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之真理之事亦不可兼论语中的仁哪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1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1、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9、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3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31、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3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4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讲解】自古以来,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讲解】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讲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胜任工作,必须先学好本领。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讲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46、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讲解】见到自己应当做的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讲解】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48、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讲解】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说:“美极了啊,又好极了。”

4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讲解】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5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讲解】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来得及改正。

5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不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1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1、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9、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3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31、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3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4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讲解】自古以来,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讲解】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讲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胜任工作,必须先学好本领。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讲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46、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讲解】见到自己应当做的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讲解】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48、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讲解】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说:“美极了啊,又好极了。”

4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讲解】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5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讲解】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来得及改正。

5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不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

原标题: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解读今年中考、高考必考《论语》

提到《论语》您能想到的是什么?

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经典巨著?还是千百年间,帝王统治国家的方法纲领?或是导人向善、启发国人心智的千古佳文?还是百年间,无数莘莘学子为求功名而必背之书?还是……

在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中,《论语》被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论语》全书纳入高考范围。这样一来,不仅在中考中会考《论语》,高考也会考,范围还是全书。

为此,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何杰将以《论语》全书为例,为您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您,为什么孩子一定要读《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对于我们家长和老师又有哪些启发?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为什么说中国人一定要读《论语》?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对于这本既熟悉又陌生的巨著,您又真的了解吗?为什么说孩子要从小读《论语》?

作为2018年高考经典阅读必考书目,《论语》考察的重点将是什么?

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论语》中对于家庭教育又有哪些启示?

关于如何为人处事、关于如何学习求知、关于如何为师为长,我们在《论语》中又能找到怎样的答案呢?

请看何杰老师怎么说!请点击视频↓↓

何杰: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做现代的中国人!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

每个人还都觉得自己诉求很合理

如何重建全社会的价值观

你就不要对别人这么去做

而是为了做现代的中国人

经典是一面镜子,人们走过它,从里面照见自己。

若你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得不读《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它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成为“四书”。

在中国古代,《论语》的地位非常高,影响也极其广泛。东汉时期,《论语》已被列入经书之列。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在西方18世纪左右,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曾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受其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也曾出现这一格言。如今,在国外的很多孔子学院《论语》是他们的必修书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重温经典,开启智慧!)

今年高考《论语》全书纳入必考范围,这也体现出高考语文北京卷对经典阅读的重视,也体现出我们的正在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

那么,高考名著考查应该注意什么呢?在何杰老师看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 这本书你真读了,而且真的读懂了!知道这本名著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有什么意义?

■ 不仅如此,还要读出特点,从这本书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经验。

■ 除此之外,还要学以致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读懂了?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体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论语》为例:首先我们要把《论语》读了,然后要把当中孔子的箴言弄懂,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孔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对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意义有何价值?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学以致用。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所记多是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所以,想要读懂《论语》,就必须先了解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这也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虽是贵族出身,但年幼丧父,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步入仕途,却遭逢鲁国内乱;四十不惑,出仕修经;周游列国,五十而知天命,可称万世师表;等孔子回到故乡鲁国之时,已七十,从心所欲。

他,一生坎坷,一生不凡!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更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其实说到《论语》,我们不能只是想到考试,更多的是要关注到书当中精神财富的部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这里的文、行是指人的外在,忠、信是指人的内心。在孔子那里,才智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要融为一体的,人是要全面发展的。寥寥几句,道尽教育的真谛!

所以说,《论语》它不是长篇大论的讲理论,它也不是分析概念的,它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很大程度上,《论语》是指向我们内心的。作为家长,我们常责怪孩子不懂事、不成熟,总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顶撞我?总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其实,这些教育方法、处世之道,在《论语》里都能找到答案,它们已经等了你2500多年……

《论语》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我们现在常说要提倡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下面,我们将以《论语》中的三句经典语录为例,一起聊聊我们最应该关注孩子什么?

(选自《论语》 述而篇 第七)

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这个用在我们家长身上同样受教。

对于儿童来说,孩子的好奇心是最旺盛的,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也是十分强烈。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如何引导他们发问,我们要把他们的好奇心和表达欲充分调动起来,然后再去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至于如何引导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思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孩子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

举个例子,就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句。温故知新后,就一定可以当老师吗?温故为什么能知新,不温故不行吗?诸如此类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说、去问、去表达。我们家长也不要怕被孩子问倒,要知道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被孩子问倒的时候。

孩子的想象力很多时候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家长被问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我们家长掌握了启发式教学的技能,懂得如何启发孩子提问的智慧,那么这样教育出的孩子一定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选自《论语》 雍也篇 第六)

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它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不如学习是乐在其中的人。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够将要学的东西扎实掌握,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有所成、有所获的快乐。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培养兴趣很重要!当我们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能激发他乐此不疲的围绕这个兴趣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就是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个天才,他不是生下来就知道这么多知识,他的成就源于兴趣,他好古,爱好古圣先贤的文化思想和事物,正是基于这些兴趣,促使他很勤快的开动脑筋,探索真理,这才成就了他了不起的一生。

因此,我们作为家长,应从孩子小时候就要注意观察他的兴趣点,如果这个兴趣点有利于他以后的人生事业方向,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对这个兴趣点进行引导,并努力使之变成孩子的一个志向。当然,倘若我们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明显的兴趣点,那我们就应有带着孩子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有意识的培养他的兴趣点,顺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

(选自《论语》 子路篇 第十三)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使所育之才能够治理国家,让天下归仁。学习《诗经》的目的也是为让弟子们增加多方面的知识,成为有用之才,而不是纯粹的书呆子。由此可见,孔子是倡导学以致用的。

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识读活,所谓读活,就是要与我们的现实人生相结合,以此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成长、为人处事甚至哲学思维的重构。我们越来越看重孩子的教育,但如果只片面的强调学习,仅仅停留在文字符号的记诵上,其实这并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去发问、去循序渐进的理解,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把书读活,能够举一反三,经世致用才是正解。否则,书读的再多,碰到具体事情却不能用书中的思想指导自己,也只是死读书的人,不堪重用!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其实阅读经典文学和文化著作,既有滋养人的精神品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双重作用。我们形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和能力,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看重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考察,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多接受经典文化的滋养,不成为一个数典忘祖的人。

《论语》中除了上述的“关于家教”外,还带给我们其他的精神财富,至于这财富是什么?还得您亲自来看看。

经典摘录:读懂《论语》受用一生

(以下皆摘录于《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释: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摘自:《论语·公冶长》

注释:勤勉好学,不以向下请教为耻。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注释: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感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感到困惑仍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摘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

摘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遇到可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摘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才叫过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猜度,不毫无变通,不拘泥固执,不主观武断。

人之过也,各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型。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便可以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搭,小人勾搭而不团结。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好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注释: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心中常怀幽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君子是和谐而不是等同,小人是等同但不是和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君子言语上要谨慎迟钝,行动上要勤快敏捷。

注释:君子认为口里说的超过实际做的是可耻的。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注释: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应该警惕不要沉溺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应该警惕不要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惕不要贪求占有。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君子有九件事要思考: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听清,脸色要温和,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忠诚,办事要敬慎,产生疑惑要询问,生气时要避免惹祸,得到利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注释: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热爱阅读,可以让孩子,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可以让孩子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为此,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在本学期,每个周末晚19:30,推送名师推荐阅读节目。

我们将邀请了北师大二附中、人大附中、101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五中、中关村一小、北京小学、中关村三小、史家小学等名校特级教师,为我们的孩子推荐了一系列开启智慧,不流俗众的书籍。

用一份好书单来抵抗岁月的腐蚀

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