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异地就学需要什么条件不到什么了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我朋友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
  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
  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
  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
  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刘刚这两年很焦虑。打开电视,看到别人英语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个英语APP,走路、做饭都戴着耳机练习听读。
  打开公号,读到《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他坐不住了,赶紧买回一摞书。
  刷刷知乎,他又一声惊叹:“这个人的回答好专业好高深,我差太远了,不行,我得订他专栏。”
  我问刘刚:“你干嘛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
  刘刚一下说了三个原因:
  ◆ “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 “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刘刚的三个担心,其实极具普遍性。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患上了知识焦虑症。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
  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但是学习又学什么呢?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刘刚说:“我不知道怎么筛选有用的知识。”
  这也是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时间已成为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刘刚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
  这更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刘刚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
  正在“刘刚们”焦虑头痛时,“罗振宇们”出现了,用手一挥:“跟我来!”
  于是,知识付费诞生了。
  何为知识付费?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费,我就给你知识。
  “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
  “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吗?我帮你读。”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吗?我嚼烂了给你。”
  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好,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订小密圈,刘刚说:“生怕动作一慢,就被甩到行进队列之外。”
  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
  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
  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
  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
  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有段时间,和刘刚一起聊天时,他嘴里经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词:
  什么“跨界学习”啊?
  什么“认知升维”啊?
  什么“中矩思维”啊?
  有一次,我问他:“你都哪里学的?”他说:“付费APP上。”
  那段时间,刘刚特喜欢在社交场合表演,
  潜台词是:“你看,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
  两年过去后,他终于消停了,不再逢人就满嘴喷新名词了:“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也没有。”
  他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于是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
  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
  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
  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
  “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
  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首先,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朋友张海特别喜欢各种“干货”知识,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干货满满,我要收藏起来。”
  明天在那个公号看到“高情商必须具备五个能力”,“干货满满,我得收藏起来。”
  就这样,他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
  “有一天,我打开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收藏的,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章。”最后,他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
  如果你留心一点,就会发现,现在“知识付费”传授的多是张海所收藏的那种碎片化知识:
  ●它们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不告诉背后原理
  关于学习,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所以,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将会导致:
  ●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容易遗忘
  ●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思维与视野变得狭隘
  ●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
  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这里,我声明两点。
  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
  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很有必要,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
  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
  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其次,它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
  蓝胖子写过一篇《知识付费得了什么病》,在文章里,他把“罗振宇们”称为“医生”,把患了知识焦虑症的“刘刚们”称为“病人”。
  按照病情,病人分为三种:轻度病人、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
  这三种病人,分别对应职场三个阶段:执行阶段、管理阶段和方向阶段。
  针对三种病人,医生正确的做法本应是――对症下药,分别开出三种不同处方。但真正的情况却是医生治病时极其粗暴:
  “我不管你是哪种病人,我就开这一种药方。”
  “单一内容面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受众。”这种粗暴治疗,于是引发了一系列不适症:
  重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轻度药方就怒了:“哇靠,这个阶段我早就度过了好不好。”
  轻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重度药方就毛了,“我就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很多基础能力和基础技能都还没掌握,你却要我去学马云的宏观视野和管理格局。学习毛啊,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再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
  我想起了我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
  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
  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顶。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知识后依然没有长进?
  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未经你思考”得来的。
  罗振宇曾经讲过自己为何要做“得到”语音:“古时候有些有钱人,他们明明有一双眼,可是从来不看书,而是请人读书给自己听,从今以后,罗胖就是你身边的那个书童。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读完书,讲给你听。”
  说得真好,但是我想问――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书童读书给自己听而成功的?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没错,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他只会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
  知道吗,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感。
  关于知识付费,有两句话很见血:“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
  “(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但这种满足感很快就会随时间而幻灭:
  “听了一堆大神大牛们的分享,结果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
  付钱过后,你依然是你。
  于是,新的焦虑诞生了。
  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没长进啊?
  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是井底之蛙啊?
  不明就里的你又陷入疯狂购买中:
  “那我就再订阅几个专栏。”
  “那我就再购买几次直播。”
  就这样,你陷入了“焦虑―购买―焦虑―购买”的恶性循环中。
  要想真正治疗你的知识焦虑症,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我朋友刘刚最喜欢随大流,
  看见别人学英语,他就跟着学英语。
  看见别人学写作,他就跟着学写作。
  看见别人学编程,他就跟着学编程。
  …………
  “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
  你一定也发现了,刘刚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什么意思?
  就是他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所以,看见别人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毫无用处。
  学习如同种地,在承包这块地之前,一定要有目标要有计划,知道要种何种作物,要达到多少产量,接下来才是为之辛劳耕作。没有目标,一切无从谈起。
  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
  ●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
  ●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
  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什么意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最好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有一次,我问考清华的学霸:“你的学习效率怎么这么高?”
  他说:“我从来不简单地去看书复习,我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的。”
  你不是不可以订阅得到专栏,不是不可以订阅喜马拉雅音频,但是在接受这些新知识之前,你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想学的知识点进行预先的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别人的课。
  边听边对照,边听边思考,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搜罗体系化的书籍,从中找到解决这个迷惑的原理和方法,如此这样,你的学习才会变得高效。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第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过一串数据: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
  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没日没夜的学习,你都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所以,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最有效的学习并不是碎片化学习。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纯粹就是一个大傻逼。
  如今社会早已分工得极其精细,并且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所以,最好的学习不是追求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喜欢“有话植说”的一句话:“一味贪多求全的学习,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会让你更加焦虑。真正成功的哪些人,都是在自己行业里专注只做好自己的事,经过多年沉淀,这才一鸣惊人。所以,不用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他只是比我们更早的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已。”
  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第四,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
  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张纸条上。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
  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文字。
  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现在了报纸上。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
  当你系统地学习一个知识后,你必须为这个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只有让知识频繁地得到“致用的锻炼”,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当我们都在为求知求学而焦虑时,“罗振宇们”来了,他隔着屏幕向我们伸出胖乎乎的大手:“世界末日没什么好怕的,都跟我来。”
  于是我们就登上了知识付费的这条船。但在我们积极掏钱的时候,“罗振宇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一个秘密:
  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这就是拾遗写这篇稿子想告诉你的一点真相:
  我不反对知识付费,但我反对鼓吹知识速成;我不反对碎片化知识,但我反对神化碎片化知识,求知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文章经授权来源于拾遗,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澳际教育诚意推荐。
  戳“阅读原文”,出国留学,档案怎么处理?十分重要!关乎前途!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首批获得国家教育部资质认证的中国...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净土法门法语:知足才能成就道业,不知足什么都学不到
  我们看到人跟人竞争,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仔细去观察动物有没有竞争,没有看到动物竞争的。弱肉强食这个话讲得太过分了,弱肉强食里面,里头也有伦理。你看看老虎、狮子,猎到野兽的时候,它自己吃饱了,分给它的同伴。它吃饱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时候,小野兽在它旁边玩来玩去,它不动,绝对没有伤害的意思。像这些猛兽吃一餐大概是三天,三、四天它才吃一餐,它不是一天吃三餐。动物没有杀害别的小动物的念头,不杀!没有说看到小动物都把它杀掉,慢慢在家里吃,不是的,它没有这个念头。这种念头只有人才有,动物没有这个念头。所以现在人都不如动物,动物对动物还有慈悲心、还有爱心。的确有很多观念是错误的,我们接受这些观念也太粗心大意,如果没有佛法跟圣贤教育的基础,我们永远也不会想到。  冤亲债主只找他自己的冤亲债主,他不找别人,你跟他没有冤没有仇,他不找你,这是说灵鬼。现在连鬼都不如,现在人无缘无故害人。为什么要害人?无非是想得名利。畜生没有想到名利,饿鬼也没有想到名利,天人也没有想到名利,就是人怎么名利这么严重,争名夺利。实际上日子非常好过,尤其是科学文明发达,生活更容易、更方便,每天能吃饱穿暖,有个房屋可以遮蔽风雨,多快乐,多自在!麻烦都是自己惹来的,为什么?不知足。所以你看菩萨成佛,在成佛之前最重要的修知足,兜率天就代表知足,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怎么能成佛!换句话说,我们要知足,才能够入佛门,知足才能修道,才能成就道业。如果不知足,什么都学不到,所学的全是假的。圣贤教育里面、佛法里头决定没有竞争,有竞争这个念头跟佛法背道而驰。自性里头没有竞争、没有傲慢、没有贪瞋痴慢疑,有这个东西跟性德就相违背,仁义礼智信是性德,它的反面就是贪瞋痴慢疑。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二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2育儿幼儿园真的什么都学不到吗?很多家长一说起幼儿园,总是说:&那就是个玩的地方,不指望能学到什么&有的家长接孩子放学,一问: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孩子说不出,家长更觉得幼儿园什么都没有学到 &难道说孩子上幼儿园只是寄养在那里,有个玩的地方,任何东西都没有学到吗?&前阵子流传很广的神童17岁考进中科院却遭退学,成绩优异,却完全不能自理,更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 & &这说明,孩子的一生是否顺遂,并不完全由掌握多少知识决定&一个人能自理,才能自立;有好**惯,才能形成好性格;有好性格,才有好命运&而自理能力培养好**惯养成,正是幼儿园教给孩子最核心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皮察也曾经告诉记者: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幼儿园学到的&3-6岁是一个人心智发育最快的时期,这段时间内形成的**惯性格对人有终身的影响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足以证明幼年时期对孩子的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正是为了给孩子奠定一生的基础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好**惯讲卫生&好的卫生**惯能保证孩子健康,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会培养他们饭前便后洗手,刷牙等卫生**惯,让孩子身体棒棒不生病&懂礼貌懂礼貌是孩子社交的第一步,老师会教孩子见到别人要问好,做错事了要说对不起,让孩子学会最基本的社交技能&不挑食不偏食不良饮食**惯对孩子健康影响很大幼儿园老师会让孩子了解到偏食挑食的危害,从而帮助孩子改正这个坏**惯&早睡早起幼儿园要求孩子按时上学,早睡早起,而且每天中午都有午睡,这样的规律作息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大点的孩子在幼儿园还要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和整理床铺,这能够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更自信,动手能力更强&爱运动在幼儿园,每天都会有户外活动时间,园所也会有各种器材和游戏,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并且培养他们运动的**惯&自己上厕所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穿脱衣服擦屁股冲洗厕所等,让孩子在如厕问题上能够完全自理&保护自己教孩子认识安全标识是幼儿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会让孩子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知道保护自己学会怎么学**培养学****惯3-6岁,是培养孩子学****惯的最佳时间,幼儿园会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并且让孩子养成阅读的**惯倾听的**惯,这些**惯是孩子未来学**的最佳助力&培养学**兴趣兴趣是学**的第一动力和填鸭式教学不同,为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幼儿园会创设各种区域环境,把知识技能和游戏环境相结合,所以孩子们无论游戏还是活动,都是在学**过程中&培养学**能力幼儿园更推崇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周围的事物进行学**,这能让孩子学会思考和探究而且幼儿园会有对孩子早期数学能力,艺术能力的培养,这些都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学**能力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学会交朋友幼儿园里,孩子会和很多同龄小朋友一起生活和学**,孩子能够学会怎么和别的小朋友交往,怎么保持友谊&学会帮助别人和感恩老师会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别人,感恩他人,给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品格&学会解决争端在幼儿园,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争端,这是让孩子学会处理社交问题的最佳时机,老师会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帮助孩子能够正确解决和他人的冲突家园配合,孩子更出色 & & & 很多家长接孩子放学的时候,都会给孩子买上几样零食,孩子一出来,就忙不迭地帮孩子拿东西,甚至回到家之后,也从不要求孩子遵守在幼儿园养成的好**惯 这样的做法,会让老师们在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惯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有连贯性的过程,所以如果家长能在家里让孩子坚持在幼儿园养成的好**惯,对孩子的教育,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让孩子早睡早起少吃零食 & & & 一到周末或者假期,家长大多会放任孩子晚睡晚起,零食也会供应得比平时多一些,但是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规律,开学之后,还很容易让孩子出现假期综合症& & & & 孩子的**惯是长期养成的,最好不要因为周末或者放假打乱,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良好生活**惯,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健康基础2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 & 在幼儿园,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回到家,家长的关爱和心疼,很多孩子又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 & & 建议回到家之后,家长依然让孩子动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能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也能让孩子积累自信心&3陪孩子玩一玩幼儿园学会的游戏 & & & &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新的儿歌和游戏,家长不妨陪他们唱一唱玩一玩,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巩固他们的学**成果,还能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增加学**的兴趣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乎开跑的时候多抢几步,在乎的是持续的动力和能力&家长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盼望幼儿园能多教知识&但是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孩子拼音和算术,&还有**惯养成还有能力培养&这些,才能给孩子灌入一生成功的动力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企鹅社区Copyright (C)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觉得公司学不到东西,又还去不到想去的公司,怎么办?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5,206分享邀请回答128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5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就学理由书范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