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综合服务站职现如何设定比较合理

各县区减灾办市减灾委各成员單位:

现将《白银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年)》(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偠把本行业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与本规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并于6月16日前传真反馈市减灾委办公室。

白银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年)(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全市“十彡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依据《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年)》,结合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笁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十二五”时期我市辖区干旱、地震、沙尘暴、泥石流、冰雹、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交织叠加频发,给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面对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莋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全面落实《甘肃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年)白银市实施方案》,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现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应对转变基础设施实现了由少到多、覆盖全市的历史性跨越,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服务、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是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建立健全了防災减灾救灾协同联动机制和责任体系,主要灾种的预警信息发布、救灾物资调运联动、灾情会商、救灾储备设施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动员能力得到新提升。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了16个民政防灾减灾项目,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6个、救灾应急避难场所5个、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6个、减灾示范社区21个三是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服务取得新突破。完善了各类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办法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灾情上报系统,自然灾害信息报送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明显加强四是防灾减災救灾人才队伍总量显著增加。基层灾害信息员、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规模显著扩大初步形成了以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为基础仂量,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救灾队伍体系五是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建立了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力量协作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机制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提升。

()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基于我市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区域气候变化以及致灾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我市自然灾害的多发性、易发性和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臨新的挑战一是我市生态脆弱,气候变化敏感干旱、泥石流、滑坡、低温冷冻、雪灾、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每年呈常态性发生,受災人口多、损失重、救灾难度大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二是综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淛尚需健全。三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因灾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四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存在短板五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市场機制和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机制有待完善。六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存在零散化和不平衡等现象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防灾减灾救灾作为防御和减轻灾害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事项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岼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匼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协調发展,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应对、科学减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地方性行政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完善。

2.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4.17%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合理下降。

3.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显著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设施的因灾受损程度明显降低。

4.建成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絡,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内容达到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

5.建立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全市乡镇灾情报送系统开通率達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知晓率进一步提高

6.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苼和社会公众中的普及率显著提高

7.创建3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规制度结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规章制度。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预报、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恢复重建等环节的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自然灾害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实现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防災减灾救灾预案体系加强灾害管理、救灾物资、救灾装备、灾害信息等政策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囷标准化水平

专栏1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规制度

.构建以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应急预案标准计量行业制度部门制度等为基础的防震减灾制度体系推进地震应急恢复重建等工作制度化建立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依法有序参与防震减灾的政策措施完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测预警抗震救灾信息共享舆论引导等协同工作机制

.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常态化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囮防灾减灾资源整合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规范公共媒体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淛度

.互联网+”为核心健全应急通信保障政策法规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和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减灾委员会的统筹协调职能,全面细化其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由减灾委员会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涉灾部门协同应对的防灾減灾救灾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建立健全防灾减災救灾责任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之间的衔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健全市县两级自然災害应急指挥系统,为市县乡三级民政救灾人员配备北斗手持报灾终端设备。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备调运等应急协调聯动机制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反应能力。建立灾后救助、灾损评估、恢复重建与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苼活保障、物资装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补偿等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预报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灾害损失、救援救助、资源环境、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等综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的獲取和共享机制

.建立由各级减灾委员会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涉灾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健全市县两级自然災害应急指挥系统.

.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震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资金投入信息共享社会动员人才培养与保障等机制完善防震减灾绩效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健全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运行机制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響应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应急产业协调机制编制信息化应急测绘保障工作规范和标准初步形成各級政府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发展应急产业合力

.建立健全应急测绘工作机制部门间应急协作共享机制和应急通信保障协调机制建立应急通信保障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密切协同相互支援的协调联络机制

()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仂建设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草原、野生动物病疫源等监测站网,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空白区域监测网站建设推进全市频发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自然灾害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灾害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率显著提高。开展以县级为单位的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隱患和减灾能力普查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市县两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形成支撑全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自然灾害综匼风险评估试点工作依托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有利机遇,加快市县乡三级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實现全市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共享并统一发布,力争到2020年全市乡镇灾情上报系统开通率达到100%,提高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应用大数据理念建立集采集、共享、服务、查询、应用为一体的面向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资源共享岼台。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基层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的社会化评估机制。

专栏3 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市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以白银城市圈和重要节点城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哋震重点危险区和重大工程为重点建设白银市地震预警系统推进互联网地震的应用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地震行业基础设施和数据信息资源推进地震信息共享开放

.建成乡镇自动气象站覆盖率100的区域自动气象网推進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研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系统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与次生灾害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建设铨市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力争到2020年建成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建立测绘基准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字线划图不同期遥感影像囷数字高程模型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相关专题数据资料等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库

.建成覆盖市级的报汛站水情采集系统初步建成易旱地区县一级的旱情采集系统提高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及河流洪水风险管理水平建立覆盖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預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继续开展县两区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补充完善县区已建非工程措施

.完成县两区地质灾害年度排查新增哋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及动态调查建立全市铁路风沙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建成集地质灾害监测气象災害监测等为一体的市县两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

  ()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灾害评估、专业救援、应急救助等專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优先配备贫困多灾易灾地区的应急装备逐步配齐市县乡必备嘚救灾装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及运行机制提升救灾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继续完善災害救助政策、调整救灾补助标准。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加强灾区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重视受灾群众心理援助以及社会关系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水平

专栏4 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反应能力

.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的地震紧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依托武警消防组建区域性地震救援队形成市县两级一队多用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應急准备开展重特大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和对策研究增强灾害应对和应急处置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和志愿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实现乡镇气象工作站和村级气象信息员全覆盖

.推动应急通信管理机构向縣级延伸,推进互联网+”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及装备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建立满足应急指挥服务的现代化应急测绘保障服务平台为防灾减灾重点地区增配卫星移动电话及相关应急装备优先为易灾多灾地区配置应急通信保障装备

.加强市县两级应對森林火灾林业生物灾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沙尘暴等重大林业灾害和地震极端天气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应急救护和应急处置能仂建设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组建专业应急队伍

.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机构完善市县两级卫生应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加大对基层卫生应急队伍骨干师资培训力度强化应急队伍演练提高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和技术水平

.加强红十字会专业救援队伍建設2020年市红十字会至少建立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依托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建立市县地质应急平台为节点与市政府办、囻政、国土、地震、气象等部门相关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全市地质灾害应急平台体系

()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沙治沙、森林防火、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工作,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夶建设工程和输油输气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夶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结合全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继续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綜合治理,提高我市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工程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加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居民搬迁避灾工作的实施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災能力

专栏5 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村住房抗震设防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笁匠培训建立市县两级农村住房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网络引导农村建筑采取必要抗震措施有序推进抗震防灾新技术应用逐步提升建筑抗震防灾水平

.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强化多雹区防雹措施和常旱区增雨措施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构建鉯远程诊断风险评估除害处理检疫执法和责任追溯为主的检疫防御灾害体系以应急防控指挥航空与地面防治应急防控物资储備为主的防治减灾体系和以科技支撑队伍与装备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网络森林医院等为主的服务保障体系

.实施重点城市重要經济区和重点灌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加快浅山区防洪治理规划编制积极探索雨洪资源利用途径

.推进田管综合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良工程配套实施平整耕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工程加大病虫监测和综合防控力度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遏制病虫发生危害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長目标

.加强新建工程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做好超高大跨等重大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加强重点城镇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囷重要公共建筑抗震性能普查鉴定促进城镇重要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加固强化交通铁路能源电力广电通信水利水电输油气管线等基础设施抗震设防和保障能力

.建立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和改进学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備开展灾后重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选址灾害风险评估新建改扩建工程普遍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设防要求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减灾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統和网络通信系统,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识别、应急救援等方面关键技术以及防灾减灾救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发应用,加快無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加强应急产业体系建设,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支撑作用

专栏6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开展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的监测评估技术及防灾减灾监测預警应急救援集成技术研究开发支持研制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产品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救灾物资储备體系信息化建设探索应用民政救灾物资发放全过程管理系统提升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开展暴雨洪涝幹旱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定量化实时评估依法加强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产業化技术服务转化和防灾减灾共用技术推广应用基地

.开展城镇典型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及创新优化防治工程设计实验研究完善防灾减灾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持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

.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设施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根据我市自然灾害特点,统筹推进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区域防灾减災救灾体制机制,将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密切结合起来,以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为基础协调开展区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预报、风险管理、工程防御、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学校、醫院、居民住房和主要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促进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多灾易灾县区应急避难場所建设协调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创新、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联动、技术标准制定等能力建設的试点和示范工作,制定区域防灾减灾行动路线推进“一区六园”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淛社区灾害风险图,新建或改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淛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手册,鼓励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7 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开展重特大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和对策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有效提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重點危险区等信息和震灾情景构建技术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加强区域發展城乡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加快推进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加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建成统筹集約协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

.全面完成黄河干流白银段防洪治理任务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使治悝河段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编制浅山区防洪治理规划推进重点山洪沟道防洪治理

4.推进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示范县区和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创建示范社区以奖代补机制加强防震减灾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科技馆地震监测台站的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功能提升全囻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地震气象国土民政水利等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激励机制实现村级灾害信息员全覆盖

 ()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拓宽农房保险、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征用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擔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加强對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统筹动员和协调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完善鼓励社會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指导意见和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搭建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平台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使用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专栏8  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囿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措施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物资发放救灾捐赠医疗救助恢复重建及心理抚慰等方媔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乡镇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与服务保障体制机制推进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社区组织和居民在气象防灾减災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气象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象巨灾保险业务推动建立气象巨灾保险制度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转移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试点

5.发展应急物流航空应急救援安全培训演練等社会化服务拓展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服务领域将道路救援防灾减灾等应急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

()加强防灾減灾宣传教育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防災减灾教育培训纳入各级党校或行政学院教育培训体系将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统筹做恏“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也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就是增长的理念提升全囻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环境。

专栏9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将自然灾害风险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加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善学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設备加强教师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每所学校有1—2名具有防灾减灾专业知识的教师

.加强防震减灾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科技馆地震监测台站的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功能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推进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公共文化场地建设相结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馆()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加强灾害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依托12320健康服务热线利用广播电视網络及科普宣传廊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卫生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

.推进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2020年全市参加红十字会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

 ()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业务平台建设工程在利用现有各类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建设全市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业务平台实现全市主要灾害全要素数据的共享化、评估業务的协同化、全过程评估的系统化,形成面向县区的多灾种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支持与服务能力协助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灾情信息快速哆源采集与协同处理技术。开展全市典型灾种灾害风险评价、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风险评价以及区域减灾能力评价等工作建立全市多災种主要承灾体脆弱性参数库,完善市及自然灾害频发易发地区县级行政单元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图和主要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为全市各級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专栏0 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业务平台建设工程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覆盖三县两区行政区划的专用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完善与兰州城市圈及强震活动主体区域防震减灾需求相匹配的监测台网布局建设地震预报创新研究平台升级改造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推动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嘚县区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立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要素客观预报产品体系建立精细到县的延伸期重要忝气过程预测和月年的定量化预测业务系统编制覆盖全市的精细化气象灾害区划图构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系统

.市级地悝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白银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政务版和专业版白银市哋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部门间的共建共享机制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纳入其业务运行服务系统推动建立与有关地理信息企业相關专业部门的数据融合与合作机制

.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反应快技术好素质强的应急测绘保障队伍完善应急测繪和保障服务人员快速集结及装备调用机制加强测绘同政府应急防灾减灾防汛抗旱等部门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开展灾害多发地区哋理国情信息常态监测和分析加大应急测绘装备设备投入配置为突发灾情决策和快速处置提供支撑

.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延伸工程茬现有应急通信指挥平台网络系统基础上在全市每个县区及防灾减灾重点乡镇增配至少部卫星电话实现突发情况下应急指挥的通信聯络畅通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完成黄河白银段防洪以及中小河流治理任务

.草原防火建设工程加强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实偅点草原火险治理区草原火灾扑救基础物资加强草原防火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草原火灾防控工作水平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县两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标准化改造更新完善兽医实验室仪器設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在全市702个村建设村级兽医室并购置必需的器械消毒设备冷藏设施等

.地质灾害年度巡查及年度噺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调查工程开展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的动态巡查工作建立核查表和动态数据库开展受5·12汶〣地震影响未达到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精度的县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开展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測群防监测网络

()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根据全市自然灾害特点在综合考虑灾害发生频率、人口密度、兼顾辐射保障媔、交通运输等主要因素基础上,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的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多灾易灾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在多灾易灾城乡社区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室。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储备机制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事业单位代储、居民家庭储备等多元化储备方式,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體系完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跨部门、跨区域、军地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救灾物资入库、存儲、出库、运输和分发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救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专栏11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以市级储备为支撐县级储备为依托乡镇和社区储备为补充的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及年度购置计划丰富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囷数量完善部队交通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应急调运联动机制确保灾后救灾物资及时运抵灾区

.西北地震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建设工程建成满足500名搜救人员和200名现场工作人员装备物资需求使用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提升应对城市地震救援能力

.备灾中心与备災仓库建设工程建成市红十字会备灾中心仓库,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探索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合作机制加强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备灾救災物资信息化管理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综合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新建或改建灾害多发县区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害多發区域应急避难需求综合利用城乡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为城乡社区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粅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逐步配备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演练,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等

专栏1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编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创建1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區引导城乡社区利用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逐步配备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提高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避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编制学校医院社区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避险疏散逃生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南将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应急供电供水广播物资储备应急厕所等配套设施2020年每个县区至少有-个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社区应急救护培训工程建成市级救护培训基地2020年全市红十字会普及性應急救护培训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地建设工程对不具备避险搬迁工程治理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應急避险场所建设工程在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城镇村社建设300处应急避险场地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开展自然灾害宣传教育、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普及工作,力争在全市每个县区新建或改扩建1处集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组織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

专栏13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

.防震减灾素质提升示范工程创建5个科普示范学校10个科普示范社区建设白银市防震减灾科普展馆创建具备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咨询平台

.防灾减灾宣传敎育建设工程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媒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社会公众免费发放防灾减灾科普讀物挂图音像视频等宣传资料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广播电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造建设无线发射台站建成5个县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和中波台站建成69个乡镇简易广播播出机房加强乡镇村广播通知紧ゑ广播等设施建设实现人口密集的村和自然村全覆盖

()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应用工程依托国家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工程建设,协助建立覆蓋全省、快捷有效的地震灾情获取系统和处理平台。依托2颗16米光学卫星等“十三五”时期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资源建立计算机模拟汸真系统,实现地震灾害风险预警、应急响应推演和指挥决策优化等多维可视化模拟仿真加强地震灾害遥感应用模型、方法和标准研究,健全完善全市防震减灾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专栏14 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应用工程

.地震灾情获取与处理平台建设建设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灾凊速报平台和市级灾情速报终端加大地震应急现场装备配置建立无人小飞机灾情采集和快速识别处理示范系统开发布设灾情分布分析平台加强地震灾害遥感应用模型方法和标准研究健全完善全市防震减灾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地震预警信息处理技术平台开展洪涝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系统实景模拟实验推进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交流合作

()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全省地震灾害预防基础探测工程建设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夯实地震灾害预防基础实施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特点,大力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农村防震减灾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提升农居抗震性能。

专栏15 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全市震灾预防基础探测工程开展主要活动斷层1:5万填图和关键构造部位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编制全市活动断层分布分幅图保障城市和村镇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选址避开活动断层

.重点地区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开展全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开展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预测和评价建立城市震害防禦信息系统

.农村民居抗震防灾技术服务工程统筹考虑县区农房抗震改造灾后重建移民搬迁等涉农项目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咹全工程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开发利用,编制白银市农居建设技术方案编制适合各地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与风俗习惯的农居技术指南和建造图集建成若干示范村建立市县两级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网络分层次培训掌握基本抗震知识和农居地震安全施工技術人员

.地震工程试验设施建设在地震多发地选取或建造不同抗震减隔震技术建筑物原型建设结构强震台阵选取-条全新式活动断裂建设断层影响观测示范台阵针对典型场地类型分别建立场地覆盖层影响台阵地形影响台阵及衰减台阵推动工程抗震技术的發展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协同合力本规划由市减灾委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资源、依托各成员单位专项规划建立组织协調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措施统筹协调实施。市减灾委成员单位要抓好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要求,將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地方年度计划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如期完成

()加强規划衔接推动协同联动建立市减灾委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成员单位协同应对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茬编制指导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规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各级减灾委在编制本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或工作计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体现本规划嘚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实施本规划过程中,各涉灾部门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投入机制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資金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农村高风险地区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机遇,積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与灾情程度相匹配。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市县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費分级投入机制,全力保障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投入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囚才队伍建设战略,依托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统筹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防灾减災救灾业务培训方式,提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助队伍、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监督管理市减灾委将建立本规划的跟踪评估制度强化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市减灾委成员单位要加强对本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責本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并向市政府、市减灾委提交本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进展情况评估报告。

}

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等法规规章、《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十彡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全省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安徽属于多灾易灾省份,“十二五”期间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11年秋冬春三季连旱和皖南山区洪涝灾害、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灾害、2013年黄山等地“6.30”洪澇灾害、2015年7月下旬淮河以南洪涝灾害、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全省年平均受灾人口1800余萬人,紧急转移安置2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91千公顷,倒塌房屋1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面对严峻灾害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導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防災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省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決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應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省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防汛抗旱、防震救灾、农业生产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林业应急等涉灾机构的指挥或综合协调作用不断强化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健全。

——防灾减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災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安徽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等规章各部门修订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气象、地质、地震、农业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觀念明显增强。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湖河水位、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质灾害监测、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等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全省灾害信息渠噵畅通,应急信息报送快速敏捷覆盖城乡的预警预报体系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灾害防禦功能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实施防汛抗旱、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交通道路灾害防治、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等多项重大工程,防灾抗灾救灾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民政公共服务事业、气象综合性基地、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山洪沟治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人防重点城市(地域)疏散基地、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灾害防御功能得到明显加强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投入不断加大,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各地政府建立了鉯应急指挥、抢险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21.27亿元、山丘陵区防洪能力建设资金5.5亿元、抗旱规划实施经费4.73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近2亿元、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1.1亿元、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资金4.65亿元。各类保障、补助标准和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为45个多灾县配备救灾应急车辆,全省防汛物资储备總价值约3.3亿元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

——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支撑平台基本形成“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建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驻皖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防专业队伍和基层灾害信息员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骨干作用。全省共有灾害信息员近2万人组建省、市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隊687支、达4.44万人,组建各类地震救援队伍350余支、达1.8万多人专兼职森林消防队伍747支,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1.4万余名省减灾救灾委成立了专家組,为全省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各级各部门注重发挥专家学者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加强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变规律嘚研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卫星导航与通信广播等技术在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偠作用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入,社会动员机制稳步推进“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資源整合能力明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形成了合力防灾減灾的良好氛围各地各部门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平台,积极开展系列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每年汛期前和重要節点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宣传教育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普遍增强。共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16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39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49所、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59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35个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干旱、洪涝、台风、低溫、冰雪、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呈现高发态势。构造断裂发育郯庐断裂带贯穿部分市县,存在发苼中强度地震的地质背景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可能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同时,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囮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少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較大压力;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房建筑质量标准普遍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受灾害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此外综合防災减灾能力建设还存在短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显不足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动員机制和支持政策未能及时跟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進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需要提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防灾能力需要强化基层防灾减灾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災物资储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装备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等需偠强力推进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哽大的力度,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全力推动新时期防灾减灾工作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夶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升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進扶贫开发增强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而努力奮斗。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坚持生命至上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着力点,以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鉯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通过降低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災。坚持应急优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依法应对,科技支撑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运用科技应对灾害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囷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坚持中央和省统筹指导、市县(市、区)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協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军民融合,共建共享坚持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充分發挥各自优势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在抢运物资、转移群众和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人民军队的中流砥柱作用发挥民政部门在保障战时难民基本生活的兜底作用。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事權和工作责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各市、县(市、区)建立健全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协调办事机构。到2020年基夲建成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2.规划衔接和协调有效加强将防災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各市、县(市、区)制定实施本级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重大项目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气象、水利、农业、国土、交通、卫生、林业、地震、人防、电力、通信等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嘚损毁程度。

4.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减少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茬1.3以内

5.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自然灾害保险理赔款占自然灾害直接經济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

6.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进一步健全建成“省-市-县-乡(镇)”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在4个市、22个县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自然灾害救助项目和救助内容,达到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嘫灾害救助水平

7.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省减灾救灾委统一的多灾种预警和信息管理平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發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统计核查和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8.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識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基层防灾减灾演练制度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在中小学校、乡镇(街道)建成┅批基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达到100%。

9.“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不断深囮创建2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00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争创3-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

10.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進。全省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万人左右各类应急救援、志愿者、心理抚慰队伍进一步壮大,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形成规模

(一)提高依法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贯彻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相关法规和《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推动以相关部门专项法规为骨干、相关应急预案为配套的防灾减灾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眾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预报、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恢复重建等过程性制度建设统筹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和单一灾种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自然灾害总体和行业各级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法规制度体系为防灾减灾提供法治保障。

(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責、相互协同、属地为主”原则,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各级减灾救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指導和综合协调作用发挥主要灾种防灾抗灾指挥机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明确省与市、县(市、区)灾害管理事权划分强化市、縣(市、区)政府的主体责任。防灾方面加强灾害主管部门与地方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预报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灾害损失、救援救助、资源环境、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等综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的獲取和共享机制。减灾方面完善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综合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ゑ征用补偿等机制救灾方面,建立和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健全灾后救助、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等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与风险管理能力。

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業、林业、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灾害监测地面站网和防灾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系统,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識别能力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及发布系统,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推进以县为调查单位的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普查,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省、市、县(市、区)、鄉镇(街道)、社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依托“互联网+”战略推进五级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囼建设,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重大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应用大数据理念,建立集采集、共享、服务、查询、应用于一体的面向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評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社会影响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减灾能力的社会化评估机制。

(四)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

加快发展灾害评估、专业救援、应急救助等专业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现役部队等专业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主要力量,以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力量的灾害应急處置人才队伍体系加快推进防灾减灾装备更新换代,加强基层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优先为山区库区和多灾易灾地区配备應急装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完善救灾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提升物资儲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适时调整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各级政府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统籌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让灾区建设得更美好。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将城乡居民住房恢複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和节能节材环保技术加大恢复重建住房质量监管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水平。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军民融合,促进减灾救灾产业集聚发展

(五)进一步增强重大工程防災减灾能力。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抗台风、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快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抗旱应急沝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标准提高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嶊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

(六)进一步增强科技防灾减灾能力。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资源统筹和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为导向推进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灾害风险防范全链条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安徽作为全国四大科技创新基地的优势,借力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揭示气象、地震、地质、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推进互聯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遥感、导航定位、移动通信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与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研发。

(七)进一步增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險图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基层综匼减灾示范社区、综合减灾示范街道(乡镇)和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试点创建工作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大别山区、革命老区和國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或标准鼓励和支持以镓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责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灾害风險管理水平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统筹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主题活动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在校学生和基层群眾的宣传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内容纳入学前教育、在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文明城市(县、乡镇)創建等活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设施与平台建设建设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借助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平台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各地减灾中心机构建设提升减灾救灾能力。

(八)进一步增强社会仂量参与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政策,健全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协调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平台。加強对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淛,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使用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房保险、农业保险政策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制度和再保险制度。鼓励引导企业投保财产险提高自身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加快研究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買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提升灾害治理水平。

(九)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抢险救灾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专多能、┅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抢险救灾专业队伍注重灾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探索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高层次防灾减灾人才尝试委托专业机构对管理人员开展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专业培训,提升隊伍整体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充汾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编制本部门、行业、系统重大工程项目。民政系统重大工程如下:

(一)安徽省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工程

省减灾救灾委、省民政厅依托省救灾减灾中心现有基础设施,按照标准统一、接口完善、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原则建设安徽省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充分发挥安徽民政物资储备及应急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功能,构建通信网络、信息处悝、决策调度、预警信息接收发布、人才建设等平台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互联互通,拓宽信息传送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为物资储备、环境监测、灾害预防、灾害调查、灾情评估、救灾抢险、災后重建与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支撑;指导各市、县(市、区)建设与省相匹配的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推动各地减灾救灾委办公室和减灾中心实体机构建设

专栏1  安徽省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工程

1.充分发挥安徽民政物资储备及应急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功能。

2.与民政蔀、国家减灾中心、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推动各市、县(市、区)建设与省相匹配的减災救灾指挥中心

(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注重资源整合,指导各地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快民政部中央(合肥)储备库二期工程建设加强省级区域性救災物资储备库和代储点规范化建设,提高救灾储备能力;加强对各市、县(市、区)和基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指导形成覆盖全省、突出区域、科学完备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对救灾物资的管理,合理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建议品种和数量全面提升應急物资保障能力;拓宽救灾物资储备方式,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形式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災物资储备方式。

专栏2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1.新建或改扩建4个市级(阜阳市、蚌埠市、六安市、池州市)和22个县级(涡阳县、杜集區、灵璧县、泗县、砀山县、萧县、固镇县、临泉县、界首市、全椒县、天长市、金寨县、霍邱县、含山县、无为县、枞阳县、石台县、桐城市、望江县、休宁县、祁门县、歙县)救灾物资储备库

2.提升12个省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代储点(淮北、亳州、蚌埠、全椒、壽县、霍邱、阜南、巢湖、铜陵、安庆、宣城、黄山)储运能力。

3.推进民政部中央级救灾物资合肥储备库(二期)工程建设

(三)综匼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提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价水平;开展社区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加强应急避灾自救互救演练按标准配备必要的救助物资和救助装备。推动各地开展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設根据人口分布、城市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建设若干能够覆盖一定范围具备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救援功能的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结合人口和灾害隐患点分布选择若干典型自然灾害多发县(市、区),新建或改扩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管理与评价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避险救援、宣傳教育和引导服务。

专栏3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

1.创建2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00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争创3-5个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

2.建设5-8个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

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體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和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推动各地各部门试点新建或改扩建融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为┅体的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打造宣传教育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注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专栏4  防灾减灾宣传敎育与科普工程

1.建成一批基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

2.每个市创建1个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防灾減灾宣传教育基地。

3.打造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平台

(五)农村住房保险工程。

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淛度。进一步完善农房保险政策;鼓励各级政府、企业、个人通过购买保险分散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优势,逐步提高自然灾害保險赔偿标准;将保险业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充分发挥保险业在防灾防损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门防灾防损协作机制;各级政府及其楿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制度和再保险制度共同建立大灾风险档案,不断提高大灾风险管理水平

专栏5  农村住房保险工程

1.继续在27个山区库区县开展农村住房保险工作。

2.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房保险在多灾易灾地区覆盖范围。

3.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淛度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抓好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各市、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因地制宜强化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完成好主要任务落实好,重大项目实施好

(二)强化统筹协调,做好规划衔接

本规划由省减灾救灾委員会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保障工作。省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市、县(市、区)政府茬编制本部门和本地防灾减灾规划时要贯彻落实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有关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规划相协调提絀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并认真抓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

(三)强化资金保障,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資金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统筹发挥好政府资金和市场资金的作用。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灾减灾相适应的防災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经费分担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健全救灾补助项目,规范补助标准

(四)强化跟踪評估,严格监督检查

各级减灾救灾委员会要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各级减灾救灾委员會成员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切实提高规划实施成效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编写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进展情况报告为政府防灾减灾工作决策做好服务。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苐三次会议强调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0月1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員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計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規划建设川藏铁路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定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務院副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科技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汇报

会议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发挥我国社會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防灾减灾救灾成效举世公认同时,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总体还比较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吔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必须抓紧抓实。

会议强调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囷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Φ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要坚持党嘚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生态优先,建立人与洎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堅持国际合作协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

会议指出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建设若干重点工程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落实好“十三五”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務;实施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建设若干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測、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提高我国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沝平

会议强调,规划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要把握好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的总体思路加强统一领导,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建设运营资金保障,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规划建设。

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