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作文想象安息国将军与张骞通西域的对话续写

【历史】张骞出使安息国-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张骞出使安息国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王小亮 &
作文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50字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君主...用简练的语言把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以故事形式写下来125字,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课文生动地在现了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简练的语言把故事写...中国使者张骞来到安息国,国王派将军带领军官列队欢迎。将军向张骞欢迎,张骞抱拳,作揖还礼。张骞送给安息国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安息国将军代国王送给张骞鸵鸟蛋。...张骞出使安息国的经过,概括一下就可以了张骞来到安息国,国王派将军带领军官列队欢迎。将军向张骞欢迎,张骞抱拳,作揖还礼。张骞送给安息国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安息国将军代国王送给张骞鸵鸟蛋。还给中国...张骞出使安息国的故事张骞赠送安息国将军丝绸,安息国将军赠送张骞鸵鸟蛋。使两国交流加强。张骞引进石榴的故事根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及陆机的〈与弟云书〉所记载,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安息国(图2)张骞出使安息国(图5)张骞出使安息国(图10)张骞出使安息国(图13)张骞出使安息国(图15)张骞出使安息国(图18)这是用户提出的一个历史问题,具体问题为:张骞出使安息国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本网用户共同努力为此问题提供了相关答案,以便碰到此类问题的同学参考学习,请注意,我们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仅供参考,具体如下:张骞出使安息国的故事张骞赠送安息国将军丝绸,安息国将军赠送张骞鸵鸟蛋。使两国交流加强。张骞引进石榴的故事根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及陆机的〈与弟云书〉所记载,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用户都认为优质的答案:简写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不少于250字。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出使西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http://so.360.cn/s?ie=utf-8&src=hao_search&q=%E5%BC%A0%E9%AA%9E【丝绸之路】生动再现了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用简练的语言...不见中国使者来了,他们立刻列阵欢迎。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互相问候、互相赠礼。最后,他们一起看了将军请来助兴的魔术。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东西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简写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不少于250字。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种...【丝绸之路】生动再现了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用简练的语言...不见中国使者来了,他们立刻列阵欢迎。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互相问候、互相赠礼。最后,他们一起看了将军请来助兴的魔术。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课文生动地再现了张骞出使安息国的一幕,试用简练语言把故事...那就这么说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关于张骞出使安息国的故事200字左右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
相关信息:
- Copyright & 2017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张骞出使安息国的故事200字左右_百度知道
关于张骞出使安息国的故事200字左右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榴原产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带,即古代的安息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种而归,栽植中原,又名安石榴。别名:珍珠石榴、海石榴、若榴、丹若、天浆等。品种分为观赏和食用两大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张骞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拨开山海迷雾,&山海经&是张骞主写,从写是第二次随其_山海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5,131贴子:
拨开山海迷雾,&山海经&是张骞主写,从写是第二次随其
&山海经&可能是张骞主写,从写是第二次出使,去西南\西域的部下使者,他们去寻找通往西域的线路,联合西南部落.
逆天邪神双号玩法:一个游戏两个号, 两个号同玩,一个号免单.逆天邪神双号一起战斗,战力升级,单挑团战都随你心意!
&山海经&可能是张骞主写,从写是第二次出使,去西南\西域的部下使者,他们去寻找通往西域的线路,联合西南部落.&山海经&首次被提到是.:(前161或162-前93).张骞出使西域,元年(前140).返回后,命令张骞从蜀郡、派遣秘密行动的使者,分四路同时出发:一路从駹出发,一路从冉起程,一路从徙出动,一路从邛僰启行,都各自行走一二千里。元朔六年(前193)张骞以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去攻打匈奴.第二年,张骞当了卫尉,张骞因为误了约定的时间,被判为死刑,花钱赎罪,成为平民百姓。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写西域和西南的事物.&山海经&首次被提到是提到,已经是几十年接近百年后的事了.为什么不署名作者,一方面可能是涉及当时的行军机密,第二方面协同写作的人众多.这些人当时都是身负军事使命的人.所以&山海经&初期只有可能在朝中内部传阅.很少流向民间.
公元前119年张骞复出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
纠正一下,张被贬是在元狩二年(前121)。不是“第二年”,误。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一次,主写南山线路,当时的南山是现在说的昆仑山脉,可以查资料,一直到唐代都还叫南山.南一次山经之所以长度很长,大家觉得很难核对,因为它的起点在黑海边,就是张骞第二次出使到达最远的地方-安息国,在现在的里海边的一个国家-土库曼斯坦;第一次到达最远到大月氏,在安息国的东南面,现乌兹别克斯坦.路线:土库曼斯坦里海边-&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的北部和塔吉克斯坦(当时的大夏酋长国)-&葱岭-&现在的和田县,后面基本上沿现在的昆仑山脉东行,回到西安
北面海,北山经中提到的海.北山经中说到一个地方,罴差之山这里是马场,大宛汗血宝马就是这一带的,湖灌之山靠近北海,当时叫康居国,这一带也是出汗血宝马.现均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西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荥阳市第二小学A班
圈子点击1151次 | 博客点击1492次 | 评论5次
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贡献
发表时间: 18:39:13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我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自此,不仅现今我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17:44:51& [来自:博客圈(荥阳市第二小学A班)]
好,字太多了
09:34:22& [来自:博客圈(荥阳市第二小学A班)]
这个答案令我非常满意。
19:01:50& [来自:博客圈(荥阳市第二小学A班)]
21:49:39& [来自:博客圈(荥阳市第二小学A班)]
好,我抄下了
17:19:50& [来自:博客圈(荥阳市第二小学A班)]
&&&&&&未登录,您可以&&后再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当前位置: >>
人教课标版第十册语文全册教案
学年下学期人教课标版第十册语文全册教案 ()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 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 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 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 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 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 28 篇,精读和略读各 14 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 “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 要求认记, 不要求书写。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 “资 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 8 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 200 个字。 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 3 000 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 150 个字, 至此累计写字量为 2 300 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 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 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 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在教材编排中,我们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落实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前提下, 如何体现第三学段的阶段性目标及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为了较好地体现教学目 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实现总体目标和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我们在本册的各项语 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渗透,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在教材中作了比较具体的安 排。如: 在阅读技能方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先讨论怎样 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再分角色演一演”。此外,加强 了默读的训练。 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 这些安排在理解方面和默读速度方面都进一 步提高了要求。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 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教材 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了解记叙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 了具体的安排。 在阅读方法方面,教材在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安排了有关浏览能 力培养的内容。浏览,指大略地看。浏览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义务教育 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就必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快速地看,可以先看标题,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与需 要无关的略去不看,相关的要比较认真地看,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在信息 社会,浏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能力。本册教材编排了“走进信息世界” 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浏览能力的培养。 再看口语交际。首先,从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目标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 尊重、理解对方”。“尊重”不仅要“认真耐心”地听,而且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如,全神 贯注,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聆听时可用神态作出反映;“理解”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听 去想,理解对方说的内容,体谅对方当时的心情,显然在情感态度的要求上又进了一步。其 次,从口语交际的习惯培养上,前两个学段都强调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三学段提出的“注意 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高低的 表现。 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来看: 倾听, 从第一学段要了解内容, 到第二学段把握主要内容, 再到第三学段抓住要点。表达,从第一学段简单地说,到第二学段讲得清楚、明白,再到第 三学段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在交际中随时应答、提问或者说 明,在发表意见前,有准备;在发表意见时,有一定的质量。教材通过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 以及提示语的设计,对上述目标进行了落实。 从习作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 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教材围绕上述目标,安排了多次习作训练,在 习作类型上,重点安排了写记实作文,还安排了写书信、研究性报告、表扬稿等应用文的练 习。 老师们在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这对用 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 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 ?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 教材选编了一大批新课文:有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有反映我国西 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充满 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有反映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的 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有展现多姿多彩异域 风情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与象共舞》 《彩色的非洲》。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 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学习、生 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本领,教材专门编排了旨在学习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 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 ?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 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如, 在“走进西部”这组里,编者精心选择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祖国西部 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可以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 卓绝的奋斗经历中, 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 爱国情。 “他们让我感动” 在 这组里,学生可以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国际主义情谊;学习红军战士团 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 尚品质;还能体会到一个普通的孩子爱他人的那颗金子般的心。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 《桥》,这些课文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做热 爱祖国、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措施三:在课文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语料,拓展阅读。如,在《丝绸之路》课文之 后,安排“资料袋”,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和作用作简单介绍;利用“课外书屋”栏目,推 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依凭“日积月累”栏目,读背优秀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 方面的名言警句,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 想、道德的熏陶。 3 ?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 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1)文言文。在第三组“语言的艺术”里,本册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 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 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垫。 (2)近代白话文。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 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这些课 文的语言风格, 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 一些字、词语的用法、 意思与现在不一样。 如, “已后”就是“以后”,“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老师应当相应地进 行一些解释。 (3)剧本。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脚本。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剧 本的基本特征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 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 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 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用叙述描写的方法去塑造人物, 它只能依靠剧中 人的语言和舞台说明(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剧中人 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 《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 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斗争的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 物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4)相声。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唱而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 形式。它是以对话(包括叙述、评论、介绍、争辩、模拟)的形式,抖包袱的手段来表现一 定的主题。相声要引人发笑,就必须运用一些手法,把许多矛盾集中起来,组织在一起,通 过对比、 夸张及反复强调, 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般说来, 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通俗易懂、明快动听、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第三组的《打电话》是 一段对口相声,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舻娜宋镄 象,让人在捧腹中深受教益。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1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来确定专题, 角度更加灵活。 有的从如何得体地与人沟 通、交流的角度提出,如,“语言的艺术”,学生通过课文中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 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剧本、相声等文学体裁的接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有的从揣摩文章写法的角度提出,如,“作家笔下的人”,在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同 时,揣摩、学习作家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有的从介绍中国古典名 著的角度提出,如,“中国名著之旅”。有的从情感熏陶的角度提出,如,“他们令我们感 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的价值取向,受到文中人物精神力量的感染。有的从培养学生 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的角度提出,如,“走进信息世界”。还有的从拓宽视野、感受 多元文化的角度提出,如,“异域风情”。许多专题不仅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更加注重体现 语文性。 2 ?教材编排在继承中发展。如,第五组,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在每一篇课 文的最后,都有一个资料袋,系统介绍这篇课文所选自的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 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学生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的编 排不仅以少驭多,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名著,去阅读名 著。 又如,第七组,采用选取几个片段组成课文的编排形式。在《人物描写一组》里,教 材选取三个人物描写的片段作为本组的精读课文, 在每个片段前, 有一段关于该人物形象选 自何书及该书大致内容的介绍,有的还交代了片段的大致背景。三个片段,是三种人物形象 的代表:从年龄上看,有儿童,有青年,有老人;从性别来看,有男,有女;从人物描写的 方法来看,有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这样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了人物 的多种形象, 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这是在一个完整的篇章中难以做到的。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1 ?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 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 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导语” “课例” “口 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益。例如,第三 组“语言的艺术”,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 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 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 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口语交际”则练习劝说 别人,注意说话得体;另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习作” 是练习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根据需要,符合情境。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回顾、交流 本组学习的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明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 2 ?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如,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草 原》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一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效果;《再见了,亲人》课后练习 二,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型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如,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 “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题目在“有 点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下面加点。) 如,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 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将相和》课后有个题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 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如,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武松打虎》一课 之后安排了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 什么关系。” 如,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在《草船借箭》课后,要求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又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提示学生: “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个片段中找一找,读一读,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组,集中人物描写的多种 方法,展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3 ?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设“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 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的提示,以本组课文为依凭,主要涉及交流阅读感受和领 悟读写方法两个方面,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编者有意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 以体现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 其中涉及口语交际的有: 表达要 清楚、明白、得体。涉及阅读理解的有: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了解剧本和相声 的特点;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交流自己印象深的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涉及写 法的有: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法;运用人物对话、动作、 外貌、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等。 在活动中,有的交流内容是很宽泛的,如,“儿童生活”这一组,可以交流对课文内 容方面的感受, 可以交流对课文写作方法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在阅读方法方面的收获??每 个话题只给了一个开头,怎样深入下去,老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加以引导。有的交流内容要相 对集中,如,“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话题集中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上,这样 的编排,是希望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小结、归纳和提升。 此外,在本册最后的“交流平台”里,还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结的基础上,交流本学期学习语 文的收获。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如,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获得了哪些语文能力,习得了 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以“交流平台”为凭借,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一种学习 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引导下,学生如能长期坚持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学习的收获,语文学 习必有长进。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 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童年趣事; 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情;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 开讨论或辩论; 讲人物故事; 聊聊热门话题。 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 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 而且涉及到一些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像“劝说”“演课本剧”“讨论或辩论”,需要一定 的语言组织能力。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 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 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 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 在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 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在 第五组安排了缩写训练,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 鱼钩》; 在第二组, 还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 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 训练写有明确交际目 的的实用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习作基 本技能的训练。 此外,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 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为学生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例如,“口语交际?习作四”, 从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引出话题, 启发学生回忆并讲述令自己感动的事,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 选一件写下来。又如,“口语交际?习作八”,以最近大家关注的大事小事为话题,这样的 引导亲切、自然。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 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 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 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 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 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 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 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 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学生能够了解研 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 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学习的专题和必读的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学习 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学习成果的呈现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 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 200 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 14 个,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高年段, 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 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 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 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 联系上下文, 理解字词的意思, 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 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本册写字 150 个, 每课写字量不超过 14 个, 全部安排在精读课文中, 随课堂教学完成。 教学中,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 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 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 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 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 ?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 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 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 养语感。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 如何记事传情; 写人的文章, 要感悟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情感??读的指导, 要避免理性化、 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 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 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此,本册教材将默 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 练。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许多也是必须 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 的默读时间, 并提示相应的方法, 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 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学时都不是单一地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而是要根 据读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教师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 当,并能体现出对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2 ?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教材中对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特点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从词语的训练来说,有 抓住关键词语,带动全文理解的,如, 《草船借箭》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 “‘神机妙算’ 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从句子的训练来说,有涉及句子表达的 形象生动的,如,《草原》课后练习二;有感受句子表达情感的效果的,如,《再见了,亲 人》;也有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如,《白杨》课后第三题。从段的训练来说,有引导学 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同时, 注意段与篇的联系, 并用适当的方式, 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如,《将相和》课后练习:“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 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有抓段落表达的效果的,如,《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 然段表达方式相同, 都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语气, 而且都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 作方法,落实到课后练习,要求是“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从篇的 训练来说,本册教材对篇的训练要求明显加强,有体会选材和表达文章中心的关系的,如, 《武松打虎》一课安排的思考题是:“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 跟打虎有什么关系。”有揣摩文章是怎样条理清楚地表达的,如,《草船借箭》:“默读课 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有揣摩语言表达艺术 的,如《晏子使楚》,引导学生体会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除了凭借课后练习,课文中还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 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 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体会用词的准确──《冬阳?童年?骆驼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把“横”换成另外的词,你感觉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是确 数吗?) ──《牧童》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白杨》 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 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 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一处好。──《威尼斯的小艇》 寄情于物的方法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祖父的花园》 课文中这样鲜活的语言是很多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 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把发现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体会。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如果把一组课文的 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 交流平台就起着帮助学 生把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作用。如,在“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的教学 中,学生通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情感的方法;通过 《桥》这一课的学习,揣摩把强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对事情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之中的方 法??这些方法,在本组的交流平台中得到了总结和提升。与此同时,还把以前学到的其他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这里进行归纳、 小结,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 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 实用的读写方法。 3 ?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熏陶感 染主要凭借的就是课文, 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本册课文向学生展示了 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一 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些场景、 形象、 意境、故事, 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 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 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1)体验文本与个性化感悟的关系。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既是对话,就是双方互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 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又不能走极端,还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2)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老师们会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甚至只围 绕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或直奔文章的主题,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原本应该充满 情趣的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惕仅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而忽视感受、理解、积 累、运用语言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确体 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4 ?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本册教材体裁广泛,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 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 言词语的意思。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甚”是“很” 的意思,并能背诵短小的文言文。 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 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或者演一演。这两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 宜用集体朗读的方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 “阅读提示” 自主学习课文。 学生不理解的词句, 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作为精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抓住重点,不能平 均用力。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人物服饰的大段描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不必 去深究,大概知道王熙凤穿的是什么就可以了,重点要把握的是,在这个片段中,人物描写 的主要方法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 此外,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 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 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 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 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 物的种种方法。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教材在提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前,都有几句 激趣的话,大多是由课文的学习引导到交流的话题,如,第二组的口语交际:“本组课文讲 述的童年故事是那样真实、有趣,一定勾起了你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说不定你从祖父的 园子联想到自己玩耍过的一个地方;从‘我’看见骆驼吃草的样子联想到童年生活中某个记 忆犹新的场景;从课文《童年的发现》联想到一次自认为是了不起的发现??”教师要联系 上述提示,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其他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来 激趣。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文明修养的养成需要情境来实现。 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 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 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 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表 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 互动的过程, 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教材中多次出现 “商量一下” “和同学分享” “小 组交流”“评一评”“讨论”等提示,第五组“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提出:“先商量 选哪篇课文演课本剧,然后具体商量怎么演??商量好后,就可以分角色进行排演。最后, 在班上表演,互相观摩。”这些提示,强调了在交流中的双向互动,也提供了一些在双向互 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的方法。老师可以参考这些提示,设计、安排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训练 重点是:听人说话能抓住要点。表达能有中心,有条理。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 目标,要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加以落实。在口语交际中,发现学生用词不当,出现语 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教师要引 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加以强调,以期引起注意。此外, 还要加强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 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口语交际教学的 重要目标,要认真落实。 (四)习作教学 1 ?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 中高年级习作。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 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作文“如同衣食一样, 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了小学生作文 的性质,就不会要求过高、 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就不会让学生的习作向 “优秀作文”看齐, 揠苗助长。 2 ?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 写、要写的内容。一上来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开始宜“放”,使 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写的问题, 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写作中、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 内容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 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充分肯定大多 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 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讲评一般的程序是:总评,充分肯定成绩, 同时指出带有共性的问题;交流、欣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 生相机谈出习作体会──讲评也是指导, 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 对日后习作 定会产生影响;用中等的习作或针对班上带有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最后 互改、自改。 3 ?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及独特的感 受,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可是由于缺乏敏锐的观 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表达的内容常常是一般化的,缺少个性的。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睁 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 受。 有了内容,要想写好作文,还要靠合理地安排、组织材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 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想清楚;心里有了“谱”,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还要看语言表 达的功夫。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起来进行 训练。 4 ?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 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本册教材安排了 3 次小练笔,一次在《白杨》课后, 仿照课文句式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一次在《再见了,亲人》课后,想象志愿军战士 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再写下来;一次在《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 物。教材的安排是有限的,关键的是老师要形成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在高年级,读写结合的 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可以写段、写篇,可以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可以在典型处仿写、 在可变处改写。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进行由简到繁或者由繁到简的语言转换练 习。 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 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倾 诉、表达的需要。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而比较忽视作文对 于学生自己的作用。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总之, 生活的广阔, 为读写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教师要引导、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在前几册教材介绍中已经有所涉及,不再赘述。 就阶段特点来说,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比较充分地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 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就本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 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 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 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 问、亲身操作体验等形式,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就阅读材料的教学而言,《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与《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 奇的电脑魔术师》 《网上呼救》三篇文章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和 领悟古代传递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以及现代社会以网络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 体会到信息传 输的速度、 效果都已日新月异, 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 可开展一些相关的阅读实践活动, 加深对所了解的知识的体验。比如,绘制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变化表,形象地展现从古代的 驿差长途跋涉到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再到现代的电报、 电话再到当代的广播、 电视 和计算机网络。再比如,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 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 的方便快捷。《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除了看到桑恩的热心和机智外,还应该关注现代 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所知道的网络的作用,比如,银行 用网络实现在 ATM 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在给家中的病人看病, 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把握自己》是一篇演讲稿。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习《把握自 己》这篇演讲稿的行文格式、了解演讲稿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而应该以此为话题,讨论现代 信息传递方式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 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再从网络问题引出一系列如何对待 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希望学生举一反三,开展 讨论,提高认识,正确使用媒体。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 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 4 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比如: 1 ?阅读两篇阅读材料, 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 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 问题,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 ?师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而后,确定一些值得研 究的主题,比如,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我 家节约用水的调查;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3 ?分头搜集资料,在组内交流汇总搜集到的资料。 4 ?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明白搜集到的信息是要按照信息的不 同方面分类的;搜集到的信息还要进行筛选。 5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形成初步观点。 6 ?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 200 个,累计识字 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 150 个,累计 会写常用汉字 2300 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 5 分钟不少于 300 字) 。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 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 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 25 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 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 分钟完成约 400 字 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 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第一组 单元总目标、单元重点、难点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 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 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 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 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 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 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 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 大作用, 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 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 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 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 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 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 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 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 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 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 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1―13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4―5 课时,略读课文 2―3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习作 3 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 课时。1 学习目标草原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 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 4 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 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 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天堂》 《蒙古人》 (蒙语演唱) 。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 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让学生 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 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要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 ①理解草原的“绿” 。 ◇说说“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你 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 理解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忽然,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 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 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 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 敬。 ”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 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 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 “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 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 “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 “话斜阳” 是指在夕 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 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 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 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 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 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2 学习目标丝绸之路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 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 8 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 “丝绸之路”地图。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 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 ,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 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 货物的路。 (2)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 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 2――13 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 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 115 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 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 “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 139 年和 119 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 ”导入,联系课外搜 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 2――13 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 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 ‘列队欢迎! 将军发出命令。 ’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 一左一右, 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 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 3――7 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 8――12 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8――12 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 “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 多彩,美轮美奂。 ”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 绸之路”的介绍。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3 教学目标白杨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 精神。 3、认识本课 6 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 。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 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 疆。 “疆”字不要丢“土” ,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 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 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 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 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 大挺秀) 。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 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 4―13 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 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 ...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 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 6、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 16 和 14 节对比着默读, 爸爸要表达什么呢? 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 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 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 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 )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 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D、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 3、用上“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 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高 白杨 直 生长范围广 借物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高大挺秀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教育子女喻人4 教学目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 14 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 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 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 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 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 “一条长长的‘铁龙’ ,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 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 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 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 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 来。 ”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 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 威胁。 ”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 5 自然段,第 8 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要读出 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 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 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 6 自然段,第 9 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11 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 ”?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4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手拉手”活动的一些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1、看课件:中国其他城市的小学生的一些情况。 (发达地区的和偏远山区) 2、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吗?那如何才能联系上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以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老师到各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A、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B、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C、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D、??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同学们逐一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选择最可行的活动。 2、走好第一步:确定对象,用书信建立联系。 习作一 给手拉手的小伙伴写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1)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 (2)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3、交流写信的格式。 4、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 的大家庭。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边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2、 注意信封的写法。 (1)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 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 码。 (2)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 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 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 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 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 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 汇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 古族同胞共话夕阳, 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 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 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 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可以利用展示台)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 ,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 (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 原因。 (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 的收获。 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 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 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 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第一单元单元小结 本单元编排了以 “走进西部” 为主题的课文,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部 (美丽的自然风光, 多彩的历史文化,昔日的繁荣辉煌,今日正在开发) ,激发对祖国西部的热爱之情,立志建 设西部。 《草原》目的在于“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白 ” 杨》是为了让学生“受到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教育。虽然两篇是传统的课文,教材组织 单元的主题非常鲜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也可以富于时代感。 《草原》一课的学习,可 以让学生了解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激发学生对西部的向往之情。 《白杨》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老一辈建设者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所做出的贡献, 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 了解。 学习《丝绸之路》 ,绝不仅仅是了解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增长历史知识,重要的是了 解西部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建设西部的热情 和愿望。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与《白杨》相搭配,表现了新一代建设者建设西部的伟大成 就。 本单元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提出了一个语文学习的要求: “把握主要内容” 这是一 。 个十分重要阅读训练,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把握 文章中主要内容的方法(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其他的把握文章主要 内容的方法,如抓住文章自然段里的中心句、阅读文章时提出问题等。 本单元主要从阅读的角度提出训练的重点: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句子表达上的作 用。导语中提出的“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在 这一单元的课后思考题中体现得很充分,在备课的时候,要重视利用课后的思考题来设计、 组织教学。 高年级的 “交流平台” 是中年级 “我的发现” 的延续和发展。 由于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走 进西部” ,交流对西部了解和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草原》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白杨》 中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掌握。 “习作”信封的写法十分重要(通信方式的改变,没有多少人写信了) ,但有一较难处 理的问题,就是信写好后怎么寄出去。于是我上网查了四川抗震小英雄林浩的地址和资料, 学生的写信的兴趣很浓。第二组 单元总目标、单元重点、难点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骞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