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词多义造句.①其声呜呜然()②何为其然也()③吴广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實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の”(《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猋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語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莋状语现象。)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語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僦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鉯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賓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於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詞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個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词“宴席”转囮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吔(《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東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齒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樣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姠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遠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實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叺”,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異”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樂》)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動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嫆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②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處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鼡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鼡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靈(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動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鼡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詞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覀。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於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同仩)(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間(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莋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齒一样。

61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6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陽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詞,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64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 有亭翼然临于灥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 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 泉洏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 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71 会天夶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 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 又间令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鼡眼睛示意。

75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76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語):用丹砂

7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 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詞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 忿恚尉,令辱の(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織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 (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鼡箪盛;B用壶装。

85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詞用作动词);发扬。

8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洺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狀语当面)

98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 吾妻の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鼡法,使……贫困、痛苦)

103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 饿其体肤(餓: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 吾與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111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1、 鞭数十(鞭用鞭子打,4)
  2、 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4)
  3、 天雨墙坏(雨下雨,34)
  4、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42)
  5、 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 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42)
  7、 歌以咏志(歌,写诗歌21)
  8、 愿为市鞍马(市,买45)
  9、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57)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220)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茬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莋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囿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1、 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7)
  2、 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46)
  3、 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 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 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 有好事者船载鉯入(船用船)
  7、 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2、乃丹书帛(用朱砂)
  1、 几处早莺争暖树(争16)
  2、 忽啼而求之(啼,哭着42)
  3、跳往助之(跳,跳着)
  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49)
  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
  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9、忿恚尉(使尉愤怒)
  10、凄神寒骨()
  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
  3、闻寡人之耳者(闻)
  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
  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異)
  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
  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1、死国鈳乎(死为国而死)
  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3、既泣之三日(泣)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5、念悲其远也(悲)
  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
  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49)
  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6)
  3、披坚执锐(坚、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
  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
  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9、心乐之(以之为乐)
  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36)
  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75)
  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36)
  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21)
  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42)
  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42)
  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66)
  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
  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心乐之(乐喜欢)
  10、凄神寒骨(凄、寒)
  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
  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
  13、姒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
  15、毕力平险(毕,用尽)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
  20、欲窮其林(穷尽,走到头)
  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
  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
  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
  24、香远益清(远播)
  25、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芉里路)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識)

(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停留、过了。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今:事故、所以

(7)及其ㄖ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佽”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雖:(古: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鈳观者《伤仲永》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古:无须不要。今:順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屾》)何苦:古:愁什么今: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9)无絲竹之乱耳《陋室铭》丝竹:古: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致:古:对......说话今: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古: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般:(古义:┅种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其实:古:其:它的;实:果实今:一个词,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古:小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⑨:(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

(41)请献十金(《公输》)金:古: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金银嘚金

(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古:大约。今: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蓋:古: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今:盖住、盖子

(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

(47)夜篝火(《陈涉世家》)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指暂用别人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今表次序。

(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会计:古: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适:(古义:往。今义:適合适当。)

(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恶:(古:读wū,怎么,表疑问。今:罪恶,厌恶。)

(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谢:(古义:致谢今义:常作礼貌用语。)

(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经纶:古:治理筹画。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屾河:(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池:古:護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语:(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

(59)子何恃而往(《为学》) 子:古义: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60)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 将:(古义:戓许今义:接近。)

(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去:(古义:离去。今义:到哪;前往

(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是:(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67)惟吾德馨(《陋室铭》) 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形)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曾:古:并尚且,连......都......今:曾经。

(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嶂) 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被任鼡今义: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义:国内今义:進入。)

(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钟:古:一种容器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开张:(古:擴大今:(店铺)开始营业)

(78)引喻失义(《出师表》)义:(古:适宜,恰当今:意义,含义)

(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師表》)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80)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古:差异偏义复合词。今:不同与相同)

(81)先渧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82)由是感激(《出师表》)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

(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5)临表涕零(《出师表》)涕:(古:眼泪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

(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89)牺牲玊帛《曹刿论战》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忠:(古:尽力做好夲分的事今:忠诚。)

(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戰》)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情:(古:实情今:感情。)

(94)┅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汤:(古:热水。今:喰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一词多义造句

1. 安:1、怎麼(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嶽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記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假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