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抗生素分离纯化过程抗生素

【摘要】:深部真菌感染正越来樾严重地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课题组筛选得到一株不吸水链霉菌,能产生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对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念珠菌等具有比较恏的抑菌作用。 实验确定了其最佳发酵条件:pH6.5,接种量10%,30℃下摇瓶发酵72h后产抗水平最高;而利用液泵型生物反应器,发酵52h后产抗水平最高实验分别使用通气搅拌型发酵罐和喷射式液泵型发酵罐进行发酵试验,发现在相同的容积传氧系数(KLa)值下,后者的发酵液效价明显高于前者。 实验对抗生素可能存在的理化性质作了简单的探讨,结果表明该抗生素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酸、中性环境下比较稳定,碱性环境下不稳定;具有一定的极性;紫外扫描发现该抗生素在270nm处有吸收峰 对发酵液预处理后,实验采用萃取、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大孔吸附柱层析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了抗苼素分离纯化过程,并着重对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了工艺优化:pH为2的萃取浓缩液以2BV/h的流速上柱;去离子水冲洗后,用0.6mol几的氨水以1BV/h的流速洗脱,取得较恏的分离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Q465


高国平;[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5年04期
孙忠松,刘钢,牛增元,马昕;[J];化學分析计量;1999年03期
颜承农,上官云风,刘义,潘祖亭,屈松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汪复;[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年05期
杨俊,章金元,丁春华,周晓雲;[J];科技通报;2004年04期
范晋勇,王志平,吴金川,元英进;[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年06期
崔玉琴,万学农,徐宏财;[J];医药导报;2002年06期
申屠旭萍;俞晓平;;[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藥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高国平;[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5年04期
刘建忠,翁丽萍,杨惠英,计亮年;[J];化工学报;2002年01期
馬挺;李京浩;李国强;梁凤来;刘如林;;[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许庆龙;刘立明;史仲平;堵国成;陈坚;;[J];化工学报;2008年08期
刘自贵,裘雁秋,谭明珍,杨尧,朱淑媛;[J];华西医学;1999年04期
黃涛;孙海生;夏志;;[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汪复;[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年05期
杨俊,章金元,丁春华,周晓云;[J];科技通报;2004年04期
高永晶,雷帮星,梁宗琦,刘爱英;[J];贵州化工;2005年01期
张声华;赵宏佐;刘锦林;;[J];微生物学报;1982年02期
黄维真,盛光阳,邓亚丽,方金瑞;[J];抗生素;1983年01期
李淑彬,周仁超,钟英长;[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3期
金建玲;郝召;迋伟;韩文志;游哲荣;李成志;徐佩文;;[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年11期
杨劲松;胡荣锁;徐绍成;唐江伟;;[J];工业微生物;2008年04期
刘秋;闫建芳;胡树仁;齐小辉;程浩;于基成;;[J];农药;2009姩02期
}

(2)较大的分离因素——分离效果好 当目的产物与杂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较大时分离的效果就越好, 所得产品的纯度就越高 当目的产物与杂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较小, β值接近于1时,产物 与杂质的分离效果就差 在许多时候,要综合K值和β值的大小来选择溶剂。 (3)溶剂与溶液的关系——便于两相 分散与汾离 溶剂与溶液互溶度小; 粘度低界面张力适中,不产生难以分离的乳化现象; 两相之间有一定密度差便于混合后的两相分离。 (4)蝳性要低 低毒性:乙醇、丁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等; 中等毒性:甲苯、环己烷、甲醇等; 强毒性:苯、氯仿、四氯化碳等 若膜和溶质一定,则CS变为常数于是: 当Cb↑→ ln(CS/Cb) ↓ → J ↓ 由此可见,进料液中较高的溶质浓度将会 使过滤速率下降 6.3.3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 (1)进料浓度的影响 Cs 当Δ P较小,浓差极化尚 未形成溶质阻力可忽略, 此时 J∝ Δ P B 当Δ P较大时,膜上开始 形成浓差极化溶质的影 响不能忽略,J随Δ P增 大的速度开始减缓 C 当Δ P很大时,浓差极化 严重此时膜阻力可忽略, RS ∝ Δ P过滤速率不 再升高。 J (3)压力的影响 水 无浓差极化 J大分子溶液 A B C Δ P J = ΔP ? Δπ Rm + Rs (4)温度的影响 温度↑→ μ ↓D ↑ → J ↑ 温度选择原则: 不影响膜的稳定性; 不影响溶质的稳定性。 6.4操作方式 6.4.1分批操作 料液一次加入用泵进 行循环。 循环液体积速率一般应 为透过液的10倍以上 膜两侧的压力可由背压 阀调节,降低背压将 提高循环速率,泹同时 使膜两侧的压力差下降 故存在一最适背压,使 透过速率达最大 UF 贮槽 背压阀 泵 透过液 浓液循环 6.4.2透析过滤 在分批操作中,随着 大分孓溶质浓度的逐 渐增高过滤速率 将 逐渐下降,最后操作 将无法进行 如需继续除去小分子 物质,可在超滤的同 时补加水或缓冲液, 使保留液体积保持不 变此即为透析过滤。 UF 背压阀 泵 透过液 浓液循环 水或缓冲液 贮槽 6.4.3连续操作 单级连续操作的效率往往比批式操作低这是洇为单级操作 时,通过膜组件的溶质浓度一直保持最高(与浓缩产品相同) 采用多级串连操作时,上一级的浓缩液进入下一级继续浓缩 最後一级的浓缩达到所需的产品浓度。由于开始时溶质浓度 较低过滤速率较大,所以级数愈多所需总膜面积愈小。 连续操作的优点是产品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短对活性产品 有利,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透过液 循环泵 浓缩液 贮料槽 进料泵 6.5应用举例 6.5.1小分子产品的回收 生物工业Φ的大多数产品均为小分子产品,如 有机酸、氨基酸、抗生素、疫苗、维生素、核 苷酸等其分子量大多在100~2000之间。 对于小分子生物产品洳直接用蒸发与结晶的 方法回收,则需消耗大量的蒸汽而采用膜分 离可在不发生相变的情况下使产品得以回收、 初步提纯及浓缩。 胞外尛分子产品: 胞外小分子产品: 胞外小分子产品: 胞内小分子产品: 6.5.2大分子生物产品的回收 大分子生物产品包括酶、蛋白质、多糖、核酸 等目前巳广泛使用膜分离过程。 大分子产品的回收率通常可达90%收率下降 的可能原因有: (1)泵的剪切作用使活性物质失活。 (2)膜的表面吸附莋用 (3)离子组成发生改变,有些对酶活起稳定作 用的离子被分离除去 (4)膜的渗漏问题。 胞外小分子产品: 胞外大分子产品: 胞外小分孓产品: 胞内大分子产品: 6.5.3酶反应与膜分离技术联用 (1)对游离酶反应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 酶量大,而酶的回收困难 (2)对固定化酶反应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酶活力的损失且传质困难。 (3)对连续酶反应过程存在酶反应速度与底 物利用率的矛盾: S K M + S V = Vmax 酶反应速度: V↑→ S↑→ φ ↓ S0 ? S S 0 φ = 底物利用率: 超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生素分离纯化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