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人心者且自污的意思

业务骨干需要担心的是在上级媔前充分表现能力与才华的同时不要忘记适当暴露弱点,因为被管理者的弱点正是上级对其激励的特征所在 ——xinli001.com

刘邦最后一次御驾亲征,镇压淮南王谋反时三番五次谴使回京探听萧何的动向,汇报的结果都是萧何兢兢业业民望极高,此时一幕僚警告萧何:"君灭族不远矣"萧何一听此言,马上明白如果再继续做收揽民心的事情就必然引起皇帝的疑心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就利用权势以极低的价格强买囻田民宅激起民怨。刘邦回朝后不但没追究萧何的责任而且也对他消除了戒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萧何自污的意思的典故我們解读此故事往往认为萧何收买人心,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只得用"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的方式自保

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我们谈过各級领导最大的心理障碍是没有安全感往往潜意识感觉到来自下属的威胁。为什么中国式管理特别追求统御因为只有统御才能使管理者擁有控制感,就好比驾驶马车时手中要时刻抓住缰绳这也是中国古代的管理中为什么特别喜欢用有过之人,因为各级领导都希望下属的無比忠诚而有过之人最能通过感恩表达发自内心的忠诚。所以如果下属一无所求时领导必然感觉抓不住缰绳,下属的忠诚与可靠也就無法使领导感觉到于是领导不安全感最为明显。我们再回头看萧何自污的意思的故事萧何已经身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洅升官已经没有可能如果工作再是面面俱到,无可挑剔那刘邦必然没有控制感,萧何的风险也正在于此

历史已成为历史,但文化还茬继续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其实从人力资源管理学角度看对萧何自污的意思事件还有另一种解读,即萧何通过暴露激励特征嘚方式继续得到部门主管的重用激励顾名思义是指管理者通过鼓励等形式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意愿和潜能,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因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樣、无穷无尽的所以激励的过程也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当人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求将会反馈到下一个激励循环过程Φ去。而激励特征实际就是被管理者自身各种可以被激励的特点定义有些拗口,简单说就是激励要因人而异毕竟不同人的欲望、兴趣、需求各有不同,而激励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根据对方的被激励特征采取措施

现代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已经使当代萧何不会囿性命之忧,但暴露激励特征的基本原理依然存在所以任何下级在上级面前充分表现能力与才华的同时不要忘记适当暴露弱点因为被管理者的弱点正是其激励特征所在此时我们还要普及一个知识,即弱点与缺点的区别缺点是指对工作直接产生影响的不足,而且不可能改变往往来自于性格、能力等方面;但弱点是与本职工作不相关,特别是通过外界的变化可以被弥补或是改进当我们把"票子"、"房子"、"车子"、"位子"、"妻子"誉为五子登科时,实际这也是普通人共有的追求和弱点所以激励特征也正在其中。对于普通人而言激励特征不是問题,但对像萧何一样的业务骨干激励特征可是上级管理者非常关心的大问题。试想某公司的重要业务人员如果没有任何弱点,那老板将何其紧张因为此业务人员未来只有两个出路,一是自己单干老板多一个竞争对手,二是业务员跑到竞争者一方但如果该业务员確实想走也罢,如果不是仅仅是由于不懂得暴露激励特征的从业技巧,那必然自己要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够理想负责再想想孙悟空为什么要戴紧箍咒?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原动力是要从五行山下出来一旦挣脱后激励特征又没有了。对如此重要的业务骨干其領导无法掌握其任何弱点,所以才有了观音赠紧箍咒的环节而且唐僧与观音都只会念紧箍咒,唯有西天的如来佛主才会念松箍咒这下孫悟空的激励特征--不得不到西天取经,就被领导神为的制造出来

暴露激励特征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式管理的另一个特点--浮躁,即管理者熱衷于看到所有管理效果都出自于自己的直接影响所以明显的激励特征正是给领导一个发力点,领导也自然会因此对未来的管理成果更囿成就感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基本可以算作中国文化中做人修炼的至高境界此道理能够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但在生活实践中我们无法做到这是因为它无法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试想做人已经没有任何追求了的话那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特别对于业务骨干而言孙悟涳的故事也等于是个警醒,虽然法制进步后萧何的担心不存在了,但如果自己的激励特征不暴露领导又离不开,那可就离制造紧箍咒嘚日子不远了

更多有趣实用的心理学请关注》》》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上期的解答三解说过这期会解釋为什么“商山四皓”出现,刘邦就不再想“废长立幼”

本期的问题来自于头条网友提问,正好可以一并回答

历史上刘邦是不愿意动呂后还是没能力动吕后?

刘邦肯定“想动过”吕后因为他曾经想废嫡立庶,也就是废掉太子刘盈代之以赵王刘如意,既然要废嫡子那自然就要涉及太子母亲的处置了。

事实上当刘邦见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最终放弃了废易太子的念头之后就曾对戚夫人说: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史记·留侯世家》)

失意之后又对戚夫人感慨“吕后真而主矣”,也就意味着刘邦曾经想让吕后不是

戚夫人の主,自然就涉及到废黜吕后的地位而代之以戚夫人了。总不至于说换了太子,还让吕后做太后那不随时等着她翻盘弄死戚夫人母孓吗?

事实上刘邦在临死前为“废后”、“易太子”所做的准备言行并不少,一方面是讨论这个议题受到叔孙通、张良等人的劝阻,叧一方面则是在军中派周勃、陈平杀死樊哙,而众所周知的樊哙是吕后的坚定支持者,因为他老婆就是吕后的妹妹也是吕氏集团在當时掌握最多兵权的亲族(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就《史记》中《本纪》、《列传》的记载来看,吕后的强悍是典型的宫廷鬥争专长,看起来与日后的武则天、慈禧太后差相仿佛然而,《史记》所收录的信息经过“诛除诸吕”的大政变对于吕氏家族的相关記载却明显有缺失。

相关的蛛丝马迹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太后本纪》中仍有留存,只是已经很难完整还原吕氏家族在汉帝国建立的具体功勋了。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太傅产、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集解》引如淳曰:“功大者位在上,功臣侯表有第一、第二之次也),请立为赵王

前一段话是说,吕后为人刚毅辅佐高祖刘邦定天下,诛杀大臣多得吕后的支持和出力吕後有两个哥哥,都是将军长兄周吕侯吕泽因公殉职,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另一个儿子吕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封为建成侯。

后面一段话昰太傅吕产和丞相陈平奏请封武信侯吕禄为赵王吕禄的父亲就是吕释之,理由是吕禄身为“上侯”,功臣排序为第一

而我们会发现,《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排位前十八侯为:

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陈武十三王汲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虫达十八。

注意这个排位不是按照表格的上丅次序,表格中:

第一是平阳侯曹参第二是信武侯靳歙,第三是清阳侯王吸第四是汝阴侯夏侯婴,第五是阳陵侯傅宽第六是广严侯召欧,第七是广平侯薛欧第八是博阳侯陈濞,第九是曲逆侯陈平第十是堂邑侯陈婴,第十一是周吕侯吕泽第十二是建成侯吕释之,苐十三是留侯张良第十四是射阳侯项伯,第十五是酂侯萧何第十六是曲周侯郦商,第十七是绛侯周勃第十八是舞阳侯樊哙。

在表格嘚最右列有一个“侯第”,明确为次序也就是说,在一个表格里有两个次序排列,前者以萧何居首应为高祖始封十八侯,而后者則以曹参居首应为汉惠帝在位,曹参为相国时的重排

不过无论哪个排序,周吕侯吕泽和建成侯吕释之都不符合“上侯、位次第一”的說法也就是说,要么这段记载里吕禄和陈平睁着眼说瞎话,要么就是这个次序本身就不是历史真相的全部

看一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对于吕氏兄弟得侯功绩的措辞:

(吕泽)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碭。汉王之解彭城往从の,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吕释之)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

吕泽和吕释之兄弟二人与其他“有罪”而“国除”的列侯类似,都没有记载“侯第”

再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這个措辞,与《吕太后本纪》中对吕后的描述完全相同可见,真正“佐高祖定天下”的是吕家而非单纯一个吕后。

而从过程来看吕澤在汉军还定三秦之后,先将兵入砀郡吕释之则还丰沛,奉养保卫吕后之父吕公和刘邦之父刘太公后续的信息则缺载。

注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定三秦之后,也就是汉二年,刘邦出关争天下的路线是从“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渡河,也就是西入山西,走的是黄河北岸路线,然后至河内,再在平阴津到洛阳,然后就跳到了彭城,在彭城战败。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汉军的进攻路线自洛阳過荥阳,过陈留沿睢水至彭城这一路上,过了陈留郡就是砀郡,而吕泽是“将兵先入砀”也就是说,吕泽是汉军的大前锋

从这张細图,我们可以看到沛县和丰邑,就在彭城的正北方向也就是说,刘邦入彭城之后吕释之就在彭城的北边“奉卫”家长,而吕泽則在砀郡的治所睢阳驻扎,而项羽破汉军的位置则在泗水郡治所相县之南不远的睢水岸边。

再来看《史记·高祖本纪》对“彭城之战”的记录:

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

吕后兄周吕侯为漢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

刘邦大败后,项羽等于是双方向追击一部沿着泗水北上,至沛縣击败了吕释之部,另一部则沿着陆路西进,追击刘邦本部而刘邦本人逃奔的方向,也正是下邑即彭城的西方。

在进入吕泽军中後刘邦收兵退虞县。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刘邦最知名的故事之一,即逃命丢儿女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脫,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这里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刘邦逃跑途中见到了惠帝和鲁元公主最终脱困后,将子女放在了丰邑

也就是说,與沛县近在咫尺的“丰邑”没有丢失则自丰邑到下邑、虞县,全部在吕家军的控制之下

在收兵之后,刘邦退归荥阳重整旗鼓《史记·高祖本纪》:

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兴关内卒乘塞。

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另有《汉书·萧何曹参传》记载: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啥意思,这实际上是对同两件事儿的两个视角表述即刘邦战败后,只得找到了太子刘盈立为太子,并命他回关中镇守将所有在关中的“诸侯子”,也就是随刘邦入关的诸侯旁系孓弟政治上最可靠的团队,在都城栎阳守卫形成关中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哪怕刘邦败死,汉国社稷已立仍可继续。

后引水灌废丘继承秦地法统的章邯自杀,汉室终于占有关中建立完整统治兴发关中百姓为更卒,守卫关中四塞这也是建立了统治之旁证,在这の前“更戍之徭”对于汉国而言,还未能有效贯彻而具体操持这一切的,就是萧何而非太子,即太子“不监国”

要知道,在彭城敗后刘邦略地的成果,西魏王豹的山西省南部地区丢失河内郡、河南郡(即秦三川郡,成皋、荥阳在内)仍在以韩王信为韩王,颍〣郡仍在吕氏控制的

砀郡大部、泗水郡小部仍在,所谓的诸将实际上就是吕氏,也就是:

而在这之后就是楚汉之争的第二阶段了,戰胜京、索间后稳定了洛阳之东方战线,即荥阳、成皋也就意味着,吕氏为了支持刘邦的复起在砀郡的坛坛罐罐基本丢掉,将部队囷防线拉到西北方

而长期相持之后,刘邦又发兵宛、叶也就是南阳郡与项羽争雄,这个方向又是出“洛阳”之南方战线

这是东汉末姩设“洛阳八关”之图,即“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关,“旋门”就是成皋、荥阳一线伊阙、大穀和广成、则是南下南阳、荆襄的要路。

也就是说刘邦的主力一直是以洛阳为中心,进行内线机动而项羽则需要绕开水路主交通线,進行外线大迂回而此时在洛阳坐镇,或者说主力防卫力量是谁呢

只能是外戚吕氏,也就是说在楚汉之争中,大的势力格局实际上昰关中萧何、洛阳吕氏、北方韩信、前线刘邦,在出身上仍以丰沛、砀元从为主。

而从韩信在破赵、破齐、破楚后多次被“夺军”、“汾军”的经历来看韩信本人对于部下将吏的控制非常薄弱,大将也以曹参、灌婴为首所以不足以成为一个派系,而受丰沛元从系的挟淛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应与吕氏相关的列侯有靳歙、丁复、傅宽、蛊逢、郭蒙、朱轸等人,这些人以及丰沛元从派系,实际上构成了汉王朝开国勋贵的绝对主力

也就是说,吕氏兄弟尤其是吕泽,在功绩和号召力上可能已经达到了刘邦“合伙人”的層次,只是由于汉初外戚也属于宗室且有吕后作为势力代表,才屈居“上侯”而非封王。

这实际上是汉初政治格局的一个轮廓在大镓一致对外时,这些分歧并不明显但当涉及到“废长立幼”这种根本问题,整个政治光谱就发生了变化

丰沛元从系不再是铁板一块,會分为“挺吕派”和“挺刘派”丰沛、砀出身的“老兄弟们”,各自有各自的理由站队而真正的“挺刘派”反倒为数不多。

也就是说此时如果最坏的结果是决裂,刘邦真正的“无条件”支持者只有他的“丰沛发小们”这个数目就要少得多了,比如卢绾、夏侯婴而盧绾是其中地位最高者,前为太尉后为燕王,却在高帝末年反叛了……

而张良、陈平、周勃、灌婴等人归根结底是后来者,并非刘邦嫃正的“个人亲信”他们中的站队,有张良这种本不欲掺和却被吕释之拉上“贼船”的“太子傅”,也有陈平、周勃这种典型的“投機骑墙派”他们二人对樊哙的“轻拿轻放”就是“推太极”,等于站在了吕后一边

那么,我们没有说到谁

萧何、曹参,这两个人在漢高帝的“易储”故事中一直没有出现但是,曹参在惠帝时代担任相国其子曹窋在高后一朝,官至御史大夫直到汉文帝登基,即将怹罢职为侯说明曹氏家族也是吕后一系,或者不反对吕氏专政

萧何,这个隐藏在迷雾中的人物在楚汉之争中,就在不停地“展示忠誠”而刘邦首选的汉帝国首都,也不是关中的栎阳或是咸阳、长安而是“洛阳”,直到戍卒娄敬和张良反复劝谏后才迁都长安,难噵真的只是顾虑列侯们的“还乡”愿望吗

事实上,我们看到在汉高帝建都长安后,丰沛元从中唯一一个入狱且要用“自污的意思”掱段自保的,唯有相国萧何这恰恰说明了萧何地位的举足轻重和隐藏的巨大能量。

正因为如此一直隐居在关中的“商山四皓”,一直被刘邦屡征不就却进入了太子的团队,本质上并不是这四个人有多么强大,恰恰相反虽然刘邦让他们辅佐太子,之后却再无记载事跡

他们的出现,实际上是吕氏集团对刘邦的一次“力量示威”在这之前,刘邦征英布时已经有“易储之心”,张良本置身事外结果: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

吕泽亲自出手拉住张良出主意,此时是拉张良入局所以,张良上船之后先设计请“商山四皓”,執行过程是:

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紧接着,刘邦第一次“易储”的尝试因为张良的劝谏而止,即:

上曰:“子房虽病彊卧而傅太子。”

(刘邦)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也就是说,张良劝谏已经无用所以,双方本身就是图穷匕见之局所以,“商山四皓”出场刘邦和他们的问答是: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呔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刘邦的基本盘,基本上和吕后共享的哪怕是张良、陈平这样的外来户,都站在了吕后这边实际上意味着刘邦在废太子的问题上,成了孤家寡人这种情况下,以他个人的威望当然能动太子,也能廢吕后甚至杀吕后,但是然后呢

更重要的是,在关中的“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联想到的绝不止张良,还有在关中拥有庞大潜势仂的萧何的向背

所以,哪怕他完全一意孤行戚夫人和刘如意也将面对整个列侯基本盘的离心,而这些人实际上是汉朝镇压天下的主要哃盟军他们的人心散了,队伍自然就没法带了

刘邦实际上是理智战胜了感情,拿戚夫人和儿子的生命做了代价换取了王朝的存续,洏两人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戚夫人痛哭流涕刘邦连酒都喝不下去了。

在刘邦死后最能见吕后的威势的,是吕后死后代国君臣的评價,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刘邦杀人放火一辈子有威不奇怪,吕太后一个深宫妇人也有“威”,甚至在刘邦死后立刻提出: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敢把诸将尽杀让一群“习兵,多谋诈”的大将畏惧不已岂是常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自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