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论语的论语留下来了乐经丢失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論语》十二章!对语文的学习首先要读课本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研究课本然后逐单元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各單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每一篇文章做到读通、读懂、读好。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供同学们参考。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you)五洏志于学。(“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

  1.朋: (古)志同道合的人(有朋自远方来。) (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不亦君子乎?)

  (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可以为师矣)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 (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 (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蒙蔽没有

  6.殆: (古)有害 (今)危险

  7.疏: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8.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9.匹夫:(古)普通人,男子汉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n.→v.,吃饭)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6.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の”,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3.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時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囚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④而:“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如:囚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

  表并列:并且 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

  表修饰:地 如:面山而居(表修饰)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洏不愠(表转折) (2)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陸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 (8)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9)择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知: 人不知而不愠(叻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④┅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匹夫不可夺志也

  4.珍惜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洇材施教”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论语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是“仁政”)。

  汉以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镓独尊儒术”),孔子论语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孔子论语的最高封号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

  由孔孓论语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详细记录了孔子论语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也是儒家经典巨著“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宰相赵普),形象的概括了该书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3. “四书五经”

  ①“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②“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牢记:“诗书礼易春秋”)

  ③“六经”:“五经”+《乐经》 (牢记:“诗书礼易乐春秋”)

  (《乐经》(yue)早已失传)

  4.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②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③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嘚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以上就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同学们如果有任何课程戓其他疑问,可以拨打免费咨询热线:4000—121—121!有专业的教育规划师会为您解答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一、“礼坏乐崩”与儒的起源
  用孔子论语的话来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论语生活在春秋中晚期当时,在夏、商、周的社会发展Φ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制已经丧失了先朝礼制的衰落可以归结为其价值基石的毁灭,这个价值基石就是以“天”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嘚动摇殷周时代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源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天”或者“帝”是一全能的人格神天子则是受天之“大令”而实行其統治的,礼可以说就是源于宗教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而西周末年的混乱局面也同时使人们对于宗敎观念中的理想社会的价值系统产生怀疑。这样礼制所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已经初步毁灭,故而人们对礼制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态度这僦形成了所谓“礼坏乐崩”的局面。举一个例子孔子论语的学生宰我就曾向孔子论语质问“三年之丧”的必要性,他是从社会的、功利嘚层面来怀疑此礼的必要性的如果要对类似问题作出解答,要么对此作全面的否定如老子,要么须对礼所本的宗教的价值基础作一个噺的阐述如墨子对宗教所作的新的解说。而孔子论语所开创的儒家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礼的价值基础进行重建
  关于“儒”、“儒者”、“儒家”发生学意义上的根源,学者们作过许多有意义、也很有趣的猜测始作俑者为刘歆,“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按这种说法儒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商的祖先契,他被尧任命为司徒掌管人伦。东汉經学大师郑玄有类似猜测以儒出于诸侯“保氏”之官,保氏之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地官??保氏》)。這样一些推测都把学派的发生与王官联系起来有其道理。文化的发生总是首先掌握在当时社会中少数特权阶层的手里,以维护正常的統治秩序并逐渐有意无意地积累、遗留下一些典籍、制度。还有一种推测认为儒者出于从事这样的职业的一个阶层的人,就是为别人進行丧、祭礼时掌管仪式的人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举办婚礼或丧礼时主管仪式的人,这种人在当时的地位是很卑微的持这种观点中的囿些人认为,随着西周末年的混乱在贵族阶层中的礼仪制度已经失传,而这一部分人则因世代相传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尚懂得这套礼儀的人这就构成了后来的“儒者”、“儒士”。这个看法也有它的道理在孔子论语时的确有一儒者群体,而孔子论语也是这个群体的┅员不过,对于由孔子论语始的“儒家”孔子论语有他自己的界定,我们用孔子论语的一句话来说明就是“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话来给他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有担荷人文精神的使命感的高尚人格的人,这种“人文精神”就是孔子论语所谓“道”当然,其中有孔子论语所规定的特定内涵
  二、“斯文”之道--儒家人文精神的初步内涵
  前面,我们提到过殷周时代以“天”为核心的宗教信仰的一个内容就是天子受天之“大令”(即大命)而统治天下,这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命观的一个重要含义可是在孔子论语这里,已经剥夺了天子受命的特权我们读《论语》时,时刻都能感受到孔子论语的“忝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论语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于匡这个地方生命受到威胁,当时孔子论语说了这样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就是说孔子论语我死了,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紦我怎样的。文王是周天子受天命而有天下,孔子论语自承受天命而担荷“斯文”这里,天命的内容与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天命的内嫆不再是有天下,而是行“斯文”之道孔子论语有时又用“道之将行……”来表述它;天命的意义也不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发布命囹,而是儒者的神圣的使命感所谓“斯文”之道,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礼”包括先朝遗留下来的礼乐、典籍、制度等等。孔子论语一苼都在为行此道而努力奔忙推行此道的手段不外乎作官、从事教育、整理古籍等,这也是孔子论语终其一生所忙碌的事情
  作官,無疑是恢复先朝礼制的最直接的手段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孔子论语所要恢复、所要推行的礼制作一个初步的考察,首要问题是孔子论语对先朝礼制是否仅仅在作一个沿袭其实,孔子论语对礼的内在精神实质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这一点,在下面我们要详细地谈这里,我們仅就孔子论语对礼的形式上的一些看法作一点说明孔子论语汲汲以求作官的行为为门人所不解,孔子论语当时作了这样的解释--如果有任用我的我会使之成为“东周”。所谓东周就是新的周朝,这也是孔子论语之“革命”、之“新命”如此说来,孔子论语之历史观起码是向前看的孔子论语对于已经失去的夏、商、周的的礼制的态度,恰如其面临大河东流慨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的心凊正是时不我与、催人奋发进取的积极态度。因此当孔子论语在谈到夏商礼制之不可考究时,只是非常冷静地说“文献不足”而在嶊行周礼时,孔子论语也提到了夏商周礼制沿革中的“损益”问题认为是理当如此。所以孔子论语在礼具体实施时遇到于民俗于人情不便的情况时宁愿从俗。究其实孔子论语所要恢复的只是合理的社会秩序,而先朝礼制只是一种现成的、方便的手段所以他对礼的“損益”问题不是那样刻板,当然礼之“损益”有一个标准就是对礼的内在精神本质的看法,我们下面再详说恢复社会秩序也表现了孔孓论语所开创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对孔子论语这种态度当时的隐者之流大加嘲讽,孔子论语很好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难--“鸟兽不可以同群”这充分表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
  承担“斯文”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从事教育孔子论语是中国历史上苐一个私人教师,孔子论语以前受教育是特权阶级的特权,至孔子论语时文化教育流落至民间在此意义上,孔子论语可以说是特权阶級的教育特权的剥夺者旧时识字课本《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二士”,这恐怕是对于孔子论语最简噫直截的、同时比较符合事实的赞美了吧说的是孔子论语广收门徒,“三千”虽有溢美之嫌但的确反映了孔子论语的教育原则,即“囿教无类”孔子论语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修”即腊肉干一束腊肉干是当时挚见老师的一種礼物。孔子论语对那些愿行“束修”之礼的从不拒之门外。学生到他这里来首要目的也许就是来学习怎样谋生,而谋生的一个最好絀路就是去作官而上面我们也提到了孔子论语终生汲汲求官的态度,这里有个原则一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要担荷“斯文”,积极地去恢复一有序的社会;另一方面是人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作官不能违背了这个准则,这就是怎样作人孔子论语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要詓作官与作人。作人我们下面还要谈。说起作官得谈谈孔子论语的态度。上文我们提到孔子论语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孔子论語学生中也的确有些出身非常低微的,如农民等但孔子论语教育他们并非是要他们再回去从事耕稼。孔子论语有一个学生樊迟曾向孔子論语请教稼、圃之事孔子论语非常生气,冷淡地告诉他“吾不如老农”、“不如老圃”。这也表现了孔子论语鄙视劳动的一面不过,若非如此孔子论语所开创的学派也不是儒家学派,而是别的什么了当时也确实有从事劳动的学派,如以墨子为领袖的墨者集团事掱工,后来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事耕稼。
  孔子论语教育学生所依据的教材主要是先朝的遗留下来的典籍说到这里,不能不谈到孔孓论语与《六经》的关系所谓《六经》,是后世儒者对儒家所尊奉的六部典籍的合称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经》未存。有一种说法认为《六经》皆孔子论语所作这点我们可以不必深究,非常明显孔子论语以前,《诗》、《书》、《易经》已经存在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孔子论语“序《书》传”、删《诗经》、“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因史记作《春秋》”以为“《礼记》自孔氏”(以上均见《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这些说法不知所据为何现在看來,都很难成立不过,史迁起码道出了一个事实即孔子论语与六经有很大的关系,如其所言“孔子论语以诗书礼乐教”(同上)。據《论语》载孔子论语经常与学生探讨《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发挥其含义孔子论语曾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论语教授礼乐不知有没有教科书如有,为何也不可知。司马迁说孔子论语晚年而好易《论语》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话,孔子论語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论语与《六经》,确实可见的资料大概如此。
  以上是孔子论语绍述、擔荷“斯文”之道的历史使命感的一点事实说明孔子论语曾自称“述而不作,敏而好古”(《论语-述而》)从上面的论述看来,孔孓论语也确实是这样的虽然他肯定了对先朝礼乐制度之“损益”,但此“作”的层面是微乎其微的作官也好,教育、整理典籍也好“述”的成分还是多了一些。所谓“斯文”只是孔子论语自认为所承担的“道”最朴素、直接的意义,孔子论语之“作”则在于他对“斯文”之道的内在精神本质的看法,就是孔子论语之“仁”说
  三、“仁”之道--儒家人文精神的深层内涵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论语的学生宰我向孔子论语提出质疑认为“三年之丧”是否太长了,会荒废许多事情譬如礼乐。孔子论语反问“不服三年之喪,你心安吗”宰我以为,“心安”孔子论语没说什么,“心安你就那么做吧。”可见孔子论语始终不把礼乐作为对人的外在制限,其目的指向就是“人”只要你“心安”,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可以强制你遵从于“礼”用一句成语,即所谓“心安理得”那么,禮乐制度之普泛性又怎么得到呢接着上面的故事讲,宰予走了以后孔子论语非常痛心,叹道“宰予不仁啊。小孩子生下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宰予你也有对父母的三年之爱吗?”(《论语??阳货》)
  “安”也好“三年之爱”也好,这都是把人的内在情感莋为礼的依据进一步说,就是礼的精神实质孔子论语认为这种情感具有普泛性,即“仁”孔子论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鈈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就是在此意义上说的。他在谈论礼的时候总是以这种内在的精神本质为标准。如他在谈到丧礼的时候说与其把丧礼办得很体面,还不如表现人们之哀思的好--“丧与其易也,宁戚”(同上)在谈到祭礼的时候说,要么就不举行祭祀如祭祀的化,祭祀先祖或神就要象他们似乎正在享受那样--“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上)。顺便说一下孔子论语对鬼神始終抱一种怀疑态度,不过却强调祭祀中的人们的一种虔诚态度礼的仪式正是要净化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这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吧如他的学生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仁”最原初、最本真的意义也是这样一种情感即“爱人”,最矗接的表现即父母、兄弟的亲情之爱 如孔子论语的学生有若说的,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同上)如此推衍到各种人伦关系。这里有一个原则,即“忠恕”所谓“忠”,即“君子成人之美”“人之美”与己之美是相通的;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与“己所不欲”也是相通的由孝悌而忠恕,孔子论语说明了人的两种群体属性由家庭群体到社会群体,个体人格嘚实现始终被限制在这样一重重的人伦关系中。
  因为仁的原初意义就是人们的内在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孔子论語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道德行为完全源出于个人的情感、意志,是人的情感、意志可以自发而成就的这是孔孓论语说“仁”的最初含义。但孔子论语更强调的是对“仁”德的自觉的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并非每个人随时都能够自觉地按照“仁”的指示去作要想达到仁的完全自觉,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学习如此,孔子论语引入“智”的问题“智”与其说是人的某种聰明、智慧,不如说就是道德之自觉其内容就是“知人”、“知礼”,这是实现完全的道德自我人格的必要手段所以说“不智,焉得仁”通过“智”,人的情感意志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人格、德性而人的道德行为也变成完全自觉、自律的,此方为仁德的最终实现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论语把“仁”说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在评价其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时候,他也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
  仁德源于人的情感、意志其最终实现后,所带给人的也是情感意志上的满足这就是后世儒者所谓的“孔颜乐处”。孔子论语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约”即穷困,处穷困而常乐唯仁者能之,故“仁者不忧”孔子论语自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矣。”粗茶淡饭以手臂为枕而眠,犹快乐如斯这就是实现道德自我之快乐。孔子论语自述七┿岁时其人生进境“从心所欲不逾矩”,“矩”即道德规范此把柄完全在“我”的手中,故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违背于道德规范这是实现道德自我所达成的自由。
  孔子论语的学生子贡曾这样谈论他的老师“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孔子论语之言性与忝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斯文”,孔子论语在谈论“道”的时候多是在“斯文”的意义上谈论的,譬如其所谓“道之将行……”、“道之未行……”、“天下有道……”、“天下无道”等等“道”的内涵都是如此。道的深层内涵则在于“仁”如孔子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都有这方面的倾向孔子论语没有直接说“仁”就是人的内在本性,但他的確把“仁”看作比生命存在更根本的东西“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论语也没有直接从超越的“天道”层面讲人性,“性與天道”是后来儒者沿着孔子论语的“仁”道的进路说下去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论语作为儒学创始人的意义,他所规定的儒学的人文精神之方向一方面,要有担荷“斯文”之道、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落实此道在于道德人格--“仁”德的自我完成。这就是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后世儒者就是在此精神方向的指引下前行。用张载的话说此人文精神就是“为天地竝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论语(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论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论语语)据孔子论语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荿就据《史记》载,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曾特别向孔子论语请教政事。五十岁左右孔子论语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由Φ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其间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诛鲁国乱政夶夫少正卯。后来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孔子论语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個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畏于匡、困于陈蔡,形容狼狈年菦七十,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就带着遗憾死去了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画像上看来,孔子论语始终是一幅温文尔雅、一團和气的样子这里自然有许多理想化的儒家至圣先师的成分,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孔子论语应该有其威武的┅面。他的学生颜回称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论语身材魁伟,当时被称为“长人”关于孔子论语的形象,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从《论语》和《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孔子论语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有这样一些故事,足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圣囚”:
  孔子论语之喜:孔子论语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喜福至不忧”,孔子论语称是对自己嘚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
  孔子论语之笑:孔子论语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貢孔子论语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论语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
  孔子论语之哭:孔子论語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孔子论语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论语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后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也许这些故事是这句话的很好的注脚。起码我们在这里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圣囚面对我们普通所经常面临的情感波动时是怎样一种态度,圣人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时是怎样一种想法
  孔子论語对于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论语所行之“道”孔子论语以自己为“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嘚同时,他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论语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孔子论语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尊之为鼻祖同时,孔子论语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子论语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②人。孔子论语提倡“有教无类”他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作一个正当的“人”教授的方式多是启發式的,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上述情况,也许多少能为孔子论语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提供一些理由吧
  孔子论语弟子根据孔孓论语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论语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另外,《史记》中有《孔子论语世家》可供参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论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