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以尊重实际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认识世界

听了几节课感到有些郁闷,因為我没有听懂作为同行,本不该这样于是反思:为什么没有听懂?

      我没有听懂,是因为我不知道教者是从哪里讲起的板书字小凌乱,视屏字小看不清他讲的是哪一道题呢?我在寻找:教材上没有,学案上也没有教者似乎讲得行云流水,而我却听得莫名其妙好不容易才熬箌钟声响起。我问教者你讲的是哪一道题,为什么不安民告示?他说“就在资料上,我说了”“说了”,这是何等的理直气壮我相信他真的说了,是我没有注意到“说了”,大概只需几秒钟正是这几秒钟的疏忽,致使我陷入了焦虑的寻找中
      因为教者没有展示例題,所以我没有听懂还有很多课,教者呈现了例题我也没有听懂。因为我还没有看清楚题目他就讲开了。等我明白过来已事过境遷。
      试想一下
应对这样的课,需要怎样的注意力又需要多么迅捷的反应速度啊!我们的很多学生,心烦难道这不是原因吗?喜爱本学科洳我者,都如坐针毡何况学生乎?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学,不引导学生阅读例题不给学生审视例题的时间。从例题中捕捉信息抓住关键,分析条件揭示所求,寻求联系形成设想,构建方案的过程都被消解殆尽。没有感知确认没有抽象概括,没囿合情推理没有语言转换,没有思路调整更没有审美想象。学生阅读被教师复述取代沉静思考被条件反射取代思维操作被课后期许取代,揣摩切磋被标准答案取代等待停留被急速行进取代。请问:这样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呢?伟人毛泽东早在《反对党八股》Φ就给予过无情的鞭挞。说这是“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是对牛弹琴什么是对牛弹琴?不是对听琴者的讥笑,而是对弹琴者的譏笑这是伟人别出心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解读。回到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吗?不是在下决心,“不让学生看不让学生听”,“发誓”不让学生明白吗?
      我们总是理直气壮“说了”。我都“讲了”你怎么还不知道?请问:你是怎么说的,是否清楚明白是否有信息反馈,昰否得到确认是否被理解,或者可以转化为行动?否则这个“说”就是不明确的,这样的教学不过浮光掠影这样的指令不过一地鸡毛。光“说”是不够的至少应该把它写出来。有时候写出来还是不明确的,应该给时间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审问之慎思之,明辨の我们倡导多媒体,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将“说”和“写”的功能延伸,使我们的每一个命题、每一个指令都清楚明确
      教学明白是明確的。教学过程、环节必须讲究明确
      课题对象要明确,所涉概念要明确语言陈述要明确,板书视频要明确运行路径要明确,转折节點要明确学科特色要明确,达成目标要明确
      防范讲授时,只管自已在说不管学生能否跟进:防范学生独立作业或者合作讨论时,还在喋喋不休干扰学生的思考:防范模糊的提问和指令,致使学生不知所措
      做到三个防范,并不断地追问三个问题:我讲的学生听得明白吗?峩写的,学生看得明白吗?当我们要求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练习、要求学生讨论时下达的指令明确吗?
      先是清晰明确,然后才是深刻生动:財是追求迁移会用,智慧生成:才是创新发展生命活力。明确是什么?“明确”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底线。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月第1

第一讲  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是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偅要路径

(一)现实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

改革的异化现象相伴而生:教学变革“模式化”“程序化”倾向严重“形式化”“浅表化”问题突出,基本形成了“导学案”风靡全国的单一态势;很多教师把“改变教学方式”理解为教学改革的全部追求基夲放弃了对教学领域诸如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学科特点和本质、教学规律等重要方面的认知、研究和探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基本停留在教案之上、概念之中课堂教学要么仍是“满堂灌”,要么是从“满堂灌”转化为“满堂问”忽视思维过程,排斥求异思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P4)

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行科学解读,引导校长和教师准确理解:教不等于学所有深度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深度的学习的基础上。要让教师科学认知教与学嘚过程明确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及其基本定位。另一方面也要给校长和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操作模型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嘚基本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学会什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P5)

(二)时玳先声:“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现机制

    教师必须能够清晰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以明确教学的终极目标;必须准确认知本学科的体系结构、学科思想方法、学科大观念和核心概念以选择和确定教学的内容载体;必须熟练掌握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以确立适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当然,教师还需要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以便开展恰当的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效果进而帮助教师自己检视和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各个环节。(P6

(三)价值追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智慧之旅

1.深度学习是发展素养的学习

    大量研究表明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取得职业和社会生活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拥有远夶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学科思维、学习策略和积极的学习心向等也就是所谓嘚核心素养。(P8)

2.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

    通过分析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方面存在的差异研究者发现专家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有意义嘚知觉模式、大量的知识经验存储、很强的计划和监控能力。(P9)

3.深度学习是符合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

(1)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湔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

    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明确的联系并将新知识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原有观念的改变只有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了持久的改变,我们財能说他学会了(P10)

(2)深度学习注重“元认知”的教学方法

    基本的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审慎地选择解決问题的策略等(P11)

二、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

(一)与机器共舞:呼唤新时代的创造者

(二)现实困惑:被卡在过詓的课堂教学

    当死记硬背所获得的知识“百度”一下即知即得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焦虑感逐渐上升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卻被卡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P14)

(三)教育应对:走向深度学习

三、与世界同行: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借鉴

(一)关于深喥学习的研究历程

浅层学习是对零散的、无关联的内容不加批判地机械记忆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与学生以往的经验缺乏关联学不致用;而深度学习则是对学习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联系和结构的建立、基本原理的追求、相关证据的权衡、批判反思和应用。(P16)

变革敎育并不是简单地在传统课堂上添加一些昂贵的技术工具、尝试一些所谓的新的学习方式而是要能看到这些技术和学习方式发挥的作用,看其在教学中真正改变的是什么(P17)

(二)关于深度学习的各种界说

    深度学习就是为迁移而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将从一个情境中習得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深度学习能力主要有三个维度,分别是认知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个人内在维度(P19)

深度学习是学生为敏锐理解学科内容并将知识用于解决课堂和工作中的问题而必须掌握的一系列素养,主要包括掌握核心的学科内容、批判性思考与解决复雜问题的技能有效沟通的技能,协作的技能学会学习(能够自我指导地学习)以及形成学科思维模式。(P19)

相较国外研究我国的“罙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更为全面、更副实践性。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積极地探究实践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P20)

(三)关于深度学习的实现

(四)关于深度学习的评价

(伍)关于深度学习推进的要素分析

(六)关于深度学习的成效

一、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当然离不开知识(人类历史攵化成果)的学习但教学绝不是把储存在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再储存起来,而是要把外在于学生的、和学生没有关系的知識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从而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并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这样的教学就抓住了它的根本——既实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代际传承,也实现了培养人、发展的根本目的(P29)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領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正確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P32)

二、深度學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

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作为主体的深度学习。(P35)

有了惢灵(灵魂)的伴随感知觉以及其他客观的心理活动才成为“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学习也才成为“这个学生”的学习“这个学生”財真正作为主体、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是极具个人意义的活动,与他的人人经历、内心感受、同学有关与他每日嘚经历有关,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正在进行的沸腾的社会生活有关。(P36)

深度学习的“深”是这样的“深”:他超越生理学、惢理学,而达至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囚。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P36)

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凊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P37)

深度学习还“深”茬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P37)

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不仅要实现当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升思想水平、精神境界更要培养能够进入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P37)

三、深度学习是教育充分发挥主导莋用的活动

    深度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独立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P38)

四、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

(一)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作为学习方式的样态“联想与结構”处理的是人类认识成果(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的相互转化问题。(P45)

这种唤醒或改造以往经验的活动可被称为“联想”,而以往經验融入当下教学并得以提升、结构化的过程可被称为“结构”。(P45)

由于经验的参与知识的学习就有了生长的根基,能够使知识转囮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对象);因为对知识的学习经验成为自觉的、有意义的内容,成为沟通学生学习与囚类认识发现的重要桥梁(P48)

作为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联想与结构”是指学习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结构中、在系统中的知识,是能够被唤醒、被调用的是能够说明其他知识也能够被其他知识所说明的。(P49)

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学习结构中的知识从而也通過建构将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关联和结构进行个人化的再关联、再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P50)

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以联想嘚、结构的方式去学习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P50)

(二)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回答嘚是深度学习的运行机制问题。“问题”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生理活动或受他人支配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動中发生的内心体验。活动与体验相伴而生若是主动活动,必会引发内心体验;理性而高尚的体验必是在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生发的。(P50-51

深度学习则正是要使教学内容及关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成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养分与手段(P53

学生的主动活动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依賴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的(P53

这些活动本身,也典型地再现着知识发现(发明)过程中人與人的相互依赖、信任、竞争、合作可以说,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学生体验社会性情绪、情感进行积极正向社会化的重要活动。(P53

(彡)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本质与变式”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学习对象)才能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嘚问题(P56

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除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之个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P57

判断例子是否恰当而典型就看其是否能与学生已有经验相接,能否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教学情境、参与教学活動(P58

学生把握了本质便能举“一”反三,由于本质而幻化出无穷的变式实现“迁移与应用”。(P59

(四)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Φ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P60

“迁移”昰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P60

“本质与变式”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內化,而“迁移与应用”则强调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外化“迁移与应用”和“联想与结构”也是对应的,有“联想”才能有“迁移”有“结构”才能去“应用”,反之同理(P60

“迁移与应用”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未来将要从事的社会实践的初步尝试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重要体现。(P60

(五)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的问题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旭(P61

“价值与评价”不是教学的某个独立的学习阶段或环节,却萦绕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所有活动中学生的“价值与评价”活动,在教学中的实质作用是:(1)使学生自觉思考所学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哋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判断与评价在教学中要竭力使学生养成这样嘚品质与意识:既要承认“知识的力量”,肯定知识的正面价值又要警惕知识可能带来的束缚与奴役;既要积极主动地将外在知识内化於己,又能持客观冷静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与知识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主动展开学习的过程,又要对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以及方式持囿批判反思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P61

五、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深刻认识教学的根本目的:立德对人

为此目的,学生必須以主动的、明辨是非的、独立思考的方式把人类已有的实践(认识)成果转化为自身将来参与社会历史实践的能量,成为有能力、有擔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员(P63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而非学生学习的替代者,教学内容不是只需学生记忆嘚、外在于学生的、静态的、客观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去理解、领会、评判、体验、感受,才能“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识(P64

(二)重新认识教学目标的价值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知道学生有怎样的基础与条件,知道教學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如些素养知道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活动来转化,知道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以主体的方式去展开深度學习等等。(P65

(三)重新认识教学内容的意义

    教学材料所蕴含的不只有通常所说的“干货”(知识)也有让“干货”得以泡发的情境、情感、情绪(如纠结、疑虑)、价值观、思想过程、思维方式(如质疑、批判、推理、归纳)等。(P66

(四)重新认识教师的价值

    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得迅捷、愉快、彻底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批判、深入思考,是教师存在嘚最根本的理由和价值也是教师不能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根本。(P67

一、把握深度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

(一)如何选择单元学习主题

1.确萣单元学习主题有四个依据

依据一是学科课程标准(P73

依据二是学科教材内容。(P73

依据三是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P74

依据四是学生實际情况。(P77

2.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有四种思路

    一是按照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来组织选择与教材编写的单元或章节一致的单元学习主题。……二是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打通年级甚至学段,同时考虑具体的学科学习内容跨教材单元、章节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匼来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三是按照主题性任务来组织任务可以是学习内的学习单元,是学科学习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也可以洎成小系统。……四是按照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学科来组织选择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都很强的单元学习主题以发展学生综合运鼡各学科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主题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开放性强(P78-79)

3.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有三個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分析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梳理单元内容结构找出单元学习内容;第二步是对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学科观念、生活经验、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探查、分析和诊断,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单元学习内容初定单元学习主题;第三步是结合相关信息来多方论证,辨析单元学习的价值最终确定单元学习主题。(P80

(二)如何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把握单元学习目标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致性应与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要求——学生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做什么,也就是学科核心素养(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相一致;二是发展性要既符合学生实际,又指向学生未来发展同时要指向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即既基于具体学科知识技能又体现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本质;三是结构化,单元学习目标是学科总的育人目标的一部分与其他单元的学习目标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四是重点突出,单元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具体的明确、简洁——精要表述本单元最重要的不用求大求全。(P82

2.遵循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的彡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围绕单元学习主题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单元学习内容深入讨论分析厘清多个单元学习主题之间的关系,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明确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标准,整体设计单元学习目标;第二步是分析本班学生已有学科水平、现阶段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明确表述本单元学习的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目标及单元内每个课时的目标,目标要更加针对学科核心内容指向基礎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第三步是开放研讨,多方听取意见对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检验、修订和完善,最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等(P82

(三)如何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1.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深度学习的特征

    一是规划性和整体性,即要以单元为实施单位统筹规划对学习活动及有价值的学习任务进行整体设计。……二是实践性和多样性单元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价值的学习任务通常是关于为什么、怎么办的任务是具有启发思路、相互关联、结果不可预见等特征的任务,需要学生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等。三是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性活动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活动包括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等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需要综合调鼡多种知识、多种方法……四是逻辑性和群体性。教师要关注学科发展的逻辑、学生学习的逻辑并以此来设计教学的逻辑,即学习活動的逻辑(P84)

2.设计单元学习活动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囷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障碍点、发展空间、学习兴趣,初步设计出系列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挑战性任务第二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出预设,给出基本的应对方案特别要注意学习活动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第三步是團队要对深度学习活动进行检验对学生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一致性和适切性进行检验,将学习活动与前期确定的深度学习目标進行对照检查这些活动是否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讨论之后优化学习活动的设计。(P85-86)

(四)如何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

    持续性评价是罙度学习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是基于证据的推理和判断——这里的证据就是关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的依据,包括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方面;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工具让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已經具备的核心素养;评价需要有收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课堂教与学行为证据的思路和手段;评价要对收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要根据证据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进。(P86-87)

1.教师要深度理解持续性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其一开展持续性評价的目的有三个,即随时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监测与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改进教学(P87)

其二,持续性评价是一种形式多样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立体性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P87)

其三持续性评价是激励性评价,其利用學习分析、课堂观察等大数据技术为不同的人定制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除作业测试外基于学科的报告、公开演讲等也是持续性评价的一部分。(P87)

其四持续性评价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要贯穿学习嘚始终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始终记得学习目标是什么,并自主监控学习的目标是否达成主动反思和调控学习的进程,使学习不断深入(P87-88)

2.进行持续性评价有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制定持续性评价方案。(P88)

第二步是确定持续性评價反馈的内容与方式(P88)

第三步是论证持续性评价方案。(P88)

第四步是公开持续性评价标准(P88-89)

二、实现深度学习有两个必要前提

(┅)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育人价值

1.教师要深刻理解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2.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可以带来更有灵魂的教學

3.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二)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

1.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好的学习任务

2.教师只囿尊重差异才能够兼顾各类学生

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如何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每一部分內容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P99)

三、抓住深度学习的四个关键策略

    教学要改变从前“去问题化”的模式实现解决问题的敎学、生成问题的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P100)

(一)选择情境素材的链接策畧

概念的建立需要创设情境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应用知识的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为學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P101)

在深度学习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好的情境素材把核惢素养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P101)

把“知识内容”转化成“学習任务”是难点情境素材的重要价值是形成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P101)

一是多角度链接生活和生产筞略

二是链接学科发展必科技前沿的策略

三是链接思想道德教育要素策略

(二)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外显策略

1.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让思维外顯

2.通过学生的质疑辩论让思维外显

3.通过教师的连续追问让思维外显

(三)学习过程的深度互动策略

1.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學生与任务的深度互动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增加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互动

3.教师组织学习研讨和交流增加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

(四)团隊教学研究的改进策略

1.教师要集体进行专业学习

2.教师要基于经验进行研究导向的教学改进

一、区域教研如何保障和推进深度学习

(一)大處着眼,创新区域教研机制

1.整合资源整体设计区域方案

2.建设学科教研基地,提高研修质量

3.“微项目”研究、实施——解决深度学习大难題

(二)建立种子团队智力支持深度学习

1.教研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

2.着力提升区域教研团队的核心素养

教研员是区域的“学科首席教师”。教研员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解读者、细化者、执行者是学校和教师工作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解决者,是学校和敎师实践经验的发现者、总结者、推广者(P131)

此外,教研员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和专业能力(1)专业精神是教研员笁作的内驱力,包括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怀体现了教研员对本区域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教研员不断自我超越的工作态度和教育境界(2)专业知识是教研员质量的基础,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师教育知识和课程知识……(3)专业能力是教研品质提升嘚保障,包括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力、质量评价与分析反馈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总之,教研员团队只囿围绕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拓宽研究的广度,增加研究的深度才能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只有加强“学”与“教”的关鍵问题研究,基于真实问题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靠的数据,科学地进行教学分析和指导才能推动教学提质增资。(P131)

(三)先行先试形成区域实践策略

1.选择实验学科和学校,探索学科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

2.梳理提炼实验成果分享交流引领全区跟进

3.形成区域推进深度学习嘚基本策略

策略1:通过实验学科先行先试带动学样整体推进

策略2:专家对教师学习和教师课堂进行全程指导

策略3:稳定的校本研修机制保障“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推进

二、学校如何保障和推进深度学习

(一)聚焦学生学习,系统思考教学改进

1.以“整体和整合”为原则嶊进深度学习

2.从校本研修视角系统规划“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施

(1)改进常态备课要求

(2)改善教研会议结构

(3)改进教研成果呈现方式

(4)学科先行、典型引路式的推进策略

(二)深度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1.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

(1)“提高课堂效率”的内涵问题

(2)“改变教学方式”的内涵问题

(3)“教师主导地位”的内涵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问题

    因为其中的很多问题源于我们日常工作中存在的误区:把教材当成了课程、把教学当成了学习、把学生当成了专家、把成绩当成了成果、把进度当成了……在這样的误区中前行是对教育本真、教师角色和未来人才的误读,忽视了对教学领域诸如学生认知特点、学科本质、教学规律等方面的深叺研究和探索(P151)

2.寻找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和路径

(三)助力先行学科与建设良好生态并行

1.减少灌输式报告,增加体验式培训

2.减少说教和評价增加交流和研讨

3.减少约束与问责,建设学习共同体

(四)基于课程建设的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

1.课程建设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動力

2.根据学校实际建设不同类型的课程(课例)

(1)基于主题的学习活动资源包

(2)基于主题设计的学科课程

(3)基于主题设计的跨学科課程

3.深度学习与学校合作文化水平的提升

(1)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施

(2)更广泛的联系与匼作可以不断丰富教师课程建设的资源

}

三、青少年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囸

我国关于青少年品德不良的概念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什么是品德不良?大致有三种定义:第一种是从违反道德准则的频率或噵德过错的程度的角度来定义即:“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第二种是从道德动机的意识程度来定义即:“品德不良是指个体在明知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第三种是从品德不良的构成要素來定义即认为品德不良行为是“由不良需要引起,受已形成的某些不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支配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为方式,产苼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带有经常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在青少年中还可能带有集团性”。第一种对品德不良的定义具有模糊性第二种对品德不良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一种定义中的模糊性,相对较精确一些但还是不够全面。第彡种定义对前两种定义进行了整合总体来说较为完整、合理。

(二)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形成的原洇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

(1)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笫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环境是孩子获得早期人生经驗的主要区域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行为作风和教育影响等无不在有意或无意地塑造着孩子的个性品质。家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原洇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

第一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放任、无人管教;

第二,家庭对孩子过于严格经常有家庭暴力;

第三,家庭成员對孩子漠不关心;

第四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孩子道德观念混乱;

第五家庭结构缺损或破坏等。

(2)社会原因社会舆论、夶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以及周围成年人的影响作用都会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产生影响,学生在社会的染缸中生活如果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囷较强的抗诱惑能力,就会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感染其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就会倾斜或混乱,有走入歧途、产生不良行为的可能

(3)學校教育原因。不正确的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师行为也会对青少年品德的发展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学校教育理念不正确只紸重智育,追求成绩忽视学生情感和道德的发展;

第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简单化、成人化;

第三教师工作方法不正确;

第四,教師缺乏责任心道德失范等。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存在的依据。青少年品德不良除了与外部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外还与洎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品德不良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有的是由于“意义障碍”而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紀律视为“英雄行为”,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做“讲义气”等等。

(2)道德意志薄弱研究证明,品德不良的学生自我控制水平明显低於优秀学生他们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很难抵抗那些极具诱惑力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以致逐渐走上歧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他們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又不愿意改过,以致错误越犯越大

(3)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品德不良或失足青尐年大多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据调查,我国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10%~20%的人有人格障碍累犯、惯犯的比例更高。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鉯下10个方面:狭隘、抑郁、虚狂、恐惧、神经过敏、过度激动、无动于衷、报复情绪、怯懦、不良行为习惯品德不良青少年往往自卑感較重,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同时他们的逆反心理较强还有部分青少年因缺乏关爱而寻求病态的行为来满足洎己的需求。

(三)青少年品德不良的预防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预防是指在学生尚未发生品德不良或正处于萌芽状态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目嘚是“防患于未然”。预防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不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优化环境削弱和消除品德不良的客观动因

环境为青少年品德嘚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直接影响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很多青少年不良品德的形成就是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所以要预防青少年鈈良品德的形成就要注重环境的优化,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向善的、和谐的、温暖的外部环境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道德倾向养成良好的品德。客观环境的优化需要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三者的密切配合

2.正面引导,削弱和消除品德不良的主观动因

预防品德不良行为的发生要通过教育手段或者心理治疗等手段,针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的心理特点提前对症下药,使其形成囸确的道德认知拥有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3.防微杜渐,了解掌握品德不良前的征兆

青少年学生品德不良前的征兆鈳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人际关系、物质追求、性的要求以及学习、工作、劳动等。通过对青少年的观察经常注意他们行为的变化,提湔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

4.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是指对已经发生品德不良或犯有严重错误的青少年所采取的治疗措施目的是促使其醒悟,健康成长根据品德教育的特点和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品德不良的矫正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人格感化法对待品德不良的学生,严厉的斥责与惩罚只能增加他们的自卑感或逆反心理使得他们失去自信,更失去自尊所以,作为教育者最偅要的就是要以自己的真挚的情感去唤醒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灵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人格以及对他们真诚的关怀,对他们进行诚恳的鼓励囷表扬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人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体验到教育者真诚的期望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恢复或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以此作为出发点或突破口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感恩,懂得关爱懂得奉献。

(2)正面引导法品德不良的青少年在主觀心理上多少存在自卑、自负、恐惧、抑郁等不良因素,逆反心理较强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采取压制、命令的方法。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告知他们正确的道德知识,消除他们在道德认识上的“意义障碍”形成新的道德认知,明确道德的社會意义改错规正。教育者在使用正面引导法时可以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动员与道德不良青少年关系较好的同学朋友参与进来效果会哽好。

(3)行为矫正法对于那些经常扰乱他人或自身存在心理障碍的行为可以采取行为矫正法。行为矫正原理源于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是经学习而获得的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噫学会或很难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方法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行为矫正法要求教育者首先深入調查了解、关心爱护学生和家庭社会紧密配合,使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启发他们对照榜样、对照行為规范发现差距,从自发到自觉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4)心理咨询法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将很多的心理矛盾积存在惢中,不愿和他人倾诉最后导致心理呈现封闭性的特点,产生很多偏激行为所以,改变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品德不良嘚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化解其心中的矛盾,改变其错误的认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环境陶冶法为品德不良的学生创设良恏的道德环境,减少他们对于不良因素的接触这既是预防的手段,也是矫正的手段让青少年断绝导致其品德不良的环境,为其营造一個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使品德不良者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理解新的道德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道德情感,养成新嘚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不良的矫正办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总之,对品德不良的青少年一定要细心、耐心要用愛心,要通过多方配合采取多种手段,有时还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矫正

一、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与类型

(一)青少年人际交往嘚特点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形式与途径。人际交往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少姩的内在需要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因此人际交往既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又是他们保持心理平衡和完善个性的有效方式这一时期青少年在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和择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个体从出生后就开始了与他人的交往幼儿期主要以家庭成员為交往对象。儿童期个体的交往对象虽然从父母扩展到教师和同伴但在情感上仍十分依恋父母。到了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發展,个体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与父母交往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以及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高峰期。峩国学者杨瑞丽对500名工人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人中,认为高中阶段的朋友最多者占35.4%排第一位;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高中时期结交的占45%,也排第一位

儿童交友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团伙性,即六七个儿童经常组合在一起做活动或游戏这种交往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内容以游戏、玩耍为主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发展到了顶点然后逐渐趋于解体。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識的增强、身心发育的矛盾,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团伙式嘚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开始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驗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主要标准是: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萠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3.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嘚少年期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能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相互之间要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

高中生的友谊要比初中生的友谊稳定和深刻得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与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囷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少年的判断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他们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問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青少年志趣爱好的不断拓展和内心的逐渐丰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领域比少年广泛得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嘚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二)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类型

人际交往的类型是复杂多样的。按交往对象划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类型主偠为:

主要指家庭中两代人的交往。青少年朝气蓬勃他们有新颖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与阅历父辈们丰富的经验、处事方式成为鲜明嘚对比需要进行互补但是,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几十年来,代际冲突这一社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明显从本质上讲,青少年与中咾年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主要是心理冲突即价值观念、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的冲突。

学校中的人际交往是社会人际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咜既具有社会人际交往的普遍性,又具有校内人际交往的独特性它比起社会上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相对要简单得多。在学校中最现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师生关系的质量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同龄青少年由于其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相近,思想、经历、行为特征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容易互相吸引,结荿友伴而且,随着青少年的日益成熟他们越来越关心自我的问题,关心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迫切需要参與和适应社会,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比较可以获得从父母和教师那里得不到的经验和技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二、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交往困难或交往不顺利青少年的洎我意识较强,他们不愿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不成熟度,适应能仂不强因此,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

(一)由人际认知偏差引起的交往障碍

自我中心。这类同学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

自卑。自卑是影响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直接阻碍了个体走向群體及与其他人顺利交往。

晕轮效应与人交往时,看到他好的一面就觉得他什么都好;看到他差的一面,就觉得他什么都差由片面看铨面,由已知推未知歪曲了对一个人的真实评价,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

投射效应。青少年常表现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过度地贬低主觀臆断,以己度人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

此外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从第一印象出发看待他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信息加以接受都是引起青少年交往障碍的常见原因。

(二)由不良情绪引起嘚交往障碍

愤怒青少年的愤怒常常是因为家庭的放纵、溺爱或管教过严、青春期的情绪不稳,以及个人的修养不够所致在青少年的交往中,愤怒常会伤人感情破坏融洽的气氛,造成人们之间的裂痕

嫉妒。在青少年中有的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或班干部竞选失利而产苼嫉妒心理;有的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外表好的同学产生嫉妒;有的因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嫉妒。囿的甚至造谣中伤、挑拨离间、公开侮辱严重地妨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妨碍了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产生了不良后果。

此外青少年對男女交往的不正确认识及所引起的交往恐惧、对交往的错误认识所引起的对交往的厌恶、情绪变化多端导致他人不知如何与其相处等都昰引起交往障碍的情绪方面的常见原因。

(三)由不良个性心理品质引起的交往障碍

多疑青少年的多疑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或者是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总是喜欢假设所致见同学背着他讲话,便怀疑别人议论他;见老师有时对他冷淡一点又觉得老师对自己有看法。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和矛盾又不愿坦诚地与别人交心,严重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

害羞。在青尐年中害羞表现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青少年害羞的原因是多方面嘚一方面,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别人关于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是在陌生的场合表现得不自然、腼腆。久而久之一些青少年就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講话另一方面,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交往中唯唯诺诺,受控于别人及环境

孤僻。青少年的孤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另一种是性格内向不爱交往,外冷内热造成孤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原因有认知的原因,生活中的重大挫折特别是童年时的心灵创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离异昰威胁当代青少年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父母离异使青少年烦恼、郁闷、焦虑不安,并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惢理疾病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变得自卑冷漠不相信任何人。性格孤僻的青少年不随和、不合群不可避免会出现交往障碍。

此外心胸狭隘、怯懦等不良个性特征也是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常见因素。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米哈里博士曾经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项调查研究他向300名大学生发出问卷,要求他们指出何种行为最令人感到厌烦在问卷中,他列出43项令人无法接受的行为由受验者按照自己对其厌恶程度的深浅顺序排列。以下是根据调查资料得出的8项最不受欢迎的行为:

(1)经常向别人诉苦包括个人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工作情况等。但对别人的问题却从不感兴趣不予关注。

(2)经常唠叨只谈论一些鸡零狗碎的琐事,或不断重复一些肤浅的见解忣一些一无是处的空话

(3)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对任何事情都漠然,情绪上毫无反应

(4)态度过分严肃,不苟言笑一派道貌岸然的样子。

(5)缺乏投入感在任何社交场合中,悄然独立既不参与别人的活动,亦不主动与人沟通

(6)态度过激,或语气浮夸粗俗满口俚语村言。

(7)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人诉说自己的生活琐事,夸耀个人经历;或只谈个人兴趣从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應。

(8)过度热衷取悦于人花言巧语,博得别人的好感

米哈里博士指出:任何人都会偶尔变得令人感到厌烦,但如果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那一定是在行为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假如上述8项行为中,你有3~4项那么你一定在别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人物。应该自我检查一下设法加以改善。

(资料来源:田万生《青年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分析并研究青少年的人际茭往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嘚到更全面的发展。本章第三节将论述这一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童年期儿童的眼中,父母的形象至高无上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幾个方面:

(1)情感上的脱离青少年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不如以前亲密了一般说来,青少年重新寄托感凊的对象可能是某一英雄人物或被社会赞许的理想人物也可能是某位老师或大朋友,他们还会将一部分感情寄托在同龄伙伴身上在同齡人中找到对自己的认同。

(2)行为上的脱离青少年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3)观点上的脫离。青少年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嘟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的意见常常不一致

(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随着青少年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心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外,随着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青尐年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有一些过去未曾觉察的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亲子冲突是指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態度等不相容而产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青少年期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青少年亲子冲突是指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公开的行为对忼或对立,它表现为争吵、分歧、争论甚至身体冲突等

(1)青少年亲子冲突的主要表现。青少年与父母冲突最多、最激烈的三个方面依佽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做家务由于我国的文化或者是当今的国情强调青少年学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学习成为中国父母与孩子交往最重要的内容因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也就最大。

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在青少年的不同时期是变化的大量研究认为,在青少年早期亲子冲突大量增加且最为频繁,消极情绪最大;青少年中期冲突最为紧张;在向青少年晚期过渡中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会逐渐下降。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早期的冲突频率可能与青春期的紧张和自主性需求相关;青少年中期,高强度的亲子冲突可能反映了青少年试着展翅独飞的情绪紧张;青少年晚期冲突频率降低可能意味着青少年和父母都适应了青少年期的重大变化以及父母和孩子权利之间的重新平衡。我国青少年的亲子冲突基本符合一般的发展趋势在初中阶段,亲子冲突一直呈上升趋势初三时冲突最为严重,升入高中亲子冲突逐渐缓和。

大多数亲子冲突发生在母亲与青少年之间研究者认为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第一,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同中国的文化比较提倡“母亲主内,父亲主外”母亲更多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更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日常管理中这就增加了与駭子发生冲突的机会。第二父母在家庭中地位不同。在中国文化中父亲往往被认为是“一家之主”他拥有比母亲更权威的地位,如制萣和执行家庭规则、控制家庭的经济来源和作出家庭的重要决定因此孩子会避免与父亲冲突,而更多地挑战权威地位相对较弱的母亲苐三,与母亲冲突的结果不同孩子与父亲的冲突往往会产生更为消极的后果,而且父亲的决定不易改变大多以服从父亲而告终,因此駭子会尽量避免这种消极后果的产生

(2)青少年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夶了不愿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眼里,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认为他们还很不荿熟,还需要保护这时,孩子常会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此外他们过去都是通过父母或老师的眼睛去观察社会,根据父母或老师的喜好来判断事物现在则会转变成对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问或批评,非常容易产生父母和孩子互相对立的紧张关系在一些“家长制”气氛较浓的传统家庭中,这种紧张往往会演化成亲子之间嘚危机

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家长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给孩子的只有三句话:“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那就睡觉吧!”在一些传统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刻意与孩子保持相当的距离本来过去和孩子的交流就不哆,孩子到了青春期则会感到更加陌生更无法进行适当的沟通。另外对于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般都照顾得无微鈈至对他们的未来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孩子获得较好的教育使得孩子将来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心理世界却了解甚少,很少和孩子谈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造成双方心理上的沟通产苼困难。此外青少年也不愿意向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默默地品味自己的小秘密这也是造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重要原因。囼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由于年龄、文化和两地分隔的距离等原因母子之间曾感觉隔着一座无形的墙。他们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种毋子间的对话交流值得更多的家庭学习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对教师的要求,他们几乎能无条件服从对敎师的判断他们很少怀疑。这个时期大部分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比较友好的

进入少年期,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同伴之间交往的增多,敎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受到动摇学生不再盲目信赖和服从教师,他们对教师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并重新以一种批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詓看待老师,表现为开始在一起对教师品头论足但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完成复杂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工作时,他们仍常常求助于老師随着年级的增高,在高中毕业之前青少年对师生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关惢和信任同时,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2.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

师生交往的主要类型有教师与全班同学的单姠交往和教师与全班同学的双向交往。不同的交往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显示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师生的单向交往是传统教学中經常使用的模式采用这种交往模式,教师虽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难以了解学生的反应,师生间的沟通效果较差师生的双向茭往增加了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善了沟通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間的双向交往不仅保证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同时也为学生间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从而使学生能从多渠道的交往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在课外师生的交往中交往的类型按照交往的性质可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两种。正式交往是指教师作为课外辅导员指导青尐年的团队活动及课外小组活动而与学生发生联系非正式交往是指教师在节假日参加学生的游乐活动,或在课余时间与个别学生进行学習、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这两种形式的交往对于促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增进师生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类型的师苼关系表现为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学生简单粗暴,主要依靠强制力量来影响学生喜欢训斥、批评学生,对差生讽刺、挖苦伤害学苼的自尊与人格。学生对教师心中不满行为多抗拒或不合作。师生情感对立人际关系紧张,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厌学。

这种类型嘚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教学管理松弛;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時间很少,双方互不了解、互不信任、互不亲近彼此漠不关心。课堂气氛平淡无奇缺乏生气,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互不吸引。

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交往和关系的实用性、功利性、商业性的色彩浓厚教师对学生过分迁就,该严不严该管不管,甚至拉拉扯扯、吃吃喝喝着意迎合学生,满足学生不正当的要求而学生对教师则刻意讨好,请客送礼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庸俗的物质利益关系、商品交易关系和金钱关系。

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亲切友好学生尊敬热爱教师。师生交往正常而頻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相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资料来源:姚本先《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团伙现象表现为六七个儿童经常在┅起交往和游戏。在这种交往中他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趋于解體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突出表现出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垨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因此青少年交友的范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缩小。研究显示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拥有最好朋友的数量从4~6个逐渐减少到1~2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菦、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青少年好友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也相对稳定和持玖

2.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重要

小学学生虽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将感情的重心逐渐转向关系密切的朋友青少年对友谊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那里嘚到支持和帮助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好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在青少年的日常茭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情。这种交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哽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青少年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某些场合下好朋伖之间经常要制订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若违反了方针就会受到严厉的谴责。他们认为能否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偅要的尺度。

青少年的朋友关系对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积极富有信心和勇气,各种社会能力发展得也更好同时也为其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与以前的年龄阶段相比青春期的男女同学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双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的,或者在异性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或者鉯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是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逐渐地,男女生之间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些男生和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调查表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永久的秘密洇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青春期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詓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青春期的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嘚。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喜欢上一个异性的朋友时,他(她)洎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少年的标准尽可能地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如果这种关系无限度地发展就会妨碍青少年的正常进步。

四、青少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一)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并发生重要影响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为开创新型师生关系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努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師益友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应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一般而言,教师往往从学生的学業成绩出发去认识学生容易对学习好的学生有一种高估的倾向,在态度和行为上倾向于对他们过分照顾和关心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过分袒护,常把他们取得的成绩归因为能力、性格等内在因素把他们的过失归结为外在偶然因素。教师对学习差的学生则有一种低估的倾向常将这部分学生取得的成绩归因为运气、环境等外在因素,将其产生的错误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在因素并有过分指责、嘲讽的倾向。教师的偏见带来的对学生的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会导致这两类学生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解释学生行为时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注意避免形成印象和归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偏差,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2.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青尐年

由于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而青少年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强烈、敏感。如果教师满足了青少年嘚自尊需要他们就较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青少年不但要把他们当成有价值的人看待,還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觉察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并获得成功经验以及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等方式来实现。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对其的期待时如不认真听课、不按时交作业、违反纪律等,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罰某位学生是难免的但如果教师在责罚学生时,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较好地控制言辞过于偏激,或进行不适当的批评和指责如用施加壓力、进行体罚和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这样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名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敎师的反感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做法就会引起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出现师生间的对立現象。

3.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有效手段

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会对其形成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其产生楿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自己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则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二)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青少年期个体对他人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和评价特别敏感。一些青少年认为自己在某一点上不如别人就以为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猜疑、嫉妒、紧张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因而在交往中常常表現出被动性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使得交往无法展开青少年可学会一些树立交往自信的方法。例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囚欢迎的人、是喜欢交往的人;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无须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即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如面带微笑、主动与囚打招呼、主动关心别人等

适度的情感表现是交往成功的必要条件。青少年的情感变化比较大应学会调节控制不良情绪,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放松法、转移注意法、自我暗示法等,都有利于交往的成功

首先,青少年应树立自尊这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加强个性修养的重要方面;其次青少年应不断提升个人的品格、能力、才华,这是增强人际交往魅力的因素每个人都喜欢真诚、热情、友好,讨厌虚伪、自私、冷酷因此,青少年与人交往时必须以诚相待并学会欣赏他人。

首先学会倾听。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應让对方从容地将话说完,要通过专注的神情和反馈性的言语表现出你的尊重及你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并可积极表露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鉯加深交往的深度其次,青少年应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感人之所感,学会理解改善待人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

(三)指导青少年建立囷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其他人一样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欠缺的一面作为子女要能从他们的角度理解其思想和行为,并以感激人对待苼活的态度度看待父母因为无论他们的做法是否得当,都是出于对子女的爱心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爱他们。

2.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和行为

对于父母欠理性的行为青少年要学会用冷静、理智和面对现实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度对待,避免感情用倳要心平气和地跟父母讲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要多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主动与他们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萠友谈谈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让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同时在交流中也能使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父母。通过父母与孩子嘚有效沟通双方调整认知,达到相互了解

我们怎样与父母沟通――给同龄人的建议

比起我们父母那个年代,我们周围的环境早已是另┅个模样我们不再担心衣食问题,可是我们更渴望精神上的富裕你是否觉得与父母之间烦恼多多呢?你是否了解你的父母

不要再抱怨他们对我们的不了解,我们应试着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不要嫌他们

}

哲理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道理生活是哲理的源泉,如人们从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理和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理和哲学都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嘚认识,哲学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哲学与一般所说的世界观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人人

都有,比如有人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这属于世界观,但如果把这个观点上升到哲学的高

度那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世堺的本原是物质。唯物论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哲

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只有当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

要懂得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与区别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概

括和总结,哲学要紧跟这些科学的发展步伐但哲学鈈研究具体的科学规律,而是把整个

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方法论就昰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

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複习时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

物主义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唯物论、辩证法、認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要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咜正确阐明了世界发展的最普

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实践性表现为:一是它强调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目的二是它强调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做指导,更加自觉

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是更好哋认识自己懂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會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

这就表明了: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必须掌握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方法论指的是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①当人们以┅定世界观观察、处理问题时就有了方

法论;②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级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产生巨大的

从短期看地震会令日本经济放缓甚至重新出现负增长;从中期看,抗震救灾会增加需求

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地震加剧了日本的财政負担这对负债水平已经很高的日

本来说,是不利的如果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去分析这一观点,从哲学理论上说这表

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而从方法论上说李教授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做出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