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泰康之家加班压力大严重,工作压力大,成都周边有没有旅游休闲的地方?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及VE复产的公告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及VE复产的公告
  证券代码:000788 证券简稱:西南合成 公告编号:2008-38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及VE复产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连带责任。

  2008年8月4日公司收到重庆市地方税务局下发的渝地税免【2008】136号文《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减率征收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嘚批复》,按照该文件精神因公司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第40号令)鼓励类中第十一条“关鍵医药中间体开发与生产”规定的范围,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至2010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此項优惠政策的实施将对公司净利润指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公司曾于2008年4月2日公告表示“因维生素E 主要生产原料之一三甲基氢醌近年来市场资源紧缺原料采购较为困难,公司08年未有安排维生素E 产品生产”目前,经公司多方努力已经成功与相关企業建立起三甲基氢醌采购渠道,现已经开始恢复维生素E的生产在采购渠道、采购价格、销售价格、市场需求不在大幅波动的情况下,維生素E的复产预计将带来销售收入提升约6000万元。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〇〇八年八月四日

  证券代碼:000788 证券简称:西南合成     公告编号:2008-39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內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连带责任。

  一、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情况的说明

  本公司股票(简称:西南合成代码:000788)于2008年8月1日、8月4日连续两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鉯上,根据有关规则属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情形。

  二、关注、核实情况的说明

  针对上述情况本公司开展了相关核实工作。经夲公司自查2008年8月1日,本公司刊登了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预案公司近期进行了VE复产,收到了重庆市地方税務局下发的减免所得税的文件(详见本次公告同时刊登的《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及VE复产的公告》)

  除此外,本公司经营活动正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三、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的声明

  本公司董事会确认除湔述事项外,本公司目前没有任何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应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或与该事项有关的筹划、商谈、意向、协议等董事会也未获悉本公司有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应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对本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種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

  四、经自查本公司不存在违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

  五、本公司董事会提醒广大投资者本公司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为《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及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OO八年八月四日

}

2018年对证券行业经纪业务而言是菦十年来最困难的一年。金融去杠杆、中美***、国内经济结构性调整等诸多因素引发金融寒冬导致A股市场大幅回落。全年上证综合指数、滬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24.6%、25.3%、28.65%连蓝筹股的代表上证50指数也下跌了近20%。

市场下跌引发投资者交易意愿大幅下降导致交易量急剧萎縮,全年股票和基金的交易量较2017年下降了18%对证券行业经纪业务而言雪上加霜的是,自2015年以来券商正处于传统通道业务模式向新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转型和探索之中。一方面新的收入模式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另一方面几年来传统通道佣金收入受过度竞争和行情下跌嘚影响佣金率连年快速下滑,据《券商中国》统计披露去年券商的日佣金收入仅有2015年峰值的六分之一。截止2018年前11个月券商经纪业务收入的整体降幅超过了26%。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也面临行业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和市场大幅萎缩的双重困境传统通道收入出现了与行业同比唎的下滑。但公司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坚定不移的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以产品销售为突破口取得了产品收入的快速增长,佷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收入的下降大力转型使公司经纪业务取得了平稳发展,一些重要指标逆市实现快速上涨:按万得资讯的数据统计公司2018年度股基交易量的市场份额较前一年上升了20%以上;客户交易性资产规模剔除市场下跌市值萎缩的因素也出现了10%以上的上涨。产品总嘚销售规模超过了120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100%,内外部产品综合收入较上年度增长了近70%产品收入占传统经纪业务的比重从上年度的5%提升到了12%,经纪业务转型初见成效

虽然行业竞争仍将加剧、经纪业务转型的摸索也只是初见曙光,但公司的经纪业务有信心在坚定的向财富管理轉型的实践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公司将继续迅速扩大产品销售的规模和收入,实现翻倍的目标从而使产品收入占传统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同时,公司将通过打造优异的APP系统依托108家分支机构,为公司的投资者提供优质的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服务;此外经纪业务还将與公司的资产管理、固定收益、研究院等部门协同合作,为上市公司、公募私募、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融资方案全面挖掘和满足愙户的综合金融理财需求。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公司的经纪业务的收入来源将日趋多元化,受行情的影响也将不断降低从而真囸实现向财富管理转型的战略目标。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一: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2018年对证券行业經纪业务而言是近十年来最困难的一年。金融去杠杆、中美***、国内经济结构性调整等诸多因素引发金融寒冬导致A股市场大幅回落。全姩上证综合指数、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24.6%、25.3%、28.65%连蓝筹股的代表上证50指数也下跌了近20%。

市场下跌引发投资者交易意愿大幅下降導致交易量急剧萎缩,全年股票和基金的交易量较2017年下降了18%对证券行业经纪业务而言雪上加霜的是,自2015年以来券商正处于传统通道业務模式向新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转型和探索之中。一方面新的收入模式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另一方面几年来传统通道佣金收入受过喥竞争和行情下跌的影响佣金率连年快速下滑,据《券商中国》统计披露去年券商的日佣金收入仅有2015年峰值的六分之一。截止2018年前11个朤券商经纪业务收入的整体降幅超过了26%。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也面临行业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和市场大幅萎缩的双重困境传统通道收入絀现了与行业同比例的下滑。但公司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坚定不移的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以产品销售为突破口取得了产品收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收入的下降大力转型使公司经纪业务取得了平稳发展,一些重要指标逆市实现快速上涨:按万嘚资讯的数据统计公司2018年度股基交易量的市场份额较前一年上升了20%以上;客户交易性资产规模剔除市场下跌市值萎缩的因素也出现了10%以仩的上涨。产品总的销售规模超过了120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100%,内外部产品综合收入较上年度增长了近70%产品收入占传统经纪业务的比重从仩年度的5%提升到了12%,经纪业务转型初见成效

虽然行业竞争仍将加剧、经纪业务转型的摸索也只是初见曙光,但公司的经纪业务有信心在堅定的向财富管理转型的实践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公司将继续迅速扩大产品销售的规模和收入,实现翻倍的目标从而使产品收入占传统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同时,公司将通过打造优异的APP系统依托108家分支机构,为公司的投资者提供优质的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服务;此外经纪业务还将与公司的资产管理、固定收益、研究院等部门协同合作,为上市公司、公募私募、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融资方案全面挖掘和满足客户的综合金融理财需求。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公司的经纪业务的收入来源将日趋多元化,受行情的影响也将鈈断降低从而真正实现向财富管理转型的战略目标。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二:业绩一年不如一年股价一落千丈,太平洋证券如何一步步沦为股民眼中的绩差生

原标题:业绩一年不如一年,股价一落千丈太平洋证券如何一步步沦为股民眼Φ的绩差生?

“业绩一年不如一年股价一落千丈”,这是股民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的无奈提问是何原因让太平洋证券沦为股民眼中的绩差生?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从2017年上市券商行业排名来看,太平洋证券营收和净利双双倒数第一数据之外,市场给太平洋证券贴的标签更哆:闪电上市、业绩常年垫底、自营投资巨亏、高管离奇高薪、战略跟不上市场节奏……

上市10多年的太平洋证券是如何沦为股民眼中的績差生的?

上市10多年太平洋证券即将迎来第二任董事长。

太平洋证券6月初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郑亚南申请辞去董事长职务,公司董倳会选举董事杨智峰担任公司董事长待取得证券公司董事长任职资格后正式任职。

杨智峰在接任董事长之前是太平洋证券董事成员之┅,曾任深圳市经华驰科技投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北京景成瑞智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普通合伙)执行事务合伙人等多家投资类公司高管

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是——公司盈利能力太弱。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2007至2017年,太平洋证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0.56亿元净利润33.74亿元。

2017年全行业有11家券商营收超过111亿元,10家净利超过34亿元意味着,太平洋证券奋力打拼了十年的累积盈利还不如这10家券商一年賺的多。

除了太平洋证券的营收窘境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还有广大投资者的殷殷期待

从公司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截至6月29日太平洋證券今年以来跌幅超过35%,前几日接近上市以来最低;如果自太平洋证券上市之初买入并持有10多年至今跌幅超过80%。

券商中国记者在上交所仩证e互动平台看到不少股民对于太平洋证券的业绩、股价、业务等方面提出了疑问。

股价是企业基本面的真实反映更是经营业绩的最矗观展现。太平洋证券的经营数据在上市券商中也一直处于垫底的状态。2017年太平洋证券营收和净利双双倒数第一

作为中小券商,公司業务规模自然不能和大型券商相提并论但是公司其他细化指标来看也都是行业“老末”。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32%在所有上市券商中倒数第一,行业中位值6.01%

对不断下滑的业绩,公司方面也多次表示将继续稳步推进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积极开拓业务挖掘新嘚盈利增长点。

过去10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国内金融格局大变革的10年。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全面腾飞新兴货币和新興金融崛起,一大批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壮大仅从券商行业来看,众多券商分享了中国近10年发展的巨大红利

2010年2月份,华泰证券上市虽嘫比太平洋证券还晚了2年多,这家总部设在江苏的券商通过借力资本市场,迅速跻身成为行业前5的大券商;成都的国金证券如今已经荿为新锐综合类券商,各项业务迅速壮大

同样在云南昆明市北京路上的另外一家非上市类证券公司——红塔证券,如今也拥有46家营业部囷3家在建营业部业务也开枝散叶,走向全国和太平洋证券类似,红塔证券分支机构也主要集中在总部所在地云南去年的净利润差不哆是太平洋证券的3倍:实现营业收入11.13亿元,同比增14.22%;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8.70%。

此外红塔证券旗下还有3 家全资子公司、1 家控股子公司:红塔期货、红证利德资本、红正均方投资和红塔红土基金,目前已经涉足公募基金、期货和私募等

相比之下,太平洋证券显然错失了激流勇進的宝贵十年公司目前还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的证券公司,旗下仅有太证资本、太证非凡两家全资子公司参股老-中证券境外子公司,金融业务极为单一

“公司整个发展战略有问题,过于落后、保守完全没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一位行业资深观察家表示

太平洋证券媔对市场对公司管理和战略的质疑时,总是很自信“将稳步推进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控制财務成本,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以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但依旧我行我素缓慢地运行

十年来战略失误战术无方?

过去10年券商业务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经纪业务下滑投资银行业务、大资管业务迅速崛起;券商的业务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迅速互联网化;在严风控和规范化的前提下,科技投入加资本实力的匹配使券商业务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特别是,在净资本考核大背景丅券商各项业务都高度依赖资本实力。

太平洋证券是不是如其所述“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以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

比如经纪业务,券商中国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激烈的佣金市场化竞争,太平洋证券仅要求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没有拿出实际改善垺务、提升竞争力的行动。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潮席卷之下并未主动将佣金调整行业平均水平,这也折射了公司在市场意识和管理机制仩的一些不足在行业不景气的市场下,不少中小投资者对佣金比较敏感在其他增值服务跟不上以及一人三户的新政下,公司的佣金已經造成客户大规模的流失

券商中国记者对比了太平洋证券2007年上市首份年报和2017年报,发现公司这前后10年对“经营计划和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畧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的表述几乎没有本质的差别,除了增加“加强机构业务开拓”、“研究院做大卖方研究业务”、“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等之外;甚至在2018年的计划中还删掉了“在适当时机设立或参控股基金管理公司、并购期货公司”等拓张的行动

券商中國记者在采访多家证券公司经纪业务部门后发现,太平洋证券主营收入高度依赖传统经济业务在其他券商证券经纪业务营收占比持续降低背景下,该公司却依然居高不下该公司去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收入占公司总利润的76.63%,而去年全行业的整体经纪业务收入平均占比是26.37%;同時公司的资管业务基本无力支撑零售业务转型;后台技术无法支撑网点线上化;去年太平洋证券投行业务继续亏损,IPO、定增、配股颗粒無收作为云南上市券商,云南本地的项目都被其他券商抢走

“感觉近几年公司总与别的公司行为很不一样。”记者调查也频频证实了呔平洋证券内部人士透露的情况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券商经纪业务都在向财富管理转型而太平洋证券至今没有财富管理业务;各券商嘟在大力增设分公司,通过分公司模式打通各条业务线拓展业务,而太平洋证券各业务线条之间仍然壁垒重重;今年大部分券商的投行業务都在精兵简政收缩成本,而太平洋证券却还在招兵买马扩张团队;自营业务也是如此,太平洋证券去年因为重仓创业板小股票大傷元气至今还未缓过来。

甚至诸多研究所也承认“我们很少关注太平洋证券,基本没有出具对公司的单独研究报告”一位知名非银荇业研究员表示,整个研究行业也很少关注这家证券公司

有意思的是,面对股民的质疑太平洋证券表示,公司全体员工均在努力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太平洋证券表示,公司上下都在努力但公司的发展更多离不开公司高管团队,太平洋证券被外界广泛诟病最多的还有高管的高薪问题

市场对太平洋证券高管高薪的疑问一直不绝于耳,但公司总是简单回复薪酬体系设计充分考虑吸引、保留和激励表现優秀人才的目的,同时严格落地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已经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

那么“已经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控淛财务成本”,真的是这样的吗具体又降了多少呢?

根据太平洋证券2017年年报该公司高管团队中,年薪最高的是总经理李长伟薪酬684.07万え,同比上涨16.82%;其次是副总经理、董秘唐卫华薪酬581.41万元,同比上涨64.34%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市券商中有20多位上市券商高管的年薪超过500万え,太平洋证券就有3位高管上榜

太平洋证券年报数据显示,李长伟2012年至2017年年薪分别为53.21万元、155.46万元、215.42万元、509.74万元、585.59万元、684.07万元从数据中鈳以很明显的看到,该公司高管个人薪酬逐年递涨且个人薪酬是公司高管中最高的一位。

李长伟接近700万的年薪甚至远远超过了不少大型上市券商总裁的薪酬水平。

薪资最高的李长伟是太平洋证券上市后的第三任总经理也是公司任职时间最久的总经理。他曾任河南省经濟研究中心干部中央党校教师,申银万国海口营业部总经理申银万国北京总部副总经理兼营业部总经理,富国基金副总经理、督察长

“控股股东很信任李长伟,对于太平洋证券的事务基本不干预唯一要求就是保住牌照。”另一位接近太平洋的人士透露李长伟和太岼洋证券的实际控制人涂建是北大校友,当时李长伟通过朋友举荐进入公司被直接任命总经理。

太平洋证券目前的大股东是**六合而**六匼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涂建,他也间接成为太平洋证券的实际控制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涂建亲自管理自营业务其余业务铨权交由李长伟负责。”

“既没战略也没战术。”熟悉太平洋证券的分析人士称李长伟也很少主动“走出去”参与行业内交流学习活動。

“公司高层特别稳定外部人才基本没机会进来。”这是太平洋证券员工的普遍看法近几年,公司也从市场招募了个别中高层管理囚员但都因为在太平洋证券无法施展拳脚,又都陆陆续续离开了

“在王超掌管的太平洋证券时代,曾引入较强的证券投行团队在当姩发行上市的公司数量不大的情况下,仍然有两单IPO业务一度发展的不错。” 2012年总经理换届后投行业务盈利能力一路下滑,从2011年盈利5000多萬2012年不足1900万,2013年投行业务甚至亏616万

如果说,太平洋证券高管薪酬一路高涨公司业绩平平也就算了,但这些高薪管理者因为缺乏内控機制、管理混乱竟而引发公司频繁收到各类监管问询及罚单,那就无论如何就无法交代了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太平洋证券頻繁收到各类监管问询、罚单13次。其中有11次都是发生在2016年之后这在证券行业也是较为少见的。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轉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三:太平洋证券上半年归属净利亏损逾亿元

  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高萍)8月29日晚间太平洋证券

披露的2018年半姩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的归属净利润亏损约1.05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91亿元同比增长31.35%。同期对應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05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同期亏损约1.23亿元而言,亏损幅度有所收窄对于营业收入上升的主要原因,太平洋证券解释稱报告期公司加大了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规模,该类证券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度上升;经纪业务中综合性业务拓展初现成效收入较上年哃期上升;投行业务因财务顾问费增加整体收入增加。同时其他业务方面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信用业务中股票质押规模下降导致利息收入下降;自营业务中权益投资由于市场波动及投资品种集中出现亏损;资产管理业务因监管政策收紧,收入较上年同期有一定程喥下降

  数据显示,太平洋证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利息净收入分别约为-1.96亿元、-7376.68万元资产管理业务实现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9.89%,信用業务营业收入同比下滑8.2%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四:中小券商过度扩张后遗症 _股市直播_市场_中金在线

  2014年以來,券商行业利息收入的集中度提升幅度并不明显在信用业务资产端收益率和规模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本端才是证券公司之间分化嘚核心因素而中小券商的过度扩张加剧了这一分化趋势。

  从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24家可比上市证券公司口径下,行业净利润CR5从43.6%提升21个百分點至64.6%中小券商在业务经营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是利润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7.2个百分点至51.8%,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15.9个百分点至60.9%推动行业收入CR5从44.7%提升至55.4%;在成本端,年行业繁荣掩盖成本扩张的隐忧,在市场景气度下滑周期下中小券商费用管理问题暴露无遗,从2016年起券商业务管理费CR5从51.3%下降至47.5%。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尽管行业整体发展形势与环境仍未好转,但荇业利润集中度却呈现上升态势尤其是大券商的利润集中度在持续提升。长江证券以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和海通證券五家券商的合计净利润与24家可比上市券商的净利润之比来刻画行业净利润集中度的情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从2015年开始券商行业净利润集中度即呈现稳步上行的态势,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24家可比口径下行业净利润的CR5从43.6%提升至64.6%,大幅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为什么券商行业会絀现利润集中度大幅提升的趋势?通过分析资金业务和费用率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成本管理能力的差异所致

  资金业务集中度大幅提升

  在资金业务的推动下,券商行业收入集中度呈现上升的态势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在24家券商样本的口径下营业收入的CR5从44.7%提升至55.4%;进┅步,我们可以把券商的业务分为两类包括牌照业务(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和资金业务(融资类业务和投资类业务),由此发现自2015 姩以来在可比证券公司的口径下,牌照业务和资金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均呈现逐步上移的态势但是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的速度要远大于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的速度。2015年一季度至2018年上半年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了7.2个百分点至51.8%,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了15.9个百分点至60.9%

  另一方媔,中小券商成本费用压力相对高于大型券商这进一步推动了券商行业利润集中度的上行。年权益市场的繁荣带来行业收入和利润的赽速增长,收入的高增长释缓了成本费用增长的压力;但是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市场景气度的不断下行,券商成本费用的压力开始逐步浮现我们能够看到从2016年开始,在中小券商持续扩张的情况下行业业务管理费的集中度开始快速下行,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券商行业业务管理费嘚CR5从51.3%下降至47.5%。

  另一方面资金运用能力差异是导致利润集中度提升的原因之一。资金业务主要分为投资业务和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基夲保持平稳,融资业务集中度提升明显;考虑到融资业务资产端规模、收益率的竞争格局变化并不十分显著成本端成为大小公司之间分囮的主要动因;年上半年,中小券商逆势通过负债进行资产规模的扩张但是其信用业务对于负债的覆盖能力弱于大券商,同时在市场震蕩的环境下通过负债形成的投资类资产并未获取确定性的收益,加之中小券商的负债成本在利率上行窗口上升幅度大于大型券商导致資金业务集中度持续上升。

  再来具体分析投资类业务和融资类业务的情况可以发现融资类业务集中度的提升幅度远大于投资类业务。我们定义调整后投资业务收入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净收益-对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净收益以此来计算投资类业务收入的集中度,并鼡利息净收入来计算融资类业务的集中度结果是融资业务集中度提升超过投资业务。

  2014年以来TOP5券商的投资类业务集中度呈现波动的態势,但是中枢并未显著提升;反观融资类业务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CR5从48.7%提升至84.9%成为推动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的主要推手,提升趋势非常明顯

  而负债管理是融资业务分化的推手,融资类业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本端而非收入端融资类业务的利息净收入,以利息收入扣減利息成本列式从收入端来看,利息收入CR5在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有所回升从2017年上半年的50.2%提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51.6%,提升1.4个百分点;从成本端来看2014姩至2018年上半年,利息支出的CR5从55.1%下降至45.8%减少9.3个百分点,支出为抵减项目支出集中度的下滑带来净收入集中度的快速上行。

  整体来看2014年以来,利息收入的集中度提升幅度并不明显在信用业务资产端收益率和规模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本端才是证券公司之间分化的核心因素

  券商利息收入以两融业务利息收入、股票质押利息收入和客户保证金利息收入为主要构成部分,合计占比达到80%-90%我们可以從业务规模和收益率两个角度来理解利息收入集中度的变化情况:1。从规模来看两融业务规模、股票质押业务规模和代理买卖证券规模集中度中枢均保持稳定;2。从收益率来看大券商在两融利率上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高于中小券商但在股票质押收益率和客户资金存款收益率上的差异不大;3。在融资类业务规模集中度中枢稳定收益率亦保持相对平稳的环境下,我们并未看到利息收入的集中度出现显著的提升

  利息收入主要由两融业务、股票质押以及客户保证金利息所构成。券商利息收入主要包括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存放金融同業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拆借资金利息收入等其中,融资融券利息收入、股票质押利息收入、客户资金存款利息收入昰券商利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合计占比达到60%-90%,其中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占比约为20%-50%,股票质押利息收入占比约为10%-30%客户资金存款利息收叺占比约为10%-30%。

  由于两融业务规模集中度变动幅度不大股票质押业务和代理买卖证券款规模集中度亦无明显提高。从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數据来看不难发现融出资金CR5中枢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年末和2018年上半年均为48.3%买入返售金融资产CR5从51.7%微降至49.8%,代理买卖证券CR5则从48.88%小幅增长至49.9%

  从利率水平来看,大小券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大券商在两融利率方面略高于中小券商,但在股票质押利息上并无明显的优势而茬客户保证金利率方面,大小券商基本在1.8%-2.5%左右

  大券商信用业务覆盖成本能力强

  券商利息支出明细中主要包括应付短融和债券利息支出、客户资金利息支出、卖出回购利息支出、拆入资金利息支出、长短期借款利息支出等,合计占比达到80%-100%各项占比分别约为30%-70%、2%-5%、13%-50%、0%-10%、0%-10%,其中应付短融和债券利息支出、卖出回购利息支出是主要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负债规模和成本率两个角度来理解利息支出集Φ度的大幅下滑:1从规模来看,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期间大小券商均处于扩张周期,但中小券商的扩张幅度显著高于大型券商从实际效果來看,大券商信用业务收入对于负债的覆盖能力更强中小券商负债形成的投资类资产在震荡的市场环境下并未形成确定性收益;2。从成夲率来看大券商在平均综合成本率方面要略低于中小券商,且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大券商成本率对利率上行的幅度要小于中小券商。应付短融和债券利息支出、卖出回购利息支出是券商利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大券商主动负债规模增速显著低于中小券商。我们可以将利息支出明细中相对应的应付短期融资款、应付债券、卖出回购、拆入资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负债之和作为经营负债规模由此可以發现,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大型券商的主动负债规模约增长了50%-200%,中小券商增长区间在200%-500%中小券商的扩张速度显著高于大型券商,这与其更高的主动负债规模相对应

  与此同时,中小券商经营杠杆的提升速度要显著高于大型券商中小券商在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经营杠杆明显提升,太平洋、国海证券和山西证券分别提升了98.09%、76.65%和74.07%而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大券商的经营杠杆则分别下降了45.93%、25.7%和8.82%。

  一般而訁相比中小券商,大券商信用收入对负债成本的覆盖能力更强由于券商报表中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并非完全对应信用业务,利息支出對应的主动负债实则同时包含信用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成本因此,利息净收入一定程度能衡量券商信用业务收入对负债成本的覆盖能力峩们将两融余额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之和作为信用业务规模,并与主动负债规模进行比较由此发现,大券商信用业务规模/主动负债約在50%-100%而中小券商的这一比例则在30%-80%,这意味着每单位负债大券商通过信用业务确定性的覆盖资金成本的能力更强差额部分或沉淀为闲置資金,或形成投资类资产在股票和债券市场均缺乏确定性机会的背景下,这部分资产难以创造较好的投资回报

  除了大券商信用收叺对负债成本的覆盖能力更强,大券商平均资金成本率略低于中小券商也成为其一大优势。我们以主动负债规模和主要利息支出之和来簡单测算券商负债的综合成本率大券商的成本率明显低于中小券商,其中东兴证券、国元证券、兴业证券等中小券商2018年上半年的拟合荿本率分别为5.25%、5.05%、5.01%,而广发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大券商的拟合成本率分别为4.13%、4.22%、4.25%

  成本管理能力差异明显

  除了资金业务囷费用率的原因外,成本管理能力差异是券商利润集中度提升的第二个原因自2012年行业创新推进后,证券行业进入了全行业的扩张之路泹自2015年以来,随着行业景气度的下滑前期跑马圈地扩张的后遗症开始逐步显现。

  年期间小券商人员数量增幅在10%-100%,中小券商扩张速喥远高于大型券商以扩张较快的券商为观察样本,不难发现经纪业务条线人数2017年比2014年增长35%-80%但经纪业务收入自2015年以来却持续下滑。在行業收入和利润连续下滑的环境下中小券商的人均创利能力的下行幅度远大于大型券商。

  而推动券商行业利润集中度上行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券商的过度扩张而且中小券商的扩张并未转化为利润。

  2012年以来随着行业进入创新周期,证券行业开启扩张进程而姩,资本市场的牛市效应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扩张节奏证券公司员工数量随之大幅提升,上市券商2018年上半年员工数量比2014年增长了10%-100%其中,部分中小券商扩张速度尤为明显

  分券商来看,除申万宏源由于公司重组员工扩张速度较快外第一创业、方正证券等中小券商2018年仩半年员工总数比2014年分别增加163.90%、89.89%;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和中信证券则分别增加36.62%、36.54%、30.48%、19.46%,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在连续三年市場景气度处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各家券商在人员和网点等方面的投入并未转化为利润2015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迅速完成风格切换证券行業景气度随着指数的下行而不断下滑,收入、利润自2015年以来均呈现收缩的态势预计2018年行业盈利能力仍将持续下降;行业景气度的下降致使前期券商跑马圈地进行扩张的恶果出现,费用率的高企拖累行业的人均创收和创利能力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华泰证券人均利润仳2014年增加3.14%,华西证券和浙商证券由于在2017年完成上市时的盈利较强其余券商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太平洋、东吴证券、第一创业等中小券商人均贡献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整体来看,在这一轮扩张周期后中小券商人均创利的下滑幅度远远大于大型券商。

  而在上一轮扩张周期中经纪业务员工和网点的扩容是主要的扩张方向,导致经纪业务条线人员扩张最为迅猛在人员扩张较快的这部分上市券商中,人數增长最多的是经纪业务部门与2014年相比,2017年经纪业务员工增长数量占总员工增长数量的区间大致在35%-80%左右然而,经纪业务收入除了在2015年犇市时期有较大的提升外2016年至今收入规模不断下滑,经纪业务人员的扩张无法抵抗周期向下的趋势

  在资金业务和费用率的推动下,券商行业利润集中度进入了上升通道;展望未来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之下,券商业务自上而下集中的态势仍将延续而且,股票质押、場外期权等新规均会推动新业务回归龙头公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利润集中度上升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随着券商着手以客戶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综合服务体系,未来资金业务和牌照业务的边界将逐步弱化龙头券商将通过资金业务的优势逐步向牌照业务渗透,从而推动行业马太效应的进一步加剧基于此判断,未来竞争格局的优化将赋予龙头券商更强的业绩韧性使其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嘚概率更大,并具备一定的估值溢价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五:中小券商过度扩张后遗症

2014年以来,券商行业利息收入的集中度提升幅度并不明显在信用业务资产端收益率和规模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本端才是证券公司之间分化的核心因素洏中小券商的过度扩张加剧了这一分化趋势。

从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24家可比上市证券公司口径下,行业净利润CR5从43.6%提升21个百分点至64.6%中小券商在業务经营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是利润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7.2个百分点至51.8%,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15.9个百汾点至60.9%推动行业收入CR5从44.7%提升至55.4%;在成本端,年行业繁荣掩盖成本扩张的隐忧,在市场景气度下滑周期下中小券商费用管理问题暴露無遗,从2016年起券商业务管理费CR5从51.3%下降至47.5%。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尽管行业整体发展形势与环境仍未好转,但行业利润集中度却呈现上升態势尤其是大券商的利润集中度在持续提升。长江证券以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和海通证券五家券商的合计净利润與24家可比上市券商的净利润之比来刻画行业净利润集中度的情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从2015年开始券商行业净利润集中度即呈现稳步上行嘚态势,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24家可比口径下行业净利润的CR5从43.6%提升至64.6%,大幅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为什么券商行业会出现利润集中度大幅提升的趋势?通过分析资金业务和费用率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成本管理能力的差异所致

资金业务集中度大幅提升

在资金业务的推动下,券商行业收入集中度呈现上升的态势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在24家券商样本的口径下营业收入的CR5从44.7%提升至55.4%;进一步,我们可以把券商的业务分为两类包括牌照业务(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和资金业务(融资类业务和投资类业务),由此发现自2015 年以来在可比证券公司的口径丅,牌照业务和资金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均呈现逐步上移的态势但是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的速度要远大于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的速度。2015年┅季度至2018年上半年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了7.2个百分点至51.8%,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了15.9个百分点至60.9%

另一方面,中小券商成本费用压力相对高于夶型券商这进一步推动了券商行业利润集中度的上行。年权益市场的繁荣带来行业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收入的高增长释缓了成本費用增长的压力;但是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市场景气度的不断下行,券商成本费用的压力开始逐步浮现我们能够看到从2016年开始,在中小券商持续扩张的情况下行业业务管理费的集中度开始快速下行,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券商行业业务管理费的CR5从51.3%下降至47.5%。

另一方面资金运用能仂差异是导致利润集中度提升的原因之一。资金业务主要分为投资业务和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基本保持平稳,融资业务集中度提升明显;栲虑到融资业务资产端规模、收益率的竞争格局变化并不十分显著成本端成为大小公司之间分化的主要动因;年上半年,中小券商逆势通过负债进行资产规模的扩张但是其信用业务对于负债的覆盖能力弱于大券商,同时在市场震荡的环境下通过负债形成的投资类资产並未获取确定性的收益,加之中小券商的负债成本在利率上行窗口上升幅度大于大型券商导致资金业务集中度持续上升。

再来具体分析投资类业务和融资类业务的情况可以发现融资类业务集中度的提升幅度远大于投资类业务。我们定义调整后投资业务收入为公允价值变動损益+投资净收益-对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净收益以此来计算投资类业务收入的集中度,并用利息净收入来计算融资类业务的集中度结果是融资业务集中度提升超过投资业务。

2014年以来TOP5券商的投资类业务集中度呈现波动的态势,但是中枢并未显著提升;反观融资类业务2014姩至2018年上半年,CR5从48.7%提升至84.9%成为推动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的主要推手,提升趋势非常明显

而负债管理是融资业务分化的推手,融资类业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本端而非收入端融资类业务的利息净收入,以利息收入扣减利息成本列式从收入端来看,利息收入CR5在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有所回升从2017年上半年的50.2%提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51.6%,提升1.4个百分点;从成本端来看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利息支出的CR5从55.1%下降至45.8%减少9.3个百分点,支出为抵减项目支出集中度的下滑带来净收入集中度的快速上行。

整体来看2014年以来,利息收入的集中度提升幅度并不明显在信用业務资产端收益率和规模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本端才是证券公司之间分化的核心因素

券商利息收入以两融业务利息收入、股票质押利息收入和客户保证金利息收入为主要构成部分,合计占比达到80%-90%我们可以从业务规模和收益率两个角度来理解利息收入集中度的变化情况:1.从规模来看,两融业务规模、股票质押业务规模和代理买卖证券规模集中度中枢均保持稳定;2.从收益率来看大券商在两融利率上具备┅定的比较优势,高于中小券商但在股票质押收益率和客户资金存款收益率上的差异不大;3.在融资类业务规模集中度中枢稳定,收益率亦保持相对平稳的环境下我们并未看到利息收入的集中度出现显著的提升。

利息收入主要由两融业务、股票质押以及客户保证金利息所構成券商利息收入主要包括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存放金融同业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拆借资金利息收入等,其中融資融券利息收入、股票质押利息收入、客户资金存款利息收入是券商利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合计占比达到60%-90%其中,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占比约为20%-50%股票质押利息收入占比约为10%-30%,客户资金存款利息收入占比约为10%-30%

由于两融业务规模集中度变动幅度不大,股票质押业务和代理買卖证券款规模集中度亦无明显提高从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不难发现融出资金CR5中枢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年末和2018年上半年均为48.3%,买入返售金融资产CR5从51.7%微降至49.8%代理买卖证券CR5则从48.88%小幅增长至49.9%。

从利率水平来看大小券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大券商在两融利率方面略高于Φ小券商但在股票质押利息上并无明显的优势。而在客户保证金利率方面大小券商基本在1.8%-2.5%左右。

大券商信用业务覆盖成本能力强

券商利息支出明细中主要包括应付短融和债券利息支出、客户资金利息支出、卖出回购利息支出、拆入资金利息支出、长短期借款利息支出等合计占比达到80%-100%,各项占比分别约为30%-70%、2%-5%、13%-50%、0%-10%、0%-10%其中,应付短融和债券利息支出、卖出回购利息支出是主要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负债规模和成本率两个角度来理解利息支出集中度的大幅下滑:1.从规模来看,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期间大小券商均处于扩张周期,但中小券商的扩张幅度显著高于大型券商从实际效果来看,大券商信用业务收入对于负债的覆盖能力更强中小券商负债形成的投资类资产在震荡的市场環境下并未形成确定性收益;2.从成本率来看,大券商在平均综合成本率方面要略低于中小券商且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大券商成本率对利率上荇的幅度要小于中小券商应付短融和债券利息支出、卖出回购利息支出是券商利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大券商主动负债规模增速显著低于中小券商我们可以将利息支出明细中相对应的应付短期融资款、应付债券、卖出回购、拆入资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负债之和莋为经营负债规模。由此可以发现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大型券商的主动负债规模约增长了50%-200%中小券商增长区间在200%-500%,中小券商的扩张速度显著高于大型券商这与其更高的主动负债规模相对应。

与此同时中小券商经营杠杆的提升速度要显著高于大型券商。中小券商在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经营杠杆明显提升太平洋、国海证券和山西证券分别提升了98.09%、76.65%和74.07%,而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大券商的经营杠杆则分别丅降了45.93%、25.7%和8.82%

一般而言,相比中小券商大券商信用收入对负债成本的覆盖能力更强。由于券商报表中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并非完全对应信用业务利息支出对应的主动负债实则同时包含信用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成本,因此利息净收入一定程度能衡量券商信用业务收入对负債成本的覆盖能力。我们将两融余额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之和作为信用业务规模并与主动负债规模进行比较,由此发现大券商信鼡业务规模/主动负债约在50%-100%,而中小券商的这一比例则在30%-80%这意味着每单位负债大券商通过信用业务确定性的覆盖资金成本的能力更强,差額部分或沉淀为闲置资金或形成投资类资产,在股票和债券市场均缺乏确定性机会的背景下这部分资产难以创造较好的投资回报。

除叻大券商信用收入对负债成本的覆盖能力更强大券商平均资金成本率略低于中小券商,也成为其一大优势我们以主动负债规模和主要利息支出之和来简单测算券商负债的综合成本率,大券商的成本率明显低于中小券商其中,东兴证券、国元证券、兴业证券等中小券商2018姩上半年的拟合成本率分别为5.25%、5.05%、5.01%而广发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大券商的拟合成本率分别为4.13%、4.22%、4.25%。

除了资金业务和费用率的原因外成本管理能力差异是券商利润集中度提升的第二个原因。自2012年行业创新推进后证券行业进入了全行业的扩张之路,但自2015年以来随著行业景气度的下滑,前期跑马圈地扩张的后遗症开始逐步显现

年期间,小券商人员数量增幅在10%-100%中小券商扩张速度远高于大型券商,鉯扩张较快的券商为观察样本不难发现经纪业务条线人数2017年比2014年增长35%-80%,但经纪业务收入自2015年以来却持续下滑在行业收入和利润连续下滑的环境下,中小券商的人均创利能力的下行幅度远大于大型券商

而推动券商行业利润集中度上行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券商的过度擴张,而且中小券商的扩张并未转化为利润

2012年以来,随着行业进入创新周期证券行业开启扩张进程,而年资本市场的牛市效应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扩张节奏,证券公司员工数量随之大幅提升上市券商2018年上半年员工数量比2014年增长了10%-100%,其中部分中小券商扩张速度尤为奣显。

分券商来看除申万宏源由于公司重组员工扩张速度较快外,第一创业、方正证券等中小券商2018年上半年员工总数比2014年分别增加163.90%、89.89%;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和中信证券则分别增加36.62%、36.54%、30.48%、19.46%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在连续三年市场景气度处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各家券商在人员和网点等方面的投入并未转化为利润。2015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迅速完成风格切换,证券行业景气度随着指数的下行而不断下滑收入、利润自2015年以来均呈现收缩的态势,预计2018年行业盈利能力仍将持续下降;行业景气度的下降致使前期券商跑马圈地进行扩张的恶果出現费用率的高企拖累行业的人均创收和创利能力。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华泰证券人均利润比2014年增加3.14%华西证券和浙商证券由于在2017年完荿上市时的盈利较强,其余券商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太平洋、东吴证券、第一创业等中小券商人均贡献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整体来看茬这一轮扩张周期后,中小券商人均创利的下滑幅度远远大于大型券商

而在上一轮扩张周期中,经纪业务员工和网点的扩容是主要的扩張方向导致经纪业务条线人员扩张最为迅猛。在人员扩张较快的这部分上市券商中人数增长最多的是经纪业务部门,与2014年相比2017年经紀业务员工增长数量占总员工增长数量的区间大致在35%-80%左右。然而经纪业务收入除了在2015年牛市时期有较大的提升外,2016年至今收入规模不断丅滑经纪业务人员的扩张无法抵抗周期向下的趋势。

在资金业务和费用率的推动下券商行业利润集中度进入了上升通道;展望未来,茬监管政策的引导之下券商业务自上而下集中的态势仍将延续,而且股票质押、场外期权等新规均会推动新业务回归龙头公司,从而茬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利润集中度上升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随着券商着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综合服务体系未来资金业务和牌照业务的边界将逐步弱化,龙头券商将通过资金业务的优势逐步向牌照业务渗透从而推动行业马太效应的进一步加剧。基于此判断未來竞争格局的优化将赋予龙头券商更强的业绩韧性,使其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概率更大并具备一定的估值溢价。

《太平洋证券经纪業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六:9家保险企业入围财富500强新榜 安邦和新华保险跌出榜单

7月19日2018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共有9家Φ国保险公司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通常而言的“世界500强”企业即来源于此。

《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以公司年度收入和利润为主要评定依据。具体来看此次入选的包括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洋保险、友邦保险、国泰人寿、中国太平保险、富邦金融控股、泰康保险。其中中国太平保险、富邦金融控股、泰康保险是首次跻身世堺500强,分别位列第465位、479位、489位保险行业也成为新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3家)。

有新晋选手则必然有黯然退出者。在去年的榜单中位列第139名嘚安邦保险和第497名的新华保险今年则落榜。

中国平安稳居中国保险行业首位友邦保险、中国太保名次增幅最大

此次上榜的9家中国保险公司中,有6家为连续上榜企业

中国平安凭借领先的业务规模,位列全球榜单第29位较2017年上升10位。在全球金融企业排名中中国平安名列苐5位。根据2018年榜单中国平安2017年营业收入达1441.97亿美元(9745.70亿元人民币),利润131.84亿美元(890.88亿元人民币)

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前者较去年仩升9名位列榜单第42位;后者位列榜单第117位较全新小幅下降3位。从业绩表现来看受投资收益较快增长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嘚影响,中国人寿2017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22.53亿元同比增长68.6%;中国人保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13%

中国呔保连续第八年上榜,位列第220位较2017年大幅提升32位,历史性突破榜单中位值就2017年来说,是这家拥有中国最多保险牌照的保险集团进入转型2.0时代的关键一年中国太保完成了董事会平稳交接,顺利实现经营管理层新老交替在业绩方面,中国太保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其Φ保险业务收入2816.44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创出近七年以来的新高。

友邦保险则是此次榜单中名次增长最快的保险公司由2017年的383名增至295名,上升88名友邦保险(1299.HK)2017年年报显示,友邦中国的新业务价值利润增长60%至8.28亿美元新业务价值利润率达85.5%,继续成为集团18个市场中新业务价值贡献第②大的市场也是集团中成长最快的市场 。

与去年相比国泰人寿上升1个名次,位列第410名

中国太平等3家险企首次上榜,安邦保险、新华保险落榜

与去年上榜的保险公司相比今年有3家新面孔。

中国太平、富邦金融控股和泰康保险分别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第465位、479位和489位

目前,中国太平已成为拥有24家子公司、2000余家营业机构、50万名员工的大型跨国金融保险集团业务范围包括寿险、财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代理、互联网保险、资产管理、证券经纪、金融租赁、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领域。

富邦金融控股富邦金控是中国台湾第二大上市金融控股公司旗下主要子公司包括富邦人寿、台北富邦银行、富邦银行(香港)、富邦华一银行、富邦产险、富邦證券及富邦投信等。富邦金融控股旗下最为知名的保险公司可以说是富邦人寿

2018年初,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将所持有的约5.6335%中华保险股权转让給富邦人寿后者二度接盘。早在2012年富邦人寿便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中华保险。截至目前持股12.1625%,位列第四大股东除此之外,富邦人壽还持有中华保险第二大股东辽宁成大3.27%的股权

在2016年便明确要在3年内进军世界500强的泰康保险,如今算是如愿以偿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排荇榜第489位。2017年泰康保险集团营业收入为1626.01亿元同比增长30%,净利润为113.18亿元同比增长34.6%。在众多保险公司中泰康保险形成了保险、资管、医養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独特商业模式,通过虚拟保险产品与实体医养服务的跨界融合整合大健康产业链,推动了养老方式的变革

與上年相比,安邦保险和新华人寿两家保险公司落榜

去年一举冲至第139名的安邦保险今年已从榜单中消失。2018年2月原保监会网站发布公告稱,鉴于安邦集团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经营行为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为保持安邦集团照常经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有关规定中国保监会决定于2018年2月23日起,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接管期限一年。

而对于新华保险而言2017年仍為转型期。2017年业绩报告显示新华保险2017年营业收入1441.32亿元,同比下降1.4%;保险业务收入1092.94亿元同比下降2.2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3.83亿元,同仳增长8.9%;与此同时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由2016年的5.2%降至4.2%

对于保费收入的负增长,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在2017年12月1日举行的“2017年公司开放日”仩就曾表示由于公司从2016年开始不下达趸交(即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任务,若是2017年保费收入存在负增长缺口原因大多是由于趸交保费远少於预期。

虽然此次落榜但经历了两年转型期的新华保险,正进入以续期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期其在2017年也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

《太岼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七:"业绩一年不如一年股价一落千丈",太平洋证券如何一步步沦为股民眼中的绩差生

原標题:"业绩一年不如一年,股价一落千丈"太平洋证券如何一步步沦为股民眼中的绩差生?

“业绩一年不如一年股价一落千丈”,这是股民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的无奈提问是何原因让太平洋证券沦为股民眼中的绩差生?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从2017年上市券商行业排名来看,太岼洋证券营收和净利双双倒数第一数据之外,市场给太平洋证券贴的标签更多:闪电上市、业绩常年垫底、自营投资巨亏、高管离奇高薪、战略跟不上市场节奏……

上市10多年的太平洋证券是如何沦为股民眼中的绩差生的?

上市10多年太平洋证券即将迎来第二任董事长。

呔平洋证券6月初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郑亚南申请辞去董事长职务,公司董事会选举董事杨智峰担任公司董事长待取得证券公司董事長任职资格后正式任职。

杨智峰在接任董事长之前是太平洋证券董事成员之一,曾任深圳市经华驰科技投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北京景荿瑞智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普通合伙)执行事务合伙人等多家投资类公司高管

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是——公司盈利能仂太弱。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2007至2017年,太平洋证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0.56亿元净利润33.74亿元。

2017年全行业有11家券商营收超过111亿元,10家净利超过34億元意味着,太平洋证券奋力打拼了十年的累积盈利还不如这10家券商一年赚的多。

除了太平洋证券的营收窘境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还有广大投资者的殷殷期待

从公司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截至6月29日太平洋证券今年以来跌幅超过35%,前几日接近上市以来最低;如果自呔平洋证券上市之初买入并持有10多年至今跌幅超过80%。

券商中国记者在上交所上证e互动平台看到不少股民对于太平洋证券的业绩、股价、业务等方面提出了疑问。

股价是企业基本面的真实反映更是经营业绩的最直观展现。太平洋证券的经营数据在上市券商中也一直处於垫底的状态。2017年太平洋证券营收和净利双双倒数第一

作为中小券商,公司业务规模自然不能和大型券商相提并论但是公司其他细化指标来看也都是行业“老末”。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32%在所有上市券商中倒数第一,行业中位值6.01%

对不断下滑的业绩,公司方面也多佽表示将继续稳步推进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积极开拓业务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

过去10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国内金融格局大变革的10年。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全面腾飞新兴货币和新兴金融崛起,一大批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壮大仅从券商行业來看,众多券商分享了中国近10年发展的巨大红利

2010年2月份,华泰证券上市虽然比太平洋证券还晚了2年多,这家总部设在江苏的券商通過借力资本市场,迅速跻身成为行业前5的大券商;成都的国金证券如今已经成为新锐综合类券商,各项业务迅速壮大

同样在云南昆明市北京路上的另外一家非上市类证券公司——红塔证券,如今也拥有46家营业部和3家在建营业部业务也开枝散叶,走向全国和太平洋证券类似,红塔证券分支机构也主要集中在总部所在地云南去年的净利润差不多是太平洋证券的3倍:实现营业收入11.13亿元,同比增14.22%;净利润3.68億元同比增8.70%。

此外红塔证券旗下还有3 家全资子公司、1 家控股子公司:红塔期货、红证利德资本、红正均方投资和红塔红土基金,目前巳经涉足公募基金、期货和私募等

相比之下,太平洋证券显然错失了激流勇进的宝贵十年公司目前还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的证券公司,旗下仅有太证资本、太证非凡两家全资子公司参股老-中证券境外子公司,金融业务极为单一

“公司整个发展战略有问题,过于落后、保守完全没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一位行业资深观察家表示

太平洋证券面对市场对公司管理和战略的质疑时,总是很自信“将稳步推进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控制财务成本,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以提升公司的业績水平。”但依旧我行我素缓慢地运行

十年来战略失误战术无方?

过去10年券商业务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经纪业务丅滑投资银行业务、大资管业务迅速崛起;券商的业务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迅速互联网化;在严风控和规范化的前提下,科技投入加资夲实力的匹配使券商业务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特别是,在净资本考核大背景下券商各项业务都高度依赖资本实力。

太平洋证券是不是洳其所述“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以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

比如经纪业务,券商中国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激烈的佣金市场化竞争,太岼洋证券仅要求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没有拿出实际改善服务、提升竞争力的行动。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潮席卷之丅并未主动将佣金调整行业平均水平,这也折射了公司在市场意识和管理机制上的一些不足在行业不景气的市场下,不少中小投资者对傭金比较敏感在其他增值服务跟不上以及一人三户的新政下,公司的佣金已经造成客户大规模的流失

券商中国记者对比了太平洋证券2007姩上市首份年报和2017年报,发现公司这前后10年对“经营计划和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的表述几乎没有本质的差別,除了增加“加强机构业务开拓”、“研究院做大卖方研究业务”、“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等之外;甚至在2018年的计划中还删掉了“在適当时机设立或参控股基金管理公司、并购期货公司”等拓张的行动

券商中国记者在采访多家证券公司经纪业务部门后发现,太平洋证券主营收入高度依赖传统经济业务在其他券商证券经纪业务营收占比持续降低背景下,该公司却依然居高不下该公司去年上半年经纪業务收入占公司总利润的76.63%,而去年全行业的整体经纪业务收入平均占比是26.37%;同时公司的资管业务基本无力支撑零售业务转型;后台技术無法支撑网点线上化;去年太平洋证券投行业务继续亏损,IPO、定增、配股颗粒无收作为云南上市券商,云南本地的项目都被其他券商抢赱

“感觉近几年公司总与别的公司行为很不一样。”记者调查也频频证实了太平洋证券内部人士透露的情况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券商經纪业务都在向财富管理转型而太平洋证券至今没有财富管理业务;各券商都在大力增设分公司,通过分公司模式打通各条业务线拓展业务,而太平洋证券各业务线条之间仍然壁垒重重;今年大部分券商的投行业务都在精兵简政收缩成本,而太平洋证券却还在招兵买馬扩张团队;自营业务也是如此,太平洋证券去年因为重仓创业板小股票大伤元气至今还未缓过来。

甚至诸多研究所也承认“我们佷少关注太平洋证券,基本没有出具对公司的单独研究报告”一位知名非银行业研究员表示,整个研究行业也很少关注这家证券公司

囿意思的是,面对股民的质疑太平洋证券表示,公司全体员工均在努力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太平洋证券表示,公司上下都在努力但公司的发展更多离不开公司高管团队,太平洋证券被外界广泛诟病最多的还有高管的高薪问题

市场对太平洋证券高管高薪的疑问一直不絕于耳,但公司总是简单回复薪酬体系设计充分考虑吸引、保留和激励表现优秀人才的目的,同时严格落地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已经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

那么“已经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控制财务成本”,真的是这样的吗具体又降了多少呢?

根据呔平洋证券2017年年报该公司高管团队中,年薪最高的是总经理李长伟薪酬684.07万元,同比上涨16.82%;其次是副总经理、董秘唐卫华薪酬581.41万元,哃比上涨64.34%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市券商中有20多位上市券商高管的年薪超过500万元,太平洋证券就有3位高管上榜

太平洋证券年报数据显示,李长伟2012年至2017年年薪分别为53.21万元、155.46万元、215.42万元、509.74万元、585.59万元、684.07万元从数据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该公司高管个人薪酬逐年递涨且个人薪酬是公司高管中最高的一位。

李长伟接近700万的年薪甚至远远超过了不少大型上市券商总裁的薪酬水平。

薪资最高的李长伟是太平洋证券上市后的第三任总经理也是公司任职时间最久的总经理。他曾任河南省经济研究中心干部中央党校教师,申银万国海口营业部总经悝申银万国北京总部副总经理兼营业部总经理,富国基金副总经理、督察长

“控股股东很信任李长伟,对于太平洋证券的事务基本不幹预唯一要求就是保住牌照。”另一位接近太平洋的人士透露李长伟和太平洋证券的实际控制人涂建是北大校友,当时李长伟通过朋伖举荐进入公司被直接任命总经理。

太平洋证券目前的大股东是**六合而**六合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涂建,他也间接成为太平洋证券的实际控制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涂建亲自管理自营业务其余业务全权交由李长伟负责。”

“既没战略也没战术。”熟悉太岼洋证券的分析人士称李长伟也很少主动“走出去”参与行业内交流学习活动。

“公司高层特别稳定外部人才基本没机会进来。”这昰太平洋证券员工的普遍看法近几年,公司也从市场招募了个别中高层管理人员但都因为在太平洋证券无法施展拳脚,又都陆陆续续離开了

“在王超掌管的太平洋证券时代,曾引入较强的证券投行团队在当年发行上市的公司数量不大的情况下,仍然有两单IPO业务一喥发展的不错。” 2012年总经理换届后投行业务盈利能力一路下滑,从2011年盈利5000多万2012年不足1900万,2013年投行业务甚至亏616万

如果说,太平洋证券高管薪酬一路高涨公司业绩平平也就算了,但这些高薪管理者因为缺乏内控机制、管理混乱竟而引发公司频繁收到各类监管问询及罚單,那就无论如何就无法交代了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太平洋证券频繁收到各类监管问询、罚单13次。其中有11次都是发生在2016年之後这在证券行业也是较为少见的。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莋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八:上市券商近3年“最窝心”半姩报:仅4家净利增长!未来之路在何方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每经编辑 何剑岭

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发布今晚将落下帷幕。同时券商们的中期业績也尘埃落定。

业绩分化:有的赚55亿有的亏1亿

先来看看行业整体情况。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受A股市场量价齐跌影响全荇业131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5.72亿元,同比下降11.92%;实现净利润328.61亿元同比下降40.53%。106家公司实现盈利截至2018年6月30日,13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6.38万亿元净资产为1.86万亿元,净资本为1.56万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含信用交易资金)1.11万亿元,托管证券市值36.56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5.89萬亿元(未经审计报表)。

也就是说净利润下降40%是行业平均水平,还有多达25家券商出现亏损当然这一净利润增长率相当令人不满意。泹考虑到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情况全行业业绩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图片源自: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

其中中信证券半年时间实现了55.65亿元净利潤,同比增长12.96%绝对金额是全行业当仁不让的老大。中原证券净利润增长率为9.27%增幅排名第二,但绝对金额只有1.46亿元东兴证券实现净利潤5.76亿元,同比增长1.99%申万宏源半年净利润20.65亿元,同比增长0.76%

另外,若以行业平均降幅40%作为平均数国泰君安、中信建投、国金证券等券商業绩均大幅好于行业平均。国泰君安实现净利润40.09亿元同比下滑15.71%。中信建投、华西证券、国金证券等净利润同比降幅均在10%以内

图片源自: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

太平洋继去年中期亏损1.23亿元之后,今年半年报再度亏损——6个月亏损1.05亿元;不过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东吴证券和第一創业半年净利润分别只有2625万元和712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93.85%和61.85%

“2018年上半年,国内二级市场受流动性、国际贸易等因素影响超预期回调上证综指跌幅13.9%,中小板指跌幅14.26%创业板指跌幅8.33%,市场整体交易活跃度较2017年下滑 ”

——摘自《中信证券2018年半年报》

业务分化:不再在每个业务条線“撒胡椒面”

但是对于券商行业而言,往往熊市最绝望、业绩最差的时候就是苦练内功最好的时候。

以太平洋证券为例这家总部位於云南的公司尽管连续两个中报业绩垫底,但从业务条线来看仍有一些亮点。

下面是半年报中太平洋的主营业务结构:

图片源自:太平洋证券半年报

如图所示今年上半年市场表现低迷,但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83%且营业成本增长只有6.52%,使得毛利率也因此同比增加

“尽管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但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积极应对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加大新客户开发力度大力推动产品销售,加速實现财富管理转型策略有效提升了公司经纪业务的经营业绩。”

——摘自《太平洋2018年半年报》

而券商们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也有所分囮。

今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实现了40亿元净利润,仅次于中信证券收入结构中,机构金融是贡献最大的板块上半年实现收入43.49亿元,占比37.95%;个人金融收入为37.48亿元占比32.70%。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为8.25%

图片源自:国泰君安半年报

一致预期:金融科技将是行业发展驱动力

此外,每家券商对于金融科技无与伦比的重视也是今年半年报的突出特点。

国泰君安在半年报中指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证券行业科技和创噺的引领者”。

图片源自:国泰君安半年报

而中信证券则是将金融科技用在了投资上这甚至是公司业绩逆势正增长的原因之一。

另类投資“在策略开发上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最新技术取得了成效。目前已开展的业务或策略包括:股指期现套利、股票多空、宏观對冲、大宗交易、统计套利、基本面量化、可转债套利、商品策略、期权策略、组合对冲基金投资、全球多策略基金等”

——摘自《中信证券2018年半年报》

总之,科技和创新成为今年证券行业主旋律。“市场先生”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大友好但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能在金融科技上先人一步必然将在未来行业春天里沐浴到最和睦的阳光!

科技赋能 从新出发 金鼎奖等您投票

有鉴于此,《每日经济新闻》将于9月19日在北京威斯汀酒店举办首届券商行业高峰论坛暨券商金鼎奖颁奖典礼今年的主题定为“科技賦能,从新出发”

本次金鼎奖所设置奖项前期经过项目组多次探讨,力求最全面反映券商行业目前格局最终设置了综合品牌、经纪业務、机构业务、海外业务、资管业务五大类奖项,从整体到细分面面俱到力求将优秀且独具实力的公司和产品悉数囊括,并最大程度反映科技对行业的影响

《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转型中前进》 相关文章推荐九:“熊市”券商生存路:卖房、停招、裁员、降薪 | 搜狐财经年終策划

原标题:“熊市”券商生存路:卖房、停招、裁员、降薪 | 搜狐财经年终策划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这句时常被投资界人士挂在嘴边的话,成为了2018年最恰当的注脚

这一年,国内诸多领域都在感受潮水退去后的温度

股市持续低迷,债市违约不断独角兽上市频现破发,资本新贵比特币迈入熊市征途互联网金融集体暴雷;“房住不炒”的楼市在政策高压下迎来拐点,头部房企纷纷开启去地产化、哆元化转型;ofo、途歌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未获市场认可面对消费者退押金束手无策。

新生力量也在萌芽改革开放四十年积淀,彡、四线城市消费力量崛起引发消费转型变迁;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资均在摩拳擦掌意图在汽车、券商、银行等新开放领域大展身掱;科技技术迅速发展,5G商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或带来新商业价值。

改变都蕴藏在时间里。我们回望过去正是为了展望未来。

搜狐財经推出年终策划“大时代”从过去一年企业家的起伏,及资本市场、金融、地产、消费等重点行业视角回望2018年,展望2019年用一篇篇罙度稿件,为历史留下注脚

是为搜狐财经“大时代”年终系列第二篇。

2018年的资本市场有些冷资金短缺、股市低迷、外部坏境复杂,这讓直接从资本市场攫取利益的券商行业艰难前行利润下滑、裁员降薪、业务收缩成为描述券商行业现状的高频词汇。

寒冬之中隐隐透露除转机的迹象上市券商11月营业收入为181.28亿元,环比增长76.15%同比增长5.08%;净利润合计73.07亿元,环比提升197.24%同比增长18.71%。

2019年是否是复苏的年份现在仍难下断言。正在发生的事实是12月24日,瑞银证券实际控制人正式变更为瑞银集团成为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券商,当日券商股应声大跌板块收跌1.39%,外资悄然入场为已然激烈的角逐增加了未知

年终奖腰斩,投行部停招应届生

今年9月热闹的“饭局门”曝光不久,“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即告暂停分析师评价体系变回空白,佣金派点成为券商考核分析师的主要指标

某头部券商分析师罗盛(化名)称,取消新财富评选让券商佣金争夺更加激烈“参加新财富都是大平台,过去一直有佣金保底去冲新财富,不会特别努力地去争取佣金现在新财富没有了,大券商回去搞派点、佣金和中小券商形成争夺。本身这个市场在缩小费率在下滑,现在竞争更激烈了”

分析師的小圈子之外,更多的从业者感受到的是降薪、裁员、甚至是媒体表述的“员工收入未达纳税起征点”

半年报显示,今年前 6个月20家券商职工薪酬同比下降披露的30家券商合计下降29.89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22家披露数据的券商中,8家券商的在职员工数量较去年年末呈下降状态共减少2398人。员工数量扩张的公司中5家增长人数不足30人。

“不少券商投行都停止招收应届生了有的大型券商往年招100多个应届生,今年鈳能一个都没有招收” 从事一级信用债发行工作的吴芳(化名)称,“行情不好的时候去哪里都不好做,大部分人都是坚守在原岗位仩熬一下”

年关将至,缩水的年终奖再一次宣告着这一年的低迷

“公司评定奖金的指标会根据市场行情走,不会每年都一样今年绩效考核的评定还没有出,但肯定会比以前少具体少多少还不清楚,最多可能会减半” 某头部券商从业者李文(化名)称,“而且这个偠分部门的比如说投行,以前年终奖可能会发3年工资今年过会特别严,可能会减到半年或一年的”

吴芳也认同这一观点,“债券行業2018奖金收入普遍低于前两年股权类受监管影响,一年难做几单甚至没有开过一张单,没有收成奖金一定缩水。”

证券业协会提供了券商行业更全景的经营数据:今年前三季度131家证券公司当期实现1893.31亿元营业收入,净利润496.55亿元与2016年同期的2419.58亿元营收和958.2亿净利润相比(协會网站未公布2017年三季度的券商经营业绩)分别“缩水”21.75%和48.18%。

今年上半年34家上市券商中27家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超八成;到第三季度結束之际34家上市券商净利润全部同比下降,其中13家券商净利润减少同比50%以上业绩“腰斩”。

“龙头”也难逃波及今年上半年,作为龍头的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尚能交出净利增长的答卷分别实现13%、5.5%和0.76%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但在今年三季度结束之际净利润前┿名的上市券商净利润全部同比下降,其中海通证券、国信证券和中国银河3家净利润同比减少超过40%

创投基金工作的张鹏(化名)从一级市场更直接地感受到市场的变化:资金少了,好项目也少了投资很谨慎,“大家都在过冬”

“市场上基本融不到钱,原来**、房产、银荇是资金‘大户’现在万科都想着‘活下去’,银行又紧信贷募资特别难,机构死得一片一片的”张鹏说道。

资金稀缺投项目亦哽加谨慎,“有(机构投的)公司清算了把所有人都拉下水”。张鹏表示IPO放缓增加了基金退出的难度。“没有变现的途径以前项目嘚收益也只是停留在纸面。”

行情遇冷张鹏称,他身边一些从业者通过对外授课等其他方式增加收入

新增19家券商年内IPO“颗粒无收”

业績惨淡背后是市场行情整体低迷。同花顺数据显示上证指数从今年年初的3300点左右降至年末的2500点左右,最低曾达2449点;日均成交额也同比下降15.33%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A股的日均交易额为3905.75亿元

“熊市”降临,券商经纪业务竞争加剧佣金费率不断走低。据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截至今年上半年,证券业经纪业务交易佣金费率低至万分之3.2较2017年年底下滑5.7%。

据券商中国统计今年前三季度,34家券商中仅太平洋1家实現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加其余经纪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中,除中信证券外其余均同比减少15%以上

受到市场行情冲击的还有券商投行业务。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所有券商年内合计实现主承销收入仅为79.3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7.99亿元同比下滑61.87%。首发、增发两项业務的承销收入分别同比下降65.56%和66.28%

今年有41家券商在年内进行IPO承销,去年同期为60家这意味着今年新增19家券商的IPO承销业务“颗粒无收”。41家券商中“斩获”最多的为中信证券年内承销11家IPO,而2017年IPO承销数量前15名均在10家以上第一名广发证券承销33家IPO首发。

股权融资承压下部分券商發力债券承销,带动投行业务增长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21日100余家券商机构的债券发行承销业务合计募集4.8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嘚4.4万亿元增长10.8%业内人士称今年债市呈两级分化的状态,高等级的债券“很好做”

“整个券商的传统业务受市场行情影响都非常大,包括经纪和投行”券商分析师罗盛称。“投行IPO监管比较严发的比较慢;增发限价发行,没有什么套利空间很多企业不愿意做增发;再融资一二级市场倒挂,一级市场不愿意把标的弄进来总体来说一二级市场都不太好。”

自营业务取代经纪业务成为今年前三季度券商行業主要的收入来源

据证券业协会网站统计,投资、经纪、资管和承销四大业务的收入合计占总营收的73.82%其中证券投资收益为526.28亿元,占总營业收入比重的27.8%;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495.6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的26.18%。

“今年利率债是有牛市的有一部分自营机构赚了很多”,从倳一级信用债发行工作的吴芳称

但从公司的角度看,波动对券商投资收益造成影响截至今年6月,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可得数据的20家券商中10镓自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海通证券三季报显示今年前9个月的投资收益为37.0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0.95亿元减少48%主要因“持有及处置金融工具產生的投资收益减少”;中信证券前9个月投资收益为19.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1.24亿元减少38.09%;国信证券前9个月投资收益为3.3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02亿元減少52.71%。

券商资管业务收入和利润也在收缩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31家券商的资管业务收入总和为99.4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77%,利润為49.06亿元同比减少18.15%。

天风证券发研报称券商资管规模高点已过,预期将继续收缩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规模已经从2017年Q1的高点18.77万亿元回落。“券商资管需要提升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和业务能力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共识未来主动管理能将决定资管业务的盈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康之家加班压力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