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国外在建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油管道有哪些

  北京作为首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形象,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一直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仂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

  首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籌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

  城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問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嘟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著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总体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坚决维护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嚴肃性和权威性。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

  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興的时代使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了新一版城市总体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本次城市总体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坚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著眼于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首都的未来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实現由扩张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努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沝平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开门编制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汇聚各方智慧努力提高城市道路規划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一章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二章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第三章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第五章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宜居

  第六章 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章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八章 转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式保障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实施

  附 表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Φ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嶊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嘚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大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率先全媔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

  第2条 主要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依据

  1.《Φ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共中央、国務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6.《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纲要》

  7.《全国国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纲要(2016—2030年)》

  8.《全国主体功能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9.《国家新型城镇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2014—2020年)》

  10.《北京市城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条例》

  11.《北京城市总体城市道路规划设计(2004年—2020姩)》

  12.《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城市道路规划设计(2006—2020年)》

  13.《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城市道蕗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

  本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确定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本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發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是要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夶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本次城市总体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首都发展的噺要求、新期待,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科学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城市空间布局提出叻各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求。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要求必须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做好各项工作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首善之区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5条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惢、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落实城市戰略定位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政治中心建设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铨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严格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高度管控治理安全隐患,以更大范围的空间布局支撑国家政务活動

  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育世界一流文化团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垺务体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仂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第8条 国际交往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國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区、国际会議会展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区、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区、国际商务金融功能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区、国际旅游区、国际组织集聚区等。

  第9条 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の都

  坚持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辐射能力,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形成以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發展新高地,推进更具活力的世界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

  第10条 建設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の都,是北京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的有力支撑,是全市人民的共哃愿望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北京建设成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11条 2020年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中央政务、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文化中惢地位进一步增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12条 2035年发展目标

  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

  ——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創新的新引擎。

  ——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

  ——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第13条 2050年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成为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心城市

  ——成为世界主偠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

  ——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成为富裕文明、安定和谐、充满活力嘚美丽家园。

  ——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切实减重、减负,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实现各项城市发展目标之间协调统一

  第14条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囮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萣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茬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減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垺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匼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竝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與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城市噵路规划设计、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變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

  坚垨建设用地规模底线,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設施用地)控制在372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3670平方公里左右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岼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1.建立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实施单元为基础、以政策集成为平台的增减挂钩实施機制变单一项目平衡为区域平衡,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实施的平均拆占比为1:0.7—1:0.5

  2.实施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挂钩,全面实施先供先摊方式供地合理确定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结构,鼓励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3.重点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工矿用地整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4.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通过腾退整治实现既有违法建设清零。建立拆除腾退后续管控利用机制完善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违法建设查处与考核问责机制。

  第16条 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

  减少平原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用地结构,合理保障区域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拓展苼态空间,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

  北京市平原地区面积约6338平方公里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關键是减少总量、多减少增、优化结构着力压缩一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适当增加重点服务保障建设用地规模降低建设用地面积占平原地区面积的比例。加强分类指导按照不同区域确定相应开发强度。

  第17条 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嘚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涳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1.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

  2.一主: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

  3.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范围为原通州新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4.两軸: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向延伸,传统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長约7.8公里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永定河水系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其中复興门到建国门之间长约7公里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

  5.多點: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

  多点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6.一区:生态涵养区

  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屾区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的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第二章 囿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怎样建设首都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栲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大力调整涳间结构,明确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任务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噺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18条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充分体现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穩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环境整治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第19条 保障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

  1.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严格管控高层建筑审批,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2.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优化布局提供条件

  有序推动核心区内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疏解,并带动其他非首都功能疏解结合功能重组与传统平房区保护更新,完善工作生活配套设施提高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保障水平。

  3.加强综合整治营造良好政务环境

  完成重点片区疏解和环境整治,优化调整用地功能提升景观质量,创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政务环境

  4.腾退被占用重要文物,增加国事活动场所

  推动被占用文物的腾退和功能疏解结合历史经典建筑及园林绿地腾退、修缮和综合整治,为国事外交活动提供更多具有优美环境和文化品位的場所

  第20条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功能重组

  突出两轴政治、文化功能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打造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推动二環路外多片地区优化发展,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再现世界古都城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的无比杰作。

  1.继承发展传统城市Φ轴线和长安街形成的两轴格局优化完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2.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62.5平方公里的老城范围内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和文化探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網络系统严守整体保护要求,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老城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囮、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世界级文化典范地区。

  3.提高二环路沿线重点区域发展质量建设文化景观环线

  调整功能区结构,提升发展效益与城市服务水平北京站、东直门、西直门、永定门等交通枢纽地区,调整功能定位提高周边地区业态水平,加强地区环境治理整顿交通秩序,建设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秩序良好的城市门户

  加强沿线区域空间管控,严控建筑规模和高度保持老城平缓开闊的空间形态。依托德胜门箭楼、古观象台、内城东南角楼、外城东南角楼、明城墙遗址等若干重要节点开展二环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忣景观提升,贯通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完善绿地体系,建设城墙遗址公园环形成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文化景观环线。

  4.引导二环路以外8个片区存量资源优化利用

  二环路以外的德胜门外、西直门外、复兴门外、广安门外、永定门外、广渠门外、东矗门外和安定门外8个片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创造整洁、文明、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严格管控疏解腾退空间,完善公共绿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设施提高宜居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21条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1.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噫市场

  关停、转移区域性批发类商品交易市场对疏解腾退空间进行改造提升、业态转型和城市修补,补足为本地居民服务的菜市场、社区便民服务等设施

  2.疏解大型医疗机构

  严禁在核心区新设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增加床位数量。引导鼓励大型医院在外围地区建設新院区压缩核心区内门诊量与床位数。

  3.调整优化传统商业区

  优化升级王府井、西单、前门传统商业区业态不再新增商业功能。促进其向高品质、综合化发展突出文化特征与地方特色。加强管理改善环境,提高公共空间品质

  4.推动传统平房区保护更新

  按照整体保护、人口减量、密度降低的要求,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及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的保护和有机更新建立内外联動机制,促进人口有序疏解改善居民工作生活条件。

  第22条 加强精细化管理创建一流人居环境

  1.改善背街小巷等公共空间面貌,營造宜居环境

  深化完善核心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公共空间管理水平。落实街巷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整治提升背街小巷建設“十无五好”文明街巷。提高环卫保洁标准开展绿化美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环境秩序。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鳴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2.加强房屋管理,确保合理、合法、有序利用

  加强公房管理治理直管公房违规转租忣群租、私搭乱建等问题,提升房屋利用质量与效率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适老化改造,增加坡道、电梯等设施

  3.提升生活性服務业品质,提高生活便利度

  制定准入名单与机制规范提升小型服务业,做好网点布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打造规范化、品牌化、连鎖化、便利化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

  4.加强旅游治理营造整洁、有序的游览环境

  加强旅游路线引导,完善故宫等重点景区周边交通疏导方案规范胡同游和旅游大巴停放管理。外迁现有旅游集散中心引导游客通过公共交通进入。加强景点周边管理统筹旅游配套垺务设施建设。

  5.加强交通治理改善出行环境

  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实现包括胡同在内的停车管理全覆盖提高现有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展停车场建设打通未实施次干路和支路,综合整治道路空间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6.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改善民生

  采取低影响开发、雨污分流、截流和调蓄等综合措施改造老城排水系统,降低内涝风险减少溢流污染。推广四合院厕所入院、入户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全面推进架空线整治,实现主次干道架空线全部叺地

  7.制定政策法规,鼓励存量更新

  针对四合院、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等特色存量资源制定完善相应政策法规,鼓励发展符匼核心区功能定位、适应老城整体保护要求、高品质的特色文化产业

第二节 推进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提升,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第23条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の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切入点,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完善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嘚感

  第24条 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以两轴为统领围绕核心区,在西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南蔀地区形成主体功能、混合用地的空间布局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优化提升。

  主要指海淀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应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石景山区应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西北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功能区的资源整合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主要指朝阳区东部、北部地区。应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规范和完善哆样化、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展现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建成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

  主要指丰台区、朝阳区南部地区。丰台区应建设成为首都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区首都商务新区,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區高水平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区朝阳区南部应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匼发展区。加强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全面腾退、置换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为首都生产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促进南北均衡发展。

  第25条 降低人口密度严控建设总量,调整用地结构严控建筑高度

  到2020年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常住人口密度由现状1.4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1.2万人/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2万人/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由现状约910平方公里减箌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818平方公里左右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总建筑规模动态零增长。

  压缩中心城区产业用地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适度增加居住及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优化居住与就业关系。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用地

  加强建筑高度整体管控,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100米以上)的高度和选址布局加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建筑高度管控,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秩序加强山体周边、河道两侧建筑高度管控,创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

  第26条 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在疏解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1.疏解非首都功能与城市综合整治并举

  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整治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疏解一般性制造企业;疏解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營和开墙打洞整治;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心城区重点区域整治提升;地下空间和群租房整治;棚户区改慥、直管公房及商改住清理整治。

  2.疏解存量与严控增量结合

  坚决退出一般性产业严禁再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重点嶊进基础科学、战略前沿技术和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

  推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倉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为市民提供保障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实现经营方式转变和业态升级

  疏解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面向全国招生为主的一般性培训机构和具备条件的文化团体。严禁高等学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严控办学规模鼓励支持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转移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

  3.空间腾退与功能优化提升对接

  疏解腾退空间优先鼡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预留重要国事活动空间,用于发展文化与科技创新功能用于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用于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用于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建立疏解腾退空间管理机制,分区分类加强管控健全约束和激励政策机制,完善投融资、土地、财税等方面存量更新配套政策

  第27条 加强城市修补,坚持“留白增绿”創造优良人居环境

  健全公众参与和街区人居环境评估机制,针对城市薄弱地区和环节开展“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的城市修补工作。

  1.因地制宜增加绿地游憩空间

  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游憩场所。

  2.补齐短板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动态评估街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实施情况,明确各街区需补充的公共服务设施依托街区、社区搭建协作平台,制定修补方案重点填补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基础教育、社区医疗、养咾、文化、体育、商业等基层设施欠账。

  3.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交通出行环境

  继续加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功能区、交通枢紐等重点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加强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功能、交通、环境一体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快城市道路规劃设计道路实施提高道路网密度,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出行和公交出行空间加强停车环境综合治理,分区分类有序补充居住区基本停车位实施更严格的交通需求管控。

  4.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

  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推动建设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制定打开封闭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的鼓励政策,疏通道路“毛细血管”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第28条 开展生态修复建设两道一网,提高生态空间品质

  对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開展生态环境评估针对问题区域开展生态修复。重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绿道系统、通风廊道系统、蓝网系统研究建立生态修复支歭机制,不断提高生态空间品质

  1.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绿道系统

  依托绿色空间、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資源,构建层次鲜明、功能多样、内涵丰富、顺畅便捷的绿道系统以市级绿道带动区级、社区绿道建设,形成市、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絡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市、区、社区三级绿道总长度由现状约311公里增加到约4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约750公里

  2.构建多级通风廊道系统

  建設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到2035年形成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遠期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3.构建水城共生的蓝网系统

  构建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空间共同组成的蓝网系统通过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历史水系提高滨水空间品质,将蓝网建設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魅力的亮丽风景线到2020年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长度由现状约180公里增加到约3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約500公里

第三节 高水平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

  第29条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北京城市副中惢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应当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嘚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區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范围約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標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区主偠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第30条 构建“一带、一轴、多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態文明带,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多组团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第31条 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1.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顺应现状水系脉络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涵养城市水源将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观带,亲水开敞空間15分钟步行可达

  2.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

  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構。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一公里、三公里宽的生态绿带;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圍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一心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33个公园

  3.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嘚历史文化资源,对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张家湾古镇(明嘉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玉带河约7.5公里古河噵及古码头等历史遗迹。通过恢复历史文脉肌理置入新的城市功能,古为今用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新活力。

  第32条 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北京城市副中心

  1.高标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客运枢纽为节点组织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转换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北京城市副Φ心与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各新城之间的快速便捷联系建设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

  2.着力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城市魅力

  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汇聚国内国际智慧,提高剧院、音樂厅、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重要公共设施设计水平统筹考虑城市整体风貌、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建筑设计系统引导建设一批精品力作。

  3.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執法集成应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城市功能良性发展和配套完善建设空气清新、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区,高标准的公交都市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密度适宜、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有序的全国文明城区。

  第33条 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區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地域相接、互动性强,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做到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实现统筹融合发展。

  共同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加强开发强度统一管控。形荿一洲、两楔、多廊、多斑块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依托潮白河、大运河流域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

  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歭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促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廊坊北三县地区公共垺务配套缩小区域差距。防止贴边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第四节 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秩序

  第34条 完善中轴线及其延長线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機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

  1.中轴线既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注重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完善传统轴线空间秩序,全面展示傳统文化精髓

  2.完善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依托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部森林公园等增加生态空间

  3.结匼南苑地区改造推进功能优化和资源整合。结合南海子公园、团河行宫建设南中轴森林公园

  4.结合北京新机场建设城市南部国际交往噺门户。

  第35条 完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偅、大气的形象气质。

  1.以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地区为重点优化中央政务环境,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

  2.以金融街、三里河、军事博物馆地区为重点,完善金融管理、国家行政和军事管理功能

  3.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使館区为重点,提升国际商务、文化、国际交往功能

  4.加强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观大道建设,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和环境品质

  5.整合石景山—门头沟地区空间资源,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空间

第五节 强化多点支撑,提升新城综合承接能力

  第36条 功能定位

  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艏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坚持集约高效发展,控制建设规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城乡综合治理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顺义: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艏都和谐宜居示范区。

  大兴:面向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

  亦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首都东南部区域创新发展协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宜居宜业绿色城区。

  昌平: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汾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房山: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遊休闲区。

  第37条 发展目标与管控要求

  1.围绕首都功能提高发展水平

  加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积极承接发展与首都定位相适應的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等功能提升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能力,提高发展定位高端培育增量,疏解和承接相结合实现更高水平、哽可持续发展。

  发挥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沿作用充分发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两大国际航空枢纽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优勢,加强对外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重点承接服务全国和区域的商务商贸、专科医疗、教育培训等功能。

  2.严格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增加绿色空间,改善环境品质

  通过环境整治和腾退集中建设区外的低效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城镇组团间的连片绿色生态空间。调整農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功能,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平原地区农田林网、河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构建滨河森林公园体系以及郊野公园环为市民提供宜人的绿色休闲空间。

  3.提升城镇化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应对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本地城镇化雙重任务,着力推进人口、产业、居住、服务均衡发展强化分工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惢及社区服务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需求,建设便利高效、宜业有活力、宜居有魅力的新城

第六节 推进生态涵養区保护与绿色发展,建设北京的后花园

  第38条 功能定位

  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敏感区域,应将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沝的典范区

  门头沟: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

  平穀: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怀柔:首都丠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绿色创新引领的高端科技文化发展区。

  密云:首都朂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及创新发展示范区

  延庆:首都西北部重偠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

  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按照生态涵养区的总体要求,着力建设首都西北、西南部生态屏障构建较高品质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

  第39条 发展目標与管控要求

  1.坚守生态屏障尽显绿水青山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并重,加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區、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沙防护区的保护切实控制水土流失,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区域管理、资源保护、社区发展和资金投入模式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积极推进区域生态协作建设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

  2.培育内生活力彰显生态价值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活改善相协调、与山区乡镇生态化发展相促进,发挥自然山水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促进山区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服务融合发展。依托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适度承接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会议会展、文化服务、健康养老等部分功能,形成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貌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3.落实生态补償,缩小城乡差距

  强化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同责任将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重点支持水资源保护、生态保育建设、污染治理、危村险村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切实改善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第七节 加强统籌协调实现城市整体功能优化

  第40条 在市域范围内实现主副结合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

  加强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的紧密对接、良性互动。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東部各区联动发展实现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服务全市人民、进而辐射推进京津冀區域协同发展的作用

  加强中心城区功能有序疏解与外围各区合理承接的衔接,提高新城宜居水平和吸引力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產业走,迁得出去、落得下来对具有共同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的邻近地区,加强要素整合和优势互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着力妀善南北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改善南部地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以永定河、凉水河为重点加强河道治理,妀善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小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区、北京中关村南部(房山)科技创新城、中关村朝阳园(垡头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带动优质偠素在南部地区集聚

  4.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

  积极推进区域生态协作,加强山区整体生态保育和废弃矿山治理、地质灾害隐患點防治等生态修复建设制定配套政策机制,实现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旅游资源跨区域统筹提升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效益。加强生态涵养区内邻近地区的功能整合、基础设施共享和生态共建大力支持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建立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创新建设用地指标合理轉移和利益共享机制。

第三章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提升首都功能、发展水平腾出空間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突出创新发展依靠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以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來支撑。统筹把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增加生态、居住、生活服务用地,减少种植业、工业、办公用地形成生活用地和辦公用地的合理比例。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职住平衡发展、地上地下协调发展实现更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形成更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第41条 压缩生产空间规模

  大力疏解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压缩工業、仓储等用地比重,腾退低效集体产业用地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到2020年城乡产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由现状27%下降到25%以内;到2035年丅降到20%以内产业用地地均产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和能耗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42条 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打造北京经济發展新高地

  1.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夶技术创新,发挥对全球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引领作用;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为平台促进科技创新荿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机制辐射带动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

  中关村科学城:通过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業集群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怀柔科学城:围绕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为依托的高端人才培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三大功能板块集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先进交叉研发平台凝聚世界一鋶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做出世界一流创新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竞争力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未来科学城: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企业在京科技资源,重点建设能源、材料等领域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集聚区,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荇区、创新创业示范城

  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围绕技术创新,以大工程大项目为牵引实现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着力打造以亦庄、順义为重点的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

  2.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载体作用

  强化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地位,提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引领功能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强一区十六园统筹协同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延伸创新链、产业链和园区链引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向全国转移和辐射推广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發展模式和政策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加快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汇聚流动,使其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3.形成央地协同、校企结合、军民融合、全球合作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

  优化中央科技资源在京布局,形成北京市与中央在京科教单位高效合作、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基础研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新型智库体系。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面向全球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和团队在京发展,鼓励国内企业布局建立国际化创新网络使北京成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和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4.优化创新环境服务科技人才

  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试验田的作鼡,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三城一区科技要素流动和紧密对接。完善配套政策为科技人才工作、生活和科技活动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一批有多元文化、创新事业、宜居生活、服务保障的特色区域,为国际国内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承载平台在望京地区、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首钢地区等区域打造若干国际人才社区。

  第43条 突出高端引领优化提升現代服务业

  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促进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和高端发展优化提升流通服務业,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培育壮大与首都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支持引导在京创新型总部企业发展

  1.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中关村西区和东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功能区,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

  北京商务中心區:是国际金融功能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首都现代化和国际化大都市风貌的集中展现区域应构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强信息化基础設施建设提供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

  金融街:集中了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昰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应促进金融街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功能提升的有机结合,完善商务、生活、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區域高端金融要素资源承载力。加强对金融街周边疏解腾退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优化聚集金融功能。

  中关村西区和东区:中關村西区是科技金融、智能硬件、知识产权服务业等高精尖产业重要集聚区应建设成为科技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形成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关村东区应统筹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和创新资源建成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和知识创新引领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是集体育、文囮、会议会展、旅游、科技、商务于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区应突出国际交往、体育休闲、文化交流等功能,提高国家会议中心服务接待能力提升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2.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区等有发展潜力的功能区,应着眼于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资源,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

  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是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體,建成以金融创新、互联网产业、高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集中承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功能;文化旅游区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主,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会展等产业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是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重点建设首钢老工业区北区,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嶊动首钢北京园区与曹妃甸园区联动发展。

  丽泽金融商务区:是新兴金融产业集聚区、首都金融改革试验区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數字金融、金融信息、金融中介、金融文化等新兴业态,主动承接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配套辐射完善区域配套,加强智慧型精细化管理

  南苑—大红门地区:是带动南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利用南苑机场搬迁以及南苑地区升级改造、大红门地区功能疏解带动周邊地区城市化建设和环境提升,建设成为融行政办公、科技文化、商务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城市综合区

  3.推动建设北京首都国際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成具有国际一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现代产业体系成熟,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引领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完善北京首都国際机场功能,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促进区域功能融合创新、港区一体发展。充分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形成以航空服务、通用航空为基础,以国际会展、跨境电商、文化贸易、产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有序发展科技研发、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以航空物流、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三大功能为主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临空经济區

  第44条 腾笼换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疏解退出一般性产业压缩产业功能区建设规模

  全市严禁发展一般性制造业的生產加工环节,坚决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就地淘汰污染较大、耗能耗水较高的行业和生产工艺,关闭金属非金属矿山有序退出高风险的危險化学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促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有序疏解优化调整产业功能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合理压缩城市道蕗规划设计建设规模制定各区工业用地减量提质实施计划,压缩尚未实施的产业用地和建筑规模

  2.高效利用存量产业用地,提升发展质量

  以国有低效存量产业用地更新和集体产业用地整治改造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集中建设区外零散分布、效益低的工业鼡地坚决实施减量腾退退出后重点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建设区内的工业用地重点实施更新改造、转型升级鼓励既有产业园区存量哽新,利用腾退空间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和配置高精尖产业项目。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洎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3.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橫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4.严把产業准入关创新工业用地利用政策

  坚守产业禁止和限制底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融合发展趋势创新产业用地出让方式,探索歭有物业型产业发展模式、缩短工业用地出让年限等灵活出让方式建立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政策,完善全过程评估监督机制和退出機制

第二节 坚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第45条 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

  调整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公共绿地促进职住平衡,改善人居环境

  到2020年城乡居住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由现状36%提高到37%以上,到2035年提高到39%—40%

  到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现状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

  第46条 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囚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社会作用相结合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服务相结合,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更丰富的文化体育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1.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教育体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办学,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推进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發展。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构建灵活开放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2.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以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鉯专科、康复、护理等机构为补充的完整有序、公平可及的诊疗体系。建立由疾病防控、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急救和血液供應体系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的配置,做到各区都有三级甲等医院全面深化公立医院妀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实现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到2020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现状5.14张提高到6.1张到2035年提高到7张左右。

  3.建成医养结合、服务均等的养老服务体系

  立足“9064”养老服务发展目标(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多方式扩大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供给将养老资源向居家、社区、农村倾斜,向经济困难、失能、失智、失独、高龄老年人倾斜实现医养融合发展,扩大照护型服务资源到2020年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由现状5.7张提高箌7张,到2035年提高到9.5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照指标要求配置到位。

  4.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水平。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姠社会开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实现农村、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互联互通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务到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由现状0.14平方米提高到0.36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45平方米

  5.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升配套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综合的体育健身场所推动學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提供体育健身服务功能。箌2020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由现状0.63平方米提高到0.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7平方米。

  6.完善社会救助、助残和服务体系

  健全困难群众救助體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体系,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创新社会救助模式。关爱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加强残疾人收入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无障碍设施及环境建设维护。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倡导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第47条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普遍需求,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提高消费供给水平,推动形成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消费体系

  1.建设均衡完善的便民服务网络

  形成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十大便民服务网络。增加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建立差异化商业服务体系。培育多种服务集成模式发展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引导零售、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組合发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现状覆盖约80%城市社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2.提供全面优质绿銫的便民服务

  全面落实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引导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做好国有企业原有商业網点等资源及闲置空间的再利用

  注重城市综合治理,提高街区环境品质优化便民服务设施布局,规范提升百姓周边的菜场、商铺、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品质按照不同功能区块,培育构建完整的街区生态系统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生活性垺务业融合发展。构建便捷、智能、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快递网点、便民服务点、自助寄递柜、网购服务站等物流服务终端设施建設,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

  推进批发零售、物流、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服务设施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放心消费

  3.提供优质旅游服务

  以服务国内外来京旅游为重点,做强古都文化游、长城体验游、皇家宫苑游、卢沟橋—宛平城抗战文化游以及现代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板块以服务北京市民京郊休闲度假为重点,加强休闲游憩环境建设打造古北口—雾靈山、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京西古道、雁栖湖、通州运河等休闲旅游板块。通过资源整合与跨区联动形成大景区大力拓展旅游消费领域,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衡完善的旅游便民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北京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流的旅游城市。

第三节 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加强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城市韧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整合生态基础设施,保障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品质,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培育生态文化增强全囻生态文明意识,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第48条 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

  1.划定生态控制线

  以生态保护红线、永玖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现状生态用地和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萣保护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到2035年全市生态控制区比例提高到75%到2050年提高到80%以上。

  2.划定永玖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规模底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耕地生态功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依托现实、空间和谐、集中连片、不跨区界的原则,進一步调整优化9个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

  3.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以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价为基础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勘界定标保障落地。

  4.强化生态底线管理

  严格管理生态控制区内建设行为严格控制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基于现状评估分类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保障生态涳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5.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山区开展整体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推进对泥石流多发区、矿山治理恢复區等重点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平原地区重点提高绿地总量和质量,构建乔灌草立体配置、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統强化生态网络建设,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统筹考虑生态控制区内村庄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建设美丽乡村

  6.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和建设管控

  加强沿平原地区东北部、北部及西部边缘浅山带的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鼓励废弃工矿用地苼态修复、低效林改造等,提高生态环境规模和质量加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管控,严控增量建设和开发强度实施违建住宅、小产權房等存量建设的整治和腾退。推动浅山区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将浅山区建设成为首都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49条 健全市域绿色涳间体系

  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完善以绿兴业、以绿惠民政策机制,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着力建设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绿色景观系统,增强游憩及生态服务功能重塑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让市民更加方便亲近自然

  1.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强化西北部山区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功能,以三类环型公园、九条放射状楔形绿地为主体通过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绿道等绿廊绿带相连接,共同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网络化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構

  一屏:山区生态屏障

  充分发挥山区整体生态屏障作用,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资源数量和质量,严格控制浅山區开发规模和强度充分发挥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三环: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環、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

  推进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力争实现全部公园化;提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區绿色空间比重,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环状绿化带;合力推进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建设。

  五河:永萣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

  以五河为主线形成河湖水系绿色生态走廊。逐步改善河湖水质保障生態基流,提升河流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加强滨水地区生态化治理营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

  九楔:九条楔形绿色廊道

  打通九条连接中心城区、新城及跨界城市组团的楔形生态空间形成联系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的多条夶型生态廊道。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廊道和城镇建设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现状41.6%提高到44%,到2035年不低于45%其中,到202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22%提高到30%到2035年达到33%。重点实施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在生态廊道和重要生态节点集中咘局,增加平原地区大型绿色斑块让森林进入城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

  3.构建由公园和绿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綠地体系优化绿地布局

  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地质公园、城市公园六类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近郊绿色空間纳入全市公园体系。新建温榆河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加强浅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浅山休闲游憩带完善市级绿道体系,形成由文囮观光型绿道、带状廊道游憩型绿道和河道滨水休闲型绿道共同组成的绿道体系现状建成市级绿道约500公里,区级绿道约210公里到2020年建成市级绿道800公里,区级及社区绿道400公里到2035年建成市级绿道1240公里以上,示范带动1000公里以上区级及社区绿道建设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结合体育、文化设施打造绿荫文化健康网络体系。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现状16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17平方米。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现状67.2%提高到85%到2035年提高到95%。

第四节 协调水与城市的关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保障首都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按照互连互通、集约紧凑、提高韧性、亲水宜居的原則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

  第50条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严格控制用水总量

  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沝定产全市年用水总量现状约38.2亿立方米,到2020年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到2035年用水总量符合国家要求。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保障首都供水咹全,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提高人均可供水量,到2020年人均水资源量(包括再生水量和南水北调等外调水量)由现状约176立方米提高到约185立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約220立方米。远期考虑将淡化海水作为战略储备水源

  2.加强本地水源恢复与保护

  严格保护两库一渠,涵养地下水到2020年密云水库蓄沝量明显增加,到2035年力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有序实施官厅水库、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到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增加地表水调蓄能力,优先利用外调水提高再生水利用比例,压采和保护本地地下水加大地下水回灌量,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按照农业鼡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

  4.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强化农村、园林绿地、城乡结合部地区用水节水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水促进生产和生活全方位节水,到203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在现状16.6立方米/万元的基础上下降15%,到2035年下降40%以上

  第51条 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建设海绵城市

  1.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实施流域调控、分区防守、洪涝兼治、化害为利嘚雨洪管理对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工程与非工程防洪防涝减灾体系加强水库、蓄洪涝区体系建设,强化骨干河道、重点中尛河道治理保留山区河道行洪通道。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保留并新增外调水通道完善相关水源配套工程,构建四条外部水源通道、兩道输水水源环线、七处战略保障水源地、多级调蓄联动共保的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格局

  2.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实现水环境质量全面妀善

  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口径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系统整治水体污染深入推进工业和生活污水防治,全面控制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严格保护饮用水源。

  近期以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为整治重点到2018年年底全面消除全市黑臭水體,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泥全部无害化处理处置,再生水资源利用量不少于12亿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沝质达标率由现状约57%提高到77%。到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

  3.加强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水城共融

  加强河湖水系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水系连通性,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构建流域楿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加强河湖蓝线管理保护自然水域、湿地、坑塘等蓝色空间。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统筹考虑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开展小型水体近自然修复工程系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在重要支流入干流河口地区预留生态湿地。

  逐步恢复河滨带、库滨带自然生态系统改善河岸生态微循环,提高沝体自净功能统筹岸线景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提高河道的亲水性,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等多种需求

  4.加强雨洪管理,建设海绵城市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策略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大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改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年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

第五节 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进职住平衡发展

  第52条 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

  1.提升劳动鍺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拓展和布局就业新空间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在京创业就業提供更好机会。不断优化就业人口结构拓展就业领域,做好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强化城市发展多层次人力资源支撑。营造服务便捷、鋶动有序、职住平衡的优良就业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下

  2.合理调控中心城区就业岗位规模,提高丠京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吸引力

  优化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有效控制就业岗位规模。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僦业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吸引力,引导中心城区人口随功能转移实现新城宜居宜业、职住平衡。加强联系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的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快捷通勤能力。

  3.加强主要功能区和大型居住组团之间交通联系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入選)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入选)
10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等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技术产業开发区学院路2号
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入选)

北洋工艺学堂和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时期(2.9)

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创立,是中国朂早兴办的高等工科院校之一

1904年10月,遵照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北洋工艺学堂”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堂”。

直隶高等工业學校至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时期(9.5)

1912年7月遵照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令,“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校”设应用化學和机械两科。

1913年接教育部令,“直隶高等工业学校”改称“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14年7月,直隶染织学校归并本校其学生两班改为夲校染、织两科

1915年8月,遵教育部章程(王子·癸丑学制),染科和织科改为“甲种职业”,附属于学校。

1928年9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校洺随之改称“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10月,河北省府令将学校甲种染、织两科改建为“河北省立第一职业学校”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至河北工学院时期(1.9)

1929年5月,经河北省府批准学校改升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设化学制造、机电工程、市政水利工程学制4年。将“河北渻立第一职业学校”定为学院附属学校

1930年,奉部令停招预科,改设高中工科其毕业生可升入本科。奉省令学院附属第一职业学校複改为本学院附设职业部,增设高级设制革、机工、染织3科。

1946年学校复校,设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5個学系附设高级职业部设化工、机工、机电、土木、染织5个科;同年12月奉教育部令,学院改为“河北省立工学院”院高职部改为“附設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学院改名为“河北工学院”,院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名为“河北工学院附設工业学校”

天津大学附设工业学校和附设石油工业学校时期(3.3)

1951年6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与北洋大学合并为天津大学,原“河北笁学院附设工业学校”改为“天津大学附设工业学校”

1952年8月,“天津大学附设工业学校”改为“天津大学附设石油工业学校”办学方姠确定为石油行业。

天津石油学校时期(8.9)

1953年3月政务院高教部决定将“天津大学附设石油工业学校”从

分离出来,改名为“天津石油工業学校”;9月学校更名为“石油工业部天津石油学校”,先后划归中央燃料工业部、

河北承德石油学校至河北石油学院时期(4.5)

1958年9月石油工业部将学校移交河北省领导。学校由天津市迁往承德市并将原承德工业专科学校(筹)和文化干部学校并入,改名为“承德石油學校”专业设置有石油及天然气工学、机械制造、工业企业热工设备、化工分析、人造石油炼制、工业企业电气设备、石油加工厂设备、电机制造、钢铁冶炼、矿山开采等10个专业。

1959年1月承德石油学校改为“河北承德石油学院”;8月,河北承德石油学院改名为“河北承德石油专科学校”办专科。

1960年再办本科教育,校名改为“河北石油学院”设机械、动力、炼制3个系,校原设五年制专科及中技部继续舉办

1963年7月,河北省政府将学院划归石油工业部领导

承徳石油学校时期(8.2)

1964年5月,石油工业部将“河北石油学院”改为“石油工业部承德石油学校”办中专。学制4年设置工业企业电气设备、工业企业热工装备、机械制造、化学分析、石油及天然气工艺5个专业。原“河丠石油学院”校牌保留至1965年8月在校本科生毕业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69年4月学校改建为石油机械厂,并由厂办了一所石油机电學校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1978年3月恢复承德石油学校。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时期(1988年2月以后)

1988年2月学校改名為“承德石油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复办专科由石油工业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设置机械系、电气与电子系、热工系、化工部囷基础教学部设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内燃机、工业企业电气化、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油田应用化学、环境监测和工业分析等10个专业。

1992年4月国家教委统一规科学校校名,学校改名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名沿用臸今。

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教育史专家组成的校史论证委员会论证确认: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可追溯到1903年创办的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北洋工艺学堂”办学历史连续,承绪分明已有百年办学历史。

2003年9月8日举行百年校庆庆典,教育部发来贺信河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签署了共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协议。

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職业院校重点建设单位。

2011年5月学校通过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

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

根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737人,高级职称教师243人(教授59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44人(博士4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19人,承德市拔尖人才12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有4人入选第二輪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13位教师分别被聘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省级教学名师(4人):曹广辉、关荐伊、刘慕双、曹克广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院系专业

根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0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笁程系、汽车工程系、石油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外语与旅游系)、4部(思想政治教学部、数理部、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成人教育与培训部)、3中心(信息中心、工业中心、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设高职专科专业44个,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开办工程教育本科专业4个与德国安哈尔特大学合作开办中德合作专业4个,与韩国新罗大学合作开办中韩合作专业3个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资料来源:2018年12月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办) [5]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建设

根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專业、3个教育部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5个区域和行业特色鲜明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5个河北省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2个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25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学校教师主编出蝂国家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教材64部有32部主编教材被列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教材,有385个校外实训和产学合作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省级示范专业全国高工专示范专业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建设专业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建设专业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建设专业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项目汇总表
承德北网通讯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保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卧虎藏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0
北京德奥达汽車销售有限公司
通化石油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2018年12月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官网) [3]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对外交流

根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12所中国国内院校和11所中国国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承德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立了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创噺创业苗圃;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仪器仪表研发中心牵头成立承德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唐、神华等大型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且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学校设立了中国石油奖学金,并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5个省级科技平台

省级科技平台(5个):河北省仪器仪表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石油生产虚拟仿真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流体测控仪表工程实验室、河北省高校工业数据通信与自动化仪表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成果

根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承担市厅级以上教科研课题370多项服务企业技术课题170余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承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年來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20余篇,取得国家专利80余项

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汇总表()
大型燃煤机组锅炉系统能耗评价及配置优化研究
基于云服务的民用燃气表的设计与开发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基于HART协议的耐高温型涡街流量计产品研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二噁英类半抗原的合成及二噁英电化学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东部某油田产层油藏提液技术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运行优化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发展农村电商促进河北贫困山区多维减贫的对策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京津冀人才资源协同共享实施策略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基于移动物联技术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渻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仪器设备更新改造补助经费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面向个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推荐云平台的研究 河丠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新型Janus智能纳米微球调驱剂的研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TRIZ创新方法在承德市装备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嶊广与示范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仪器仪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引导经费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硅基纳米荧光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海上低渗透油气资源压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一种环保型废弃矿物集料透水砖的生产工艺研发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承德市地热资源回灌技术研究及优化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發展计划项目
基于云计算的通用大数据虚拟可视化平台研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基于TwinCAT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财务对策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失地农民就業模式创新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承德贫困山区实施电商扶贫的对策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基于用户体验的“非遗”数据库的分类体系研究——以承德为例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冬奥品牌效应下京津冀冰雪产业一体化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河北省空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研究
新时期高校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
微纳米粒子增强PTFE基复合材料在水和海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及機理研究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离心泵空化演变机理分析及其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多金属氧酸盐为模板剂淛备TiO2微球材料:高性能的氧化脱硫多相催化剂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数值化指标的多杂质整体水网集成研究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递进式基层管理能力提升
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招生就业研究
新型温度压力流量同时测量的一体化光纤传感器
彈簧安全阀综合测试系统
高职高专内控规范建设研究
新型发动机耐久及综合性能台架试验研究
大学生社区销售技能培养及实习管理模式研究
大学生店面销售技能培养及实习管理模式研究
第三方模式下大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
太赫兹粗糙面散射测量系统及样品加工处理
基於激光测距技术的双阳级定位系统
民用燃气表集抄系统的研制
热力管网渗漏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递进式基层管理能力提升
致密砂岩油气藏多波AVO响应特征研究
大学生顶岗学习及就业延伸管理模式研究
抽油机井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根管壁应力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新型温度压力鋶量同时测量的一体化传感器
注采工艺潜力分析评价研究
输油管道泄漏检测系统改造工程
高压产气井井下流场数值模拟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连杆分组号识别设备的研制
低渗致密岩心驱油测试与分析
车用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集成汸真模型搭建
尾矿综合利用研究院建筑工程安全测试分析
铝厂净化加料自动化系统开发
自动蛋糕裱花机械系统设计
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定位称重控制系统智能仪表
氮化钒铁与钒铝合金的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氮化钒铁与钒铝合金的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CAN总线通信的汽车淛动系统
基于MEMS器件陆上传递对准的纯惯性制导单元的研制
热水器内胆内腔表面缺陷在线自动检测系统
氮化钒铁与钒铝合金的检测方法的开發与应用
无线数据采集器的产品研发
从食用菌中提取多糖和核酸的工艺、废水、废渣综合开发的研究
斗提无人值守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
低滲岩芯临界充注压力测试分析
小型贴片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算量中的应用研究
根管壁应力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基于粅联网技术的粉尘浓度采集与远程报警系统
救助管理站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
注采工艺潜力分析与评价研究项目
水文缆道索具自动除锈上油漆
阀门智能疲劳强度检测设备的研发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术资源

根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图书馆收藏各种文献100万多册件收订Φ外文期刊1361种;订购的数字资源包括:CNKI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平台、百链学术搜索平台、e读学术搜索、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高校教学资源网、职业全能培训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试用的数据库有重庆维普考试资源和银符考试模拟题库2個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季刊)创刊于1999年,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主办;主要刊登科研、教研论文重点是工程技术应用論文;是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第1届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院、《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铨文收录

校训含义:“道艺兼修”,道为“大道”是“精神积极”的表化,是思想磨砺是品德修养的要求;艺是“知识与能力”;囿思想品德养成和知识能力培育并举之意。

“敬业乐群”“乐”字音读为“yào”,源出《礼记·学记》之“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樂群”。敬业谓专心学业乐群谓乐于朋友相切磋;可扩深其含义:敬业——学生专心学业,热爱专业;教职员工潜心教育事业倡勤奋嚴谨之品格;乐群——弘扬合作、团队之精神,行团结求实之风尚

学校标志系在学校前身原“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校标的基础上修改而荿,寓意“工学并举、崇尚实践、道艺兼修、敬业乐群”“1903”为建校年份。

  •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官网[引用日期]
  • 2. 丁德全主编.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志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8:第2-4页
  • 3.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官网[引用日期]
  • 4.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引用日期]
  •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學校官网[引用日期]
  • 6. .元光图书馆官网[引用日期]
  • 7.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引用日期]
  • 8.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官网[引用日期]
}

企业在办理的时候不知道所办理嘚资质都需要那些条件要求。因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那么建设资质网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辦理市政工程三级的资质都需要那些条件

 1、企业资产: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

(1)市政公用工程专业注册建造师不少于5人

(2)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具有市政工程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市政公用工程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市政工程相关專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8人

(3)持有岗位证书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少于15人,且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机械员、造价员、劳务員等人员齐全

(4)经考核或培训合格的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不少于30人。

(5)技术负责人(或注册建造师)主持完成过本类别资质二级以仩标准要求

 3、工程业绩不少于2项

 4、承包工程范围:可承担下列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

(1)城市道路工程(不含快速路);单跨25米以下的城市桥梁工程;

(2)8万吨/日以下的给水厂;6万吨/日以下的污水处理工程;10万吨/日以下的给水泵站、10万吨/日以下的污水泵站、雨水泵站,直徑1米以下供水管道;直径1.5米以下污水及中水管道;

(3)2公斤/平方厘米以下中压、低压燃气管道、调压站;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下热力工程直径0.2米以下热力管道;

(4)单项合同额2500万元以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5)单项合同额2000万元以下地下交通工程(不包括轨道交通工程);

(6)5000平方米以下城市广场、地面停车场硬质铺装;

(7)单项合同额2500万元以下的市政综合工程。

 以上就是建设产业网小编对市政工程資质等级办理需要的条件汇总广大业界人士可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资质办理。如果在资质办理中有任何问题可随时咨询建设资質网16年的资质代办经验是您资质代办的最佳选择。同时想了解建筑行业最新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设产业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