艺术所表征/再现出来的虚构形象,即使是那些标榜特别写实、有人物原型或事件的原型,或者采用了特别纪实的艺术风格(比如纪录电影),本质上也是被“再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它们本质上和柏拉图所说的“摹仿的影子”无疑,是现实的一道浮光掠影,甚至是,影子的影子。&/p&&p&摹仿论重新在20世纪初大行其道,德国哲学家(又是德国!你他熊的逗我们?)、心理学家谷鲁斯Karl Groos将这种机制称为“内模仿”。也就是说,那个图像不过是一些残缺不完满的图像,而真正把她“脑补”成为活生生的少女的是电视机前的观(小)看(盆)者(友)。&/p&&p&换句话说,我们期待这样的少女,我们把这种期待欲投射到了一些不完满的图像里,最终共同完成了“艺术形象/审美对象”。而艺术家的工作则是找到这种不完满的图像,能唤起观众的期待。&/p&&p&(这下你们知道为什么乔治·马丁大爷牛B了吧?)&/p&&p&&br&&/p&&p&我看美学书时总是看到“”主体”这个词,什么是主体?&/p&&p&首先,扔掉你们手里的美学原典,多看点艺术史和文艺理论导论,最好是外国人写的,比较靠谱。理论学习需要适当理解一些概念,但理论绝不是玩儿概念。这是你们作为大学生和知识青年,与那些野地里的民哲、民美区分开的最大天赋。民美玩儿美学,玩儿着玩儿着就掉进概念里了。&/p&&p&主体作为学术概念并不是出自美学家手笔,而是哲学家。最早可以追溯到笛卡尔的“自我/我思ego”,在近代的认识论哲学里,自我大体上等同于主体(然而海德格尔发现这是个幼稚的误解)。弗洛伊德则原封不动的照搬了ego的概念,用在了他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理论当中。&/p&&p&关于主体问题、主体性问题和主体间性问题,知乎上有很多哲学大神比本熊回答得更好。作为艺术研究者,本熊认为主体性问题主要是在揭示&u&语言的无力&/u&(罗兰·巴特名言),进而揭示了一个言说主体(也就是正在说话着的某人)某种内在固有的匮乏与空无。&/p&&p&主体间性,是一个叙述学的问题,确切说是称谓问题。别小看这个称谓问题,这里面隐含着很多潜意识/无意识的问题。我们要感谢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正因为他们发现了潜意识的“汪洋大海”,于是乎把问题搞得很复杂。&/p&&p&&br&&/p&&p&审美范畴有哪些?&/p&&p&首要的就是美Beauty,即优美Grace。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世界各族先民,希腊人将优美的审美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包括对和谐感、平衡感和纯粹感的追求。&/p&&p&其次是崇高Sublime。关于崇高范畴的创作史几乎和优美范畴一样长,但它和优美刚好是对立面。主要出现在雕塑、建筑艺术当中,但崇高范畴的辉煌时期集中在古罗马,后来衰落。按照罗马哲学家朗基努斯的理解,崇高意味着卑微-伟大,不平衡,力量,永恒以及无限等等含义。&/p&&p&伴随着崇高出现的是悲剧Tragedy(一般简称“悲”)。悲剧精神近似于尼采所说的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悲剧范畴自始至终贯穿着欧洲文明,从未衰落过,它也不止于在戏剧艺术当中,还有比如作为文学的希腊史诗,《泰坦尼克号》等等一切叙事文本。对悲的解释最经典的莫过于黑格尔的冲突论。&/p&&p&第四个范畴是喜剧Comedy(一般简称“喜”或“笑”的范畴)。起源于民间精神。狄德罗所说的“正剧”体裁也诉诸的是喜剧审美范畴。&/p&&p&然后是近代出现的丑Ugliness,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审丑”,对丑的研究始于对喜剧的研究。而现代艺术的思潮主要就是在开掘“丑”的审美意义。&/p&&p&关于丑的理论研究之后,现代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一是滑稽Comic,二是荒诞Absurd。其中滑稽来自对喜剧和丑两个范畴的融合(从英语词性能看出这一点)。而荒诞则更接近悲剧的范畴,而且荒诞主要指的就是戏剧。当然,二者可以追溯到审丑的范畴,更根本说是柏格森的哲学当中。&/p&&p&最后出现的是怪诞Uncanny,它融合了悲剧、喜剧、丑的审美特点。包括我们今天说的无厘头、恶搞、鬼畜、恐怖谷(英文就是Uncanny Valley)等等。&/p&&p&&br&&/p&&p&OK,我们总结一下。&/p&&p&1.一个社会或文明的哲学理论决定了他们有什么样的美学方法论。而美学理论是对该文明文化结晶的语言再现,体现了该文明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这是美学最重要的意义。&/p&&p&2.在美学活跃之前的时代,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往往都是超验的、不可论证的。诗学可以解释风格流派的问题,却解释不了审美是怎么回事。比起美学,那时候的诗学文艺理论更像是图书馆里把图书归档的管理员。&/p&&p&3.“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希望把美学变成一门科学,却失败了;康德把美学变成了讲究演绎的人文科学;结构主义者把美学终结了,因为人文理论从他们伊始不讲人话,只讲鬼话。&/p&&p&4.艺术创作规律不归美学研究(艺术真的有规律吗?!),那是算命研究的;&/p&&p&但艺术对象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好拗口!)。&/p&
谢邀。先警告你们啊,本文不是妖文,图热闹的快闪开。本文谨献给所有曾经热爱过文艺却永远不上道的你们。=========================美学(aesthetics)是一个来自西学(西方)的人文学科——其实狭义上所有现代的学科都算是“西学”,只是美学算得上是西学…
泻药,这个问题是我让题主题的,却这么晚来回答,实在不好意思。&br&&br&以下,我仅以意大利为背景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要说明的是,因为意大利大学的美术教育从课程结构到教学方法准确地说是根据欧洲标准来制定与执行的,所以我们分析了意大利的教授推荐的书目后,应该可以大致地了解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另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欧洲美术大学中,并不存在一系列规范化的教科书,因此教授们推荐的大多也是重要的专业著作,论文集以及教授们自己的私货(他们自己写的书)。&br&&br&先从高中开始。意大利的高中分为4个专业方向:古典、科学、艺术和技术。对于艺术高中,学制一般为五年,在这期间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艺术知识,以便在大学中更快地学习。&br&&br&Giorgio Cricco 与 Francesco P. Di Teodoro合著的《艺术的线路》系列丛书。这套书是意大利各种美术高中常选用的5卷版教科书。这套书奠定了意大利美术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说句题外话,这套书一共有1800多页。&br&&br&意大利高中本人没有上过,所以只知道这套书,其他的并不知晓。&br&&br&然后我们谈论本科阶段的书籍。对于纯美术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类课程还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类:1. 艺术史,2. 美学,3. 心理学,4. 人类学,5. 现象学,6. 材料学。&br&&br&艺术史的必读书目:&br&&br&阿多诺的《艺术的社会史》和《艺术社会学》;贡布里希的《理想与偶像》;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沃夫林的《艺术史的基本原理》;艾克的《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巴克森德尔的《Patterns of Intention: On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Pictures》。&br&&br&以上这些书籍所描述的并不是具体的历史,而是一种艺术史观念,是学习艺术史的第一步。之后是另一本必读书目——艺术史通史,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一般学生们会选择意大利学者撰写的世界艺术史通史,也有外国的学生会选择例如《加德纳世界艺术史》,《剑桥艺术史》这类英语书籍。&br&&br&然后是各时期的史学专著。意大利的艺术史教学主要分为四个课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当代(浪漫主义到今天)。这方面教授一般让学生阅读一些新近的有关某一流派或艺术家(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论文和专著,以及大量的这个流派或艺术家发表的著作与文稿以及一本有关这个流派和艺术家的作品全集。以我在大一考当代艺术史为例,我经过老师的建议,购买了一本未来主义的画册,一本未来主义文学选集,一本艾克对未来主义艺术的批评专著以及三本意大利当代学者对未来主义,第二次未来主义的专著。作为考试内容,一般而言严谨认真难度比较大的教授要求学生通过对艺术史观的学习,结合艺术通史的学习和对学生自主选择的流派或艺术家的深入研究写一篇10来页的论文,并进行答辩。普通的教授则是以口试的形式考察学生。&br&&br&美学的必读书目:&br&&br&塔塔尔卡维奇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克罗切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布迪厄的《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贝尔挺的《艺术史的终结》;丹托的《寻常物的嬗变》;康德美学的选集;伯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布希亚的《物体系》;福科的《烟斗》。&br&&br&意大利的美术学院中美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美学课程,另一类是针对史论专业的美学课程。在第一类中,本科阶段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所以阅读量并不很大,大部头的书也是节选阅读的。而对于第二类,本科阶段出了美学课之外还有文艺批评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本人没有上过这类课程所以不能呈上书单。对于考试,同艺术史一样,一般老师要求学生结合已阅读的美学专著,自由选择一个课题做深入研究并写出一片10页左右的论文。以我本科美学考试为例,我选择的主题是:词汇“艺”在两种语言(中文、意大利语)中的内涵与外延的流变的比较研究。因此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除了参考以上的一些书籍外,还学习了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巴多、洛克等人的美学观点,以及有关中世纪和18世纪欧洲的教育结构的论文,参考书籍还包括17世纪意大利秕糠学会出版的拉丁语意大利语互译词典、Gilles Ménage在对现代意大利语形成的研究专著《意大利语的起源》;中文方面,我除了学习我国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外,还有《世说新语》、《东京梦华录》、《闲情偶寄》等书籍,终于粗浅地对两种语言中的“艺”的概念在年代学角度做了梳理。&br&&br&心理学的必读书目:&br&&br&考夫塔的《格式塔心理学》;胡塞尔对图像意识的研究文章;奈瑟尔的《Cognition and Reality》和《The Perceived self: Ecological and interpersonal sources of self-knowledge》;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br&&br&这门课在意大利美院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专业学生的课程,课程时间要比第二类普通学生更长也更系统,其中还涉及很多其他心理学范畴的专著,由于本人不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所以并不在此罗列。这门课的考试也一样,学生在看完规定书目后,自选主题和教授作答辩。以我本科为例,我在课程中对“畏色症”(Chromophobia)这一主题很感兴趣,于是在稀少的文献材料中选择了David Batchelor的专著结合以上材料做了口试。&br&&br&人类学的必读书目:&br&&br&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Hatcher, Evelyn Payne的《 Art As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Art》;Herbert Edward Read的《艺术与社会》;然后是大量的老师在课程中介绍的有关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这个课程在意大利美院中只针对当代雕塑和史论专业的学生开设,其实我没有完整得上过(但是我蹭过),所以我给的书单很不全。&br&&br&现象学的必读书目:&br&&br&让吕克 南希的《Au fond des images》和《Le regard du portrait》;胡塞尔现象学有关意向性、悬割、直观等主题的节选;德里达有关“延异”和解构主义的一些基础内容的节选;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br&&br&现象学这门课在意大利并不是严谨意义上的现象学美学,但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会提到使用悬割、直观等方法做艺术批评的内容。这门课在本科阶段更像是当代美学和当代艺术史的杂糅,其中讨论当代性、景观社会、关系美学、文本性等等最近半个世纪发生的现象,也分析具体的作品。考试的内容也相对简单,主要选取一个当代艺术家结合其生产的文本(如日记、书信、访谈、著作)和具体作品,做一片论文或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直接以口述形式表达出来。&br&&br&材料学的必读书目:&br&&br&《La chimica nel restauro. I materiali dell'arte pittorica》(有关艺术品修复的化学和绘画艺术的材料);Cennino Cennin&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mazon.it/s/ref%3Ddp_byline_sr_book_1%3Fie%3DUTF8%26field-author%3DCennino%2BCennini%26search-alias%3Denglish-book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a&的《Il libro dell'arte》(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琴尼诺·琴尼尼的作品);《Storia tecnica dell'arte. Materiali e metodi della pittura e della scultura》(艺术技法史:绘画与雕塑的材料和手法);Bouleau Charles的《The Painter's Secret Geometry: A Study of Composition in Art》。&br&&br&严格意义上来说,意大利美院的纯艺术没有材料学一课,所以这里所列的书目综合了《绘画技法》课、《修复概论》课与《艺术计划》课的必读书目。这些书主要囊括了艺术材料的化学知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构图方法。&br&&br&更新完毕。下次更新我自己觉得比较好的书。
泻药,这个问题是我让题主题的,却这么晚来回答,实在不好意思。 以下,我仅以意大利为背景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要说明的是,因为意大利大学的美术教育从课程结构到教学方法准确地说是根据欧洲标准来制定与执行的,所以我们分析了意大利的教授推荐的书目后,…
关注新陈代谢运动有一段时间了,始终觉得自己读的还不够来回答这个问题。但看了几遍project japan里黑川纪章的访谈以及他的《新共生思想》的几个章节,觉得这个回答我可以慢慢的挖坑了。首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自己翻译的《project japan》黑川的那个章节,整本书的中文版《日本计划》在国内有售,我个人的翻译权当爱好,看看就好:&br&图文编辑版:&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latunch.com/%3Fp%3D107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先锋对话:KISHO KUROKAWA ( 一 )&/a&&br&全文文字版:&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yaolifu.com/blog//the-last-movement-in-architecture-talk-to-kisho-kurokaw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Last Movement in Architecture: Talk to Kisho Kurokawa/先锋对话:黑川纪章.&/a&&br&&br&在这篇回答中,我主要想解释一个问题:&br&&b&这次运动对新技术的“疯狂”主张以及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对乌托邦式机械巨构的追求,在今天来看,随着几个建筑的拆除,我们如何评价?&/b&&br&&br&
新陈代谢运动的活跃时期在60-70年代,在当时,世界各地先后均有不同的建筑先锋运动,例如建筑电报派,十人组,不难理解,作为二战后全世界都处在一个经济复苏阶段,正是意识形态和思想运动兴盛的时间。同时也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初期,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开始产生社会影响。最重要的,日本政府的战后整体改革极大的影响了建筑界的思想和实践方向。整体社会对工业生产呈现激进的态度。&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3ff4466bef6d07efb5ed871a6e74fc4_b.jpg& data-rawwidth=&901&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3ff4466bef6d07efb5ed871a6e74fc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1d1b66654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b1d1b66654_r.jpg&&&/figure&&br&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大师当年的作品,都展现出对巨构和未来主义的狂想,而对当时各位建筑师实践和创作解读为疯狂和乌托邦式的追求,其实是有些&b&误解&/b&的。例如在黑川纪章的时间线上,他一直强调,对新技术的态度其实应该遵循的是古老的自然法则,他把桂离宫作为范本:无论桂离宫如何扩建,材料如何更新,人们总是越发的喜欢这个历史悠久的“系统”。这是一种与以往西方二元论相对立的范本,展现出一种无常的美,随时间变化的美,看不到时间边界的暧昧的美。并且,黑川认为,我们正处于一种转变,从机械中心时代到生命中心时代的转变,因此无论那些巨构建筑看起来多么“机械化”,都与机械时代的内核----二元论、结构主义等等思想站到了对立面。&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c735d930e807861dabe9be_b.jpg& data-rawwidth=&1092&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c735d930e807861dabe9be_r.jpg&&&/figure&&br&
作为现代建筑的一个极端表现形式,高技派建筑(高技术就是机械本身的逻辑形态的引用),俄罗斯构成主义建筑、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的蓬皮杜文化中心、还有诺曼福斯特的香港汇丰银行,乍一看好像是机械时代建筑的代表,其实不然。与20世纪机械时代的功能单纯性、经济效率性、理性中心主义的欧洲精神的表现比较,上述建筑并非是由结构合理性、效率或者经济性来决定其形态的。在这里,表层(机械的印象)获得了自立,具有崭新的意义。这也可以说,正是这个具有装饰性的机械表层,成为从机械时代迈向下一个时代的&b&过渡性的实验品&/b&。&br&&br&
有关新陈代谢建筑实践机械性表象更多的解释如下:&br&&blockquote&丹下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丹下在讲话中,很明显把新技术当作是对信息革命的应答措施。(但是,在当时信息革命的特征不很明朗,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脑和网络盛行的时代,这种特征才表现为越来越明显。)对信息工业社会的特征把握不很准确,也就使“新陈代谢派”无法拿出相应正确的对策。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派”之所以很快就消失历史的黑洞中,就如它们自己的主张一样:即 “强调事物的生长,更新与衰亡”,&b&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思想着眼点的超前性和对信息时代特征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b&也可以说“新陈代谢派”企图用工业技术(即工业社会的手段)去解决信息社会的存在的问题。(&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3343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新陈代谢派_百度百科&/a&)&/blockquote&&br&另外,新陈代谢派是一个松散的团体,成员们认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但彼此就具体议题上观点相左,甚至有诸多争执。这是这个团体结成之初就存在的现象。(在对话中,我们能看出一些当年新陈代谢派运动的历史背景。)&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bc_b.jpg& data-rawwidth=&2031& data-rawheight=&4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3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bc_r.jpg&&&/figure&&br&因此,从菊竹清训发起的新陈代谢运动开始,成员们的认识和实践都在随着时间而逐渐转移,这种改变在黑川纪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早在他从丹下健三研究室毕业之后就开始积极参与新陈代谢派的讨论会议,积极的以代谢建筑为原则创作和写作,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中银舱体大楼;之后由于团体内部矛盾无法解决,黑川纪章由于个人兴趣(主要是年轻时受佛教和部分哲学思想影响),从代谢转向对变生(metamorphosis)的研究,更多的与其他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开始通过对生物学为基础的适应性和共生性现象的研究,最终展开成对共生思想的阐述。《(新)共生思想》&br&&br&“新陈代谢派”虽然自己在历史上没有结下什么硕果,但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为后来的日本建筑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为当代日本建筑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94b7d2d70c6c830a56c34bf1d367f82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4b7d2d70c6c830a56c34bf1d367f823_r.jpg&&&/figure&&br&而且我认为,新陈代谢的核心理念,只有在今天,全世界范围内,以超级巨构(super infrastructure)为形态,以“机械”(mechanic)为基础的&b&互联网&/b&的出现&b&,&/b&才真正得到了实践---从机械表象向生命核心的转变:毫无疑问,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社会真正开始摆脱机械时代的特征,开始&b&展现出生命的状态。&/b&&br&&br&&br&------请期待更新-------
关注新陈代谢运动有一段时间了,始终觉得自己读的还不够来回答这个问题。但看了几遍project japan里黑川纪章的访谈以及他的《新共生思想》的几个章节,觉得这个回答我可以慢慢的挖坑了。首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自己翻译的《project japan》黑川的那个…
&p&在我婚姻的前几年,饱受冷暴力的困扰,而我是施暴者。&/p&&p&有一次,老公因为一点小事惹我生气以后,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一天里不和他说话。我待在一个房间,他跟随我到那个房间,我又换到另一个房间,从他身边走过时当他根本不存在。最后我在卧室的床上心乱如麻但表情木然地看电脑时,余光里看到他坐在卧室窗边的一盆绿植旁的背影从呆坐到轻轻起伏到压抑地颤抖。他后来流着泪告诉我,我们好的时候他感觉特别幸福,但是一旦他有什么做的或者说的让我不满意,我生气的时候,他就感觉到被我完全地抛弃了。&/p&&p&那之后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的工作坊,带领人是一位90多岁的加拿大家庭治疗师。她可以无视主办方准备的沙发站着讲一天的课,也会干脆直接地拒绝下课时学员随机合影的要求,理由是她需要休息。她说,前几天路过台湾时买了很多书,但是没有时间看,只好等到老了再读。几天下来我被老太太精准的同理心、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和高度的一致性深深折服。&/p&&p&最后一天的提问环节,我鼓起勇气争取到了一个提问的机会。我的问题被一句一句完整地翻译给她听:我说我有一个非常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当我和我先生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总是用冷暴力的方式去惩罚他,我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他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而他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愿意去伤害的人......我又说起小时候被妈妈忽略的经历,妈妈喜欢打麻将,经常半夜才回到家,而我就一直等到她的脚步声出现在楼道里才能睡觉;有一年我把我的生日愿望郑重地写在家里的台历上想让妈妈看到:希望妈妈再也不要打麻将了......我说我觉得小时候被忽视的经历让我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所以会用这种不健康的沟通模式来应对......我说我特别特别不想伤害我先生,可是当情绪上来的时候真的无法控制自己,这真的很困扰我,我该怎么办?&/p&&p&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老太太一言未发,待翻译翻完最后一句话时,她说:“&b&你当然可以控制自己,只要你想,并没有一支枪在那里抵着你。Next one.&/b&” 然后她就不理我了!!!转头去回答下一个问题了。&/p&&p&Boing! 当我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后我意识到我刚刚听到一句极度深刻的话,一个新的世界即将由此展现。&/p&&p&&b&一个年轻人未必幼稚,但是一个幼稚的人心里一定住着一个没有力量的小孩。&/b&我甚至能清楚地感知到听到老太太那句话的一刻,我心里的那个原本双手抱膝耷拉着头蜷缩着坐在角落里的小孩,猛然间抬起了头。那个心里从某个年纪就被冻住的、从此不再长大的小孩,在那个瞬间被现在已成年的我看见。&/p&&p&奈良美智有一个作品《来自您童年的小狗》,呈现的是三只踩着高跷的小狗围着一个饭碗走圈的卖艺场景。那些闭着眼不断流泪的狗,那种欲言又止的受伤神情,跟纯粹的可爱很不一样。当问及为何经常描绘小狗,奈良美智说:“小狗温驯服从的特点,不幸地令他联想到儿童。”&/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34& src=&https://pic2.zhimg.com/v2-26c8a7aeecdd_b.jpg&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6c8a7aeecdd_r.jpg&&&/figure&&p&儿童的敏感脆弱在面对成人世界时的无力感,往往演变为成年期的各种防御机制 - 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不设防的心灵无法完整而清晰地存活下来:&/p&&p&超理性(故作成熟)- 通过滥用概念或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行为理论中,而不必面对自己的感受;&/p&&p&转被动为主动(冷暴力)- “你不能抛弃我;我先抛弃你!”,我控制自己的受害;&/p&&p&戏剧化(作)- 在言谈中注入大量情绪以缓解未被注意的冲突;&/p&&p&幽默 - 用开玩笑的方式来避免痛苦的感受......&/p&&p&理想化 - 过于看重某人,为了不体验到失望或减轻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引起的羞愧感......&/p&&p&绝大部分防御机制的使用都可以表现为适应性或不适应性。儿童、青少年、年轻人、成年人,纤弱的自我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地不断加强。如果没有意外,我们几乎会自然地学会一个成人应该具备的捍卫自己精神领地的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几乎就等于心理的健康。&/p&&p&但是,不幸的是,有一些人,由于成长的道路坎坷(逆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无法被比较),使得他们在成年后还持续地使用早年学到的低级而落后(但曾经在某一阶段保护了他们)的防御方式,这使得他们的内在小孩仿佛被冻住一般,无法学会更加高级而先进的手段,进而一生处在内心的角力与挣扎中。换言之,一个人使用哪些防御机制,直接呈现了这个人的人格强度、稳定度和成熟度,笼统地说就是心理健康程度。&/p&&p&情感的关闭就像呼吸一样。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些调节机制,但事实上人们也可以有目的地掌控这些调节机制。&b&觉察,就是有和没有中间的一扇门。&/b&&/p&&p&觉察,在心里的小孩和成年的我之间穿梭往复,它让内在小孩的纤弱被看见,被给予机会用成年我的知识、理性、意愿和决心去暖化她、营养她、强壮她。“我当然可以控制自己,只要我想。并没有一支枪在那里抵着我。” 我反复回放这句话。必须承认,这句话之于那时的我是一个接近真理的发现 - &b&原来我是有力量的,原来我就是力量&/b&。&/p&&p&之后我和老公分享了我在工作坊上的领悟,我跟他说,我意识到了我的问题,可这依然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我需要你的帮助。&/p&&p&我俩那天聊了很多,我小时候的事,他小时候的事,说了很多。我们也在“和平时刻”想了很多办法怎么在“战时”去及时“踩刹车”、有技巧地“抛橄榄枝”:&/p&&p&比如,无论我表现得多么歇斯底里、不可理喻,不要用语言去说服我,就紧紧地抱着我不撒手;比如,我生气的时候去看看写在纸条上的老太太的这句话;&/p&&p&比如,我们家书柜上的一对小企鹅,如果我生气了,我就把他们背靠背摆着,那么这会儿就先不要理我;如果我理智一点了愿意沟通了,我就主动把企鹅再摆成面对面,这会儿老公可以来找我谈......&/p&&p&看起来很笨拙是不是?但是真的有效,虽然还是会有有冲突的时候,但是我的“迁善”能力,真是变得越来越强 - 有时候遇到生气的事情会有意识忍一下,忍不了了会去告诉他我的感受;更多时候是忍一下,后来就忘记了!冷暴力几乎绝迹。再后来,连吵架都快绝迹了,争执都是以年为单位发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享受两个人的关系和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间悄悄溜走......&/p&&p&下面这段话是去年他生日之际,我写下的:&/p&&blockquote&前不久有一天我俩在海边散步的时候,现在怎么也想不起当时在说什么话题了,好像是一个很搞笑的事情,但是我记得那一刻忽然有一个觉察,就是自己非常地开心。&br&我问他:刚才你开心吗?他说:开心啊!&br&我说:为什么我觉得那么开心?如果有人这会儿拦住我问:你们婚姻里最开心的一刻是什么时候?我会说“就是刚才那一刻” -- 可是,这是我们已经在一起十几年以后、说过那么多话、尤其最近一年基本上每天都在一起、生活平静细碎、每天经历都差不多的日子之后,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话可说?为什么我还会有这么开心的感觉?&br&......&br&而最近几年,我更看到了夫妻共同精神成长的可能性。在“关系中不做错的事情”这种保健因素之外,他开始做一些诸如“表达欣赏”、“自我暴露”、“更愿意接受对方影响”等对夫妻关系起成长因素的事情。比如说:&br&-- 在我无原则地吹捧和欣赏他这么多年之后,他开始可以无障碍地、自然而直接地夸奖我了;&br&-- 过生日的时候,不再纠结送什么礼物,会悉心地给我选生日卡片,练习把感受用文字倾诉出来;&br&-- 愿意了解那些帮助伴侣成长的功课,会去实践、和我讨论;&br&-- 更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br&-- 越来越承认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经常用我给他讲过的理论去解释和预测现实,虽然偶尔会造作地表示赞美(一拍大腿说):又让你们这些做实验不严谨的家伙说对啦!&br&-- 讨论问题的时候,努力去解释他观点背后的想法和感受,而非之前用“没有原因/没有什么感受”来回避他不擅长的话题;&br&-- 愿意接受我的影响去尝试一些之前不感兴趣的事,竟然和我一起办了瑜伽卡!&br&……&br&&br&他的改变毫无疑问地也给我带来很多积极的变化,我更加稳定、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更加不在意付出之后的回报,他对我的相信也让我更相信自己,对知识更加有亲近感,更看重自己的兴趣和做事的意义,更敢梦想……让我更爱自己。&br&&br&好像已经变成一个习惯,每年老公过生日的时候,都想为他写上一篇。今年的主题我想了一下,应该是“感谢你愿意尝试改变的发愿” -- 即使懵懂、做作、笨拙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而限制了自己和这个世界本来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 过去一年,我最高兴看到的,不是他对我更好了,而是他成为了更好的、更自在的自己!&/blockquote&&p&原本只想简单分享一下自己&幼稚病&的回答,不小心写了三个小时。交叉来看当年自己走过的心路历程以及写给老公的生日寄语,很感恩他当年没有放弃我这个幼稚病“病人”,帮助我变好,而在很多年后让我有能力帮助他变得更好,进而又有能力帮我变得更好去帮助他变得更好......&/p&&p&最后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继续自勉:&b&“感谢你愿意尝试改变的发愿” -- 即使懵懂、做作、笨拙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而限制了自己和这个世界本来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 “你当然可以控制自己,只要你想,并没有一支枪在那里抵着你”。&/b&&/p&&br&&p&--------------- .更新-------------&/p&&p&关于冷暴力这种“幼稚病”,评论区里共鸣如山倒。&/p&&p&史铁生在《活出爱》中曾写到:“人与动物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却是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p&&p&亲密关系就是人类所有关系中最复杂,也是最脆弱的一种关系。相比于我们生命中的所有关系,我们最该花时间、费心思去维护的关系就是亲密关系。然而现实是我们常常对人生中最珍贵的关系抱侥幸心理,我们期望爱能征服一切。结婚和养育孩子是人们没有或很少事先经过培训的人生两大职责,实际上谁都是边干边学的,历经了数不清的尝试和挫折。&/p&&p&幸运的是,当我们真诚负责地开始寻找答案时,总是会吸引信息、资源、榜样、方法到我们身边 -- “学生准备好时,老师就会出现”。&/p&&p&就像当知友@黄佳豪 建议我加一个关于幼稚病的总结,能让更多人更容易去学习,从困境中走出来时,我偶然读到了 &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正确面对焦虑型依恋? - 知乎&/a& 这篇回答,里面涵盖了所有我正在构思想和大家分享的点,我自认不会比Steve老师写得更棒了,所以直接贴在这里,如果你被冷暴力所困扰,无论你是“施暴者”或是“受害者”,这篇文章都会带给你对这个问题更全面的认知升级。&/p&&p&而结合我文章中提到的“内在小孩”的概念,Steve老师专栏中的另一篇文章 &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06.爱无能是怎么来的? - 知乎专栏&/a& 我强烈推荐一并阅读。这是一篇非常非常美的文章。&/p&&p&&b&一个年轻人未必幼稚,但是一个幼稚的人心里一定住着一个没有力量的小孩。&/b&&/p&&p&&b&这个小孩就是我们一部分的自我。&/b&&/p&&p&&b&而自我和生活,都是用来相处的,不是用来斗争的。&/b&&/p&&p&&b&从心理缺憾,到自我成熟,你比你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希望有一天你懂得如何让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个当初你渴望与之分享幸福的人,还在。&/b&&/p&&br&&p&--------------- .更新--------------&/p&&p&北京家里的企鹅本尊,我妈帮拍的 ^^ 我想了一下,这个小企鹅的作用,相当于吵架时的“橄榄枝” --&/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1.zhimg.com/v2-c30aae8687fbafcb9f54fc_b.jpg& data-rawwidth=&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30aae8687fbafcb9f54fc_r.jpg&&&/figure&&p&下图是一个看了这篇文章的朋友发给我的,她和老公一起选的,小鸡蛋版“橄榄枝” --&/p&&figure&&img data-rawheight=&800& src=&https://pic2.zhimg.com/v2-cc463aced6f7bbb67ab85865_b.jpg&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c463aced6f7bbb67ab85865_r.jpg&&&/figure&&br&&p&--------------- .更新--------------&/p&&p&“老太太”本尊,拥有“精准同理心”的萨提亚传奇导师玛利亚.葛茉莉女士(Dr. Maria Gomori)&/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4.zhimg.com/v2-242ac35e4fdfd0ffb73303_b.jpg& data-rawwidth=&1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42ac35e4fdfd0ffb73303_r.jpg&&&/figure&
在我婚姻的前几年,饱受冷暴力的困扰,而我是施暴者。有一次,老公因为一点小事惹我生气以后,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一天里不和他说话。我待在一个房间,他跟随我到那个房间,我又换到另一个房间,从他身边走过时当他根本不存在。最后我在卧室的床上心乱如麻但表…
好久没有回答问题,今天得空儿,刚巧遇见这个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交流。有遗漏之处,望大家多多包涵了!这个回答针对博物馆日,来的很多观众,向我询问,到底什么是好展览?究竟该怎么看展览?&br&&br&&p&&b&千万别说“展场大,展品多”&/b&&/p&&br&&p&假如你在看展时,说出这句话,很抱歉!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你被淘汰了。为什么?它充分暴露你就是个外行。展场大和展品多,固然是一个好展览的考量因素,但它们只是参考因素。假设你们在占地5000平米的展场,来回走动,除了能证明你俩体力好,还能证明什么?与其花钱买门票,不如直接去逛街。假设有个堆砌1000件藏品的展览,你们花1天时间,走花观花地看,不如去看场电影。&/p&&br&&p&&b&Get1 &/b&&b&默读三遍“前言”&/b&&/p&&br&&p&什么是好展览?一般在展场的入口,都会有一段前言。请仔细读三遍,读三遍,读三遍。为何?前言是展览的灵魂,是策展人传达展览的意图。即他为何做,以及怎么做展览。如果你按照上述方法,去看展览,表明你开始入行。&/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38eb5b206bad50ca22ce1c_b.jpg& data-rawwidth=&1389& data-rawheight=&17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38eb5b206bad50ca22ce1c_r.jpg&&&/figure&&p&以“家量2016上海展”的前言为例,我把“计量”限定在家庭,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这些大家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中,很多是我们熟视但无睹的,比如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谈论PM2.5, 但仅仅停留在“环境污染,影响健康”这些很泛的层面,我希望通过一种放大的比喻,让观众以视觉直观地感受,让观众重新思考熟视但无睹的“计量”。&/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ffca6cbd453d43cd0b672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8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ffca6cbd453d43cd0b672_r.jpg&&&/figure&&p&你们看一下家量展的前言特写。之后,我交代清楚展览的结构。例如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每个单元都会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概述和关键词。&/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f2d5dfdc68b42be284d2c_b.jpg& data-rawwidth=&1712& data-rawheight=&10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f2d5dfdc68b42be284d2c_r.jpg&&&/figure&&p&“家量2016上海展”的1单元概述。&/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2c6a2ebfb5a347b8e1e42_b.jpg& data-rawwidth=&903&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2c6a2ebfb5a347b8e1e42_r.jpg&&&/figure&&p&“家量2016上海展”的2单元概述。&/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02c1ab88efa_b.jpg& data-rawwidth=&1832& data-rawheight=&1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3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02c1ab88efa_r.jpg&&&/figure&&p&“家量2016上海展”的3单元概述。看展就像看一本书,一般都是从章节入手,先远观其概要,后近距离体味语言的魅力。看展览,先默念三遍以上前言,细细琢磨其意义,后按照展览结构,掌握其框架。&/p&&br&&p&&b&Get2 &/b&&b&按照动线走&/b&&/p&&br&&p&为了继续升华美好印象,让你的ta对你产生小小的崇拜,请继续get2。你们一定要按照参观动线走。为何?策展人会在动线上,设计些别致的空间体验。&/p&&br&&p&一般,策展人需要空间设计能力。他会把自己当作参观者,模拟动线。比如利用展墙,划分空间,延长或缩短展线,制造“迷宫”一样的空间;另外,策展人把自己当成一个魔法师,搭配文字+设计+摆放+灯光+声音,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触觉的四感,让展场充满“气”场。例如2012年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他的参观动线,让人感觉进入日本园林。最大的体会是,刚刚从一线天走出来,又进入一片开阔的草原。&/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2f1e01ea666a1c7ae11554ccdbb682e_b.jpg& data-rawwidth=&3370& data-rawheight=&2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7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2f1e01ea666a1c7ae11554ccdbb682e_r.jpg&&&/figure&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展场动线设计对比图。&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ece90fdc3f40bc81ada33_b.jpg& data-rawwidth=&908& data-rawheight=&6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ece90fdc3f40bc81ada33_r.jpg&&&/figure&&p&“家量2016上海展”动线设计对比图。一般跟着动线走,观众会有小收获。我用半透明的遮挡物,拦住观众的视线,一眼望不到尽头。这里我要严肃地装下X,如果观众能心领神会,一定会迅速提升观展能力。&/p&&p&先解释下我为何用半透明的遮挡物。你去过苏州,到过园林吧!是不是经常看到漏窗?就是有各种图案,能让你隐约看到窗外景物的漏花窗。这种手法,我称其为“灰空间”。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对游园者心理总结的经典范式,而我又特别想把“灰空间”应用到动线设计中。因为展览这种形式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展览,它有西式的观赏趣味和制度,被称为“白空间”。但我认为应该尝试建立中国的观赏制度,传承苏州园林的透窗,应用于展览的动线设计。好的展览动线设计是能让观众体验急和缓的节奏。&/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c6bb859b0114fefa719dca48a1fe09c_b.jpg& data-rawwidth=&3720& data-rawheight=&5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7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2c6bb859b0114fefa719dca48a1fe09c_r.jpg&&&/figure&&p&我对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展的动线分析。大家可以看到他非常注重,游览动线的急缓设计。&/p&&br&&p&当然,漏窗借鉴不是硬套。我根据展品内容,融合展览线索的走向,才是上策。“家量展”第一单元“触手可及”有一个关于面积的展区,探讨人生的长度可否用面积来呈现。我悬挂3幅立轴,选择竹帘作为背景,一可以隐约阻挡视线,二有机融合作品意境。&/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41d81fc0b7f2a0182da9_b.jpg& data-rawwidth=&980& data-rawheight=&6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41d81fc0b7f2a0182da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6b96bf310f1ce474666e_b.jpg& data-rawwidth=&1643& data-rawheight=&12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4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6b96bf310f1ce474666e_r.jpg&&&/figure&&p&请给《人生的900个格子》一个大写的镜头。&/p&&br&&p&&b&Get3 &/b&&b&细节决定品质&/b&&/p&&br&&p&如果观众get了第三技巧,恭喜你们!小确幸正在狂奔而来的路上。所谓的细节决定品质,即如何观察展览的细节?主要分两种:展陈方式和布光营造。&/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c410c0c163ba436c7d23_b.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29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c410c0c163ba436c7d23_r.jpg&&&/figure&&p&这是2014年“迪奥小姐”展览的展台设计。我称之为做“加法”,因为海报被安置在叠加的有机玻璃罩子内。&/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3fdfd574f2_b.jpg& data-rawwidth=&744& data-rawheight=&10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43fdfd574f2_r.jpg&&&/figure&&p&2012年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他的展台设计,我称之为做“减法”。你看到的一个个凹槽是策展人明确所有展品的尺寸后,设计的展槽。&/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b05e16e9fa207dc13ee5_b.jp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617& class=&origin_image 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格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