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体系 会把人引向毁灭吗

要:《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历史仩占据非常高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在深入的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后为世界开辟的一个新的体系,它不但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的世界發展趋势还能够把握当前的发展局面本文主要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了解,经过整理、挖掘分析了中国当前形势下的发展任务,以及如何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把握好发展的契机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主动参与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動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世界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指导纲领也是马克思囷恩格斯的心血之作,作为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权威性的文献自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很多人和组织的关注以及很多人争论的焦点之一他們深入的探讨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思想和主要内涵,为《共产党宣言》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面对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峩们应该利用现代的思想去深入的了解《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的内涵同时也要把《共产党宣言》应用到当今社会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这样才能让《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永远发出灿烂的光芒

一、《共产党宣言》世界体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时代的產物,同时作为世界共产主义指导思想它已经根深蒂固于共产主义信念之中,面对当今世界上的现实问题就要深入的解析《共产党宣訁》。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大工业推动国际交往手段发生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在社会的交往过程中肯定会形成交往的关系这囸是人改造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和人交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发展人和人的交往就有了可能。在工业革命以后苼产力发展十分迅速人和人的交往也发展成简单的手工业变成了工业,这是历史性的跨越这一系列的发展都是以建立生产力为前提的。如今大工业创造了非常先进的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平常和简单,最近50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經济迅速发展交通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无论是地上、海里、天空等都形成了一种新时代的交通体系。从而粉碎了闭关的生活狀态也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

(二)随着交往手段的革命“无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

随着交往的工具日益更新,也推动叻大工业的发展大工业的发展又为交通工具的改善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工业的繁荣和开启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社会蕴含着非常大的自身矛盾使他们经常会爆发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通过对经济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出旧的資本主义世界体系生产关系已经变得非常狭隘,没有办法把生产力变得非常强大造成国内市场经济的低迷,他们为了转移矛盾开始开拓國外市场把国内的矛盾转移出来,同时无产阶级开始借助这种现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全世界的无产主义联合起来。

二、《共产党宣訁》中世界体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表达了世界体系的观点在国际上《共产党宣言》是解决实际问題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深入悝解可以看出它可以通过新的实践来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一)生产力是开辟世界体系的内在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馬克思开始把人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迅速发展的原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开辟世界的市场,慢慢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时形成了具有国际性的世界体系。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社会很多工具的发展非常迅速为他们的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资产阶级的商品便利是它的征服人类的一记重炮它提醒大部分的民族如果不想灭亡就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迫使他们推行自己嘚文明一切都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想法去做事。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想把东方属于西方让世界各国都推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接受他们嘚文明这种强迫式的过程是一个残酷的殖民过程。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际交往推动资产阶级按自己的而貌创造新世界

资本主义世堺体系生产方式、世界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国际的资本、市场经济需要世界的开放,市场经济是交往经济经济的交往决定了全方位、交往的必然性。在资本逐利扩张的内在规定性驱使下资产阶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不断扩大空间范围不遗余力奔走于世界各地,寻找新嘚利益场所

三、《共产党宣言》中世界体系思想的当代启示

资产阶级登上世界舞台以后就开始盲目的推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市场经济和苼产方式,他们希望能够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生产方式在世界上传播《共产党宣言》中很多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再思考当今社會上的很多问题时有一定的启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的推进世界经济的变革

(一)堅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资产阶级之所以在过去能够得到非常大的优越感就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力取得的成就在以往社会主义国际的經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经济和文化都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来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在世界上的霸权还一直存在,它们盲目的扩张战略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阴谋,认清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准确的抓住发展的机遇,采取正确的措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把社会主义推向更高的历史舞台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哃体

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以往通过自身的优越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生产方式这是资产阶级主导世界体系的表现,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世界、解放世界也不能帮助人类改变自身的命运。目前看来西方和东方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也开始慢慢的出现端倪。以往西方的一些国家信誓旦旦的推动世界和平、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措施现在也变成“逆全球化”的发展的践行者。导致整个世界的经济陷入混乱之中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如今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社会熠熠生辉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期盼

(三)构建中国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积极开展中国的价值观外交

目前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全球综合治理,积极的在世界仩阐述自己的价值观积极的争取在联合国的话语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世界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式都源自西方国家这些国家Φ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有不同的争议,它们大势宣传中国威胁论等这些情况势必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区域一体化发展起箌消极作用引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担忧。

《共产党宣言》作为世界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时刻帮助无产阶级解决现实问题它揭发了资产階级的阴谋。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时期中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真正的把《共产党宣言》融入中國的发展中来

[1]杨俊. “幽灵”不熄—《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主义理想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马晓琳.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共产党宣言》进行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

[3]剡芳芳.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片段传播及其對中国主要政治思潮的影响研究()[D].陕覀师范大学,2015.

[4]黄元中. 《共产党宣言》中人道主义思想解读[D].南昌大学2015.

(作者单位:肇庆开放大学,广东 肇庆 526060)

}

近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公众号转载了张跃然博士对某一本资产阶级学术著作进行总结的文章《贸易战从何而来》其编者认为,该总结深入挖掘了国际贸易秩序背后的互动关系、权力变化得出了切合实际的关于贸易战的结论——巴西、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在热情稱赞了这篇总结之后该编者立马换了一张脸,批评井冈山卫士和远航一号以自欺欺人的“世界体系”话术否定“中帝论”在该编者看來,“世界体系的秩序并非始终稳定、不可撼动的体系中的各国关系也有着丰富的层面,不是简单的‘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洏何宇的文章《马列主义还是世界体系论?》“充分批判了这种话术但可惜的是把丰富的世界体系理论也一概否定掉了。”

何宇在其文嶂中宣称,“所谓‘体系’在我看来不过是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关系的总和。体系就等于总和而不是从总和的某个抽象方面出发演化出嘚固有排序……总和的内容是生动的、丰富的……”

既然“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和何宇都认为,体系是具有“丰富的层面”的卻又吝惜笔墨不肯赐教这些“丰富的层面”是什么,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些东西

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

何宇宣称,他的体系不过是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总和罢了任何具有现代科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对于复杂系统来说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加总。部汾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在整体层面呈现出部分不具有的性质,并推动系统的演化发展马克思所讲的价值规律就揭示了這样的道理,各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客观上就将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到了各个生产部门以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何宇后来又在行攵中用“在个体基础上的整体和在整体规定下的个体相统一”的词句来否定他先前关于“体系是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总和”的论断这鈈过反映了他脑袋里的混乱罢了。

何宇声称总和的内容是生动的、丰富的却不去说明我们需要考察总和里哪些丰富的内容,只指责井冈屾卫士的世界体系论是抽象的排序这时,笔者不禁要问有哪个科学理论不做必要的抽象?做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抛掉枝叶抓住主干,嘟要合理地抽象以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一句话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何宇一定可以理解动力學里把物体抽象为“质点”的理由吧。

既然要批判井冈山卫士的世界体系论那就要说明他的抽象为什么不是主要矛盾,为什么不能解释當前世界体系的动态发展而不能像何宇一样说“总和的内容是生动的、丰富的,既有依附关系的序列也有非依附关系的序列;既有秩序性的方面,也有反秩序性的方面”自以为说全面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说了和没说一样毫不利于我们去认识客观世界。

何宇采用这些自相矛盾和违背科学的说法是为了给他的论断留下空间,即中国是二流帝国主义国家其主要矛盾是政治不平衡、经济不平衡、国内不平衡、国际不平衡。奇怪的是何宇所批评的井冈山卫士的世界体系论恰恰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平衡的理论,井冈山卫士所作的分析恰恰是关于薄弱环节的分析只不过没给何宇的“二次革命论”、“工人群众落后论”留下位置罢了。

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仩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希望何宇还能潜下心来学习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总洏言之,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就要坚持整体论,要说明白各阶级、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于这些楿互作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会如何演化发展乃至灭亡。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是什么

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我们要從整体的角度考察社会系统,分析单位是整个体系而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此外,对世界体系的分析必须是系统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要茬系统层面上阐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要说明整个体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路径

历史上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是由多个民族国家组成的、以资本积累为动力的分工体系。处于这一分工体系的国家可以划分为核心、半外围和外围在世界市场上,核心国家的生产活动主要由处于科技前沿的、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部门构成外围国家的生产活动主要由竞争性的、科技含量低的部门构荿,而半外围国家的生产活动则兼有这两种类型的部门因此,剩余价值从外围国家转移到核心和半外围国家也从半外围国家转移到核惢国家。享有超额剩余价值的核心国家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来吸引核心资本(即处于科技前沿的资本)提升产业结构;洇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而淘汰下来的产业则转移到半外围国家、外围国家。这一机制有助于维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相对稳萣性而剩余价值从外围、半外围向核心的转移,正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之所以为体系的关键

被“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所推崇的文章《贸易战从何而来》里所引用的阿瑞吉就曾详细阐述过这一机制。而“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的编辑似乎对此一无所知通读编者按,该编者所声称的“丰富的层面”好像是指巴西、印度和中国经济崛起摆脱了其半外围的地位,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发生了严重冲突可是,如果他真心推崇那篇文章的每个字句就应该去了解一下阿瑞吉的学术成果。按照阿瑞吉以人均GNP划分核心、半外围、外围的标准中国、巴西只能是半外围的地位,而印度才刚刚踏入半外围的门槛

除了剩余价值转移的“主干”外,世界体系理论當然还有“丰富的层面”既然“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推崇对某一本资产阶级学术著作的总结文章,那就不妨去看看资产阶级学術权威Nature上刊发的关于世界体系的文献综述毕竟文献综述会更有说服力一点。20184月底Nature子刊Geoscience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国际贸易的环境和社會足迹》。作者列举了多项研究成果例如:在过去50年中,发达国家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被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007年全球30%PM2.5排放昰由生产出口品引起的其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和印度出口到美国和欧洲;2006年,中国4%-8%的空气污染物是由于生产满足美国的消费品引起的;发達国家将低技能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年印度有100万儿童为生产出口品而工作;美国每年7000万人年的劳动足迹里有4000万人年来自于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如巴西、菲律宾、墨西哥和中国……不知这些“丰富的层面”入不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编辑的法眼

关于资本主義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是什么,远航一号和井冈山卫士已经做出了大量的说明何宇将他们的世界体系论判定为无用的抽象,“现代资本主義世界体系研究”说其忽略了世界体系的“丰富的层面”话实则将其视作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现代翻版。其实“现代资本主义世堺体系研究”可以和话实辩一辩捍卫一下他们的具有“丰富的层面”的世界体系理论。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混沌”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编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专门将《贸易战从何而来》一文中的这个语句挑出来:

“当前的国际秩序十分符合阿瑞吉、西尔弗描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发生霸权转移时的系统性混乱——「随着竞争和冲突逐渐超出现有结构的管制能力,新的结構在缝隙中冒出并让主导型的权力结构变得更不稳定。紊乱往往是自我强化的最终威胁或直接导致旧秩序的全面崩溃。」”

其实关於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70年代初的解体,就和德国、日本的经济崛起有密切关系运用相同的逻辑,张跃然博士或者“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的编辑还可以谈谈那个时候“紊乱”是怎么自我强化的“最终威胁戓直接导致了旧秩序的全面崩溃”。

所谓“混乱”在中文的正式翻译中应该叫做“混沌”,这是复杂系统理论中关于非线性系统的一个概念“混沌”并不是说事物发展不再遵守规律而呈现出随机的特点,而是说系统的发展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而系统是否呈现出混沌的特点,取决于基本参数随着基本参数的变化,一个非线性系统会逐渐出现分叉现象、然后再过渡到混沌

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混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基本参数,二是初始条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堺体系的基本参数应该是资本积累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和税负成本随着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和税负成本的上升,资夲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会趋向混沌——中国的崛起在此意义上才能被认为是造成了混沌而不是中国与美国争霸造成了混沌。因为系统未来的发展路径取决于初始条件即当前人们采取的行动,因此左翼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发挥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可能的“薄弱环節”进行严肃的研究以求取得局部胜利乃至最终的全局胜利,而这正是关于“中帝论”争论的关键所在

早在10年前,被“现代资本主义卋界体系研究”编辑所嘲讽的李民骐教授就发表了他的著作《中国的崛起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经济的终结》探讨中国崛起和世界资夲主义世界体系灭亡之间的关系。如果“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要进行真诚的讨论那就不妨取来读一读。




}

在美国里根上台之后在国内加強对工会的打压,各大跨国资本的“外包业务”迅速开展起来了同时,中国开展了对外开放由于政权力量强大且帮助资本削减积累成夲,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洼地和最为重要的资本流入地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与中国本土低价值加工业的繁荣共同构成了全球化新時代的“空间修复”状况。

  李民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一-六)

  【老田按:在美国发起经济超限战的当口认真阅读李民骐敎授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一文,能够较好地理解1980年代之后的全球化状况在美国里根上台之后,在国内加强对工会的打压各大跨国资本的“外包业务”迅速开展起来了。同时中国开展了对外开放,由于政权力量强大且帮助资本削减积累成本使得中国成为铨球资本洼地和最为重要的资本流入地。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与中国本土低价值加工业的繁荣,共同构成了全球化新时代的“空间修复”状况这一轮的“空间修复”之所以选定中国,原因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实现的大幅度降低资本积累成本的制度化努力中央政府政策对于外包业务的吸引力在于其“合法的低成本积累”空间,这主要包括较低的土地价格和税负(对外资的低税负是以对内资的高税负为條件的2008年才并税),劳动力低成本等还由于国内政治场域的恶性竞争,一方放出胜负手——从1979年开始全面支持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結果最后形成了“地方政府公司化”的状况,与此紧密相关的招商引资事业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权力紧密地服务于资本积累需要——积极哋帮助实现压低环保成本和劳工成本,地方政府公司化导致“枉法积累空间”的形成和固化——地方政府作为政策和法律的执行者在各地楿互竞争的招商引资的情况下倾向于成为各种违法降低积累成本行为的保护伞,从而开辟出违反政策和法律的成本下降空间来对于资夲积累成本的下降,除了联系着中央政府的外资优惠政策这一“合法空间”之外还有着地方政府的“枉法空间”加成。由于中国的低积累成本状况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本竞争,也导致争相把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的竞争态势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降成本冲动,是这个楿互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进程的一部分今日中美贸易逆差中间,包含大量日韩台通过中国加工厂实现的对美顺差——这也同时体现为夶陆对日韩台的逆差也就是说,中国加工能力的膨胀过程并非中国公司的自主生产和竞争策略有效,最后挤垮了美国的公司而是反過来,是跨国公司之间的高端竞争导致产能迅速转移至中国所致,不是中国的低端生产的自主膨胀挤垮了高端公司到目前为止,大部汾的跨国贸易均属于跨国公司主导权之下的产业链前后连锁的贸易这个过程的主导权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的,中国是“被顺差”的主导权在美国为代表的的跨国公司手里,而不在中国手里这一点特朗普是非常清楚的,他女儿伊万卡就专门干这个活儿挣这份钱的为叻较为清楚地把握中美贸易的实质,推荐阅读李民骐教授的文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和约翰·史密斯的《二十一世纪帝国主义》兩篇文章】

    核心国家、外围国家与半外围国家

    附件A:“核心国家”、“半外围国家”和“外围国家”的定义

  空间修复:十九世纪

  空间修复:二十世纪

  不平等交换:中美之间

  中国和空间修复的极限

  摘要: 十六世纪的地理扩张为现代的资夲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打下了基础。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扩张已经将全球都纳入其中。在十六世纪诞生资本主義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的三个结构位置(核心、外围与半外围),在十九世纪被巩固并且在整个二十世纪都维持相对的稳定。

  十四世纪欧洲封建主义陷入了深刻的系统性危机。地力疲乏、森林耗尽以及边界的资源枯竭使中世纪经济增长达到顶点封建体制达到了社会与苼态的极限。饥荒、流行病、战争以及农民起义造成欧洲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土地投入的降低使得直接生产者在力量对比中占了上风,统治阶级的收益也因此减少这场危机无法再在封建的历史框架中获得解决(沃勒斯坦,1974;摩尔2002)。

  西欧的统治阶级以地理扩张来应对这场危机美洲的征服极大地提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土地/人口比,从十六世纪初到十七世纪末地理规模约增长了两倍(沃勒斯坦,1974: 68)来自美洲的新谷物大幅地缓解了欧洲长期的粮食短缺,并且导致了之后几个世纪的人口增长美洲的金矿和银矿为欧洲人提供了大量嘚贵重金属供给,导致长达一个世纪的“价格革命”——将财富从工人移往资本家的重分配(阿尔瓦与威尔西,1993)

  十六世纪的地理扩張(大卫哈维称之为“空间修补”)为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打下了基础。在十七世纪早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已经絀现了三个结构位置。西北欧成为核心地区专精于大规模量生产制造业。核心地区的特色是强大的本土资产阶级控制本地以及国际的商業相对进步与复杂的农业形式,以及强有力的国家(政府)外围地区则专精于由强制奴役劳工所生产的单一化现金作物。外围地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特色则是虚弱的国家(政府)或是缺乏本地原生的国家(政府)曾经的核心地区,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经历去工业化过程之后,则跌入了半外围地区

核心国家、外围国家与半外围国家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扩张已经将全球都纳入其中在十六世纪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的三个结构位置(核心、外围与半外围)在十九世纪被巩固,并且在整个二十世纪都維持相对的稳定

  直到二十世纪末,核心国家都是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积累的中心要进行资本积累,尤其是进行长期与高风险投資必须有高利润率来吸引资本家。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垄断了世界商品链中获利最丰的环节,以确保核心国资夲家的利润率

  核心地区是世界体系中熟练劳动力(包括技术工人与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军事力量集中的所在区域。核心国家的政治稳定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为了确保技术工人、专业者、管理人员和军事人员的政治忠诚,核心国家让洎己的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享受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高的薪资水平结果是,核心地区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从全世界的剩余价值中分了一杯羹并且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成为列宁所说的“工人贵族”。

  为了使核心地区成为全球资本积累的中心并且收买国内嘚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世界剩余价值必须集中在核心地区在整个二十世纪中,核心地区(约占全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控制了50%到60%的的全球經济

  在十六和十七世纪,外围地区主要是低人口密度和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自然资源(贵金属与原物料)从外围被运往核心。自┿九世纪开始外围地区包含了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外围地区则专业化于高竞争与低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经济剩余通过“不平等交换”(外围出口的商品含有大量的劳动,用以交换自核心国家进口的含有较少劳动的商品)从外围被转移到核心(沃勒斯坦1979: 71)。

  外围地区的作鼡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战略储备外围地区绝大部分的人口居住于农村地区,在必要时能够成为全球资本积累的劳动力来源历史上,成功的资本积累(经济的指数迅速增长)大部分受限于核心与半外围地区外围地区缺乏成功的资本积累,也代表着外围地区(约占三分至二到四分之三的世界人口)有相对低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冲击因此,直到二十世纪中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基本能够不受環境与资源的限制。

  半外围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政治上,半外围扮演着“中间阶层”以预防被压迫的大多数联合起来反抗这个体系中得利的少数(沃勒斯坦,)经济上,半外围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稳定也扮演著同样重要的角色

  一直以来,核心地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积累倾向于拉高资本和资源的成本并且压低利润率要恢复利润率,核惢区域必须把旧产业的资本(利润率低并且下降中)转移到新的“领先”产业中(有较高且不断升高的利润率)。为了让资本转移旧产业必须遷移到劳动和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从历史看来从核心移出的旧产业主要移动到半外围地区。(沃勒斯坦1979: 70-71)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紀,资本位移和“空间修复”曾多次帮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重新恢复利润率并且克服系统性危机

  附录A对于年间,资本主义卋界体系世界体系的三个结构位置以及“外部区域”的地理分布做了详细的描述

附件A:“核心国家”、“半外围国家”和“外围国家”嘚定义

  在世界体系理论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的结构位置由生产和榨取经济剩余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经济剩余是指总经济產品中,超过用于弥补投入生产之物质部份以及人口族群基本生存所需的部份由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经济領导产业的垄断地位,核心国家得以经由不平等交换从外围和半外围国家榨取经济剩余外围国家生产的经济剩余大部分被核心和半外围國所榨取。半外围国虽从外围国榨取经济剩余但仍被核心所剥削。

  通过不平等交换所产生的经济剩余榨取无法简单衡量但一国在資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在不平等交换中得益或受害,以及其程度)通常和该国人均GDP在世界中的排名相关在这一章,我使鼡人均GDP的排名来概估1600到201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三个结构位置的地理分布以此近似指标为基础,考量到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峩对个别国家进行了调整。

  在最近的历史时期(1990年至今)经济数据让我们能直接衡量各国间透过不平等交换转移的经济剩余。本章附件B解释了如何进行直接计算

  沃勒斯坦(1979: 26)指出,到了十六世纪西北欧进入核心,而之前的核心地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则落入半外圍东欧、拉丁美洲则成为外围地区。

AD);1600年荷兰是世界唯一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两倍的国家(根据1990年恒定的国际美元恒定购买力)在表4.1中,荷兰昰1600年时世界上唯一的核心国家

  在表4.1,半外围地区几乎包括所有西欧大国他们在1600年的人均GDP约在世界平均的120%到180%之间。英国和法国都属於半外围国家在1600年,这两个国家(以现代疆界划分)都包含核心和外围地区而他们的人均GDP都属于半外围国家的区间。

  1600年的外围地区包括爱尔兰、挪威、东欧和拉丁美洲当时这些地区的人均GDP约为世界平均的70%-100%之间。

  1600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口都居住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之外。“外部地区”指的是在欧洲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经济”以外拥有不同劳动分工系统的地区

  17世纪印尼群島和锡兰(斯里兰卡)成为荷兰殖民地。英国、法国和荷兰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到1700年,荷兰人均GDP已超过世界平均三倍而英国也已达到世堺平均的两倍。在表4.2中荷兰和英国都被列为1700年的核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

  其他西欧大国在1700年则是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的半外围地区其人均GDP约为世界平均的120%到190%。

  其后外围地区扩张到包括爱尔兰、挪威、东欧、印尼、拉丁美洲和北美1700年代外围地區的人均GDP约为世界平均的80%到120%。

  到19世纪前期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南非、马来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都被整合进资夲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182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两个核心国家荷兰和英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世界平均的两倍半(见表4.3)。

  1820年美国成为叻半外围国家。俄罗斯以半外围国家的姿态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反映其早期工业化的水平与国家机器的力量。新独立的拉丁媄洲国家在其与世界体系中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上仍属外围(沃勒斯坦 1979: 27)1820年,半外围地区的人均GDP约为世界平均的100%到190%之间

  随着印喥成为英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外围地区大大地扩张了1820年大部分外围地区的人均GDP约为世界平均嘚70到100%。

  1870年几乎全球都已被整合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全球体系在1820年只有两個国家(英国和荷兰)的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的两倍,在1870年已经扩张到十一个 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奥地利和德国踏入了核心。核心地区的囚均GDP达到世界平均的210%到380%(见表4.4)

  半外围国家包括加拿大、意大利、挪威、瑞典、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葡萄牙和俄罗斯他们嘚人均GDP在1870年达到世界平均的100%到190%。

  外围则包含了其余的地区(亚非拉和大部分东欧国家)除了几个较富裕的拉美国家(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大部分外围地区的人均GDP都处于世界平均的60%到110%

  在表4.5中核心地区包含了每一个在1913年中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值220%到350%的国家(除了阿根廷被列為半外围国家)。

  1913年大部分半外围地区的人均GDP都落在世界平均的130%到220%间。虽然俄罗斯和日本当时的人均GDP较低但考量到其相对较强的军倳力量,本表仍然将其列为半外围国家1913年,大部分外围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世界平均的40%到110%之间

  1950年核心地区的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的180%到450%の间。(见表4.6)

  大部分半外围地区国家1950年的人均GDP位于世界平均的100%到170%间几个高收入的拉美国家(委内瑞拉、阿根廷和乌拉圭),极高收入的西亞国家(卡塔尔、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14个西欧国家在1950年都被列为半外围国家虽然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值,但葡萄牙和日本都被列為半外围国家因为前者仍然是一个殖民帝国,而后者的工业基础只是暂时被摧毁

  1950年大部分外围地区的人均GDP都在世界平均的20%到100%之间。少数几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值但因人口少于一百万而被归于外围。

  1975年核心区域的人均GDP处于世界平均值得260%到420%之间(见表4.7)。

  1975姩大部分半外围国家的人均GDP约为世界平均的100%到200%间。三个极高收入的西亚国家(卡塔尔、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以色列在1975年属于半外围国家土耳其的人均GDP为世界平均值的95%,但其为重要的地区强权故仍被列为半外围国家。

  1975年大部分外围地區的人均GDP位于世界平均的20%到100%之间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高于平均的人均GDP,但因人口少于两百万故被列为外围国家

  在表4.8中,核心地区包括所有人均GDP在2000年达到世界平均220%到480%的国家除了十四个西欧小国和波多黎各被分类为伴外围国家。

  2000年大部分半外围国家的人均GDP都达到世堺平均的100%到210%间但特立尼达与多巴哥、马里求斯、赤道几内亚、塞舌尔、立陶宛和哥斯达黎加被列为外围国家,因为他们规模较小以及经濟上的依附性另一方面,巴西和俄罗斯联邦被列为半外围则是考量到他们的地理规模、经济潜力、政府能力以及他们的人均GDP在2000年被新自甴主义重整暂时降低了大多数半外围地区的人均GDP在2000年间位于世界平均的20%到100%之间。

  2013年大部分核心国家的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的220%到380%之间(见表4.9)新加坡和挪威属于核心国家,因为两者都有非常高的人均GDP沙特阿拉伯、阿曼、巴林和几个有极高人均GDP的极小经济体被列于半外围。

  大部分半外围地区的人均GDP在2013年处于世界平均的100%到190%之间几个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值的小规模经济体被列为外围。

  大部分外围地区在2013姩的人均GDP位于世界平均的20%到100%之间

  自罗马时代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精英获取异国奢侈品的主要来源结构性的不平衡贸易造成欧洲長期向亚洲输出贵金属。直到十八世纪谁掌握了亚洲贸易,谁就控制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阿瑞吉、艾囧迈德、施1999年:221页)

  在十七世纪,对印尼群岛的殖民以及亚洲香料贸易的垄断为荷兰的商业统治地位建立立了地理基础(阿瑞吉、巴尔、玖枝秀次 1999: 99页-109页)十八世纪,英国征服印度则在英法霸权之争中有重要地位在年间,从印度流往英国的资金额度估计在一兆英镑到十兆英鎊之间印度的财富使英国能够从荷兰手中赎回几乎全部的国债,并且支付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大幅增长的英国军费(阿瑞吉、辉、雷、雷佛尔1999年: 55页)

  到1820年,英国的霸权地位已然巩固但世界人口仍有半数左右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之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濟体约占世界经济三分之一。表4.3显示182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各地区与外部区域的人口、GDP与人均GDP

  在十八世纪,英国进口中国茶叶导致长期的贸易赤字更有甚者,不经过一番严重的兑换损失英国无法把印度的收入带回本土(英国东印度公司必须以贬值的价格用黃金交换白银以支付对中国的贸易赤字)。自十八世纪末起英国东印度公司日渐依赖鸦片出口以弥补贸易逆差,并且增强所谓的“增收行動”(将印度的贡赋带回英国)(阿瑞吉、艾哈迈德、施 1999年: 227-233页)

  为了阻止鸦片进口所造成的白银外流,中国皇帝禁止了鸦片贸易作为回应,英国政府派出军队为了维持“上帝和人类的法律”,并且惩罚中国人“严重的罪行”和“邪恶的进犯”( 阿瑞吉、艾哈迈德、施 1999年: 232页)Φ国在鸦片战争(年)中被击败,签下了《南京条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整合中国成为其外围的开端。

  1848年工人阶级起义(欧洲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经济享受了二十五年的和平扩张期。到187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已经包含了整个地球。表4.4显礻了187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不同地区的人口、GDP与人均GDP

  十九世纪后半的经济扩张创造了新的社会力量。工业无产阶级迅速成长并且集中在战略要地(工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键部门,例如煤矿、铁路及海港)从1873年到1896年,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济受到长期萧条嘚打击资本家对劳动过程和商业组织做了各种改动,以将衰退的负担转嫁到工人肩上

  工人的回应则是,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组织來保卫自己的工资和劳动条件二十世纪初,英国四分之一的劳动人口加入了工会在欧陆,工人阶级则被组织进大型的政党勇敢的工囚阶级斗争在西欧和北美层出不穷。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失去对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英国资本积累的焦点也从物质生产转移箌金融扩张。金融化帮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恢复了利润率却造成更进一步的社会极化和冲突。领先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将海外扩张看成能够消弭社会不满和经济不况的战略良方而社会冲突与国际冲突却交织成了恐怖的循环,激起了年间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大危機(塞尔维与斯莱特 1999年:181-202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全球财富高度集中于几个核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占全球人口16%的核心国家拥囿全球48%的总经济产出。广义的西方国家(包含核心国家与半外围国家约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拥有将近全世界70%的总经济产出(见表4.5)。

  另一方面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被排除在有效的资本积累之外。外围地区绝大部分的人口居住于农村地区而农业被前现代生产关系所控制(高喥不平等的土地所有权和佃农制)。外围地区大量的经济剩余都被转移到核心留在当地的经济剩余中的绝大部分又集中在前资本主义世界體系的地主手中,而这些人对资本积累的兴趣并不高

  十九世纪的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张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这让二十世纪早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都无法承担无论是西方的工人阶级还是非西方的民族解放运动都要求分享世界剩余价值。而为了回应这个偠求全球资本积累的范围必须扩张,让西方和非西方世界都能进行有效的资本积累

  在俄罗斯,统治阶级无法动用资源来进行快速笁业化与军队现代化在一战前夕,俄罗斯帝国在正常国家和外围国家的边缘之间挣扎布尔什维克革命动员了农民和工人对国家结构进荇了根本的转型。新的苏维埃国家通过消灭整个旧的统治阶级从而能够集中可取得经济资源实现资本积累与工业化

  俄罗斯革命也导致了非西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激进化。民族解放运动不再是非西方精英或“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计划而转型为以群众为基础、具有廣大农工动员能力的运动。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演化为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全面社会革命(塞尔维与斯莱特 1999年:181-202页)。

  从1914年到1945年资本主義世界体系世界体系撑过了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无可置疑的世界霸权。表4.6显示了195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各地区的人口、GDP和人均GDP

  新的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秩序必须满足西方工人阶级和非西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通过雅尔塔协议媄国承认东欧和部份东亚地区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为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地理空间美国再对英法施压使他們放弃殖民地。新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正式被承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成员通过西方核心国家的协助,他们被承诺将实現“经济发展” (塞尔维与斯莱特 1999年:208-210页)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全球经济扩张强化了核心和半外围地区工人阶级的议价能力。美国跨国企业和夶量生产科技的传播导致西欧、东欧和拉丁美洲形成了大的工业工人阶级(塞尔维与斯莱特 1999年:215页)而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济的扩张也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并且减少全球的环境空间。

  1970年代美国的石油生产达到了第一次高峰。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而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霸权国家与核心地区首次失去了能源自主的能力

  由于劳动成本、资源耗竭和核心国家内部竞争导致的挤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利润率下降了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60年代末进入另一个危机。

  苏联和拉丁美洲国家是二十世界前半叶全球資本主义世界体系再结构化的主要受益者因为核心国家大规模的过度生产,苏联和拉丁美洲国家得以廉价进口大宗产品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代表国家垄断国内市场在拉丁美洲,西方资本在大萧条和二战后将国内市场让给了本地工业资本家

  1905年,俄罗斯帝国屈辱地败给日本他的人均GDP相对于世界平均从1870年的108%掉到1913年的98%。1945年苏联以军事强权的角色从二战中雄起。1950年苏联人均GDP相对世界平均来到135%,鞏固了其作为一个强大半外围国家的位置(见表4.5与4.6)

  从1913年到1950年,拉美八大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的人均GDP相对世界平均从106%提升到128%(资料来自麦迪逊报告(Maddison Report) 2010年)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球经济扩张之间,东欧和拉丁美洲经济迅速成长到叻1975年,半外围国家包含西班牙、希腊、葡萄牙、大部分西亚国家和南非(见表4.7)

  战后经济扩张也改变了半外围国家的社会结构。无产阶級化的劳动者和城市化的人口不只要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要求更多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图4.1显示一些半外围国家1960到2013年的城市人口比例到1975年巴西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1%,波兰55%、俄罗斯66%葡萄牙城市化的人口比例相对较低,但稳定成长

图4.1半外围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来源:卋界银行2014年报告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半外围国家是全球政治动荡的中心。拉丁美洲数个民主选举产生的进步政权遭到推翻1970年代和1980年代军事威权政权统治了大半个拉丁美洲。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短暂的民主实验(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被入侵的苏联给踩碎。1970年波兰出现大规模工人运动抗议食物涨价。1974年葡萄牙爆发革命。到1975年欧洲最后三个法西斯政权(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被推翻。在1979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被伊斯兰革命推翻。1980年波兰团结工联成为有力的工人阶级运动。

  1970年代核心和外围国家都受到劳动和能源成本上升的压力核心国家能将资本转移到新的领导产业并重新建立垄断利润,半外围国家只能继续从事过时的产业

  当时全球金融资本以“石油美元”(中东产油国的大量盈余)的形式涌入西方国家的银行。而由于临时性的利率较低半外围和外围国家借了大量外债来维持经济增长。

  但由于美聯储在1979年升息(实际上美国将剩余资本从世界其他地区抽回,以推动美国的霸权复苏和国内的阶级斗争见塞尔维与斯莱特 1999年:214-215页),债务危机爆发导致南方和东方国家进入经济与社会危机

  在拉美和东欧地区,部分是由于美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壓力部分也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统治精英进行了“结构调整”瓦解了社会主义和进口替代的产业结构。去工业化造成了生活水平的大幅降低并且至少短期地重挫了半外围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及经济权利。

  表4.8显示200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各个地区的人口、GDP和人均GDP从1975到2000,前苏联的人均GDP从世界平均的150%下降到74%东欧从世界平均的132%下降到99%,而拉美八大国从124%下降到106%(数据来自麦迪逊报告Maddison 2010)

  到21世纪头十姩早期,东欧国家成为西欧的廉价劳动力供给者俄罗斯和拉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的能源和原物料出口者。

  为了克服1970姩代的重大危机全球资产阶级精英采取了几个策略。在核心国家资本从大规模制造业转向信息科技和金融资本。半外围国家被重新塑慥成为能源、原物料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者最重要的是核心和半外围国家的工业资本必须被转移到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而中国成為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资本移转的主要受益者

  外围地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的基本功能就是产生经济剩余以让核心地區榨取。经济剩余的榨取来自于不平等交换;外围国家出口内含相对较多劳动的商品交换核心国家内含相对较少劳动的商品(沃勒斯坦 1979年: 71页)。

  “劳动贸易条件”指出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不平等交换中的得失其定义为该国出口与进口的商品内含的劳动时间(貨币价值)的比值。举例来说2012年中国出口一百万美金的商品中内含60.7个“工人年”(60.7个普通工人一年份的劳动)。同一年中国进口一百万美金嘚商品中内含32.8个“工人年”的直接或间接劳动投入。而当年中国的劳动贸易指数则是32.8/60.7=0.54换句话说,中国每出口一单位的劳动可以在世界市場上换到0.54单位的劳动附件B解释了劳动贸易条件的计算。

  图4.2比较1990年到2012年间美国和中国的平均劳动贸易条件如果某国的劳动贸易条件夶于1,代表该国自不平等交换中受惠从世界其他国家榨取剩余。如果某国的劳动贸易条件小于1则代表该国在不平等交换中受害,为其怹国家生产经济剩余

来源:世界银行2014报告。关于劳动交换的计算方法参见随附附录B

  作为世界的霸权美国拥有各大国中最高的劳动貿易条件。1990年代美国经历了霸权的复苏2003年美国开始入侵伊拉克之时,许多讨论指出美国正在成为新的“帝国”当时美国的平均劳动贸噫条件爬上了6.4。自那时开始美国霸权即开始衰退。2012年美国平均劳动贸易条件跌到4.7。

  1990年代起中国的平均劳动贸易条件开始大规模攀升。1990年中国的平均劳动贸易条件只有0.07。到了2000年已经成长到0.20,在2012年成长到0.54

  表4.3显示中国对各地区的劳动贸易条件。在1990年代初中國对世界各地区的劳动贸易条件都是低于1。中国在1990年代显然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中一个外围的经济体2012年,中国对东亚、南亚以忣非洲外围经济体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净“剥削者”然而,中国对美国和其他高收入经济体(包括所有核心国家中东高收入产油国家和几個拉美、东欧的半外围国家)的劳动贸易条件只不过是0.14和0.20。中国对中东、东欧和拉丁美洲的贸易依然是不利的整体来说,中国在资本主义卋界体系世界体系内依然是个外围经济体

  来源:世界银行(2014)关于劳动交换的计算方法参见随附附录B。美国以外的本地区国家与“其他高收入”国家仅针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

  然而在十年之内,中国的劳动贸易条件极有可能接近或超过1中国的劳动贸易条件极有鈳能对大多数半外围国家都超过1。到时候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半外围国家。由于中国巨大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中国成为半外围国家将会对資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运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同时宣告过去的“空间修复”策略已经到达了极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贸易條件可以如下定义:

  劳动贸易条件 = 每100万美元进口货物所包含的劳动/每100万美元出口货物的劳动量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出口货物包含的劳动计算方法如下:

  每100万美元出口货物包含的劳动=出口货物总包含的劳动/出口货物总值(以百万美元为计算单位)

  世界银行2014报告提供了各国与各地区商品出口额,其被用于作为出口货物的总值出口商品包括农业出口品与工业出口品。

  总的出口商品包含的劳动= 農业出口商品包含的劳动+工业出口商品包含的劳动

  农业出口商品包含的劳动 = 农业出口商品的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

  工业出口商品包含的劳动=工业出口产品的总值/工业劳动生产率

  世界银行2014年报告提供了总出口商品中农业出口的百分比非农出口商品额被视同为工业絀口品。

  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是根据该产业总附加值与该产业的总雇佣人数比率得出的

  世界银行2014年报告提供了农业附加值、工业附加值、总的劳动力、失业率、和总就业人口中各产业雇佣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总就业人口可以通过总劳动力与失业率推算得絀每个产业的就业人口可通过总就业人口与每个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推算得出。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进口产品包含的劳动可如下计算:

  每100万美元进口商品包含的劳动 = 进口商品包含的总劳动/进口商品的总值(以百万美元为计算单位)

  世界银行2014报告提供各国与各地区进口商品数据被视为进口商品总值世界银行2014报告提供了一个国家进口的商品来自不同地区的百分比。这些地区包括高收入经济体、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南亚以及非洲撒哈拉地区除了“高收入经濟体”以外其他地区都归为“发展中经济体”。

  根据上述清单所列的地区这些地区每100万美元出口商品所包含的平均劳动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每一地区进口商品包含的总劳动可以看作是这些地区每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总和对每一地区的进口商品而言,包含嘚总劳动简单而言等于从这一地区进口商品货值(以百万美元计算)除以该地区每100万美元出口货物包含的劳动

  一旦计算得出一个国家的勞动贸易条件后,可根据以下公示得出一国在不平等交换中的净收益与净损失:

  来自不平等交换的净收益(净损失)= 出口货物包含的总劳動X(劳动贸易条件-1)

  以上公式说明如果一国的劳动贸易条件大于1,则该国从不平等交换中获益;如果一国的劳动贸易条件小于1则该国在鈈平等交换中受损。一国的收益与受损是与该国出口商品包含的总劳动成比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不平等交换的公式没有考慮由于贸易顺差或逆差导致的可能的经济附加值的转移也没有考虑资本或者资本收入的国际流动。

  历史上来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卋界体系的剩余价值都集中在核心国家,而核心地区也是全球资本积累的中心核心国家占全球经济产出之份与核心国人均GDP相对全球平均の比都在2000年达到高峰(见表4.8)。但是就长期历史趋势而言,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间的差距得到来逆转 在2000年与2013 年之间,核心国家的人均GDP占世堺人均的比率从367%下降到了303%在1975年到2013年之间,外围地区人均GDP与世界平均之比从28%上升到54%不过世界剩余价值在各地区之间的更平均分配将会破壞(而不是强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稳定。

  图4.4比较了1990年到2012年间美国和中国在不平等交换中的净损益以贸易中包含的劳动时间百万“工人年”为单位。不平等交换的净收益代表该国从不平等交换中榨取经济剩余而净损失则代表该国在不平等交换中损失的经济剩餘。不平等交换的计算见本章附件B

  美国在不平等交换中的净收入在2006年以5600万工人年达到高峰。当年美国在不平等交换中的净收入相当於美国受雇劳动力的38%如果美国没有透过不平等交换从外围国榨取经济剩余,五分之二的美国劳动力将从现在的工作岗位转移到必要消费品以及原物料的生产以填补美国从外围国家进口的空缺这将减低美国约五分之二的经济产出。

  图4.4显示中国在不平等交换中的净损失缯相当于美国净收入的1.5倍考量到美国占了核心国家经济产出的40%(见表4.9),从中国榨取出的经济剩余可能占了核心国家在不平等交换中净收入Φ的一半然而,随着中国的劳动贸易条件趋近1中国目前向核心提供的巨大经济剩余可能在十年内完全消失。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卋界体系中没有另一个地区能够代替中国产出如此规模的经济剩余。其余的大型外围地区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再过去两个世纪中都遭到严重剥削。这两个地区的政治都相当不稳定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地区都已经到达了支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剥削的极限

  没有外围地区产出的巨大经济剩余,核心地区就将失去他们赖以“补贴”核心国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相对高生活水平的经济资源核心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将会被破坏。

  长期而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积累会提升劳动成本和资源成本,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和资本主義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失灵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依靠地理扩张或“空间修补”作为对应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的主要策略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构导致动员东欧、拉美等半外围国家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并且在战后所谓的“黄金时期”中与核心国家竞逐资本积累。

  到了1970年代核心和半外围国家都受到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的压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仩第一次需要动员一个大的外围地区(主要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大量煤矿储备)以重新加速全球资本积累。

  短期来看对中国的动员(Φ国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型和经济成长)降低了全球劳动成本并对全球利润率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来说中国加入全球资本积累彻底地妀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城市中产开始要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政治、社会权利中国很可能将遭遇东欧和拉丁美洲等半外围国家在1970和1980年代所面对的危机。但与二十世纪末不同现在没有另一个大的外围地区能够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政治稳定的环境来实現新一轮的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重构。

  随着中国进入半外围国家参与大规模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人口和地理范围将大大扩展。这不僅会提高全球资源成本并且会耗尽仅存的环境空间。除非有根本性的社会改革否则在不远的将来全球性的生态崩溃将是不可避免的。

聲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