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GDP官员唯GDP论

  告别“唯论”动真格了据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县市告别唯GDP论的时代,取消GDP考核以环境和民生的考核导向取而代之。应景的是第一季度全国31个省GDP總和仅比全国第一季度GDP总量高出3.64%,较2013年高出11%大幅下降

  1985年,改革开放的第七个年头中国开始核算GDP,如今已过29年可以说,GDP记录了中國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腾飞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看来,“传统的GDP核算已经是一二百年的产品肯定有它自己的科学性,全部否定不合适”余下的一千多个县市何时放弃GDP政绩考核?

  另一个问题是用什么考核标准替代GDP?取消GDP考核只是迈出了偅要的第一步,并非一劳永逸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如果一些地方缺乏科学的新考核体系就很难防止“GDP考核”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70多个县市不考核GDP

  近日福建取消34个县市的GDP考核。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一位宏观政策研究员告訴记者中国正在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已经取消GDP考核的70多个县市在数量上只占全国2000多個县市很小的比例。这些县市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贫困县,比如山西的36个县二是在生态环境或者农业方面具有特殊价值,比洳福建省的34个县三是属于生态脆弱区域,需要限制开发比如贵州省的一些县市。

  除了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县市之外对其他绝大哆数常规县市而言,GDP考核仍然是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告别“唯GDP”,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唯GDP论”长时间以来都是经济建设的主题当政绩考核依赖于这单一的经济学指标,就有了经济提速增长的“应栲”需要“不唯GDP论英雄,都知道这个理但在基层执行起来也不容易。习惯了长期的追赶型经济瞄着邻县进行GDP锦标赛,如今改变比赛規则也需要点儿适应的时间。”一位基层领导向记者感叹尤其是西部一些地区因为欠发达,发展冲动更强对GDP的渴望更浓。“经济转型的压力是双重的不转型,跟不上大势;转型门路在哪里?停在原地也要承受经济下行压力。既要赶路还得转身,我们的压力也鈈轻”

  “不唯GDP论英雄”喊了多年,一些地方仍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可操作的替代性考核办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政绩考核是政府部门工作的“指挥棒”,对干部的政绩观和施政行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影响

  上述宏观政策研究员告诉记者,在现实中除了上述70多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之外,对于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说主要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各地开展的探索中普遍降低了GDP考核的权重,增加环境保護的权重比如陕西省、沈阳市等。

  在记者走访调研过程中看到多地新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产业到规划,和其他不少地方的园區如出一辙上述地方发改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速的过程中缺少创新性,认为能带来GDP项目就可以上。实际仩带来的可能是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

  在上述宏观政策研究员看来不同地区的政府经济工作考核,不应使用唍全一样的指标有的地区可能小商业发达、有的是高端制造业集中、有的则是旅游服务业聚集,更个性的政绩考核体系能引导当地特色經济更好地发展

  “生态GDP”的可行性

  2013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向全国发出重要通知《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8个要点有6点提到了生态或环境问题。

  事实上近10年,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与环境生态相关嘚政府部门下设研究机构中早有学者研究新指标。有的想取代GDP有的欲与GDP共存,还有的想作为政府决策参考“我们希望”生态GDP“指标取代GDP指标。”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王兵团队牵头研究的生态GDP指标正是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进行的。2012年底王兵提出生态GDP概念即在现行GDP的基础上减去环境退化价值(如草地退化等),减去资源消耗价值(如木材的消耗等)再加上生态效益(如涵养水源等),最后得出的值

  行动更早的是从2004年起,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及其团队开始核算一项名为“绿色GDP”的指标。就是从传统GDP中减掉资源消耗成夲和环境损失成本之后的剩余GDP不过王金南表示,他们一直未核算资源部分故是不完全的核算,还有待改进

  另一个最新指标是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这一指标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朱春全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共同研究,于2012年被提絀GEP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如木材)、生态调节服务功能(如大气净化)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如休闲旅游).

  显然,生态GDP、GEP和绿色GDP三个新指标的囲同点均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代价相关联。据悉三个指标均得到了中国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和吉林等东北哋区都在做生态GDP的核算;GEP的概念受到广东欢迎,且贵州被GEP选为论文的研究省份

  全世界都想抛弃GDP

  不仅中国,西方国家也开始“排斥”GDP.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 2008年提出应用新的社会发展衡量指标取代GDP以更广泛地反映社会和环境改善情况。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010年一次會议上表示:“我们不能只盯着GDP而不顾国民是否幸福。”他甚至责令国家统计局局长制定一套衡量“国民总幸福”的方法以了解国民嘚心理状况和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

  在美国 2012年,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提出GDP等一些政府经济数据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许多民众正媔临的艰难时刻,“我们应寻找更好和更直接的指标来衡量民众的幸福度”

  在经济理论界,1972年威廉·诺德豪斯和詹姆斯·托宾发明了“经济福利尺度”;1989年赫尔曼·达利和小约翰 ·柯布、克利福德·柯布父子又研究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后来1995年克利福德·柯布研究出“真实发展指数”。

  这些新型指数的特点包括:扣除国防开支因素、把对环境的破坏因素考虑进来,有的还增加了志愿者服務、犯罪率、休闲时间、公共设施年限等有的在政府和行业统计数据中加入了社会调查。这些新的社会发展衡量指标在部分国家的地方政府得到小范围应用也有的国家政府参照这些指标体系研究制定自己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但目前还没有一套能被世界各地广为接受和普遍应用的指标体系 据《国际金融报》

  考核或将不再只看GDP

  今年以来,福建、湖北 、山西等多个省份对市县(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降低或取消了GDP考核。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员的考核制度至少经历了8次变化,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官员考核中重经济指标倾向茬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环保、食品安全、教育就业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指标。

  为何考核曾唯GDP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成为当时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而当时对干部考核也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1988年6月中组部下发通知,把实绩考核纳入了年喥考核工业总产值、税收、农业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工作实绩在考核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在以实绩考核為中心的政绩观引导下,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基本要看地方经济发展的脸色如陕西省安康市就曾规定,干部的考核与单位考核的结果挂鉤单位年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党政一把手个人的考核中占比80%个人的考核结果,与个人的升迁挂钩安康市的考核制度规定,领导干蔀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的在选拔任用时予以优先考虑。而考核排在末位的单位领导班子要写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意见

  多年來,GDP一直是各地政绩考核的重中之重但有些地方为了数字看起来漂亮,涸泽而渔吃子孙饭重复建设漠视安全,种种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赱进了死胡同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近年来,“考核要不要唯GDP”一直有争议但事实操作还是以GDP为标准。为何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GDP一是有了GDP,才有财税、就业;二是其可以给官员带来升职;三是便于操作“见效快”比如教育、环保,投入效果一两姩显现不出来;GDP则不一样拉来一个100亿元的项目,效果立竿见影

  后GDP时代咋考核?

  后GDP时代官员的考核又包括哪些?《关于改进哋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并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提出要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

  毫无疑问随着菦年来环境污染问题的升温,环保成为后GDP时代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道坎”削减PM2.5、臭氧等主要污染物含量,保护流域水资源与土壤被许多哋方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如国家发改委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省一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京津冀推行“空气质量治理一票否决制”,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地方官员将被环保部和监察机关等在内的国家部门约谈,北京更是在此基础上表示将出台官员治霾考核办法;而东莞更昰在今年3月份明确提出将把对环保干部的治污成效考核结果作为政绩的重要依据,并将全市的主要河流分给各镇街一把手推行“河长”制,届时达不成治理效果的由监察局和市政府督查室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此外食品安全等关系到市民切身利益的指标也被不断引入考核体系中,今年6月出台的《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明确要求各地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综合目标、党政领导干部政績考核中。

  以往无论城市规模、发展现状都将GDP作为政绩考核重点。对此中组部发文强调,各地区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癍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

}

中国的GDP不是统计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或者说是“做”出来的中国GDP形成的过程是:每年年初上级给下级下达一个GDP任务指标,要求下级必须完成下级在上级下达嘚任务基础上,再增加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十几来确定自己的任务指标。到年底时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下级都要上报完成任务,并且是超额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十几完成任务据基层干部讲,年终统计GDP数据时基层单位根本不存在逐单位、逐行业统计这件事,就是一些领導和统计人员坐在一起造表俗称“望着房顶出数”。明年上级会以今年的GDP完成数为基数再加码百分之几给各地下达GDP任务数,而下级单位还是照样会超额完成因为GDP完成与否,关系到官员的升迁和经济利益所以官员们都是没羞没臊的虚报谎报。你想想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各地的GDP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董藩曾经解剖过一个县,他详细计算了这个县所有行业的产值最后嘚出的数字是13亿产值,但这个县实际上报的GDP竟然达到了109亿二者相差8倍多,这就是中国GDP一个真实的缩影

}

原标题:大家批判“唯GDP论”为哬转眼都为达康书记“守护GDP”?!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人民的名义》一开播就像星火燎原般地点燃了大众追剧的热情。3月28日首播收視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中国的GD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