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出头一字高的意思宋瑞是什么意思,天字出头一字高的意思是啥意思呢它和字有什么区别吗?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岁在乙未,时值清明,谨理《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著忠臣,合作一处。另附忠臣烈士之字号籍贯,及现今有无坟墓祭祀,以待万民之来思,以启君子之愤发。他日音亮八达,光透九天,忠光明照,寰宇澄澈。又思世风尚易,故择《明朝那些事儿》之善可观者,以达天听

,以慰忠孝。伏惟尚飨。

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人。官至左丞相。崖山海战后,背着卫王赵昺赴海,壮烈殉国。

生于丙申端平三年(1236年),薨于辛酉祥兴二年(1279年)。时年四十四岁。

陵墓情况:元明两代,追思丞相,拨款修衣冠冢,20世纪50年代毁于大规模平整土地。近年,陆公墓碑又被发现,2003年移至福建省潮汕市英山村,扩至陵园。

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生于丙申端平三年(1236)。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五岁。

陵墓情况: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自元朝建立以来,保存完好,1987年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他们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们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宝佑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军队攻击四川合州,这一仗打了五个月。守将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不但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还在战斗中击伤了大汗蒙哥。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柔弱的人,让他们如此坚强呢?

虽然南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挡住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激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的,组织义兵抗元,战败后被俘。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于是,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到硬,无所不用。

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杀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忽必烈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他实在无法了,只好对文天祥说:你想干什么,自己说吧。

文天祥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他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的对行刑的人说: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统治者们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其实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带诏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字好义,浙江宁海人。洪武年间,以布衣之身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解释空印案获罪。

这个人叫郑士利,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

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其实郑士利不但敢于直言,也是个聪明人,他估计到朱元璋可能羞于认错,便在文章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写道: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用来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照郑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也没错,大臣们也没错,当然小人我也没错,大家都没错,误会,误会啊!

朱元璋给他的赏赐是送去劳改。

因为郑士利把朱元璋看得过于简单了,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认错的人。其实从他的无数耳目那里,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实真相的。如果他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明朝的天下就不会姓朱了。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处罚这些官员呢?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里。

朱元璋从来就不信任那些官员们,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深刻了解这些官员们营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来,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使现在这些官员们为他干活。

综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给朱元璋如此大的触动,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官员们轻视他的权力,居然敢于不向他请示就私下擅自盖印。这是藐视他的权威。

真是好大的狗胆!居然为了偷懒就私用权力,今天你们不经过我的允许,把印盖在文书上,要是容了你们,明天就会把印盖到我的头上!不整治你们一下是不行了。

郑士利被罚作苦工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没有机会见识皇家的威严,没有福气享受当官的荣耀,他一无所有,却凭借自己的勇气完成了他个人的壮举。由于他的英勇行为,这位即非皇亲国戚也非名臣将相的普通人被记入了明史。

在属于他的《明史·郑士利传》上,我们看到的是勇气。

这样的人是不会被我们遗忘的。

本名德,赐名泰,字号不详,溧水人。生年不详。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近视。洪武二十八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林中,诏受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燕王靖难,被执京师,壬午建文四年不屈而死,族诛。

洪熙元年,赦建文帝诸臣罪,赐棺归葬,在今东庐乡独山铺。现在白龙水库旁,望京街中山书院。

名黄湜,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燕王举兵反,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臣节被士子歌颂。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

在江苏昆山。2008年由其后人建成黄子澄纪念馆,交由政府管理。

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任吏部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燕王攻破南京,绑练子宁上朝,练子宁大义凛然,痛斥燕王大逆不道。燕王恼羞成怒,割去其舌,磔死,族诛。

赖天佑之,有儿孙挣脱魔网,今有练氏后人建练子宁墓于梁垛镇老街北,2012年集资而立。

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里乡人。明朝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洪武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建文元年,朱棣上朝傲慢无礼,群臣不敢言,唯黄观当面顶撞朱棣,使其怀恨在心。后燕王反,即位,黄观投江自尽,以全臣节。朱

现存衣冠冢,位于池州市贵池区。

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员,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生于1357年,就义于1402年。辅佐建文,燕王反,登基,宁死不写诏书。被诛十族。永乐年间,藏方孝孺之书者死罪,但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

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流传。

位于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2002年方氏后裔捐款重修陵墓。

字鼎时,邓人,元代色目人后裔。生于1366年。任兵部尚书。燕王反时拒绝投降,坚守济南。燕王夺位,磔死。

山东各地有多处“铁公”祠庙,皆为供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其为乡土地或城隍爷。

字惟恭,瑞安卓岙人。明朝著名的才子,少时聪颖绝伦,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廷对第二,授户科给事中。靖难之役后被逮捕,后被杀害。诛三族。

今有寨寮溪境内高楼镇,后人重修成卓敬陵园。

字景道,安徽宣城人。除云南右布政使。燕王即帝位,召迪责问,抗声不屈。命与子凤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

不明,查阅不到相关信息。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朱允炆呆坐在宫中,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还是显得那么残酷,皇帝做不成了,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了这条路,真的不能回头了。

而此时他身边的谋臣已然不见踪影,那些平日高谈阔论的书呆子终于明白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在这最后的时刻,连齐泰和黄子澄也不见踪影。朱允炆彻底懂得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他愤怒的对着空旷的大殿喊道:“是你们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

!”但此时他的怒喝不会再有群臣的响应了,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的回声。

到这个时候,无论斥责谁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回望着这座宫殿,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人人向往尊崇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何等显耀、何等荣光!

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但身为皇子,他却对此地并无好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他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太多太大的压力。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物,他们不顾一切,使用各种阴谋手段,坑害、诬蔑、残害他人,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权力。

难道顶峰的风景就真的那么好吗?朱允炆苦笑,他深有体会,高处不胜寒啊,但是富有戏剧性的是,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每个人都不理会它。他们仍然不断地向着顶峰爬去。

烧掉这座宫殿吧,把它彻底毁掉!

朱允炆的抱怨和愤怒是有道理的,但他却低估了他的那些谋臣们的气节,齐泰和黄子澄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逃跑,他们正在以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

齐泰在广德募兵,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黄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黄观,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

他的募兵没有多大效果,但在听到京城即将不保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要到京城去,虽然他也明白这一去必无生理。但对于他而言,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苟且偷生。

当他走到安庆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黄观明白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之后他为妻子招魂,办理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黄观没有说错,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而死。无论如何,他们夫妇最终还是团圆了。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

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日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出卖自己的人吗?”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

盛庸、平安身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实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说这句话并不一定真想让朱棣去诛灭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却不了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之类的话的人,但他却可以保证明年的太阳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则,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陈友谅,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人类又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创造力。那多出来的一族要感谢朱棣的发明创造,他为了凑数,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屠杀。

由于下面的内容过于血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岁在乙未,时值清明,谨理《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著忠臣,合作一处。另附忠臣烈士之字号籍贯,及现今有无坟墓祭祀,以待万民之来思,以启君子之愤发。他日音亮八达,光透九天,忠光明照,寰宇澄澈。又思世风尚易,故择《明朝那些事儿》之善可观者,以达天听

,以慰忠孝。伏惟尚飨。

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人。官至左丞相。崖山海战后,背着卫王赵昺赴海,壮烈殉国。

生于丙申端平三年(1236年),薨于辛酉祥兴二年(1279年)。时年四十四岁。

陵墓情况:元明两代,追思丞相,拨款修衣冠冢,20世纪50年代毁于大规模平整土地。近年,陆公墓碑又被发现,2003年移至福建省潮汕市英山村,扩至陵园。

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生于丙申端平三年(1236)。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五岁。

陵墓情况: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自元朝建立以来,保存完好,1987年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他们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们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宝佑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军队攻击四川合州,这一仗打了五个月。守将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不但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还在战斗中击伤了大汗蒙哥。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柔弱的人,让他们如此坚强呢?

虽然南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挡住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激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的,组织义兵抗元,战败后被俘。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于是,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到硬,无所不用。

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杀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忽必烈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他实在无法了,只好对文天祥说:你想干什么,自己说吧。

文天祥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他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的对行刑的人说: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统治者们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其实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带诏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字好义,浙江宁海人。洪武年间,以布衣之身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解释空印案获罪。

这个人叫郑士利,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

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其实郑士利不但敢于直言,也是个聪明人,他估计到朱元璋可能羞于认错,便在文章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写道: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用来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照郑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也没错,大臣们也没错,当然小人我也没错,大家都没错,误会,误会啊!

朱元璋给他的赏赐是送去劳改。

因为郑士利把朱元璋看得过于简单了,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认错的人。其实从他的无数耳目那里,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实真相的。如果他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明朝的天下就不会姓朱了。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处罚这些官员呢?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里。

朱元璋从来就不信任那些官员们,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深刻了解这些官员们营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来,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使现在这些官员们为他干活。

综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给朱元璋如此大的触动,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官员们轻视他的权力,居然敢于不向他请示就私下擅自盖印。这是藐视他的权威。

真是好大的狗胆!居然为了偷懒就私用权力,今天你们不经过我的允许,把印盖在文书上,要是容了你们,明天就会把印盖到我的头上!不整治你们一下是不行了。

郑士利被罚作苦工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没有机会见识皇家的威严,没有福气享受当官的荣耀,他一无所有,却凭借自己的勇气完成了他个人的壮举。由于他的英勇行为,这位即非皇亲国戚也非名臣将相的普通人被记入了明史。

在属于他的《明史·郑士利传》上,我们看到的是勇气。

这样的人是不会被我们遗忘的。

本名德,赐名泰,字号不详,溧水人。生年不详。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近视。洪武二十八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林中,诏受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燕王靖难,被执京师,壬午建文四年不屈而死,族诛。

洪熙元年,赦建文帝诸臣罪,赐棺归葬,在今东庐乡独山铺。现在白龙水库旁,望京街中山书院。

名黄湜,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燕王举兵反,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臣节被士子歌颂。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

在江苏昆山。2008年由其后人建成黄子澄纪念馆,交由政府管理。

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任吏部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燕王攻破南京,绑练子宁上朝,练子宁大义凛然,痛斥燕王大逆不道。燕王恼羞成怒,割去其舌,磔死,族诛。

赖天佑之,有儿孙挣脱魔网,今有练氏后人建练子宁墓于梁垛镇老街北,2012年集资而立。

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里乡人。明朝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洪武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建文元年,朱棣上朝傲慢无礼,群臣不敢言,唯黄观当面顶撞朱棣,使其怀恨在心。后燕王反,即位,黄观投江自尽,以全臣节。朱

现存衣冠冢,位于池州市贵池区。

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员,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生于1357年,就义于1402年。辅佐建文,燕王反,登基,宁死不写诏书。被诛十族。永乐年间,藏方孝孺之书者死罪,但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

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流传。

位于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2002年方氏后裔捐款重修陵墓。

字鼎时,邓人,元代色目人后裔。生于1366年。任兵部尚书。燕王反时拒绝投降,坚守济南。燕王夺位,磔死。

山东各地有多处“铁公”祠庙,皆为供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其为乡土地或城隍爷。

字惟恭,瑞安卓岙人。明朝著名的才子,少时聪颖绝伦,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廷对第二,授户科给事中。靖难之役后被逮捕,后被杀害。诛三族。

今有寨寮溪境内高楼镇,后人重修成卓敬陵园。

字景道,安徽宣城人。除云南右布政使。燕王即帝位,召迪责问,抗声不屈。命与子凤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

不明,查阅不到相关信息。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朱允炆呆坐在宫中,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还是显得那么残酷,皇帝做不成了,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了这条路,真的不能回头了。

而此时他身边的谋臣已然不见踪影,那些平日高谈阔论的书呆子终于明白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在这最后的时刻,连齐泰和黄子澄也不见踪影。朱允炆彻底懂得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他愤怒的对着空旷的大殿喊道:“是你们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

!”但此时他的怒喝不会再有群臣的响应了,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的回声。

到这个时候,无论斥责谁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回望着这座宫殿,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人人向往尊崇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何等显耀、何等荣光!

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但身为皇子,他却对此地并无好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他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太多太大的压力。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物,他们不顾一切,使用各种阴谋手段,坑害、诬蔑、残害他人,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权力。

难道顶峰的风景就真的那么好吗?朱允炆苦笑,他深有体会,高处不胜寒啊,但是富有戏剧性的是,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每个人都不理会它。他们仍然不断地向着顶峰爬去。

烧掉这座宫殿吧,把它彻底毁掉!

朱允炆的抱怨和愤怒是有道理的,但他却低估了他的那些谋臣们的气节,齐泰和黄子澄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逃跑,他们正在以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

齐泰在广德募兵,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黄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黄观,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

他的募兵没有多大效果,但在听到京城即将不保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要到京城去,虽然他也明白这一去必无生理。但对于他而言,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苟且偷生。

当他走到安庆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黄观明白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之后他为妻子招魂,办理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黄观没有说错,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而死。无论如何,他们夫妇最终还是团圆了。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

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日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出卖自己的人吗?”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

盛庸、平安身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实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说这句话并不一定真想让朱棣去诛灭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却不了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之类的话的人,但他却可以保证明年的太阳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则,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陈友谅,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人类又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创造力。那多出来的一族要感谢朱棣的发明创造,他为了凑数,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屠杀。

由于下面的内容过于血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字出头一字高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