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员工宿舍照片国数有多少员工?

转:汪建与华大基因的故事,方舟子,王石,癌症,富士康,300216

是华大基因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未来几年将成为身家数十亿人民币的亿万富翁,目前还是年纪最大的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从公开信息看,我非常欣赏汪建这样的人。

业务主要还是基因测序和由此产生的疾病排查,诊断。    华大基因是国内知名的基因检测机构,数年前华大基因落户深圳时,由于给中国明星企业家王石做了第一例亚洲人基因组测试科研项目而名声大噪。该企业2010年的总营收近10亿元,2011年总营收近12亿元,2012年的总营收已超过15亿元。而对医院和个人开展高端基因检测技术服务正是该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华大基因准备在香港上市,募集大约4亿美元,市值可能达到15亿美元以上。

    王石做第一例亚洲人基因组测的公开宣传的报价是999万,但是实际可能只是收了99万。由于技术进步,价格已经下降很多,3000元、4500元、9000元,这分别是北京协和医院、深圳华大基因优康门诊和北京迪诺基因公司对女性乳腺癌基因检测项的报价。    2013年5月14日,朱莉在自己写的文章《我的医疗选择》中称自己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带遗传缺陷基因BRCA1,医生估测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颇高,分别为87%和50%,朱莉选择双侧乳腺切除术保留乳房,降低患癌风险。

因为目前大部分癌症晚期是不可治愈,甚至连让癌症晚期患者延长2年以上“有品质的生命时间”的方法也没有,这里的“有品质”主要是指不受病痛折磨,能大致自由活动。既然目前医学科技界对癌症晚期有效办法不多(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也非常一般),那么及早发现就是目前最好的方法。所以基因检测首先被用于癌症潜在风险的排查。

因为不查就知道汪建与华大基因肯定被方舟子骂过。嘿嘿,一查,还真有3篇以上的方舟子批判华大基因的文章。方舟子骂得对不对?我不是内行,但初步判断至少部分是骂得对的,华大基因在宣传上有浮夸的部分,并不表示它就是彻彻底底的骗子公司。事实上,目前看,华大基因已经基本走上正轨。王石好像也是华大基因的投资人。方舟子以一人之力,大幅度改变了归国留学人员普遍过度夸大研究和工作经历的现象,但也有乱码,乱咬现象,人心是复杂的。

因为基因测序是个体力活,但又不完全是体力活。其实富士康的技术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方舟子在十年前的2000年11月12日就撰文指出“基因组的测定虽然能够成为遗传学研究的有用工具,但它本身在学术上的意义并不大,是没有多少 创造性可言的技术活,基本工作都是通过仪器自动进行的,关键是要有钱买机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高,不宜夸大测序的学术成就。”


华大基因的机器从哪里买的?

瑞士罗氏制药公司,或者美国Illumina (ILMN)。Illumina已经是一个年营业额14亿美元,净利润1.25亿美元,市值170多亿美元的公司。


    59岁的汪建又搞定一桩大事。2013年3月18日,他领导的深圳华大基因(下称华大)宣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的全额收购。美国对手惊呼:华大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汪建毫不掩饰收购后的野心: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他称这是一个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大市场:“我为各国人民服务,各国‘人民币’会自动为我服务。”

收购CG像一场赌博。 “别人说你一个穷人也冒充投资人,但这个穷人‘忽悠’到钱了。”汪建告诉《创业家》。

不喜欢守规矩的汪建,令红杉中国沈南鹏等投资人又爱又恨。“华大已经是中国最牛的生物技术公司,但它仍然像一个早期公司,未来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称。

汪建一向“胆大妄为”。这位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20多年前,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到了1999年,杨焕明和汪建等伙伴创立华大,并自作主张地宣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他们还自己搞起水稻基因组测序等大项目。政府后来掏的钱加起来数以亿计。

很长时间汪建没找到爆发机会,直到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他迅速判断出它的价值。测序成本下降将使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2007年,华大与中科院不欢而散,南下深圳。它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2010年,华大利用国开行数亿贷款,增添100多台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如今,它在商业上开始得到认可,汪建得以从容地讲述华大“四部曲”,仿佛那是与生俱来。他一边渲染对管理的不屑,一边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公司管理团队。作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他远没有听起来、看上去那么忘乎所以。“我们就是一群土匪。”汪说。

在批评者看来,华大不过是科学水平不高、依赖测序仪器和人海战术的“测序工厂”,相当于“生物界的富士康”,而汪建是狂妄之人;在赞誉者眼中,华大足以名列全球创新公司50强,是“生物界的谷歌”,而汪建可谓不世出的科技创业家。

华大究竟是怎样一家机构?汪建和他的伙伴们又是怎样一群人?

(导读)汪建他们“擅自”代表中国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

汪建和他的伙伴们是一群“想干大事情”的人。他们推崇关于两弹一星的一句话:没有一声巨响,这个世界谁也不会理睬你。

1999年7月,华大在北京顺义空港创立,初衷是为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国会1990年批准该计划,拟在15年内投入30亿美元,测定和分析一个人的全部基因。时在华盛顿大学的汪建觉得此乃“天赐良机”:基因领域将会像号召上山下乡的口号所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直到1997年,已回国创办GBI公司的汪建才找到志同道合者:长他两岁、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杨焕明,以及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于军(后留在中科院体系,不再介入华大事务)和德州大学的刘斯奇。他们决定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本无意于此的中国。

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上台称中国愿承担其中的1%。事实上,他并未获得中国政府授权。看起来就像是一次“造反”,政府后来为什么会同意被代表不得而知。中国政府最终为此出资5000万元,杨、汪等人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江泽民的接见。

批评者称这是“绑架政府”。六部委轮番查账。按照华大战略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朱岩梅的说法,汪建个人被查出花了两万多元,大多是参加各种会议的机票和住宿费,其中有不少来自每晚一两百元的旅馆。

无论是否“绑架”,华大成立之初对政府的依赖显而易见。1999年除夕,参加基因组计划尚未得到任何支持,汪建的挫折感很深:“国家不认,厂家不认,没人理我。”他排解郁闷的方法与众不同:开车从北京出发,一直向西,10个小时后到达1000多公里外的乌海。他说服一家打烊的小店老板给自己弄了饭。“我现在告诉华大的人,”汪对《创业家》说,“你们谁敢要饭去?敢要的就好,不敢要的是笨蛋。饿都饿死你了,还不敢要饭?”

与政府打交道,除了“要饭”的勇气,一定还需要技巧。2001年,杭州华大成立,做的事情是水稻基因组测序。杨焕明的家乡在浙江,当地政府提供了支持。公司里贴满“精忠报国”的标语。汪“诳”大家说日本将在“9.18”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以此激励年轻人加班加点。作为一个鼓动者,汪的手段是否高明暂且不论,效果明显。由于浙江当地政府换届等原因,华大得到的支持没有想象的多。水稻基因组项目据说花费2亿多,华大欠下一屁股债。但汪建认为这一项目意义重大:它由华大独立完成,为华大带来了“国际影响”。

2003年,SARS带来灾难的同时没忘给汪建他们一个机会。华大迅速破译四株 SARS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杨、汪团队获得胡锦涛的接见。该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任所长,汪是副所长之一。

2006年,新一代测序仪的出现再次让汪建激动起来:测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任职于英国Solexa公司(后被Illumina收购)的周代星找到汪建推销这种测序仪。汪显得迫不及待:第一台机器由于运输损坏无法运转,他决定再采购5台。

朱岩梅说,汪建敏锐地看到测序技术的进步将出现拐点,认定整个行业将迎来巨变,中科院却不可能同意购买大批新机器。2007年,杨焕明评上中科院院士。也是在这一年,汪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在华大,内部事务实际由汪建负责。

杨、汪等人一只脚在体制内,是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一只脚在体制外,是华大负责人。他们解释说,基因测序需要人手,中科院编制容纳不了那么多人。2008年年初,杨焕明被中科院免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职务,和汪建一样只剩下华大身份。“公私同行”的华大前史就此结束。

争议却未平息。2012年10月下旬,王俊回母校北大参加一个论坛,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公开批评华大。几天后,饶毅在科学网博客撰文称杨焕明领导的研究所和华大好像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华大迁往深圳后很多财产跟着走了,“公私同行”得利的是华大创始人和持股人。当年以冒领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大旗,华大才能在中国要钱要地皮,有资源买仪器、招兵买马。

汪建表示南下深圳时接受了审计,抱怨批评者应该到华大实地看一看。而《创业家》希望杨焕明讲述华大创业历程时,杨表示自己时间不凑巧,婉言谢绝。

汪建现在宣称成立华大是“直奔科学”。科普作家方舟子记述他2000年11月访问华大的见闻:汪向方出示了一份两页半的“中国人基因多态性计划”申请书草稿——要求政府拨款8亿元,充满“为了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再次请缨”之类的豪言壮语。至于“预防外国敌对势力制造针对中国人种的基因武器”,方认为系无稽之谈——有趣的是,2012年华大收购CG时,美国一些反对收购的人士也拿“基因武器”来说事,而华大已不再使用这种宏大的说法。

(导读)“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汪建说。

在深圳,汪选中盐田区一家旧鞋厂落脚。华大当然没有忘记谋求政府支持,几年下来,深圳市政府提供的经费累计近亿元。

2007年4月,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成立。这是一个事业单位。“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汪建说。他们沿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英文缩写BGI。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汪建就想,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

当年10月,华大宣布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汪建与深圳市政府打赌说“十二五”期间华大要在《科学》、《自然》几本顶尖刊物发50篇论文,结果去年超额完成。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据华大科技COO杨旭介绍,他们既有一两万元的单子,也有上千万甚至接近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杨旭说,把超大型项目交给一两台机器去做,五六年才出来,是不能容忍的。

华大随着新机器的到来迅速扩张,到2012年其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测序工厂”。

汪建对这一称呼并不反感,而且自嘲是“科技民工”。“把工业发展模式搬到生物经济上来,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他们(指国内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不是科学,最根本的一个争议就在这儿。”

2009年至2012年,华大的营收分别为3.43亿、10.37亿、12.63亿和11.05亿元。不过,汪建意识到科研测序服务的未来增长可能会比较平稳,而且,一个几万元的单子,客户也可能提出个性化要求,很难做到产品标准化。2012年年中,汪建提出放缓科研测序服务,讨论的结果是,暂不放缓,毕竟这是主要现金流来源。

在商业上,汪建更看重产前检测、宫颈癌筛查等健康服务。目前,对于唐氏综合征(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筛查测出的高危孕妇,确诊需采用羊膜穿刺及绒毛取样,提取胎儿DNA,操作复杂,而且可能使少数孕妇流产。华大从2010年12月起,与北京市妇产医院、301医院合作尝试无创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每次收费约一两千元。在新浪微博上,一些做过无创检测的孕妇公开表示支持这种新技术。但检测不久之后被叫停——它没有得到药监局和卫生部批准。

“国家药监局的人答复说,这种新的东西没有申报途径。”华大健康业务前负责人王威博士说。她称药监局后来组织调研,觉得不该一棍子打死,这等于默许;卫生部也做过调研,结论是需要部委间协调。

汪不会放弃自己看准的机会。进不了北京,再回深圳,三次答辩后华大在当地拿到准生证。2012年,华大无创检测业务进入湖北、天津等地,当地亦有高官欣赏华大。“我们也非常狡猾,这里不行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漂流。”截至2013年3月初,华大完成近1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我们走到前面去不叫违法,叫无法。科学已经证实是对的,就可以用了。”汪建说。今年年初,他参与与国务院领导的座谈时,趁机“告”了有关部门一状。

尽管只在少数城市有试点,华大健康业务已显现出爆发力,2011年营收2000万元,2012年据称为1.4亿元。汪建希望2013年仍然有数倍增长,最好在收入上超过科研测序服务。一位投资人说,当初华大对这块业务估值100亿,他们吓了一跳,但后来发现“未来是完全可能的”。《创业家》采访汪建当天,碰上泰国一家著名公立医院访问华大并签约,打算引进其健康服务。

汪建给华大设定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

所谓人人服务,是指基因测序和分析成本大幅度下降,生物大数据足够丰富后,人人都可以在常规诊疗中应用基因信息。目前,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下降到数千元,但加上分析成本,大概要10万元。

在科研测序和健康服务方面,华大的竞争者均已出现,其中有不少是前华大员工。2011年成立的贝瑞和康已得到君联资本投资,其创始人正是曾经卖给华大测序仪的周代星,华大骨干之一高扬被他拉来一起创业。对于前华大人创建的公司,华大人称之为“华小”。高扬认为“华大是愿意培养年轻人的”。他在一些高校及研究所见到,即便对于一些老旧机器,学生也不准接触或只能有限接触,而华大从不对年轻人设限。

像高扬一样离开华大的人不少。有被腾讯连窝端的IT团队,也有加入清华大学的片区主管。为了稳定团队,2013年春节后华大启动员工持股计划。汪建和员工们一样在格子间办公,而且一直租房住,他对员工承诺“哪天你们还没有住房,我有好住房,你们把我杀了就完了”。

(导读)几个月时间,华大融资14亿元,投资机构包括光大创投、云锋基金、红杉资本。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十三陵附近一个私人农庄,聚集着数十位来自深创投、红杉资本、弘毅投资、摩根斯坦利等投资机构的重要人物。农庄女主人是今典集团张宝全的夫人王秋杨,与华大基因总裁汪建一起登过山。

创立10余年,华大从未接受过风投。汪建认为很多投资人听不懂他说的话,还想控制他。现在,他急于筹到十余亿人民币,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并准备后续的运营费用。

汪开始面对追问。“你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你们不是发论文的吗?”“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万科董事长王石出来为汪解围。王也是汪建的山友,他不仅免费给华大做顾问,还将万科创始团队成员黄胜全推荐到华大。

“老汪早就做过企业……”王石说。湖南人汪建初中未毕业便上山下乡,9年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湘雅医学院,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硕士;1988年赴美,先后在德州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做研究,1994年回国创办GBI公司,做乙肝诊断试剂,1996年与杨焕明准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熟悉汪建的人说,GBI赚了不少钱,但汪一度被排挤,这使得他后来非常看重控制权。

汪的耐性比王石差。他说自己甚至拍了桌子。“你是让别人给你投钱,”王石劝他,“你这样别人怎么投?”

“别人”还是有兴趣。兴趣很大。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团队负责人陈鹏辉是生物医药行业出身,在近半年时间里对华大做了各种各样的尽职调查。红杉资本沈南鹏多次带队到访华大,董事总经理杜莹专程跑到美国波士顿调查华大在客户和同行当中的口碑。“我们从怀疑到投资,经历了很痛苦的过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说。

这一过程中,一些印象据说得到更新。比如,华大不是一家商业型公司,拿了政府不少钱,没什么盈利能力。投资人调查则发现其年盈利达两亿元,政府资金所占比例已不大。比如,华大构架复杂、管理混乱。投资人则发现华大在基因测序(测定生物DNA序列,破解基因密码,这些信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均有可能应用)各个应用都成立了子公司。

“这个公司虽然有点乱,但已经搭好构架,随时可以爆发。”一位投资人说。

汪有十足的底气。“谈判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没有发言权,”汪建说,“你要觉得你牛,跟李英睿比一比呀?我们最著名的王俊同志还不用拿出来,就把他们吓住了。”26岁的李英睿是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华大科技)CEO,19岁时北大没毕业进了华大,在《科学》《自然》多次发表论文;王俊36岁,是华大CEO,被《自然》评为全球科学界2012年度十大人物,汪最近将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一职也交给了他。

华大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有业内人士表示:“华大的优势是年轻,劣势是太年轻。”

汪的本意是拉风投一起收购CG,但投资人最感兴趣的是产前诊断、宫颈癌筛查等医学服务。但投资人最终选择了面向科研机构、制药公司的基因测序服务。这是华大最主要的现金流来源,年收入超10亿元,半数来自国外。与此同时,投资人希望保留今后入股华大健康业务的优先权。当然,他们心知肚明,华大拿到钱以后,首先要干的事情是收购CG。“直到融资结束,我们都没有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华大投资总监熊力说。

2012年12月,华大宣布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其中,光大控股4亿元,云锋基金2.3亿元,红杉资本2亿元。深圳本地的深创投只投了2000万元,汪建嘲笑对方“胆小”。另有弘毅投资等选择放弃。

华大科技新的董事会中,华大占5席,风投占4席。但汪说:“你不要管我运作。什么叫规范公司?我能够把它做好了就是规范,我不守那些规矩。”

一位投资人谈及华大未来的风险时说,他们最欣赏和最担心的都是汪建:“跟老汪打交道是一段痛苦的过程,无论我们怎么说,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对老汪又爱又恨,他绝对是华大的精神领袖。还有一句玩笑话,华大最大的风险就是老汪,我们怕他出昏招。”

(导读)竞争对手说,华大基因拿走了“可口可乐秘方”。

按照汪建的说法,他们做出收购美国纳斯达CG的决定只用了5分钟。“重大决策从来没超过5分钟。我们什么时候正儿八经开过会?”

2012年6月,华大CEO王俊收到CG交易顾问的邮件,邀请参与收购竞价。在驱车前往深圳东郊华大农业基地的途中,汪建与王俊决定收购。

除了要经过美国政府审批,完成并购以及后续经营投入,至少需要10亿元。华大账上根本没那么多钱。

汪势在必得。比起当年未经允许就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钱是小问题。作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在产业链中下游优势明显,却受制于上游。华大最重要的资产,那100多台测序仪,即来自美国Illumina公司。CG位于硅谷山景城,既有测序服务,也有自己的测序仪,只是经营不善,每年亏损五千多万美元。汪希望借助这个“兵工厂”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条,大幅度降低基因测序价格。如果汪所说“5分钟”没有夸张,只能说明他对此早有深思熟虑。汪并非一般的“土匪”。

当年9月17日,华大与CG签署并购协议,华大将为对方提供3000万美元过桥贷款。如果无法通过美国政府审批,这笔钱很可能有去无回。“OK,不就是两个亿(人民币)嘛,就准备交学费。你老这么计算,人家不跟你玩。”汪说。“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与汪建事后的传奇化描述不同,并购的执行者们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华大几乎掏光家底,而融资谈判尚在进行之中。尽管如此,华大还是请了一流的交易顾问、律所和公关公司。王俊说,这花掉不少钱,但并购得按国际规则办事,该花钱的时候就不能手软。

交易顾问花旗建议报价每股3.75美元,华大财务部门建议3美元。王俊的估测被最终采用:3.15美元。这个报价刚好高出竞争对手一点点。“王俊在这儿掰指头一算,三块一毛五。”汪建说。“几个小家伙问我,我说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我也不知道。这个事儿都是冥冥之中的,哪用那么认真?你找对象都是算好的吗?”

“这是一种心理博弈。首先这个公司值多少?然后你的竞争对手会出多少?我后来想这个事,还真是挺沾沾自喜了一下。”王俊说。

此前销售过100多台测序仪给华大的Illumina,担心华大收购CG后威胁自己的地位,试图阻击这宗收购。一方面,它曾出价3.30美元表示想收购CG,又中途撤回材料;另一方面,它在各种场合声称华大相当于从美国拿走“可口可乐秘方”。

12月12日,华大刚完成融资,硅谷颇有影响的《圣何塞信使报》刊登美中经济暨安全审查委员会两位委员撰写的社评,大意是华大由中国政府拥有和控制,而且可能带来生物武器威胁,呼吁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严格审查此案。

当天,CG联合创始人兼CEO Clifford Reid即发出致公司员工的公开信:“华大是一家私人企业,由其员工拥有……Illumina一直在卖设备给华大,也没听说什么国家安全问题。”

今年29岁的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徐讯,从2011年起负责华大的美国业务,如今又奉命在美具体处理收购事宜。“最最关键的是,”徐说,“美国政府审批时的一系列媒体公关工作。这个事情吵得沸沸扬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华大在回应时,则尽量不讲中国因素、生物安全,而是宣传华大与盖茨基金会及美国多家儿童医院的合作。

2013年3月18日,交易额为1.17亿美元的收购完成。选择留任的Reid博士表示:“我希望在2020年之前,每个人在常规医疗程序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特有的基因构成接受咨询和诊治。”

在CG和华大看来,这意味着临床医学的革命,潜力无限的市场。双方此前都曾表示计划开展百万人基因组测序。“我不能做一个人的肿瘤研究,就把研究结果推广到全世界。”王俊说。“做上百万人的样本,把里面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才可能开发应用。这种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再往后走的大科学大数据产出,最终会形成有利于老百姓的用途。”

百万人基因组测序的前提之一是测序成本急剧下降。因此,汪建将收购CG视为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光大控股的陈鹏辉评论说:“如果华大整合CG成功,将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价格下降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关于华大,争议从未停息。它的科学水平到底如何?它的临床技术能够得到医生们多少认可?它的模式能否持续?它的蓝图能否实现?但无论如何,人们已经不能忽视这家机构的存在。

2011年年底,乔布斯去世不久,当时还不算华大一员的朱岩梅在新西兰颠簸的海船上读《乔布斯传》,读到那段著名的广告语时,她给汪建发短信,说这就是形容华大人的:“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你可以认同他们,颂扬他们,反对或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汪建回短信:“谁要做老乔?咒我啊?!”

华大基因总裁汪建:我不守那些规矩

(导读)华大基因总裁汪建解释自己为何不按套路出牌,为何有些疯狂的举动。他说:“我没见到过技术上很行、产业做得很好、还能做科学的。只有华大,全世界只有华大。再往前推的话只有贝尔,欧洲只有巴斯德。”

这次收购从(2012年)9月份宣布到今年1月才批准,我们这3000万美元(过桥资金)差点打水漂了。OK,不就是两个亿(人民币)嘛,就准备交学费。你老这么计算,人家不跟你玩。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我们原来一分钱资本没有,谁来(谈投资)我们就财大气粗把人家骂出去。现在要收购,钱不够了,割点小肉出去,把子公司卖40%换了14个亿。

但是,除了我保证(融资子公司)达到今明两年利润目标、后年估值100亿元,其他的就不要管我了。不要管我运作,中间任何过程不要参与。他们(投资方)要求给高管点股份,说这样会稳定。我说少给我来这套,你看稳定了我就把他调到别的部门去了。他们没办法。我们非常强硬,你说了不算我说了算。华大这么大,随便给它挤一点儿完成任务就完了,谁跟他玩儿那个游戏(对赌)。你要的是回报,对吧,你不要管华大内部的事情。

你要觉得你牛,你跟李英睿比一比呀?没人敢嘛。英睿19岁闯荡江湖的时候你在哪儿?英睿现在世界著名,你著在哪儿?我们世界最著名的王俊同志还不用拿出来,就把他们吓住了。王俊全球谁敢惹他?王俊随便在国际的商业大会、科技大会上镇得住几千人,你这几个小投资,投个十亿八亿还谈来谈去,你们烦不烦?(编者注:26岁的李英睿是华大子公司华大科技CEO,19岁大学未毕业即加入华大,已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多篇论文;36的王俊是华大CEO,最近入选英国《自然》杂志的2012年度全球科技十大人物。)

我们谈不过人家的时候就开始智力歧视。智力歧视,他们心里都虚,我们就是气壮如牛。谈判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你觉得你比人家智力低的时候你敢说话吗?企业管理就你那智力你敢说话吗?科技你敢说话吗?他们算投资回报都没有王俊和英睿算得快。

什么叫规范公司?我能够把它做好了就是规范,我不守那些规矩。我跟他们说得很清楚,除了硬性的法律框框以外,其他的免谈。我们有我们的玩法,你们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就拉倒,不要干涉华大的任何事情,你没有资格干涉。你投的不就是科技服务嘛,你后面还要不要别的?

后来谈了几次变成朋友,我们有点儿收敛,他们也有点儿收敛。有个协议,将来我们的健康服务开始融资,他们优先进来:我都被你欺负成这样了,后面那块儿不先给我订个席位?

华大要走“四部曲”。先做科学研究,树起旗帜来。科学研究做好了,科学家就愿意跟着我们走,科技服务就出来了。科技服务出来了,医生也愿意跟着走,就是医学服务。然后老百姓就自己做了,叫为人民服务。四部曲,现在第三步正在快速加速,今年可能就超过科技服务了。去年临床服务七倍增长,现在前两个月已经完成了三倍的增长了。

临床服务在政策上还没突破。这个新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然后怀疑我们是坑蒙拐骗。大前年我第一次跟人家汇报的时候,他问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说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无律可依,我想遵纪守法你没有,我要走你说我不能干。法律都是在维护既有秩序,我们在创造新的东西。你法律界应该主动学习,创造新法来满足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你既不学习也不来实地调研,那我只有一条了:张嘴大骂。你要遵从法律去创新,你干脆回家歇着去吧。

华大从参加人类基因组开始到今天,从外表上看是不按套路出牌,有些疯狂的举动,但是骨子里面要是一步不符合规律,是走不到今天的。还有各地的政策,各个阶层的人士那种对成功对创造对创新的渴望、对我们的支持包容。但是我们也非常狡猾,这里不行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漂流。

我就要做科学院,我就要做科学老大,而且要比任何现有的科学体系都更好,这是我们当时的初衷。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那说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我们今天要表明我们是科技老大,不是企业老大。企业是低智力的人做的,而我们现在也还基本属于低智力。

生物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两回事,生物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科学问题,我们直奔科学。我们几个人从90年代初开始讨论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追逐这个梦20多年。我可以用我的半生去献身科学,当科学突破的时候再转到企业界。做企业这帮小子大多是为了挣钱去创业,谁敢说自己生的伟大?我们牛就牛在这儿,我们开始就是想做好人。

科学问题后面就是产业问题。我们的提法就是先为人民服务,先为各国人民服务,然后让各国的货币为我们服务。我们的口号是“中国太小,宇宙太大,地球正好”。我没见到过技术上很行、产业做得很好、还能做科学的。只有华大,全世界只有华大。再往前推的话只有贝尔,欧洲只有巴斯德。

我们想活出一份精彩来,我们希望我们的人生在人类历史上可圈可点。比如说我希望在未来三五年之内,咱们的女同胞不再担心宫颈癌,我觉得我能做到。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贫血,中国的聋哑学校应该关掉95%,这是我马上想做的事情。你说我做完这个事情,我人民币会少吗?你不用去想人民币,它自然会来。

我想就像美国IT业都在加州那边,我们生物界能不能在东南沿海出现那样一个东西,出现一批英雄人物。我(个人)啥也不缺,我一双鞋一年穿到头。我叫四无,无领带,无表带,无裤带,无鞋带,你说我要什么?什么都踩不到我。你要豪华,你有我经历过的豪华多吗?你有我经历的国际社会的那种辉煌多吗?你有我经历的中国社会的辉煌多吗?你有我经历过的生死多吗?买一个裤带花20万,我买一根两毛钱的绳子不一回事吗?外界对我们有争议我从来不去听,我不去听就没争议。网上在骂我们,我不看就没人骂我。所以我最开心,我走到任何地方,我从这儿走到万象,走到曼谷,走到吉隆坡,走到雅加达,走到新加坡,走到迪拜,走到耶路撒冷,有多少人?没人骂我。中国那几个人,方舟子骂我,我没看见,我没听见。你有本事你当面跟我骂,谅你没那胆量。

}

原标题:2018半年报:26家IVD上市企业利润大比拼,没有比这更全的了!

IVD上市企业陆续发布了2018年的上半年度报告,让我们一起从已披露的整理数据中看看这些IVD上市企业的“生存情况”。

IVD企业上半年年度报告表

在以上26家IVD企业中,迪安诊断、乐普医疗、润达医疗、金域医学、美康生物、迈克生物、华大基因上半年主营收入都过了十亿,尤其是迪安诊断、润达医疗、乐普医疗和金域医学营业收入均超过了二十亿!

在以上26家IVD企业中,艾德生物的净利润同期增长了57.86%;乐普医疗的净利润同期增长了63.48%;三诺生物的净利润同期增长了79.65%,而中源协和的净利润同期增长竟高达3121.37%!

布局精准医疗:中源协和

中源协和主要业务为细胞制备和存储服务、基因检测、体外诊断业务等,体外诊断业务主要包括生化类、分子类、免疫类等诊断试剂、设备的生产和销售等。

根据中源协和发布的2018中报显示,中源协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121.37%!基本每股收益0.7元。中源协和表示:公司剥离亏损资产,聚焦主业,优化资产结构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傲锐东源的收购完成,中源协和的业绩空间也会进一步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中源协和的体外诊断新业务——基因检测业务营收大幅增长,达5030万元,同比增长25.32%。中源协和的基因检测业务覆盖了唐氏综合症筛查、儿童基因检测、疾病全项遗传易感基因检测、无创肿瘤精准用药检测、临床生化检测试剂等业务,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医学检验所网络,产生规模化营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中源协和搭建起的百万级“智能基因云”平台,也将提供个性化基因检测产品及服务。

半年报显示,中源协和的检测试剂业务营业收入为1.07亿元,虽同比有所下滑,但毛利率达51.23%,较上年同期上升10.37%,主要原因是公司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高、同时加强成本控制所致。

为了完善精准诊断的全产业链布局,中源协和在2018年完成了对国际知名生物科研企业傲锐东源的收购,并完成了资产过户。对傲锐东源的收购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基因诊断+细胞治疗”在内的整体精准医疗产业链,覆盖目前精准医疗市场的主要热点领域,傲锐东源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将会为中源协和的利润做出突出贡献。

专注慢病管理:乐普医疗

从表中可以看出,乐普医疗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均居于前列,乐普医疗虽主要优势在心血管市场,但是旗下也有着不少IVD企业,包括:乐普科技、艾德康、乐普基因(爱普益、普林基因)、优加利、雅联百得、医康世纪、Quanterix等。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整合体外诊断业务,在充分发挥各业务领域优势的同时,实现了集团平台的统筹作用,在以POCT和血栓弹力图为拳头产品,以生化和免疫为重点领域,以分子诊断和质谱为发展重点的产业布局中起到了积极的协同效应。公司不断加大化学发光等免疫诊断试剂产品线的投入力度,基于艾德康公司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仪而研发的甲功及肿瘤系列已完成临床试验;术前八项系列产品正在临床试验中;心标系列已顺利通过药监局的体系考核。同时,公司在高通量测序、荧光定量检测等分子诊断研发平台系列产品的研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自主研发的用于早期预测H型高血压的MTHFR基因检测试剂盒正在发补阶段。

现阶段,乐普科技、艾德康和雅联百得的业务使得乐普医疗拥有IVD设备和试剂研发、生产、销售渠道的集成优势;同时,乐普基因和Quanterix 致力于分子诊断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筛查及诊断、无创产前筛查中的应用,将会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参股优加利、源动创新和组建医康世纪团队是乐普致力于慢病管理领域,也是未来增强用户黏性的一项重要举措。

基因测序第一股:华大基因

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华大基因不仅各项业绩保持了稳健增长,同时在研发投入、大数据、民生项目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四大业务板块中,生育健康类服务营业收入达6.22亿元,同比增长21.69%;毛利率69.89%,虽受民生投入增加影响,较上年同期减少6.05%,但生育健康毛利率仍高于同业。复杂疾病类服务营业收入达3.02亿元,同比增长81.19%;基础科研类服务营业收入达1.76亿元,同比增长3.60%;药物研发类服务营业收入达3918.91万元,同比增长7.79%。

此外,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肿瘤基因检测服务业务与国内超过180家医院保持了稳定的业务合作,成功测试运行了多家肿瘤NGS实验室,2018年上半年为超过1.2万名受检者提供了肿瘤相关基因检测服务,检测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虽说近年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基因测序行业,但从11.41亿的营收数据来看,华大基因仍然稳坐国内基因测序行业头把交椅。

第三方诊断龙头:金域医学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5%;营业成本12.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7%。

金域医学是一家以第三方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包业务为核心的医学诊断信息整合服务提供商,可提供超过2,500项检验项目外包及科研技术服务。已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建立了?37?家中心实验室,并广泛建立区域中心实验室、快速反应实验室,凭借严格规范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领先的检验检验技术平台、广泛便捷的实验室网络、专业的冷链物流系统,为超过22,000家医疗客户提供公正、准确、及时、便捷的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上人口所在区域,已获?28?张国内外认证认可证书,数量居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首位,检验结果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已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营业规模最大、检验实验室数量最多、覆盖市场网络最广、检验项目及技术平台齐全的市场领导企业。

迈克生物上半年的营收也跨过十亿大坎,净利润也成绩不斐。

公司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包括代理销售国外知名品牌的体外诊断产品。2018年上半年,公司管理层围绕董事会制定的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计划,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进行产业和技术整合,建立了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球诊断、 快速检测、病理诊断、基因测序、生物原料技术平台,依托现有产品技术平台,公司不断开展创新研究,增加新项目、新产品,以丰富和补足自产产品种类。公司全产业链布局已具规模,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公司强化运营管理,积极推进渠道扩张和公司品牌建设,内生与外延增长使得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均得到了较大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仍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表现为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7.8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0.18%。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渠道外延扩张、新商业模式的持续推进等市场举措所带来的代理产品和自产产品持续快速增长,其中代理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7.96%、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28%,自产产品中生化试剂同比增长31.89%,化学发光试剂收入同比增长34.67%,其他自产试剂同比增长52.61%。

公告显示,安图生物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安图生物投入的研发金额为9093.3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0.72%,比去年同期增长 36.05%。截至报告期末,安图生物已获得 440 项产品注册(备案)证书(其中免疫检测产品 205 项,微生物检测产品 89 项,生化检测产品 139 项,其他产品7 项),并取得了 96 项产品的欧盟 CE 认证,产品覆盖了免疫检测、生化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领域的诸多方向。

据了解,安图生物净利、营收双增加的原因是主营业务的进一步广拓深耕,继续推进整体综合服务业务,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2018年5月,安图生物推出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实验室全自动流水线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获得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在进一步提升传统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安图生物还强力进入实验室质量控制服务领域。此外,在分级诊疗、两票制的政策指导下,安图生物也在不断探索围绕实验室整体服务的业务模式。

万孚生物主要从事快速诊断试剂、快速检测仪器等POCT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POCT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在国内临检板块,公司上半年构建了分销管理体系和专业化学术推广体系。受卫计委建设胸痛中心政策的落实和推动,公司在2018年上半年继续加强胸痛中心的建设,夯实胸痛中心的业务优势,实现了POCT产品在急重症等临床科室的业务推广和销售放量。上半年,国内临检板块的心脏标志物检测产品和炎症感染类检测产品均保持了高速增长。

在国内金标板块,2018年上半年,国内流感的爆发促进了金标定性类产品的销售,其中流感检测产品实现了快速增长,另外上半年金标板块也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主要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腺病毒-轮状联卡、肺衣、EB-lgM等。

在国际营销板块,上半年的经营重点在于深耕常规渠道,同时探索业务在境外落地的新模式,包括合作建厂、国际组织合作、跨境电商等模式,同时公司在2018年对海外销售产品做了结构性调整,优化统一了产品规格,完成了产品的升级。通过加大装机速度,叠加项目提升单产,上半年定量产品增长迅速,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确保了国际营销业绩的快速增长。

半年报还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改进和优化老产品线的工艺流程和质控方案,通过调整人才结构和组织架构来提升团队开发能力。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报告期内的研发开支为人民币6,193.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29%。

公司全面建立PLM研发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在免疫荧光、电化学、化学发光等研发领域取得阶段性的突破。公司同时推出宠物检测类产品,覆盖免疫荧光、干式生化、血气类、凝血类等方法学多项产品。

据中报显示,迪安诊断营业收入2955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42%,实现净利润284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13%,实现净利润2040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70%。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诊断服务领域持续加大深耕细作力度,质量管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在完成诊断服务全国连锁化布局前提下,成立诊断服务事业部,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着重质量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度,进一步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及成本领先竞争优势。同时公司大力推动区域中心、精准中心等共建业务模式,增强技术能力,助力整体化解决服务方案的开展。2018年上半年,全集团检测样本量近1800万个,测试数近6500万例。报告期内,公司诊断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88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42%。同时,公司渠道整合有效推进,多区域已实现新突破。

据2018 年半年报显示,公司2018 年1-6 月实现营业收入27.95 亿元,同比上升58.56%,实现归母净利润1.44 亿元,同比上升49.97%。

业绩符合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幅改善:分季度看,公司2018Q1 实现营业收入12.95 亿元,同比上升70.58%,实现归母净利润5,643 万元,同比上升69.99%;2018Q2 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5.00 亿元,同比上升49.46%,实现归母净利润8,786万元,同比上升39.42%,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公司业绩呈现快速增长,一方面由于公司积极扩展市场,业务区域不断扩大,客户数量及收入稳步上升,另一方面,相比2017 年同期,2018H1 新增武汉润达尚检、长春金泽瑞、武汉优科联盛的并表,我们预计公司2018H1 内生性收入增速在25%-30%左右,内生性增长依然稳健。分行业看,工业板块收入9,034 万元,同比上升21.51%,商业板块收入27.02亿元,同比上升60.13%。盈利能力方面,公司2018H1 毛利率26.92%,同比下降0.85PCT,其中工业板块毛利率84.72%(+18.54PCT),商业板块毛利率24.95%(-1.12PCT)。净利率7.90%,同比上升1.11PCT。期间费用方面,公司2018H1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7.03%(-1.52PCT)、5.42%(-1.53PCT)和3.29%(+1.31PCT),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出现明显的下浮,期间费用管理良好。同时公司2018H1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63 亿元,较2017年显著好转。

渠道整合效果显著,积极推进业务模式延伸:2016 年以来,公司渠道拓展动作不断。公司通过渠道的不断拓展,将整体综合服务模式复制到全国,公司目前已经拥有覆盖华东、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地区的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全国性的综合服务业务平台已初具规模。公司积极推进整体综合服务业,新增签约客户快速落地执行,同时存量客户业务收入也在稳步上升,2018 年该业务的收入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9%。同时,公司积极探索围绕整体综合服务业务的配套业务模式,在整体综合服务业务较成规模的上海及黑龙江地区开展第三方精准检测试验室业务,在哈尔滨地区实行了108 家医院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的信息系统搭建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支持超过20 家医院成立区域检验中心并提供整体综合服务,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

积极布局IVD 上游产品,产业链不断丰富:2018H1 公司工业板块收入9,034 万元,同比上升21.51%,公司自产产品覆盖糖化血红蛋白、质控品、生化试剂、化学放光、POCT 等各个领域。(1)上海惠中推出新生代MQ6000 糖化分析仪投入市场,抢占三级医院高端市场,目前该仪器装机量达107 台,2018 年上半年完成装机41台。(2)上海昆涞质控服务与公司整体综合服务平台的有机融合,2018 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9%。(3)公司自主研发的Ranos IMS1200 全自动化学发光系统已获得 35 项检测项目的注册证,于 2018 年 7 月完成首台仪器在医院的正式安装并投入使用。(4)2018 年上半年新增3 条A&T 开放式流水线的合约,并已陆续安排发货、安装和调试相关售后服务工作。

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追求卓越、传递健康”为企业理念,多年来始终专注于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变化,抓住市场机遇,公司管理层围绕董事会制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以创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协调员工团队作战,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年上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亿元,同比增长46.74%,实现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45.71%,具体开展的重点工作如下:

(一)建立健全的市场服务网络。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市场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布局,积极开拓不同业务模式,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加强人才团队梯队建设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的业绩持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度,公司分别在黑龙江省、新疆设立了控股子公司,进一步提升各区域终端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二)加强市场品牌建设。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加医疗行业年度重要展会、主办或协办医疗领域专科学术年会,通过线上多媒体结合线下活动等宣传形式,不断提高终端接触水平,强化品牌印象。

科华生物公布2018 年1H 业绩:营业收入9.74 亿元,同比增长29.7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7 亿元,同比增长8.50%,对应每股收益0.27 元。符合我们的预期。

传统业务竞争加剧,逐步拓展新业务:目前公司在生化和酶免等传统业务面临竞争加剧,公司自产产品业务增速放缓,上半年收入增速为4%。我们认为公司未来的核心增长点在POCT、化学发光和血筛三大块。目前公司化学发光仪器已经开始终端推广,TGS系列产品也有望逐步上市,未来几年化学发光有望成为增长点。同时公司开始往渠道渗透,逐步开展打包集采业务,提高市占率。

出口业务有望逐步恢复:公司产品已于2017 年1 月正式通过WHO体外诊断产品资格审核并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采购名录。二季度已经重新实现出口销售,下半年将继续恢复。

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报告期内公司并购了苏州长光华医以及西安天隆和苏州天隆的股权,进一步丰富公司在化学发光领域和核酸诊断领域的产品线,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公司发布2018 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14.58 亿元,同比增长33.23%,归母净利润1.28 亿元,同比增长31.06%,扣非净利润1.03 亿元,同比增长17.76%;发布配股公开发行预案,按照每10 股配售不超过3 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

业绩符合预期,诊断服务业务继续放量。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公司对年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将产业基金控股的杭州诊断业务经销商倚天生物纳入合并报表,倚天生物主要从事IVD 产品的代理与销售,对公司整体销售规模、盈利能力带来较大影响,2018H1 净利率9.37%,较往年13%左右的净利率水平有显著下降,主要由于低毛利的代理产品占比增加,带来综合毛利率35.18%较往年45%以上的毛利率显著下降;费用端由于会计政策变化,调整后销售和管理费用率由于收入规模扩大带来小幅下降,财务费用率基本稳定。

经销商整合顺利,自产和代理业务保持快速增长。2018 年上半年公司诊断试剂实现营业收入11.22 亿元,同比增长19.57%,诊断仪器实现7374 万元,同比增长50.79%,仪器、试剂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集采业务顺利上量;公司于2015 年开始IVD 经销商整合,不含倚天生物,2018 年上半年合计并表收入预计近3 亿元,并表利润预计近2000 万元,基本完成业绩对赌,与此同时公司依托经销商的渠道资源,实现70+家左右医院的集采业务上量。

顺应分级诊疗政策,区域检验中心快速扩张。公司顺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加快实施,积极在全国布局差异化的区域医学检验共享中心(含区域医检所和合作共建项目),截止2018 年上半年,公司设立了近40 家区域检验共享中心,2018 年上半年实现诊断服务收入2.33 亿元,同比增长163.56%。

公司公布2018 年中报,实现收入4.38 亿元,同比增长10.73%,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01 亿,同比增长11.40%,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0.96 亿元,同比增长23.75%。另外,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31 亿元,同比增长0.70%,现金流情况极为优秀。

仪器投放量上升和仪器封闭带动试剂销售增长效果显著,公司扣非净利润较快增长。公司中报收入和净利润水平符合我们预期。收入端分产品来看,公司2018 年上半年试剂收入2.93 亿元,同比增长17.03%,仪器收入1.44 亿元,同比增长0.03%,其中国内试剂和仪器总收入3.8亿元,占比为87%。其中母公司实现收入3.33 亿元,同比增长11.83%,控股子公司宁波瑞源(持股比例51%)实现收入1.13 亿元,增长11.27%。公司收入增长来自于仪器投放量的上升以及仪器封闭后带来试剂销售的较快增长,截止到2017 年底,公司总计投入生化仪器2650 台,2018年上半年新增投放500 台,仪器封闭后平均而言单台带动的试剂收入也有所上升。利润端来看,毛利率上升1.40 个百分点到65.01%,销售费用率下降0.3 个百分点到13.12%,管理费用率下降0.85 个百分点到19.23%,其中研发费用投入为5404 万元,占收入比例提高1.2 个百分点到12.32%,费用率的下降得益于公司规模效应带来的费用增速小于收入增速,总体而言,公司归母净利润率上升0.14 个百分点到23.14%,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从净利润来看,母公司实现净利润7926 万元,同比上升7.31%,扣非后实现净利润7571 万元,同比上升25.63%;宁波瑞源实现净利润5642 万元,同比增长7.31%,其中纳入合并报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233.52 万元。总体来看,公司扣非净利润延续了此前额较快增长态势。

仪器研发销售见长,重磅新产品陆续上线有望驱动公司收入增长加速。国内IVD 企业大多数是以试剂见长,而试剂的研发壁垒较低,竞争较为激烈,具备仪器研发优势的企业在体外诊断产品封闭化的大趋势中会更受益。公司是国内较为稀缺的具备仪器研发和生产能力的IVD 公司,来自仪器的收入占比在国内IVD 企业中遥遥领先,依托自身的仪器优势在2017 年实现了生化试剂销售的同比快速增长。根据公司公告披露,2018 年,公司完成了GMD-S600 妇科分泌物分析(2018年六月开始向国内三家医院投放销售)、CM-180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预计2018 年下半年加大销售推广力度)、FUS-3000PLUS 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BF-6900CRP 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等多个型号分析仪器产品及多个配套试纸试剂产品的开发、注册、转产工作,这些产品直击医生在临床检测方面的痛点,在成本、效率、安全性等多方面补足了市场空白或者显著领先市场同类水平,有望诞生多个重磅品种。销售策略方面,公司产品深获三级医院的青睐,公司产品高举高打,有望迅速赢得客户口碑,完成在全国的布局铺货。我们认为,重磅新产品陆续上线有望驱动公司收入从2018 年下半年开始显著提升。

公司公布2018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40亿元(+18.06%),实现归属净利润5144.10万元(+9.13%),扣非后归属净利润为4102.21万元(-3.53%),略低于市场预期。

Q2 表现稳定,仪器投放增加,拉动效应尚未体现:

公司Q2 单季度实现收入0.87 亿元(+15.78%),实现归属净利润0.39 亿元(+11.74%),保持相对稳定。

上半年公司流式荧光仪器TESMI 实现60 台以上的装机,相比2017 年(全年新增85 台)新增装机速度有所提升。设备增加后的拉动效应尚需时间体现,2018H1 体外诊断试剂实现销售1.32 亿元(+16.95%),从增速看尚处于自然增长状态。试剂毛利率为80.8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06PP,系部分地区存在小幅降价以及微球等原材料涨价所致。

公司销售及市场部人员增加较多,加上更多推广活动,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5.73%(+2.06PP)。管理费用率为19.13%(+5.66PP),核心因素为新增股权激励摊销400.59 万元,而2017H1 该科目下为-306.18 万元(股权激励摊销冲回),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在10%以上。

新品陆续推出,提升未来增长动力:

公司3 月在CACLP 上推出的新品正在推广过程中。其中用于肺癌筛查的人SHOX2、RASSF1A 基因甲基化DNA 检测试剂正在招商中,现已签订6 家以上经销商,覆盖5 个省份。由于2018 年医保局在设立协调过程中,医院开展新检测项目的定价工作节奏低于往常水平,因此目前甲基化试剂更多应用于第三方诊断平台等机构。

此外,日立-透景实验室流水线也已推出,在绑定TEMSI 使用的同时,有望带动公司生化试剂销售。

凯普生物8月16日晚间公布2018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629.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0%。

公告显示,经营业绩取得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HPV试剂产品增长稳定;其他试剂产品(STD检测、耳聋易感基因检测等新产品)取得较快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55.35%;检验服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89.81%。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市场份额、产能、产销情况、销售价格、成本构成对比上年同期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经营稳定。

8月28日,明德生物公布2018年半年报,公司营业收入9789.58万元,同比增长16.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73.03万元,同比增长13.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780.39万元,同比增长14.27%。

从分产品来看,今年上半年,明德生物快速诊断试剂、快速诊断仪器、检验服务、代理产品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8545.11万元、523.85万元、92.76万元、627.85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81%、524.50%、18.01%、172.79%。

明德生物上半年“快速诊断仪器”销售收入增加524.50%,主要系本期公司研发的新产品“移动心电图机”上市,实现收入502万;代理产品”收入增加172.79%,主要系母公司(简称“明德生物”)及新疆及陕西两家子公司(简称“新疆明德和”“陕西明德和”)代理业务规模逐渐扩大。

2018年上半年,明德生物研发投入935.2万元。

公司发布2018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5.74亿元(+59.46%),实现归属净利润4828.67万元(+30.05%),扣非后归属净利润4892.89万元(+46.40%),基本符合预期。

Q2 维持高速增长,业务仍处投入期:

公司通过并购与成立子公司方式基本实现全国布点,体量扩张开始加速。

上半年集约化销售模式实现收入4.07 亿元(+21.91%),毛利率为33.93%(+2.10PP),单纯销售模式因并购等因素规模增长较快,实现收入1.67亿元(+537.29%),毛利率为33.25%(+1.93PP)。根据公司战略,未来单纯销售模式也将逐步过渡为绑定程度更深的集约化销售模式。费用率方面,上半年销售费用率为7.10%(-1.20PP),管理费用率为7.93%(-0.42PP),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单季度看,Q2 公司实现营收3.14 亿元(+59.20%),增长速度基本与Q1持平;实现归属净利润2964.00 万元(+31.75%),增速略高于Q1,主要原因在于毛利率的提升与费用率的下降。

公司业务目前尚处于投入期,现金花费很大。上半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9245.93 万元,净流出比Q1 进一步扩大。6 月公司完成增发,净融资6.08 亿元,保障了公司扩张的可持续性。

SPD+区域检验中心,集约服务得到升级:

公司在开展传统集约化服务的同时,根据医院需求对集约服务进行升级,开拓了SPD 业务与区域检验中心。其中SPD 业务将公司业务从单纯的实验室试剂耗材供应扩展到了医院全耗材的供应(占医院采购的10%以上),并辅以专业的软件系统,帮助医院实现系统化、精细化、可追溯的管理,从而提升医院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公司已在内蒙古等地签署了SPD 服务协议,预计在下半年会正式进入使用阶段,并在运营过程中通过细节的改善持续提升利润率。

区域检验中心是实现不同等级医院联动,检验资源下基层的一种方式,全国多地都有设立。公司与华润、当地政府共同合作,实现医院群的统一供货,样本互认。这一模式有望会在更多地区复制。

贝瑞基因发布了2018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净利润为1.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50.26%;营业收入为6.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23.09%;基本每股收益为0.4109元,较上年同期增47.43%。

今年以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准确性曾因网文的热传一度备受质疑,但从业绩来看贝瑞基因的产品销售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性。上半年贝瑞基因的医学产品及服务收入为5.98亿元,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92.84%。贝瑞基因方面表示,公司将继续布局基因检测全产业链,聚焦医学遗传学检测和临床肿瘤基因检测两个发展最快的细分市场,以临床医学应用为主线,逐渐向更广泛的大健康领域延伸。公司未来的目标是遗传学疾病完全可控,肿瘤防治以基因检测为主,逐步实现肿瘤早诊和肿瘤治疗全程监控。

年报中还透露,贝瑞基因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3107.91万元,同比增长49.33%,投资新产品线、加大基因检测全产业链项目研发所致。

虽然说已有不少IVD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在上半年已经突破十亿,然而,从一些外企的数据来看,我们和国外IVD企业相比差距仍较大,IVD行业在国内依然有很大的空间,体外诊断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

【转帖】数字质疑真实“华大” 转自人民网 强国论坛

掀起中国基因研究的盖头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5月19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布在“华大基因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原“华大”负责人杨焕明为研 究所所长。在这里,笔者有几个疑问:从民营科研实体转为国立研究所的过程中,原来的资产、人员属于哪儿?华大基因中心还将存在吗?会不会又像以往一样,一 会儿以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的身份代表政府机构,一会儿又以华大基因中心的名义自称民营公司?而至于“华大”以前的相关公司如: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 息学中心、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华大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等等,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 究所是何关系?华大的这次革命性的转折竟究是新瓶装旧酒呢?还是旧瓶装新酒?errluhsmdl
仔细研究号称中国基因研究的领军团队——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华大的身份、华大的资金、华大的项目、华大的目的错综复 杂。透过迷雾,本文旨在通过详实的数字,与大家共同解读真实的华大,希望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与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errluhsmdl

errluhsmdl 号称中国基因研究的王牌公司——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时而以政府机构身份出头露面,时而以非盈利民营公司的名义签约谈判。事实上,中科院仅占华大25%股份,其余75%股份由华大8名创始人拥有。华大经费来源、债务承担、利益分配迷乱复杂。华大究竟属于谁?谁又能够说得清?errluhsmdl

errluhsmdl “华大是个怪物!”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胡松年博士曾郑重告诉记者。errluhsmdl


华大缘何为怪物?许多业内人士长久以来困惑不解。在人们的印象中,华大有时代表政府机构,有时又自称民营公司;有时觉得国家投了很多钱,有时又觉着公司欠 了很多债。关于华大的名称繁多,如: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华大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大方 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等等,感觉云山雾罩,难以说清。errluhsmdl
胡松年解释说:“我们的身份是双重的,华大是一家非盈利的民营公司,而中科院则代表政府机构。参与商业性较强的项目时华大写在前面,后面是‘暨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如果公益性强,则把‘暨’的两端做一个调换。”errluhsmdl
国家规定,非盈利民营公司须在民政部门办理手续,而华大的执照上却盖着工商局的大印。胡松年博士的解释让人摸不着头脑。errluhsmdl
2000年9月,北京华大基因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签订合同,华大基因向遗传所出让25%的股份,将名义上的挂靠关系变成事实上的参股关系。而另外 75%则由8个创始人“按共产主义的方式均分股权”,其中包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执行主任汪健等人。华大以股份换来了中科院人类基因组生物 研究中心的官方招牌,靠着这块招牌,政府的科研经费也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华大。errluhsmdl
据报道,华大因为做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是7000万元债务的承担者。让人不明白的是:中科院与华大创始人25%与75%的股份,是拥有利润的比例呢?还 是付出劳动的比例?或是承担7000万元债务的比例?更何况,华大在成立初期,就一再强调,华大是个民营的非盈利性研究机构。不盈利的公司如何偿还债务? 华大是否会把7000万元巨额债务留给国家?errluhsmdl
1999年至2001年三年时间,华大共耗资约1.6亿元,用于1%人类基因组测序、水稻基因组测序,其中国家投入总计约8000万元、浙江省和杭州市政 府贴息贷款6000万元等。有人对华大的性质提出疑问。产权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华大基因曾是个民营公司,那么,国家对华大的投入——包括有形的巨额 经费和无形的中科院招牌算什么?是以股份的方式进入,还是仅作为国家扶持?国家的投入是否已经形成产权?errluhsmdl
设想一下,假如国家拨给华大1个亿,那么一旦划入华大帐户,按照股份分配,国家的拨款是否便要缩水7500万元。谁负责对这部分资金的支配与监督?errluhsmdl
华大中心执行主任汪健曾透露,华大基因有意在境外上市融资,或者引入香港财团合作,中心的股权结构也将作新的调整。华大中心主任杨焕明则把华大基因的实践 看作是为中国科研体制变革寻求突破口。“可以把它比作科研领域的‘小岗村’”。而问题在于,小岗村的农村体制改革是除了交给国家的,留下的是自己的。而华 大拿国家的钱,出了自己的名,盈了自己的利,这是不可同比的。errluhsmdl
更值得注意的是:华大自称是非盈利的私营机构,既然是非盈利性,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华大又自称,以后成果用于商业用途,将另外成立营利性商业公司,到那 时华大的性质就会变。按照常识,如果用于商业用途的成果是来自有国家投入的项目,国家应该在出售成果方面有发言权。如:是否应该出售?出售给谁?出售价格 多少?而且,这些华大用了国家投资的设备、场地营利,这部分利益又该如何支配?目前都是一个理不清的问题。errluhsmdl
胡松年博士称华大为“怪物”,听起来有些滑稽,但如此比喻还真有些道理。errluhsmdl
鉴于华大的经费绝大多数来自国家拨款与银行贷款,又由于华大中心的模糊产权,有关专家指出:华大中心的产权搞不清楚,国家的投入与产出比便难以说清,操作起来就是一团乱麻。国家对华大的投入应该是有条件的。errluhsmdl
华大水稻测序研究总成本几乎全部是国家资金。华大在相关网站公布成果,一个月内,总共接受了1万多次访问,来自国内的访问只有50多次,如此成果却给华大 留下了7000万元债务。专家指出,华大的研究是没有多少创造性的技术活,成果也并无直接的应用价值。华大花着国家的大钱,研究出效益不明显的成果,国家 究竟值不值?errluhsmdl

errluhsmdl 华大执行主任汪健在内部会议上几次半开玩笑地说,华大“生于1%,而死于水稻”。如此结论如此评价,让人不得其解。errluhsmdl


2002年4月5日,《科学》杂志用14页篇幅发表《水稻基因组序列草图》论文,这是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继1%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的又一个亮点。一时 间,在中国科技界及新闻媒体独领风骚。但水稻测序工作还未开始之时,国内科技界就此问题一直争执不下。在测序工作结束之后,这样的争论在业内较以前更甚。errluhsmdl
据华大杭州中心主任胡松年介绍,由于成果处置不确定的原因,2000年华大与水稻所、遗传所协定开展水稻测序项目,只是合作,成果分享,没有资金往来。但 科学院为华大拨付了500万元的启动资金。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为华大提供了5000万元的3年贴息贷款和1000万元的1年贴息贷款。2001年底,研究 报告初稿在《科学》上发表,经最终核算,华大的总成本达1.6亿元。在新闻发布会上,杨焕明说:“每分钱都是从牙齿缝里省出来的。”errluhsmdl
这次水稻测序的最终成果数据库被放在华大中心自己的网站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网站上免费下载。在数据公布后的一个月里,总共接受了1 万多次访问,有550次下载,但来自国内的访问却少得可怜,只有50多次,其中大部分还是浙江大学内部的。而为了这个结果,我们付出了1个亿的代价。给华 大也留下了7000万的债务。errluhsmdl
华大中心的另一位主任于军在向记者谈起华大未来的计划时说:研究猪基因需要2~3亿元,研究鸡的基因需要1亿元,研究大豆需要2~3亿元,研究中国人的多态性需要8亿元。这些经费大多没有着落。errluhsmdl
不同观点认为:中国花一个多亿弄出个世界公用的成果,不值。此事的投入产出比太低。水稻基因组项目是华大为了抢在瑞士与美国的合资公司先正达、日本科学家 牵头的公益组织“国际水稻协作组”公布数据前,为出风头抢先干下来的,最终得出的数据如英国《自然》杂志2002年4月11日社论评述的:先正达和北京基 因中心测得的序列只是粗略的草图,而这项基础工程离实际开发应用尚有很大距离。errluhsmdl
国内一些专家对华大所从事的工作一直有争议,他们认为,测定基因序列与其说是科学研究,不如说是工程项目,其本身的学术意义并不大,是没有多少创造性的技 术活,基本工作都是通过仪器自动完成,获得的结果只是原始数据,并无直接的应用价值,是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工具,只能通过收取数据使用费来获利,但又 因为的些项目是公共资助的,不允许这样做,因此这些工程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errluhsmdl
有专家建议:在目前国家研究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国家真正要想在“基因研究上获得‘发言权’和‘原始创新性’知识产权,加入当代世界生物医学发展潮 流,就应该着重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投入,调整在生物研究领域的资金分配和发展方向,以避免一些耗资巨大但无重大科学和经济效益的技术工程,掌握 我国发展生物医学真正研究力量的良机;就应该在统一考虑国家南北方基因中心测序平台力量的基础上,及早调整国家已经投入的仪器设备和相关资源的配置使用,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实际效益,为我国生物医学高效益发展更好服务。errluhsmdl
50、10000与7000万,这几个数字密切相关而反差又如此之大,许多人不解:水稻测序究竟值不值?也由此一系列的疑问源源而来。这500万的投资是 如何来的呢?谁评审的?谁论证的?谁批准的?这6000万的贴息贷款事前有没有组织专家论证?有没有偿还计划?有没有担保?如今,3年过去了,偿还了多少 贷款?也由此可见,在项目的投资中,国家占了绝大部分,但不明白的是,国家在一个民营机构中究竟充当什么角色?国家在决定华大的各种事情上又有多少发言 权?而杨焕明所说的“每分钱都是华大从牙齿缝里省出来的”省的究竟又是谁的钱?这一切,到现在来说,依然是个未知数,这应该是个可解的未知数,华大能给人 们一个说明吗?errluhsmdl
华大请求国家拨款8亿人民币,用以中国人基因多态性研究,俗名“炎黄一号”,以“预防外国敌对势力制造针对中国人种的基因武器”。 华大一负责人说,之所以要用“基因武器”的说法,是为了迎合军方的想法。专家指出,这其实就是欺骗国家。华大打出如此大的幌子,国人可解谜团?errluhsmdl

errluhsmdl 华大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噬热菌是个幌子,做了它我们就可能拿到1%;而后来1%也是个幌子,为了我们做水稻、猪和家禽。将来华大最终要做中 国人自己的测序和多态性研究。”文章这样评论说,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幌子为华大带来了名气和资金;华大要生存,也只有依靠这些“幌子”一次次艰难地证明自 己。errluhsmdl


不得其解这里所说的幌子的真实意思,难道,现在华大所要做的多态性研究也是个幌子,而这个幌子又要幌什么呢?下一个项目?更多的资金?更大的名气?不可知。errluhsmdl
采访中得知:华大正准备做的这个中国人基因多态性研究,俗名“炎黄一号”,向政府要求拨款8亿人民币,目前国家的这块支持还没有到位,华大正通过企业捐献、地方政府支持、大学合作等渠道筹措这部分资金。errluhsmdl
关于“炎黄一号”,也听到一些议论。在新语丝电子文库中方舟子《访问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小记》一文中这样写到:汪健向方舟子出示了一份两页半纸的“中国 人基因多态性计划”的申请书草稿,向政府要求拨款8亿人民币,保证在几年之内完成该计划,文中充满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再次请缨,立下军令状”之 类的豪言壮语。针对申请书中“研究中国人种的遗传学和生物学特性”、“预防外国敌对势力制造针对中国人种的基因武器”等等提法,方舟子指出,“中国人种” 的提法是荒唐的。“中国人”只具有社会、文化意义,不具有遗传学和生物学意义,在遗传学上并不存在一个单纯的“中国人种”。中国境内的50多个民族都可视 为不同的遗传群体,甚至汉族也不是单纯的遗传群体,南、北的遗传差异很大,并可进一步分成更小的群体。研究这些遗传群体才有意义。至于“针对中国人种的基 因武器”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并不存在决定中国人的基因。errluhsmdl
汪健表示同意方舟子的见解,并愿意在申请书定稿中将“中国人种”改为“中国境内的群体”,至于“基因武器”的说法,他说是为了迎合军方的想法,不便改动。 方舟子表示怀疑他们是否真会放弃“中国人种”或“中国人”基因的提法,如果放弃,他们就无法打“民族牌”,激发官方、军方和公众的“爱国主义”感情了。errluhsmdl
汪健特别坦诚地指出:某些提法可能是不准确的,某些言论也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国内风气如此,机构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说一些过头话,请海外学者谅解。errluhsmdl
方舟子回答说:“如果说苦衷,谁都有,连骗子也有一大堆苦水可吐,但是公众有权利了解真相,不能为了某个公司的生存,就甘心让公众受不当言论的误导。你们站在自身的立场,我则站在公众的立场。”errluhsmdl
两人不欢而散,事情也无果而终。errluhsmdl
现在,华大还是把“炎黄一号”作为自己下一步的重头戏,想起方舟子一年前的一番话,不由后怕,再加之华大一位负责人关于“幌子”的高论,不由又是一阵后 怕,我们被蒙蔽了吗?幸亏有人懂,如果国内的科学家都不清楚,或者出于种种原因,都不愿站出来说出真相,哪后果将是什么?我们不妨再试想一下,在尚不富裕 的中国,8个亿又是什么样的概念,而所能产生的效益又会是什么?产生的效益又将属于谁?这是和国人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吗? errluhsmdl
这又是一个未知数,这里就姑且用X代替。errluhsmdl
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曾留给了人们一个个未知数,一个个疑问,一个个谜团。华大的身份、华大的资金、华大的项目、华大的目的,谁能说得清?在这里我掀起华大的盖头疑真实华大,是想告诉国人我们要避免以上的问题重新出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大员工宿舍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