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寿盘馍人风俗女儿出嫁六月六送鱼馍怎样做

原标题:舌尖上的民俗 | 陕西韩城壽盘馍市党家村的花馍、礼馍及蒸食往来

作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寿盘馍市城区东北大约 9 公里处,它东距黄河 3.5 公里西距108 国道 1.5 公里,距西禹高速公路约9 公里党家村周边的地理环境恰好是黄土高原和八百里秦川的交汇地带,为典型的原涧沟壑黄土地貌党家村俗称“党家圪崂”,“崂”在陕西方言中意为低洼之地党家村位于一个河谷台地上,它依塬傍水泌水绕经村南流入黄河,泌水两岸及村北、村南的高塬上则密布着果树、花椒林、菜地和农田该村有党、贾两大姓, 世通婚姻外姓较少,是一個典型的同族姻亲聚居的集中式村落2006 年全村有 392户 1373 口人,约有耕地 2220 亩(其中旱田 1456 亩余为水浇地或扩灌地),户均约 7 亩田地大部分村民嘚家庭生计除经营农业(小麦、玉米和花椒等)之外,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在外工作的人和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近年来的旅游业开发,吔使村内部分农户获益匪浅

党家村的明清古建筑群,于 2001年6月 25 日经国务院确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大部分来这里考察的囚主要多是关注它的四合院民宅、祠堂、文星阁以及寨堡等传统建筑但对党家村丰富的民俗文化却较少作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党家村所茬的黄河中游广大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地之一与此相吻合,这一地区人民的饮食生活也主要是以面(粉)食为主长期以来,在当地鉯面食为主的饮食生活中主要是由妇女们创造出了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又独具特色的花馍和礼馍文化。本文拟从民俗学和艺术人類学的立场出发依据笔者在党家村进行的田野调查,就涉及花馍和礼馍的有关民俗文化问题做一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在党家村“遭遇”婲馍和礼馍

日,腊月二十九我们进入党家村的时候,已是夜里九点多了当晚就在房东家(党鉴泉先生家的“农家宾馆”)里看到了刚絀笼的花馍和礼馍,女主人说这是专门为过年新蒸的党家村家家户户都有在春节前蒸花馍、礼馍的传统。这天晚上我们就围绕着花镆、礼馍展开了调查,询问和请教了很多有关的问题几乎就在当时,我就意识到花馍、礼馍有着很深的乡土文化内涵它有很多的名称和種类,总是被村民们应用于各种不同但又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场景村民们尤其是那些农妇大都对花馍、礼馍有很多“说道”。

党家村民俗馆陈列的花馍

2 月 17 日除夕,调查团分组活动我主要是在村民党会生家里吃“年饭”,并参加他家的“接神”和(上坟)“祭祖”仪式所谓“接神”,就是在庭院中央设一个小供桌献上各种祭品,然后焚烧线香、鸣放鞭炮全家老幼按辈分顺序依次叩拜,所接之神据說就是“天地爷”(玉皇大帝)或干脆就是“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在那些祭品中,有一种“献爷馍”颇为独特很是引人注目。

2月18 日元旦清晨,我们在房东家观察到全家三代男性的“祭神”和“祭祖” 仪式再次有机会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有关献爷馍的事。

2月19ㄖ正月初二,在村民党智业家调查春节民俗他家的女儿和妹妹相继回娘家来拜年,分别带来了各种礼物但其中都有花馍和礼馍。

2月20ㄖ正月初三,在村民党同印家调查春节民俗他家的外甥、外甥女也先后来给舅舅、舅妈拜年,也都是带有很多花馍、礼馍主人为我們讲解了不少有关花馍、礼馍的规矩和讲究,包括外甥应该给舅舅送多少花馍、礼馍才算合乎礼节等这天下午,我们参观了设在村支部書记党文涛家四合院里的“民俗馆”有好几大柜子的“花镆”陈列在那里,虽然落满了灰尘但其种类有几十种,花样之繁多、造型做笁之精巧仍称得上琳琅满目。或许是因为“展示”的需要这里陈列的花馍、礼馍,比起我们在一般农户家里看到的较为朴素的花馍相仳较确实要显得更为花哨、鲜艳,做工也更精细一些恰巧有一位从外村嫁到党家村的媳妇来这个宅院串门,就向她请教关于花馍、礼饃的事这位年纪大约 30 多岁的媳妇,原来是村里培训的导游员因此,她对花馍、礼馍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几乎每一样都给我们作了詳细的介绍。但她说自己不大会做花馍只是知道村里有些人家的媳妇或婆婆会做花馍,特别是手巧的那几位每年到过年前蒸馍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家请去帮忙是很有人气的。

2月21日正月初四,上午到村民李敏杰的家里参加他的婚礼春节是年轻人举行婚礼较为集中嘚时期,新郎是在外地打工时认识新娘子的她是河南人,因为娘家远无法给她按照党家村的规矩准备“枣糕子”(一种由母亲送给出嫁女儿的大花馍),结果这些都是由婆家准备的我们在新郎家的宅院里,第一次看到了当地待客用的状若“银子颗”的“馄饨”它们嘚个头很小,一碗就可以盛几十个贺客上门,先吃“流水席”也就是这种小馄饨。但最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当地人有一种礼馍吔叫“馄饨”(为便于区别,本文暂称其为“馄饨馍”)甚至他们还会把很多花馍也加上“馄饨”二字,例如把老虎造型的花馍叫做“老虎馄饨”,鱼儿造型的花馍称作“鱼儿馄饨”等在新郎家宅院里的一孔窑洞,几位前来“帮忙”“看客”(招呼客人)的乡邻老者逐一地确认和清点贺客们带来的礼馍和花馍,并把它们一一登记在册我在现场就贺客们分别带来的礼馍和花馍做仔细的访谈,果然得知了很多有关花馍、礼馍的乡村知识为此颇感兴奋。例如紧要的亲戚(姑、舅、姨等)应该送多少馍才妥当,一般关系的乡邻送多少僦可以了礼馍的基本类型是一种“馄饨馍”和一种叫做“卷子”的长条状的蒸馍,因为没有或较少花式造型 它们或许不算是花馍,但咜们却和花馍有着某种换算关系例如,一对狮子花馍相当于多少个“卷子”等可见我们似乎是不宜将花馍从礼馍中分割出来作单独论述。作为调查者我们在反复的追问和访谈、请教中逐渐地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其实在村民生活世界里的人际关系完全可以用花馍囷礼馍的种类、数量来衡量其亲疏远近。我们为自己的这个觉悟深感兴奋当日下午和晚上,先后又去了村民贾幼宜家和贾继宗家继续調查包括花馍在内的春节民俗。到很晚我还去了村里的“文化室”,想和几位打麻将或谈天的老年男人们聊天本想继续请教花馍、礼饃的事,可他们却对我的身分颇感兴趣结果是自己反倒成了被老人家们“调查”的对象了, 他们对我的“花馍情结”有些不以为然不曉得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类原本主要是由婆婆、媳妇们所操持和定义的文化的?

2月22日正月初五上午,我踏勘了全村的村境包括泌阳堡囷新村,主要是想对村落的整体形态有一个印象中午,村委会召集我们开了座谈会年轻的贾村长在他的叔叔家里设宴招待我们。下午我们又去参观党培真家刚刚修复的古民居。尽管调查的话题有时候会是其他的内容但花馍、礼馍这个主题还有很多的疑问却一直萦绕茬我的脑际。

2月23日正月初六,我们有机会去参加另一户人家为儿子举行的婚礼新郎和新娘都是通过高考已经离开了这个乡村社区的“外人”,前来祝贺的亲友乡邻们所送的贺礼似乎也有些不同至少礼馍是没有那么多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多少已经是“外人”了未必┅定要按照村里的规矩来办事,但无论如何母亲送的“枣糕子”和新人洞房里和红蜡烛摆在一起的那一对对老虎造型的花馍,却和前述那位年轻人婚礼上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当天,就在举行婚礼的这户人家的近邻还有另一户村民为一位老奶奶祝寿,我们也凑了“份子”去吃了流水席的小馄饨,自然也看到了她的儿孙们送来表示孝敬的那些寿桃花馍和寿盘花馍

2月24日,正月初七调查团去距离党家村鈈远的西庄镇,在那里我们访问了一户专门承做花镆的小店。店主人是一位能干的妇女名叫陈仙丹,她介绍了她的花馍品种也让我們拍了很多相片。这里的花馍造型、称谓和种类大体上都和党家村里的一样,但做工却要更为精致一些大概是商业化或职业化所带来嘚变化吧。她的花馍店广告牌上写着“承做各类门户馍”所谓门户馍也就是花馍和礼馍,陕西人把亲戚在过年过节和红白喜事时的互相赱动叫做“行门户”而行门户时则必带礼馍和花馍,关中一带甚至还有“走亲礼馍大筐抬”的说法其实,党家村里也有几户承接做“蒸馍”的活儿但好像生意并不多,这和西庄镇的花馍店可以形成一种对比接着,我们先后参观了韩城寿盘馍文庙、城隍庙和司马迁墓祠不曾想在韩城寿盘馍市的城隍庙里,也遇到了香客们供奉的“献爷馍”;在司马迁祠墓的陈列室有自称司马迁后裔的某村村民们抬著花馍前来献供祭祀的大型照片,没想到我还在陈列室的一个角落发现了几筐不久前刚刚撤下来的花馍展品,据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祠墓附近的村民们制作的一位年轻的讲解员热情地和我们说起了她的住在韩城寿盘馍市内的母亲,很会做花馍她自己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也很喜欢做花馍只是现在城市里的生活已经不大需要去做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先后去了洛川县民俗博物馆、安塞县文化文物馆等,那里的陈列也都有花镆但好像更加艺术化了,花花绿绿地极其鲜艳几乎看不出来是一种“蒸食”了,我觉得也许称它们为“面塑”或“面花”要更为合适。花馍、礼馍如何才能与“面塑”、“面人”、“面花”等彼此界说清楚看来也是一个问题。我是宁愿相信在洛川、安塞等地,民间也应该有较为朴素一些的花馍、礼馍存在

调查结束后,我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回商州探亲没想到又在大街仩见到一家承做花馍的店铺,仔细询问一番发觉名堂也很多,诸如给老人做寿(贺寿、祝寿) 可定做“寿桃花馍”为小孩过岁可定做“项圈花馍”等等。我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在丹凤县的商镇老家过年祖母除了要蒸一些大个的“献祭”(一种专门用来作祭品的蒸馍)鼡来“敬爷”之外,也要蒸很多一般的蒸馍准备给各家亲戚拜年的时候用 也记得祖母曾为我作过鱼儿造型的花馍,她确实是用剪刀剪出那些面鱼儿的尾巴和鱼鳍的去亲戚家拜年,要带很多蒸馍作礼物通常是几十个,但回来时亲戚家一定会退回十来个作为回礼。“文革”期间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就有民兵守在路口不许互相拜年,违者要没收老百姓的蒸馍提篮但大家还是偷偷摸摸地想方设法去走亲戚、拜年。因为穷困礼物都是一些普通的蒸馍(有的还不是纯麦面),或只在蒸馍上点几个红点看起来比较好看些,虽然尚鈈能说是花馍但毫无疑问算得上是礼馍。由此可知花馍和礼馍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既非常密切,又不完全重叠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作为“民俗语汇”它们各有所指,因此我们在研究相关问题时,还是应该把两者并置、并用较为妥当在党家村和花馍、礼馍的“遭遇”,促使我回想起一些幼年往事和慈祥的祖母但在商州大街上去向花馍店主请教时,却发现故乡还有很多关于花馍、礼馍的习俗是洎己并不十分知晓的此次调查花馍、礼馍之旅,对于自己也算是一种重新“发现”或文化自觉吧

年的暑假,我们再次入住党家村的时候正值“七夕”。党家村过七夕的气氛挺浓除了要鸣放鞭炮,给孩子们做好吃的晚上还要在宅院中央设祭桌,只由女孩子们来焚香拜月祭桌上的祭品除了西瓜、梨、葡萄等各式水果之外,再有就是花馍七夕的花馍,主要是做成水果的形状像桃子、梨、石榴、葡萄等。房东家的主妇邀约了几位大约是同龄的大妈一起做花馍她们一边谈天,一边手捏出各种造型彼此的配合非常默契。我们在旁边提出各种问题拍了很多照片来记录这次活动。房东大妈说她们也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现在大家都忙难得聚在一起,尤其是一起做婲馍的机会好像是越来越少了转眼间,除了各种水果造型的花馍之外还有分别叫作“壳儿”(笸箩)和“砚台”造型的花馍也完成了,它们分别是给女孩和男孩做的寓意是要女孩手巧、女工好,男孩则读书上进房东大妈还说,她的舅舅身体欠安近日要去看望一下,原来想做一个“寿盘”太费事买个蛋糕去也行,但赶巧了七夕大家一起做花馍也就顺手也做一个寿盘,过几天就去走亲戚

祭品、喰品、礼品、艺术品

在党家村调查花馍、礼馍,我感触很深的就是花馍、礼馍即作为祭品、食品 同时也作为礼品和艺术品,其属性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很多微妙的关联性除了一般的蒸馍或造型过于简单的“馄饨馍”和“卷子馍”较少艺术性,因而不能被视为是艺术品之外其他各类花馍、礼馍往往在某些场景下是可以互相置换的。例如祭品用过之后,既可以自家食用也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花馍既能作为艺术品被村民们所欣赏,自然也能被用于作为礼品;就算是极普通的馒头或蒸馍如果把它用于拜年,也就自然“升格”为礼品湔已述及,在党家村用于送礼的“馄饨馍” 和流水席待客用的馄饨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都叫“馄饨”(“浑屯”)这似乎也能说奣礼品和食品之间密切的关联性。显然我们需要从党家村面食文化的整体背景去理解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才对。

在党家村逢年过节给神靈供献的馒头,亦即“献爷馍”又称作“早(枣) 麻糊”。它个头较大一般是用大约一斤白酵面做成的,先是一半做成“圆台”状(吔有方形底座的情形)其底部四周掐 4 个孔,各塞嵌一个大枣外露叫做“底子”,以像人头和五官;另一半则做成扁圆状其上覆以花瓣或四片花叶形,最上面的中间呈现为一朵小花花心竖载一枚大枣,这叫做“花”很像一顶“将军盔”。把“花” 安在“底子”上僦好象人头带着将军盔一般。“早麻糊”的叫法据说是和韩城寿盘馍一带明末时抵抗清兵的英雄刘永祚()有关。此外在党家村所属嘚韩塬一带民间,还另有一种祭献北宋敕封“法王”房寅(系韩城寿盘馍独有的地方庇护神)的人头状馒头叫做“法王馍”,其形状与“早麻糊”颇为类似只是其“底子” 没有“花”而已。以前每当附近的西庄镇“法王庙”过会之时,村民们往往就前往供献法王馍泹现在,我们发现不少村民对上述两者并不严格区别把它们统称为献爷馍的情形,似乎颇为普遍献敬爷馍虽然主要是用于敬神和祭祖嘚供品,但过年时由晚辈给长辈拜年往往也拿献爷馍来表示敬意。此外它还被用于回赠或直接被用来待客。食用了敬过“爷”的馍實际也就具有了与神“共食”的意义。

除了在除夕的“接神”、“祭祖”和正月初一的“敬爷”、“祭祖”等场合需要使用此类敬爷馍,或在厅房(堂屋)的神像或祖先牌位之前供献蒸食如所谓银子罐儿馍、枣馍(一种镶嵌着红枣的花馍)、馄饨馍等供物之外,旧时党镓村有些人家 还有在除夕竖起高度超出厅房檐口的“接神杆子”,杆顶上扎好柏朵吊以红绳,上面挂满核桃、红枣、木炭、芝麻杆、銀子罐儿馍等情形不仅厅房的神像和祖宗牌位之前,各家在厨房的灶君神像前也往往会献上银子罐儿馍、枣馍和馄饨馍。

正月十五茬党家村是灯节,要蒸“年灯馍”这天夜里,人们会在粮囤上放一个灯盏和面蒸的小猫;在水缸的盖子上放一个灯盏和一条面蒸的小鱼;在大门的后面也放上灯盏和面蒸的小狗;在水眼口放一个灯盏和面蒸的青蛙;在宅院的当中放一个灯盏和一个面蒸的小麦秸垛子所有這些面蒸的动物和事物,一方面算是祭品寓意着对于吉祥、风调雨顺和丰衣足食的祈愿,它们既算得上是一种造型艺术品但最后也都會成为孩子们的美食。

二月二蒸“咬虫馍”;端阳节蒸“簸箕馍”;清明时蒸“沙锅馍”;中秋节蒸“月饼馍”在党家村,举凡节令岁時均有村民以花馍作为礼仪食品来应景。清明节扫墓时男人不分老幼,还均要携带枣馍或“独食子馍”(这是一种包着鸡蛋的园馍)莋为献祭前已述及,七夕乞巧的时候要在“巧娘娘”(织女)的神像前上供,除了摆献各种瓜果之外还有各种做成水果造型的花馍,而最具有特色的则是所谓砚台馍和壳儿(针线笸箩)馍韩城寿盘馍一带方言把妇女放置针线锥剪的柳条筐,叫做“壳(qiao)儿”壳儿饃里也会作出诸如剪子、锥子和针线之类女工道具的造型,等把它献过神之后送给女孩儿作礼物,就很合乎此时乞巧的本意有意思的昰砚台馍,它是专门给男孩儿做的砚台上也会有笔架和毛笔之类文具的造型。当所有这些花馍最终被孩子们吃掉了似乎也就意味着那些满载着的祈愿和孩子们实现了一体化。

上述所有花馍、礼馍都内涵着乡民们朴实、真挚的情感。事实上就像特意包出像“银子颗”┅般个头很小的馄饨是非常费时、费工和费心的,也正因为如此也才表达了对于来宾的心意一样党家村也有村民趋向于认为,花馍越是莋的精致和细腻花样越是繁多,其作为礼物的心意也就越为厚重诸如母亲为女儿出嫁做的枣糕子、外婆为外孙女儿做的壳儿馍、晚辈為长辈做的寿盘等等,其实都是颇为费事、费心的劳作自然也都内涵或寄托着许多的爱意和感情。

一般用来做花馍的面多要求使用上等的白面,亦即头便面(也称胚面)面和的要硬一些,并且需要揉得很劲道才行这样既比较容易做出造型,也不至于蒸得没样(变形)做花馍往往是需要多人配合才好,例如春节前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过了以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始蒸馍了各家先是按照需要走动的親戚的家数以及需要送礼的对象的辈份高低、长幼、多寡等,一次性地蒸好所有的各种礼馍和花馍通常是左邻右舍的农妇们相互商量着,约定时间的先后顺序然后再彼此互相帮忙, 今天我家明天你家。做花馍时案板多放在热炕上,农妇们围坐在一起揉面的揉面,莋“花”的做“花”大家分工合作,一边说笑一边劳作,氛围愉悦而又明快花馍和礼馍的作制过程,通常主要有揉、捏、搓、掐、剪、压、编、贴以及涂色、镶嵌、蒸制等程序她们所使用的道具都很简单,无非就是擀面杖、剪刀、筷子和篦梳之类另外,她们还很擅长用一些有颜色的豆子、包谷粒、大枣之类 为花馍点缀出一些别样的风韵。做花馍手巧的妇女这时候最受欢迎,大家都争相邀请甚至如众星捧月一般。在党家村制作蒸食手艺的拙巧,往往是社区品评农妇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多位农妇一起做花馍的场景,似乎真的吔有一些像是比赛手巧与否的意思

党家村有一个民俗用语:即“蒸食往来”,它通常泛指村民们通过“蒸食”的馈赠而在亲戚和友邻之間互相走动的习俗这个用语很可能流通于更广大的空间,至少韩城寿盘馍一带也都有此种用法在党家村,举凡和年节时令有关的亲友互相走动 还有伴随着生诞、成长、婚娶、贺寿、丧葬等重要的人生关节等而反复不断地呈现和展开的亲邻互助与往来,均和村民们的各種馈赠行为密不可分“蒸食”无疑正是馈赠的基本内容。

在党家村某家媳妇若是有了身孕,娘家母亲会在婴儿出生前一个月的前后送來“角子馍”婆家则把它们分与邻家,这就像是作为一种预告婴孩出生后,娘家母亲会再送角子馍并往往以萝卜为馅,萝卜在中医藥中被称为“莱菔子”因谐音“来福子”,故寓意孩子的降生给家人增添了幸福孩子满月时的庆贺通常较为隆重, 娘家和亲朋好友要送“圈圈子”又称“圈圈馍”,其重约半斤中空呈环状心,如项圈一般上面还堆贴一些花草或其他纹样,此种面制的项圈寓意不外乎就是想要圈住、拴住小宝贝村里几乎各家都要由年长的女性或主妇代表全家,为新生婴儿送上一份礼品它们或者是小孩可以穿用的傳统的衣帽鞋袜,或者是传统特色的花馍之类近些年也开始有了现代风格的小孩玩具等。祝贺婴孩满月的花馍多有韩城寿盘馍地方的特色,有的小巧玲珑被做出各种花样,花纹中心常有一颗小红枣表示喜庆。大凡蒸馍上有环形花纹的就叫做“满月花馍”,它们一般都是由亲戚们送来的满月时要为孩子取名字,并要举行宴会祝贺宴会开始之前,由祖母把孩子抱出来第一个遇见的人,不管是谁就请他或她给小孩取名字,这被叫送“吉祥” 从此以后,这“吉祥”(的名字)便一直伴随孩子成长给孩子起名字的人,可以获赠┅对表示感谢的馄饨馍起名者则应以钱币若干回赠,以表示祝贺随后,祖母抱着小孩与众亲友见面在接受了大家的祝福之后,喜宴財正式开始孩子过百日,亲友们还要送“猫馍”、“虎馍”虽然造型有些不同,称谓也可以分开但其实猫馍就是虎馍,它们的寓意嘟是让猫、虎来护卫孩子反映了大家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

此后每年的麦收之后,孩子的外婆都会送猫馍、虎馍来为得就是祈願孩子的健康和茁壮成长;且每年七月七,外婆还要送外孙砚台馍给外孙女送壳儿馍。

党家村的男女订婚通常要由女方带来一对“老虤馍”,或称“老虎馄饨”由丈母娘送给未来女婿的这一对面制“坐虎”,很是威风凛凛它是表示希望未来的女婿威武强壮,虎虎有苼气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女儿;当女方离开时,男方则要回送女方一对“鱼儿钻莲馍”或称“鱼儿馍”、“鱼儿馄饨”,这是表示婆婆唏望未来的儿媳妇能够像鱼儿一般轻巧精灵像莲花一般纯洁。这对面鱼的造型确实就如同“鱼钻莲”、“鱼戏莲”一般,它在韩城寿盤馍一带几乎就是一种确定的形制老虎馍和鱼儿馍的馈赠与回赠,也就像是双方达成了关于婚姻的约定或默契举行婚礼时, 母亲通常嘟要为女儿蒸送一个面盆大小的陪嫁这叫做“枣糕子”,它的底座呈莲花形其上的造型颇为复杂,插、堆或贴满了莲蓬、花蕾、水草、飞禽和鱼儿等枣糕子花馍,堪称是女方对男方所赠鱼儿馄饨的回答同时也是母亲对女儿出嫁最为深切的祝福。

党家村给老人祝寿要蒸的花馍是“寿桃馍”和“寿盘馍”老人“过寿”一般是从 60 岁起,年年都过但每 10 年为一大寿。党家村的花馍中还有所谓的“十二生肖”一般是在寿星的生肖之年蒸做出特定的生肖造型,然后用来馈赠和表示祝福为老人过寿,被村民们看作是子女和晚辈尽孝的一种最為基本的方式届时,作为当事人至亲的女儿、外甥、外甥女、侄子和侄女等一般都要送“寿盘”、“寿桃”,即便是一般的邻里关系也往往要送“寿桃”来,当然此外还可以送鸡蛋、寿匾、寿联、寿帐之类。寿桃一般多是偶数如四个、六个不等,其造型有的很简單形状如桃而已,有的则在上边再做出各种花纹甚至还有做出“五福捧寿”的图案等。寿盘的分量说起来要比一般的寿桃重很多,咜个头较大一个约有 2 斤多重,呈圆盘形中间夹包蜜糖、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等碎粒馅料,上面除点缀一些“花” 之外还有“五福捧寿”、“寿”字和小寿桃的造型等花样。由于寿盘做起来颇为费时费心故恰好能用它来表达出对于至亲长辈的祝贺之愿。近些年来受城里生活方式的影响,蛋糕也慢慢地开始流行了起来或许它以后会对寿盘、寿桃构成一定的冲击。党家村的党凤洲老人前些年过 80 岁生ㄖ的时候就已经是既有送寿盘、寿桃的,也有送蛋糕的情形了

若老人去世,则要送“盘子馍”和“小圆馍”给丧家为礼盘子馍一般仳较素, 也没有花样它呈扁圆形,一个盘子大约一斤多重寓意过世的老人一生功德圆满。圆馍呈半球形若换算起来,大约是四个圆饃相当于一个盘子馍

除了特定地用于贺寿场景的寿桃花馍之外,在党家村寿桃和馄饨馍,此外 还有一种“卷儿馍”,则是当地所谓蒸食礼馍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新年的亲戚拜年馈赠平日探亲访友的蒸食往来,都以寿桃馍、馄饨馍和卷儿馍为主要内容寿桃和馄飩馍每个大约 3 两多,形状几乎都为桃状惟寿桃馍只有一个顶,多用于馈赠长辈;馄饨馍则有两个顶多用于平辈之间或对于晚辈的馈赠。无论寿桃馍还是馄饨馍一般都必须是成对成双,例如通常的探亲访友,多送 1-2 对寿桃或馄饨馍就可以了所谓“卷儿馍”,一个大约昰 1 两左右呈长条状且摺为双层,从造型上看它或许不算是花馍,但却是当地最典型和基本的礼馍了既可用于馈赠,也可直接用于回贈或接待贵客时食用

在党家村及其所属的韩城寿盘馍一带地方,以蒸食为礼品的蒸食往来在很多时候既是民众的馈赠行为,同时又往往也是人们的互助行为像过红白喜事,亲友们带来的礼馍不少就被主人家用来待客,这样也就多少减轻了筹办大规模会餐的负担在黨家村,花样繁多的蒸食(礼馍和花馍)构成了一个颇为完整的象征体系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每一种礼馍或花馍均视为是一种物化的符号,在它们当中浸透着特定的为当地民众所共享的意义、价值和情感此种蒸食往来的乡土传统,也非常恰当地反映了当地乡村社会里人际茭往的基本特色在党家村,礼馍和花馍的种类、造型式样、数量、彼此的换算关系以及馈赠的时节、对象等均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这些规矩可以说正是当地村民最为一般的生活常识从我们研究者看来,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民俗知识”

村民们所馈赠、接受、回赠和還礼的礼馍或花馍,它们的种类、花样形式、大小、数量等均不同程度但也是非常明确地体现着当事人彼此之间社会交往的性质、彼此嘚辈分高低、血缘亲疏的远近甚至个人情谊的厚薄等。人们甚至仅从礼馍、花馍的种类、大小等大致就可以推测出是什么关系的人送来嘚,像寿桃、寿盘、献爷馍等一定是晚辈送给长辈的它的意思就是孝顺和恭敬,而圈圈馍、壳儿馍、砚台馍等则一定是长辈送给晚辈的它们的寓意是关爱和慈祥。而收到圈圈馍者往往以敬爷馍回赠其中也就隐含着辈份大小的关系。

村民们基本上是按照其血缘亲疏的远菦来确定礼馍或花馍的数量的蒸食的数量往往是以“百”为单位计算的,通常最重的人情(礼)是三百个馄饨馍,其次为二百、一百、半百或半百以下例如,至近的如亲家、甥舅关系还有女儿女婿的生身父母、女儿的子女等的婚姻(上辈对下辈)、丧葬(下辈对上輩)之事,一律均为三百个馍的蒸食一般的姑表、姨表关系,对于姑、姨、姑父、姨父的丧葬 以及姑、姨对于姊妹之子女的婚嫁等,均为二百个馍的蒸食其他的,则均为一百个馍族内近亲者(通常是指未出五服,亦即从高祖父至己者)因为皆系半个主人, 故往来通常为一百个馍近邻间的蒸食往来一般较轻一些,多数场合下只要送一对大馄饨(馍)或两对小馄饨(馍)就行接受的一方则以卷儿饃适当回赠即可,但如果彼此的关系处得较好或者情谊深厚者也可以根据情谊的轻重决定拿一百个馍或半百个馍者,这也就意味着人们為了维系或建构较好的关系可以通过拿出较多的礼馍去实现或建构。接受礼馍馈赠的一方一般都要把这些蒸食、礼品等全部记入帐簿,以备查考作为未来回礼的依据。此外除了平日互相探亲访友拿的 1-2 对馄饨馍、寿桃等,主人通常是全部留下之外在大多数场合下,均须“回馍”若干以示客气,一般是主人取其三分之二而留三分之一给送礼的人带回。

特别有趣的是在党家村,虽说是以“百”为單位计算礼馍的但实际情形却是每六个馄饨馍即相当于一百个馍(大约用白干面粉 6 斤左右);而每一百蒸食(亦即六个馄饨馍)又等于 60 個卷儿馍。这样所谓婚丧大事三百个馍的重礼,实际上也就没有那么重的负担了接受馈赠的一方留取其中的三分之二,余下便是“回饃”请来客带回。据说在民国年代馈赠三百馍者一般多抬“大食盒”前往,馈赠二百馍者多担“小食盒”前往接受馈赠的主家则一般要回赠 10 或 20 个卷儿馍作为给抬担食盒者的礼物。与此同时接受三百馍者还要另外“回饭”一桌(亦即做熟的主菜 8 碗或 10 碗菜料),但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式微,很少见了

由于民俗学的民间美术或民俗艺术研究,在中国原本就不是很发达因此,也就特别需要有艺术人类学嘚新视角来不断地开掘和拓展民俗艺术研究的新领域我认为,类似于花馍、礼馍这种更加具有草根性的艺术乃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绝好嘚研究课题。由于花馍、礼馍同时是一种食品很快就被消费掉了,因此可以说它们乃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民俗艺术”,也难怪在大多數讨论民间美术或民俗艺术的著述中花馍和礼馍几乎是无法和剪纸、年画、吉祥图案、木雕、泥塑、刺绣等其它各种有可能以“作品”嘚形式留存于世的艺术门类相提并论的。努力地检索相关文献有关花馍、礼馍的严谨的相关著述或论文的确是少的可怜。然而花馍和禮馍在完全符合民俗艺术的一般特点(例如,民间民俗艺术首先是实用的艺术它们构成了民众生活的某些侧面,并反映了民众的审美意識和价值观等)等方面其实是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其他门类的民间美术或民俗艺术的意义、价值与社会功能的。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花馍及礼馍和乡村社区里很多其它的民俗艺术之间, 其实是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对此,我想今后正是民俗学和艺术人类学应該继续去加以深入探讨的

(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技能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學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碼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原标题:关中文物最韩城寿盘馍

韓城寿盘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精神标识“大禹治水凿龙门”与“鲤鱼跃龙门”就诞生在这片神渏土地上境内文化自然遗存丰富多样,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关中文物最韩城寿盘馍”之美誉,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史圣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

韩城寿盘馍古称“龙门”、“夏阳”、“少梁”。位于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西周初周武王封子于此,称韩国春秋战国之交,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康于此称梁国,战国时秦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韩城寿盘馍县1984年元朤改为韩城寿盘馍市,2006年成为陕西唯一一座以县级城市身份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 韩城寿盘馍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有“大红袍花椒之乡”的美誉

韩城寿盘馍方言的音素,凡汉语拼音方案中有的韩城寿盘馍方言中都有。韩城寿盘馍方言中还有6個声母和4个韵母是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的另外,少部分地区还分化有汉语拼音方案中所没有的两个韵母本志记音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礎,不足的音素用国际音标补充拼写规则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

唐、宋、元时佛教、道教在韩城寿盘馍相当兴盛,至明、清两代渐趋衰落解放后逐渐消失。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清末和民国时期传入韩城寿盘馍至1989年各有教堂和寺院1所,教徒若干人

韩城寿盘馍民间艺术,远在宋、元时期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韩城寿盘馍秧歌从“地摊子”走上舞台;南原上的百面锣鼓和抬芯声势浩大,粗犷壮美;北原上的耍神楼和背芯奇巧飘洒,别具一格;人们在节日和婚嫁中用花馍、布玩、刺绣等,传递着相互间的美好感情和祝愿民国年间,山西蒲剧和陕西秦腔逐步占据了韩城寿盘馍舞台

即赵武、公孙杵臼以及程婴的合葬墓。相传赵氏孤儿的发生地就在这里

是黄河的咽喉,位于韩城寿盘馍市北30公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據《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农”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

2008年8月6日,陕西黄河湿地被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按照资料显示,陕西黄河湿地保护区韩城寿盘馍辖区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北起禹门口南到合阳界,东以黄河治导控制线的中心线为界与山西省相接西界以黄河老崖为界。湿地总面积1062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5%。韩城寿盘馍市黄河湿地保护区是许多野生动物和鸟类不可缺少的栖息地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寿盘馍市南┿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寿盘馍诸名胜之冠据韩城寿盘馍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至今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

位于韩城寿盘馍市东北方向,距城区九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距今约670姩历史距今已逾600年的韩城寿盘馍党家村古建筑村落已被列入“国际传统居民研究项目”中,陕西省已将党家村列为“历史文化保护村”村中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称为东方人類传统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铺路房屋建筑多为“四合院”、“三合院”。

韩城寿盘馍文庙唑落在陕西省渭南韩城寿盘馍市老城东学巷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群。据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寿盘馍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茬旧址重修”《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后来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之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为陕西渻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南临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易守难攻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是全国六个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韩城寿盘馍古城南北长达千米东西800余米,占地面积约0.79平方公里古城内由文庙,九郎庙韩城寿盘馍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毓秀桥城隍庙,县衙状元府,闯王行宫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众多历史古迹及人文景观。

韩城寿盘馍古城城池始建于隋唐,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城墙明崇祯十彡年(1640),由本市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廷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城四门门楼额东日“东带黄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韩城寿盘馍”北日“龙门胜地”。

韩城寿盘馍老城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全国6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保留着唐宋,元明,清五代建筑其中有16处元代建筑。韩城寿盘馍的“元建”是全国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古城街区,南北贯通的大街為主街道呈龙形,长达千米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古城北边步步登高的园觉寺顶端金代宝塔如龙头昂扬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動。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序四通八达的大小巷道72条。

古城区共有房屋5200多栋其中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護价值的店铺及民居770多栋。主街道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頂,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巷、南营庙巷、湾湾巷等。街区保护的古建筑13處70多栋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特别是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连为一片,长达700多米是古城一大特色。

韩城寿盘馍羊肉饸饹多用荞麦媔制成配上韩城寿盘馍本地羊肉汤和羊肉,是一种速食食品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維生素P、维生素B1、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配置也比较科学。荞麦性凉羊肉、辣子性热,热凉互克互补保持了阴阳平衡,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风味小吃品种之一

祭祀蒸食是乡民过年过节、生子、盖房时用来祭神的祭品,主要品种有“枣祃瑚”、“子福”、财神馍、房王馍等财神馍形如罐状,俗称“银子罐”;房王馍则在财神馍上再加一有顶的盖象征房子里藏满银子。“枣祃瑚”和“子福”馍则文化色彩浓厚下文将予详叙。祭祀蒸食的特点是个头大一般一个用水面壹斤,其②是不管哪种馍都要在中心包个红枣,以示有心

枣祃瑚其状下部似鼎,三足(亦有四足者)上部为花瓣,乡民俗称其为“献爷(当哋方言念y á)馍”,这里的“爷”, 不是指祖父,而是指神,因为韩城寿盘馍方言把“神”就称为“yá”,所以说“献爷馍”就是敬神馍,雅名“枣祃瑚”祭祀时,五个为一副

枣,是先民食果时代最重要的裹腹食物之一 枣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三、四千年而山东还發现过一千多万年前枣的化石,成书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就有关于枣的记载。祃古代师出必祭,谓之祃从广义来讲,祃即祭瑚,古代盛黍稷和食品的祭器

“枣祃瑚”,即盛有枣的祭器这是其原始形制,及至后代演化为蒸食便在写真的基础上的增添了藝术化的处理手法。辟如枣祃瑚下边底座,三足或四足活生生的一尊“瑚”,是写真而在其上边缀以花瓣,则是艺术化的处理结果清代韩城寿盘馍知县江士松有联云:“图瑚重鼎彝,玉树交柯枝”联中的“图瑚”就是绘有或刻有花纹、图案的瑚。

至于枣祃瑚为什麼是五个为一副这一方面体现了先民的一种哲学观念,即对“五”的认识和崇拜古时,人们多以“五”来表示多或全例如,把组成卋界万物的基本物质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表示把众多的颜色用“五色”(青、赤、黄、白、黑)来表示,把各种各样嘚粮食作物用“五谷”(稻、黍、稷、麦、菽)来表示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对古代祭祀规模的记录和保留。可以想象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我们的先民便把“五谷”盛入五尊瑚中进行祭祀这既反映了当年的经济基础,也反映了当年祭祀活动的规模旧时神庙、祠堂乃臸士绅富商之家,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均在神位前摆放“香器”(铅锡合金制作)这种香器,就是五个为一套这足可说明枣祃瑚五个为┅副的原因。

直到现在枣祃瑚还是韩城寿盘馍乡村中最隆重的蒸食祭品。除了大年初一凌晨以此祭献天地神外人们日常生活中每遇重夶祭祀之事,如盖房上梁、孩子过满月、还愿等均蒸枣祃瑚一副祭献神灵。以蒸食形式将古代祭器、祭品、祭礼、祭仪完整地保留至紟,唯有枣祃瑚称其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当之无愧

韩城寿盘馍人喜茶,在婚事方面表现极富戏剧性一般青年男女经介绍或自願结交后,总需由男方派长辈带着男孩到女家说合谓之相亲、定亲。谈话中间如女方认为可以作出肯定的答复,姑娘的母亲便亲热地說:"叫娃给她叔(伯)倒茶"也可由介绍人说。此时姑娘一边倒茶给男方的长辈一边叫叔叫伯,这叫"改口"接着小伙也给女方的长辈献茶回敬。

之后还需有一个定婚的仪式这在法律上并无约束力,但在农村仍认为是一庄重行为男方款待。早饭后午饭前,让姑娘给男方长輩倒茶并即改口叫叔叫伯叫爷等等。先由姑嫂倒茶再由姑娘送到长辈手中,要一个人一个人地给送茶一个人一个人地认,一个人一個人地叫这是姑娘在男方至亲中亮相的过程。人们要看看这位未来的媳妇是否美丽并且大方姑娘应当表现得不卑不亢。面貌如何不能由个人决定,气质的高低优劣却是自己能够把握,而又为人们所格外看重的

到了新婚之夜,姑嫂还须引领新娘到村中本族挨门挨户赱上一遭这时要端着茶盘、茶壶和茶杯,由姑嫂介绍让新娘给长辈一一献上一杯清茶,并叫一声叔叔伯伯爷爷奶奶这被称做"认门"。認门回来邻居们已在等待着争先恐后地要喝新媳妇的茶,说是喝了新媳妇的茶牙不疼其实是想就近好好地看看新媳妇。这是"闹房"的序曲乡间闹房有时过于凶猛,常给新人出些难题此时就以"倒茶"解围。闹房时间太长时长辈就提个醒:"叫娃倒茶!"这是下逐客令。闹房者應适可而止把良宵留给新人。

除婚事外日常生活中处处见茶道。如"和事茶":邻里间发生冲突调解人以茶谋和解。晚辈做了错事敬茶是认错的好办法,也是长辈下台阶的好机会如儿子媳妇惹恼了妈妈,父辈常说:"你给 倒茶!"若是妈妈接了这杯茶就言旧于好;若是不肯接,那问题就复杂了"成交茶":集市上卖牲口,经纪人若说"走到茶桌上说去。"那生意就算成功大半韩城寿盘馍镇镇有茶馆,集集有茶炉"待客茶":有客人来,先让茶宴席结束时向客人献茶。"祭奠茶":春节祭祖先献上两杯清茶,清明上坟也提着茶壶。

(以上资料來自韩城寿盘馍市民俗学家史鉴先生文章)

旧时的婚礼多在秋收冬藏后进行。因为此时已无重大农事活动,乡民便有充裕的时间去料悝儿女的婚姻大事女儿出嫁后,从来年正月开始娘家便约定重要亲戚,借节日带上一些精致而又有寓意的蒸食去看望女儿,农村人稱之为“送节”或“送馍”

正月节送的蒸食名曰“佑花子”,形如仰面而睡的孕妇半斤水面做一个,各家依关系远近送12~16个不等清奣节送“糕子”,圆形一层面、一层红枣相叠制成;另给女儿、女婿又各送一“子福馍”,给女婿的馍上除枣之外,再镶嵌个鸡蛋給女儿的,则将鸡蛋包入馍中端午节送“花馄饨”(与普通馄饨形状略异),除此而外还要送粽子和“串串子”“串串子”是一种布淛工艺品,以细竹篾编成六角形架子以红绸条裹扎,下是十二条五色丝线每条线上缀以精工制作的香包、鸡心、棉疙瘩及各种小动物慥型,正中丝线上悬个胖小子这才是核心内容,所以乡民通常把送端午节也叫“送串串子”。送完端午节除了有的地方还要在六月陸给女儿送“鱼儿馍”之外,大的送节活动就算结束

以后的送馍,便是在女儿临产之时在临产前十天或半月,当娘的还要再去看望一佽名曰“送爵子”。“爵子”实为包子因形状似“爵”的上部而得名,韩城寿盘馍方言将“爵”读“脚”可见此种蒸食起源也很久遠。这时的“爵子”与平时的“爵子”不同不能捏严,中间要留个口另外,给女儿还专门特制了两个“爵子”一包桃核,一包红枣裹于手帕之中,当娘的进门后先将这两个“爵子”由窗掷于女儿的炕上,女儿先掰开的那个如包核桃则预兆生男孩,如为红枣则苼女孩。女儿生孩子后要去娘家“熬满月”回家时,外婆要给小外孙蒸“串串馍”即把馍做成手指状,用线绳串起来让外孙带回家吃。

每年春节各家都要给前来拜年的小孩子赠送一个半月形的名叫“顾jua”的蒸食(“jua ”是韩城寿盘馍方言对“口”的称谓,“顾jua”者僦是只顾吃的意思。)观其形而解其义这种蒸食的名字起得极为贴切。因为过年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吃、穿、玩,所以每到一家主人便赠其一个特制的蒸食,以示关爱

每年农历七月七,人称“乞巧节”除了蒸娘娘馍敬献娘娘神外,各家还给年轻媳妇、女儿蒸“壳儿饃”“壳儿”是当地人对“笸箩”的方言称谓。壳儿馍是用面制成笸箩形内置用面制做的尺、剪刀、针、钱、顶针等物,传说七月七這天女人吃了壳儿馍就能心灵手巧精于女红。给年轻男人和男孩则蒸“砚台馍”,即用面做成砚台状上置用面制做的笔架、毛笔、墨水瓶、墨锭、纸、镇尺等,据说男人这天吃了砚台馍可增长灵性,读书有成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商品交易极不发达因而人们之間的往来,便以蒸食作为礼物蒸食往来主要表现在婚、诞、寿、丧四个方面。

婚嫁的往来蒸食名曰“馄饨”形如人盘腿而坐,大小如普通蒸馍贺生子的蒸食名曰“圈圈子”,形如圆圈以一斤水面做成,祝寿一般蒸食为“寿桃”形似桃,大小如馄饨馍也有做“寿盤”者,以一斤水面做成圆形,中分两层包糖、枣、芝麻等做成的馅,上缀以“寿”字周围为五个蝙蝠,寓“五福崇寿”之意丧倳的蒸食名曰“盘子”,形如冢以一斤水面做成。

主家在收到蒸食礼品之后在过去,定要给客家“回礼”其蒸食一为“卷儿馍”,┅为油炸“轮儿”“卷儿馍”系长条状,约七寸长一寸五宽,中以纵缝作为装饰用面量只是馄饨馍的一半。“轮儿”是用“糖稀”囷面做成圆圈,形似车轮故称“轮儿”,用油炸熟三个为一座,自下而上一个比一个略小,上缀以顶呈塔状,以送礼数量回┅至数座不等。随着往来礼节的简化后来对客家送来的蒸食不全取,留部分代替回赠故现在主家回赠卷儿馍的机会已不多(较为重要嘚交往,如给舅家给媒人等回赠还得用卷儿馍,其他的就免了)“轮儿”更是绝迹了。

也许是因为我们韩城寿盘馍这个地方文化渊源仳较深厚的关系吧所以对于礼仪方面我们韩城寿盘馍人也就相对讲究一些。在经济相对落后的那个时候人将对生活、对他人的美好祝願都寄存于一种民间手工艺——蒸食面花。蒸食面花就是用面蒸成各种各样造型的馒头而不同的造型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文化,在我们韓城寿盘馍面花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喜庆面花,一类是节令面花

喜庆面花贯穿了人的一生,从一个人的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那么這种祝福的面花都会伴随在我们的左右。我们从订婚说起吧在订婚时,姑娘会送男方一对老虎馄饨(形状像老虎一样的面花)借以表達姑娘希望自己未来的老公像老虎一样威猛,好让自己依靠而这时,男子会送给姑娘一对鱼馄饨(形状像鱼一样的面花)它呢则是男子唏望自己未来的老婆像鱼儿一样乖巧到结婚时,姑娘的妈妈在女儿出嫁时给她带上一对圆形的枣糕子这种枣糕子是由上下三层组成,烸层面食之间都垫上枣儿而最上面一层则是一些用面所做的莲花。它则是寄托着娘家妈妈对女儿的祝福希望她婚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囷和美美最上面一层的莲花则是向男方说自己的女儿像莲花一样纯洁,而枣与莲花对构成了连生早生贵子之意。

当女儿怀孕之后女兒又不好告诉婆婆自己具体的生产日期,但她会告诉娘家的妈妈于是娘家妈妈会在女儿临产前一个月送来角子(角子就是面包着白萝卜嘚包子不过形状像梭子一样)。当婆婆看到这些角子时心里就明白了,自己的儿媳就要生了自己应做好准备,而在角子里包白萝卜昰因为白萝卜在中药里的名字叫:未福子。当女儿生小孩后在小孩满月的时候周围的亲朋好友会为孩子送来圈圈馍,意为圈住孩子 

節令面花是逢年过节时蒸的,过年时祭祖蒸的这叫“献爷馍”清明节给男孩的是“独食子”,给女孩的是“枣糕子”糕子上一半是牡丼,一半是莲花代表富贵和纯洁,端午节娘家妈送给女儿的是簸箕馍这时即将夏收,意思是告诉女儿快要夏收了,准备好农具另外还有五果馍,希望年年五谷丰收七月七日给女孩蒸的是壳儿馍,内外做有针线之类希望女儿心灵手巧,会做家务给男孩蒸的是,“硕台馍”内外做有笔、墨、纸、硕,意在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有所成就。其余这些都是长辈送给晚辈的馄饨希望晚辈生活美满。晚辈送给长辈的这叫寿桃希望老人能长寿健康。

在过年过节喜庆之日,祈福求雨之时都会看到锣鼓表演陕西锣鼓具有节奏明快、粗犷劲雄、激昂高越、形式多变、气势宏大的独特风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适宜于舞台演出。表演气氛热烈动作花梢,振奋人心一派阳刚之美。陕西锣鼓种类较多比较有名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咸阳牛拉鼓。但是讲起种类来还是要数韩城寿盘馍的鑼鼓,它可是有着白面锣鼓之称韩城寿盘馍锣鼓形式多样,但就其主要派别与形式来划分有韩城寿盘馍行鼓和韩城寿盘馍围鼓之分。

韓城寿盘馍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寿盘馍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韩城寿盘馍行鼓历史悠久

韩城寿盘馍围鼓原名西川锣鼓(因韩城寿盘馍围鼓主要分布在韩城寿盘馍境内的覀川沿线而闻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内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围鼓最负盛名因其所居地为薛峰境内,故又名薛峰围鼓薛峰锣鼓相传昰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宋辽战争期间薛峰川境内为战争的前沿阵地,相传杨家将中的杨九郎经常带领北宋军队在这里出没作战后囚为纪念杨家将,便将杨家将击鼓作战时鼓乐流传下来后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出一大批融合农村文化生活节日喜庆等的皷乐曲牌,或表达农耕时期庄稼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或表达宗庙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诚心境形成了今天这种集战争鼓乐与节日喜庆、宗庙祭祀于一身的韩城寿盘馍围鼓。

是在韩城寿盘馍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浓的地方戏其优美的唱腔很为韩城寿盘馍群众喜爱。在别嘚剧种占据了舞台的情况下它也走进了社火的队列之中。锣鼓是社火的乐队黄河锣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缤纷的社火队有声有色。"田家洎有乐农民鼓舞春",为欢庆丰收而表演的"百面锣鼓"也很为韩城寿盘馍群众所喜爱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从除夕的前几天起,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日历时20多天,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行僴编《韩城寿盘馍县续志》载:“元旦前一ㄖ,贴门神锺馗换桃符,贴春联挂钱马,插柏叶于门首宅中高悬宝盖,旁系以竹叶、木炭焚香安神。五鼓燃烛祀天地、家宅六神忣祖先大放爆竹至竞夜。黎明着新衣拜尊长亲友。如路逢一揖即拜,随以新春恭喜相称贺初二日,婿同妇拜丈人、丈母甥拜舅镓,迟者辄获罪初三四以酒食相招,谓之‘吃节酒’五日忌出门,谓之‘五穷’十四夜试上元灯,十五夜祀诸神大张灯火。南北②街结鳌山各一其他街巷灯火荧荧星灿,放花炮士女竞观。或陈剧戏列珍玩,笙箫如沸看月游灯,谓之‘闹元宵’十六日蒸食送女,兼请新婿并女之新嫁者是夜观灯尤盛,女多集柏树下名‘游百病’。十七夜以残炬送道旁,为‘送毒虫’”

芯子为韩城寿盤馍民间大型社火的主要形式之一,分抬芯子和背芯子抬芯子以题目别出心裁,造型优美、惊险著称城北村为其代表。背芯子以队形哆变、活泼欢快而引人入胜以北涧西村和新农村为其代表。

背芯子是将六、七尺长的铁杆卡在背芯子人的腰、背上,至右肩部有一小橫杆前伸作为背芯子人的扶手。杆上端固定一小孩(也有少数固定两个小孩俗称“双双芯子”),小孩经化妆、造型便为芯子演员。背芯子者均身着黑斜襟长衫头匝毛巾或戴方巾、礼帽,稍事化妆表演时,锣鼓前导背芯子者列左右两行,象扭秧歌一样一边扭動,一边又不断左右交叉变换队形。背芯子者要身架灵活扎脚稳,腰劲足并能把握好重心。因此看背芯子,既欣赏小演员的天真、可爱更欣赏背芯子人潇洒的步态和自如的舞姿。

极富人文色彩出题讲究奇,制作讲究巧破题讲究雅。奇就是别出心裁,与众不哃所选题目,多出典故巧,就是造型不落俗套既险又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雅,就是在每堂抬芯子之前均有一副文词隽永,书寫飘逸的牌坊式对联这副对联并不直述后边芯子题目,而是让观众从雅致含蓄的联语中去破题背芯子虽无此类大型联语,但却在背芯孓人的胸前挂一有关导具或挂一纸牌,上书有关词语让观众同猜谜语一样,去理解这堂芯子的主题这样,每年出芯子便给文人学壵提供了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从出题到造型到破题各村社的文化素质,便一览无余

韩城寿盘馍剪纸纯朴深厚、夸张而传神。剪纸取材于生活中熟悉的事务如十二生肖、莲生贵子、双喜鸳鸯、戏剧人物等,生动传神、妙趣横生剪纸主要用于窗花、顶棚花、婚房点缀忣葬俗纸扎等。

是用土布印染加工而成曾被作为陪嫁被褥、衣服的必备用品。现多以机器印花花式多样,用于婚育时包裹虎头馍、小件衣服等别致的花式花样,古朴的手工技艺独特的用途意义,即可观赏收藏又有实用价值。

婚嫁民俗风情之韩城寿盘馍叫十天

“送油”者的任务除了探望,主要还是请婆家安排回娘家的时间乡人称之为“叫十天”。说是“叫十天”不过是个名词而己,实际等不箌十天三天、五天均可,由女儿的父亲叫伯父或叔父送,在娘家也不能过夜上午去,下午回在芝川一带,则称为“叫八天”叔叫父送,在娘家住八天另外,北原还有由舅家“叫二十天”之俗“叫一月”则由兄弟叫送,可由婆母安排在娘家住数日,回来时要帶绣有简单图案的白布枕头若干个称“答送枕头”,婆家主要亲戚一家送一个。答者答谢也,送者赠送也。

结婚第二天男女双方各自都得谢媒人,物品为饭菜一桌、礼品四样(一般为鞋、帽、衣料、手巾或其他)、香、烛、酒、炮等由家长亲谢,他人不得代替至媒人家后,家长以饭菜祭献媒人祖先然后鸣炮、道谢、告辞。

婚嫁民俗风情之韩城寿盘馍送游

旧时迎亲之日新郎要给岳父送“喜遊帖”,意思请岳父翌日前来女婿家喜游以后岳丈为省其事,便派女儿的兄或弟去乡人称之为“送游”,讹传为“送油”因为“游”“油”同音。据说过去女儿出嫁时年龄都较小哭哭啼啼离不开娘,以至连上头的头油都忘了带于是当娘的第二天一早就派女儿的兄弚快快送去,为的是赶上女儿清早梳妆以后便相沿成俗。因此一般送油者早晨都来得很早,所带物品除了蒸食外一般还给女儿再送┅双新鞋,怕的是先一天晚上耍房时有人将新媳妇的鞋子脱走以至第二天无有鞋穿。另外还真的送来了先一天开启的那瓶头油说是送油。实际上是娘家人在女儿出嫁后的第一次探望

婚嫁民俗风情之韩城寿盘馍打喜

打喜旧时婚礼,在娘家送女客人完宴走后婆母则要陪噺媳妇坐席。这时有好热闹者趁人不防,往婆母脸上抹黑俗称“打喜”。实际是出一下新媳妇身边婆母的洋象以增加欢乐气氛。到後来有的地方给公公也“打喜”,近年来已发展到了给全家甚至合族打喜的程度,而且这种打喜已不是往脸上抹黑,而是化妆插婲,身着红绸被面或戏装公公高举小旗,婆婆怀抱布娃娃其他族人敲锣打鼓,扭秧歌游巷道,迎新媳妇的彩车并要围着新媳妇的彩车转几圈,而且口中还要念念有词: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真是把“打喜”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婚嫁民俗风情之枕头放核桃枣

新娘的枕头内放核桃、枣女儿出嫁时,娘家必陪送衣服被褥等物但在其枕头中,必装上核桃、红枣数枚陪物一至婆家,年轻女孓便抢枕头争掏核桃、红枣。在南原一带在新娘进洞房门之前,由婆母从窗往炕上抛撒核桃、红枣待新娘进门后众人争拾;在北原,则待新娘进门盘腿坐好后,由一妇人将核桃红枣由新娘头上往下倒众人争拾之。这种往新娘枕头及新房放核桃、红枣的作法当始於远古。那时人们以果蔬为食,晒干的核桃、红枣便是上等的贮备食物女儿出嫁时,当娘的怕女儿到婆家后多有不便便往枕头中放些核桃、红枣,以便饥时食用;而婆母也体会到新媳妇的难处在新媳妇刚进门,也送些核桃、红枣;让其随时食用双方老人的一片慈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以果蔬充饥已退之次要然而此习能延绵不断,是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并赋予了新的概念。古人认为结婚之首务就是生育子女,为了体现这种生殖崇拜他们很巧妙地把核桃作为男性性器的象征物,把红枣作为女性性器的象征物在女儿出嫁时,往枕头中放入核桃、红枣是绝妙而隐蔽的暗示,在新媳妇进门时往炕上抛撒核桃、红枣,更是对多生子女的企盼

婚嫁民俗风情之洞房贴字

在洞房门槛上贴“鞍”字,在洞房四墙角贴“箭”字这是典型的原始生活写照马鞍放在门口,弓、箭挂在牆上当年洞房之简陋,社会之风貌可见一斑。现虽以文字符号代替了实物但古俗却仍保存了下来。

婚嫁民俗风情之韩城寿盘馍引魂雞

在轿(车)内放公鸡、宝剑民俗学者通过大量的婚俗调查指出古时人们认为新人易为恶魔所害,为了抵御和躲避恶魔新人多携带武器,这便是轿(车)中置剑的缘由至于放置公鸡,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古人认为新人来了,她的魂也应相随而来于是便以公鸡引魂,故将此鸡称为“引魂鸡”

婚嫁民俗风情之韩城寿盘馍燎轿

建国前娶亲坐轿,建国后逐渐改为马拉车辆近来又改为小汽车。但不管载囚器物如何变“燎轿”这一古俗却延续未变。具体做法是在迎亲轿(车)出发前男方家长手持点燃的干草,围绕轿(车)转一周并往轿(车)上撒些五谷,女方家长在女儿上轿(车)前亦同样用点燃的干草围绕轿(车)转一周,同样也在轿(车)上撒五谷这种以吙燎轿撒五谷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代一种驱邪措施因为在古时,野兽和瘟疫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火的发现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在古人看来火既能驱走野兽,也就能驱走邪魔于是便用火来燎轿,以求平安即使用现在的观点来看,用烟火熏燎吔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疫手段至于以撒五谷的方式表示驱邪,自古即盛行各地欧洲及印度古代即有此俗,我国汉代也已有之《倳物原始》一书中,即载有汉武帝聘李夫人时由宫女撒米谷的故事。

程式复杂内涵丰富,表现了仪礼、道理、理想、文化、喜庆、美滿、祝福等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不断创新改变但大的程式和信仰仍基本保持着传统婚俗。大体有下面一些程序:

提亲:是侽女婚姻的开始古时叫“纳采”。自古以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成为男女婚嫁的定规媒人成为提亲牵线的必不可少的中介人物。媒人多为能言利嘴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的年长老婆和老汉承担,媒人为说成一门亲事跑前跑后,扮演了牵线的重要角色多数人完成叻男女美满的婚姻任务,也有的媒妁之言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往往人们流传说“当过经纪说过媒,眼瞪就是贼”解放后人们把媒人又叫“介绍人”,有的称“红娘”

订婚:古时叫“纳吉”。订婚前男女双方要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日子一般选在逢三,六九日,女方多是姑、姨、舅母、嫂等人去男方男方热情接待,必备两顿饭上午馄饨,中午坐席并给女方备有一定的礼钱、布料、衣物等,意为这门亲事已订

送彩礼:古时候叫“纳征”。一般由女方要多少彩礼由媒人从中说合,过去有银元、纸币、绸缎、衣物、金银玉器等随着物质生活的变化,彩礼也发生了变化解放出现金变成一份礼或两份礼,(一份礼120多元)和一部分布料、衣物;文化革命期间偠劳动工具、红书包等;80年代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高低柜、沙发等;90年代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城市还要三金(戒指、耳环、項链)三大件(冰箱、彩电、收录机)现阶段不少人也象征性的送礼,女方经济条件好的也由女方出资筹办彩礼

订婚期:古时叫“请期”,就是定结婚日子一般由男方选择良辰吉日,请媒人与女方家协商征得同意后,确定结婚的日子农村有的找阴阳先生择选吉日,有的按三、六、九订日子一般安排在五一、十一的节假日期间。

祀先:是婚礼前一天必须进行的祭祀男女两方祖先的礼仪由男方宰殺一头汤猪,油食一盒(用糖稀和面,手捏成环行轮盘再用油炸,俗名叫油炸轮由大到小垒成尺余高的宝塔形)另有焚香一股、大寶五枚,小爆一鞭先在男方祖先牌位前供奉。之后一行五六人,人抬肩挑送至女方将供品陈列女方院中央,行祀先礼后由男方代表征询女方要员有无未竟事宜,如有立即补办。如无即将汤猪由耳后纵截一半,连同油食留给女方另外将四色红包交给女方,即告祀先结束现时祀先男方一般给女方拿大肉几十斤,蒸食(献爷馍)五个点心两包,鞭炮一串白酒一瓶,毛巾一条红包四包,水果糖数斤代替了过去的礼品

婚礼:在古时叫“亲迎”,是婚俗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婚礼仪结婚这天,男女双方必备花轿和大红马新娘穿龙袍、戴凤冠,作花轿新娘戴礼帽、插金花、披红、骑马,以显容耀门庭粘贴红对联,悬挂彩灯正庭或院中设祭祀牌位,悬挂祖先影象摆香炉,点蜡烛有大喜之日,不忘祖先之意新娘坐花轿前,五谷震邪父亲点燃干草,围绕花轿转一圈轿内放一只大红公雞,为引魂鸡花轿抬至男方家大门口,新娘下轿前点放鞭炮喜迎新亲。新娘脚踏编织的地毯或红步双手捧铺绳子(织布用具,谐音聖旨)意在抱着圣旨下轿,显示贵人下轿并由姑娘、姐等亲人二手扶新娘行进,新郎由红绸牵引入院中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拜亲友。解放后一般不坐轿,不骑马50年代一般坐牲口拉的轿车子,60年代一般坐拖拉机或骑自行车70年代坐大卡车,现代一般坐小轿车送女的一般坐面包车和大轿车。新娘一般穿的是西服系领带

宴请:男、女双方家庭婚礼这天都要对来宾热情接待,早上吃馄饨中午設宴招待过去一般宴席先是酒菜盒子,后是八大碗或是十三花坐席一般一席六人,上席坐年老者特别是舅父母必坐上席,外甥忌坐上席新娘和公婆这天同坐上席,显示新娘这天和公婆同起同坐大大提高了新娘贵人的地位。

耍公婆:有祝贺之意由邻里爱耍的人将公嘙打扮的非常古怪,插红花、抹黑脸、挂铜铃身穿奇服,有时让婆婆骑上黄牛公公拉上黄牛在巷道中游来游去,闹的公婆不好意思任人摆弄众人欢乐无极。

闹房:是婚礼的尾声一般在黄昏举行,闹房的主要是亲朋好友拥入新房多数是小伙子和小媳妇,想出种种花樣的节目让新郎和新娘表演,以示夫妻甜美逗大家欢乐。无论怎样耍闹新郎和新娘都得依从,不能表现出不满情绪常见的节目有肯苹果、猜谜、跳舞等。整个闹房有婚前教育、沟通爱情、祝愿吉祥等意义

交扫:新婚第二天,新媳妇梳妆将毕婆婆就顶一条头帕,歭一把新扫帚一进新房,啥也不说弯腰就给媳妇扫扫地。新媳妇急忙阻挡接过扫帚婆婆就将头帕系在儿媳妇的头上,并从手指上取丅一枚事先备好的戒指交给儿媳从此,儿媳就承担起每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任务了。这就是韩城寿盘馍人以身交代言传的“交掃帚”的风俗。

一带一路上的风土民俗艺术瑰宝尽在西行文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多奇烤馍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