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患者要多久才能测血糖多少才能定糖尿病


目的: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情况,为研究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率提供资料。方法:自制血糖自我监测调查表,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仅35.6%的患者能自觉进行血糖自我监测,64.4%的患者每周血糖监测1次;经济原因是影响血糖自我监测的主要因素;41.1%患者很少与家人讨论监测结果,45.6%患者有时会将结果告知医生。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情况不理想,应加强宣传教育。

中国论文网 /6/view-4618697.htm  关键词 糖尿病 自我血糖监测 血糖控制 社区


  为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的现状,进一步做好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我们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2012年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抽取90人,其中男31人,女59人;年龄最小53岁,最大84岁,平均(62.4±5.2)岁;初中及以下占61.1%,高中及以上占39.9%;85.6%的患者月均收入为1 000~3 000元;平均空腹血糖(10.6±4.3)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2.4)%。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为血糖监测相关知识、自我监测率、影响因素及监测结果的利用。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调查问卷,发放90份,回收90份。
  2.1 血糖自我监测率
  90例患者中32人有血糖仪,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监测率为35.6%。35人(38.9%)能掌握血糖控制的正常范围,28人(31.1%)了解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并发症。
  2.2 血糖自我监测频率
  12.5%的患者每天进行血糖监测,64.4%的患者每周监测1次,个别患者监测时间大于4个月(表1)。
  2.3 血糖自我监测影响因素
  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原因,占40.0%;其次是嫌麻烦,占12.2%;不会使用血糖仪占10.0%(表2)。
  2.4 血糖监测结果利用调查
  41.1%的患者很少与家人讨论血糖监测结果,45.6%的患者有时会与医生讨论监测结果(表3)。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反映血糖的即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它也是一个教育手段,为患者带来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对血糖影响的直观感觉,了解这些措施对血糖所带来的变化[1]。自我血糖监测对维持血糖稳定、减缓各种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获得了本社区糖尿病人血糖自我检测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本组90例患者,只有约1/3的患者有血糖仪,并能进行自我监测。9.9%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大约为每月1次,表明患者对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经济原因是影响患者自我监测的主要因素,在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58例患者中,因经济原因不使用血糖仪的占62.1%。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血糖仪的价格大多数患者应该能接受,每月监测血糖的费用在20元左右(以每片试纸5元计算)。陈兴宝等[3]研究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直接医疗成本为187.50亿元,其中有并发症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比无并发症者增加3.73倍。因此患者应通过有效的自我血糖监测减低并发症的发生,花小钱来避免以后花大钱治疗并发症,最终减少糖尿病治疗总费用。
  血糖监测能真实反映病人的日常饮食和运动以及用药情况,使医生快速准确了解病人病情,能解决很多在医院检查不能了解的问题,可以及时提醒病人及医生调整饮食、运动及治疗方案。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未及时把血糖监测结果告知医生及家人,患者没有充分利用好监测结果。
  有研究发现,专科护士健康教育门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教育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教育中最有针对性,最受欢迎的方法之一[4],可在社区推广。
  [2] 王秀云, 耿坤, 徐志鑫, 等. 社区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综合干预效果[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4): 378-380.
  [3] 陈宝兴, 唐玲, 陈慧云, 等. 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评估[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4): 238-241.
  [4] 周佩如, 李亚洁. 专科护士出诊护士教育门诊促进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管理[J]. 护理学报,2007, 14(9): 33-3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

糖尿病有关的10个误区,专家帮您破除!

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的越低越好?这些糖尿病的误区,作为糖友的你,都知道了吗?

1、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状


正确观念: 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症状。
所谓“三多一少”症状,指的是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这些表现的起因是高血糖。一般而言,当血糖水平超过10毫摩/升时,尿中才会有糖。也就是说,若患者有“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大多在此水平以上。此外,由于老年人排出糖分的能力有所下降,故当老年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血糖水平更高,一般在13~15毫摩/升。而血糖水平低于10毫摩/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三多一少”症状。
专家提醒: 国内几家大医院曾做过调查,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约3/4的患者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因此,建议无任何症状的中老年人在做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病就医时,都不妨查一次血糖。
2、尿糖阳性可以诊断糖尿病,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
正确观念: 没有血糖指标,仅凭尿糖阳性,不能诊断糖尿病,更不能因为尿糖阴性而排除糖尿病。
专家分析: 尿糖不能精确地反映血糖水平,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因为如前所述,血糖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超过10毫摩/升,老年人更高)时,尿糖才会阳性,血糖低于该水平的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可以为阴性。此外,尿糖的有无与进餐时间、排尿时间、尿量多少,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均有关。
专家提醒: 尿糖可以作为筛查糖尿病的工具,当发现自己尿糖呈强阳性时,应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测血糖。
3、袖珍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正确观念: 糖尿病诊断的依据来自于静脉血糖的测定结果。
糖尿病的诊断是很严格的,一定要空腹血糖≥7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如果空腹血糖为6.9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为11.0毫摩/升,就不能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只能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血糖仪测定血糖的优势是快速、便捷,但其血样本是含有红细胞等多种成分的毛细血管血,与用实验室方法测得的血浆或血清的血糖值有差异,一般要低15%左右。这种差值对监测血糖控制好坏无多大影响,但用于诊断就不行了。
专家提醒: 袖珍血糖仪可以用作初筛和监测血糖控制好坏的工具,而确诊糖尿病还需抽血检查。此外,血糖仪的种类很多,不同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会有一些小差异。
4、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及年轻人不会得
正确观念: 糖尿病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糖尿病曾被看作为是老年病,因而以前医生们往往忽略在中青年中筛查糖尿病,这其实是错误的。近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出现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据北京儿童医院的教授介绍,几年前,该院很少见到糖尿病患儿,但现在不同了,该院每年都可以见到10~20例2型糖尿病患儿。国外资料显示,近20年来,3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在美国,年轻人患2型糖尿病是很常见的。
专家建议: 肥胖或超重中青年人,应定期查血糖,以便尽早发现糖尿病。
5、空腹血糖不高,便可排除糖尿病
正确观念: 空腹血糖不高,不能排除糖尿病。
专家分析: 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血糖,这里的血糖既可以是“空腹血糖”,也可以是“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是任意时间的“随机血糖”。除空腹血糖外,餐后血糖同样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早期,常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此时如果仅查空腹血糖,很可能就会漏掉这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
专家提醒: 资料表明,常规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可使糖尿病的诊断平均提前3年。诊断糖尿病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且必须排除应激因素(如高烧、创伤、大手术等等)引起的一过性血糖升高。
6、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算糖尿病,不必干预
正确观念: 干预应当从糖尿病前期开始。
专家分析: “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个阶段在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前期”,包括“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异常”等临床类型。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积极加以干预,日后发展成糖尿病的机会非常大。相反,如果在此阶段积极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则可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专家提醒: 临床研究还发现,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很可能在糖尿病前期就已出现。千万不要以为“血糖偏高没啥大不了的”而错失治疗良机。
7、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确观念: 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
专家分析: 由于糖尿病早期仅表现为血糖升高,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若不及早发现、积极干预,其眼、肾、周围神经并发症将在8——10年后出现;肾衰、失明、足坏疽、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将在15年后陆续出现。
如果能在糖尿病早期接受正规治疗,不但血糖可以控制得较好,还能大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反之,等出现了心、脑、肾、眼等并发症之后再治疗,即使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在临床上,不少糖尿病患者是以“并发症”为主诉(如眼睛看不清,手脚发麻)来就诊的。这些患者虽看似“新人”,但实际上都已经有5——8年的糖尿病史,最佳治疗期已过。因此,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痛风、血脂紊乱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以及40岁以上成人,应定期查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做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干预。
8、治疗糖尿病,只要血糖达标就够了
正确观点: 治疗糖尿病,必须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均达标。
专家分析: 在我国大城市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合并高血压,2/3患者有血脂异常,3/4患者存在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就好比是一根藤上结着的四只毒瓜,仅对付其中的一个(血糖),而不“一举歼灭”,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的疗效,也阻止不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专家提醒: 糖尿病的科学治疗应该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降脂、降压和降糖并重的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若能努力将体重减轻10%~15%,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9、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哪怕血糖低点也不要紧
正确观点: 血糖不能降得过低,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专家分析: 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仅一次严重低血糖发作就有可能会诱发脑梗死、猝死。因此,血糖不能无限制地降低,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
专家提醒: 老年人降糖不能过快过猛,一般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7毫摩/升(120~14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8.9~10毫摩/升(160~180毫克/分升)即可。年轻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血糖控制可严格一些,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1毫摩/升(11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6.7毫摩/升(120毫克/分升)。
10、控制饮食就是少吃饭,副食多吃点不要紧
正确观念: 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总量控制,除了控制主食外,副食控制同样重要。
专家分析: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要控制饮食,主要是为了减轻胰岛的负担,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控制总量,包括主食、副食、油、蔬菜及零食摄入的总量,同时注意营养均衡。虽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副食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同样有一部分会转变为葡萄糖,成为血糖的来源。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若仅少吃主食,而对副食不加控制,同样会引起血糖升高。
}

关于糖尿病管理,很多糖友会抱怨说: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控制好血糖太难了,我很难做到在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会让血糖“满意”。糖友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还没有全面掌握糖尿病管理知识,二是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自己很难改正。其实关于糖尿病管理,归纳总结后,就会发现,您只要做到几个“点”,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平稳。

首先您得知道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进行饮食管理。如果我们将人体组织细胞比作房子,那么胰岛素就是开锁的钥匙,由于钥匙出现了问题,血糖没有办法进入组织内,从而出现了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者相对不足,餐后血液中升高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组织而滞留在血液中,因此吃得越多,血糖就会越高。

现在糖友就会明白,想要控制好血糖,首先就要做到:少吃点。当然这里的少吃,并不是让您每顿都要挨饿,而是要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也就是要平衡膳食,通过调整营养素结构,有利于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给出了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膳食宝塔,从塔尖到塔底的饮食顺序依次为:油25~30克,盐6克;奶类及奶制品200~400克,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蔬菜类300~500克,水果类200~400克;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水1200毫升。

糖友可以按照居民膳食宝塔给出的饮食结构和数量,把自己的饮食做出调整,如果在饮食调整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和医生或营养师沟通,避免饮食问题造成血糖居高不下。

说到勤快点,很多糖友会想到,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规律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勤测血糖 其实这里说的勤快点,除了体育运动,糖友还要做到勤测血糖,尤其是当感觉身体异样的时候,糖友监测血糖是为了控制高血糖以及预防低血糖。虽然糖友需要勤测血糖,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来测血糖。具体监测方案如下: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指出,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或者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根据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2)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3)使用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秋冬季人们出汗减少,口渴症状可能不太明显,但是秋季天干物燥,糖友同样不能忽视饮水问题,每天要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因为体内缺水会导致血液“浓缩”,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知识学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基础,糖尿病患者要积极学习医学知识,要多懂一些,超前一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保健医生”。只有对糖尿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和它打持久战,才能不信“神医”和“神药”,避免降糖路上走弯路,以科学的方法坚持综合治疗,从而阻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友可以通过听讲座和专家咨询、订报刊、看医生等多渠道学习,掌握必要的糖尿病知识。认真阅读1~2本正规、科学性强的糖尿病科普杂志或书籍,通过阅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有关知识,如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

糖友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多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一是相互交流病情控制,大家就可以发现您在血糖管理中的不足以及优点,有问题的地方他人指出后就可以及时改正,而他人也可以学习您的优点。除此之外,多与他人进行交流,还会让您更加健谈,让患者的心态更乐观,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出现。

糖友的心情对血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刘阿姨最近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医生为她多次调整了治疗方案,可是血糖总是不达标。后来医生和她多次沟通,才发现原来血糖控制不达标都是刘阿姨的心理作用在作怪,她刚诊断出糖尿病,总是担心血糖会对她的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心情很不好,总是有心事的样子。后来医生给她多次开导,要她调整心态,告诉她越是紧张,血糖越是不容易达标。后来刘阿姨慢慢地学着放松心情,积极配合医生,血糖最终达标了。

糖友不仅要把心态放轻松,对待血糖值也同样如此。血糖偶尔超标一次并非什么大事儿,重要的是分析原因,以后尽量避免。赵大爷也是糖尿病患者,他可是个做事情严谨认真的人,他认为要想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哪怕高出标准范围一点点,也是不可以的。于是他每天都积极服药、运动,只要血糖高了,就要多吃药,多运动,一定要把血糖降下来,而是有一天,赵大爷却突然晕倒,被送到了医院。后来醒过来才知道,自己因为控糖过于严格而发生了低血糖,还好女儿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因此,糖尿病治疗要个人化,不要紧盯血糖值。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要求空腹血糖在4.4~7.0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要小于10.0毫摩尔/升。而对于老年患者,考虑到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等问题,也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范围。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为<7%;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甚至接近正常水平(4%~6%)。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很长和通过治疗很难达到治疗目标的患者,要放宽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如<8%。

觉得有用?可记得收藏转发分享哦!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糖多少才能定糖尿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